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30分钟微课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30分钟微课PPT教案
一、中国古代木构架共有三种不同形式 1、抬梁式木构架 2、穿斗式木构架 3、井干式木构架
第5页/共39页
1、抬梁式木构架
1.1 概念:抬梁式也称“叠梁式”。这种木构架大体说来是先在地面上筑一个土台
,台上安装石础,立木柱,再在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梁与梁之间用“枋”连接 组成“间”,在梁上再架檩,檩上架椽,椽来承托屋顶,“骨架”就这样形成了。
2.4 各种穿斗式结构
第19页/共39页
2.5 混合式构架
混合式构架是指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构架,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构架,将二者结合既可 以增加室内空间的使用,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木料。
第20页/共39页
2.7 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的区别
区别:1、穿斗式柱头直接承接檩,荷载轻; 抬梁式柱需要承接梁及其他构件,荷载重。
第12页/共39页
2.2 穿斗式优点及缺点
优点:1、穿斗式木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 檩距近,可用小椽条直接接瓦,节省材料。;
2、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3、充分发挥木柱竖向承压力,避免使用受弯的横梁。 缺点: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与抬梁式构架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
目录: 一、中国古代木构架共有三种不同形式 二、木构架优点 三、测试及习题 四、总结 五、参考书推荐 学习目的:通过对古建木结构的了解,熟悉各部件的
名称,建立对古建筑三维立体空间的认识。
第3页/共39页
中国古建的结构
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采用木构架结构。木构架是屋顶和屋身的骨架,它的基本做 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由几个间组成。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30分钟微课
《中国古建筑》知识点
《中国古建筑》知识点中国古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风格。
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中国古建筑的形式和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首先,中国古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布局和均衡美。
在古代,中国的建筑师通常会根据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来规划建筑物的位置和布局,力求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统一。
整个建筑群体通常呈现出对称的结构,即左右对称或前后对称,给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其次,中国古建筑的建筑结构注重木结构和悬挑梁的应用。
木结构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具有经济、坚固、灵活和环保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中悬挑梁的应用也十分常见,它通过木制梁木柱的组合,将建筑物的重力转移到柱子上,形成空间上的跨度,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
第三,中国古建筑注重建筑装饰和雕刻艺术。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装饰和雕刻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无论是宫殿、庙宇还是民居,都会在柱子、门窗、屋顶等部位进行雕刻,以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雕刻的主题通常涵盖了历史、宗教、民俗等多个方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
第四,中国古建筑也注重园林景观的融入。
中国园林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建筑物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美学体验。
在园林中,人工湖泊、假山、花草树木等被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与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中国古代,园林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更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象征。
最后,中国古建筑也注重风水理念的应用。
风水理念是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的认知和运用。
在中国古建筑中,城市规划、建筑位置、建筑形态等方面都会考虑风水因素。
比如,一些建筑物的主入口会面向水源或者朝向山脉,以获得良好的能量流动和自然气息。
总之,中国古建筑是一种独特而精美的建筑形式,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环境和美的追求。
它的特点包括注重整体布局和均衡美、建筑结构注重木结构和悬挑梁的应用、注重建筑装饰和雕刻艺术、注重园林景观的融入以及注重风水理念的应用。
中国古建筑常识图解培训讲学
中国古建筑简略图解我国古建筑常由屋顶、基座及墙体组合,创造优美的造型,尤以屋顶造型为最。
通过举折,屋顶哥哥檩和梁在高度上具有不同变化,从而使屋顶坡面上形成上陡下缓的曲面,保护屋身免受雨水浸泡。
并在屋檐转角处起翘和出翘,既减轻屋顶重量,又是建筑轻巧活泼。
常用的屋顶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
此外还有盝顶、平顶和单坡顶等。
1、庑殿顶:屋面四坡五脊,前后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侧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斜脊,俗称五脊顶。
庑殿顶又有单檐和重檐之分,官式建筑中重檐庑殿顶规格最高。
2、歇山顶:从外部形式看,是悬山顶和庑殿顶的结合,形成两坡和四面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斜脊,俗称九脊顶。
歇山顶也有重檐与重檐之分。
官式建筑中,重要大殿多采用重檐歇山顶。
3、悬山顶: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一条正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伸出山墙。
4、硬山顶:屋面以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坡,左右两面山墙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
5、攒山顶:屋面在顶部交汇于一点,形成锥形,多在尖端置宝顶装饰。
有单檐与重檐之分。
6、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顶前坡于悬山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于脊部呈弧形滚向后坡,两坡相交处呈弧形曲面。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硬山、悬山、攒尖、歇山、庑殿等五种,根据建筑等级要求分别选用;每种屋顶又有单檐与重檐、起脊与卷棚的区别;个别建筑也有采用叠顶、盔顶、十字脊歇山顶及拱顶的;南方民居的硬山屋顶多采用高于屋面的封火山墙。
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
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
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
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古建筑讲解
古建筑讲义主讲人李会智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部位名类中国古代建筑形制繁多,类别多样,从所使用的材料上划分有土作、砖作、石作、铁铸、铜铸木作等,无论使用什么样的材料进行建造,其建筑部件均以木结构建筑部件为宗,所以在学习古建筑结构部件时,首先是学习和掌握木结构建筑中的建筑部件名称和其结构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由三部分组成,即基座、屋身、屋顶三个部分,各建筑部件的命名,是根据所处位置而确定的。
第一节基础1、基座古建筑的基座由地上和地下两部分作成,均为建筑物的基础。
地上部分因处于露明处故称作台基,地下部分因埋深于地面以下称作基础。
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分夯土基础、瓦渣基础、灰土基础、桩基础、石基础。
2、夯土基础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是在预定的建筑物基址范围内挖去表土至一定深度,再用石夯或木夯将回填土分层夯实的一种传统基础做法。
始见于原始社会晚期。
商周时广泛应用于宫殿及城墙建筑中,以后一直流行至隋唐。
3、瓦渣基础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做法之一,是利用建筑物的废砖碎瓦片与黄土隔层夯筑而成的表面以下的传统基础做法。
也有个别的利用铁渣代替废砖碎瓦隔层夯实,这种基础的强度较之夯土基础而高。
如上海元代真如寺大殿的柱下基础,唐代山西五台南山寺正殿柱础石下的基础、芮城永乐宫三大殿的基础均此种做法、太原拱极门4、灰土基础是地表面以下基础的上海嘉定真如寺大殿基础示意做法之一,是在黄土内掺和一定比例白灰,分大夯灰土和小夯灰土。
搅匀后依 照需要的深度分层夯实的一种传统基础做法。
一般认为始于明代初期,后代普 遍使用。
至清代,以成为一般大型建筑物基础的常规做法,并有专书介绍这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基础示意图 白灰和黄土的比例为 7∶3 ---- 2 ∶6,筑 打时每步虚铺灰土 7 寸 5 分(24 厘米), 夯实为 5寸(16 厘米),多用于重要工 程。
5、桩基础 在地基松软或临水处建房时,于建 筑基础处打入大批木桩使其松软土层 加密,增强基础强度的一种传统做法。
古建筑基础知识
• 1.2 各部分组成
第十四页,共76页。
• 1.2.1 台基
台基的制式
第十五页,共76页。
• 1.2.2 构架
木构建筑结构体系分类: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第十六页,共76页。
穿斗式
柱 檩
穿 挑
第十七页,共76页。
抬梁式
梁
柱
第十八页,共76页。
传力路线:屋顶落重由瓦——望砖——椽 ——檩 ——梁——柱 ——基础。
第六十页,共76页。
单檐亭的上架结构
一般由:檐檩、井字梁或抹角梁、金枋及金檩、太平梁及雷公柱等四层木构件垒叠而成
第六十一页,共76页。
第六十二页,共76页。
雷公柱
椽子
由戗
望板
金檩
抹角梁 角梁
檐檩(井字梁)
第六十三页,共76页。
第六十四页,共76页。
第六十五页,共76页。
第六十六页,共76页。
第四十五页,共76页。
苏式彩画
苏式彩画 一般用于住宅 、园林。箍头 多用联珠,卐 字,回纹等。
第四十六页,共76页。
1.3 传统亭子构造
1.3.1 分类
按平面形 式分有:多角亭、圆形亭、扇形亭和矩形等。 按高低层次分有:单檐亭、重檐亭、多层亭等
第四十七页,共76页。
1.3.2 各部分组成 台基
• 2.2.3屋顶、飞檐
屋顶的等级由高到低排序为:
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
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 悬山顶,硬山顶,
四角攒尖顶, 盝顶, 卷棚顶
第二十八页,共76页。
马鞍墙
第二十九页,共76页。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三、装修 1、门窗 (1)槅扇、槛窗式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三、装修 1、门窗 2)槅扇、支摘窗式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2、罩 是分隔室内空间的装修,就是在柱子之间做上各种形式 的木花格或雕刻。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第二节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木构架由柱承重。柱间可 以完全灵活处理。屋身正面很少做墙壁,多为花格木门窗。
第二节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我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台基
台基部分也是我国古代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重要建筑上 多为雕刻丰富的白石须弥座,配以栏杆、台阶,有时可以做 到两三层,更显得建筑物雄伟、壮观。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2、间架 (1)间架是木构架的基本构成单位。 (2)间架的梁架的大小由承受檩子的数目来 区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3、檐角起翘和出翘 我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处,不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是 四角微微翘起,叫做“起翘”。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二、建筑结构上的特征
斗拱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我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三、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 由于木构架结构的限制,单个建筑的体量不大。 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庙宇、住宅等,一般都是由单 个建筑物组成以院子为中心的群体,来组织建筑群体。
故宫三大殿
中国古典建筑基本知识
清式建筑做法名称
3、檐角起翘和出翘 屋顶的平面也不是直线的长方形,而是四角向外伸出的曲线, 叫做“出翘”。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古建保护与修复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1.建筑外形上的特征:具有屋顶,屋身与台基三部分。
2.建筑结构的特征:木构架结构(木构架:屋顶与屋身部分的骨架)。
基本做法:以立柱与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成一间,一栋房子有几个间组成。
3.建筑群体布局的特征:组合原则:以院子为中心,四面布置建筑物,每个建筑物的正面都面向院子,并在这一面设门窗。
规模较大的建筑由若干个院子组成。
有显著的中轴线,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侧的次要建筑多作对称的布置。
4.建筑装饰及色彩的特征装饰细部:梁枋,斗拱,檩椽等结构构建经艺术加工发挥装饰作用。
色彩:古代建筑中最显著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在衬以白色石台基,轮廓鲜明富丽堂皇。
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
彩画:建筑装饰中的重要部分。
做在檐下及室市内的梁,枋,斗拱,天花及柱头上。
构图密切结合构件本身的形式,色彩丰富。
明清时期常用的有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
藻井:中国传统建筑中天花板上的一种装饰。
名为“藻井”,含有五行以水克火,预防火灾之义。
一般都在寺庙佛座上或宫殿的宝座上方。
就是平顶的凹进部分,有方格形、六角形、八角形或圆形,上有雕刻或彩绘,常见的有“双龙戏珠”。
屋顶中国古典建筑的外观特征极为明显,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史称“三段式”。
三段式之中以大屋顶最为典型。
中国古代建筑,在形态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大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被称为中国建筑之冠冕,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屋顶的流畅的曲线与飞檐,最初的功能就是为了快速排泄屋顶的积水,后来逐步发展成等级的象征。
从汉代初得雏形至明清规格化,屋顶形式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其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盝顶、卷棚顶等形式。
屋顶使建筑物显得稳重协调,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
中国古建筑基础知识目录一、基本概念 (2)1.1 古建筑的定义 (2)1.2 古建筑的分类 (3)1.2.1 按用途分类 (5)1.2.2 按结构类型分类 (5)1.3 古建筑的历史发展 (6)二、古建筑结构 (8)2.1 地基与基础 (9)2.2 墙体与柱子 (11)三、古建筑装修 (12)3.1 内部装修 (14)3.2 外部装修 (15)四、古建筑装饰 (16)5.1 园林的定义与特点 (18)5.2 园林的布局与元素 (20)5.3 园林的设计理念 (21)六、古建筑保护与修复 (22)6.1 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 (23)6.2 古建筑修复的原则与方法 (24)七、古建筑实例介绍 (25)7.1 皇家建筑 (26)7.2 宫殿建筑 (28)7.3 寺庙建筑 (29)7.4 传统民居 (30)八、古建筑文化 (31)8.1 建筑艺术 (32)8.2 建筑文化 (34)一、基本概念中国古建筑,又称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穴居、巢居等简易居住形式,经过夏、商、周三代的初步发展,到秦汉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建筑体系,并在随后的各个朝代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特征,采用柱、梁、枋、斗拱等构件组合成各种形式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还经常运用雕刻、彩绘、砖雕、木雕等装饰手法,使建筑物更加美观和富有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宫殿、庙宇、宅第、园林、古城等。
宫殿是帝王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具有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等特点;庙宇是祭祀神灵的地方,具有气势磅礴、造型独特的特点;宅第是普通百姓的住宅,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园林是供游览和休憩的场所,追求自然美和意境美;古城则是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
41
第42页/共97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 1.抬梁式 抬梁式也称“叠梁式”。这种木构架大体说来是先在地面上筑 一个土台,台上安装石础,立木柱,再在柱上架梁。梁与梁之 间用“枋”连接组成“间”,在梁上再架檩,檩上架椽,这样 层层叠置,最后是用椽来承托屋顶,“骨架”就这样形成了。
山
西
大
同
华
严
寺
薄
伽
教
藏
殿
天
宫
楼
阁
54
第55页/共97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 由此看来,我国古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技术的“标准化”、 “模数化”倾向,与几千年后西方现代建筑的倡导者勒 ·柯布 西埃所提倡的“工业时代的建筑应该标准化和模数化”观念, 倒有很大的不谋而合之处。
55
第56页/共97页
42
第43页/共97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抬梁式
43
第44页/共97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 2.穿斗式 “穿斗式”没有梁, 它把柱子布置得 比较密,柱间直 接用枋联系。
44
第45页/共97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穿斗式
45
第46页/共97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49
第50页/共97页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 以我国古代建筑坡屋顶的结构为例,由于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坡屋 顶形式,其基本结构的做法就比较关键了。“举架”就是屋顶坡面曲 线的做法(宋称“举折”),这种曲线是由于梁的不断加高、檩子的不 断上升而形成的。在清式建筑木构架的做法中,檩子之间的水平距离 基本都相同,各举架的高度都有一定的规定,一般视建筑物的进深和 屋面材料而定,如五檩举架为五举、七举,七檩举架为七举、九举等 等。
古建基础知识(一)
第二、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无论抬梁式或穿斗 式木构架的房屋,只要在房屋高度、墙壁与屋面 的材料和厚薄、窗的位置和大小等方面加以变化, 便能广泛地适应各地区寒暖不同的气候。
第三、可减少地震的危害:虽然中国古代木构架本质 上同于现代的框架结构,但是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致 使构架的节点榫卯结构允许少量变形,而所用的斗栱又 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而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 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如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 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的应县佛宫 寺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历经950多年的风雨侵蚀、 地震战火,至今仍保存完好。特别是在塔建成后200多 年的元顺帝时期,曾经历大地震7日,但木塔仍安然无 恙。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二十九分。
就建筑特点而言,明清两代开始直接以梁柱承重,因 此的柱梁较唐宋大,而斗栱因逐渐失去承重功能反而 较唐宋小,而且排列较丛密,几乎完全丧失了原来的 承重结构机能而演化为一种装饰构件了。清工部颁布 的十一等材虽然前几等比唐宋时期的规格还大,但仅 作为等级存在而并未加采用。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二十九分。
第四、材料取用比较方便:中国的木构架建筑在 防火、防腐方面虽然有着严重的缺点,可是在古代 中国大部分地区内,木料重量相对较轻,而且比砖 石料更容易就地取材,加工和安装都可以以人力来 完成,不需要大的机械或设备,可迅速而经济地解 决材料就地供应问题,因此,木结构仍然广泛地用 于一般建筑。
第二十三页,编辑于星期日:十八点 二十九分。
除了木构架结构以外,周朝初期已产生了瓦。接 着战国时代出现了花纹砖和大块的空心砖,中国的 砖瓦最大特点是未经过红砖红瓦的阶段,一开始就 生产质量较高的青砖、青瓦,以后也一贯保持着这 优良传统。汉代除了已有预制拼装的空心砖墓和砖 券墓、砖穹窿墓以外,墓内还使用印有人物和各种 花纹的贴面砖。自此以后,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 以烧制砖代替原来的夯土和土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知识 (二)
上章回顾: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 外形上的特征
中国古建筑实行单体建 筑标准化,无论是宫殿、 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 模大小、外观体型皆由屋 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组 成。
在外形上有着严格的封建 等级制度的体现。
第二章 中国木构建筑的结构类型
目录: 一、中国古代木构架共有三种不同形式 二、木构架优点 三、测试及习题 四、总结 五、参考书推荐 学习目的:通过对古建木结构的了解,熟悉各部件的
三、测试及习题 请同学根据下列图形说出木结构形式:
抬梁式
三、测试及习题 请同学根据下列图形说出木结构形式:
穿斗式
三、测试及习题
请同学根据U盘提供的施工图纸绘制木结构三维模型:
四、总结
抬梁式木构架:在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梁与梁之间用 “枋”连接组成“间”,在梁上再架檩,檩上架椽,椽来 承托屋顶。
2.3 抬梁式现场照片
五台山佛光寺 始建于唐大宗十一年 公元857年
2.3 抬梁式现场照片
2.3 抬梁式现场照片
2.3 抬梁式现场照片
2、穿斗式木构架
2.1 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 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 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2.2 穿斗式优点及缺点
五、参考书推荐
谢 谢!
谢谢观看! 2020
穿斗式木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柱径较细的落 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排 架与排架之间用纤子、斗坊合檩作横向连接。
井干式木构架: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井干式结构 使用原木,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 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 立短柱以承脊檩。
3.2 井干式优点及缺点
结构耗费木材量大,建筑的绝对尺度合开门窗均受到限制, 中国只在东北林区、西南山区尚有个别使用这种结构建造的房 屋。
3.3 现场照片
二、木构架优点
1、取材方便。在古代,我国土地森林茂盛。 2、承重与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 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 的作用。 3、有利于防震、抗震。木头自身特性,斗拱、榫卯结构 伸缩余地。经历过大地震的天津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建成 已千年)能保存至今。 4、木材是唯一可以再生的建筑材料。 5、设计灵活、建筑工期短。嘉靖时承建紫禁城三大殿只 花3年。 6、易于修缮、搬迁。如山西永济县永乐宫,是一座有代 表性的元代道观,整体建筑群已于20世纪50年代被拆卸迁 移至芮城县境内。
2.7 穿斗式与抬梁式木构架的区别
区别:1、穿斗式柱头直接承接檩,荷载轻; 抬梁式柱需要承接梁及其他构件,荷载重。
2、穿斗式柱细,柱间距密;抬梁式柱粗,柱间距大。
3、井干式木构架
3.1 井干式是一种不使用柱和梁的结构。井干式结构使用原木, 或者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叠叠,在转角处木料 端部交叉咬合,构成壁架,再于两端壁架上立短柱以承脊檩。
优点:1、穿斗式木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 檩距近,可用小椽条直接接瓦,节省材料。;
2、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3、充分发挥木柱竖向承压力,避免使用受弯的横梁。 缺点: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促狭。 穿斗式构架主要用于我国南方地区。与抬梁式构架形成良好的互补 机制。
2.3 穿斗式现场照片
2.3 穿斗式现场照片
2.3 穿斗式现场照片 山墙
2.3 穿斗式现场照片
2.4 各种穿斗式结构
疏檩:每根柱子直接落地
密檩: 不完全的檩柱支撑
疏檩穿斗式
密檩穿斗式
2.4 各种穿斗式结构
2.5 混合式构架
混合式构架是指两头靠山墙处用穿斗式构架,而中间使用抬梁式构 架,将二者结合既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使用,又不必全部使用大型 木料。
1.1 概念:抬梁式也称“叠梁式”。这种木构架大体说来是先
在地面上筑一个土台,台上安装石础,立木柱,再在柱上架梁, 梁上又抬梁。梁与梁之间用“枋”连接组成“间”,在梁上再 架檩,檩上架椽,椽来承托屋顶,“骨架”就这样形成了。
1.2 抬梁式优点及缺点
优点: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形成大空间。 缺点: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而且这种构架基 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 差。 抬梁式多用于北方。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 这种结构方式。
名称,建立对古建筑三维立体空间的认识。
中国古建的结构
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主要采用木构架结构。木构架是屋顶和屋
身的骨架,它的基本做法是以立柱和横梁组成构架,四根柱子组
成一间,一栋房子由几个间组成。
一、中国古代木构架共有三种不同形式
1、抬梁式木构架 2、穿斗式木构架 3、井干式木构架
1、抬梁式木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