孙丹虹:《文心雕龙·知音》篇与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发展历程西东合集
深识见奥_惟知音耳_文心雕龙_知音_之_知音_浅析_胡庆

深识见奥,惟知音耳——《文心雕龙・知音》之“知音”浅析胡 庆摘要:“知音”一词,最初为音乐鉴赏论的专业术语,后被引入到文学鉴赏实践中,刘勰将其发展为文艺鉴赏论的核心词汇,可见其对艺术内在互文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面对知音难逢这一难题,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对读者的批评前提与批评态度分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既需要通过“博观”去积累“深识”,又得秉持“不偏于私爱”的中正态度,方能“同中见异”,以此来实现“音实不难知,知实不难逢”的旨归。
关键词:《文心雕龙》;博观;识见;中正;“知音”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4)07-0058-04《文心雕龙・知音》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鉴赏论,堪称典范。
“知音”一词,作为音乐鉴赏论的专业术语跨入文艺鉴赏领域,并发展为核心词汇,可见刘勰对艺术内在互文性有着敏锐的洞察力。
面对知音难逢这一难题,刘勰在该篇中已为我们列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对读者批评前提与批评态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此来实现“音实不难知,知实不难逢”的旨归。
不揣浅陋,望方家指正。
从音乐走向文艺的“知音”“知音”最初为音乐鉴赏的专有名词,《说文解字》中有相应的解释。
“知”被解释为:“知,从口,从矢。
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
[1]227不难看出,“知”需要“识敏”,即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敏锐的思辨,然后将内在的知识积淀通过口述的方式来展现,是智慧的结晶。
“音”在《说文解字》中有两种解释,一是“音,声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二是“宫商角徵羽,声也。
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1]102从第一种解释来看,“声”并不是自然界的普通物理声响,而是人的内心因外物的触动,激起内在情感的波动而发出的声音。
可见,此“声”饱含深情,故能感染听众。
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感人之“声”不一定指音乐之“声”,诗歌朗诵,一般的对话交流皆属此类。
“音”是在此“声”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律,通过不同音符彰显不同节奏,排列组合而成,抑扬顿挫,回环往复。
古代文学理论论文:有关文心雕龙的论文五六篇

刘勰的知音理论与文学艺术批评的境界一般认为,文学艺术批评是站在一定的文化立场,运用一定的世界观、艺术观和美学观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思潮文学艺术作品是文艺批评的基本对象。
文艺批评应遵循文学艺术创造的规律,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做出准确的评价。
一方面帮助艺术家总结艺术创作经验,为指导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提供启发,同时引导观众与读者正确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提高文学艺术欣赏主体的艺术鉴赏能力。
然而,如何把握文艺批评的本质,正确地开展文艺批评?笔者认为,刘勰的知音理论之于我们是一部重要的指导性文献。
“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
”被鲁迅先生如此推崇的中国古代文论巨匠刘勰的《文心雕龙》,在一千五百多年前以其“体大虑周“的篇章结构,在对中国齐代以前的文学创作经验及其理论批评进行一次全面地总结与系统地探讨之中,建构起一座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历史丰碑。
其中《知音篇》无论在批评家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方面,还是在文艺批评的规律、方法、原则还是境界方面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刘勰的《序志》篇指出:“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
……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
”在这里刘勰强调“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充分说明了《知音》篇在刘勰《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理论位置的显要。
然而,《知音》篇的理论定位问题不少学者的见解虽非对立却有分歧。
有学者认为《知音》篇是鉴赏论,有学者认为其是批评论,有学者则认为其属性二者兼而有之。
其中持鉴赏论的学者居多。
周振甫、刘永济、童庆炳、刘文忠、徐季子等著名学者都支持这种观点。
刘永济先生在《文心雕龙校释·知音》篇“释义”说,“文学之事,作者之外,有读者焉,假使作者之性情学术,才能识略,高矣美矣,其辞令华采,已尽工矣;而读者识鉴之精粗,赏会之深浅,其间差异,有同天壤。
谈《文心雕龙·知音》篇的读者批评观论文

谈《文心雕龙·知音》篇的读者批评观论文谈《文心雕龙·知音》篇的读者批评观论文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一篇研究读者批评的专论,提出了文学批评的“知音”读者批评观。
“知音其难”,强调读者与作者的心音相知相通;“深识鉴奥”,强调读者要对作品的深层审美意蕴有所把握才能成为“知音”;读者要成为真正的知音,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才能成为读懂作者心声的知音,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读者批评中图分类号:I 206.09 文献标识码:A读者批评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篇则是读者批评观的专论,它的“知音观”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进行文学批评,形成了一定的批评理论体系,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最早有关于重视读者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吕氏春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鼓者。
钟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音,是伯牙心中理想的听众。
在高山流水琴音中,钟子期和俞伯牙达到情感的共鸣。
西方近现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每个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已经预设了作品的读者,即“隐含的读者”。
钟子期就是俞伯牙预设的隐含的读者向现实的读者的理想的转换。
钟子期死后,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没有了能听懂自己琴音的听众,伯牙宁愿不再鼓琴。
这则小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篇名直接取名自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知音”,足见刘勰写这篇专论的目的在于论述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著作《镜与灯》中提出了文学活动四要素,读者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没有读者的参与,文学创作并没有最终完成。
《文心雕龙_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
在《知音》篇中,刘勰系统地论述了文学鉴赏理论,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及实践也颇具指导意义。
刘勰所言“知音”源自《列子•汤问》中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说,“知音”最初指听得懂音乐,善于从音乐中把握演奏者表达的情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之学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后来刘勰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1] 。
一、知实难逢刘勰在《知音》开篇慨叹:“知音其难哉! 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2] 对此,纪昀评论“难字一篇之骨”。
因此,刘勰在《知音》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知音”之难。
1.贱同思古,贵古贱今刘勰将贵古贱今置于三种错误之首,认为,文学鉴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心理,刘安《淮南子•修务篇》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3]曹丕《典论•论文》云:“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时。
” [4] 刘安、曹丕等对贵古贱今的思想已经予以抨击。
在《知音》篇中,刘勰以秦皇、汉武对韩非、司马相如的态度说明此“二主”尽管身为“鉴照洞明”之君主,也落入“贵古贱今”的俗套。
当然,刘勰的论述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这一点;另一方面,刘勰仅从“贱同而思古”的角度举例,而并未真正从“古”和“今”的角度对“贵古贱今”进行论述。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曹丕在《典论•论文》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 [4] 刘勰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认为“文人相轻”致使文学鉴赏中偏见的产生,影响了真正的“知音”。
其实,这一点与古代社会制度有关,古代的文人只能通过学达到仕的目的,那些学而优则仕的人成了官场中的文人,自然会有位高一等的心理;而没落的文人也只能自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箴言,高傲地藐视一切。
如此看来,文坛上“文人相轻”的现象无法避免,“崇己抑人”的偏向难以避免。
文心雕龙的硕士论文

II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系统地论述了文学理论中的许多重要问题,这其中涉及本体论、创作论、文体论、风格论、文学史论等诸多方面。
当然,作为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鉴赏活动也是刘勰极为关注的对象。
“知音”说集中体现了其对于鉴赏论的创见,对后世的鉴赏理论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知音”说的产生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序志》云:“魏《典》密而不周,陈《书》辩而无当,应《论》华而疏略,陆《赋》巧而碎乱,《流别》精而少巧,《翰林》浅而寡要。
又君山、公干之徒,吉甫、士龙之辈,泛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刘勰对于当时文学鉴赏未能客观公正地求因明变的状况很不满意,他认为这是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所致。
因此,“知音”说从鉴赏交流的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了文学鉴赏理论。
刘勰认为,“知音”是实现作家创作和作品价值的关键。
因此,如何使鉴赏者成为作家的知音,是“知音”说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文学鉴赏活动首先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这点出发,刘勰从主客体两方面对“知音难觅”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探讨。
就主体方面而言,导致知音难觅的原因有三:“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刘勰强调鉴赏主体要有“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鉴赏态度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以及敏锐的“识照”能力。
在客体方面,导致知音难觅的原因是“篇章杂沓,质文交加”,“文情难鉴”,体不易分,意不易寻。
通过对作品构成不同角度的“六观”的考察,刘勰提出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的文学交流过程,并且认为“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观文辄见其心”,由观文至见心是鉴赏交流的目的。
作者将其心灵观照过的社会人生带入创作并以作品的形式传达给鉴赏者;鉴赏者凭借作品这个载体实现与作者情感经验的交流并进而达到与作者心灵交流的目的。
鉴赏主体与作者之间的心灵交流,有赖于作品这个中介的存在。
语言文字符号是作品存在的外在表现形式,文学的意义,蕴含于语言之中,又有赖于主客体之间的交流和创造。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

文心雕龙知音读后感《文心雕龙》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这部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详细地阐述了古代文学的创作技巧和审美标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文心雕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创作技巧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他提出了“章法”、“气韵”、“声律”、“意象”等创作要素,并对这些要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他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节奏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作品的意境和意象的塑造。
通过对这些创作要素的深入探讨,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启发,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
其次,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审美标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他提出了“真”、“幻”、“妙”、“奇”等审美标准,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具有的真实性、幻想性、奇妙性等特点。
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能够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通过对这些审美标准的深入探讨,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标准,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魅力所在。
最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文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才能够保持其生命力和魅力。
他提出了“古今文体”的观点,强调了文学作品应该与时俱进,吸收前人的精华,同时也要有自己的创新和突破。
通过对文学发展趋势的深入思考,刘勰为后人提供了对于文学发展的启示和指导,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总之,《文心雕龙》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丰富内涵的文学批评著作,它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学遗产和启示。
通过阅读《文心雕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刘勰对于文学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我相信,《文心雕龙》将会继续为后人提供文学的启示和指导,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文心雕龙知音是明代名家刘勰的一部杰出文学作品。
在深刻解析社会生活的同时,它更加深刻的表达了关于人性的哲理观,它也成了明代诗文“旧体序”的重要代表。
勰的文学批评观建立在陆羽的汉学之上,他非常重视历史典籍中的文学遗产和诠释,他认为文章应该体现出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独到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时也要把握文学创作技巧,实现文章最大化的内容效果。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从做人的角度出发,结合仁义礼智信四德来考虑文学作品的价值。
文学创作应该着眼于把握文学的真谛,文章的内容及表达形式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让文章具备一定的生活色彩和实践价值。
刘勰也认为文学创作要结合古今,不应局限於过去的文学作品,要从历史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的概念,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为时代发展贡献新的文学精神。
他认为文学创作要融合各种艺术元素,他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便充分展示了艺术元素的结合,他以文字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将自然、人物、史实有机结合在一起,精致而又生动地表达出来,使文学创作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此外,刘勰也强调文学创作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学作品应当把自然、社会和精神相统一,倡导理性对社会的历史演进和人的文明进步负有责任。
他也认为文学必须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把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挂钩,使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思想意义,以达到文学传递正义与爱的目的。
通过对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刘勰从当时的诗文理论出发,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诸多高要求,认为文学创作不可局限于过去的文学,而应从历史中汲取精华,不断创新,以达到追求文学真谛的本意;同时文学还要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结合生活的现实,高度实践化以及理性化。
他以文心雕龙知音为代表作品,高度融合了艺术元素,完美展现了一种历史性、深刻的文学批评观,为中国文学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精选的著名古典文心雕龙心得体会五篇

精选的著名古典文心雕龙心得体会五篇《文心雕龙》向我们重新阐述了这种生活,它用文字启迪文字,用文字震撼灵魂。
下面是学习啦WTT为大家整理的文心雕龙心得体会,。
文心雕龙心得体会(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文学从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文学被当阳桥头的张飞一声吼出;文学在浔阳江头的琵琶琴弦上回荡;文学是屈原在涅罗江畔的那一串串沉痛的叩问。
《文心雕龙》把这种文学性的感观顷刻间注入我的脑海,刘勰的智慧洞彻了我的灵魂,让我在这一刻震颤并与之共鸣。
诚然,《文心雕龙》用将古典的才智和韵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赏心悦目;它有关写作的具体建议直到今天仍具有无可厚非的价值;它有关文学批评的精辟见解比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斌”和挚虞的“文章流别论”都更具深度和广度。
但是,在我看来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龙》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达了一种文学观。
这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刘勰却把它那么清晰地渗透在它的作品中。
刘勰的文学观,视文学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
他把人生观,世界观,文学观巧妙地结合,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广度去审视这三者的因果循环。
这一观点为中国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学的精神,具体来说就是一种人文精神。
文学和文学的活动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是人文的诉求。
刘勰通过对文学外因的追溯,把文学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过揭示文学的内因,把文学的创作提高到神圣的地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勾勒出一个以“道,圣,人”为核心的和谐之圆,同时又从“道,圣,人”流动地,动态地,自然地过度到“宇宙,想象,语言”。
在这由外因到的发展过程中,在这和谐之圆的中心,我品味到两个字--体会,文学的根本在于理性,感性,灵性的融合。
这样一来遵循这种思路的开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风光旖旎,芳草鲜美,惊奇迭现的精美文字景观中,感性地滋养自己文学的灵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缤纷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贵的文学“灌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丹虹:《文心雕龙·知音》篇与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发展历程西东合集中国古代对作品的阐释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意逆志”和“诗无达诂”两大类。
“以意逆志”比较偏重于客观的文学释义方式,以读者自己的思想来猜度作者的心意;而“诗无达诂”偏重于主观的文学释义方式,将作品的原意破除,让解释者积极地参与进来,达到一种“见仁见智”的效果。
《孟子·万章》中就曾说过:“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在魏晋唐代以前,人们都很重视“以意逆志”的阐释方法,孟子及其后学强调的以“己意”来臆度、推想和体味作者的意旨,是对文学释义主体意识的高扬。
它强调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在文学释义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肯定了接受者和阐释者参与作品意义重构的权力。
但是,无论主观条件怎样,最终要达到的效果都可以归结为对作者和作品原意的探究和传达。
然而,同时一些文人却发现,由于“己意”的参与,阐释者想要完全掌握作品原意实在是很难实现的。
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到:“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也说过:“仆之为文,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
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人必大怪之。
”欧阳修在《唐薛稷书》中也说:“昔梅圣俞作诗,独以吾为知音,吾亦自谓举世之人知梅诗者莫吾若也。
吾尝问渠最得意处,渠诵数句,皆非吾赏者,以知披图所赏,未必得秉笔之人本意也。
”由此可见,要使文学释义活动正常而有效地展开,释义者必须消除释义者与释义对象之间的这种时间间距和文化间距,去逆作者之志,这个“逆”在《说文》注云:“逆,迎也。
”后来朱熹解释的“逆”是“前去追迎之意,益是将自家意思去前面等候诗人之志来。
”这种思想继续发展,到了清代王夫之那里提出了“诗无达诂”的理论主张,在评论杨巨源的《长安春游》诗时,王夫之认为这首诗的思想蕴涵和审美蕴涵的朦胧意义,谁也无法从中寻找某种单一确定的原意,所以王夫之认为这首诗可以“广通诸情”,并由此总结出“诗无达诂”的释义学理论主张。
那么在这样一个古典阐释学的发展历程中,刘勰“知音说”可以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他将两种释义方法都含概进去,既注重对作品原意的探究,同时又注意到读者、阐释者个人身心素质的不同所导致的不同的阐释结果。
虽然看起来也是把作者之志即作者和作品的原意作为自己探求的目标,但在具体的释义活动中,他并没有把本文的意义牢牢地栓在作者身上,而是适当地注重对作品“意味”的探求和挖掘。
一、“披文入情”的客观释义方法刘勰偏重客观的批评方法在《知音》篇中可以见出一斑。
“知音”二字在《列子·汤问》篇中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绝弦,以无知音者。
”可见,刘勰用知音来命名就是强调文本意义的独一无二性、排他性。
在《知音》篇中他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清代学者包世臣在《艺舟双楫》序里也正是根据这一点才断定《文心雕龙》“大而全篇,小而一字,莫不以逆志,得作者用心所在。
”这样的欣赏方法,正是在《文心雕龙》产生以前人们追求的阐释结果。
此外,刘勰对怎样达到知音的效果找到了一个客观的途径,即是对文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文的各个要素进行特殊的关照,提出他的“六观说”。
其一是“观位体”,《镕裁》篇云:“履端与始,则设情以位体”。
观位体,即看确定文本情实义理是否繁略得当,也就是看拓情理或规范本体做的如何,是否做到了纲领昭畅或情周而不滥。
其二是观置辞。
在《镕裁》篇中刘勰认为文本写作是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但是有时趋时无方、辞或繁杂。
观置辞便是看作品文辞是否繁略得当,也就是看矫揉文采,或剪裁浮辞做的如何,是否达到了“芜秽不生,或辞运而不滥”的境界。
而且谈到置辞时也离不开情理的问题,在《情采》篇里说到:“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认为繁采寡情的作品是没有什么欣赏价值的,使人味之必厌。
其三是观通变,《通变》篇说:“夫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通变便是要在斟酌乎质文、拓乎雅俗的基础上而参伍因革,也就是要有所继承和有所创新。
刘勰认为“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所以文要通变,即有所继承又有所新变。
其四是观奇正,这是针对当时的“率好诡巧”的文风说的。
《通变》篇中有:“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定势》篇中也说过:“然渊乎文者,并总群势;奇正虽反,必兼解以俱通;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
”刘勰并不是一概反对,而是主张要把握好奇正的关系,这对鉴赏者与批评家是很重要的。
其五是观事义。
《事类》篇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又“然则明理隐乎成辞,徵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谟,经籍之通矩也。
”事类是以隐乎成辞和举乎人事来明理徵义的,所以事与义紧密相连。
而且运用必须恰当,做到援古以证今,用人若己,否则适得其反。
其六是观宫商。
宫商这里指代文本的律调声气,可以看作是指诗文声律。
《声律》篇中说:“夫音律所始本与人声者也”,“声转于物,玲玲如振玉;辞靡于耳,累累如贯珠”。
这一观可以说是从形式美的外在来看文本是否和韵,气是否贯通。
从以上六个方面来观察诗文作品,来沿波讨源,去寻找作者的感情,明了文本的义理,也足见刘勰对这一环节的重视。
他的“六观”主张要对文本进行详细分析,这一点与巴尔特的“五种符码”很接近。
维特根斯坦在《文化和价值》里说道:“语言给所有的人设置了相同的迷宫。
这是一个宏大的、布满迷经错途的网状系统。
……我必须做的事是在所有交叉口竖立起路标,帮助人们通过危险地段。
”那么,刘勰的“六观”就是在这个迷宫中给人设立路标,帮助阐释者一步步走出迷宫。
只有从这六个观察点来“披文”即感受分析文章,阅读阐释者才可以“入情”,这个“情”在刘勰看来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本中的表现,这和他的知音题目正相对应,知音就是能够彻底了解对方心理感受、内心情感的人。
所以这里也就表现出中国古代独特的鉴赏批评方法——知音的方法。
刘勰对六观说的重视即对文本的重视正突出了他重视阐释的客观性。
只有正确地分析阐释文本、了解其风格特点,才能更准确的明确作者的“志”。
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文本中隐含的理,正所谓“情明了,理将焉匿?”然而大多数的人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其中的原因是“识照自浅”,更有人可能是“俗鉴迷者”,只能“深废浅售”了。
刘勰在这里明确意识到因阐释者主观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阐释效果的不同。
二、“博观圆该”的主观阐释方法刘勰也偏重主观的阐释方法,他并没有把作品的意义完全等同于作者的原意,他认为阐释者既要追求作者的原意即“志”的那部分,同时也应该依据自己的历史境况去理解作品的“味”。
他在《体性》篇中,在评价扬雄时所说的“志隐而味深”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刘勰看来,优秀的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作者之志通常是以暗示和象征的方式来加以表现的,所以它往往隐而不彰。
在《隐秀》篇他高扬“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文风,在《练字》篇他提倡“趣幽旨深”的文趣,以及在《原道》篇讲的“符采复隐,精义监深”,都是强调文本潜藏的“味”的重要性这一点。
由于这个味之深,所以品评它时,就需要将读者、阐释者的个人素质考虑进去。
刘勰偏重主观的阐释方法主要体现在他对阐释者本身素质的重视。
对阐释者的分析,他主要通过四种不正确的阐释方法来揭示出由于个人素质的不同而导致阅读阐释结果的不同。
一是贵古贱今,二是崇己抑人,三是信伪迷真,四是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具体来说,贵古贱今,是儒家文化思想的通病。
王充说过:“夫俗好珍古不贵今,谓今之文不如古书。
夫古今也,言有是非,不论善恶而徒贵古,是谓古人贤于今人也。
盖才有浅深,无有古今;文有真伪,无有故新。
”刘勰正是继承了王充的这一思想,提出要反对贵古贱今,而秦皇汉武的“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的行为真是再恰当不过的批驳靶子。
崇己抑人也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通病。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总是“闇于己见,谓己为贤”,所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1](P13)而这一思想运用于阅读阐释的实践却是万万要不得的。
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就如有人将麟凤与麏雉相混淆,将珠玉与砾石相替代,用这样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人的阅读阐释力是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提升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思索,否则的话则会出现“鉴而弗精,玩而未实”的结果。
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涉及个人喜好的问题,“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醖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惠者观绮而悦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由于审美对象的复杂性导致了审美关系的复杂。
有人“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而不能客观地去评价作品,这只能导致“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结果。
刘勰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明文章阅读阐释的“难”。
那末怎样才能够达到知音效果的阅读阐释?接着刘勰又用了一定的篇幅来说明阐释者如何才会具备知音阐释的能力。
刘勰着重对阐释者的主观能力的修养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他的“博观”说。
对于知音方法的探寻,对阐释者的第一个要求,刘勰指出的便是“博观”。
要操千曲,观千剑,而后才会晓声,才会识器。
在博观的基础上再看乔岳,才会比较分析出培的小,才会不被自身的憎爱所左右,进行客观的分析与评价,这样才可以顺利地将阐释者领进阐释场,才可以到达理性的层面,即达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境地。
这里的中介便涉及一个“圆照之象”,它是“博观”与“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中间转折点。
刘勰对阐释者的第二个要求就是培养在博观的基础上悟出一个“圆照之象”。
在詹瑛的注释本中,认为圆照就是灵觉圆融澈照,圆指圆满无缺,照指洞澈内外,莹澈无隔。
“圆照之象”,为文字圆明照寂中所见的形象,那么对主体的要求首先就是“博观”,逐渐训练,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进而获得“圆照之象”,在此基础上,在形象特征的归纳总结后,才会达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的境地。
圆照之象是一个佛学用语,用在这里指阐释者在博观的基础上渐悟出的形象,进而顿悟出其中隐含的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阐释的最佳境界——书亦国华,玩绎方美,这里的玩绎就是指透彻洞悉文章的情理之后的审美愉悦和自由。
“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从身心两方面都达到心满意足的效果。
在这里提到“玩绎”二字,玩字最初有深察洞悉之意,后逐渐有了游戏的意思;绎字是寻绎的意思,只对作品的内在意蕴探究分析的意思。
二者合起来,指鉴赏分析者面对作品要用感性的方法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同时也要进行推理,这样才可以达到一种自由完满愉悦的审美境地,这与“流郑淫人,无或失听”形成太大的反差。
刘勰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培养出能识象、悟理,最终成为玩绎作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