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实难逢,而妙鉴可行——解析《文心雕龙·知音》中的文学鉴赏观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论解读作者:刘苏晓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08期摘要: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知音”篇中所提出了文学鉴赏的方法。
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意相通从而达到“知音”者,需要“博观”学会“六观”,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做到“深识鉴奥”,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鉴赏论南朝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知音”一篇重点讨论了如何正确鉴赏文学作品,使文学鉴赏者如何成为深知“文心”的知音者。
一、知音其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叹乎:“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并被纪昀评为“难字一篇之骨”。
这不仅是刘勰对文章鉴赏之难的感叹,更是对自己人生不遇之叹。
进而指出“知音其难”的三种情况:一是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
自古以来,文人一味迷信古远而轻视今近“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以至“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二是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如“班固傅毅,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文人相轻在当时不占少数,此事不仅刘勰说过,在曹丕的《典论·论文》里也讲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三是信伪迷真,学不逮文。
如楼护“史迁著书,咨东方朔”对于司马迁著书之事没搞清楚,引得桓谭等徒相顾讥笑。
这三种情况都是造成鉴赏者主观片面的普遍原因,并指出文章有质朴和华丽之分,而人的偏好是多样的。
慷慨的人喜欢激昂有节奏的音节,有涵养的看到细致含蓄的而高蹈,符合自己爱的人就赞不绝口,不合胃口的便加以抛弃,人们都各自坚持自己的见解,以自己的主观臆断作为评判标准,没有一定的鉴赏法度,因此“文人相轻”、“贵古贱今”等情况在所难免。
除了以上主观原因导致“知音其难”外,还存在客观原因。
文学作品承载了“言志”的重大使命,作家用诗歌词赋的表达形式,以简洁凝练的字眼表达自己深厚复杂的思想情感。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被视为文艺批评鉴赏理论中的体验论的典范,故而对“知音”一词及其理论的深入理解不仅有助于深入把握中国古文论其它范畴,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及文化思想。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披文入情六观《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论述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的专篇文章,纵观《文心雕龙》全书及尾篇《序志》,可以感到《知音》并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在全书的创作论、文体论、作家论、文学本质论等基础上,简略而系统地提出他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
《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后半章论述了达到知音的方法步骤,并着重讲了“六观”,从正面提出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一、“知音难”的原因《文心雕龙·知音》的前半章,分析论述了知音难的原因。
此文题为“知音”,开篇即“招怅”知音“其难哉”,“实难知”、“千载其一乎”,追其原因,他首先列举了文论界中常见的三种陋习,造成读者与作者难以沟通的现象。
秦皇汉武,做为政治家,可说是“鉴照洞明”,然而“贵古贱今”使他们由作品的“知音”变成了作家的仇人;曹植班固,做为学者文人,“才实鸿鼓”,但也正因此,容易“崇已抑人”,更何况文坛本就有“文人相轻”的陋习,更助长了文人贡高我慢,阻碍了他们对作家真诚理解及对其作品的客观评价;至于外行人、学识浅簿的文人,妄谈文学,不仅不能正确评价作品,还贻笑众人。
这些人共同的毛病是因陋习影响,使自己陷于狭隘偏执之中,不能站在文学道体的层次上[1]、站在文学流源的角度上[2]、站在创作论、作家论、作品论的全局高度给作家及作品一个客观的地位与评价,缺少一个大文论家应有的博大精深、宽厚雍容的心怀。
所以,《太玄经》竟因它过于高妙而不为狭隘浅薄又“禄利”熏心的世人所理解,只能当酱坛盖子。
其次,刘勰从作品的“杂沓”“交加”与读者“知多偏好”的主客观矛盾角度谈文情难分,音实难知的问题。
刘勰的文学鉴赏观——文心雕龙
总结刘勰的文学鉴赏观
▪ 鉴赏态度: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 ;平理假设衡,照辞如镜
▪ 鉴赏方法: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
▪ 操千曲而后晓声,
▪ 观千剑而后识器。
▪
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
▪
二观置辞,
▪
三观通变,
▪
四观奇正,
▪
五观事义,
▪
六观宫商。
▪
▪ 鉴赏意义: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
Hale Waihona Puke 深识鉴奥 ,欢然内怿▪ 知实难逢 ▪ “ 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
相思〞也。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 同时矣,那么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 文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 敬礼请润色,叹以为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故 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至如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 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彼实博徒, 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 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 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 〞
在这里,我们可以运用文学批评的理论对这个典故进行重新描述,
从而挖掘“知音”在此篇中的源初涵义。伯牙可以当作创作者,琴声则 是文学作品,而钟子期就是作品的欣赏者或接受者。他们通过文学作品 的输出和接受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共振”,这样,在作者— 作品—接受者间形成了一种双向的活动。或者从传统的文学接受理论来 看,钟子期(接受者)通过直接的感悟而达到了对创作者情志的准确把 握。因此,我们在这里可以把“知音”理解为接受者对文学作品及创作 者情志的正确解读与准确把握。
《文心雕龙·知音篇》
《⽂⼼雕龙·知⾳篇》///南朝刘勰所著《⽂⼼雕龙》,章学诚赞其为“体⼤⽽虑周”(《⽂史通义·诗话篇》),载于其下部的《知⾳篇》,主要论说的是⽂学批评与鉴赏,对⽂学鉴赏的态度、难度和⽅法都有恳切详尽的论述,层次分明,颇可玩味。
“知⾳”,按字⾯上的意思是懂得⾳乐。
陶潜有句“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识得琴中之趣,弦外之⾳,就叫做知⾳。
俞伯⽛弹琴的时候,志在⾼⼭,钟⼦期就说:“善哉乎⿎琴,巍巍乎若泰⼭”;志在流⽔,钟⼦期就说:“善哉乎⿎琴,汤汤乎若流⽔。
”就叫做知⾳。
刘勰⽤“知⾳”作篇名,⼤概意思就是:⽂学也如⾳乐⼀样需要“知⾳”的评论和鉴赏。
古⼈爱说“知⾳难遇”,换成当代⼈的说法就是“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马东语)。
⽂艺作品,被⼈读懂,读透,理解,莫逆于⼼,的确是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作者也没有创作的章法,读者也没有掌握阅读和鉴赏的⽅法的情况下,误解误读,不知所云的情况,简直不要太多。
想要知⾳,⾄少得先通⾳律,不但演奏者通,倾听者也得通,在同⼀种语⾔体系⾥⾯,才有交流的可能。
《⽂⼼雕龙》的知⾳篇,就讲了这⼏个层⾯的问题,⼀是讲“知实难逢”,刘勰列举了秦始皇、汉武帝、班固、曹植等⼈为例,说明古来⽂学批评“贵古贱今”,“⽂⼈相轻”,好的⽂学批评家难逢难遇;⼆是讲“⾳实难知”,因为⽂学作品本⾝的抽象复杂,评论家见识有限,⼜各有偏好,⽂学批评要做到公允⽆偏差,确实存在⼀定的困难,看都没看懂,还说什么好与坏呢;三是讲⽂学批评鉴赏的⽅法:评论者应该博见⼴闻,以增强其鉴赏⽂学作品的能⼒,还要本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读评才⾏;四是提出“六观”,即六个评价的⾓度,作为衡量的标尺来考察⽂学作品;此外,还提出⽂学批评的理论根据。
以下就对照原⽂来看看刘勰是怎么说的吧。
///知⾳其难哉!⾳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千载其⼀乎!夫古来知⾳,多贱同⽽思古。
所谓“⽇进前⽽不御,遥闻声⽽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于班固、傅毅,⽂在伯仲,⽽固嗤毅云“下笔不能⾃休”。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
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浅论《文心雕龙·知音》中的知音诠释今生若能有三两个知己,便没白来人生走一趟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感受一下知音三何其难寻。
摘要:几千年来,寻求知音一直是文人墨客心底最炽热的渴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知音难逢更是感慨自古文人相轻的症结之所在。
本文旨在探讨知音之难的原因,和成其为一个知音该具备的文学鉴赏能力以及知音在文学活动中不可忽视的地位。
关键词:知音文人文学鉴赏《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鲁迅先生曾经把《文心雕龙》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可见其地位之高。
此书共五十篇,《知音》是第48篇,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文学鉴赏专论。
《知音》为我们展示了知音之难的原因以及如何成为一个知音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对知音的诠释音,《说文·音部》中:“声也,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宫商角徵羽,声也;丝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
”《正字通·音部》中“音即乐也”。
可见,音和音乐,音律相关,从上来看,“知音”一词,则是指通晓音律。
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的论题,想必自有深意。
“知音”的典故出自《列子·汤问》,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终,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高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吾于何声哉”。
不管伯牙的琴声如何变化,子期都能闻声而见其心,一曲《高山流水》就是子期为伯牙知音的最好例证。
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认为世无赏音之人,可见其对于知己失去的痛心和自己心灵相契合之人不再后断弦绝琴的无奈。
伯牙终有子期懂过他,成为他琴声上的知音。
懂得他的音乐,能够听得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仅是欣赏,更有透过琴声直达伯乐内心深处戚戚焉之处,夫复何求!但大多数的文人墨客悲叹知音其难哉,这也是刘勰以《知音》作为文学鉴赏专论之题的要义了。
浅析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知音之难”
No.2June.20212021年6月 第2期焦作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OZUO UNIVERSITY浅析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知音之难”周娜(新疆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发出了 “知音之难”的感叹,从“知”的对象来说,音实难知;从“知”的主体来说,知实难逢。
“知音之难”不仅是刘勰对个人生活经历和所处的时代发出的深沉感慨,还是每个批评家和鉴赏家曾有过的生命叹息。
关键词:《文心雕龙•知音》;刘勰;批评论;鉴赏论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257(2021)02-0026-031 •“知音之难”之内涵分析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发出了 “知音之 难”的感叹:“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旳从“知”的对象来说,“音”确实难 知;从“知”的主体来说,“知音”确实难逢;从文 学的双向运动来看,《文心雕龙•知音》篇既是鉴赏论,也是批评论。
从文字学角度来看,“知”为会意字,从口、从 矢。
段玉裁解释:“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其本义为知道。
”冋把“知”和“音”分开来看,当 “知”做动词,主要有三个相关引申义:一是明白、了解之意,例如,“相知相许”;二是相交、交往之意,例如,《左传》中记载“公孙明知叔孙于齐”;三是招待礼遇、赏识之意,例如,《南史•卷一九谢灵 运传》记载谢灵运”既不见知,常怀愤惋” o ”知”做名词有知己、朋友之意,于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发出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感叹。
可见,“知”字出 现的开始便应用到了人和人的日常交往中,其中就有心理学意味的感同身受。
《说文解字》中“音,声也。
声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 PI o 《礼记•乐 记》继承了此观点,认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声成文,谓之音” 141 o “知”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前 提条件,具有某种心理同构意味;“音”由人心所感 产生,且是人心灵的外化。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文心雕龙知音是知名文学家刘勰于晚唐末年完成的中国古代文学佳作,被公认为“古典文学中的经典”。
刘勰以文心雕龙知音及其文学批评观获得中国古典文学一大风格,对古代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为标题,结合刘勰的文学理论及其文学批评观,探讨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一、刘勰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要以语言上的文学性为主要方向,以诗文为基础而建立起来。
他认为,文学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能够使人“心安”,即能使人把自己的思想放置其中,以此来抒发情绪。
所以在文学批评观中,他主张“以批评文学性为基础,以其文学批评为主要方向”。
此外,他还提出了“正宗正史”的理念,强调古典文学的传承性,对比考证的原则,以及历史性的研究方法。
由此可见,刘勰以中国古典文学为核心,将文学批评视为一种以思想审美观点为中心,由文学性语言来加以抒发、表达的文学创作活动。
二、文心雕龙知音中的文学批评意蕴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的古典文学佳作,他在其中融合了多种文学批评思想,突出了对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活动的重要性。
首先,在文学题材上,文心雕龙知音描绘了范仲淹和任安的故事,其中穿插着许多古典文学明月照江河的传统理念。
其次,在文学语言上,刘勰创造了以“清平乐与物换星移的新风格,使《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性更加突出。
此外,对古典文学的历史性研究也是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体现出来的文学理论,他将古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结合起来,以史料性、历史性和社会性根据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
三、刘勰文学批评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以文心雕龙知音为例,说明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首先,刘勰在文学题材上以古典文学为基础,把古典文学与当代文学融合起来,使得古代文学思想及其特色得到保留与传承,影响了古代文学创作。
其次,刘勰在文学语言上运用精湛的技巧,使得文学语言更加丰富了,使古典文学更有诗意。
《文心雕龙》翻译
文心雕龙·知音第一部分:讲“知实难逢”。
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
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
〔译文〕正确的评论多么困难!评论固然难于正确,正确的评论家也不易遇见;要碰上正确的评论家,一千年也不过一两人吧!从古以来的评论家,常常轻视同时人而仰慕前代人,真像《鬼谷子》中所说的:“天天在眼前的并不任用,老远听到声名却不胜思慕。
”从前韩非子的《储说》刚传出来,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深恨不能和他们相见;但是后来相见了,结果却是韩非下狱,司马相如被冷落:这不显然可以看出是对同时人的轻视吗?至于班固同傅毅,作品成就本来差不多,但班固却讥笑傅毅说:“傅毅写起文章来就没个停止的时候。
”曹植评论作家时,也贬低陈琳;丁廙请他修改文章,他就称赞丁廙说话得体;刘修喜欢批评别人,他就把刘修比作古代的田巴:那么,曹植的偏见就很明显了。
所以曹丕说“文人互相轻视”,这不是一句空话。
还有楼护因有口才,便居然荒唐得要评论文章,说什么司马迁曾请教于东方朔;于是桓谭等人都来嘲笑楼护。
楼护本来没有什么地位,信口乱说就被人讥笑;何况作为一个文人学者,怎么随便乱发议论呢?由此看来,有见识高超而不免崇古非今的人,那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有才华卓越而抬高自己、压低别人的人,那就是班固和曹植;有毫无文才而误信传说、不明真相的人,那就楼护。
刘歆担心扬雄的著作会被后人用来做酱坛盖子,这难道是多余的慨叹吗?第二部分(2—3段):讲“音实难知”。
从欣赏的客体——文章本身的角度指出,知音之难还在于文情难鉴。
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导致文学欣赏的片面性,难于做得恰当。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针对上述情况,刘勰在《知音》后半章中立足于前半章与全书的理论,论述了达到知音的方法步骤,提出了他的文学批评与鉴赏理论。其内容主要是对文论者素质的要求、文学批评的正确步骤、知音的真正内涵与达到知音的方法,以此证明,虽然音实难知,文情难知,但不是不可知,“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客观评价作家作品,当作者的知音,是文论者的职责与目的。
三、鉴赏应考察作品的各个方面——“六观”
刘勰认为“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六观”说历来是《文心雕龙》研究的重点。有人说“六观”是鉴赏的标准,有人说“六观”是方法。其实,这种争论意义不大。首先必须弄清楚刘勰说的“六观”分别指什么,然后我们才会知道它的性质。
“一观位体”。就不是像某些学者所说的那样纯粹是安排体裁问题。《熔裁》篇:“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情理设位,文采行乎其中。”可见观“位体”的意思就是根据文章的情理内容来确定文章体式,文采则运行于这个体式之中。“位体”似可理解为情理内容在文章体式、文辞方面如何得到艺术地处理,即整体上文章是否做到了“櫽括情理”,是否做到了“规范本体”。可见“一观位体”就包含了对文章内容的安置问题。
这是与通变篇所阐明的问题密切相关的问题这种考察是把作品放到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去加以把握看看这篇作品与前人的作品有何承继关系有何独创之处如通变篇所讲的凭情以会通负气以适变就是考察作品的作者是否根据自己体验到的感情去理解前人的作品并加以继承同时又要考察作品是否根据自己的独特气质性格有新的变化等
浅析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第三个例子是屈原抱怨自己的不同于众人的才华不为人所理解。他在《九章·怀沙》中说:“文质内疏,众不知余之异采。”意思是,我性格质朴疏阔,大家不了解我的独特才华。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
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论述了“知音”之难,提出了文学鉴赏者应具备博观、六观、入情的素质,其文学鉴赏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二是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已的声音说话。
关键词: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7-0196-02《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
在《知音》篇中,刘勰系统地论述了文学鉴赏理论,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及实践也颇具指导意义。
刘勰所言“知音”源自《列子·汤问》中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说,“知音”最初指听得懂音乐,善于从音乐中把握演奏者表达的情感。
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之学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后来刘勰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1]。
一、知实难逢刘勰在《知音》开篇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
”[2]对此,纪昀评论“难字一篇之骨”。
因此,刘勰在《知音》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知音”之难。
1.贱同思古,贵古贱今刘勰将贵古贱今置于三种错误之首,认为,文学鉴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心理,刘安《淮南子·修务篇》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 [3]曹丕《典论·论文》云:“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时。
”[4]刘安、曹丕等对贵古贱今的思想已经予以抨击。
在《知音》篇中,刘勰以秦皇、汉武对韩非、司马相如的态度说明此“二主”尽管身为“鉴照洞明”之君主,也落入“贵古贱今”的俗套。
当然,刘勰的论述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这一点;另一方面,刘勰仅从“贱同而思古”的角度举例,而并未真正从“古”和“今”的角度对“贵古贱今”进行论述。
文心雕龙 知音
浅析《文心雕龙·知音》摘要:刘勰著作《文心雕》,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出现的第一部比较系统而全面的文论著作,对后世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所公认的一部伟大巨作。
其内容深刻而有把握,内容博大,本身对《知音》的内容展开论述。
《知音》篇是刘勰的文学批评和鉴赏论文。
从理论上系统阐述这方面问题,刘勰是第一个。
《知音》开篇便是“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知音》篇总能让人联想到韩愈的《马说》,犹如千里马需要遇见懂它的伯乐一样。
从刘勰所用的题目看,是以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作比,表明了读者应当成为作者的“知音”。
读者应该要读懂作者的文章,读懂作者的作品所有传达的思想与寓意,要通读文章来读懂作者的“文心”。
所以读者要读懂作者的文章,才能称得上作者的“知音”,犹如识得只有千里马遇到伯乐,才算找到“知音”。
“知音”真不容易啊!音律本来是难懂的,懂得音律的人又是很难遇见的,所以遇见知音的人,千百年中不过一两个罢了!古代有的人可以说是“知音”的,可都看不起今人而思念古人,正如鬼谷子所说的:“天天站在面前的人不接近,反而仰慕那些只听到名声的人”。
刘勰在《知音》中面对一篇具体的作品提到如果要评价文章,首先应该提出六种观察的方法:一是观察文章的安排情志,也就是《镕裁》篇所说的“设情以位体”《定势》篇所说的“因情立体”的问题;二是观察文章的敷饰词藻;三是观察文章的通古变今;四是观察文章的姿态齐正;五是观察文章的运用题材;六是观察文章的调声协律。
六种方法都用遍了,文章的好坏也就看到了。
因为写文章的人是情动于中发而为文辞的,看文章的人则是从文辞深入文情的,顺着形式去探讨内容,纵使文义幽深也会明白的,读者是可以见到作者用心的。
难道真是古人写的文章太深了吗?实在是后人洞察能力太浅了。
一个人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都可以从琴声里表达出来,何况文情表达于笔墨之中,作者要说的道理会看不到吗!所以人心的鉴赏事理,比如眼睛观察物形,眼睛明亮的人没有什么事物看不清楚,心里敏锐的人没有任何道理想不透。
《文心雕龙·知音》赏析
《⽂⼼雕龙·知⾳》赏析知⾳第四⼗⼋【原⽂】知⾳其难哉!⾳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①,千载其⼀乎。
夫古来知⾳,多贱同⽽思古,所谓“⽇进前⽽不御,遥闻声⽽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②;既同时矣,则韩囚⽽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于班固傅毅,⽂在伯仲,⽽固嗤③毅云“下笔不能⾃休”。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叹以为美谈④,季绪好诋诃,⽅之于⽥巴,意亦见矣。
故魏⽂称“⽂⼈相轻”,⾮虚谈也。
⾄如君卿唇⾆,⽽谬欲论⽂,乃称“史迁⑤著书,咨东⽅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博徒,轻⾔负诮⑥,况乎⽂⼠,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贵古贱今者,⼆主是也;才实鸿懿,⽽崇⼰抑⑦⼈者,班曹是也;学不逮⽂,⽽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叹哉!【注释】①知⾳:这⾥泛指⽂学欣赏者、评论家,不论其正确与否。
②恨不同时:韩⾮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感叹⾃⼰不能和此⼈同时,后来他⽤武⼒威胁韩国,得到了韩⾮。
⼜《汉书·司马相如传》载,汉武帝读了司马相如的《⼦虚赋》感叹不能与此⼈同时,后来他得知《⼦虚赋》是当时⼈司马相如所作,⽴即召见了司马相如。
③嗤:讥笑。
④“敬礼”⼆句:敬礼,丁虞的字;润⾊,修改⽂章。
曹植《与杨德祖书》中说,丁虞请他修改⽂章并说:“后世还有谁能知道我,能够改订我的⽂章呢!”曹植称赞这是“美谈”。
⑤史迁:司马迁。
⑥诮:责怪,讥讽。
⑦抑:贬低。
【译⽂】知⾳多么困难啊!⾳乐实在难以理解,懂得⾳乐的⼈⼜实在难遇到,碰到知⾳的⼈,千年只有⼀次吧!从古以来的“知⾳”,⼤多看轻同时代的⼈⽽怀念古代的⼈,这就是所谓的“每天在⾯前不信⽤,⽼远听见名声便想念”啊!从前韩⾮的《储说》⽅才传播,司马相如的《⼦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
后来知道同时相处了,结果韩⾮却被囚禁,⽽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
这岂不是明⽩地看出了对同时的⼈看轻吗?⾄于班固和傅毅,⽂章不相上下,然⽽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完没了,不能⾃⼰休⽌。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观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观
点
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经典之作。
从文学手法的角度来看,文心雕龙具有诗的伟大意境、乐的文字技巧
和文的深情寓意。
《文心雕龙》入选名篇工笔,其笔法浙细,表现手
法微妙,营构工整,一个大胆的想象和一个宏美的画面取得绝妙的结合,妙音迭涌,融神思维、艺术美感。
从内容角度来看,文心雕龙以尚德为主,奏诉文士之抱负,表达出对
德行的赞赏和对开封之美的深情追求。
文心雕龙把不同背景的智者聚
在一起,以他们在尚德方面的故事来表达一个思想,“勤士劳以建国安,劝公仁者识其时”,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内涵,使其古板而不新鲜的文
字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和生机。
在思想意义上,文心雕龙体现了主张革新的思想,彰显出理性的追求、自由的思想,为后世的文学家和作家建立起新的思想根基和新的方向。
文心雕龙知音的鉴赏批评观
文心雕龙知音的鉴赏批评观说到《文心雕龙》里的“知音”批评观,不得不提这本书的作者刘勰。
他可真是个文学界的“大咖”,那时候的文人都是“以文会友”,可刘勰这位“大师”可不单单是写写字,谈谈心那样简单。
他的《文心雕龙》可是个大“宝贝”,里面藏着不少文学的奥秘,尤其是他提到的“知音”的批评标准,更是有点让人拍案叫绝。
你知道,刘勰在说到“知音”的时候,并不是指你我平常说的“好朋友”或者“志同道合”的人。
他其实在说的是一种独特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真正理解、品味一个作品的“神韵”。
要想成为“知音”,可得有真功夫,这不是随便找个朋友,给你点赞就行的。
真正的“知音”是能看到文字背后深藏的东西,能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想法,甚至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丝丝未曾显现的情感波动。
我觉得啊,刘勰的“知音”批评观特别有意思。
按他的意思,好的批评者不单单是“抬杠”,不是一味地找毛病,而是要有种“读懂你”的能力。
他说“知音”就像是能听懂你音乐的伴奏者,能在你弹奏时跟着一起旋律起伏,而不是自己随便乱敲。
这里面的含义其实很深,批评家要是没有那种“共鸣”的感觉,那真的是“隔靴搔痒”,找不到文章的精髓。
有时候你读一些评论,感觉它们就像是教科书一样,死板的评论,评点着点着反而把文章给“伤”了。
你能想象吗?如果评论者一脸“我懂得多”的样子,给你讲一堆你听得云里雾里的专业术语,真的是让人头大。
反而那种用心去揣摩,体会其中的深层次情感的评论,才是“知音”的味道。
就像是吃了一顿美味的饭,配合着懂味道的人告诉你,每一道菜的独到之处,才有那种沉浸其中的感觉。
哈哈,别看我说得这么轻松,刘勰对“知音”的要求可是相当严格的。
他在书里就说,“知音”批评的标准不仅仅是品评文人的技艺,更多的是要看文章背后的“精神”。
所以,一个好批评家,首先得有一颗敏锐的心,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情感波动,这种感受和表达,得像个“慧眼识珠”的高手,别光看表面。
如果你看不出作者的情感,那你怎么能说你是“知音”呢?所以,批评不光是对错的评判,更是对作品灵魂的触碰。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
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译文+注释知音》是《文心雕龙》中一篇较为集中讨论文学批评的专题。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讲述“知实难逢”,指出正确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接着是“音实难知”,指出文学作品本身较为抽象复杂,评论家见识有限,难以做到恰当评价。
第三部分提出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要博览群书,排除私见偏爱,并从六个方面考察作品的表达和思想内容。
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
本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论,全面论述了文学批评的态度、特点、方法和基本原理,并涉及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关系和文学欣赏等问题。
___的批评实践基本上贯彻了他在本篇提出的主张,因此,根据本篇所论,也有助于我们认识___是如何评论古代作家作品的。
1.知音难得,意为找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很难。
2.音乐的实际表现难以被人理解,而找到欣赏自己的人更为困难。
3.古代的知音,通常是因为思想和兴趣相同而成为好友。
4.意思是在思想和兴趣方面与别人相似,因此容易找到知音。
5.指即使没有亲自见面,只是听到对方的声音,也会产生思念之情。
6.引用《鬼谷子》中的话,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求。
7.指《储说》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70年左右。
8.指___的《子虚赋》最早成书于公元前30年左右。
9.指___和___都很欣赏___和___的作品,但却没能与他们相见。
10.指___被下狱,___被冷落。
11.指班固和___的作品成就相当,但班固却对___看不起。
12.班固和___都是汉代的文学家。
13.指班固和___的文学成就不相上下。
14.指班固嘲笑___写文章没有停止的时候。
15.意思是___写文章写得太多了,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16.___是汉代文学家,曾与___有过交往。
17.___是汉代文学家,___批评他的作品。
18.指___请___修改文章。
19.意思是___的请求得到了___的称赞。
20.___是汉代文学家,喜欢批评别人。
从《文心雕龙 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
从《文心雕龙·知音》看刘勰的文学批评鉴赏理论摘要:知音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代表性概念范畴,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意蕴。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指出了在文学鉴赏中普遍存在的‘‘知音难求”现象,从“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两方面积极探讨了知音难求的原因,认为文学批评中的误区大都是由于主观偏见造成的,所以力求提出一套客观全面的评定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标准。
((知音》篇揭示了刘勰对文学批评鉴赏方法进行探索的轨迹,对于今天人们正确批评鉴赏文学作品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关键词:知音;批评;鉴赏;六观一、“见异,唯知音耳”“知音”这一概念最早的记载见于《吕氏春秋·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日:“善栽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知音”的本意是对音乐有正确理解和领悟。
由音乐欣赏推而广之,文学鉴赏中的知音,就是欣赏者对被欣赏者的作品的认知、认可和体察作者文心所引起的强烈的感情共鸣。
刘勰本此命篇、立意,写出了《文心雕龙·知音》。
从《知音》篇的标题可知刘勰意在强调批评当理解作者用心,以“知音”喻对文章及作者的真正理解者。
刘勰在开篇即感慨道: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自古知音难求,知音之叹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俯拾皆是,曹丕在《与吴质书》说到:“昔伯牙绝弦钟期,仲尼覆酞几子路,痛知音之难遇,伤门人之莫逮”;陈子昂则在《与东方左史虫修竹篇序》感慨:“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他在长安碎琴卖文之举其实也是一种以乖张行为寻求知己的特殊形式。
二、“执一隅之解,拟万端之变”古代作家对自己的作品能否得到文论家的认可及公正的评价有着如此强烈的期待,如此多的作家反复慨叹知音的难遇。
那么,当我们面对古代作家的作品时,如何去解读、诊释、鉴赏、定位?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
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
《文心雕龙》是唐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文学批评理论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宝典。
其中的知音篇是全书的第八篇,主要论述了文学创作中的读者与作者之间的默契与共鸣。
《文心雕龙·知音篇》首先强调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共鸣的重要性。
刘勰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且读者能够领会作者的用心。
只有这样,作品才能被称为是与读者心灵相通的“知音”。
在《知音篇》中,刘勰进一步阐述了作品的表达与读者的接受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作品要想打动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性,同时也需要借助读者的阅读品味和心境来产生共鸣。
只有作品与读者的心灵相契合,才能真正成为一首佳作。
另外,刘勰在《知音篇》中还提出了“刚柔相济”的创作原则。
他认为,作品中应该有柔性与刚性的结合,既能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和情感,又要符合读者的口味和审美趣味。
只有在这种相互融合的创作方式下,作品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认同。
《文心雕龙·知音篇》的鉴赏主要集中在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探讨上。
它告诉我们,作为读者,我们需要有开放的心态
去理解作者的用意,同时也需要有独立的审美观点去评判作品的价值。
而作为创作者,我们需要注重与读者的心灵沟通,努力创作出有情感、有思想、有艺术性的作品,以期达到与读者的心灵相通的效果。
总之,《文心雕龙·知音篇》是一本关于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它为我们展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默契与共鸣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理解和鉴赏这一篇章,我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
从《文心雕龙·知音》谈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文心雕龙知音是明代名家刘勰的一部杰出文学作品。
在深刻解析社会生活的同时,它更加深刻的表达了关于人性的哲理观,它也成了明代诗文“旧体序”的重要代表。
勰的文学批评观建立在陆羽的汉学之上,他非常重视历史典籍中的文学遗产和诠释,他认为文章应该体现出深厚的文化背景,以及独到的文学表现形式,同时也要把握文学创作技巧,实现文章最大化的内容效果。
刘勰认为,文学创作应当从做人的角度出发,结合仁义礼智信四德来考虑文学作品的价值。
文学创作应该着眼于把握文学的真谛,文章的内容及表达形式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更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让文章具备一定的生活色彩和实践价值。
刘勰也认为文学创作要结合古今,不应局限於过去的文学作品,要从历史中汲取精华,加以创新的概念,不断创作出新的作品,为时代发展贡献新的文学精神。
他认为文学创作要融合各种艺术元素,他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便充分展示了艺术元素的结合,他以文字勾勒出了一个宏大的世界,将自然、人物、史实有机结合在一起,精致而又生动地表达出来,使文学创作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此外,刘勰也强调文学创作要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念,文学作品应当把自然、社会和精神相统一,倡导理性对社会的历史演进和人的文明进步负有责任。
他也认为文学必须结合当代社会现实,把文学创作与现实生活挂钩,使文学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思想意义,以达到文学传递正义与爱的目的。
通过对刘勰的文学批评观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刘勰从当时的诗文理论出发,对文学创作提出了诸多高要求,认为文学创作不可局限于过去的文学,而应从历史中汲取精华,不断创新,以达到追求文学真谛的本意;同时文学还要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结合生活的现实,高度实践化以及理性化。
他以文心雕龙知音为代表作品,高度融合了艺术元素,完美展现了一种历史性、深刻的文学批评观,为中国文学创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知音其难犹可知也
知音其难犹可知也作者:王亚娟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8期摘要: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从“知实难逢”、“音实难知”两个方面分析了“知音其难”的原因。
“知音”虽难,但通过鉴赏者的主观努力是可以克服的。
为此,他提出了客观全面评价文学作品的方法,突出了鉴赏主体对于审美鉴赏活动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知音》;知音其难;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博观;六观作者简介:王亚娟,安徽阜阳人,现就读于安徽大学,为10级文学院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8-0-02《知音》是《文心雕龙》中一篇关于文学鉴赏的专论。
“知音”典出自于《列子·汤问》中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子期通过琴声能够领会伯牙的“心声”,体会他内心的感受。
他们以音乐作品为中介,达到心灵的共鸣、情志的融合,两人成为真正的知音。
在特定的艺术情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介,创作者和欣赏者达到了一种高度的心灵契合,由陌生变为相识相知。
刘勰就是用“知音”一词来说明文学鉴赏活动中鉴赏者与作者的关系。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开篇写到“知音其难哉!”说明了在文学活动中创作者和鉴赏者达到真正的心灵相通是难以做到的。
对此,纪昀给出了深刻的评价“难字一篇之骨”1。
接着刘勰指出了知音难的原因“音实难知,知实难逢”,这里涉及到鉴赏者和作品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知实难逢”。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知难》篇里说“貌若知音,而实存偏见。
”2表面上看作者和鉴赏者有了交流。
由于存在着偏见,并没有达到真心相知。
刘勰认为造成“知实难逢”的原因有:一贵古贱今。
人们在文学鉴赏时往往存在着“不薄今人爱古人”的思维观念,这一崇尚过去的偏见势必会影响对同时代作品的正确理解。
文中说:“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
”秦皇、汉武阅读那些文章,只是想让作家成为他们歌颂功业的代言人,不会从审美的角度领悟到作品的意义,也就不会成为作家的知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实难逢,而妙鉴可行——解析《文心雕龙·知音》中的文学鉴赏
观
作者:佚名
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夫古来知音,多贱同而
思古。
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也。
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
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至于班固、傅毅,文
在伯仲,而固嗤毅云“下笔不能自休”。
及陈思论才,亦深排孔璋,敬礼请润色,叹以为
美谈;季绪好诋诃,方之于田巴,意亦见矣。
故魏文称∶“文人相轻”,非虚谈也。
至如
君卿唇舌,而谬欲论文,乃称“史迁著书,谘东方朔”,于是桓谭之徒,相顾嗤笑。
彼实
博徒,轻言负诮,况乎文士,可妄谈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酱瓿之议,岂多
叹哉!
夫麟凤与麏雉高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雕其照曝光,青眸写下其菱形。
然鲁臣
以麟为麏,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
形器易征,谬乃若就是;文情容易鉴,谁曰极易分?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偶之解,
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震为。
阅乔岳以形康塿,酌
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酌定,不趋向憎爱,然后能够平理若柳子,照辞例如镜矣。
是以将
览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言,三观推求,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好坏见到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
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
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
众不知余之异采。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其不事浮浅,亦
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盖闻兰为国香,
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盛赞曰∶
洪锺万钧,夔旷所定。
良书盈箧,妙鉴乃订。
上涌郑淫人,无或失听。
独特此律,浑然蹊径。
知音多么困难啊!音乐实在难以理解,懂得音乐的人又实在难遇到,碰到知音的人,
千年只有一次吧!从古以来的“知音”,大多看轻同时代的人而怀念古代的人,这就是所
谓的`“每天在面前不信用,老远听见名声便想念”啊!从前韩非的《储说》方才传播,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刚刚写成,秦始皇和汉武帝看了,都怨恨不能和作者同时。
后来知
道同时相处了,结果韩非却被囚禁,而司马相如也遭轻贱待遇。
这岂不是明白地看出了对
同时的人看轻吗?至于班固和傅毅,文章不相上下,然而班固却嗤笑傅毅说:“下笔便没
完没了,不能自己休止。
”及至陈思王曹植评论文人的才能,也极力贬低孔璋,丁廙请他
修饰文辞,便感叹他的话说得好,刘脩喜好诋毁别人的文章,便把他比方为爱攻击人的田巴:从这些议论里,曹植的用意也可以看到了。
所以魏文帝曹丕说:“文人相轻,自古以
来就是这样。
”这并不是空话。
至于像楼护这种摇唇鼓舌的人,却荒谬地想要评论文章,
说什么“太史公司马迁著作《史记》,要咨询请教东方朔”。
于是桓谭这些人,都对楼护
的谬论相视而笑。
他本来没有地位,轻率的发言被人耻笑,何况是文人,难道可以乱说吗?所以观察得深切明白,却又看重古代而轻视现代,两位君主便是;文才确实鸿博懿美,但
却只抬高自己而贬低别人的,班固和曹植便属于这一类;学识够不上谈论文章,却把伪谬
当成是真实的,楼护便属于这一类。
刘歆看了扬雄的《太玄》后说:“我怕后人用它来盖
酱瓮。
”这难道是多余的感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