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 新人教版
浅谈新教材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探究
浅谈新教材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探究【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语文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积极的变革。
名著导读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更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本文旨在探讨新教材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以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正文】名著是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导读名著,学生能够接触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拓宽文学视野,培养阅读兴趣和审美情感。
名著通常反映了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生活和思想,通过导读名著,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增进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培养文化自信心。
而且名著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和情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道德和价值观的问题,通过名著导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讨人生、伦理、道德等议题,有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像、音频和视频,能够提供多样化的感官刺激,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学生更容易沉浸在名著的情节和背景中,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资源还可以用来呈现小说所在的历史背景、文化风貌和社会环境,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中的情节和人物行为,使故事的背景更为生动和具体。
另外,视频和音频资源可以用于展示小说中的关键情节,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理解故事发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分析情节,深入解读其中的内涵。
例: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中,教师可以利用历史纪录片或短片来展示中国革命历史中的相关事件和场景,如红军长征的艰苦情况,革命领袖的演讲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生动地了解小说中的历史背景和情境。
教师还可以使用音频剪辑播放红军歌曲、革命口号等,让学生感受到当时的声音氛围,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音乐元素。
此外,可以利用互动学习软件或在线模拟游戏,让学生模拟革命时期的决策过程,例如红军领导的决策、长征路线的选择等,以增进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一、前言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名著导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名著导读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的培养,更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是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喜欢选用的教材之一,名著导读教学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二、名著导读的概念和作用名著导读是指以名著作品为中心,以学生的思维认知层级和阅读能力为导向,通过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绘、作者意图的解析等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内涵,进而获得对文学经典的审美体验和积极意义的价值认同的方式。
名著导读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名著导读教学,可以增进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二是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引导学生对名著中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和价值观进行体会和思考,得到一定的道德修养。
三、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特点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首先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强调了对名著文本的深度挖掘和解读,注重了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在名著导读中,教材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小组合作、情感体验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更注重了学生对名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的理解和体会,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人生态度。
四、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实施策略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施策略来促进学生对名著的深入理解和文学素养的培养。
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名著导读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维碰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深入讨论,促进学生情感的共鸣和认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名著导读(一)》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名著导读(一)》一. 教材分析《名著导读(一)》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名著的价值,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阅读经验,但大部分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和思考。
此外,部分学生对名著阅读存在抵触情绪,认为名著难以理解,阅读起来较为困难。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和习惯。
3.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能够深入理解和思考名著内容。
四. 教学重难点1.如何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和热情。
2.如何引导学生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名著阅读案例,让学生了解名著的价值和阅读方法。
2.问题驱动法:提出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名著阅读的方法和经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典型的名著阅读案例,用于分析和讲解。
2.准备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3.准备一些名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用于学生的学习和参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名著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思考名著的价值和意义。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典型的名著阅读案例,让学生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呈现的名著阅读案例,尝试运用所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进行名著阅读实践。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名著阅读经验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5.拓展(10分钟)提出一些与名著阅读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名著阅读的理解和认识。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名著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名著阅读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实践。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阅读是语文的生命。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是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重要方式。
文学名著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
”(1)学生课外知识的积累,审美情趣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都有赖于阅读文学名著。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文学名著主要呈现在课文、名著导读以及教师的讲解中,或文字、或语言、或图片,生动形象,意味隽永。
关于初中文学名著的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初中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2)“学生九年课外读物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3)在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学情的前提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汇集了古今中外的具有影响力的经典作品。
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目标都做了明确。
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但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的教学现状是:教师要求学生记录作者简介以及简单的故事情节,然后对名著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况并要求学生记下,接下来阐释作品的时代意义或者揭露的精神实质,然后嘱咐学生在课外阅读这部作品,但很少布置作业和获取评价反馈。
整个教学过程几乎是教师讲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记住了大致概况便不再积极地阅读作品了,认为记住了这些考试就能取得高分,可以高枕无忧了。
但是这样的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接收,没有在阅读经验后自主建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现状,笔者以期在教学实践中采用有效性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文学名著阅读量和阅读能力。
笔者将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评价方式三个方面着手确定“名著导读”有效性教学策略,并以《繁星·春水》教学案例、《朝花夕拾》教学案例、《水浒传》教学案例三个案例进行实施。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引言近年来,教育界对于如何设计更有效的教材一直在探索中。
随着新课标的推出,教材内容和形式也在逐渐改变。
其中,新课标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章节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进行分析和讨论。
1. 名著导读的背景名著导读是新课标教材中一种重要的章节形式,它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经典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
通过名著导读,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 名著导读的设计原则在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章节的设计遵循以下原则:2.1 选取经典名著在设计名著导读的内容时,教材编辑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选取经典名著作为导读的对象。
这些经典名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品德的培养都有重要意义。
2.2 突出学习重点名著导读的设计注重突出学习重点,从整本书或其中的重要章节中选取关键内容进行导读。
通过精选的内容,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主题,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深度。
2.3 结合文本分析与解读名著导读不仅关注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因此,在设计中通常会结合文本分析与解读,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的各个方面,包括形式、结构、语言和意义等。
2.4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名著导读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方式,更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因此,在设计中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对作品问题的解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名著导读的实施方法在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实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阅读指导名著导读的第一步是提供阅读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这包括对不同文本形式和结构的解读,对关键词和重要句子的分析,以及对难点和重点内容的提示等。
3.2 重点内容解读在名著导读中,会对作品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通过对关键章节和重要场景的详细解析,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作品中的核心思想和主题。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课程教材研究所王涧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于2001年开始组织编写新的面向21世纪的语文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以下简称新课标教材)。
和以往的语文教科书相比,这套教材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名著导读”的设计。
它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以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这是以往历年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没有过的。
实质上,这是一个蕴含着此次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指向而又容易为广大师生所忽略的崭新栏目。
如何认识它的意义,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切身实践,以期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是此次语文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编者,我们有责任结合这一部分的具体设计,介绍一下我们对课外阅读问题的整体思考,也就是我们设计此栏目的依据、目标和思路,以帮助广大师生切实用好“名著导读”,共同探索新世纪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课外阅读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综观古今中外的.母语教育,尤其是其中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我们会发现,在“文选型”课本教材之外,同时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研读历代的名著经典,是中西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与经学、史学、伦理学等融合在一起,不是独立的,也没有所谓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其进行母语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研习儒家经典,即读整本的经典名著。
学习的教材主要是《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即所谓的“四书五经”。
除此之外,专为语文教育而编撰的教材还有两类:一类是蒙学教材,专供少儿启蒙识字之用,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类是文选教材,即供青少年研读经书时穿插学习的诗文选本,比较有名的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语文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将读经与学选本结合起来,而且更注重整本书的学习。
浅谈新课程下的初中“名著导读”教学
一
学的滋养。 比如读《 西游记》 , 后 我们 可设计 如下 问 题:) ( 试概述《 1 西游记 》 的故事情 节。( 孙 悟空被 唐 2 ) 僧赶 回花果 山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试描述一 下 。( 在唐僧师徒 四人 中, 3 ) 你最 喜欢 哪一个 ?说 明 理 由。这样 不仅可 以让学 生更好 地理 解作 品 , 品味
一
’ ’,
、
二、 名著导读 ” “ 教学策略探索 新 教 材 中 “ 著 导 读 ” 目 的 设 置 , 在 突 破 中 名 栏 意 学 生课外 阅读 的困境 , 让他们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因此 ,导 读 ” 学 应 该 通 过 教 师 的 “ ” 让 学 生 克 “ 教 导 来 服 浮躁 的 心 态 , 发 学 生 的 阅 读 兴 趣 , 真 正 意 义 上 激 从 走进 名 著 ; 过 教 师 的 “ ” 授 予 学 生 一 些 最 基 本 通 导 来 的阅读技能 和阅读 方法 ; 通过教 师 的“ ” 培养学 导 来 生 良好 的阅读 习惯 。 ( ) 一 激情 朗诵 ,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 学习 的最直接 的动 力。对于名 著 , 学 生 没 有 兴 趣 的 阅 读 只 是 敷 衍 了事 , 不 到 什 么 阅 收 读 效 果 。如 教 学 “ 著 导读 ” 简 ・ 》 教 师 给 学 生 激 名 《 爱 , 情 朗诵 其 中 的一 段 经 典 对 白 :你 以 为 , 为我 穷 、 “ 因 低 微 、 美 、 小 , 就 没 有 灵 魂 没 有 心 吗 ? 你 想 错 不 矮 我 了 !— — 我 的 灵 魂 跟 你 一 样 , 的 心 也 跟 你 的 完 全 我 样 !……就像两个人都经过 了坟墓 。我们站在上 帝脚 跟前 , 是平等 的—— 因为我们 是平等 的 !就有 ” 可能大 大激发学生 阅读整部名著 的兴趣 。 ( ) 二 片段 阅读 , 传授阅读方法。 读书有 了方法 , 像 拿到 了知识 宝库 的钥匙 。 就 通过精彩片段赏析 , 师生不仅彼此分享 阅读 的感受 , 互 相 欣 赏 着 , 乐 着 , 即时 互 动 中 , 快 在 阅读 更 带 劲 , 而 且 教 师 以一 个 相 对 成 熟 的 阅 读 者 随 机 指 导 着 阅读 , 没有烦琐的分析 , 学生在轻 松愉悦 的情景 中获 得文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究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其中“名著导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备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关注。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著导读既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视,更是对学生思想品质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本文将探讨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希望对关注这一教学内容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有所启发与帮助。
一、“名著导读”教学的内涵名著导读是指对古典名著进行提炼、梳理、解读,使其蕴含的深刻内涵能够被学生所理解和领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导读”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的重要手段,既可以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学的魅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
1. 整合性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注重将古典名著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与其他内容相互关联,形成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 系统性强: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对于名著导读的安排和编排十分有序和合理,以确保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接触到广泛的古代文学作品,受益匪浅。
3. 知识性和情感性结合:在“名著导读”教学中,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注重让学生通过名著文学作品感受知识的魅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1. 多维度解读:在进行“名著导读”教学时,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入手,从文学性、历史性、思想性、审美性等多个维度对名著进行解读,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受名著的内涵。
2. 互动式授课: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解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识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实践性教学:名著导读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需要通过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深入的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戏剧表演、创作作品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深的体验和理解。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名著导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比如PPT、音频、视频等,来进行教学辅助,更加直观地呈现名著的内涵和精髓。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的下册版名著导读学习教案
将名著中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 和观念。
引导正确行为实践
通过名著导读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在 实际生活中践行。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馈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方面 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名 著导读内容的掌握情况。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的 下册版名著导读学习 教案
2023-12-13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名著导读内容与方法 • 文学知识与鉴赏能力培养 • 阅读与实践活动设计 •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策略 • 教学反思与改进措施
01
引言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背景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版名著导读是 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 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提高其文 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04
阅读与实践活动设计
阅读任务布置与指导
阅读任务
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名著的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记 录阅读过程中的感悟、问题及解决方法。
阅读指导
教师提供阅读方法指导,如略读、精读、批判性阅读等,帮 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实践活动策划与实施
实践活动
活动实施
组织学生进行名著相关的实践活动, 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写作等。
《红楼梦》解读
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 面对《红楼梦》进行深入 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这部经典作品。
《哈姆雷特》解读
从戏剧冲突、人物性格、 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哈姆 雷特》进行解读,培养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百年孤独》解读
从魔幻现实主义、象征手 法等方面对《百年孤独》 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感受 这部作品的独特魅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摘要】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研究情况。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对象。
正文部分包括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分析、教学实践案例分享、问题与挑战以及改进措施建议。
结论部分讨论了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实效性、未来发展方向和总结评价。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优势和不足,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特点、方法、策略、实践案例、问题、挑战、改进措施、实效性、发展方向、总结评价。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初中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文学启蒙的关键时期。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作为学生接触文学经典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思想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为此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应运而生,其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学视野;二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借助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三是当前社会对学生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期待越来越高,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关注。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对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发展。
1.2 研究意义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研究意义在于深化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通过对名著的导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作品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人生与社会的意义。
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长冲中学周其红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名著阅读即为本。
设计这一栏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阅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
更有甚者,不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名著导读”必须解决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阅读的监控和效果的保证问题。
一、“名著导读”该如何导,导什么毫无疑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
“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吻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视阅读名著为最高精神享受,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1、名著推介会。
初中语文教材每册介绍两至三部名著,中外结合,共18部。
这还达不到《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之要求。
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
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来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
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更吻合学生实际。
2、教师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结合教学,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析谈
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析谈名著导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设计思路、教学目标以及具体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析谈。
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设计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为核心。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设计上以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的名著为主,如《西游记》、《红楼梦》等。
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引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阅读的欲望。
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过名著导读的活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从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引导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和思考,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具体教学方法方面,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文本解读、名著原文阅读、阅读指导与讨论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名著原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开展阅读指导与讨论时,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部编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师在开展名著导读时,应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培养他们对名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语文(心得)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
语文论文之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浅谈长冲中学周其红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外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第二课堂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初中生的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实在令人担忧。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名著阅读即为本。
设计这一栏目,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以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引导他们爱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为学生奠定自己的精神地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听任学生盲目阅读不加指导;或导不得法,以讲代读,错把课外阅读当作讲读;或不切实际,贪多求广,费时较多而招致抱怨。
更有甚者,不去引导学生接触人类精神高端,享受高峰体验,而混同于必修课本的学习,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训练。
“名著导读”必须解决如何导、导什么的问题,更要解决阅读的监控和效果的保证问题。
一、“名著导读”该如何导,导什么毫无疑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把学生带入名著世界,让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是“名著导读”的首要任务。
“名著导读”重在“导”,导得巧妙,导得吻合学生心理,导得时机恰当,导得学生爱读、会读、视阅读名著为最高精神享受,应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
1、名著推介会。
初中语文教材每册介绍两至三部名著,中外结合,共18部。
这还达不到《普通初中课程标准(实验)》之要求。
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实际以及个人特长自主选择。
我们可以也应该让学生参与选择,最简便实用的办法是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了解来向其他同学推介名著,在相互推介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所要阅读的名著。
这样做,不仅能激发阅读兴趣、激活思维情感,而且更吻合学生实际。
2、教师由课文扩展自然导入。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还要结合教学,采用比较阅读或联系拓展的方法,丰富课堂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自然而然地扩展到名著,把学生带进名著世界。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一、导言名著是文化传承和智慧传递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名著导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供了可供学生参考的阅读材料,并且具有帮助学生认识时代背景、塑造人物形象、理解问题主旨等重要作用。
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希望以此为切入点,探索如何更好地开展名著导读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水平。
二、相关理论探讨1.名著导读名著导读是指通过对名著中重要情节、人物、主题等进行引导和解释,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一种教学方式。
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从实际需求、学生认知水平等多方面出发,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学生能够形成完整、准确的课文理解。
2.读书感悟读书感悟是指读者在阅读名著过程中产生的思考、感受、领悟等心理反应。
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讨论,形成自己的读书感悟,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指把学生放到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和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记忆和掌握知识。
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情境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衍生等方式实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等。
三、名著导读教学策略的探讨1.在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课外阅读、电视电影、情景模拟等,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认同。
2.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在名著导读教学中,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即通过输出成果的形式,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和理解教材内容,同时提高组织协作和表达能力。
4.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问答式、对话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课文内容。
四、名著导读教学案例分析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课程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前言名著是中学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学生拓展知识领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文学素养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指导学生读懂名著、欣赏名著、领略名著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而名著导读正是一种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欣赏名著的方法。
人教版初中语文系列教材中,名著导读经过多年的实践与调整,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人文情感,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水平。
本文旨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做出全面的介绍与评估,以期更好地实现初中阶段名著教学的有效开展。
名著导读是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或引导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解读文本。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名著的内涵,掌握文学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审美能力。
名著导读教学设计,按照内容和功能可以分为四部分:1. 教学前的铺垫。
这个环节主要是为学生建立对名著的初步感知和认识,从而为后续的具体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可以通过卜算子的读后感等文本,向学生介绍该作品的大致情节和作者的写作背景。
2. 文本分析环节。
这个环节是名著导读的核心步骤。
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对作品的整体认知和分析框架,提供必要的文学分析方法和工具,并以问题为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分析框架解读文本。
例如,对于《红楼梦》的导读,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构建”、“意象的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3. 文本欣赏环节。
在进行完文本分析后,学生已经了解了该作品的叙事和构思,也已经从中获得了跨越时空的文学体验。
欣赏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充分领略文学的艺术魅力,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从而实现真正的跨文化交流和跨时空的互动。
例如,对于《西游记》的导读,可以通过文本细节的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文学欣赏。
4. 后续拓展环节。
这个环节是对导读教学的延伸和巩固。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一、研究背景名著是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名著教学是语文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提高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弘扬文化精神的有效途径。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强调对名著的表面理解,忽视了对其深层次含义的剖析,导致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感受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提升学生对名著的深层次理解和认识。
二、研究内容1. 名著导读教学的定义名著导读教学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名著的深入剖析,让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风格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目的。
(1)注重前置知识的导入在进行名著导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先介绍一些关于名著的前置知识,例如:作者的生平背景、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学风格等等。
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作品的主题和情境之中,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力。
(2)注重名著情境的营造名著导读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作品中所描写的场景和情感。
可以通过音乐、图片等多种方式来打造具有情感共鸣的名著情境。
(3)注重名著词语的解读名著中的词汇往往比较精准、深刻,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解读词语的意义和内涵,让学生理解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意义,从而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和意义。
(4)注重名著中的人物与故事的解析名著中的人物和故事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深入的解析和探究,并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名著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
三、结论名著导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名著的内涵和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在名著导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前置知识的导入、名著情境的营造、名著词语的解读和名著中的人物与故事的解析等多种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
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目前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教师在实施导读教学时可能缺乏有效的指导策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可能因对名著内容的理解有限而产生学习困难。
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是当前教育领域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进行全面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为进一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探讨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总结教学策略的有效性,评价教学效果的优劣,分析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从而为提高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深入剖析每部名著的教学要点和重点,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2. 分析不同教学方法和策略在名著导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其优势和不足之处,以此为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和启示。
3. 评估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影响,借鉴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表现,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和建议。
4. 发现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可能的原因和解决途径,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5. 最终目的是促进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创新和提升,助力学生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1.3 意义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探讨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内容、策略、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这项研究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通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名著导读教学的核心内容和要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初中新教材“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新教材“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探讨作者:王银花来源:《作文周刊(教师版)》2018年第23期为培养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和兴趣,依据课标要求,初中各册均有名著推荐。
然而在现初中阶段,名著阅读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加上当今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在“书山题海”花费的时间太多,网络书籍、漫画等层出不穷,导致大部分中学生被这些“快餐文化”吸引。
名著难读,阅读方法不当,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自然不高。
新部编语文教材设置的“名著导读”版块与以往教材相比做了两大调整:一是在介绍名著的内容之外,还谈了谈某种阅读方法或某类书籍的阅读策略;二是除主要推荐的篇目外还推荐了两部类型相似的自主阅读书籍,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
由此可见,扎实有效地开展“名著导读”教学活动尤为重要。
如何有效地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其掌握阅读方法呢?笔者认为,我们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下教学策略:一、制订科学的“名著导读”计划,开发阅读资源每一学期的教材中都会推荐四五部名著,因此,引导学生有计划地阅读名著,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
首先,教师应针对每一学年的教材要求制订本学期的阅读计划;其次,制订月阅读计划,计划好阅读时间,也可制订周计划,每周进行一次检查、交流、小结,持之以恒,千万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制订假期阅读计划,学生假期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时间也较充足,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假期自主完成阅读推荐名著。
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推荐的两部名著《朝花夕拾》和《西游记》可在学期中完成,《城南旧事》《猎人笔记》等其他名著可让学生在家自主阅读,通过家长购买、网上阅读、图书馆借阅等途径完成每学期的阅读任务,让学生成为“知识富翁”。
二、激发阅读兴趣,积极资助阅读1.问题激趣对未知世界、未知内容的探究是学生兴趣的源泉,如对《海底两万里》的阅读指导中,在同学们阅读之前,笔者先介绍了作家作品,又用简单有趣的问题激趣:鲸鱼用什么呼吸?那个捕鲸技艺天下无双的加拿大人是谁?潜水艇经历了哪些探险?笔者通过问题调动起了学生想要探究的欲望,鼓励他们通过阅读寻找答案,小结时进行交流。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究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探究我们来了解一下“名著导读”教学方法。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部编本提出了“名著导读”这一教学方法。
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名著为主线,通过导读、导学和导写的方式,帮助学生通过名著阅读,提高语文素养、文学鉴赏能力以及语文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名著导读”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老师主导教学活动。
而“名著导读”教学方法则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总结,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那么,“名著导读”教学方法该如何进行具体的实施呢?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名著作为教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教师要结合名著的内容和背景,进行一定的导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的内涵和意义。
教师要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交流,促进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和鉴赏。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写作,巩固对名著的理解,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学中,采用“名著导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作品,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部编本初中语文“名著导读”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名著作品,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运用能力。
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和积极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提供更好的帮助。
【对于文章的主题,我认为这些信息足够了,您需要添加或更改些什么吗?】。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摘要:“名著导读”是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其编入教材,在丰富语文教材内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为语文学科注入新鲜活力等方面皆起着独特的作用。
目的是引导学生回归到那些积淀了人类思想精髓和民族文化精华的名著之中,通过阅读文学名著来丰富学生知识,开拓学生视野,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关键词:七年级学生语文名著导读教学实施策略阅读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所必须具有的一种能力,学生文化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更是依靠课外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每册设置了两篇名著导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有效扩大了阅读量,汲取经典文学的思想精髓,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认知水平和写作能力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出现“名著导读”的试题现象越来越常见。
由此,认识到学习“名著导读”的价值和意义,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开展“名著导读”教学实施的策略进行几点思考。
一、结合学生学情分析开展课前研究七年级学生由小学阶段刚刚转变为中学阶段,心理过程还未真正适应中学生活,属于过渡调整期,对于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还缺乏一定的自制力。
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缺少对审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
入学时调查研究,大多数学生在小学时期就已经养成读书的习惯,喜欢阅读各类有趣的书籍,比如童话、古典文学、名人传记都有所涉猎。
通过阅读教材编排的几篇名著导读,可以在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学生了解我国经典文学著作,激发学生阅读我国传统经典文学论著的兴趣,丰富他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思考人生问题,有利于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思想与大师接轨,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涵养性情,启迪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新课标教材中“名著导读”的设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于2001年开始组织编写新的面向21世纪的语文实验教科书(七~九年级)(以下简称新课标教材)。
和以往的语文教科书相比,这套教材有不少创新之处,其中之一便是“名著导读”的设计。
它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以突出和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这是以往历年的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没有过的。
实质上,这是一个蕴含着此次语文教育改革的新指向而又容易为广大师生所忽略的崭新栏目。
如何认识它的意义,特别是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切身实践,以期达到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融会贯通、相辅相成的目的,是此次语文实验的重要任务之一。
作为编者,我们有责任结合这一部分的具体设计,介绍一下我们对课外阅读问题的整体思考,也就是我们设计此栏目的依据、目标和思路,以帮助广大师生切实用好“名著导读”,共同探索新世纪语文教学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课外阅读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地区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综观古今中外的母语教育,尤其是其中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
我们会发现,在“文选型”课本教材之外,同时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研读历代的名著经典,是中西母语教育的共同要求。
中国古代的语文教育与经学、史学、伦理学等融合在一起,不是独立的,也没有所谓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其进行母语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研习儒家经典,即读整本的经典名著。
学习的教材主要是《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即所谓的“四书五经”。
除此之外,专为语文教育而编撰的教材还有两类:一类是蒙学教材,专供少儿启蒙识字之用,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类是文选教材,即供青少年研读经书时穿插学习的诗文选本,比较有名的如《昭明文选》《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语文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将读经与学选本结合起来,而且更注重整本书的学习。
这种教育模式延续了上千年,虽有“经学与科举的附庸”之嫌,但它有力地结合了点与面,将对经典典籍的研读与文选式的通览结合起来,为历朝历代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事实证明,不失为学习中国语文的一条成功之路。
进人民国时期,讲经读经课被废除,人们不再研习“四书五经”,语文也开始得以单独设科。
这一时期的课程标准,由于时代的变革和人类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更多地将文选式教材的学习放在首位,奠定了以后语文教育的主要模式,但与此同时,也非常重视整部书的阅读。
从设立《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的1923年开始,语文学习的内容就被分为精读(文选教材)和略读(整部的名著)两部分。
如1923年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规定:精读选文由教师拣定书本,要“详细诵习,研究;大半在上课时直接讨论”,略读部分包括“整部的名著”,由教师指定数种,要求“参用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而且这部课程标准还规定了精读与略读各自的学分(精读占十四学分,略读占六学分)以及要求略读的大致书目。
1923年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还在“毕业最底限度的标准”中明确提出:“曾精读指定的中国文学名著八种以上”“曾略读指定的中国文学名著八种以上”。
1929年的《初级中学国文暂行课程标准》进一步阐释了精读与略读主要的教学内容:“(甲)精读由教员选定适当的材料,指导各种研究的方法,使学生对于所读的材料,关于内容方面,有明白的认识,关于形式方面,有详细的了解。
(乙)略读由教员选定整部的名著,或节选整部的名著,指导读法,使学生对于所读的内容旨趣,有概括的了解和欣赏。
”与此同时,这个课程标准也同样为略读、精读和写作安排了各自的学时:“(一)精读指导三小时。
(二)略读指导一小时。
(三)作文练习二小时。
”1929、1932和1936年的高级中学国文教学大纲还把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直接设置为选文精读、专书精读和略读三个部分。
由此可见,在民国时期的语文教学中,读整本的书,广泛涉猎史家经典,是当时语文教育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国港台地区和新加坡的华文课程标准也都以较大的篇幅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明确的规定。
例如1990年香港《中国语文科中一至中五课程纲要》就专节设有“课外导读”,明确提出“要学好语文,单靠读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不够的,必须把课内读写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才可奏效”,其中对课外读物的选择、实施办法等也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台湾中学课程标准也都设有“课外阅读”一项,像1995年的《国民中学国文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都有专门的表格,列有各学年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的体裁范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程度和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选择,每学期以一至两本为宜。
高中阶段还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以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譬如“每学期课外阅读学生交读书报告一份,列入每学期规定作文篇数中计算”等。
新加坡1993年《中学华文科课程标准》中的“课外阅读导引”也非常详细地指出了课外阅读的目的、选择原则、实施办法、阅读后的活动建议和学生阅读记录卡等。
这些规定和建议可以说充分体现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教育界对语文课外阅读的重视。
国外的母语教育同样重视课外整本书的阅读与拓展。
法国1996年《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阅读教学中一要精读,二要读全文。
精读就是一堂课详细阅读一篇短文或课文节选,读全书就是4到6星期读一本书。
两种阅读法在学年中的分配应相对平衡。
”其高中阶段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课型,不同的毕业系列法语的课时也有所不同,但都有共同的阅读清单,高年级的教学计划还明确提出了要“学习一部完整作品”的要求,而且这部书得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读完”,并能“从中找到主题和问题,找到读书报告、辩论和作文的题目”。
德国巴符州1995年《完全中学德语教育计划》各个年级的“语文教学大纲也有“阅读青年读物(课堂教学或课外阅读)”的要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与同学交换读物,组织读书观摩活动,办书展、墙报,写信谈读书心得等。
英国和美国的课程标准主要为各个年级的能力要求,通常不罗列具体的学习内容,但也大都规定了在中学阶段所必须阅读的作家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简·奥斯汀的小说等等。
由此可见,从世界范围来说,各国都充分意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于母语学习的意义,认为广泛的阅读不仅不会耽误学生正常的学业,反而是他们学好母语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因而都积极鼓励,大力提倡。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多有涉及,其中尤以1956年《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和《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最为详尽。
它们不仅将“课外阅读和课外文学活动的指导”列为大纲内容之一,而且还附有每年级的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教师可以根据这个书目,拟定每学期学生所要阅读的书籍(其中又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一般地说,学生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书不宜少于四本”。
另外,这两个大纲还安排了一定的课时,供教师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之用,并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可惜这个汉语和文学分科的实验在“左”的思潮影响下很快夭折了,课外阅读的实验也随之中断。
此后的大纲,如1963、1978(在“倡导自学”一栏中)、1980、1986(放在“语文课外活动”中)、1990、1992(增加了“每学期课外读三五本书”的要求)等也都多多少少地提出过课外阅读的要求,但相比较而言,过于简单空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流于形式。
直到2000年的试用修订版大纲,才又对课外阅读提出了一些相对比较具体的规定,如初中“课外自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高中“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在附录中还明确列出了30部“课外阅读的推荐篇目”等。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继承了上述试用修订版大纲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有关规定和要求,并对某些方面进行了改进,如不仅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推荐阅读书目和阅读总量,还对每个学段的课外阅读量进行了细化,提出了每一学期的具体要求。
在“教学建议”部分还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这些都表明,对母语学习中课外阅读的作用,我们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而这些认识本身,就是我们实施课外阅读的重要依据。
二、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好母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关于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的关系,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他这里所说的略读,就是我们现在的课外阅读,整本书的阅读。
)二者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反观我们这些年来的教育实际,我们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
除极个别地区、个别学校外,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学校都把大纲中有关课外阅读的规定视作可有可无的东西,大部分教师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的甚至将之视为“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
当然,这其中存在一些客观原因,如由于经济不发达和教育经费的不足,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没有能力购买课外书籍;前些年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课外阅读不受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很少。
大纲中有关课外阅读的规定也比较空疏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外阅读的实施和推广。
但我们认为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观念中存在着许多误区。
因此,当务之急是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思想,将母语教育引向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
那么,为什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离不开广泛的课外阅读呢?(一)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有量的积累新课程标准在论及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时,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但青少年语文素养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
它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循序渐进。
人类学习过程不具备可继承性,每一代的儿童都必须从零开始,积累自己的知识大厦,由字、词逐渐过渡到句、篇,而字词的学习又不是孤立的,我们崇尚的是“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多读书,读好书,有利于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掌握语言。
另一方面,学好语言的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语感。
语感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文修养,一种能够迅速地领会和感悟语言文字内在意义的能力。
对它的重要性,许多人都曾有过精彩的论述。
如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文敏锐的感觉。
”还有人认为“语文直觉能力(主要指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最高水平的语文能力。
培养语文直觉能力是设计教学目标的重要参照,是语文教学抓住本质与否的主要标志。
”(李顺《语文教学本质初探》,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而这种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长期的反复的阅读积累,通过接触大量新鲜活泼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