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首饰物图片收集

合集下载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一)发饰1.簪钗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发髻形式高大,发饰除一般形式的簪钗以外,流行一种专供支承假发的钗子。

如贵州平坝南朝墓出土的顶端分叉式银簪银钗,承重的意义大于装饰的意义。

在江西抚州晋墓出土的金双股发钗,长7.5厘米,一股锥形,一股带钩。

湖南资兴南朝墓出土铜双股发钗,双股均作锥形,质朴无华,是作固发实用的。

2.步摇与高大的发髻相称的金步摇,在内蒙古达茂族西河子北朝墓有实物发现,佩戴方式可与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所画形象参照。

3.梳篦魏晋南北朝的梳篦出土不多,目前只发现马蹄形素面无纹的梳子。

(二)指环指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已较普遍,江苏宜兴晋墓和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金指环,有环面一头狭一头宽,在宽的环面上凿出点纹的,既可装饰,又可在缝衣时作顶针之用,在江苏宜兴周处墓和广州西郊也曾出土钉针。

贵州平坝马场南朝墓出土的银指环,外廓作刻齿状装饰。

辽宁北票房晋墓出土的另1件金指环,一端戒面有意扩大成长方形,上凿3个相联的矩形托座,托座上镶嵌着3颗宝石,出土时1颗蓝宝石仍附于托座上,另2颗宝石已残缺。

宝石周围也凿有花纹,精美华贵。

南京象山东晋早期豪族王氏墓出土一只金刚石戒指,金刚石直径1毫米多,嵌在指环方形戒面上。

当时称金刚石为"削玉刀",认为它"削玉如铁刀削木"。

据《宋书?夷蛮传》记载,元嘉五年(公元428年)和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天竺迦毗黎国和呵罗单国治阇婆州都曾派使进献金刚指环,则金刚指环是外国入贡的礼品。

在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发现了一只戒面雕成兽头形的嵌宝石戒指,呼和浩特美岱村出土1件北魏时戒面铸立狮的戒指,周身用细小的金珠粒镶出花纹,并嵌有绿松石的装饰。

(三)耳坠河北定县华塔废址北魏石函中发现了1对金耳坠,在耳环上挂着5个用细金丝编成的圆柱,圆柱上挂着5个小金球及5个贴石的圆金片,下部为6根链索垂有6个尖锤体,长9厘米多。

在四川重庆六朝墓曾出土蓝色琉璃耳珰。

汉朝珠宝首饰(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汉朝珠宝首饰(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汉朝珠宝首饰( 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整个汉朝,前后延续将近四百年,国家兴旺,人民富足,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

特别是在城市中,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使人们有时间来注重修饰自身,供人理容的铜镜已不只供贵族们享用,富有的商人和舞女也可拥有。

另外,汉朝的丝绸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和欧洲,外国的奢侈品也相继传入中国。

各种商业贸易活动的兴盛使中国很早就有了珠宝商人。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一个故事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用“木兰”做了一个盛珍珠的匣子,并且还“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郑国的一个买主看上了这个匣子,十分喜爱,没买珍珠却把这个盛珍珠的匣子买走了。

故事的本意是讽刺一些人做事喧宾夺主,可它却从另一面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首饰贸易,并且人们已经很会在装璜上下功夫了。

在汉代,除了与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外,还有许多对外经贸活动。

张骞两次出使了西域,使中西方的交往十分频繁,在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上,各国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络绎不绝。

一、更加规范的冕冠汉代人习惯称帽子为“头衣”或“元服”。

贵族戴的头衣为冕、冠、弁;百姓戴的则为巾、帻等。

秦统一中国后,彻底废除了周礼,冕服制度在吸取各诸侯国服饰的基础上实行了新的统一。

到了汉代,则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其中冕冠中冕疏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

因为在汉代,冕冠并非只有帝王一人可以戴。

汉冕为一块一尺二寸、宽七寸的木板,上为玄色,下为纁色(浅红色)、后比前高一寸,有前倾之势,基本形式与周代大体相同。

帝王的冕冠用十二疏,即十二条白玉制成的串珠,前垂四寸,后垂三寸。

皇帝以下诸侯及各级官吏用九疏、七疏、五疏、三疏,随职位不同而不同。

但两汉时间很长,变化大,宫廷中舆服部门所详细记载的各类冠服却多与实物不相符合,也许记载中的服饰是专门为重大场合所制定的。

二、头饰万千汉代是发髻的奠定时代。

从这个时期起,女子髻式日益丰富,变化无穷。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两汉期(上)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两汉期(上)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两汉期(上)四库全叔 2017-06-08 08:04两汉时期,金银器逐渐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如果说汉代以前金银器工艺尚依附于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话,那么到了两汉,特别是东汉以后,金器工艺趋于成熟,脱离青铜工艺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自商周以来加工黄金所用的制箔、拔丝、铸造等技法,仍继续沿用,并发明了金粒焊缀工艺;制作规模和使用范围远远超过前朝,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种,都已达到一个比较高超的水平;并出现许多装饰繁复、技艺精湛的金银器精品。

总体上汉代金器的发展羽翼渐丰,为唐代金器的兴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2年正月初七,马湖店村农民万以全在挖水渠时,发掘出一件珍贵的青铜器和数十件黄金文物,这一发现便被称为南窑庄窖藏。

在这众多的金器中,有一只长16厘米,宽17.8厘米,通高10.2厘米,重9000克,含金量为99%的金兽。

这只闪闪发光的金兽空腹、厚壁,为浇铸成形,是目前全国考古发现的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

(西汉,金兽,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金兽蜷曲趴伏,瞪目俯耳,张口露齿,神态警觉,前爪伸于颌下,长尾从腹下穿过,斜置于左背。

头大、尾长、身短而粗壮,似虎更类豹。

颈部铸项圈3道,头、颈间有一环钮。

除项圈和眼部外,遍身錾凿斑点,大小相当,呈不规则的圆形,十分精美。

体内空,内壁刻有小篆“黄六”2字,为秦汉文字。

黄指质地为黄金,六为序数。

整个器物造型浑厚生动,与西汉、东汉石刻艺术作品的风格相似。

(西汉,金兽,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通常所见的金器大都是捶击而成,而金兽却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西汉,金兽,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出土,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究竟是什么动物至今仍没有一致的看法。

有人认为是老虎、有人认为是狮子、有人认为是豹子。

从其造型来看,应该更加接近豹子。

从与金兽、青铜圆壶共出的麟趾金,以及金兽的造型及其文字等看来,其窖藏的最后入藏年代在西汉时期。

古代首饰

古代首饰

步摇,古代妇女附在簪钗上的一种首饰。《释 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 ”《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题 ……”王先谦集解引陈祥道曰:“汉之步摇黄 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五采玉,以垂 下,行则动摇。”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来形容杨贵妃。 步摇:一般形式为凤凰、蝴蝶、带有翅膀类 的,或垂有旒苏或坠子,走路的时候,金饰 会随走路的摆动而动,栩栩如生。取其行步 则动摇,故名。

古代首饰
• 古代女子发饰多种多样, 有笄、簪、钗、环、步摇、凤冠 、华胜、发钿、扁方、梳篦等。
•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
、钗的鼻祖。在《仪礼·士冠礼》中记载: “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 之簪。”古代妇女经常使用笄来固定发髻 。古代女子到了成年的时候就用笄将头发 绾起,因此笄也指女子的成年礼。《仪礼· 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 ”郑玄注:“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郑 玄注:“谓应年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 嫁,二十则笄。”
篦 一种比梳子密的梳头工具。亦指用篦梳头剔 除发垢。唐李贺《秦宫》诗:“鸾篦夺得不 还人醉睡氍毹满堂月。”王琦汇解:“篦, 所以去发垢,以竹为之,鸾篦必鸾形象之也 。”
钿花 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 ,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 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 ,宝钿,翠钿,玉钿等。”
扁方俗称“旗头”。为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 插饰的特殊大簪,均作扁平一字形。晚清宫 廷梳“大拉翅”所用的扁方有的长达一只二 寸。
小结
从古代妇女的头饰中可以看到当时社 会发展的经济状况,经济越发达,妇 女们所佩戴的头饰越多,制作的也越 为精巧,复杂。妇女们佩戴头饰也是 有身份地位 的讲究的,不同地位的人 在不同场合所佩戴的头饰不一。古代 妇女的头饰是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一 部分,在文明传承过程中我们汲取了 很多,也舍弃了很多,在有着快节奏 的现代生活中,崇尚简洁的人们已不 再佩戴 象古代那样华丽且形式复杂多 样的头饰,但是簪,钗等头饰并没有 消失,它们被简化了。在日常生活中 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子用简单,大方 的簪钗来绾头发。希望簪 钗作为服饰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继续发展与 传承下去,中华文明这个璀璨的皇冠 上不可缺少这样一颗闪耀的珍珠。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

60件宋代玉器,清新雅致!北宋的统一带来了文化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的嗜玉成瘾,更加促进金石学的兴起,城市经济的繁荣,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宋、辽、金玉器的空前发展。

宋徽宗虽然不是一个好皇帝,但却是个出色的艺术家,爱好金石艺术,这对工艺美术的发展给予巨大的影响。

尤其宋徽宗时,一件集南北两派玉雕技艺的巅峰之作羊脂白玉鹤佛手坠,更是堪称绝世之宝,徽宗挚爱,珍贵无比。

该件取徽宗年间偶得的一小块千年罕有的和田冰河深处之羊脂灵玉籽料,集南北两派之高手历时三年而成,一面由北派技法雕白鹤,一面由南派技法雕佛手,可称巧夺天工,可惜此物今已失传。

皇室玉器宋代出土古玉增多,滋长了仿制古玉之风,周朝、汉代的古玉器大量出土,包括良渚文化玉等出土,朝廷及士大夫热于收集、整理研究,金石学的形成,兴起了一股复古集古玉的热潮,为满足社会需要,宋代访古玉大量涌现,访古玉的渊源虽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也有仿制,但基本上是仿摹同代器形的。

大量仿远古时代造型的玉器是始见宋代,因此,意义上的仿古玉应是宋代开始的。

民间玉器玉器商品的出现,刺激民间琢玉业的发展,也因此促进了玉器市场的繁荣。

玉不再是皇家专用,而进入流通市场,民间琢玉主要的消费对象已不完全是宫廷高官贵族,也不是文人雅士,而是对玉器十分迷恋的普通百姓,因此宋代出现了平民化的世俗题材玉器。

花鸟玉器从唐代开始的花卉纹玉器到北宋得到了兴盛的发展,当时形成一门专琢花鸟形玉器的玉作。

宋代花鸟形玉器与当时绘画艺术相互影响,共同谱写宋代艺术篇章。

宋代的花鸟形玉器多呈写实风格,花朵、花板、花茎一应俱全。

最能反映宋代佩饰玉水平的要推各种雕工精细、形态优美的花鸟形玉佩。

白玉杯盘,清,杯高 5.6cm,口径8.3×10.2cm,足径4.5×5.9cm;盘高2.4cm,口径18.8×22.1cm。

白玉杯盘附件乾隆御玩款白玉龙王像坠,宋,高4.5cm,宽1.5cm。

白玉骑凤仙人,宋,高7.8cm,宽5.4cm,厚2.2cm。

历代金银簪——古代银饰

历代金银簪——古代银饰

历代金银簪——古代银饰
文艺骨干头条号梳理
就雅致而论,簪子大概是中国金银银饰中最有艺术性的一个品类了。

如意簪、连环簪、流苏簪、嵌宝簪、发冠簪,还是琳琅满目的动物造型簪,总有一款让人称奇不止。

祖母绿胸针
比之于银饰中很多花样繁多、让人应接不暇的银饰品类,簪子属于素雅一路,或者说总体造型偏素一路,简约而不失气质。

以龙簪为例,多只表现龙首部分,但宫廷作品则有仿盘龙柱造型者。

常见的佛手簪多为佛手持锡杖,但金镶翡翠的佛手簪则为佛手持如意下缀碧玺流俗,色彩艳丽而华丽。

部分水果类钉头簪,小巧可爱,不及盈掌,头部却刻画得分为传神。

很多造型中,看得出宫廷仿民间的味道,但宫廷中的很多作品还是在民间中难以找到对应的参仿之作,如嵌宝喜从天降簪。

嵌宝蜘蛛簪明南京出土,喜从天降
通气如意簪子
银鎏金刻画如意簪
通气龙头簪
金质累丝盘龙耳挖簪
鹦鹉簪
小鱼簪
明代顶花金簪
明代莲花金簪
明代扭丝纹门簪
明代牡丹纹起花金簪
明代螭虎纹钉头金簪
蜜蜡佛手金簪
银鎏金顶花石榴桃子簪
金嵌碧玺蝙蝠寿桃簪子
金嵌翠石耳挖簪
金镶珍珠簪
金镶珠翠持如意簪
银嵌珊瑚兰花吊坠簪
银鎏金镶翠碧玺花簪
金镶珠石松竹灵寿簪
银鎏金点翠珠花簪
银镀金碧玺簪。

春秋战国时期首饰饰品

春秋战国时期首饰饰品

1.头饰(1)笄是固定发髻的用具,原始社会普遍使用,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实物,用木笄、玉笄、竹笄等。

据《仪礼》等书记载,女子年满15岁便视为成人,如已许嫁便可梳髻插笄。

如未许嫁,到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

女子成年叫及笄。

(2)梳篦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也把梳篦插在头发上作装饰,春秋战国梳篦的形状,背部呈圆弧形,身部有对称纹饰。

山西侯马出土春秋时人纹陶范中女子的头上插着双角形篦,其背部作弯角形,与商周的梳篦背上缘近乎平直,背正中有突起物不同。

故也有人认为是角形冠。

春秋战国时期的实物,有河南淅川春秋墓的玉梳、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墓的竹梳、湖北江陵拍马山和四川青川战国墓出土的木梳等。

庐芹斋《中国古玉展览目录》所载两件战国玉梳的形状也如此。

再往后,梳的形状就向扁长而低的形状变化,梳齿也更多了,更便于使用。

2.耳饰玦小型的玦是古代从新石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耳饰,春秋战国的玉玦,有圆形缺口素面无纹的,有雕琢成纹饰的,有呈柱状加缺口的。

中山国战国墓出土有夔龙首黄玉玦一件,广东曲江石峡墓出土有圆廓外4个半月形突饰的玉玦,玦的外形有呈柱形的,有呈椭圆形孔不居中的,有上宽下窄椭圆的。

湖南耒阳市一处距耒水600米的山坡上的春秋时越人墓出土水晶玦一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径19.5厘米的大玦,那是一种佩玦而非耳饰,象征决断。

如《白虎通》所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

”《史记》记叙楚汉相争,在鸿门宴上,范增要楚霸王杀刘邦,几次用眼睛盯着项羽,并三次举所佩玉玦向项羽示意,项羽没有理会。

说明秦汉时期仍有在腰间佩玦的习惯。

1983年在河南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龙纹玉玦一双。

战国时期的耳坠制作已很精美。

3.颈饰颈饰是原始社会就很普遍的装饰,春秋战国时代的颈饰出土不少,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颈饰,其中一件系由许多不同形状的〓组成,其余为〓形器及一小系璧。

安徽寿县蔡侯墓出土绿松石1518粒,均有穿孔,大小不一,装一盒中,又有穿孔骨珠139粒。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

【稀世之珍】故宫博物院清宫后妃首饰大赏(一)清代宫廷后妃们的首饰由广储司和造办处的撒花作、累丝作、玉作、牙作、镶嵌作、珐琅作等处承做。

这些宫廷首饰造型高贵典雅,做工细致入微,所用金银珠宝的数量之巨难以数计。

同样,这些首饰中间也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后妃们的首饰按习惯分成头饰、颈饰、手饰、佩饰等几大类。

这些精美绝伦的饰品,以金银、翠玉、珍珠及各种质地的宝石来制作,精雕细琢,在制作工艺上采用了累丝、镶嵌等手法,再加上清代特有的掐金丝和点翠等工艺,使清代的宫廷女子们显得更加高贵典雅,美丽动人,也体现了匠师们高超的工艺水平。

白玉镂雕凤凰坠佩,宋,长5cm,宽3.5cm,厚0.5cm。

坠佩呈片状,正面略鼓,背面稍平。

双面雕工,镂雕凤凰衔草纹,刀法简洁。

宋代玉佩饰品种极多,有带饰、佩饰等多种形式。

从目前发现的宋代佩玉看,属璜、环、珩、冲牙体系的古代佩玉已不再流行,而代之以鱼、花、鸟、兽、人物等坠佩。

其中鸟形玉佩极多。

整体采用镂雕技法,透空的比例几乎等同于留料处,显示出独特的风格和玉质的莹润与坚实。

撰稿人:赵桂玲金镂空嵌珠石扁方,长34.7cm,宽4.7cm。

扁方饰镂空花叶纹,两端在镂空处分别用翠、碧玺和珍珠填嵌枝叶、花瓣及花蕊,周边嵌以珍珠,全器共镶嵌珍珠100粒,断接处包以银箍。

扁方背面有“宝华13”、“华13”两方戳记。

此扁方形体轻盈剔透,颜色搭配和谐,表现了清代宫廷流行的审美情趣。

撰稿人:赵桂玲双喜字錾金扳指,高2.6cm,直径3cm,厚0.5cm。

扳指里外层皆纯金质,中间夹以木质内胆。

外层环绕金圈镂雕5个双喜字,均匀排列,上下边沿各饰一周回纹;内层金圈刻有“义和”、“足金”两戳记。

撰稿人:赵桂玲金錾花镶碧玺翠珠扁方,长31.1cm,宽4.2cm,厚0.4cm。

扁方金质,单面饰纹。

正面在錾刻的席纹地上用翠和碧玺嵌成相间的花与蝴蝶,寓意花耋绵绵。

上下边沿分别錾饰梅花纹和绳纹。

扁方头部两侧各镶1颗珍珠,正中嵌饰1只翠蝠,其下有“粤东新长兴足金”戳记。

古代头饰

古代头饰

宋· 浮雕花银梳
唐· 玉花鸟纹梳

• 钿:用金,银,玉, 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 饰品。簪钗是用来绾 住头发的,而花钿直 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 装饰的作用。
扁方
• 扁方:满族妇女梳旗头时所插 饰的特殊大簪,形制与作用与 汉人妇女髻上的扁簪类似。清 代贵族妇女梳“两把头”或是 “大拉翅”,都使用扁方,起 到连接真、假发髻之中“梁” 的作用。装饰的同时更重要的 是控制发髻使其不散落下来。 满族妇女梳“两把头”,最初 是把真头发分成两把,依靠扁 方来固定。到了晚清“两把头” 改成青缎制作,安在头顶上, 这时与“两把头”与真头发连 接梳成头座的工具也是扁方。
木笄
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形笄

• 簪:是笄的发展,同样起 固定发髻之用。在前端加 以纹饰,雕刻成植物(花 草)、动物(凤凰孔雀)、吉 祥器物(如意)等形,并可 用金、玉、象牙、玳瑁等 贵重材料制作,工艺也愈 发丰富,有錾花、镂花及 盘花等。
凤簪
木簪

龙凤钗 • 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 成的一种首饰。钗与簪主 要区别在于簪是作成一股, 钗则作成双股。钗用来绾 住头发,也有用它把帽子 别在头发上。 发钗的安插有多种方法, 有的横插,有的竖插,有 的斜插,也有自下而上倒 插的。所插数量也不尽一 致,既可安插两支,左右 各一支;也可插上数支, 视发髻需要而定,最多的 在两鬓各插六支,合为十 二支。
白铜小扁方
梳篦
• 梳篦:古代简称“栉”, 与簪、髻、钗、步摇等并 称为中国古代八大发饰之 一,昔为宫廷御用珍品 , 故有“宫梳名篦”之誉。 梳篦在古时是人手必备的 发饰,尤其是妇女,几乎 梳不离身,时间一久,便 形成插梳的风气。 梳篦两者的主要区别在齿 部,梳子的齿粗而稀,篦 子的齿细且密。梳篦多为 木制或竹制以及名贵物料 制作,如金、银、象牙、 犀角、水晶、玳瑁、锡、 嵌玉镶珠等材质。

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

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

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秦汉时期的首饰及佩饰1. 发饰(1)笄、簪、钗、华胜、擿古代妇女一向用笄固定发髻,簪是笄的发展,在头部盛加纹饰,可用金、玉、牙、玳瑁等制作,常常作成凤凰、孔雀的形状。

湖南长沙左家塘曾出土秦代一件有七叉的骨簪。

华胜是制成花草之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的装饰。

汉时在华胜上贴金叶或贴上翡翠鸟毛,使之呈现闪光的翠绿色,这种工艺称为贴翠。

明清时皇后所戴凤冠,仍使用贴翠工艺,这种工艺方法可与镶嵌宝石翡翠的工艺媲美。

擿是将头部做成可以搔头的簪子。

《西京杂志》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唐人诗云:“婵娟人堕玉搔头。

”也指这种簪子。

《续汉书·舆服志》:“耳珰垂珠,簪以玳瑁为擿,长一尺,端以华胜。

”玳瑁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热带、亚热带沿海,海龟属,其甲质板呈黄赭半透明状,可作首饰。

古人贵妇发型以高大为美。

《后汉书·马廖传》上太后疏里说:“闻长安语云: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

”当时妇女常于真发中掺接假发梳成高大的发髻,插入数枝笄簪将它固定,也有用假发做成假髻直接戴在头上,再以笄簪固定的,称为“副贰”,还有一种以假发和帛巾做成帽子般的假髻,白天往头上一戴,晚上可以取下来,称为蔮、蔮或帼。

《释名·释首饰》谓“恢廓复髻上也,鲁人曰頍,齐人曰幌。

”把〓戴在头上,两旁用镊横簪以固定之。

这类假髻的形制可能有很多变化,但文献资料讲得不具体。

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軚侯利苍夫人的发髻,作髻时于真发末端加接假发,梳成盘髻式样,上插三枝梳形笄,分别为长19.5厘米、宽2厘米,有11个梳齿的玳瑁笄,长24厘米、宽2.5厘米,有15个梳齿的角笄和用20枝竹签分三束。

再在距顶端1.7厘米处用丝线缠扎而成的竹笄,笄头有朱绘花纹(这三枝梳形笄并非梳头的工具,但可以搔头,可能就是擿了)。

前额及两鬓有长宽约1厘米、厚0.2厘米,涂朱或朱地涂黑、镶金或侧面贴金叶的木花饰品。

古代发簪名称

古代发簪名称

九凤绕珠赤金缠丝珍珠钗银质鎏金点翠梅花簪镶宝石蝶戏双花鎏金银簪珊瑚珠排串步摇宝蓝点翠珠钗,姬柳然慧心累丝珠钗,鎏金银簪,镶珠宝鎏金银簪,镶宝玉寿星鎏金银簪,镶宝石凤蝶鎏金银簪,镶宝双层花蝶鎏金银簪,镶宝石蝶戏双花鎏金银簪,凤蝶鎏金银簪,鎏金龙纹银簪,玲珑点翠草头虫镶珠银簪,镂空金簪,云凤纹金簪,梅花形金簪,花丝金龙金簪,镶宝金龙金簪,镶珠宝蝴蝶金簪,嵌宝蜘蛛形金簪,镶宝鹿鹤同春金簪,镶珠宝宝塔形金簪,嵌绿松石花形金簪,累丝双鸾衔寿果步摇金簪,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檀木箜篌簪,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仁风普扇簪,。

宝蓝点翠珠钗累丝双鸾衔寿果步摇金簪累丝嵌宝石金凤簪。

万年吉庆簪,吉祥如意簪,日月升恒万寿簪,碧玉卧龙点翠金簪,银镀金嵌宝蝴蝶簪,蝴蝶流苏簪曲形蝴蝶簪,累丝嵌宝石金凤簪,双翔凤簪子,梅花步摇簪,玫瑰晶并蒂莲海棠的修翅玉鸾步摇簪,玛瑙簪,珠花簪,金镶玉簪,金镶玉蜻蜓簪,金镶翠挑簪,白玉孔雀簪,檀木箜篌簪,蓝水晶簪子,五彩翡翠簪,水晶扇形簪,水晶蓝宝石簪,年琪玥珠钗簪,珐琅彩花卉簪,银凤镂花长簪,白玉嵌珠翠玉簪,秋蝶无笙琪霜簪,珍珠玲珑八宝簪,云脚珍珠卷须簪,玉镶红宝石簪子,金崐点珠桃花簪,灵芝竹节纹玉簪,。

银镀金嵌宝福禄簪,银镀金镶宝石碧玺点翠花簪,孔雀银步摇,四蝴蝶银步摇,富贵双喜银步摇,云鬓花颜金步摇,丽水紫磨金步摇,红翡滴珠凤头金步摇,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球形珍珠步摇,金海棠珠花步摇,水晶步摇,玉垂扇步摇,玉蝴蝶纹步摇,镏金点翠步摇,银质四蝶步摇,鎏金穿花戏珠步摇,菊花纹珐琅彩步摇,金累丝红宝石步瑶;缠枝钗,金雀钗;镏金点翠钗,点翠嵌宝大发钗,珐琅银钗,双凤纹鎏金银钗,累丝珠钗,宝蓝点翠珠钗,五凤朝阳桂珠钗,并蒂海棠琉璃绕珠簪一袭□□惹人怜流云发髻/发簪七彩蝶舞伊人笑步摇赤金凤尾玛瑙流苏,赤金宝钗花钿,银凤镂花长簪,金累丝嵌红宝石双鸾点,翠步摇,珠花簪,金簪,玉簪,朝阳五凤挂珠钗,水晶步摇,蝴蝶流苏,蝴蝶簪,珍珠步摇,吉祥如意簪,玉垂扇步摇,水晶扇形簪,红翡滴珠凤头金步摇,玫瑰晶并蒂莲海棠修翅,玉鸾步摇簪,金累丝红宝石步瑶,金镶玉蜻蜓簪,金镶玉簪,镂空金簪水晶蓝宝石簪,玉镶红宝石簪,蓝水晶簪,金海棠珠花步摇,翠翘,金雀钗,镶珠宝鎏金银簪,鎏金银簪,银镀金镶宝石碧玺点翠,花簪,白玉孔雀簪,缠枝钗,披霞莲蓬簪,摩羯荷叶白玉钗,四蝶穿花碧钿,蕉叶碧玲珑翡翠流苏,龙凤簪,喜鹊登梅簪,白玉响铃簪,攒珠青玉笄,烧蓝镶金花钿,三翅莺羽珠钗,苗银蝴蝶押发,海水纹青玉簪,白玉兰翡翠簪,合菱玉缠丝曲簪,镂空雕花水晶钗,五凤朝阳挂珠钗,累丝嵌宝银凤簪,双凤衔珠金翅步摇,碧玉棱花双合长簪,鎏金穿花戏珠步摇,宝蓝吐翠孔雀吊钗,金镙丝童子戏珠头花,金凤出云点金滚玉步摇,金掐玉赤金双头曲凤步摇,白玉嵌红珊瑚珠双结如意钗,点翠嵌珍珠岁寒三友头花,凤凰展翅六面镶玉嵌七宝明金步摇。

古代首饰

古代首饰

簪珥簪珥:古代发/耳饰的一种,属于瑱类.《说文》“珥,瑱也。

”又说:“瑱,以玉充耳者。

”瑱是古时的一种耳饰,是有"华夏特色"的耳饰.在“不毁伤发肤”的理念下,西汉之前不论男女都不流行穿耳孔。

瑱有男女式两种,男子的瑱则多称为“充耳”“纩”。

女子的瑱,较有特色的则是“簪珥”了----将悬有瑱的丝绳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髻,悬于耳际,故名。

《诗经鄘风君子偕老》在刻画卫宣姜时写道:“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后汉书·舆服志》记叙妃嫔的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大手结(髻)、黑玳瑁,又加簪珥。

”可见,在耳坠没有流行的时代,簪珥是耳饰的主流.女子褪去簪珥的行为是谢罪的意思.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国政,他的姜后自褪簪珥长跪于永巷,以劝政其夫君。

此举后,周宣王果然励精图治,开创了周室的中兴局面;汉武帝晚年欲立勾弋夫人之子为太子,又怕子幼母少,女主姿意乱国,于是赐勾弋死,勾弋夫人便"脱簪珥叩头",武帝喝道:“引持去,送掖庭狱!”夫人还顾,武帝吼道,“趣行,女不得活!”夫人用白陵自缢身亡。

金手镯手镯的来历手镯,亦称“钏”、“手环”、“臂环”等,是一种戴在手腕部位的环形装饰品。

其质料除了金、银、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制成者。

手镯由来已久,起源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时期。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古代不论男女都戴手镯,女性作为已婚的象征,男性则作为身份或工作性质的象征。

此外,在古代社会,人们还认为戴手镯可以避邪或碰上好运气。

在旧时器时代后期,人类戴有装饰品这一事实已由许多中外出土实物得以证实。

在出土于维伦多夫的维纳斯雕像中,小小的手腕部,就刻有手镯一类装饰品。

在出土于伊斯图里兹的骨雕人像中,也刻有类似手镯的装饰品。

在乌克兰迈津出土的实物中,有用猛犸象牙刻的戴有装饰花纹的美丽的手镯。

在里维埃拉海岸的格里马迪出土的实物中,除了用鱼脊椎骨制作的手镯外,还有用贝壳、牡蛎壳、动物牙齿等制作的手镯。

汉服古代八大发饰

汉服古代八大发饰

汉服古代八大发饰汉服古代八大发饰有笄、簪、钗、步摇、凤冠、华胜、发钿、梳篦,颇具东方古典神韵,表现出女子柔美摇曳的风情。

第一种笄。

古代女子用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曾在河姆渡遗址出土。

在古代,汉族女子十五岁称为“及笄”,行笄礼表示成年。

第二种金簪。

古时汉族妇女的一种发饰,簪是由笄发展而来的,用来绾定发髻或冠的长针。

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

《后汉书·舆服志》有:“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的记载。

簪是古代妇女发型中最基础的固定和装饰工具。

第三种钗。

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的一种首饰,形状为两条金属丝到最后绞成一股、在装饰物的结尾处必定有流苏吊坠来衬托;分类有:金钗、玉钗、宝钗、裙钗(旧指妇女,亦称“钗裙”)等等。

和另一类两股簪子集合的首饰子有所不同。

第四种步摇。

步摇是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首饰。

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

其制作多以黄金屈曲成龙凤等形,其上缀以珠玉。

六朝而下,花式愈繁,或伏成鸟兽花枝等,晶莹辉耀,与钗钿相混杂,簪于发上,材料主要有金、银、玉、玛瑙等。

步摇为中国传统汉民族首饰,后又向东传入高丽朝鲜半岛及日本并对当地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五种凤冠。

凤冠,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

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第六种华胜。

华胜是指古代汉族妇女的一种花形首饰。

为华丽的首饰,华丽的头饰。

出处是《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

”第七种发钿。

对花钿的解释有两种情况,其一:“用金翠珠宝制成花朵形的首饰”;其二:“一种额饰,用胶贴在额头上的小饰物”,第二种说法较为常见。

花钿有许多复杂多变的图案,如牛角形、扇面状、桃子样等,而更多的是描绘成各类抽象图案,疏密相间,匀称得当。

唐朝配饰

唐朝配饰
唐朝女子的配饰
唐代是封建社会发展最为鼎盛时 期,社会安定,生活富足,唐代女性 更是有着不同于其它朝代的精神风貌, 大胆追求自然之美,注重自己的装饰 美,而首饰就是反映女性美的一个方 面。本文拟就出土的唐代女性玉首饰 如头饰、耳饰、颈饰、手饰等饰物, 从种类、特性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做一 简单的分析,以此来展示大唐女性高 贵亮丽的装饰风格。
一·头饰
头饰是唐 · 代女性首饰中 最多的一类, 有玉梳背、玉 替、玉钗、玉 步摇。
1· 玉梳背:主要有花卉纹玉 梳背,此纹饰最多有十件左 右,两面纹饰大多相同。下 图是阔叶花卉纹玉背梳
左图为折枝花卉纹玉背梳,右图为鸿雁纹玉背梳。
下图是龟纹玉背梳
2· 玉簪 左图是在西 安兴庆宫出土的 第六件玉簪—— 玉簪首,右图是 唐代唐安公主的 象牙白玉簪。
三· 颈饰
唐代的颈饰也很流行,但多以金、银镶嵌珍珠、宝石而 成,玉质颈饰并不多见。 下图是唐朝的永泰公主玉组佩 下图是新娘出嫁的颈饰
四· 手饰
手饰是指戴在手腕和手指上的装饰品,以金银等贵金 属为主,也有用玉琢成的。 图为唐代的镶金玉臂环
3· 玉钗
钗字古代写作“叉”,《释名· 释首饰》:“叉,杈也。因形 名之也。”钗与簪的区别是钗为双股而簪为单股。
上图是李静训墓出土的三件玉钗
上图西安唐墓出土的玉钗
4· 玉步摇
步摇是斜插在头发中的一种金或玉首饰,上 饰玉兽金花,并有五彩珠玉包括耳环和耳坠。耳环是指以金 属为主体材料制作而成的环形耳饰。在敦煌壁画中,唐代早期少见 戴耳环的,到了盛唐,戴耳环的才渐有出现。 左图是唐朝美人的金镶和田玉耳坠,右图是唐代的金器耳环。

战国—汉琉璃珠赏析

战国—汉琉璃珠赏析

战国—汉琉璃珠赏析2015-08-04王涛纪皓东古珠文化收藏交流平台图1 东晋琉璃碗琉璃,古人亦称为流离、壁琉璃,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器之首(金银、玉翠、琉璃、陶瓷、青铜),佛家七宝之一(黄金、白银、琥珀、玛瑙、珍珠、珊瑚、琉璃),自古以来一直是皇室专用,对使用者有极其严格的等级要求,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

琉璃之所以贵重,是因为其难得。

古代中国并未掌握烧制琉璃的技术,故其属于舶来品,《汉书地理志》上有汉武帝使人入海市玻璃记载。

1956年,考古工作中,古代的琉璃器时有发现。

江苏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中出土的东晋时期的琉璃碗,便具有明显古罗马的风格(图1)。

图2 战国金镶琉璃带钩1951年11月,河南省辉县固为村5号战国墓,出土了一件包金镶玉嵌琉璃带钩(图2),长18.4厘米,中宽4.9厘米,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带钩的钩头和钩身的玦为纯玻璃制品。

如此具有典型中原风格的器物造型绝非舶来。

或许早在2500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琉璃制造技术,但可能由于工艺复杂或技术保密等原因,随着国家政权的覆灭而为历史所湮灭。

另外,玦“好”中镶嵌的“蜻蜓眼”是先秦时期最名贵的琉璃珠子,其价值比玉器还要贵重。

后来“蜻蜓眼”传入日本,日文中至今仍以“蜻蜓玉”称呼玻璃。

1951年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战国—汉时期的琉璃珠子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出土,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

本文试用考古学研究的方法,对战国—汉时期的琉璃珠子做一下简单介绍,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盘变战国—汉时期的琉璃珠子入土年代久远,至今约2000年,加之埋藏环境十分复杂,每一处坑口的土质、深度、湿度、压力、共存物等均千差万别,地层的差异、埋藏时间长短、土壤酸碱性、地层含水量等都会对琉璃珠子的表面进行不同程度地腐蚀。

很多“生坑”的琉璃珠子刚出土时看起来“灰头土脸”,表面坑洼不平,摸起来也十分涩手,质地也有如石灰岩一般(图3-1),全无透光润滑之感。

【绝美】古代皇族配饰绦环和绦钩

【绝美】古代皇族配饰绦环和绦钩

【绝美】古代皇族配饰绦环和绦钩【绝美】古代皇族配饰&绦环和绦钩绦环和绦钩的流行肇始于宋。

绦环是绦带所系之环,其材料有金、铜、铁、玉、玛瑙等。

《老乞大》记绦环如下:“系腰也按四季。

春里系金绦环;夏里系玉绦环,最低的是菜玉,最高的是羊脂玉;秋里系减金钩子,寻常的不用,都是玲珑花样的;冬里系金厢宝石闹装,又系有综眼的乌犀系腰。

”定陵所出共14件,全部出自万历帝棺内西端,绝大多数置于北侧,少数在南侧。

从形制上看,有云头形、三菱形、心字形、长条形、长方形、椭圆形。

从工艺上看,全为花丝镶嵌,或嵌宝石或嵌珍珠。

梁庄王墓出土有6套18件,其中一套残。

鎏金松鹤长方形带扣(长条形金带饰W37)碧玉嵌宝石龙首带钩(W187)腰系绦钩的明宪宗(左)和腰系绦环的明宣宗(中、右)↑ 白玉革带↑辅弼↑鱼尾↑雀舌白玉革带W88,带用红色素缎中间夹皮革一层制成。

带版为白玉,其中两块一端为圆弧状的长方形玉带版,在圆弧的一端套有鎏金银包头,其上各嵌红宝石二块、蓝宝石一块。

↑革带各部件图示定陵出土首饰多达240余件,分别为:簪195件、钗5件、耳坠10件、耳勺3件、金环8件、金饰1件、围髻1件、抹额1件等。

2 40余件首饰中金簪多达135件(其中万历帝56件,孝端后38件,孝靖后41件)。

银簪39件,其中37件为银鎏金,全为孝靖后所有。

首饰上共镶嵌各类宝石587颗(现存数),珍珠305颗(现存数,有的已碳化或脱落),其中光簪上就用宝石526颗、珍珠231颗。

↑银鎏金镶玉嵌宝蝶赶花顶簪(镶珠宝鎏金银簪 J126)↑嵌宝石白玉龟金簪头面的插戴本身也是一项专门的技艺,以至于当时富贵之家女子欲盛妆出行,需雇专司其业的“插带婆”代为从事。

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一“绣花娘·插带婆·瞎先生”条曰:“插带婆者,富贵大家妇女赴人筵席,金玉珠翠首饰甚多,自不能簪妆,则专雇此辈。

颜色间杂,四面均匀。

一首之大,几如合抱。

即一插带,顷刻费银二三钱。

2019古代首饰之臂钏(中国工艺美术)

2019古代首饰之臂钏(中国工艺美术)
什么是臂钏(chuàn)
❖ 臂钏来源于镯,几个手 镯合并在一起,被名为 “钏”故钏也称为臂镯、 臂环,是妇女最重要的 臂饰。 臂是人体最容易 被注意到的部位之一, 尤其是在夏秋两季。臂 的重要性和魅力,有时 不亚于脸部,所以,古 代妇女十分重视臂饰, 最爱钏。
出现原因猜测
❖ 丝绸之路(西 域穿戴之风传 入中土)
❖ 金圆形金钑花钏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龙山坡梁 庄王墓
1副2件,1件长12.5厘米,圈径6.5-6.7厘米,重 295.2克;另1件长13.8厘米、圈径6.5-7.5厘米,重 292.4克。
❖ 名称: 铜鎏金自在观 音像
❖ 人物年代: - 明永乐 ❖ 物品尺寸:H:28cm ❖ 估 计:700000-
❖ 宗教盛行
隋唐至宋朝,妇
女用镯子妆饰手臂 已很普通,称之为 臂钏。初唐画家阎 立本的《步辇图》, 周防的《簪花仕女 图》都清晰地描绘 了戴臂钏的女子形
象。
❖ 当时戴臂钏不仅仅限于宫廷贵族,平民百姓也十分热衷于戴臂 钏。据史书记载,崔光远带兵讨伐段子章,将士到处抢掠,见
到妇女,用刀砍下手臂,取走臂钏。可见当时戴臂钏的女子之 多。
800000 (
❖ 臂钏雕饰精美,镶嵌 红绿宝石,左右肩饰 莲花。
❖ “缠臂金”2件,用宽0.7厘米,厚0.1厘米的金带条缠绕十二圈而成, 各长12.5厘米,分别重295.5和292.5克。这是女性使用的饰 物,过去曾有发现。而葬在明代亲王墓中,尚属首例。
❖ 思考1:汉唐女子服饰 多为广袖衫,那么臂钏 理应被衣物遮挡,为何 还会盛行呢?
❖ 额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柳暗 莺啼处,认郎家。
臂钏的出现印证了当时以肥为美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