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铭→古代文体→传,记,论,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在,一词多义;名,灵名词做动词→词类活用)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判断句;馨,名词做动词→词类活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名词做动词;绿,青,形容词做动词→词类活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鸿,通假字,古今异义;鸿儒,往来,一词多义;白丁→不同年龄的代称)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一字读,二字逗;素,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劳→形容词做动词→词类活用;丝竹,借代辞格→借代的分类;之,一词多义)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对偶辞格,列锦辞格)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一、古代文体

铭:是古代用于称功德或自我警戒的文体。文辞简练、内容简短,构思精巧,内容朴素而义理深邃,与格言颇为相似,一般句末用韵。如座右铭,墓志铭(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传:传即传记,古代文体,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为主,如司马迁的“本纪”、“世家”还是“列传”,都是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分他传(《廉颇蔺相如传》)和自传(《五柳先生传》)。记: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如《永州八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昭明文选》上说:“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太史公曰……’。二曰正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说:说:古代文体,多用来说明某种道理,通常叙述兼议论。如《师说》《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

赋:它是一种讲求文采、韵律,并具诗歌和散文性质的文体。发展过程:短赋(诸子散文)→骚赋→辞赋(汉代)→骈赋(魏晋)→律赋(唐)→(宋散文)文赋。如《阿房宫赋》、《赤壁赋》。

序:性质如同今天的“引言”“前言”。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的一般叫“序”,列于书后的一般叫“跋”或“后序”。如《兰亭集序》《愚溪诗序》《滕王阁序》《伶官传序》《送东阳马生序》。

二、一词多义

在:

1、在于,决定于,动词。

2、存在,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3、处于,居于,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

之:

1、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案牍之劳形

2、结构助词,相当于“的”:近塞上之人,死者十九

3、代词,代指前文所指的事物

4、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何陋之有,何罪之有。

往来:

1、表示交往的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表示来来往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记》)

素:

1、白色:素湍绿潭

2、不加装饰,质朴:可以调素琴

3、平常,往常:此人素有痴名;素不相识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名:出名,因……而出名。

灵:有灵气

馨:有了温馨,使……高尚

上:长到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乱:使……受到扰乱。

劳:使……感到劳累。

绿:变绿。

青:变青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常见句式

1、……者,……也;……者也,如:

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这种形式前面用“者”表示提顿,后面用:“也”加强语气,在判定人物的姓名·身份等时,常用这种“者”“也”俱全的判断句。

2、“……,……也”,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主语后常有一个停顿,用来代替“者”,“也”在此同样起加强语气作用。

3、“……者,……”,如:

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柳敬亭传》)

这种形式的判断句使用的极少

4、“……,……”,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夫鲁,齐晋之唇。(《左传·哀公八年》)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屈原列传》)

这种形式只是把主语和谓语放在一起,重读谓语来表示断定。

5、“乃、则、亦”等表示的语气比较肯定的判断句。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生亦我所欲。(《鱼我所欲也》)

6、“必、固、诚、真”等表示的语气更加肯定的判断句,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7、“盖、殆”表示推测语气,译成“大概”,如: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8、在谓语前加上“非、未、弗、无、莫”,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9、谓语前加上“悉、皆、徒”表示范围或加上“既、素”等表示时态,如: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句末带语气词“耳”的判断句,“耳”相当于“罢了”“不过”之意,因此,这种判断句表示对判断范围的限制。如: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11、古代汉语"是" 字句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同上二)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五、通假字

鸿:通“洪”

六、古今异义

⒈无案牍之劳形(形:身体;今常用义为:样子)

⒉惟吾德馨(馨:品德高尚;今义为:芳香.)

⒊谈笑有鸿儒(鸿:大,渊博;今义为:鸿雁,书信.)

⒋无丝竹之乱耳(丝竹:琴瑟箫笛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乐器的声音;今义为:丝绸和竹

子)

5.可以调素琴(调:弹奏;今义为:调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