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试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2019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考试(专业知识)真题及详解
2019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师)考试(专业知识)真题及详解⼀、A1/A2型题(以下每⼀道考题下⾯有ABCDE五个选项。
请从中选择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框涂⿊。
)1. 浆膜腔积液中,少见的恶性肿瘤细胞为( )。
A. 肺癌细胞B. 卵巢癌细胞C. 恶性间⽪瘤细胞D. 胃癌细胞E. 乳腺癌细胞【答案】 C【解析】浆膜腔积液中恶性细胞的类型以上⽪性恶性肿瘤为最多。
ABDE四项,肺癌来源于⽀⽓管上⽪,卵巢癌可以来源于上⽪组织,胃癌来源于胃黏膜上⽪,乳腺癌来源乳腺导管上⽪。
C项,恶性间⽪瘤不是来源于上⽪组织。
2. β-内酰胺酶的检测阳性的嗜⾎杆菌、淋病奈瑟菌和卡他莫拉对( )。
A. 青霉素耐药B. 青霉素、苯唑西林和头孢他啶耐药C. 青霉素、苄卡西林耐药D. 青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耐药E. 青霉素、氨苄西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答案】 D【解析】β-内酸胺酶试验可快速检测流感嗜⾎杆菌、淋病奈瑟菌、卡他莫拉菌和肠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
β-内酰胺酶阳性,表⽰上述细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
3. 临床免疫检验成功的关键是( )。
A. 分析前样本运输B. 分析中质量控制C. 分析后结果审核D. 分析中试验过程E. 分析前样本采集【答案】 B【解析】为保证实验结果不出现错误,强化和完善免疫诊断的全⾯质量控制体系,执⾏标准化程序操作,建⽴质量控制制度,规范实验仪器的校准,是确保检测质量⽔平的关键。
4. 与诊断不稳定⾎红蛋⽩病不相符的实验结果是( )。
A. 热变性试验(+)B. ⾎⽚中红细胞⼤⼩不均,可见异形或碎⽚C. 异丙醇试验(+)D. 红细胞镰变试验(+)E. 变型珠蛋⽩⼩体(+)【答案】 D【解析】不稳定⾎红蛋⽩病诊断依据:①有遗传因素,⽗母可为杂合⼦;②⾎红蛋⽩电泳可发现异常区带;③慢性溶⾎性贫⾎,⽹织红细胞增多,红细胞⼤⼩不均,有异形及靶形红细胞;④热变性试验及异丙醇试验阳性;⑤⾎⽚中可见变性珠蛋⽩⼩体。
临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图文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原理】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细胞数,换算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操作方法】0.38mlE稀释液+20μl血→混匀→充池→静置3~5min→计数(低倍镜,两个池,10个大方格)→计算【试剂】伊红-丙酮稀释液、Hinkelman稀释液、乙醇-伊红稀释液、皂素-甘油稀释液、溴甲酚紫稀释液和固绿稀释液等保护剂:乙醇、丙酮、乙二醇。
着色剂:溴甲酚紫、伊红、固绿等。
破坏其他细胞和增强E着色物质:碳酸钾、草酸铵。
抗凝剂:柠檬酸钠、EDTA。
防止乙醇和液体挥发剂:甘油。
【参考值】成人(0.05~0.5)×109/L。
(1)年龄变化:【临床意义】1.生理变化(1)年龄变化5岁以下儿童约为(0~0.8)×109/L;5~15岁约为(0~0.5)×109/L。
(2)日间变化:1d内有波动,白天低,夜间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与糖皮质激素脉冲式分泌有关。
(3)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减低。
2.增多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0.5×109/L。
(1)寄生虫病: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钩虫等感染时,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
(2)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反应、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等。
(3)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4)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常达10%以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等。
(5)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
(6)某些传染病:传染病感染期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减低,在恢复期时,暂时性增高。
但猩红热急性期,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生的酶能活化补体成分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参考值」0.05~0.5×109/L 「生物学变异」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饿、精神等因素刺激下,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骨髓内嗜酸性粒细胞释放,并使其向组织浸润,从而使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降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比较恒定。
「临床意义」 1.增多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枯草热、热带嗜酸性细胞增多症、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等嗜酸性粒细胞呈中等度增高。
同时这些患者的鼻腔分泌物,痰液以及荨麻疹团块的局部皮肤组织中有大量嗜酸性细胞存在。
皮肤疾患如银屑病、湿疹、疱疹样皮炎、药物性皮炎等。
寄生虫原虫感染如钩虫病、肺吸虫病、包囊虫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绦虫病等。
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瘤等均可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减少在伤寒、副伤寒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在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也可见到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此外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临床上常用于:观察传染病的预后。
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提高机体的应激性,当急性传染病如伤寒等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血内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逐渐增加。
如果临床症状严重,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
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
手术后4小时血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完全消失。
24~48小时后逐渐增多,增多速度与病性变化基本一致。
大面积烧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下降至零,且维持较长时间,如果手术和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持续下降,说明预后不良。
临床检验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复习习题及答案
临床检验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复习习题及答案1.下列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描述正确的是()A.等渗溶液B.低渗容易C.高渗溶液D.以上不对解析:D 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是低渗溶液。
以Hinkelman稀释液最为理想。
2.下列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成份中对嗜酸性粒细胞起保护作用的是()A.乙醇B.乙二醇C.丙酮D.甲酚紫解析:D 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成份中对嗜酸性粒细胞起保护作用的是乙醇、乙二醇、丙酮,而伊红、甲酚紫、石楠红仅对嗜酸性粒细胞进行染色。
3.下列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生理性减少现象描述错误的是()A.常见于劳动B.常见于寒冷C.常见于饥饿D.常见于荨麻疹解析:D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性减少常见于劳动、寒冷、饥饿。
4.下列哪项物质可组织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A.雌激素B.肾上腺皮质激素C.甲状腺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解析:B 劳动、寒冷、饥饿、精神刺激等,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织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使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进入组织内,使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5.下列哪项不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A.过敏性疾病B.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C.寄生虫D.猩红热解析:B 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某些皮肤性疾病(荨麻疹、疱疹样皮炎、真菌性皮炎)、血液病(慢粒,嗜酸性粒细胞可>10%以上,可见晚、中幼嗜酸性粒细胞)、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肺癌、宫颈癌、鼻咽癌)、某些传染性疾病(猩红热)、某些内分泌性疾病(垂体功能低下、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风湿性疾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6.下列哪项不属于过敏反应性疾病()A.支气管哮喘B.荨麻疹C.血管神经性水肿D.猩红热解析:D 过敏反应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而猩红热属于传染病。
7.下列哪项不属于上皮恶性肿瘤性疾病()A.肺癌B.鼻咽癌C.宫颈癌D.猩红热解析:D 上皮恶性肿瘤性疾病包括肺癌、宫颈癌、鼻咽癌等,而猩红热属于传染病。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编写:伍海波
制定日期:2011.01.01 审核:周可成
核准:伍海波 修订日期:2012.06.01
1.项目名称: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2.测定原理:
用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混匀后充入计数池中,计数一定体积内嗜酸性粒细胞数,即可算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
3.标本要求:
用含EDTA.K 2抗凝塑料管抽取静脉血2ml ,混匀
4.试剂:
4.1 2%伊红液5ml 丙酮5ml 蒸馏水加至90ml
4.2 保存条件:2-8℃
5.仪器和材料:
计数板、试管、吸管
6.操作程序:
6.1 在试管中加嗜酸细胞稀释液0.38ml ;
6.2 血液充分混匀,取血标本20ul ,加入稀释液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两侧充池;
6.3 静置3-5分钟,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6.4 计算: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20=嗜酸性粒细胞数/ul 。
6.5 注意事项:
a. 血液稀释后应于1小时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被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b. 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
c.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区别,以免误认;
d. 住院病人采标本时间力求统一,以免受日间生理变化的影响;
e. 用白细胞总数与分类百分率求得的绝对值不如直接计数结果准确。
7.计算和参考值
正常参考值:0.05×109~0.5×109/L (50-300/ul )
8. 参考文献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手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eos)直接计数1 检查目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是白细胞中的一类细胞,仅占0.005—0.05,在某些皮肤病、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血液病、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可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等,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检查临床上仍在广泛应用。
2 检测原理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3 标本采集3.1 嗜酸性粒细胞(eos)标本采集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采集标本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3.2 要求用采血器(注射器或真空采血器)在30秒内取出静脉血,同时压脉带束臂时间不宜过长。
3.3 一般应用EDTA-K2·2HO2作抗凝剂,1.5—2.0mg可抗凝1ml全血。
3.4 按静脉采血的方法用采血器(注射器或真空采血器)抽取1.6ml的血液,注入到含有EDTA-K2·2HO抗凝剂的试管内,立即颠倒混匀数次,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3.5 也可以采取末梢血直接加入到含有伊红—丙酮稀释液的试管中,混匀计数。
4 设备与试剂4.1 普通光学显微镜。
4.2 伊红—丙酮稀释液:①20g/L伊红液5ml;②丙酮5ml;③蒸馏水90ml;新鲜配制效果好,每周配制一次。
4.3 EDTA-K2 2HO 抗凝剂。
4.4 计数板改良Neubauer氏计数板或一次性计数板。
5 操作步骤5.1 取一只小试管,加入稀释液0.38ml。
5.2 常法取末梢血或抗凝血20ul,加入管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再冲入计数池计数。
5.3 静置2—5min, 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6干扰因素6.1 血液稀释后应于30min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6.2 充池前要充分混匀,但又不宜用力过猛,特别是使用含甘油的稀释液要适当延长混匀时间。
6.3 注意与中性粒细胞相区别,以免误认。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临床意义一、概述1、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髓系干细胞分化的嗜酸性粒细胞祖细胞(CFU-EO)。
2、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嗜酸性粒细胞与免疫系统关系密切。
3、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存在于骨髓和组织中,外周血中很少,仅占全身嗜酸性粒细胞总数1%左右。
二、参考值1、成人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2~0.52)×109/L。
2、成人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4%~8%。
三、临床意义(一)、生理变化1、日间变化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早晨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大,下午较恒定,波动可达40%左右。
白天交感神经兴奋,通过下丘脑刺激垂体前叶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后者可抑制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边缘池和组织转移,从而引起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2、运动和刺激劳动、运动、饥饿、冷热及精神刺激等,均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二)、嗜酸性粒细胞增高1、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风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食物或药物过敏、血清病等。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致敏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致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2、寄生虫病肠道、肠外组织寄生虫,如钩虫、蛔虫、血吸虫、肺吸虫等。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增多;与相应抗体结合激活补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3、皮肤病天疱疮、疱疹样皮炎、湿疹、银屑病、多形性红斑等。
变应性因素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高。
4、感染性疾病猩红热的感染期,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等。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5、血液病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
造血干细胞克隆异常,嗜酸性粒细胞异常增殖、细胞周期及血中时间延长。
6、恶性肿瘤肺癌、胃癌、结肠癌等。
淋巴因子及肿瘤因子所介导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2.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垂体不能分必ACTH)
(3)垂体功能亢进时: 直接、间接均下降80%~100% (4) 垂体功能正常,皮质功能不良则: 直接、间接下降均不到50%
阿迪生氏病一般下降不到20%
2、血液分析仪法:
二、嗜酸性粒细胞的临床意义 嗜 [生理变化]: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作用: 酸 性 ①阻止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 粒 ②同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组织浸润, 细 所以使外周血E下降。 胞 直 接 1、劳动、寒冷 、饥饿、 各种精神刺激→ 计 交感神经兴奋 数 →垂体前叶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 →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使外周血E↓
嗜 酸 ①可提供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性 百分比、直方图和散点图, 粒 ②当嗜酸性粒细胞异常高时,可报警 细 胞 ③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是目前嗜酸性粒细胞 直 最有效的筛选方法 接 计 ④若仪器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 数 并有直方图和散点图异常, 方 应用显微镜法作直接计数 法 学 参考值: 一 评 0.05~0.5×10 9/L 价
[嗜酸性粒细胞病理变化]
1、增高:成人嗜酸性粒细胞> 0.5×10 9/L
(1)寄生虫病:可达10%或更多
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包虫、
钩虫、丝虫增高 > 蛔虫 (2)变态反应性疾病:通常1~2×10 9/L偶尔更高 ①哮喘轻度增高、 ②坏死性血管炎 平均> 8×10 9/L ③药物过敏、寻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清病 、异体蛋白过敏等嗜酸性粒细胞
③嗜酸性粒细胞心内膜炎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病 理 变 化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减少:
(1)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急性传染病的早期,如伤寒、副伤寒。 (3)大手术、烧伤、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性能的评价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性能的评价发表时间:2009-07-27T10:46:53.7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17期供稿作者:颜雪芳(五华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五华514400[导读] 了解迈瑞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可靠性。
【摘要】目的了解迈瑞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可靠性。
方法随机抽取100份经EDTA-K2抗凝静脉全血,在BC-5200全血动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后制作成血涂片,经显微镜进行分类计数。
同时用目测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将仪器分类嗜酸性粒细胞结果与手工分类法。
仪器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结果与目测法结果分别进行比较。
结果 100份抗凝静脉全血仪器法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及绝对值计数与手工分类法及目测法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 均>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964、0.997。
结论 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可靠,可满足临床诊断和治疗需要。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是过敏性炎症的特征,在某些寄生虫病、传染病和血液病时嗜酸性粒细胞也会增高;嗜酸性粒细胞(EOS)减少主要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或目测法直接计数进行检测,操作较费时费力。
近年来,随着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仪器化成为可能。
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及组化染色原理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能将白细胞分为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及单核和淋巴细胞五类。
为了了解该仪器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的准确性,笔者选择了100份EDTA-K2抗凝静脉全血分别用BC-52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手工分类及目测法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性能的评价
占 比例 的增 高 ( 5 > %)时显 示 出很 好 的相 关性 ,相关 系
r09 0 结果见表 1 = 、2 , 。
表 1 仪器法与手工分类法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比较
X 一 80 全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半导 体激光的流式细胞及 T 10 i
组化染色原理进行 白细胞分类计数 ,能将 白细胞分为嗜中性 、 嗜酸 陛、 嗜碱性粒 细胞及单 核和淋巴细胞 五类 。为 了了解该仪 器对 嗜 酸性粒 细胞 计 数结 果 的准确 性 ,笔 者选 择 了 10份 0 E T — D A K 抗凝静 脉全血分 别用 Ss x T 10 i 自动 血细 yme 一 8 0 全 X 胞分析仪 、 手工分类及 目测法进行 嗜酸性粒 细胞 计数 , 并将结 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 料 与 方 法
22 仪器法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计数与 目测法嗜酸性粒 .
细胞直接计 数 比较 10份抗凝静 脉全血仪 器法 和 目测法嗜 0 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分别 为( ). 互 03 0±0 03 .1 . 3 、 0±03 ; . 两种 2 方 法测定结果非常接近 , 经配对 t 检验 ,> . , P O 5 无显著性差异 ; 0
1 仪器 . 1
1 试 剂 . 2
日本 Ss xX 一 80 全 自动血细胞分 析仪 ; yme T 10 i
r 值为 0 9 , . 7 相关性 良好。 微镜。 1 . 日本东亚公 司生产 S s e X 一 8 0 全 自动血细胞 .1 2 ym x T 10 i 分析仪原装进 口配套试剂 。
使用 S S 1. P S 0软件分别进行配对 t 1 检
的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 , P均 > . , 0 5 相关 系数分 别为 09 4 0 . 、 6 09 7 结论 . 。 9 Ss x yme XT一 8 0 全 自动血细胞 分析仪嗜酸性粒 10i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1.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锇、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可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
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1)过敏性疾患:如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血清病等。
(2)肠道寄生虫病:可高达90%以上,随驱虫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3)某些传染病: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猩红热时反而增高。
(4)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
(5)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嗜酸粒细胞可达90%以上。
(6)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
如堆霍奇金病及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此质激素后。
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1)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肾上腺皮质有促进体抗感染的能力,因此当急性感染(如伤寒)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逐渐增多。
若临床症状严重,而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下降,甚至完全消失,说明病情严惩反之,嗜酸性粒细胞重新出现,甚至暂时增多,则为恢复的表现。
(2)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手术后4小时嗜酸性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24小时~48小时后逐渐增多,增多速度与病情变化基本一致。
大面积烧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且持续时间较长,若大手术或大面积烧伤后,病人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下降很少,均表明预后不良。
(3)测定肾上腺皮同功能:ACTH可使肾上腺皮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造成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后,随即肌注或静脉滴注ACT小时25mg,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或注射0.1%肾上腺素0.5ml,刺激垂体前叶分泌ACT小时,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
粒细胞血液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掌握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方法,了解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并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二、实验原理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种白细胞,具有颗粒状胞浆,主要参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的防御。
本实验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他白细胞,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利用计数板进行计数,通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 器材:- 显微镜- 改良Neubauer计数板- 盖玻片- 移液管- 试管- 试管架- 微量吸管- 吸耳球- 胶吸头2. 试剂:- 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商品试剂)- 末梢血乙醇-伊红稀释液(含伊红、乙醇、碳酸钾、枸橼酸钠、甘油)四、实验步骤1. 稀释液的准备:取小试管1支,加入0.38ml稀释液,标记。
2. 加血液标本:用微量吸管吸取抗凝血20μl,擦去管外余血,轻轻加至稀释液的底部,并吸上清液洗吸管3次,立即混匀,待红细胞完全溶解。
3. 充池:混匀后用微量吸管将细胞悬液充入上下2个计数池,室温下静置3-5分钟,待细胞下沉后计数。
4. 计数:在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池共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时间控制:1小时内。
五、实验结果通过计数,得出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为(此处填写实际数值)。
六、实验分析1. 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问题:稀释液未充分混匀,导致计数结果不准确。
解决方案:在加血液标本后,充分混匀稀释液,确保红细胞完全溶解。
- 问题:计数时未控制好时间,导致计数结果误差。
解决方案:在计数前设定好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数。
2.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某些皮肤病、某些血液病等。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药物不良反应、某些血液病等。
七、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嗜酸性粒细胞显微镜直接计数的方法,了解了其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临床检验室嗜酸性粒细胞(eos)直接计数版本:第一版页号/总页数:1/3 嗜酸性粒细胞(eos)直接计数1 检查目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是白细胞中的一类细胞,仅占0.005—0.05,在某些皮肤病、寄生虫病、变态反应、血液病、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可用于观察传染病预后、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等,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检查临床上仍在广泛应用。
2 检测原理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在含有伊红的低渗溶液中被染成红色,而红细胞及其他白细胞破裂或溶解。
3 标本采集3.1 嗜酸性粒细胞(eos)标本采集是一个重要的步骤,采集标本的好坏直接影响检测结果。
3.2 要求用采血器(注射器或真空采血器)在30秒内取出静脉血,同时压脉带束臂时间不宜过长。
3.3 一般应用EDTA-K2·2HO2作抗凝剂,1.5—2.0mg可抗凝1ml全血。
3.4 按静脉采血的方法用采血器(注射器或真空采血器)抽取1.6ml的血液,注入到含有EDTA-K2·2HO抗凝剂的试管内,立即颠倒混匀数次,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3.5 也可以采取末梢血直接加入到含有伊红—丙酮稀释液的试管中,混匀计数。
4 设备与试剂4.1 普通光学显微镜CH—2型。
4.2 伊红—丙酮稀释液:①20g/L伊红液 5ml;②丙酮 5ml;③蒸馏水90ml;新鲜配制效果好,每周配制一次。
4.3 EDTA-K22HO 抗凝剂。
4.4 计数板改良Neubauer氏计数板或一次性计数板。
5 操作步骤5.1 取一只小试管,加入稀释液0.38ml。
5.2 常法取末梢血或抗凝血20ul,加入管内混匀,待红细胞溶解后再冲入计数池计数。
5.3 静置2—5min, 用低倍镜(必要时用高倍镜)镜下计数10个大方格内嗜酸临床检验室嗜酸性粒细胞(eos)直接计数版本:第一版页号/总页数:2/3性粒细胞数。
6干扰因素6.1 血液稀释后应于30min内计数完毕,否则嗜酸性粒细胞会逐渐破坏,使结果偏低或不易辨认。
《临床检验基础》课件——项目五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血液分析仪法 五分类血液分析仪
血液分析仪法
参考值 (0.05 ~0.5) × 109/L
质量控制 1.标本采集:标本统一时间采集 2.标本检测:1 小时内计数完毕
03 嗜酸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略大于中性粒细胞,核一般分两叶,胞浆内充满粗大、 整齐、均匀、排列紧密、有立体感的桔黄色嗜酸性颗粒。
04 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肾上腺皮质功能
不良时,则注射ACTH和肾上腺素后, E下降均不到50%。
感谢观看!
Thank!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结果 判断
01 正常情况下,注射ACTH 或肾上腺素
后,E减少50%以上。
02 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但垂体前叶功
能不良时,直接试验E下降50%以上, 间接试验则不下降或下降很少。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结果 判断
03 垂体功能亢进时,直接试验与间接试
验都可使E降低80—100%。
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
操作
血液换算 (个/L)
稀释液
充池
计数
显微镜计数法的原理
稀释液 成分
1 嗜酸性粒细胞保护剂:
丙酮、乙醇、丙二醇
2 促进红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破坏:
碳酸钾、草酸铵或低渗状态
3 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
伊红、溴甲酚紫、石楠红
4 其他:甘油防止乙醇挥发,
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
02 血液分析仪法
若术后不下降或下降很少,说明预后 不良。
3 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和脑垂体前叶功
能又称E减数试验。
04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嗜酸性粒细胞减数试验
方法 试验前患者安静卧床,作E计数每天一次,连续3天, 随即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ACTH25mg(直接试验),或肌肉 注射0.1%肾上腺素0.3—0.5ml(间接试验),静脉滴注8 小时(从滴注开始时计时)后或肌肉注射4小时后再作E计 数。
医学论文论改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及应用
医学论文论改良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及应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临床常见的是直接计数、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和血球计数仪分类计数3种方法。
但是临床上为了解疾病进展过程,需要动态观察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往往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文献报道”。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稀释液较多,用等渗的生理盐水配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稀释液相比,各有优缺点。
我院探讨使用血小板计数稀释液来配制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在临床实践了3年,计数结果准确可靠,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稀释液配制详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稀释液。
称取草酸铵1.Og,EDTA.2Na 0.012g,伊红0.2g,溶于50mL蒸馏水中,再加人0.6mL TritonX一100,加蒸馏水至lOOmL。
1.2 方法于试管中加入稀释液0.38mL,取患者末梢血(或EDTA.2K抗凝全血)0.02 mL,混匀,5min后冲入计数板的两计数池内,静置3~5min。
用低倍镜计数,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被染成桔红色,其它未被破坏的细胞几乎不着色。
计数两个计数室10个大方格(中央和四角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计算嗜酸性粒细胞/L=10个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X20×10 /L。
2 结果2.1 对比试验取住院121例患者的EDTA.2K抗凝全血,分别用《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稀释液(Y)与本法稀释液(X)进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本法稀释液(163.4±34.7)×106/L,推荐稀释液(165.0±35.1)×10/L,2种稀释液计数结果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相关系数r=0.991,相关方程Y=1.0216X +3.1247。
2.2 着色时问比较将稀释液与抗凝全血混合后,分别在120、180、240、270、300s进行直接计数,《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推荐的稀释液在300s后嗜酸性粒细胞被染成红色,本法稀释液在180s 后嗜酸性粒细胞被染成红色。
实验六、嗜酸性粒
六、结果报告 E:△ △ △ ×109/L 七、参考值 (0.05~0.5) ×109/L
八、注意事项 1.时间控制:1h内完成 2.加入稀释液后及时摇匀,速度适中 3.对住院病人应定时采集标本,可避免 生理变化的影响,以下午采血为宜
实验六、嗜酸性粒细胞直 接计数
一、目的要求 1、掌握EC直接计数的原理方法 2、掌握EC在两种不同稀释液中的形态 3、掌握EC直接计数稀释应达到的标准及 要求 4、要求用溴甲酚紫与伊红丙酮两种方法各 计数一次
二、原理 用EC稀释液将血液定量稀释,同时破 坏RBC和大部分其他WBC,并使嗜酸 性粒细胞(碱性颗粒)着色,将悬液 充入计数室计数一定范围内嗜酸性粒 细胞数,然后换算成每升的血中嗜酸 性粒细胞数。
三、试剂 溴甲酚紫稀释液 伊红-丙酮稀释液
四、操作 取小试管加0.38ml稀释液+20μL血→摇 匀,静置5~10min →摇匀,冲池→静 置2~3min →低倍镜下计数每个计数室 内五个大方格(四角及正中)共10个 大方格内嗜酸性粒细胞数
五、结果计算 E/L=N/10 ×10 ×20 ×106 =N ×20 × 106 =N/50 ×109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实验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实验
徐明;张志红;张经海;张素华
【期刊名称】《职业与健康》
【年(卷),期】1999(15)12
【摘要】为验证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Eosinophies)的准确性,补充其不足,使其更符合临床实际,笔者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规定对EOS进行试剂配制、制作、30分钟内计数守毕,发现三种稀释液EOS参考值为(0-345)×10^6/L。
伊红一丙酮稀释液须在30分钟内计数守毕,认为EOS在参考值、计数时间上与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有差异。
【总页数】2页(P30-31)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参考值;临床检验
【作者】徐明;张志红;张经海;张素华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6.11
【相关文献】
1.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比较 [J], 陈佳利;郑少丽;吴雪霞;张坤波
2.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检测嗜酸性粒细胞的比较 [J], 陈佳利;郑少丽;吴雪霞;张坤波
3.EO与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结果的相关性比较 [J], 刘连清
4.血细胞分析仪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测定嗜酸性粒细胞的比较 [J], 徐金花;林赛玲;张丽娟;肖艳辉
5.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手工直接计数与仪器计数几个问题的探讨 [J], 张建武;田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
一、实验目的:
掌握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采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使大部分的红细胞和其他白细胞破坏,并使嗜酸性粒细胞着色,将稀释的细胞悬液滴入血细胞计数板,计数一定体积内的嗜酸性粒细胞说数量,经过换算得出每升血液中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三、实验材料:
显微镜、一次性采血针、试管、试管架、20uL的吸管、胶吸头、干脱脂棉、计数板、盖玻片、显微镜、一次性采血针、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
四、实验步骤:
1、加稀释液:吸取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0.38ml于小试管中。
2、采血及加血:用微量吸管采血20u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
将吸管插入小试管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
3、混匀:将试管中的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红细胞完全溶解。
4、充池: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
用玻璃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注入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2个计数池中,室温静置3~5min。
5、计数:低倍镜下计数2个计数池,共计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
五、实验结果:
10个大方格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为8个。
嗜酸性粒细胞/L=8÷10×10×20×106=0.16×109/L。
六、讨论:
1、计数应在60min内完成,因时间太长,嗜酸性粒细胞会被逐渐溶解,造成结果偏低。
2、血液加入稀释液后应立即摇匀,否则易导致血液凝固和细胞聚集,因嗜酸性粒细胞易
破碎,震荡不易太猛烈。
3、嗜酸性粒细胞变化的临床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0.5×109/L。
临床上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及寄生虫感染,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反应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亦常见于某些恶性肿瘤、骨髓增殖性疾病。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指成人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05×109/L。
临床上主要见于传染病急性期、严重组织损伤以及判断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
年级:2009 专业:医学检验班级:1班姓名:赵富海学号:2009221792
血液分析仪使用及结果分析
一、实验目的:
掌握血液分析仪的原理、操作方法、结果分析、及参数的临床应用。
二、实验原理:
(电阻抗型仪器为例)悬液在电解质溶液中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通过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三、实验步骤:
1、仪器准备:
1)开机前准备:按仪器说明,检查稀释液、溶血液等的装置连接。
2)开启电源:仪器开始自检过程。
3)检测空白本低,自检通过后,仪器充液记性空白本底测试,符合仪器说明后进行下一步。
2、测定控制物。
3、用仪器取定量稀释液于试管中,并取20uL末梢血注入其中,混匀,成为预稀释液样品
4、测定血液标本:手扶预稀释液,按进样键,仪器吸样后自动完成各项测试,屏幕显示并打印出各项参数、直方图。
四、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
五、讨论:
血液标本加入到稀释液中后要混匀,以免影响实验数据等的准确性,且稀释液要和仪器配套使用,严格按照其仪器说明操作。
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22 科室:消化内科标本号:12345
临床诊断:肝硬化送检标本:末梢血送检目的:血常规
送检医生:李四送检时间:2012年8月22日
结果:
WBC 7.7×109/L HCT 48.0%
Lymph# 2.7×109/L MCV 83.2fL
Mid# 0.4×109/L MCH 27.8pg
Gran# 4.6×109/L MCHC 335g/L Lymph% 35.5% RDW-CV 14.2%
Mid% 5.2% RDW-SD 42.0fL
Gran% 59.3% PLT 221×109/L
HGB 161g/L H MPV 8.5fL
RBC 5.78×1012/L H PDW 15.2
PCT 0.187%
检验医师:王二检验时间:2012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