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

合集下载

常见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常见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感谢您的观看
常见检验指标的临床意义
目录
• 血常规指标 • 生化指标 • 免疫学指标 • 其他指标
01 血常规指标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计数
淋巴细胞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感染的重要 指标。白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 示感染、炎症或应激反应,而 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表示免疫 系统抑制或骨髓功能异常。
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主要成 分,与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 有关。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通 常表示细菌感染,而降低则可 能表示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异 常。
淋巴细胞计数反映免疫系统的 状态。淋巴细胞计数升高可能 表示病毒感染、免疫系统激活 或某些血液系统疾病,降低则 可能表示免疫系统抑制或淋巴 细胞减少症。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可能表 示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或某 些血液系统疾病,降低则可能 表示免疫系统抑制或骨髓功能 异常。
C反应蛋白
• 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机体发生 感染或组织损伤时,血浆中C反应蛋白的浓度会急剧升高。其 增高常见于感染、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降低则无临湿因子是一种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其增高常见于类风湿性关 节炎、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降低则无临床意义。
04 其他指标
心电图
心电图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 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图形的技术。心电图对 于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脏疾 病具有重要价值。
心电图还可以反映心脏的负荷情况,例如运动负 荷试验心电图可以评估心脏的功能和耐力。
心电图可以反映心脏的电活动,通过观察心电图 的波形变化,可以判断心脏的电传导是否正常, 从而对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诊断。

血常规检查什么

血常规检查什么

血常规检查什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血常规”这个词,比如去医院参加体检时,医生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

很多人都只知道血常规检查是抽血化验,检查身体有没有什么疾病,但却并不了解血常规检查的内容。

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些血常规检查相关知识,希望为大家提供帮助。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又被称为全血细胞计数,英文名为“complete blood count”,我们常说的CBC也就是血常规检查的英文名缩写。

血常规检查是指医生抽取受检者体内的部分血液,用专业的血液分析仪对血液中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数量进行计算,对血细胞中某种物质含量进行测算、对血细胞中的生物学特性或血细胞的体积进行测定,从而根据检查结果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相关异常。

绝大多数血液细胞改变引起的疾病都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发现,包括血液系统肿瘤、感染、贫血等等。

在当前的医疗技术中,血常规检查已经成为诊断或筛查相关疾病的重要措施。

以上就是血常规检查的概述,很多人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或者对医学术语不了解,在拿到检查报告时完全不明白这些检查内容和结果的含义,甚至部分人由于看不懂报告,害怕自己得了重大疾病,引起心里恐慌。

接下来就给大家科普一下血常规的检查项目和具体指标,让大家更深刻地了解血常规检查。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指在单位抽血量内,平均每升血液含有的红细胞数量。

1.红细胞计数的参考范围对于一岁以下的新生儿来说,红细胞计数在(6-7)*1012每升即为正常值;对于一岁到三岁之间的婴儿来说,红细胞计数在(5.2-7)*1012每升即为正常值;对于三岁以上的儿童来说,红细胞计数在(4.2-5.2)*1012每升即为正常值;对于成年男性来说,红细胞计数在(4-5.5)*1012每升即为正常值;对于成年女性来说,红细胞计数在(3.5-5)*1012每升即为正常值。

1.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如果由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红细胞计数增多,表示患者可能正处于兴奋或恐惧等精神紧张状态;如果由于生理性因素导致红细胞计数减少,表示患者可能处于妊娠状态或者造血功能减弱;如果由于病理性因素导致红细胞计数增多,表示患者可能出现肺气肿、血液浓缩、大面积烧伤或频繁呕吐;如果由于病理性因素导致红细胞计数减少,表示患者可能存在合成障碍、急性大出血、白血病等等。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的临床意义

嗜酸细胞:0.5~5 % 嗜碱细胞:0~1 %
2.红细胞计数(RBC)
临床意义:
红细胞增多见于: (1)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及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多为脱水血浓缩使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相对地增多所致。 (2)心肺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患及慢性一氧化碳中毒等。因缺氧必须借助大量红细胞来维持供氧需要。(3)干细胞疾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参考值:0.35~0.45
5.平均红细胞体积(MCV)
临床意义:正常红细胞性贫血时正常,大细胞性贫血时增大,小细胞性贫血时减小。
体积减小常见于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型细胞增多症;体积增大常见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及巨红细胞性贫血。
参考值:80~100 fL
红细胞减少见于: (1)急性或慢性失血。 (2)红细胞遭受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破坏。 (3)缺乏造血因素、造血障碍和造血组织损伤。(4)各种原因的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参考值:3.5~5×10^12/L
3.血红蛋白(Hgb)
临床意义:贫血、白血病、产后、手术后、大量失血、钩虫病等减少。缺铁性贫血时尤为明显。肺气肿、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呕吐、腹泻、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慢性一氧化碳中毒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时增高(长期居住高原者生理性增高)。
正常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急性失血、溶血性贫血、造血组织病等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感染、中毒、慢性炎症、尿毒症等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正常 <正常 <正常 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
Hb低于45g/L者应予输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除外);低于105g/L者应寻找贫血原因;高于180g/L者应作进一步检查。高于230g/L者,应紧急采取治疗措施。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

什么是血常规五分类血常规五分类是指医学上对全血进行的常规检查,通过对血液中各项指标的测定和分析,对人体的健康状况进行初步的判断和评估。

血常规五分类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细胞比容。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指标的含义和其在血常规五分类中的作用。

1. 白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是衡量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白细胞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类。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计数在4-10×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过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或恶性肿瘤等病理状态,而白细胞计数偏低则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粒细胞生成减少等相关。

2. 红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是评估人体供氧能力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计数在4.0-5.5×1012/L之间。

当红细胞计数过高时,可能与高原适应性增加、骨髓增生异常等有关;而红细胞计数偏低则可能与贫血、失血、骨髓功能不全等相关。

3. 血红蛋白浓度:血红蛋白浓度是评估机体贫血程度的关键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浓度在120-160g/L之间。

血红蛋白浓度过高可能与高原适应、血液黏稠度增加等相关;而血红蛋白浓度偏低则可能表示贫血、营养不良、骨髓抑制等病理情况存在。

4. 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判断血液凝固功能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在100-30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过高可能与炎症、感染或骨髓增生异常等相关;而血小板计数偏低则可能与血小板生成/释放障碍、骨髓抑制等有关。

5. 血细胞比容: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正常情况下,血细胞比容在35-50%之间。

血细胞比容过高可能与脱水、红细胞增多症等有关;而血细胞比容偏低则可能表示贫血或液体过多等病理情况存在。

总结起来,血常规五分类是通过对血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血细胞比容等指标的检测和分析,从而初步判断人体的免疫功能、供氧能力、贫血程度、血液凝固功能等方面的健康状况。

血常规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是全身体检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常见的肾病,就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

血常规检查的项目一般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又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

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

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

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3、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

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1、将准备采血的部分清洗干净,这些部位通常上耳垂、中指或无名指的指尖,等到采血的部位干燥后再进行采血。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一、血液一般检查:1、红细胞计数(RBC)[正常参考值]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单核细胞 M 0.03-0.08(3%-8%)[临床意义]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正常参考值]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二、出血性疾病检查:1、血小板计数(PLT)[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学会看懂宝宝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学会看懂宝宝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
一是中性粒细胞(Neut),正常为5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增高: 细菌感染,炎症。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2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以上是血常规化验单的知识,尽管血常规检验不是什么特殊性实验,也不是很复杂的过程,但是,由于血液不断地在全身循环,流经身体各个重要器官,渗透到各组织中,参与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和维护人体各处机能活动和内外环境的平衡。如果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改变,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所以,检查血液中各种细胞成分的量和质的变化,即可协助判断肌体各种组织器官的病变情况。血常规中的许多项具体指标都是一些常用的敏感指标,对肌体内许多病理改变都有敏感反映。其中又以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最为具有诊断参考价值,所以,许多病人在病因不明时都要做血常规检查。
四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5%~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增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五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1%,临床意义不大;
血小板——与止血和血栓形成有关
血小板(PLT):3岁宝宝正常情况下为101~320×10 9 /L
降低:红细胞数量减少会产生贫血。贫血患者会有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症状。
白细胞——人体重要的防御机构
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成人 4.0 ~ 10.0×10 9 /L
新生儿 15~20 ×10 9 /L
3岁宝宝 3.97~9.15×10 9 /L

去看儿科,做血常规怕是最司空见惯的一种了解宝宝病情的手段了,可如果妈妈们不太懂那报告单上数字背后的小故事,怕是宝宝被扎的那一下,除了心疼,还是心疼,心里并无多少底,曾几何时,我也是那糊里糊涂的妈妈,对报告,除了能看出上下箭头表示的或高于或低于正常值之外,无他。

血常规五分类了解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疾病关联

血常规五分类了解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疾病关联

血常规五分类了解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与疾病关联血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对血液中不同细胞的计数及计算它们所占总血细胞比例的百分比,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其中,嗜碱性粒细胞是血细胞分类中的一种,它们在人体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血常规五分类以及嗜碱性粒细胞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一、血常规五分类概述血常规五分类是指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和五分类百分比进行检测和分析,了解血液的健康状态。

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白细胞计数(WBC):用于评估免疫系统的功能,反映机体的感染和炎症程度。

2. 红细胞计数(RBC):反映机体的输血能力和氧运输功能。

3. 血红蛋白含量(Hb):反映机体的贫血程度,评估氧合能力。

4. 血小板计数(PLT):用于评估机体的凝血功能,反映出血和凝血状态。

5. 五分类百分比(WBC五分类):包括嗜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嗜酸性粒细胞(Eos)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

其中,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备受关注。

二、嗜碱性粒细胞与疾病关联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类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相关的白细胞。

在正常情况下,其百分比较低,但在某些特定疾病情况下,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的异常升高,可能与以下疾病相关:1. 过敏性疾病:嗜碱性粒细胞在哮喘、湿疹等过敏性疾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过敏性疾病患者常伴有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其百分比可达到或超过正常范围。

2.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病、弓形体病等也可导致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

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加与寄生虫引起的炎症和免疫反应有关。

3. 血液病:某些血液病如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克雷格综合征等可导致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

4. 甲状腺功能低下:嗜碱性粒细胞的百分比还与甲状腺功能低下相关,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患者可表现为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5. 药物反应:一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使用,也可导致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

血常规19项指标解读

血常规19项指标解读

血常规19项指标解读血常规是一项常规的血液检查,通过测量血液中不同种类的细胞数量和其他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以下是血常规19项指标的解读:1. 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是身体的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以帮助身体对抗感染。

正常范围为4000-10000/μl。

2.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负责消灭细菌和修复组织。

正常范围为2000-7500/μl。

3. 淋巴细胞计数(Lymph):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负责产生抗体和调节免疫反应。

正常范围为1000-3000/μl。

4. 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核细胞是白细胞中的一种,负责吞噬死亡的细胞和细菌。

正常范围为300-1000/μl。

5.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嗜酸性粒细胞在过敏和寄生虫感染时增加。

正常范围为50-500/μl。

6.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和炎症时增加。

正常范围为10-100/μl。

7. 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负责输送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

正常范围为4.2-5.2×10^12/L。

8. 血红蛋白浓度(H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负责输送氧气。

正常范围为12-16g/dL。

9. 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是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体积比例。

正常范围为0.35-0.45。

10.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是指红细胞的平均体积。

正常范围为80-100fL。

11.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是指红细胞中平均每颗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范围为27-34pg。

12.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是指红细胞体积分布的宽度。

正常范围为11.5-14.5%。

13. 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负责凝血和止血。

正常范围为150-450×10^3/μl。

14.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是指血小板的平均体积。

血常规33项详细解释

血常规33项详细解释

血常规33项详细解释什么是血常规?血常规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验项目,用于评估人体整体健康状况。

它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各种成分和指标,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程度和进展情况。

血常规通常由多个指标组成,其中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等。

血常规33项包括哪些指标?1.白细胞计数(WBC):用于评估免疫系统功能和感染情况。

2.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中性粒细胞是一种重要的白细胞类型,其计数可用于判断感染和炎症程度。

3.淋巴细胞计数(LYM):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计数可用于评估免疫功能。

4.单核细胞计数(MONO):单核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类型,其增高可能与感染或某些肿瘤有关。

5.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类型,其增高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6.嗜碱性粒细胞计数(BASO):嗜碱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类型,其增高可能与过敏反应或慢性炎症有关。

7.红细胞计数(RBC):用于评估贫血和其他红细胞相关疾病。

8.血红蛋白浓度(HG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浓度可用于评估贫血程度。

9.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压积衡量了红细胞所占的体积比例,可以用于诊断贫血和其他相关疾病。

10.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反映了红细胞的大小,可以用于诊断不同类型的贫血。

11.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反映了单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含量,可以用于诊断贫血类型。

1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反映了单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可以用于评估贫血类型。

13.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分布宽度反映了红细胞大小的变异程度,可以用于评估贫血类型。

14.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凝血因子,其计数可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出血倾向。

1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平均血小板体积反映了血小板的大小,可以用于评估凝血功能和出血倾向。

血常规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是全身体检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常见的肾病,就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

那么血常规的检项目有哪些?什么时候需要做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注意事项有哪些?血常规化验单又该怎么看?下面小编就为您讲解一下。

血常规检查项目血常规检查是全身体检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常见的肾病,就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

血常规检查的项目一般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又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

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

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

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3、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

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

血常规检验结果的解读血常规检验,目前大多由全自动血液学分析仪来完成。

不同性能的分析仪所提供的检测项目数不同,一般都在20个左右。

包括白细胞系列、红细胞系列、血小板系列,有些仪器还能提供网织红细胞系列的数据。

1.白细胞总数(英文缩写WBC)【参考区间】成人:静脉血:(3.5~9.5)×10⁹/L(3500~9500/μL);手指血:(4.0~10)×10⁹/L(4000~10000/μL)。

新生儿:(15~20)×10⁹/L(15000~20000/μL)。

6个月~2岁:(11~12)×10⁹/L(11000~12000/μL)。

【解读要点】(1)白细胞俗名又称白血球,因其不含血红蛋白呈无色而得名。

其主要功能是防御外来细菌或病毒入侵人体。

白细胞又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粒细胞又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它们就像人体的“边防军”和“警察”一样,分别担负着防御和监视的任务。

(2)在安静和休息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有些人一天当中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

也有报告认为吸烟者平均白细胞数可高于非吸烟者30%。

(3)剧烈运动、妊娠晚期、分娩期、月经期、冷热水浴后、日光或紫外线照射、严寒暴热、极度恐惧、剧痛和情绪激动等,均可引发生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

生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改变。

(4)病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可见于大部分细菌性感染、炎症、尿毒症、急性出血与溶血、烧伤、手术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重金属中毒、白血病等。

(5)病理性的白细胞总数减少,可见于病毒性感染、伤寒、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放疗后、化疗后、非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等。

2.白细胞分类计数(英文缩写DC)血液中不同的白细胞,犹如人体边防部队的不同军兵种,平时按比例配置,各司其职。

当有外来细菌、病毒等入侵时,人体根据不同白细胞各自担负的职责,调动作战。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以前由于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低,工作量大,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随着检验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现在的检验基本是由机器检测。

血常规的检查项目可达十几项之多,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查(目前称血液学分析)。

每次检查只需用0。

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

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专业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

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1。

红细胞(RBC):男性为4。

0X10^12~5。

5X10^12/升,女性为3。

5X10^12~5。

OX10^12/升;2.血红蛋白(HGB或Hb):男120~160克/升,女110~150克/升;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男0.42—0。

49升/升(42%~49%),女0。

37~0,43升/升(37%~43%);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0-100飞升;5。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6。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

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高,需要怎么办?什么时候提示严重?导读有时在血常规报告单,会发现其中一项嗜酸性粒细胞升高,有时医生会说不用管,有时会仔细问孩子情况。

如果孩子有些湿疹、哮喘,家长觉得有事,医生会说没事;但有时家长觉得没啥事时,或者孩子伴随其他症状时,医生会进一步做其他检查,让过段时间复查血常规、甚至还会进行CT、胸穿等检查。

那到底什么时候不用处理,什么时候要担心呢?今天咱们说说。

目录1. 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2. 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3. 什么原因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4. 查血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怎么办?5. 有哪些症状提示有问题,需要哪些检查?6. 没症状,但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要治疗吗?一嗜酸性粒细胞是什么?有什么用?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一种,在骨髓制造,运输到血液和组织中,组织中的数量要远大于血液,主要位于胃肠道黏膜固有层、脾脏、淋巴结等。

嗜酸性粒细胞明确的作用现在还没有搞清楚,但目前认为其在机体免疫中起到不少作用,免疫包括抗感染和过敏,所以该细胞在这两方面起作用。

•在抗感染中,其主要能限制寄生虫的感染,还具有抗菌和抗病毒活性(但大多数细菌和病毒感染和该细胞无关);能释放炎性介质,可促进炎症,也有抑制炎症的效果。

•在过敏中,嗜酸性粒细胞可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减轻过敏反应,也可能有直接参与、导致过敏反应更强的作用;还可能是因为过敏反应而增高、在组织部位导致炎症反应增加。

•哦,还得加一条,因为免疫系统还有消除机体自身隐患的作用,比如消除体内产生的肿瘤细胞,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在肿瘤检测上也可以发挥作用,至于是啥,还没搞清楚。

•嗜酸性粒细胞的主要作用部位是皮肤、呼吸(肺)、消化系统(食管、胃肠道),心脏和神经系统也会受累[1],所以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导致症状时,多会累及这些部位。

二什么是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正常情况下,在血液里面的嗜酸性粒细胞数量为0 ~ 0.5 ×10^9/L(500/uL),如果大于这个数目,就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血常规中各项参数及其意义分析

血常规中各项参数及其意义分析

血常规中各项参数及其意义分析发表时间:2013-08-21T15:15:54.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22期供稿作者:蔡银凤[导读] 血常规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

蔡银凤(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三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佛山 528244)【摘要】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检测项目,主要是对血液中有形成分的检测。

血常规的检测目的在于发现许多全身疾病的早期迹象,贫血、血液疾病及骨髓造血功能的诊断。

本研究旨在对血常规中各项参数及其意义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血常规参数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22-0031-02 血常规主要是对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

以往通常是工作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所耗费的时间较长,最快也要10min。

随着血细胞分析仪等检测仪器的广泛应用,大大缩短了血常规检测所需的量和时间,通常0.1ml的抗凝血在30s或1min内就可以检测出20多项结果。

分析现代血常规化验单,将其信息与疾病有机联系起来,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

现通过查阅文献,将血常规检查的各项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1 血常规检验的概述血液是生命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与血浆构成。

血液具有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态、防御和调节体温等重要功能。

血液在人体的循环系统中不停的流动,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

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

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此,血液有形成分的检测意义重大。

血常规包括血细胞分析检查和血细胞涂片镜检两部分[1]。

目前血细胞分析仪临床应用广泛,但是仍不能代替显微检查,血细胞分析仪不能识别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显微形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轻者可无症状,重者排脓血便,贫血、消瘦、营养不 良、劳动力减退
巨脾型:最常见,脾大,常有脾功能亢进;腹腔积液 型:常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或感染而死亡; 侏儒型:身材矮小,但智力发育正常
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
护理评估--(三)心理-社会状况
• 急性期患者担心疾病预后,表现出焦虑情绪。 • 病情反复迁延不愈,容易出现悲观、抑郁等情绪。 • 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恐惧和绝望心理。
日本血吸虫 曼氏血吸虫 埃及血吸虫 间插血吸虫 湄公血吸虫
概述--血吸虫的生活史
概述--发病机制与病理
皮下

门脉系统
结肠
尾蚴性皮炎 机械性损伤 虫卵肉芽肿 纤维化病变
出血性肺炎
发热、咳嗽、痰中带血
概述--发病机制与病理
① 肝、肠纤维化

肠 虫卵结节阻塞窦前静脉 回心血流受阻 门脉高压 腹腔积液
概述
• 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主要是由于皮肤接触尾蚴 的疫水,虫卵沉积于肠道和肝脏而引起的肉芽肿。
• 临床特点: 急性:发热、肝脾大、腹泻、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 慢性:肝脾肿大、慢性腹泻 晚期: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门静脉高压、巨脾和腹腔积液
概述--病原学
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
• 3.掌握血吸虫病的护理评估、护 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3.能对血吸虫病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 4.能对血吸虫病患者、家属及广大群众进行健
康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1.了解血吸虫病的病原学与发病机制。 2.熟悉血吸虫病的护理问题。 3.掌握血吸虫病的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和健康指导。
能力 目标
素质 目标
重程度,注意有无水电解质紊乱。一般不给予止泻剂。
护理措施—(四)用药护理
• 应用吡喹酮时,嘱患者按时、按量坚持服药。 • 若出现头晕、头痛、乏力、恶心、腹痛,多数可在数小时内自行消失。 • 如出现心律失常,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处理。
健康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
鼓励急性期患 者尽早就医, 争取彻底治愈。 慢性患者应注 意规律生活,定 期复查
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亚洲、南美和中东76个国家, 日本血吸虫病流行于中国、菲律宾与印尼
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分布
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
急性
慢性
晚期
护理评估--(二)身体状况
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分型
临床表现
急性血吸虫病
起病急,以间歇热、荨麻疹多见;有食欲不振、腹痛、 腹泻,肝大伴压痛;肺部有咳嗽、痰中带血等
1.能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完整的护理评估。 2.能对血吸虫病患者实施正确的护理措施。 3.能对血吸虫病患者、家属及广大群众进行健康指 导。
1.从移情理念去体会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爱伤精神,关心患者具有高 度的责任心
案例导入
男,25岁,持续发热20天,体温37.5~40℃,伴有腹痛、腹泻,大便每 日5~7次,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体格检查:T 38.9℃,肝右肋下2cm,脾 左肋下3cm,质地中等。血常规:WBC 15×109/L,N 0.60,L 0.40,E 0.10。嗜酸性粒细胞绝对计数0.03×109/L,Hb 145g/L。 问题: • 1.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 2.接诊时你如何护理? • 3.你如何对该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健康指导?
护理评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4
免疫学检查
皮内抗原试验 环卵沉淀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 试验
5
直肠黏膜活检
直肠黏膜活组 织检查是血吸虫 病原诊断方法之 一
6
影像学检查
行B超、CT扫 描以判断肝硬化 及其硬化程度
护理评估-- (五)治疗要点
抗病原治疗---首选药物吡喹酮 对症治疗----退热、营养支持等
•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的变化。 • 观察大便次数、性状、颜色及有无腹痛,做好记录。 • 有腹腔积液者,应观察腹围、体重变化。 • 同时注意观察有无上消化道大出血、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发
生。
护理措施—(三)对症护理
• 发热的护理:监测体温变化,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 • 腹泻的护理:严密观察腹泻的次数、性状、量及里急后
护理评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对可疑食物、患者呕吐物及粪便等作细菌培养,
如分离到同一病原菌即可确诊。
护理评估-- (四)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
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
2
肝功能检查
急性期血清丙 氨酸氨基转移酶 轻度增高,晚期 A/G<1
3
粪便检查
检测出虫卵和 孵出毛蚴是确诊 血吸虫的直接依 据
• 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卧床休息 慢性期可适当运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晚期应以卧床休息为主。
• 饮食 急性期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 慢性期患者可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 晚期若有消瘦、贫血、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给予低盐、高蛋白饮食。
护理措施—(二)病情观察
(一)流行病学资料
(二)身体状况
护 理
(三)心理-社会状况


(四)辅助检查
(五)治疗要点
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特征
护理评估--(一)流行病学
• 传 染 源: 患者、病畜和野生动物。 • 传播途径:粪便入水、钉螺滋生和接触疫水。 •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流行于长江两岸。 • 流行特征:夏、秋季多发,以农民、渔民为多,男性多于女性,呈散发性。
传染病护理学
第十九章 血吸虫病患者的护理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李冬秀
目录
一 概述
二 病原学、发病机制 三 护理评估 四 护理问题
五 护理措施 六 健康指导
要点导航
(一)知识要点
(二)技能要点
• 1.了解血吸虫病的病原学与发病 1.能说出血吸虫病的主要特点,理解该病的发
机制。
病原理。
• 2.熟悉血吸虫病的护理问题。 2.能对血吸虫病患者进行完整的护理评估。
护理问题
• 体温过高 与感染后虫卵和虫体代谢产物作用有关 • 腹泻 与结肠、直肠病变有关 •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肠道病变引起营养吸收功能下降有关 • 活动无耐力 与长期受疾病干扰、肝脏病变有关
(一)一般护理 (二)病情观察
护 理
(三)对症护理


(四)用药护理
(五)心理护理
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