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合集下载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11 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
12 圆该:全面具备。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
13 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逆:迎。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节:乐器。
14 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高蹈:远行。
15 浮:浅。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
20 季绪:刘修的字。他是汉末作家。诋诃(dǐhē底河阴):诽谤。
21 方:比。田巴:战国时齐国善辩的人,曾被鲁仲连所驳倒,曹植《与杨德祖书》:“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一旦而服千人;鲁连一说,使终身杜口。刘生之辩,未若田氏;今之仲连,求之不难,可无叹息乎?”
6 声:名声。这两句是《鬼谷子·内楗(jiàn见)》篇中的话。
7 《储说》: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子》中,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
8 《子虚》:指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9 恨不同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注释〕
1 麏(jūn君):獐,似鹿而小。雉(zhì志):野鸡。悬绝:相差极远。
2 砾(lì力)石:碎石块。
3 青眸(móu谋):即青眼,指正视。正目而视,眼多青处。眸:眼的瞳仁。
4 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务先博观4。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8,二观置辞9,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六观宫商13。斯术既形14,则优劣见矣。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文心雕龙原道原文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

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

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

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

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夫岂外饰,盖自然耳。

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

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乎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

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

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

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

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

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诗缉颂,斧藻群言。

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情性,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

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

《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

光采玄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

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2、文心雕龙原道翻译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

它和天地一起产生,怎么诠释它更为合适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山河壮阔,来展示大地的相貌。

[Word]文心雕龙 知音 翻译

[Word]文心雕龙  知音  翻译

[Word]文心雕龙知音翻译《文心雕龙?知音》 - 原文与翻译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 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 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 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 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

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咨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

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

知音刘勰一、焦点问题1、“知音”何以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和创作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2、《知音》篇何以成为一篇优美的骈体文论?二、背景材料文本:《文心雕龙》共50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4个主要部分。

被后人誉为“体大思精”之作。

全面论述文学及文章学的道理,集大成又颇有独到创见。

其体系宏大、结构严密,在古代文学批评著作中是空前绝后的。

作者:书中刘勰与佛结缘甚深。

佛学宏深的理论思维和严密的逻辑能力深刻地影响到了《文心雕龙》的创作。

轶事:刘勰巧扮卖书郎,向沈约推介《文心雕龙》。

三、文本解析形式:1、说理严密而又不失优美的文风2、文学作品批评和鉴赏的关键在于知音:知音难逢,文学鉴赏中的知音就更难寻。

解决之道,一在博观,二在“六观”译文:刘晓林译《文心雕龙》知音第四十八译文:刘勰文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刘晓林译正确的评论太难了!(公允的)评论实在是难以知料,(优秀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千年能出一两位吧!自古以来的评论家,大多轻视同时代的人而仰慕前代人。

像(《鬼谷子》中)所说:“整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啊!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以为是古贤所著而非同代);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难道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同代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和傅毅,文采不分上下,但班固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完没了。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xié)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看看小编整理的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吧!文心雕龙原文及翻译1【原文】春秋代序①,阴阳惨舒②,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盖阳气萌而玄驹步③,阴律凝而丹鸟羞④,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

若夫珪璋挺其惠⑤心,英华⑥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⑦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⑧肃之虑深。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⑨。

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

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注释】①春秋:这里用春秋来代指四季。

代:更替。

序:次序。

②阴阳惨舒:即阴惨阳舒。

秋冬为阴,春夏为阳。

惨,戚,不愉快;舒,逸。

③阳气萌:冬至后阳气开始萌生。

玄驹:蚂蚁。

步:走动。

④阴律凝:阴历八月秋天到来阴气开始凝聚。

古代乐律分阴阳二种,古人以十二种乐律分配于十二律,阳律六、阴律六。

八月属于阴律,这里借指阴冷的季节。

丹鸟:螳螂。

羞:吃。

⑤珪(guī)璋:古代聘问时所用的名贵的玉器,这里泛指美玉。

⑥英华:美丽的花朵。

⑦郁陶:忧闷郁积。

⑧矜:严肃、庄重。

⑨“情以物迁”二句:《明》所说“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和这两句意思相同。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互相代替,阳和的天气使人感到欢快舒畅,阴沉的天气使人感到凄戚,自然景物声色的变化,也会使人们的心情跟着动荡起来。

冬至过后阳气萌动,气候渐渐温暖,蚂蚁就走出洞穴开始活动;八月里阴气凝聚,天气渐渐寒冷,螳螂就加紧吃食准备过冬。

就是这些微小的昆虫也能感到气候的变化,可见四季影响事物是十分的深远。

至于人的智慧心灵比美玉更卓著,清爽的气质比花朵更清秀,对各种景物的感召,谁又能无动于衷呢?因此每当进入新的年岁,春气萌发,心情欢乐而舒畅;初夏的时候,草木茂盛,心情烦躁而不畅;在秋天天高气清,阴郁沉寂的心志便显得很深远;冬天里,大雪纷纷渺无边际,思虑严肃而深沉。

文心雕龙知音

文心雕龙知音

全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

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

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

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

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

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非虚谈也。

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

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注释〕1 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文心雕龙 ~知音 杂说 渔父别赋

文心雕龙 ~知音  杂说  渔父别赋

知音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①.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②.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

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③.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④.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⑤.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

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杂说翻译盖虽工巧之极,其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则其感人,仅仅如是,何足怪哉!①.大概是写作工巧过了头了,就会使文章内容比较肤浅,文章的影响力仅能进入皮肤而不能深入骨髓,不能够打动人,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西厢拜月》,乃不如是。

意者宇宙之内本自有如此可喜之人,如化工之于物,其工巧自不可思议耳。

②.而《拜月》、《西厢》,却不是这样,感觉在这个世界上,原本真有这样可喜的人,好比化工与客观世界的物体的关系,它的工巧原本就让人不可思议。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此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③.而且世界上真会作文章的人,在其当初开始写文章之时,大都没有意思到他是要写文章,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④.心中有这么多不可名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这么多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⑤.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想说而又没法去找地方去说的事情,蓄极积久,势不能遏。

⑥.蓄积的太多太久了,没有办法把它遏制住。

古文翻译

古文翻译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及翻译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务先博观4。

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8,二观置辞9,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六观宫商13。

斯术既形14,则优劣见矣。

〔译文〕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

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

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

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

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1,观文者披文以入情2;沿波讨源3,虽幽必显4。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5。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6,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7[译文]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文学批评却是先看作品的文辞,然后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

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即使隐微的也可以变得显豁。

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了。

难道担心作品太深奥吗?只恐怕自己见解太浅薄罢了。

弹琴的人如果内心想到山和水,尚可在琴声中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何况文章既用笔写出来,其中的道理怎能隐藏?庄子秋水[原文]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译文],因为自以为列身于天地之间,从那里汲取阴阳之气,我在天地里面,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上一样,正存有自己所见很少的想法,又怎么会自我夸耀呢?[原文]北海若曰:“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8 ,二观置辞9 ,三观通变10,四观奇正11,五观事义12 ,六观宫商13。斯术既形14 ,则优劣见矣。
译文〕
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就打起拍子来,喜欢含蓄的人读到细密的作品就会跟着走,有点小聪明的人看见靡丽的文章就动心,爱好新奇的人对于不平常的事物就觉得爱听。凡是合于自己脾胃的作品就称赏,不合的就不理会;各人拿自己片面的理解,来衡量多种多样的文章:这真像一个人只知道向东望去,自然永远看不到西边的墙一样。
〔注释〕
1 麏(j ūn君):獐,似鹿而小。雉(zhì志):野鸡。悬绝:相差极远。
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
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16 陈思:即曹植,他封陈王,谥号“思”。17 排:排斥。孔璋:陈琳的字。他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植《与杨德祖书》说:“以孔璋之才,不闲于辞赋。” 18 敬礼:丁廙(yì意)的字。他是汉末作家,曹植的好友,常请曹植修改他的文章。润色:修改加工。
〔注释〕
1 操:持,即操作、实践的意思。晓:明白。桓谭《新论·琴道》:“成少伯工吹竽,见安昌侯张子夏鼓瑟,谓曰:
‘音不通千曲以上,不足以为知音。 '(”《全后汉文》卷十五)2 观千剑:桓谭《新论·道赋》:“扬子云工于赋,王君大习兵器,余欲从二子学,子云曰:‘能读千赋则善赋。 '君大曰:‘能观千剑则晓剑。 '(”《全后汉文》卷十五)3 圆:周遍,全面。照:察看,理解。象:方法。4 务:必须,博观:《事类》:“将赡才力,务在博见。”《奏启》:“博见足以穷理。” 5 乔岳:高山。形:显著,这里指看清。培塿(pǒul ǒu剖上篓):小土山。 6 酌:斟酌。沧:沧海。
称叹。讽:诵读。18 沮(j ǔ举):阻止。19 隅:边,角。20 拟:度量,衡量。21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淮南子·汜论训》:“故东面而望,不见西墙;南面而视,不睹北方。”
(三)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1,观千剑而后识器2;故圆照之象3,务先博观4。阅乔岳以形培塿5,酌沧波以喻畎浍6。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7,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
2 砾(l ì力)石:碎
石块。3 青眸(móu谋):即青眼,指正视。正目而视,眼多青处。眸:眼的瞳仁。 4 麟为麏:《公羊传·哀公十四年》中说:“春,西狩获麟,??有以告者曰:有麏而角者。” 5 雉为凤:《尹文子·大道上》中说:“楚人担山雉者,路人问:‘何鸟也 '担雉者欺之曰:‘凤凰也。 '路人曰:‘我闻有凤凰,今直见之。'” 6 氏:一作“民”。夜光:夜间发光,美玉或明珠都如此。这里指玉。《尹文子·大道上》:“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怪石也。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7 燕砾:即燕石。《艺文类聚》卷六录《阚(kàn看)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
(一)
知音其难哉1!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3,多贱同而思古4;所
谓“日进前而不御5,遥闻声而相思”也6。昔《储说》始出7,《子虚》初成8,秦皇、汉武,恨不同时9;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10,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11至于班固、傅毅12,文在伯仲13,而固嗤毅云14“下笔不能自休15”。及陈思论才16,亦深排孔璋17;敬礼请润色18,叹以为美谈19;季绪好诋诃20,方之于田巴21:意亦见矣。故魏文称“文人相轻”2,2 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23,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24,咨东方朔25;于是桓谭之徒26,相顾嗤笑。彼实博徒27,轻言负诮28;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29,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30;才实鸿懿31,而崇己抑人者32,班、曹是也33;学不逮文34,而信伪迷真者35,楼护是也。酱瓿之议36,岂多叹哉
东,归而藏之以为宝。周客闻而观焉,??掩口而笑曰:‘此特燕石也,其与瓦甓(pì僻)不殊。'” 8 征:证、验。9 杂沓(t à踏):纷乱,复杂。10 质:指作品的思想内容。文:指艺术形式。交加:不同的事物一齐来临。11 知:这里是“知音”的知,指对作品的欣赏评论者。12 圆该:全面具备。这里指评论一切作品的能力。13 慷慨:指性情激昂的人。逆:迎。击节:打拍节,表示欣赏。节:乐器。14 酝藉:指性情含蓄的人。高蹈:远行。15 浮:浅。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这里借指文辞华丽的作品。16 诡(guǐ轨):不平常的,怪异的。17 会:合。嗟:称,
夫麟风与麏雉悬绝1,珠玉与砾石超殊2,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3。然鲁臣以麟为麏4,楚人以雉为凤5,魏氏以夜光为怪石6,宋客以燕砾为宝珠7。形器易征8,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夫篇章杂沓9,质文交加10;知多偏好11,人莫圆该12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13,酝藉者见密而高蹈14,浮慧者观绮而跃心15,爱奇者闻诡而惊听16。会己则嗟讽17,异我则沮弃18;各执一隅之解19,欲拟万端之变20: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21。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文心雕龙翻译·四八、知音
《知音》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八篇,论述如何进行文学批评,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
全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刘勰举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和楼护等人为例,说明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而正确的文学评论者是很难遇见的。第二部分讲“音实难知”。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为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第三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第四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知音》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相当全面地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但这些问题本篇都讲的比较简略,还须联系全书有关论述,才能全面理解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点。刘勰的批评实践,基本上是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的。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刘勰是怎样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
〔注释〕
1 知音:本意是指懂得音乐,对音乐能作正确的理解和评论,这里是借指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和批评。
2 知:指知音者,即对文学作品能作正确理解和评论的人。
3 知音:这里泛指一般的评论家或欣赏者,而不管正确与否。
4 同:指同时代的人。古:古人。
5 :用。
6 声:名声。这两句是《鬼谷子·内楗(ji à见n)》篇中的话。
7 《储说》: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韩非所著《韩非
子》中,有《内储说》、《外储说》等篇。8 《子虚》:指西汉作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9 恨不同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秦始皇读了韩非的《孤愤》等篇曾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汉书·司马相如传》中说: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曾说:“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10 韩:指韩非,他入秦后,被谗入狱而死。马:指司马相如,他始终只是汉武帝视若倡优的人。11 鉴:察看。《抱朴子·广譬》:“贵远而贱近者,常人之用情也;信耳而疑目者,古今之所患也。是以秦王叹息于韩非之书,而想其为人;汉武慷慨于相如之文,而恨不同时。及既得之,终不能拔,或纳谗而诛之,或放之乎冗散。”此即刘勰以上论述所本。12 班固:字孟坚,东汉初年史学家、文学家。傅毅:字武仲,和班固大致同时的文学家。13 伯仲:兄弟。这里指班固和傅毅作品的成就差不多。14 嗤(chī吃):讥笑。15 休:停止。全句意指傅毅写作不会剪裁。以上几句见曹丕的《典论·论文》:“傅
〔译文〕
麒麟和獐,凤凰和野鸡,都有极大的差别;珠玉和碎石块也完全不同;阳光之下显得很清楚,肉眼能够辨别它们的形态。但是鲁国官吏竟把麒麟当作獐,楚国人竟把野鸡当做凤凰,魏国老百姓把美玉误当做怪异的石头,宋国人把燕国的碎石块误当做宝珠。这些具体的东西本不难查考,居然错误到这种地步,何况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本来不易看清楚,谁能说易于分辨优劣呢文学作品十分复杂,内容与形式交织而多样化,欣赏评论者又常常各有偏爱,认识能力也不全面。例如性情慷慨的人遇见激昂的声调
〔译文〕
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所以曹丕说“文人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