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系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称贝耳麻痹。临床表现以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为特点,部分患者可以自行缓解。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激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缺血水肿、脱髓鞘,甚至轴突变性等。本病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较多于女性,绝大多数为一侧性面部表情肌瘫痪,双侧者少见,仅为0.5%。面神经炎在中医临床中属“口僻”、“面瘫”、“吊线风”、“口眼喎斜”的范畴。
病因病机
一、中医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人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而发病。《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证》指出:“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边,是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令口喎僻也。”,说明本病是由络脉空虚,风邪入中而得。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易与寒、热、疾等邪为患,且久病致瘀,瘀血阻滞,病程迁延。此外,鉴于外风与内风之间常可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夹外风,故内外合邪为患,亦是本病发生和转归又一病因病机特点。
二、西医
西医对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确。一部分病人因局部受风吹或着凉而起病,故通常认为可能是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导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或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产生面神经肿胀、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麻痹。面神经从桥脑发出以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面神经管,最后由茎乳突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无论是缺血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水肿,都必然由此种局部解剖关系使神经受到更为严重压迫,促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脱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明显。部分病人乳突和面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
临床表现
一、症状及体征
本病通常呈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于几小时内达到顶峰。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的轻度疼痛,数日即消失。或压迫面神经可产生不适感觉。多数病人往往于清晨洗面、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病倒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闭目时,则因眼球转向上、外方露出角膜下缘的巩膜。鼓颊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病侧的眼轮匝肌反射减弱或消失,眼睑震颤明显减弱。
除上述症状外,还可因在面神经管中的被侵部位不同而出现一些其他症状。如面神经受损在茎乳突孔以上而影响鼓索神经时,尚有病侧舌前2/3味觉障碍。如在发出镫骨肌分支以上处遭受损害,则尚有味觉损害和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被累及时,除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的味觉障碍外,还有病侧乳突部疼痛,以及耳廓部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构成所谓亨特综合征。此外尚有病侧的泪液分泌减少,病侧面部出
汗障碍,但此时无耳道内或鼓膜上的疱疹。
二、常见并发症
面神经麻痹如不恢复或不完全恢复时,常可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成为面神经麻痹的并发症。瘫痪肌的挛缩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常易误将健侧认为是病侧。但若让病人作主动运动,如露齿时,即可发现率缩侧的面肌并不收缩,而健侧面肌收缩正常。面肌痉挛为病侧面肌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常见的联动征是当病人瞬目时即发生病侧上唇轻微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就不自主闭合;或试图闭目时,病侧额肌收缩;更有在进食咀嚼时(尤其是浓味食物),即有病侧眼泪流下(鳄泪征);或出现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汗液分泌等现象(耳颞综合征)。这些情况大约是由于病损后神经纤维再生时长入邻近的属于其他功能神经的许旺细胞膜管道中所致。面神经麻痹恢复后,个别病例(约2.7%)可复发。据报道复发间隔时间最长者可达20年,最短10天。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实验室一般项目的检查多无异常改变,部分因风湿性面神经炎、茎乳突孔内的骨膜炎而致的面神经麻痹,可能血象升高、血沉加快等。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检查,可根据有无泪腺分泌障碍、听觉过敏及舌前2/3的味觉减退等来推断;若无泪腺分泌障碍,则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下;无听觉过敏,则损害在面神经管的远端;无舌前2/3味觉的减退,则病变在茎乳突孔内或其远端。这种定位诊断可作临床参考。此外,神经兴奋性测验及肌电图检查对估计预后有帮助。
诊断要点
一、本病为急性起病,数小时至数天内瘫痪症状达到高峰。
二、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
三、排除中枢性病变引起的表情肌瘫痪。
鉴别诊断
一、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可有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但常为双侧性,其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前驱感染病史,对称性的肢体运动和感觉障碍,四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及脑脊液中有蛋白质增加而细胞数不增加的蛋白质-细胞分离现象。
二、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的化脓性淋巴结炎
均可累及面神经而引起病侧周围性面瘫,因有腮腺及局部体征不难鉴别。中耳炎并发症,因中耳感染侵及面神经管产生面神经麻痹,除面肌瘫痪外,往往伴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丧失(由于鼓索纤维受累所致),并有中耳炎史及耳部的阳性体征,可藉以鉴别。
三、颅后窝病变
例如桥小脑角肿瘤、颅底脑膜炎,及鼻咽癌颅内转移等原因所致的面神经麻痹,多伴有听觉障碍、三叉神经功能障碍及各种原发病的特殊表现。桥脑病变如肿瘤、炎症、出血等所致面神经麻痹常伴有面神经核邻近的颅神经核或长束受损,例如伴有病侧三叉神经、外展神
经受损和对侧肢体的偏瘫等体征。
四、大脑半球病变
例如肿瘤、脑血管意外等出现的中枢面瘫仅仅限于病变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而上面部表情肌运动如闭眼、皱额则仍正常,且常伴有躯体偏瘫,不难鉴别。
治疗
一般而言,不论中医或西医,内服或外治,本病初起多疗效佳,病程迁延日久,则治疗效果不甚明显,须内外结合,综合论治。
一、辨证治疗
本病辨证论治当辨清外感与内伤。病发初起,多因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引起;久病则风邪与疾、瘀互结,甚至伤及正气。故本病的治疗方面,初期以疏散风邪为法,后期多以祛风化痰、益气活血等治法为主。
1.风寒袭络
主证:突然口眼喎斜,眼睑闭合不全,伴恶风寒,发热,肢体拘紧,肌肉关节酸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和营。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炙麻黄9g,熟附子10g,细辛3g,桂枝9g,防风12g,白芷10g,白芍15g,川芎9g,秦艽18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炙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祛风散寒;熟附子、细辛温里散寒;白芍、川芎老调气血、和营卫;秦艽祛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炙麻黄加黄芪30g、白术10g以益气团表;兼头痛者加羌活10g、葛根30g以疏风解痉、清利头目;兼痰浊阻络者加胆南星10g、白芥子10g以化痰通络。
2.风热袭络
主证:突然口眼喎斜,眼睑闭合不全,伴口苦,咽干微渴,肢体肌肉酸楚,舌边尖微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泰艽18g,川芎9g,当归9g,赤芍12g,石膏30g,羌活9g,防风9g,细辛1.5 g,黄芩12g,生地18g,僵蚕6g,全蝎6g,甘草6g。每日一剂,水煎服。
方解:方中以黄芩、石膏、生地清热,秦艽、羌活、防风、细辛祛风散邪;僵蚕、全蝎辛温行散之品以熄风止痉;当归、川芎、赤芍以通络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清热、活血通络之功。
加减:若风热表证明显者,可去细辛、羌活,加桑叶9g、蝉蜕6g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力;兼头晕目赤者,加夏枯草18g、栀子12g以清肝泻热;兼风痰阻络者,加白附子6g、胆南星12g祛风化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