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课必修三学案 第2课 儒学成为正统
【优化课堂】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 学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Word版含解析[ 高考]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新课导入新课导入●1一问: 回忆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简述在儒家思想形成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三位人物及其观点。
二问: 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接替秦朝的又是什么朝代?新朝代又采取了一些什么措施来加强自身的统治?新课导入●2用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图像,并简要介绍董仲舒生平。
让学生了解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到重用。
设问:《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了什么建议?汉文帝为什么采纳他的建议并予以实施?基础达标1. (2014年扬州模拟卷)天坛是明清皇帝用来祭天、祈谷的地方,其建筑“反映出天地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最早把天、地、人的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所接受的儒家人物是(C)A. 孔子B. 孟子C. 董仲舒D. 黄宗羲解析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 和“天人感应”,这是董氏儒学对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创新。
2.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是汉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儒之首’的声誉。
”这里的“群儒之首”是指(B) A. 孟子 B. 董仲舒 C. 程颐 D. 朱熹解析孟子是战国时期人,程颐、朱熹都是宋朝人。
3.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D)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的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君权神授”的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三纲”的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4.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
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3学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答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3)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4)影响: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1)原因: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1.提出:由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
2.特点:糅合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到儒家思想中,形成新的儒学体系.3.概况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政治方面: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2)教育方面: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概念阐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不是孔子的“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
也就是说“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仅仅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例如“春秋大一统”的思想就是法家思想.1.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学案
第2课《汉代儒学》学案【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复习要求:必修一的“六王毕,四海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和“汉武帝大一统”,必修三的“百家争鸣”。
问题:在分析中国历史某一时期的历史地位时,某位学者指出了“有极关要者四事”:一是中国版图的确立,二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三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四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奠定,这一时期应该是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请简要说明这一时期“极关要者四事”的史实有哪些?(回顾必修一专题一)①版图的确立②中华民族的形成③政治制度的创建回顾战国和秦朝儒学的地位即原因。
一、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社会环境变了,汉初的治国策略已经不符合现实的需要,国家既需要一批有才能的人来协助治理,也更需要有一套广泛的治国方略。
于是汉武帝便招纳贤良文学之士,亲自策问治理国家的纲领性的思想,称为“举贤良对策”。
回顾西汉的选官制度及标准:而儒生董仲舒便三次回答了汉武帝的策问,并在第三次对策中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为武帝所接受。
(第三小组回答)小组互动,解决问题。
填写下表,归纳董仲舒的观点,此外,你还知道哪些董仲舒的主张?回顾已有,巩固新知:1.(董)仲舒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兴,循而未改。
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
”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①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②董仲舒主张抑制土地兼并③董仲舒对商鞅变法不完全赞同④材料中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这里谈到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最有可能涉及到()A.天人感应 B.仁爱尚贤 C.三纲五常 D.民贵君轻先秦儒学与董仲舒的儒学有哪些区别和联系?1、区别(1)汉代的新儒学包括 .(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3)从地位上看,2.联系:三.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尊儒的原因和措施(阅读教材总结归纳)原因:措施:拟一篇西汉太学的招生简章。
人教版必修三第1、2复习课说课稿从民间大宗到正统主流的转变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儒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我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问题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合作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如下:
1.讲授法:对于儒学这一抽象且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师适当的讲解是必要的,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理解重点难点。
2.问题探究法: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结合现实生活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4.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1. PPT课件:展示教学内容的框架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视频资料:播放与儒学发展相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儒学的历史背景;
3.网络资源:提供相关学术文章和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4.白板和实物模型:用于展示和分析历史人物、事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讲述孔子周游列国、孟子见梁惠王等历史故事,让学生对儒学产生兴趣;
2.提出问题:通过提问“为什么儒学能够在西汉时期成为正统思想?”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情境创设:展示与儒学发展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儒学的历史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必修三 第2课汉代儒学成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背 景
1.秦朝: 政治--王国问题,威胁中央; 2.汉初: 经济--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3.汉武帝时期: 军事---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1.董仲舒改造儒学: 加强中央集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君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针对土地兼并,仁政; 为人处世标准,三纲五常、 2.汉武帝尊儒措施: 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上,重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上,兴办太学和地方教育系统。
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也,臣愚以 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大一统 独尊儒术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 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合一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儒家仁政 “三纲五常”
材料1 董仲舒是有汉一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在当时就享有“群 儒之首”的声誉,在中国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董仲舒 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 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冯天谕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2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 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 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 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 影响。他与汉武帝一起作为西汉鼎盛时代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田昌五、安作樟主编《秦汉史》 材料3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 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司马迁《史记》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新儒学影响 1、消极: ①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局面,遏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禁锢了人们思想; ②新儒学带有封建神学色彩,造成封建迷信思想泛滥。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内容和实质【知识结构】一、从“无为”到“有为”(略讲,学生可根据导问题自行解决)1.汉初:无为而治①原因:长期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②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③根本目的:维护统治。
④表现: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⑤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理解)积极:生产恢复、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诸侯势力日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2.汉武帝时:“有为而治”(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联系必修一的相关知识学习)①背景:即汉初“无为而治”造成的影响,积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可能性,消极影响是“有为而治”的必要性。
②表现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军事上三次出击匈奴,消除边患;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独尊儒术。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提出(详讲)1.董仲舒的新儒学: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注意与战国时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加以联系)2.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根据内容理解其目的)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
③“三纲五常”——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二、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②迎合统治者的需要,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根本原因)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略讲,学生根据导学问题解决)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③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④兴办太学;⑤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3.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去归纳)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也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禁锢了思想界探索的精神。
【高考四元聚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第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新人教必修3
材料四 秦以后中国的文化曾遭受到三次厄运:一次 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又一次 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 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其 对文化上危害也最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归纳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核心,并分析其 主要历史作用。 (3)结合材料三、四,你认为该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思 想?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B。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根据题干中的“吸 收外来文化,阐释儒家思想”,可以排除①,《春秋 繁露》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的代表作,董仲舒继承儒 家“仁政”学说,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合理 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家体 系,并未吸收外来文化。所以答案只能是B或者D。 《四书章句集注》由南宋朱熹编著。在魏晋南北朝时 儒家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而佛教 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隋朝儒学家进一 步提出“三教合一”,②正确。故B符合题意。
(3)“ 君 权 神 授 ” 、 “ 天 人 感 应 ” 、 “ 天 人 合 一 ” 、 “春秋大一统”等观点充满唯心主义色彩,是不可取 的。
(4)“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有利于封建经济的 发展,对今天缓解中国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有一定的 借鉴意义。
(5)“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 仁、义、礼、智、信,抛开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 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弘扬。其中的 “信”更是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 切需要。
孔子的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 《易》、《乐》、《春秋》,后人称之为“六经”。
高考历史复习配套学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9课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导读】复习本课要注重掌握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学主张,并理解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及其影响。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但是,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新体系。
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首先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要求将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加以罢黜。
董仲舒的这一儒学新思想符合了当时政治统治上的需要,因而获得统治者汉武帝的欣赏。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汉武帝全面肯定了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在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规定地方政府定期举孝廉。
儒家学说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在文教上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后来,汉武帝根据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为博士弟子,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
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汉武帝采取的这些推崇儒学的措施,使儒学在全国各郡县得到推广,儒学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
同时,汉武帝创建的太学不仅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还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使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人仕,并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与传播起着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
2.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 映了秦汉时期 A.封建制度建立并日趋完善 B.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 C.“仁政”最终取代“法治” D.封建统治思想日趋成熟
3.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4.西汉时,“大一统”概念的核心含义是( A.到汉武帝时期实现国家疆域的大统一 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展而形成的 C.适应当时统治者需要的一种思想主张 D.皇权神授代表上天统治天下所有臣民
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 应”、“大一统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
1.汉武帝之所以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的建议,是因为 ①儒家理论有助于维护政治统一 ②儒家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③儒家理论使皇权得以神化 A.①② B.②③ C.① D.①②③
课程标准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 史实。 目标要求一:汉代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正统思想 的原因。这主要是由两个方面所决定的:一是 统治者统治政策的调整及对人才的重视;二是 董仲舒适时改造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顺应了 汉朝大一统的需要。 目标要求二:经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的基 本主张。 目标要求三:汉武帝尊儒的基本史实,以及对 以儒学为主的汉代教育的影响。
7.(2007宁夏文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巩固练习】
• (2)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 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 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 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 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 出儒家思想说在汉代取得独尊地位的主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点导析】1. 考点: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重点: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难点: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方法导拨】1.如何理解西汉初年“无为而治”?首先要知道道家的“无为”指的是什么,然后要结合西汉初年的社会经济情形看实施“无为而治”的历史必然性,最后看“无为而治”对西汉所产生的影响。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
其意为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
它并不是不求有所作为,只是指凡事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而不要违反“天时、地性、人心”,凭主观愿望和想象行事。
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因而汉初奉行黄老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的宽松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如何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统治政策?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这里的儒学“新”在哪里;“独尊儒术”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然而,汉武帝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武帝还创造性地将独尊儒学和教育结合起来,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重要载体,它在客观上还促成了重视知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尚。
当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本质上是一种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他用皇权干预思想学术,是与政治专制相呼应的产物。
【要点导学】要点一:从“无为”到“有为”1.无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的思想,采取的政策,使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国力日盛。
2.有为:西汉初年,尽管经过了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但是仍然潜伏着危机,如: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北部边境的______为患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预习自学二、本课目标【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要求】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学习目标:(1)识记: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
(2)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学习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检测反馈知识点1 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经历了从“无为”到“有为”的转变,其主要原因有①经济恢复,国力日盛②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③土地兼并剧烈④匈奴威胁北部边境的安全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A2.“萧规曹随”的故事反映的根本问题是A.西汉政府保持政策的连续性B.两人一样也面临恢复经济、巩固统治的问题C.二人都尊崇黄老之学D.曹参的才能有限,只能执行萧何的政策知识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3.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起了决定作用,主要是因为A.他的主张被汉武帝所接受B.他给儒学注入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内容C.他是当时的鸿儒,影响巨大D.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利用儒家的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C.“性善论”D.“大一统”思想5.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限制君主的暴政②大一统思想③天人感应说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A7.奶奶不断唠叨:“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地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人教版必修三第1、2复习课教学设计从民间大宗到正统主流的转变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儒学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应设计以下题目:
1.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3.分析儒学从民间大宗到正统主流的转变背后的历史原因。
2.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发挥创意,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问题。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观点、论述及论证过程,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地展示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环节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如诸子百家的兴起,引导学生进入本章节的学习。
2.分析西汉时期儒学正统化的原因及其影响,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论述清晰,观点明确,结合历史背景和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设计一个关于“儒学从民间大宗到正统主流的转变”的访谈节目,邀请一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士进行访谈,并撰写访谈稿。访谈内容包括: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西汉时期儒学的正统化过程、儒学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
3.学会尊重不同的思想观点,培养开放、包容的心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4.通过学习儒学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为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春秋战国、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儒学从民间大宗到正统主流的转变过程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名师大讲堂】高考历史复习一轮 第2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1)图一中历史人物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 (2分) (2)图二中历史人物是谁?其主要思想有哪些? 他对儒家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4分) (3)图二中历史人物所在朝代的皇帝与秦始皇 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共同点? (3分)
【解析】此题主要考察儒学的发展变化,主要涉 及了孔子和董仲舒的儒学观点、儒学在秦、西汉、 明清时期的情况。解题的关键有两点:第一要明 确中国儒学的发展历程,这是能够解决此题的重 要所在;第二解答此题的前提必须要读图准确, 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孔子和董仲舒。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1)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当时统治的 需要。(根本原因) ; (2)武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3)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学校等措施 提高儒学的地位。
新儒学理论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 和法家思想 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新内容:①天人感应 ②君权神授 ③大一统 ④三纲五常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 思想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1 .儒学为什么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取得主导地 位 (1) 其思想在根本上都是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 要的。如:宣扬天命的天人观念;以“仁”为核心的 “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 (2)儒家的入世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 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的改变面目。如,宋明理学 (“三教合流“;又保持自身的根本特质和立场)。
【解析】此题考察孔子、秦始皇、汉武帝的历史贡 献。①中说法错误,孔子是如家学派的创始人,汉 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如家思想 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③中“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是属于思想领域的内容,而引文中“中国之 境”说的是边境。 【答案】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复习课必修三学案第二课儒学成为正统1、儒学成为正统的背景条件;①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汉朝已国力强盛;②因“无为而治”的政策长期实施,中央集权面临威胁(王国问题,匈奴为患,土地兼并等);儒学被改造以适应现实需要。
2、董仲舒的应时改造儒学:①客观原因,秦朝儒学因不合时宜受严重打击;②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说,改造儒学,适应了当时政治现实的需要。
③主要思想:大一统---尊王攘夷,国家统一。
君权神授----天是万物的主宰,君主受命于天。
天人感应----人类的一切都是天的意志,天会以灾异警示君主。
三纲五常----君臣、父子、夫妻为“三钢”;仁义礼智信为“五常”成为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的封建道德规范。
核心是“天人感应”④意义:主张君权神圣化,国家大一统,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改变汉初以来内外松弛的局势。
3、汉武帝的支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要措施:大量起用儒家为官;孝廉成为选官的标准;建立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从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4、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避免了暴政、有利于巩固统治。
②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统一。
③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④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消极影响: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严重压抑人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钳制人们的思想,阻碍科学发展;其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观念,重理轻法观念都对其具有消极影响。
三、主要概念1、大一统:正式提出“大一统”的是《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唐人颜师古说:“一统者,万物之统皆归于一也……此言诸侯皆系统天子,不得自专也。
”疏曰:“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李斯更是明确提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
”2、天人感应: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
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主要学派有孔子学说、墨子学说和董氏学说等。
董氏学说继承了《公羊传》中的灾异说和吸收了墨子的天罚理念,在其儒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作用。
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古代君主施政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三纲五常: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观念。
孟子进而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伦”道德规范。
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贵阳而贱阴”的阳尊阴卑理论,对五伦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了三纲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是最主要的,而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亦即所谓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
“五常之道”实际上是“三纲”的具体化。
董仲舒又认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他看来,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五常之道。
坚持五常之道,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积极作用: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如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消极作用: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4、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于汉代。
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
董仲舒:“五帝名大学曰成均”,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
”至于夏商周,大学在夏为东序,在殷为右学,在周有东胶,而周朝又曾设五大学:东为东序,西为瞽宗,南为成均,北为上庠,中为辟雍。
到了汉代,在京师设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
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四、历年高考题精析1.(2014·上海单科·5)儒学成为官学是由哪位思想家的主张直接促成的()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3.(2014·江苏单科·1)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
材料表明,董仲舒()A.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4.(2014·海南单科·2)“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
东汉时的这一说法反映出当时()A.礼制观念淡化B.儒法两家结合加深C.崇尚法家思想D.儒学独尊地位动摇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6.(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7.(2013年福建高考14题)《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8.(2013年重庆文综,1,4分)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9、(2011年北京卷文综14,4分)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10.(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11.(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12、(2009年安徽文综13,4分)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3、(2009海南历史4,4分)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A.分封制度B.井田制度C.宗法制度D.礼乐制度14、(2009广东理科基础6,2分)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的思想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15.(2007·宁夏文综·3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16、(2012天津文综,12,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7分)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分)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