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基础知识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元曲五首》教案[推荐阅读]

《元曲五首》教案[推荐阅读]

《元曲五首》教案[推荐阅读]第一篇:《元曲五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五首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教学法构想]一、教法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通过诵读指导,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二、学法1借助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

[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2)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语文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二单元 第6课 元曲五首 Word版含答案

第6课元曲五首本课话题——欲望一、从课本中积累“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世人皆嫌命运困窘多舛,个个见钱眼开贪图钱财势力。

人皆渴望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

然而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最终必将走向人欲横流腐败贪婪的渊薮。

“水晶环入面糊盆,才沾黏便滚。

”这两句深刻道出了社会大染缸的性质。

即使再纯洁的人,只要一踏入社会这个大染缸,就立即被沾染熏黑。

如果没有抵抗诱惑、断绝欲望的品性,那么就只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变得无比庸俗了。

二、从历史中积累1823年,大诗人拜伦已经开始失去欲望了,他的生活变得无聊,死一般的无聊。

于是,他准备把自己的躯体献给战争。

那年夏天,他跟着军队朝希腊进发,行军途中,他写信给诗人歌德,告诉他自己的苦恼。

那年,拜伦35岁,风华正茂。

而歌德已75岁高龄了。

一个年轻的生命没有生活目标,没有情人,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将生活寄托于一场战争。

而另一个垂垂老矣的生命却正准备向一个年轻的女人求婚,他的情欲像一个年轻小伙一样旺盛。

歌德是在拜伦的鼓励下向那个只有19岁的姑娘求婚的,他对这场有着巨大的年龄差距的爱情充满了万丈激情。

一年后,拜伦在没有结果的战争中病死。

而高龄的歌德还在享受着生活的甜蜜,他的诗作一篇比一篇华丽而又激情万丈。

欲望有时候是生命火焰的指示灯。

欲望灭了,一切也就完了。

三、从名言中积累1.嗜欲者,逐祸之马也。

——刘向2.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孟子3.追求功名几乎是崇尚优秀的代名词。

——(英国)赫兹里特4.有欲望而无行动的人只能产生瘟疫。

——(英国)布莱克5.欲望是人遭受磨难的根源。

诚然,欲望可以使人得到欢乐和幸福;但这欢乐、幸福的背后却是苦难,乐极是要生悲的;一切欲望实现之后,却也免不了灾难。

——(埃及)尤素福·西巴伊一、作者简介元散曲“清丽派”代表作家——张可久张可久(约1270-1348后),字小山,庆元路(今浙江宁波)人,元朝重要散曲家、剧作家,与乔吉并称“双璧”,与张养浩合称“二张”。

《元曲五首》 教案

《元曲五首》 教案

《元曲五首》教案《元曲五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2二、能力训练点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教学法构想]一、教法相关的作家作品。

23二、学法系统总结。

2[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知识学习】《元曲五首》 教案

【知识学习】《元曲五首》 教案

《元曲五首》教案《元曲五首》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知识教学点2二、能力训练点2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教学法构想]一、教法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3二、学法系统总结。

2[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一、了解散曲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王国维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为什么元代散曲会兴盛起来呢?散曲最初主要是在市民中间流传,它是富有生活气息的文学样式。

散曲是元代的新体诗。

散曲能继承五代、两宋的词运,在元代韵文中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有其原因的: 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

(这一条是重点)自中唐以后,长短句歌词在文人手中逐渐成为“别是一家”的诗体,两宋时得到很高的发展,但到了南宋后期,由于词家远离现实生活,片面追求文词的工丽和音律的妍美,便日趋衰落。

而民间长短句歌词,经过长期酝酿,到了宋、金对立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兴起的曲词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乐曲,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形式,这就是当时流传在北方的散曲。

外乐番曲的传入。

(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金、元时期,战乱频仍,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粗犷豪放的游牧民族歌曲和新乐器也随之传入。

由于旧词不能合奏新曲,再以乐器不同,音调节拍各异,旧调又不能合演,于是乃有制作新声新词的必要。

散曲的产生,正是迎合民间歌咏的需要,才应运而生。

如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所记“者剌古”“唐古歹”正是北方少数民族乐曲。

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元代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散曲的兴盛准备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南北各大城市都出现了各种伎艺演出的勾栏瓦肆,娱乐场所日益兴旺,使唱曲演戏的歌伎、艺人,得以赖表演技艺为生,于是散曲得以大盛。

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元人南下以后,对“四书五经”不重视,对文人不重视,而那些优伶歌伎,歌舞戏曲,是为他们所欢迎的,并且加以提倡和鼓励,作为王侯贵族的御用品了。

宋词元曲教案:高一语文古代文学教学资料

宋词元曲教案:高一语文古代文学教学资料

宋词元曲教案:高一语文古代文学教学资料一、教材基础《中学语文必修五》是中国普通高中语文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本教材,其中收录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学作品,对高中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该教材还注重挖掘文化遗产,其中宋词和元曲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引起了学者的关注,成为了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的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宋词和元曲的深入解读和理解,才能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能够理解宋词和元曲的文学特色和表现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分析、朗读和表演等方法,促进学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鉴赏和感受。

3、情感态度目标:让学生能够用心感受宋词和元曲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内容1、宋词文学特色及典型作品的鉴赏。

(1)宋词文学基本特征。

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宋词的文学特征主要包括:语言简洁、朴实自然、表现感情深刻,形式多样化等。

同时,宋词还常常以唯美主义为核心,以诗意美学为主流,通过对自然、爱情、历史、人生等诸多关键词的处理,对读者心灵产生了深刻的熏陶作用。

(2)唐诗宋词比较及典型宋词的鉴赏。

唐诗与宋词并列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辉煌时期,其中唐诗“风骨清雅,气势恢宏”,而宋词“语言性感,情感细腻”。

在典型宋词的鉴赏中,常常以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大文豪的作品为例进行解读。

例如,通过《江城子》、《南乡子》、《鹧鸪天》等宋词的鉴赏,让学生感受到了宋词的深刻韵味和浓郁情感。

2、元曲文学特色及典型作品的鉴赏。

(1)元曲文学基本特征。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种瑰宝,作为古代中国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曲调悠扬,音乐感强烈,舞台表演形式多样化,对人物关系的刻画深入生动,表现社会生活的广泛性等方面。

(2)元曲的鉴赏。

在元曲的鉴赏中,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讲解和演示,比如《西厢记》、《南柯记》、《汉宫秋》、《雨桥风》等。

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必修4《元曲赏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2、赏析《窦娥冤》、《牡丹亭》、《西厢记》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方法:讲读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

(投影: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戏剧不同于小说、散文、诗歌。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

而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

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

元代是我国古典戏剧艺术繁盛的时期,他的兴盛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元代统治者重视佛道,轻视儒教,许多读书人无用武之地,纷纷以创作杂剧自娱;其次,元代经济由废到兴,城市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再次,元代统治者对歌舞艺术有偏好;第四,北方诸民族的乐曲传播,与中原文化相融合,丰富了戏剧的表现方式。

二、元曲简介。

1、元曲的类型。

元曲是元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包含剧曲和散曲。

剧曲包括南戏与杂剧。

杂剧与南戏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剧本中的曲词有很强的抒情性。

散曲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

宋词发展到后来,日益精致,不是和人民的审美需求,加上北方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文化的融合出现了一种新的音乐,在这种音乐的影响下,出现了我们称之为“散曲”的诗体。

元曲二首《山坡羊·骊山怀古》《蟾宫曲·叹世》教案2

元曲二首《山坡羊·骊山怀古》《蟾宫曲·叹世》教案2

元曲二首《山坡羊·骊山怀古》《蟾宫曲·叹世》教案1 教学目的:1、通过对元曲的一般常识的介绍,把握小令、套数、杂剧的异同。

2、了解作者马致远。

3、把握这首曲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对元曲一般特征的把握和对这首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自读、范读、齐读),分析,讨论,课下自查资料与课上总结结合。

四、教学过程:一、关于元曲中国元代蒙古族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社会形态出现了变化。

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需求增强,因科举废行而入士无门的下层知识分子的介入,以及戏剧自身的发展,促成了元杂剧在短时间走向繁荣。

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河北籍作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开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新时代,也造就了河北文化的辉煌时期。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元杂剧,一是元散曲。

元散曲是诗歌,散曲包括套数(套曲、散套)、带过曲和小令(清曲、叶儿)。

套数由同一个曲调的若干曲子组成。

小令只含一支曲子。

元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

元曲的兴起与发展,有着复杂的原因。

首先,先代的社会现实是元曲兴起的基础,元朝疆域辽阔,城市经济繁荣,宏大的剧场,活跃的书会和日夜不绝的观众,为元曲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其次,元代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和融化,促进元曲的形成;再次,元曲是诗歌本身的内在规律及文学传统继承、发展的必然结果。

元曲兴起并代表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就其本身而言则是由于元曲确立并完善了体制形式,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教案:元曲的音韵格律解析2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教案:元曲的音韵格律解析2

八年级语文(上)第六单元教案:元曲的音韵格律解析2元曲的音韵格律解析元曲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

元曲的音韵格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八年级语文(上)的教学中,学生们不仅需要理解元曲的内容,更需要深入理解元曲的音韵格律,仔细分析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下面,我们将结合单元教案,全面剖析元曲的音韵格律,深入挖掘元曲的内涵。

一、元曲的音韵格律1.平仄平仄是指古诗文中的声调。

平指声高平稳,仄指声高声低有变化。

平仄的形式构成了古文的韵律体系,使得古文能够在音韵上达到和谐、优美的效果。

元曲的平仄韵律也采用这种形式,但它更加细致、精确,平仄的变化更加丰富。

平仄的运用,可以体现词调的抑扬顿挫,增强了元曲的音乐感和情感表达。

2.押韵押韵是指两个或多个词在诗歌、曲子等文学艺术形式中发出相同的音调。

元曲的押韵,虽然不同于古诗歌的韵式,但它同样有自己的押韵规律,体现了元曲的音韵和音律的优美融合。

元曲的押韵规律严格,词句配合得恰好无误。

这种紧密的韵律,让元曲的声音更加舒缓柔和,让引人入胜的故事更加动人心魄。

3.平起平落平起平落是元曲中常用的一种应对词调变化的表现方式。

它的运用使得词的音韵融合更加完美,而不会因出现任何假借字而破坏平仄节奏。

这种技法的运用,可以使元曲的音韵更加流畅、优美,更有节奏感和情感表达。

二、元曲的内涵1.感情丰富元曲的音韵格律,为元曲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元曲在运用这种音韵和韵律的技巧的同时,也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表达。

无论是浓烈的爱情、惋惜的离别,还是生死离别、渴望的过去,元曲都以鲜明的感性描绘和表达了内心深层的情感。

2.别具一格元曲的音韵格律极具个性化和独特性。

元曲的特异性所在,在于其语言的音韵和韵律,因为这一特性才使得其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独领风骚。

凭借其特有的音韵格律和独特的节奏感,元曲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

并在许多方面(如形式、节奏、韵律)都成为后人学习借鉴的范本。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元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使学生掌握元曲的特点和基本规则。

3. 培养学生对元曲的欣赏能力和创作兴趣。

教学重点:1. 元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元曲的特点和基本规则。

教学难点:1. 元曲的音律和曲调。

2. 元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元曲相关资料和文献。

2. 元曲谱例和演唱视频。

3. 教学PPT和教学素材。

学生准备:1. 预习元曲相关内容。

2. 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元曲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引导学生关注元曲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讲解元曲的特点(15分钟)1. 讲解元曲的音律和曲调。

2. 分析元曲的节奏和韵律。

3. 引导学生理解元曲的音乐特色。

三、讲解元曲的基本规则(20分钟)1. 讲解元曲的结构和形式。

2. 分析元曲的词牌和曲调。

3. 引导学生掌握元曲的创作规则。

第二课时:四、欣赏元曲作品(25分钟)1. 播放元曲谱例和演唱视频。

2. 引导学生欣赏元曲的音乐美。

3. 分析元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五、创作实践活动(2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元曲。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

3. 学生展示创作成果,互相评价。

2. 引导学生关注元曲在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3. 推荐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资料和文献。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元曲特点和规则的理解。

2. 让学生课后欣赏更多元曲作品,提高欣赏能力。

四、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元曲的特点和规则。

五、课后评价通过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创作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对元曲特点和规则的掌握程度。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素质。

元曲选表演技巧指导教案

元曲选表演技巧指导教案

元曲选表演技巧指导教案一、引言: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为了向大家介绍元曲表演技巧,本文将提供一份针对演员的指导教案,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元曲表演,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二、了解元曲:在开始探讨元曲表演技巧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元曲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一种,起源于元代,具有鲜明的特色。

它包括四大剧种:元曲、南戏、明清戏和杂剧,其中元曲是元代时期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元曲以其丰富多样的题材、优美的词曲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而被广泛传播。

它能够通过演员的表演技巧把人物形象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深入了解元曲的特点和风格对于掌握元曲表演技巧非常重要。

三、元曲表演技巧的要点:1. 正确理解剧本:在表演元曲之前,演员需要对剧本进行深入理解。

他们应该仔细研读剧本,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剧情发展,以便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

2. 把握节奏和韵律:元曲有独特的词曲结合形式,演员需要准确地掌握词句的节奏和韵律,以便更好地演绎文字的美感。

他们应该通过反复排练来熟悉节奏和韵律,以便在表演中流利自如地展现。

3. 准确把握动作和身段:元曲表演注重动作和身段的舞台表达。

演员需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来准确地把握不同角色的动作特点和舞姿,以便形成独特的艺术形象。

4. 运用面具和道具:元曲表演中,演员常常使用面具和道具来突出角色的特点和形象。

他们需要学会运用面具和道具,使其与角色相融合,从而更好地向观众传达角色的情感。

5. 发挥声音和音调:元曲表演中,演员的声音和音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需要通过发声和音调的练习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人物形象,让观众能够深入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

四、元曲表演技巧的实践方法:要掌握元曲表演技巧,演员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

下面是一些实践方法,可以帮助演员提高元曲的表演水平:1. 参加专业培训班或戏剧学习机构:通过参加专业培训班或戏剧学习机构,演员可以学习到更多关于元曲表演的知识和技巧。

元曲基础知识(一)

元曲基础知识(一)

元曲基础知识(一)元曲基础知识 (一)一,元曲的定义元曲又称词余、乐府,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

元曲虽有固定格格式,但并不生硬死板,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二,元曲的产生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指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正所谓“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随着时代变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元曲之所以成为一代文学是与元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的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

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宋朝统一中国后,尖锐的民族矛盾与斗争就一直存在。

元朝统治者政治上实行武力镇压,对汉族知识分子严酷打压控制,使科举制度中断了长达78年之久,知识分子被降到比娼妓还要低的地位。

所以,元代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之说。

知识分子排到倒数第九可想而知地位多么低微。

同时元蒙统治者借助儒学理学和宗教禁锢来麻痹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巩固其统治,使中国的文化学术沦入衰退境地。

另一方面,元代城市经济特别发达,外来文化的输入,加上作为统治者的蒙古族一直喜爱歌舞,因此戏曲为代表的市民文学就大大地发展起来,久而久之取代了以诗文为主的正统文学地位,从此古文,诗词渐渐衰弱。

这是因为诗文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加上诗文作家大多是官宦,脱离大众,脱离生活,受重重思想束缚,不能写出反映社会现象的作品,而杂剧作家身居下层,了解和熟悉市民生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的思想影响较少,能自由地进行创作。

再就是诗文作家政治上得不到尊重,苦闷思想普遍存在。

有的作家不满现实留恋宋王朝,有的向往山林隐逸生活等等...这一切,使文人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裂变。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

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元曲的特点和规则授课教案元曲的特点和规则(元月3日授课教案)资料来自网络。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一、什么是元曲?一般来说,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越调]清江引·野兴【元】马致远东篱本是风月主,晚节园林趣。

一枕葫芦架,几行垂杨树。

是搭儿快活闲住处。

二、元曲与唐诗、宋词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元曲将传统诗词、民歌和方言俗语揉为一体,形成了诙谐、洒脱、率真的艺术风格,对词体的创新和发展带来极为重要的影响。

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词本起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既便于书写情怀,又宜于歌唱,原是一种通俗文学。

他们在旧的歌曲中求变化,在新起于民间的小调中求资料,接着有乐师来正谱,文人来修辞,后来作者渐多,曲调日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而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山坡羊·潼关怀古【元】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三、元曲的六大特点:① 民间性。

元曲是人民群众的戏曲,与圣殿神曲、宫廷诗剧不同,它是市民和农人的艺术;② 广泛性。

元曲题材极为广泛,绝不局限于朝政权位、贵胄家事之类,涉及士农工商,妇幼老弱各种人间生活;③ 深刻性。

元曲反映各种社会矛盾深刻而直白,不以人情世态掩盖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④ 典型性。

元曲二首导学案

元曲二首导学案

《元曲二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

2.在了解散曲小令的基础上,着重领略诗人强烈的情感。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课前自学:1、回忆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了解元曲。

2、了解元曲相关知识散曲是兴盛于元代的一种诗歌形式。

是在宋、金时的民谣俚歌的音乐基础上,在当时已很发达的说唱艺术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诗歌形式,早在词十分兴盛的北宋,就产生了与词不同的俚曲,同时,词调在民间的流传,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发生变化。

金代初年,北方涌现了大量具有地方色彩的歌调,结合了中原的兄弟民族音乐而具有新的特色,这对新的诗歌形式的产生,起了重要影响。

宋、金之际是散曲的萌芽、发生时期。

金末,散曲这一新的诗歌形式已经成熟,在民间流行的基础上,著名诗人元好问开始创作散曲,这是散曲成为当时新兴诗歌形式的重要标志。

至元代,散曲就进入了全盛时期。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

小令一般用单支曲子写成,另外还有“带过曲”、“集曲”、“重头”、“换头”等特殊形式,都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支曲子联结而成。

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的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杂剧中的套曲相似。

在格律形式方面,散曲同词有若干重要的不同。

一是韵脚较密,很多曲牌是句句押韵,而且不能转韵,显得节奏繁促;二是韵部的区分和诗词不同,它是按当时北方的实际的口语划分的,而诗词的韵部和已发生变化的口语的情况已有所脱离;三是韵脚可以平仄通协;四是对仗的变化较多,除了最通常的两句相对,还有三句对,以及四句之间两两相对;五是句式变化较大,比起词更显得参差不齐;第六,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添加衬字,字数从一字到十数字不等。

如前引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套数中的一句“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只有“我是一粒铜豌豆”七字为曲谱所规定的,其余都是衬字。

总括起来说,散曲的格律特点是:在规定的格律中,它也比词来得富于变化;在规定的格律之外,它又允许较大程度的自由发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基础知识
“元曲”,是杂剧和散曲的统称。

杂剧是戏曲,散曲属诗歌,它们都以曲辞
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融歌唱、说白、舞蹈为一体的一种戏曲形式。

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

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今天我们读到的元杂剧其实就是供元倡优舞台演出的剧本。

在结构上,杂剧剧本通常由四折一楔子组成。

折,首先是剧本剧情的一个自然段落,另外又是剧曲音乐的一个单元,每折由一个严格程式的套数构成。

楔子,只唱一二支曲子,篇幅比折短小,位置也不固定。

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人物、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加强前后剧情的联系,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一楔子的形式。

有的将一本分为五折或六折,还有用两个楔子的。

通常一本就是一部戏,个别情节长的戏,可写多本。

如王实甫的《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

)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

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

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

宫调,即调式。

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

剧本里唱词前面都标明宫调与曲牌的名称,如[正宫·端正好]、[商调·集贤宾],“正宫”、“商调”是宫调名称,“端正好”、“集贤宾”是曲牌。

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

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在角色分类上,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旦、末、净、杂四类。

末是男角,男主角叫正末,还有外末、副末、冲末、大末、二末等。

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

净多扮刚勇人物或喜剧角色,有净、副净、二净之别。

杂是杂角,是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如驾(皇帝)、孤(官员)、祗从(侍从)、孛老(老头)、卜儿(老妇)、徕儿(小孩)、细酸(书生)、邦老(盗贼流氓)、洁郎(和尚)等。

在舞台演出上,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又称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

这说明元杂剧在发展中逐渐突破了它自身的局限。

)。

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

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物的台词、道白。

因“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

元杂剧的宾白,除一般的对白、独白外,还有定场白、冲场白、背白和带白。

对白是人物对话;独白是人物自叙;定场白是角色第一次上场时作的自我介绍,一般用韵语。

如《窦娥冤》第一折里赛卢医第一次上场念:“行医有斟酌,下药依本草;死的医不活。

活的医死了”。

然后自报姓名、籍贯、身份之类。

这是元杂剧的一种程式,可以看出话本说唱的影响。

冲场白是角色再次上场的说白。

背白是角色背着同台其他角色向观众的独白。

带白是插在曲词中的道白。

科是“科范”的简称,是剧本中关于人物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指示。

如“再跪科”,“鼓三通、锣三下科”,“笑科”,“把盏科”。

元杂剧中唱的主要作用在于抒发剧中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白的主要作用在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元杂剧的四大悲剧:《窦娥冤》(关汉卿),《汉宫秋》(马致远),《梧桐雨》(白朴),《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拜月亭》(关汉卿),《西厢记》(王实甫),《墙头马上》(白朴),《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代的四大南戏:元末柯丹邱的《荆钗记》,刘知远的《白兔记》,元人施惠的《拜月亭记》,元末明初徐仲由的《杀狗记》。

编辑人:陈鹏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