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

合集下载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

王实甫西厢记全文赏析《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以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描绘人物性格、情感冲突、社会背景等,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情世态。

以下是对《西厢记》的赏析,具体如下:一、故事背景与人物形象《西厢记》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唐朝,讲述了一个书生张生与相国千金莺莺的爱情故事。

张生赴京赶考,途中路过普救寺,偶遇美丽聪慧的莺莺,两人一见钟情。

然而,莺莺的母亲崔夫人却将她许配给郑恒,张生为了爱情,历经磨难,终于与莺莺结为夫妻。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张生是一个聪明才智、风度翩翩的书生,他对爱情执着追求,不畏艰难险阻。

莺莺则是一个美丽聪慧、温柔贤淑的女子,她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和向往。

崔夫人则是一个守旧、势利眼的女性,她为了家族利益,将女儿许配给郑恒。

郑恒则是一个无才无德、贪婪好色的男子,他为了得到莺莺,不择手段。

二、情节结构与戏剧冲突《西厢记》的情节结构紧凑,戏剧冲突激烈。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误会、巧合、误会消除等情节,使得故事更加曲折有趣。

例如,张生误以为莺莺已经许配给郑恒,而郑恒则误以为莺莺已经和张生私奔,这些误会使得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同时,《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也十分丰富。

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是主线,但其中还穿插了许多其他情节,如崔夫人与郑恒之间的矛盾、红娘与张生之间的误会等。

这些情节相互交织,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彩。

三、艺术手法与语言特点《西厢记》的艺术手法独特,语言特点鲜明。

王实甫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西厢记》的语言优美流畅,充满了诗意。

王实甫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得语言更加工整、优美。

四、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西厢记》的主题思想是爱情与婚姻的自由。

它通过张生和莺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西厢记》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弊端和不合理性。

它通过崔夫人将女儿许配给郑恒的情节,揭示了封建社会婚姻的束缚和无奈。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王实甫的《西厢记》

中国现代文学  重要知识点笔记:王实甫的《西厢记》

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一节《西厢记》的创新体制的创新:1.整个剧本有五本二十折,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的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2.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一个转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着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

3.有些折段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由末与旦轮番主唱。

题旨的改造:王实甫强调,张生、莺莺一见钟情,“情”一发难收,受到封建家长的阻梗,他们便做出冲破礼教樊篱的举动。

对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认为它纯洁无邪,不必涂上“合礼”、“报恩”之类保护色。

第二节《西厢记》的戏剧冲突《西厢记》写了两组矛盾,形成一主一辅两条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情节发展。

1.张生计退贼兵,而老夫人突然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的矛盾激化。

2.“赖简”一折,人物之间的性格冲突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3.“拷红”一场,老夫人发现莺莺“语言恍惚”“比往日不同”,气急败坏,审问红娘。

4.第五本,张生衣锦还乡,但老夫人果真要赖婚。

相互对立的力量当面折证,剑拔弩张。

5.最后,郑恒自讨没趣,一头撞死;老夫人也不能再赖,“有情人”这才“终成眷属”。

第三节《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西厢记》以舞台艺术的完整性、高超的艺术成就,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一、思想惊世骇俗,批判了陈旧的封建伦理,赞颂了追求爱情的反叛精神。

二、体制上进行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一节)三、构思缜密,结构完整,两条情节线索相互制约,起伏交错。

剧中既写了以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也写了莺莺、张生、红娘之间性格的矛盾。

四、戏剧冲突环环相扣,有起有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第二节)在每一次的戏剧冲突中,作者总是使人物性格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总是写年青一代节节胜利,封建势力节节败退,并处在被嘲弄的位置。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如何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西厢记》是中国元代戏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以其浪漫唯美的风格和独特的戏剧性而著称。

下面是对《西厢记》戏剧性的分析:
1.精巧的剧情结构:《西厢记》的剧情结构精巧,情节紧密
连续。

它以李娘子和张生的爱情故事为核心,描绘了两位主人公经历阻碍和磨难、最终取得幸福的过程。

剧中设置了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转折和反转,如张生假冒僧人、李娘子绕墙而出等,增加了戏剧的悬念和吸引力。

2.鲜明的人物形象:《西厢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
象,各具特色和个性。

李娘子美丽纯洁,有着坚定的爱情观;张生聪明机智,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宋青书机智过人、李娘子的侍女玉环等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以及之间的互动和矛盾,使剧情更具张力和戏剧性。

3.夸张的舞台表演:《西厢记》的舞台表演常常采用夸张、
华丽的手法,增加了剧情的戏剧性。

丰富的舞台设置、奇装异服以及精彩的歌舞场景,使表演更加生动活泼,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注意力。

4.浓厚的情感表达:《西厢记》以浓郁的情感表达闻名。


中展现了李娘子和张生之间纯真、坚贞的爱情,以及他们面对外界的压力和阻碍时的心理挣扎和情感抉择。

这些情感的真实展现,使观众能够深切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情感
的荡漾,增强了戏剧的感染力和共鸣力。

总而言之,《西厢记》在剧情结构、人物形象、舞台表演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体现了强烈的戏剧性。

它通过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展现了爱情与命运的冲突、个体追求幸福的艰辛和抉择,引起了观众对人生和爱情问题的思考。

这些特点使得《西厢记》成为中国戏曲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戏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厢记》的主要故事情节

《西厢记》的主要故事情节

《西厢记》的主要故事情节《西厢记》是元代戏剧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明代传奇剧作,被誉为中国古代传奇剧作的代表之一。

该剧以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绘了一段美丽而动人的爱情,同时也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种种禁锢和束缚。

整个剧作分为十五个本子,共计四十回。

故事主要发生在唐宫中的西厢房,因此得名《西厢记》。

故事开始时,玉环的信童李纨和宫女云英帮助玉环偷偷见到了唐明皇。

玉环与明皇相见甚欢,他们的爱情之花在这里开始盛开。

然而,唐宫中的宫廷礼仪使得他们的爱情并不容易。

为了能够更加自由地相聚,他们共同设计了一场假意的疾病,使得玉环能够离开宫廷,前往明皇的宅邸。

在那里,他们度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宦官韩湘子发现了明皇和玉环的秘密,他向唐明皇告发了这段私情。

唐明皇得知后大怒,将玉环赶回宫中,还命令杀掉了她的父亲杨贵妃。

玉环被囚禁在一个以花为名的地方,无法与明皇相见。

然而,爱情使人勇敢,玉环并没有放弃。

她设法逃脱了宫廷的束缚,千辛万苦地寻找到了明皇。

他们再次相聚,但他们的幸福并不持久,因为玉环的身份不容忽视。

为了保护玉环,明皇决定发动一场内战,以掩盖她的身份。

最终,明皇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内战中,他获得了胜利,并将玉环娶为妻子。

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磨难和考验,最终走到了一起。

《西厢记》主要通过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约束和禁锢。

宫廷的礼仪、封建的等级制度等都成为他们爱情的障碍。

然而,他们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最终战胜了一切困难,实现了他们的爱情。

这部戏剧不仅仅是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更是对古代社会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它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束缚,以及个体通过努力和勇气可以改变自己命运的可能性。

总之,《西厢记》以浪漫的爱情故事为主线,穿插了许多关于社会、家庭、友情等的情节,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品。

它通过描绘爱情,让人们思考社会和人性的问题。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
驳斥张生,语言泼辣、爽快: 哎,你个馋穷酸俫没意儿,卖弄你有家 私,莫不图谋你的东西来到此?先生的 钱物,与红娘做赏赐,是我爱你的金资?
驳斥郑恒则伶牙俐齿、语言犀利。 他凭着讲性理齐论鲁论,作词赋韩文柳 文,他识道理为人敬人,俺家里有信行 知恩报恩。
你值一分,他值百十分,萤火焉能 比月轮? 和老夫人辩论起来,语言则缜密、雄辩, 逻辑性很强。
莺莺:
深沉幽雅, 显得钟情、犹疑、矜持、 不失相国小姐的大家风范。
写其钟情时 想着文章士,旖旎人;他脸儿清秀身儿俊,性儿温 克情儿顺,不由人口儿里作念心儿里印。学得来 “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 (喜欢读书人)
写送别时内心痛苦: 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假若便是土和泥,也有 些土气息,泥滋味。(没有直接说出内心的苦痛)
渲染一种惜春、愁闷的氛围,写出了 主人公苦苦盼望情人的心情。
2.剧的语言 ——个性化特色突出,使性格凸显鲜明。
张生:语言爽朗热烈,
抒发其胸臆开阔清丽、洒脱 不俗。带有青年书生的特点, 富有喜剧色彩。
刚上场,就表白了自己不凡的抱负: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刮垢磨光,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 何日得遂大志也呵! 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池塘梦晓”是讲季节变迁,“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季节转 眼变迁,春光最美的时节也要一去不复返了。
——“阑槛辞春”,阑槛就是栏杆,古人时常靠在楼台的栏杆上赏景,这 里借代此意,就是凭栏眺望,送别春光,同时也期待情人回归,和自己一 起共度这宝贵的三春年华,不要让自己一个人青春虚度,辜负良辰美景。
四、语言特色
王实甫的《西厢记》既是诗的语言,又是剧的语言。 它是文学性与戏剧性的高度统一,有华丽但不堆砌;
朴质但又不浅显,兼有典雅与本色的特点。

简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简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简析《西厢记》的戏剧性摘要:所谓戏剧,一种是西方人所说的drama,在中国被称为“话剧”,它以语言艺术为载体,主要通过演员的对话、形体动作,辅以道具、布景等,当众创造真实的视觉效果;另一种是中国传统的、载歌载舞的“戏曲”。

戏剧艺术本身有双重性,或者说,戏剧有两个生命。

它的一个生命存在于文学中,它的另一个生命存在于舞台上。

[1]好的戏剧作品是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舞台性。

戏剧的文学性在戏剧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读者可以直接阅读剧本来获得文学艺术上的审美感受,本文就从文学构成的角度来分析《西厢记》的戏剧性。

关键词:戏剧《西厢记》戏剧性戏剧性,就像一个魔力无边的“精灵”,不仅使戏剧作品具有摄人心魄之力,而且也使非戏剧的作品(如史诗、小说)更加吸引人。

所谓戏剧性就是角色之间的矛盾冲突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剧情,刻画人物,由此吸引观众。

因此戏剧性就称为戏剧艺术的首要特征,也是戏剧作品获得生命的主要因素,戏剧故事就是以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为结构线索的。

[2]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西厢记》这部作品充分体现了戏剧性。

在这部完整的戏剧作品的文学构成中,戏剧性又具体表现为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

剧情一开始,是崔莺莺的父亲去世,要回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前进,来到河中府,让灵柩寄在普救寺内。

时值暮春天气,好生困人,老夫人生慈爱之心,看前边庭院无人,让丫环红娘陪莺莺去散散心。

恰巧张珙本进京赶考,路经河中府。

也是巧得很,他有一个八拜之交的同学作了征西大元帅,就镇守河中府附近的蒲关。

张生就在此地停留几日,准备看望一下同学再走。

听说此地普救寺很有名,便前去瞻仰游玩一番。

不料在院中惊见绝色美人崔莺莺,心生爱慕,于是想尽办法搬到寺中来住。

接着,郑夫人请寺中和尚为老相公摆道场超度,并布施行善。

在摆道场中,莺莺见着张生,也一见钟情。

两人都彼此相悦,剧情将会向前发展。

契机是孙飞虎听说莺莺美貌,便兵围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浅谈《西厢记》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元代戏曲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戏剧之一。

它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两方面对《西厢记》进行探讨。

一、思想内容1. 爱情观念《西厢记》以爱情为主题,展现了潘金莲和张生、红娘和张生之间的爱情纠葛。

在明清时期,封建礼教束缚严重,婚姻多是以门第和利益为主,而真正的爱情成为一种奢望。

《西厢记》通过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批判了封建礼教对婚姻的束缚。

在戏剧中,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表现得深沉而坚定,他们不顾一切地为爱情奋斗,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爱情梦想。

这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抨击,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纯真、真挚爱情的理解和呼吁。

2. 婚姻观念《西厢记》也涉及到婚姻观念的改变。

通过红娘为张生和红娘对潘金莲和张生的爱情进行支持和帮助,表达了对封建婚姻观念的批判。

在这部戏剧中,作者描绘了婚姻自由和平等的理想,呼吁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追求真实的爱情和婚姻。

3. 教育观念《西厢记》中还包含了对教育观念的批判。

红娘是一位开明而严谨的教育家,她创造了开放而丰富的教育环境,给予张生以全面的教育,培养他的才情和品德,为他的成才之路指明方向。

她也对潘金莲进行了开明的教育,帮助她自立自强,成为了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女性。

在戏剧中,红娘教育观念的提倡,对社会教育制度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追求和理念。

二、艺术特色1. 表现手法《西厢记》是一部情节曲折、情感细腻的戏剧作品,它运用了多种戏曲表现手法,如歌唱、舞蹈、对白、音乐等,使戏剧的呈现更加丰富多彩。

特别是在对白方面,通过对话的设置和表达,将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完美地展现出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2. 人物刻画在人物刻画方面,《西厢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和情感表达,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由元代戏剧家王实甫所著。

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情感丰富,被誉为中国古典戏曲中的“四大爱情传奇”之一,深受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下面就让我们来简要了解一下《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唐代,主要讲述了女主角崔莺莺与男主角张生之间的一段爱情故事。

崔莺莺是一位聪明美丽的女子,而张生则是一个有才华的书生。

两人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相知相恋,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顺利。

故事的开端是崔莺莺的父亲崔端节因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远方,崔莺莺因思念父亲而踏上了寻访的旅途。

在途中,她与张生相遇并相爱,但由于身世的原因,两人的爱情受到了阻挠。

张生在追求崔莺莺的过程中,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但他始终坚定不移地爱着崔莺莺。

在戏剧的高潮部分,张生为了与崔莺莺相见,不惜冒险前往崔家,经历了千难万险,最终成功与心爱的女子团聚。

而崔莺莺也在父亲的支持下,与张生结成了连理。

他们的爱情故事最终圆满结束,成为了经典爱情传奇中的一段佳话。

通过《西厢记》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爱情的真挚与坚贞,还可以领略到中国古典戏曲的魅力。

这部作品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曲折的情节安排和深刻的人物刻画,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同时,它也对后世的文学、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之一。

总的来说,《西厢记》以其深情的爱情故事和细腻的描写手法,成为了中国古典戏曲中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古典戏曲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西厢记》在元杂剧里是非常独特的元杂剧体制一本四折,

《西厢记》在元杂剧里是非常独特的元杂剧体制一本四折,

《西厢记》在元杂剧里是非常独特的:元杂剧体制一本四折,演一个故事,偶尔有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那样,超出一折;而《西厢记》以五本演一个故事,计二十折。

这在元人杂剧里是仅有的。

臧懋循在《元曲选·序》中比较杂剧与传奇,于杂剧仅提《西厢》一种,视为代表作品,但却不将其选入《元曲选》。

蒋星煜认为,他“决不是低估了《西厢记》的艺术造诣和深远影响,而是认为其体例与其他元杂剧迥然不同而近于南戏传奇之故”[i]。

这大概是后人能够为臧懋循设想出来的唯一理由。

可以推定,根据同样的理由,《西厢记》才被选入了《六十种曲》,成为这部传奇作品选集里唯一的杂剧作品。

但即使丢开北曲、南曲的音乐属性和语言风格的差异不论,仅从情节结构上说,《西厢记》与传奇作品的差别之大,也决不小于它与其它杂剧作品的差别。

王实甫的《西厢记》仅十六折,到此已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一旦脱胎而出,便独立于世,完满自足。

一切续作,只能是为蛇添足。

不论作者的才情高低,对这种已定之局都将无能为力。

一般认为《西厢记》第五本为关汉卿所作,古代曲家多有就此比较王、关才情高低的议论。

这类比较的关注点,是历来的诗论、词论、曲论所共同关注的语言风格问题。

而明人徐士范从戏剧的整体性上看问题,认为这类比较不能成立,因为《西厢》前卷已把崔、张的爱情故事写到“情尽才尽”——话都说完了,后卷作者岂能有所作为?[ii] 既然如此,何必要续呢!难怪那位易喜易怒敢爱敢恨的批评家金圣叹,针对续写《西厢》的不智,幸灾乐祸地说:“何用续?何可续?何能续?今偏要续,我便看你续!”[iii] 按照情节整一性的要求,其实不独续作四折,即使王作,末折“草桥店惊梦”也难免“蛇足”之嫌。

莺莺与张生结合以后,剧中仅剩下青年们和老夫人的冲突;“拷红”一折,这个冲突也告解决;“长亭送别”作为全部戏剧冲突的收束,避免了生旦团圆的俗套,使得这部爱情喜剧凝重隽永,韵味无穷。

“送别”之后,又何用“惊梦”?元人创作杂剧,最为自觉的艺术追求是写曲,在“曲”、“剧”不能兼顾时,往往弃“剧”就“曲”。

《西厢记》元杂剧里是非常独特的元杂剧体制一本四折,

《西厢记》元杂剧里是非常独特的元杂剧体制一本四折,

《西厢记》在元杂剧里是非常独特的:元杂剧体制一本四折,演一个故事,偶尔有如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那样,超出一折;而《西厢记》以五本演一个故事,计二十折。

这在元人杂剧里是仅有的。

臧懋循在《元曲选·序》中比较杂剧与传奇,于杂剧仅提《西厢》一种,视为代表作品,但却不将其选入《元曲选》。

蒋星煜认为,他“决不是低估了《西厢记》的艺术造诣和深远影响,而是认为其体例与其他元杂剧迥然不同而近于南戏传奇之故”[i]。

这大概是后人能够为臧懋循设想出来的唯一理由。

可以推定,根据同样的理由,《西厢记》才被选入了《六十种曲》,成为这部传奇作品选集里唯一的杂剧作品。

但即使丢开北曲、南曲的音乐属性和语言风格的差异不论,仅从情节结构上说,《西厢记》与传奇作品的差别之大,也决不小于它与其它杂剧作品的差别。

王实甫的《西厢记》仅十六折,到此已是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一旦脱胎而出,便独立于世,完满自足。

一切续作,只能是为蛇添足。

不论作者的才情高低,对这种已定之局都将无能为力。

一般认为《西厢记》第五本为关汉卿所作,古代曲家多有就此比较王、关才情高低的议论。

这类比较的关注点,是历来的诗论、词论、曲论所共同关注的语言风格问题。

而明人徐士范从戏剧的整体性上看问题,认为这类比较不能成立,因为《西厢》前卷已把崔、张的爱情故事写到“情尽才尽”——话都说完了,后卷作者岂能有所作为?[ii] 既然如此,何必要续呢!难怪那位易喜易怒敢爱敢恨的批评家金圣叹,针对续写《西厢》的不智,幸灾乐祸地说:“何用续?何可续?何能续?今偏要续,我便看你续!”[iii] 按照情节整一性的要求,其实不独续作四折,即使王作,末折“草桥店惊梦”也难免“蛇足”之嫌。

莺莺与张生结合以后,剧中仅剩下青年们和老夫人的冲突;“拷红”一折,这个冲突也告解决;“长亭送别”作为全部戏剧冲突的收束,避免了生旦团圆的俗套,使得这部爱情喜剧凝重隽永,韵味无穷。

“送别”之后,又何用“惊梦”?元人创作杂剧,最为自觉的艺术追求是写曲,在“曲”、“剧”不能兼顾时,往往弃“剧”就“曲”。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一.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一)老夫人方和莺莺、张生、红娘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

(二)莺莺、张生、红娘间性格的矛盾。

(三)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

二.戏剧冲突。

(一)环境:地点—佛寺,时间—崔家扶灵归葬期间。

把春意盎然的事件放置在灰黯肃穆场景中,构成强烈矛盾,是对封建礼教的嘲弄,也使戏剧充满喜剧色彩。

(二)第一本楔子,揭示莺莺及其母感情的差异,为冲突发展定下基调。

(三)矛盾的开端没有安排老夫人和崔、张正面冲突,但在三人举动后面,处处笼罩老夫人的阴影,反映年青一代和封建势力的矛盾的酝酿。

(四)孙飞虎事件后赖婚,封建势力与年青一代矛盾激化,出现第一个高潮。

(五)之后,崔张以“非法”行为追求感情满足。

期间崔张与红娘间出现性格冲突:1.莺莺。

既要克服礼教的影响,更要躲开老夫人耳目;既要利用红娘,又要表现出小姐身份的尊严与矜持,生出许多“假意儿”。

2.红娘。

已决心帮助小姐,却又不能明言;既埋怨小姐耍滑,也怕被小姐倒打一耙。

3.张生。

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一方面对莺莺的心思捉摸不定。

4.“赖简”一折展现他们之间的性格冲突,剧本出现第二个高潮。

5.老夫人的阴影是导致误会的动因,冲突转移到年青人内部,深化礼教和反抗力量。

(六)“酬简”一折崔张如愿以偿。

(七)“拷红”是第三个高潮:老夫人泰山压顶之势,被红娘轻易消解,反映封建力量外强中干的本质。

(八)第五本。

1.第五本中,张生衣锦还乡,郑恒出场,全剧达到最高潮。

2.第五本既是情节需要,是出于对现实生活的清醒认识:有情人在争取成为眷属过程中的种种,展示年青一代和封建家长斗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三.冲突尖锐,基调乐观,格调轻松明朗,是喜剧。

概述西厢记故事情节

概述西厢记故事情节

概述西厢记故事情节《西厢记》是明代戏剧家王实甫创作的恋爱剧,被誉为中国古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力图表现自由恋爱的题材,以及讲述男女主角之间的戏剧化冲突和困境,以使人们对封建社会的婚姻观进行思考。

故事以一个男女相爱的故事为起点,男主角张生是一个读书人,在京城中考试落第后准备回家,途中过了一个寺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卧冰求鲤的女子。

张生被她的美貌和决心所打动,故而暗恋她。

女主角杜丽娘是一个寺庙里的女尼,因为她长相俏丽,被尔虞我诈的男尼欺负。

张生为了追求杜丽娘,决定假装殿试状元,骗取皇帝和丞相的称赞,然后迎娶杜丽娘为妻。

张生成功骗取了状元名号,但他的真身不得不和媒人阮嘉仁交涉,该媒人为了协调把张生嫁给别人的事情,张生被迫在阮家居住。

阮家发现张生真正的身份后决定迁怒丽娘,并嫁给别人。

张生得到丽娘的消息后悲伤万分,他在阮家中待不下去,于是独自去找丽娘,开始一连串的冒险行动。

最终,张生潜入丽娘的卧房,二人经过亲密交流后,发现他们两人互相钟情。

张生提议杜丽娘假装疯癫,以逃避被逼婚的厄运。

杜丽娘同意了。

不久,杜丽娘真的被逼婚,张生再度冒险闯入,最终成功救出杜丽娘,并带她逃亡到紫钗亭。

因为他们的行动,皇上知道了这件事情。

皇上对此颇为赞赏,命令张生和杜丽娘再次前去聚会。

然而,杜丽娘害怕被皇上发现自己的才华,以及有可能被皇上草率处置,因此她拒绝了。

在皇上的支持下,杜丽娘决定辞官追随张生,二人共度余生。

整个剧情的主线是张生和杜丽娘的恋爱故事,通过男女主角之间的追逐和麻烦,该剧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对自由恋爱的限制和束缚。

在这个时代,男女主角无法公开表达他们的感情,他们不得不通过社交规则来获得彼此的认可和接近,这样的规则造成了很多阻碍和困难。

《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包含了激动人心的冒险和危险的行动。

通过这样的情节安排,观众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关注这个恋爱故事背后的主题和意义。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

王实甫的《西厢记》概述一、王实甫的生平与创作1. 生平关于王实甫的生平事迹,至今所知甚少。

仅知其名德信,字实甫,元大都人,有杂剧作品十四种,散曲今存一只小令,两个套数和一个残套。

生卒年不详,近人推断,其创作杂剧的主要活动时期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纠纠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2. 杂剧创作王实甫有杂剧作品十四种,今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以及《芙蓉亭》《贩茶船》的片段。

二、西厢故事的演变与发展1.《莺莺传》:始乱之,终弃之捧览来问,抚爱过深,儿女之情,悲喜交集。

兼惠花胜一合,口脂五寸,致耀首膏唇之饰。

虽荷殊恩,谁复为容?睹物增怀,但积悲叹耳。

伏承使于京中就业,进修之道,固在便安。

但恨僻陋之人,永以遐弃,命也如此,知复何言?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

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

离忧之思,绸缪缱绻,暂若寻常;幽会未终,惊魂已断。

虽半衾如暖,而思之甚遥。

一昨拜辞,倏逾旧岁。

长安行乐之地,触绪牵情,何幸不忘幽微,眷念无斁。

鄙薄之志,无以奉酬。

至于终始之盟,则固不忒。

鄙昔中表相因,或同宴处,婢仆见诱,遂致私诚。

儿女之心,不能自固。

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及荐寝席,义盛意深,愚陋之情,永谓终托。

岂期既见君子,而不能定情,致有自献之羞,不复明侍巾帻。

没身永恨,含叹何言?倘仁人用心,俯遂幽眇;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如或达士略情,舍小従大,以先配为丑行,以要盟为可欺。

则当骨化形销,丹诚不泯;因风委露,犹托清尘。

存没之诚,言尽于此;临纸呜咽,情不能申。

千万珍重!珍重千万!玉环一枚,是儿婴年所弄,寄充君子下体所佩。

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

兼乱丝一絇,文竹茶碾子一枚。

此数物不足见珍,意者欲君子如玉之真,弊志如环不解,泪痕在竹,愁绪萦丝,因物达情,永以为好耳。

2020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二十三(西厢记)

2020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二十三(西厢记)

高考复习专题——课外名著阅读(二十三)——《西厢记》阅读【作者简介】王实甫(1260—1336),字德信。

大都(今河北定兴县)人。

元代杂剧作家。

《录鬼薄》列他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

王实甫作杂剧十四种,今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等三种。

散曲存世不多,出语俏丽,委婉含蓄。

【创作背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故事虽本唐代元稹《莺莺传》,实际却是脱胎于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

王实甫曾任陕西县令、陕西行台监察御史。

后来由于他不满当时官场的龌龊,愤而辞官,决心以写戏抒发心中之郁懑。

于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开始了杂剧创作。

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读书人,依据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改编成《诸宫调西厢记》,把原来故事中的主人公莺莺写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称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带莺莺和张生的故事流传相当广泛。

相传在定州崔沿士一带曾有过崔莺莺的墓冢。

王实甫正是根据这一点,在中山府开始了他的杂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的写作。

该剧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年)。

【内容简介】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而无计亲近。

恰遇叛将孙飞虎率兵围寺,要强索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崔母亲口许婚下,依靠友人白马将军的帮助,解除了危难。

不料崔母却食言赖婚,张生相思成疾。

莺莺心爱张生而不愿正面表白;几经波折,在红娘的帮助下,莺莺终于至张生住处私会。

崔母觉察迹象,拷问红娘,反被红娘几句话点中要害,勉强答应了婚事,却又以门第为由,令张生立即上京应试。

十里长亭送别之后,张生到京考中状元;而郑恒借机编造谎言,说张生已在京另娶,老夫人又一次赖婚,要莺莺嫁于郑恒。

后张生赶来,郑恒撞死,崔、张完婚。

【作品主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

西厢记故事简介

西厢记故事简介

西厢记故事简介
《西厢记》是中国古典戏曲文学中的一部重要作品,由元代戏
剧家王实甫所作。

该剧以唐代诗人元稹的《西厢记》为蓝本,讲述
了唐明皇的女儿文官和平民儿子张生之间的爱情故事。

故事情节曲折,充满了悲欢离合的戏剧性,深受观众喜爱。

故事的背景是唐朝,女主角崔莺莺是唐明皇的女儿,她聪明美丽,却因为身份尊贵而备受禁锢。

男主角张生则是一个贫苦书生,
他和崔莺莺在一次巧合下相遇,并相互倾心。

然而,由于崔莺莺的
身份地位,他们的爱情充满了坎坷和困难。

故事的情节主要围绕着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爱情展开。

他们在
相识之初,就立下了终身约定。

然而,崔莺莺的父亲唐明皇却不允
许他们在一起,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

他们为了爱情不
顾一切,经历了种种考验,最终终于战胜了重重困难,走到了一起。

在整个故事中,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经历了种种考验,他们不
畏艰难,坚定不移地追求着自己的幸福。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对爱
情的追求,更是对人性的追求,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

他们的爱情
故事感人至深,令人为之动容。

《西厢记》作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珍贵遗产,不仅在戏曲舞台上广受欢迎,也被改编成了各种版本的电影、电视剧和舞台剧。

这部作品通过对爱情、自由和幸福的追求,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总的来说,《西厢记》是一部充满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它不仅仅是一部戏曲作品,更是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情节,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简述《西厢记》的情节发展特色

简述《西厢记》的情节发展特色

简述《西厢记》的情节发展特色《西厢记》全剧一波三折,情节紧凑。

剧中围绕崔张爱情一条线索展开,“惊艳”之后立即“借厢”,“联吟”,“闹斋”。

爱情陷入僵局,又起“寺警”,引起下一轮“悔亲”矛盾冲突。

冲突过程中,两个年轻人相互更多了解,莺莺的感情逐渐向反叛的方向转移,为第三本集中解决爱情矛盾作好了铺垫。

第三本中莺莺的态度还是有反复,明明写信约了张生幽会,却又瞒着红娘;见了张生来赴约,却又喊“有贼”,让人家张生跪在花园里满头大汗听她言不由衷的教训。

人家张生失魂落魄、病倒床榻,她又心疼,再让红娘送信约他。

之后的两本,“酬简”、“拷红”、“哭宴”、“惊梦”、“争婚”等等,都有很强的戏剧冲突,非常有吸引力。

纵观全剧,一折有一折的曲折,一本有一本的波澜,把一个恋爱故事演绎得跌宕起伏、摇曳多姿。

每一折的情节都贴近生活,细腻生动,充满喜剧情趣,引人入胜。

西厢寻他表演背景

西厢寻他表演背景

西厢寻他表演背景摘要:一、西厢记的背景介绍二、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概述三、西厢记的表演艺术特点四、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五、总结正文:一、西厢记的背景介绍《西厢记》是我国古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创作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

该剧创作于元朝时期,背景正值我国封建社会的动荡时期,社会风气保守,礼教束缚严格。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厢记》以其独特的题材和表现手法,成为了当时剧坛的翘楚。

二、西厢记的故事情节概述《西厢记》改编自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故事讲述了书生张生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但因种种原因无法结合。

在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冲破重重阻碍,最终结为夫妇。

故事以喜剧结尾,歌颂了真挚的爱情和勇敢的抗争精神。

三、西厢记的表演艺术特点《西厢记》在表演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首先,剧本情节紧凑,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激烈,具有较强的可观性。

其次,剧中唱词优美,寓意深刻,展现了元代戏曲的歌词艺术特点。

再者,剧本以杂剧的形式表现,既有歌唱,又有念白、做功、打斗等表演手法,丰富了中国戏曲的表演艺术。

四、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西厢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部杰出的戏剧作品,同时也是元代戏曲的翘楚,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西厢记》还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爱情题材的代表之作,其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五、总结《西厢记》作为一部脍炙人口的古代戏曲名著,不仅在剧本创作、表演艺术方面具有突出成就,同时也展现了我国古代爱情观念的演变和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厢记》的戏剧情节结构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芒熠熠的艺术明珠,是元代杂剧的优秀代表作之一,降临问世时,便以它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博得了几百年来广大读者的赞扬,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长时间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是一部生命力极强的传世作品。

《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共319曲,这五本的结构恰好是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五个部分。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崔张相逢,因“路途有阻”莺莺母女孤孀困居普救寺。

除老夫人、莺莺在楔子中各唱一曲外,全部由张生主唱,老夫人在楔子中伤叹“子母孤孀路途穷”而“盼不到博陵旧冢”。

莺莺则因只有寡母弱弟,而世途多险,岁月流逝,终身大事未有着落,所以有“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之叹,这个楔子,一开始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后面的喜剧,正是在这种窘困深沉的浓重气氛中逐渐展开的。

两个人物都有一种急切感,老夫人急切地要求完成崔莺莺的婚事,以便终身有靠,这是“路途穷”所迫。

莺莺则因“路途有阻”而难免不生美人迟暮之想,想得到一个意中人。

张生在主唱曲子中唱出了男主角内心深处的幽怨:“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儿愿”及游寺见到莺莺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第一折[油葫芦]、[天下乐]唱出山川的雄奇险峻,暗寓胸中丘壑,怀抱以及仕途多风波,行路之难,难于上青天。

因而当张生见到莺莺之后便陡然生出“小生便不往京师去应举也罢”,转而追求美人莺莺。

才子的落魄与佳人的“闺怨”有共通之处,都是前途未卜,青春虚度的闲愁万种。

一个为功名所误,一个为“穷途”所限,这种共通性,明确了本剧的一个基本矛盾——佳人欲婚姻而不能,才子欲功名而不就,而佳人才子都以功名为轻,婚姻为重,从而相互沟通,共同结合,这种共通性是建立在“同是天涯沦落人”之上的,这个意义就高于婚姻问题本身,全剧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展开的,这一本从整个结构意义上说它只是全剧的序幕,因为这只是两个青年人一个因功名未遂,一个为穷途所限,而产生的异性相吸。

不过,这是一个极其精彩而又完美的序幕,它为以后戏居冲突的产生、发展作了充分的铺垫。

第二本《雀莺莺夜听琴》包括寺警、下书、请宴,变卦,听琴五折。

寺警这一突发性事件给主人公的结合带来了现实的希望。

一开始,莺莺就自伤无由再会张生,是莺莺第一次直接的内心流露,表明她对张的深切好感。

紧接着兵围普救,面对孙飞虎重兵威胁,自家濒临绝境的退兵之策,此时她再也无心去思念张生了。

她哭诉道:“可著俺那偶尔里意偎新,孤霜子母无投奔”。

她怒斥:“这厮每于家为国无忠信,恣情的掳掠人民,”这些话实质上是“乱世”的写照。

补充了第一本“路途有阻”的内容。

提出退兵三策,第三策:“…不拣何人,建立功勋,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倒陪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此计一出才得从实际上与张生订终身。

然而这对于二人都是意外之想,意外之事。

莺莺定此计时,根本就不想到过是这位曾墙角联诗过的“文章士”、“旖旎人”,来解普救之危,而能与过去有好感的张生“成秦晋”。

如果没有普救之危,张崔的结合那只是幻想的海市蜃楼而已。

由此看来,寺警是全剧的大转关,是戏剧冲突的开始,是西厢五剧的正式开端。

本来,“郎才女貌合相纺”只是为“路途有阻”才“融花阴
人远无涯迁”。

而现在则大不同了。

一个正望“诸葛孔明”,一个自告奋勇能退贼兵,于是二人结合,便有了现实的可能。

寺警后是惠明下书,白马解围。

第三折红娘主唱。

起曲一支:“张君瑞今当料到当时所无成,谁知一缄书倒为了媒证。

”这是对于世俗认为的才子的肯定。

过曲〔醉春风〕〔脱布衫〕〔小梁州〕〔幺篇〕四支写张生等待佳音的忠诚;尾曲〔上小楼〕以下几支,写出了红娘的爽直热情,同时又写出了张生的人品和崔莺莺的慧眼。

第四折老夫人变卦,莺莺由幸福的幻想而坠入痛苦的现实,戏剧曲折跌岩地发展。

第五折崔张离恨千端,闲愁万种,红娘代为传寄情书。

惠明下书,白马解围,眼看张生大事将遂时夫人变卦,矛盾更加激化,推出悬念。

第三本是戏剧的发展,红娘唱一曲言因母亲变卦,莺莺亦害相思后,第一折写出了红娘的热肠义胆,以及对张生的赞词,赞他文才、品性、志诚,赞他轻功名、重爱情。

后面,莺莺希望有比私奔更好的方法,在为寻找更好的方法来解张生的病,而不愿草草从事,红娘在这里代莺莺“处分”张生,这是戏眼,其中“我只道你文学海样深,谁知您色胆天来大”;“你本是个折桂客,做了偷花汉,不想去跳龙门,学骗马”,“从今后悔罪也卓文君,你与我游学去波汉司马。

”语语含讥,全是调侃打砌的违心之语,表面上是劝张生收起色心,当去仕进。

实际上是将荣耀的“功名”与“可耻”的偷情相提并论。

这里把婚与宦的矛盾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

第四折下药将全剧主题更加表露得异常明显,〔天净沙〕说张生根本不以学问为怀,一心只想莺莺,〔调笑令〕明确地将“功名”与“婚姻”对举。

第四本为本剧的高潮,长亭送别一折为西厢五剧的高潮点。

张生被逼上京应考,把剧情推向高潮——长亭送别。

剧中莺莺集中地一气连唱19支大段抒情的曲子,有着巨大的艺术概括力。

同时带来了戏剧悬念,张生一去是否高中,先婚后宦是否高中,先婚后宦是否胜利。

这样就必然有第五本的结局,张生一举高中,婚宦矛盾解决。

张生先婚后宦取得最后胜利。

《西厢记》五本以结构紧密见长。

而且每本的结构也是巧妙的,各折之间环环相扣。

其深刻的戏剧冲突,鲜明的富于个性的人物形象,巧妙的艺术手法,优美的艺术语言及深遂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

汉语言1001
李瑞
101140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