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通用10篇)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天净沙·秋思》说课稿(通用10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第一点、本课的地位与作用:《天净沙·秋思》是属于苏教版版8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里面的内容,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真正是收获巨大!教育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
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第二点、教学目标与重难点(1)教学目标①每句曲句的含义。
②曲的主题思想。
(2)重点:①朗读本曲。
②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3)难点: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意境。
二、学情分析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三、说教法古典诗文是我国历代诗人词家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完美的艺术精品。
它具有优美的语言,淳美的形象,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是其他任何艺术无与伦比的。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中的小令更是堪称艺术成就很高之佳作。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
使学生既能扎扎实实地掌握基本功,以能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所以,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
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引导学生动脑又动笔,激发深长伯创造性思维,使在审美享受中,潜移默化,启迪艺术灵感。
四、说学法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两者同源异流,所以不难学,要树立信心。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
培养语感的方法有“三要”:(1)要熟读背诵课文,熟悉文言文诉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2)要自己用心领悟,把“言”和“意”融为一体。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优秀6篇)《天净沙·秋思》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运用想象和联想勾画这首小令的意境2) 掌握赏析古诗词的方法3) 学会品味语言4) 感悟对祖国对亲人深切感情教学方法启发合作学习讨论展示教学过程一导入由元曲四大家导入课题(投影展示)1 识记关于元曲四大家的文学常识2 了解散曲的有关知识3关于这则小令的定评“秋思之祖”二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把握字音及初步体味文章的感情基调(凄凉哀婉浓浓的归思)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朗诵这首小令并作出评论四小组选派朗诵最好的作展示大家做点评。
老师总结五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通过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意境。
附讨论结果:1)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
2) 老树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3) 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
(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4) 小桥流水人家: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由幽雅、安宁、温暖之景,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景触发游子的“愁” (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5)瘦马:浪迹天涯之人的精神清瘦夕阳:笼罩整个画面此为背景6 )断肠人在天涯:篇末点题。
人在天涯和断肠的因果关系。
突出无以名状的浓重归思之情。
六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附:范文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
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
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鞠躬),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研读、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天净沙秋思》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其中一篇,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等手法方面都有值得学习品味的地方。
为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才是最为关键的.适合的教学方法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的心情.根据新课标提倡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理念,确定教学目标: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积累有限,形象思维能力仍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本科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读了教材,确定了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接下来,谈谈这节课的教法和学法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准备采用品词析句法,想象感悟法,多媒体辅助法及“以读代讲,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读读、划划、议议、想想、自主探究感悟来读懂课文.围绕以上分析,根据新课标,“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一.导入课堂上课伊始,我用多媒体出示一幅符合课文情境的,请大家欣赏,然后问学生,如果给这幅图配首诗,应该是什么诗呢?自古以来,中国就是诗的国度,唐有唐诗,宋有宋词,元有元曲。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一、引言《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代表作,被誉为“千古绝唱”。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和深邃的意境,描绘了大自然在秋季的壮美景象,诗歌中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切思考与感悟。
本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旨在通过介绍此诗的创作背景、诗歌结构、意象表现等多个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诗歌。
二、诗歌简介1. 创作背景唐代是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军事最为繁荣和富强的时期之一。
作为这个时期的杰出诗人之一,张继有着极为优秀的文学才华,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人生的思考和描绘。
而《天净沙.秋思》这首诗,正是张继在唐代中期,即公元787年所创作的。
2. 诗歌结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词,共分为七组五言句,共三十五句。
词中两句半四句相对,构成了两个平行句式,即“天净沙秋思,”和“故人西辞黄鹤楼,”。
这两个平行的句式构建了诗歌整体的基础结构。
此外,词中每一组句子都由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语加上突出的动词或形容词组成。
而每一个主语都代表了一个景象和一种感情,整首词缀合成了特定的图片和意境。
3. 意象表现诗歌中描绘了大量的自然景色和人文元素,其意境细腻、深邃。
其中,“天净沙”、“远山如黛”、“蒹葭苍苍”等描写了秋季自然风光的美丽和壮丽,而“故人”、“相逢”等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情感的思索和思考。
整首词通过对秋季风景的精准描写,突出了人生短暂、流逝、不可追回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与目标1. 教学方法本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讲解+演示+课堂练习”的方式。
首先,通过简单而清晰的讲解,让学生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及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其次,借助工具以及命题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诗歌中所表述的景象。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训练,提升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达到深入思考、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熟悉《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2.理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意象表现;3.通过训练,提升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4.对于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有更深的思考。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200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
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
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依据: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
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依据: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本曲用9个意象描绘出萧瑟的秋景,表达出漂泊他乡的游子之思,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所以,学习该课不仅能让学生初步的了解元曲这种艺术形式,还能够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漂泊他乡的游子的“秋思”之感。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设置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及曲中出现的意象,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拥有对古代诗歌作品的感悟力。
依据:对于古代诗歌,能够熟读背诵是必不可少的。
另外,体会曲中的意象可以帮助学生更深的了解作曲人的感受。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2、体会本曲的意境与情感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入意境,运用再造想象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对教材的把握是能够上好课的关键,然而对学生学情的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二、说学情《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的元曲,所以对于元曲这种文学体裁要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现在的学生没有古人的离乡漂泊的经历,所以较难体会到那种思乡的愁绪,这应该是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
(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我对教法有以下设想)三、说教法诵读法、问答法依据: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读是理解和感悟的桥梁,只有在反复朗读中才能渐渐体会到诗词中景物所包含的感情,并在读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试图体会作曲者的秋思、愁思、乡思。
(说完了教法,我想来谈谈学法,学生的学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是教学的核心)四、说学法诵读法、探究法、联想法依据:在本课的学习中,诵读法应该是贯穿始终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
《天净沙·秋思》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
马致远,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作品的意韵。
二、说教程。
教学用具:自制录音带、录音机、课件。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朗读诗歌:1、师配乐范读。
2、学生齐读。
3、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三)品析鉴赏:播放课件,学生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2篇】一、说课提纲:1.说教材2.说教学目标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4.说教法和学法5.说教学过程6.说板书设计7.说作业设计二、说教材:《天净沙·秋思》是六年级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的一首元曲。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8篇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8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天净沙秋思》说课稿8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们誉为秋思之祖,它无论在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学习的地方,为了让学生走进作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我运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以及应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亲自动手去画作品中的意象,从而体会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则多,减之一分则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功底,感受作者将情与景高度融合的艺术手法,感受一个长期漂泊天涯的沦落人内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完整word版)《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200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
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1、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
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依据: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二)说学法在学法上,我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主要是诵读法、讨论法。
即让学生在诵读中去感悟曲中语言的音乐美以及绘画美,以及就课堂问题,分小组讨论。
依据: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设定的目标(7—9年级):“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天净沙·秋思》是唐代诗人马致远所作的一首小令,以思乡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在异乡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深切之情。
下面是我的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天净沙·秋思》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
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探究诗歌的情感表达。
3.情感目标:学会表达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和体验。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1.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以及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通过视频、音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
(二)理解句子1.自由读诗,找出描写秋思的句子,分析其手法和效果。
2.分组讨论,交流各自找到的句子,探讨其表现手法和效果。
(三)分析情节1.概述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探究诗人在思念家乡的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
(四)讲解诗歌中的主题1.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信息和诗人的生平经历,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
2.引导学生理解“低头思故乡”这句话,分析其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五)讨论拓展1.让学生阅读其他思乡题材的诗歌,了解思乡之情的不同表达方式。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生活,你会有什么样的思乡之情?(六)总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强调《天净沙·秋思》这首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激发学生对思乡之情的理解和体验。
三、作业布置1.作业:背诵《天净沙·秋思》的前两句。
2.作业:写一篇关于思乡之情的短文,字数在200字左右。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范文
课题:《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一、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朝时期的词人、文学形式及艺术风格等相关知识;(2)了解《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背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能力;(2)培养学生表达和感悟词意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欣赏与感受;(2)引导学生感受孤独与思念之情,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
二、说课内容1.背景介绍元代(1271-1368)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朝代。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一个王朝,元朝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吸收了汉族文化、西域文化、蒙古传统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
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文学形式和艺术风格也与以往的传统文化有所不同。
作为元代著名的文学形式之一的词,其多为抒发爱情激情的作品,以表达词人的情感为中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感。
2.词人介绍《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代著名词人郑思肖,字明直。
他生于南京,后由于战乱离开南京来到临安,成为了当时的官员。
他的词作于元宪宗至治时期,风格古拙凝重,情思深透典雅,并有着强烈的宗教色彩。
3.词曲介绍《天净沙·秋思》是郑思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元代文学的珍品之一。
在文学风格上,它借助音律、押韵等技巧,运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手法,精心刻画出了一个孤独寂寞、怀念故人之情的形象。
同时,它的意境源于作者在宦海中深感人生的短暂与无情,其悲凉之意与元代社会的动荡不安有着密切关系。
《天净沙·秋思》曲调优美,音与词相搭,以琵琶伴奏为主,寄托着郑思肖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从曲中的旋律与声音中,不难感受到词人的感受与境界。
4.鉴赏分析《天净沙·秋思》以巧妙的音乐与诗歌组合方式,深情描述了作者在秋季时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在词曲中,巧妙地配合了对音乐、天空、大地等自然元素的精细描写,将孤独、寂寞、思念、渴望等深刻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
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天净沙·秋思》用充满哀愁、愁怆、寂寥的语言来描写孤独的感受,不仅是对叙事人物心理的刻画,同时也代表了元代这一动荡时期的社会状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说课稿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沙秋思》。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说教材长期以来,古典诗词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也逐步挖掘诗词中的德育因素、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情感、意境等方面的教育.同时诗词所强调的形象教育、情感教育,也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
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国古典诗歌之中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该作品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因此学习本课对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有助于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理解背诵作品;体会作品的意境美.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材施教,让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游子思乡情;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作品中衬托写作手法的运用,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游子思乡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品中的意境,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法:情景设置法、讲授法、点拨法学法:朗读感悟法、联想描绘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诗配图情景教学法)在音乐中依次展现三首写“秋”的诗词,伴随着音乐老师讲解:自古以来有关“秋”的作品很多,不同的人对于秋的感悟和体会也各不相同.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在《苏幕遮》中抒发了秋天怀念家园的忧愁;“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李白在《子夜秋歌》中伴随着秋风感受到的是闺妇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1篇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1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1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通过对萧瑟秋景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
(二)教材所处地位。
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15课,本单元为诗歌鉴赏单位。
古典诗文有着奇特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它对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马致远及元曲的相关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内容,把握此曲的主题思想。
(3)能够体会《秋思》的意境和作者的羁旅情思。
依据:根据最新的教学课标的要求,诗词曲的学习重在诵读。
2、重点:能够背诵该曲,掌握该曲融情于景表达技巧。
3、难点:领悟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情。
该课是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接触过古代诗歌的学习,但对于散曲这种文学样式还是比较陌生的。
因此授课内容中,应包含介绍散曲的相关文学知识,讲授散曲的鉴赏技巧,引导学生感知本曲所表现出的一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我采用的主要教法是渗透式教学法和点拨法。
所谓渗透式教学法,即在朗读、背诵中渗透音乐美,在意境中渗透绘画美,潜移默化,使学生在感悟中领会本曲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
点拨法主要在应对学生回答问题时,所采用的教法。
教学这首散曲必须先调动学生学习曲的主动性,以提高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受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染。
点拨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导学生去主动思考。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合集9篇)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合集9篇)作为人民老师,我们必需不遗余力地撰写讲义,讲义能帮忙同学理解和把握系统学问。
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号考生,我今日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几个方面打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首先我来谈一下教材,这篇《天净沙·秋思》属于中学语文七班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重要学习写景诗文,而这首元曲又属于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哀痛。
引导同学鉴赏这篇佳作,对同学语言水平的提升有着可以明显的帮忙。
二、说学情同学的已有的学问结构和认知水平,是老师授课的依据与启程点。
我所面对的七班级的同学正处于进展独立思维的紧要阶段,他们的自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爱被动地接受学问,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本领,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简单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把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老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订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学问与本领方面,同学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会景物的描写,训练想象、联想的思维品质,培育制造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同学能形成酷爱家乡的情感归属。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本曲,体会这首小令的意境,难点是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教学中的引导思想是把“学习的自动权交给同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天净思》说课稿
《天净思》说课稿《天净沙秋思》说课稿一、说课程概述《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天净沙秋思》的曲牌名、曲意和曲调特点;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小令。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理解曲中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曲中的美妙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天净沙秋思》的曲调特点和情感内涵;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小令。
2. 教学难点:理解曲中的意境和情感,感受游子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四、说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理解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朗读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曲中的美妙意境和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与秋天相关的歌曲,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提问学生:“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认识。
2. 创设情境(10分钟):教师展示一幅秋郊夕照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然后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描述一个游子在秋天的黄昏时分,骑着一匹瘦马在荒凉的古道上赶路的情景。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曲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学习曲调(10分钟):教师范唱《天净沙秋思》,引导学生感受曲调的特点和韵味。
然后让学生跟着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并注意节奏和韵律的变化。
通过范唱和朗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曲调特点和情感内涵。
4. 小组合作与讨论(10分钟):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度(如曲调特点、情感内涵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
《天净沙·秋思》教案15篇《天净沙·秋思》教案1一.教学内容语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25课《天净沙秋思》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⑴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散曲”的文体知识。
⑵正确朗读、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
⑶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⑴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⑵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培养想象力,陶冶情操。
⑶知人论世,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把握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⑴学习作者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态度。
⑵体味诗歌中的意境,感受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曲的内容,品味曲中情趣。
⑵背诵、默写全曲。
2.教学难点⑴通过诵读,发展语感。
⑵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课文,简介散曲。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
《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
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
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
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
《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
2.作者及写作历史背景简介。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是一位“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作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天净沙秋思》说课稿
各位评审老师大家好,我是一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天净沙·秋思》,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我来谈一下教材,这篇《天净沙·秋思》属于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写景诗文,而这首元曲又属于一个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作品,是古典诗文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引导学生鉴赏这篇佳作,对学生语言水平的提升有着可以明显的帮助。
二、说学情
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我所面对的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他们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诗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但是对于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古诗文写作手法的掌握还不到位,不能很好体会诗人情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单元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
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学生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体会景物的描写,训练想象、联想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能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归属。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本曲,体会这首小令的意境,难点是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创设情境法,问答法,朗读法以及小组讨论法。
首先我会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情境法,播放一段范读音频,将学生带入这首小令低沉、愁苦的氛围中,使学生对这首小令有一个初步的感情基调的把握,同时产生探究的欲望;然后通过层层递进的几个问题和泛读、精读、品读的三次朗读,剖析这首小令的意象,最后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体悟诗人的情感。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说课内容的最后一个方面,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教学过程的设计。
关于本课,我将通过五个环节,层层递进,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一)首先我会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
这个环节我会播放元曲天净沙秋思的音频,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提问,“同学们,听完这段元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基于我的学情分析,我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能力,我预设我的学生可能会说“很悲苦,凄凉,很忧伤,难过”,然后我继续设问“那么这种悲从何来,诗人为什么会觉得悲伤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一起学习今天的新课”,这个时候我会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二)其次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这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
之后我会介绍诗人背景和元曲这种文体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元曲这种艺术形式
我会先给同学们介绍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于江浙一带为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同时通过介绍来掌握元代杂剧四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这个文学常识。
然后介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
《天净沙·秋思》就是散曲中的小令”。
介绍之后带领学生全班齐读,初步感知。
(三)古诗词的教学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在第三个环深入研读的部分我引导同学们精读品读,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以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能力,同时营造出画面
感。
在刚才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注意到出曲中前十八个字就涵盖的九种景物,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同时板书)。
并且注意到这几种景物的修饰词,体悟这几个修饰词丰富的渲染力和准确性。
然后引导学生关注情景交融的写法,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
其次,作者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给学生营造画面感: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
这时,自己却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也不知我一个异乡乡人,可以投宿何方呢?想到这,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其次在深入研读部分我会设问,“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适时点拨和总结: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
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无法归家,那种伤心、思乡的情感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我在第四个部分还进行了拓展延伸。
“文章不厌百回读”。
在教学此曲时,我以读为切入点,泛读、精读、品读,在读的基础上讨论、感悟,深化认识挖掘出审美因素。
我会请学生讨论怎么读才能读的更有节奏,有感情,讨论完毕后播放音频,带领学生总结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节奏。
(五)课堂的末尾我会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我来总结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最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小令并背诵,体悟它的音乐美、绘画美等在内的综合艺术。
(六)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如现在黑板上所示,简明扼要,突出重点,能够帮助我的教学流畅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