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部编版)第六单元 教学设计 课件(共36张PPT)
主问题1:什么样的诗歌? 环节目标:进一步了解诗歌体裁,体会不同诗歌韵律 的异同。 主问题2:怎样言说作者之志? 环节目标:品析诗歌的写作特点,比较五首诗在表 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主问题3:言说了作者的什么志? 环节目标:了解作者生平,理解作者各自的情感、志趣。
第六单元写作
表达得体
话题指导
如何做到表达得体? 1.考虑写作的目的。不同的写作目的,意味着言语方式、言语的态度应有 所不同,以适应特定的需求。比如要表示感谢,用语应恭敬,而不能流露 出“自高自大”的态度;若是想获得对方的原谅,表达上应诚恳,以期得 到对方的谅解;若是想反映某个问题,则应观点鲜明,指出问题要害,提 出合理化的建议。 2.还要注意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的场合。因读者对象的年龄、性别、职 业等不同,写作时的用语也应不所不同。比如对象是长辈,说话要尊敬, 对象是平辈,用语可以亲切。
范文赏析
几年来,我们学校精心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 营造人文、和谐的育人氛围,拓展各种渠道,普及绿色理 念,倡导绿色文明。开篇交代发出倡议活动的原因:环境 污染已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
我们的口号是:“绿色环保,举手之劳,从我做起, 从点滴做起。”这里我向大家倡议:1.努力学习环保科学 知识,主动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的时代新风。奉献社会,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 和谐发展。2.爱护一草一木,倡导文明行为。不践踏草坪, 不随意摘花折草,做绿色使者,保护绿色生命。3.节约用 水。提倡使用脸盆洗脸,洗完脸或洗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穷则独善 其身, 达则兼济
天下
愚公移山
主问题1:结合课文观看课本剧,你对课文寓意和人 物品质如何理解? 教学环节1:学生演绎自编剧本,其他同学思考提问。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在理解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方面存在一定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同时,加强对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举例:解释“溪亭”和“日暮”所蕴含的寓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2)诗词意境的把握: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把握往往较为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把握诗词中的意境美。
(3)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对于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能力较弱,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举例:以《如梦令》中的修辞手法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和仿写练习。
3.诗词鉴赏:品味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夸张、拟人等,学习诗词的审美情趣。
4.诗词解析:详细解析诗词中的关键词语,如“溪亭”、“日暮”、“藕花”等,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
5.诗词感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词中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6.诗词应用:学会运用诗词中的佳句进行写作或口语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7.课后拓展:推荐相关诗词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和鉴赏,拓宽知识面。
二、核心素养目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李清照的《如梦令》,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解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对语言美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运用诗词佳句的兴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一着惊海天》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章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情感表达或修辞手法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意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学习的修辞手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一着惊海天》这一课时,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积极分享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类似经历,这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们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我发现,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仅凭理论讲解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分析课文重点句子时,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让学生们感受到这些修辞手法的美妙之处。
实践活动环节,我让学生们分组讨论并尝试创作,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从成果展示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显得有些吃力。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如梦令》的基本背景和作者情感。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春天的一夜风雨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它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词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词的韵律、意境和情感表达。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的朗读技巧和诗句解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绿肥红瘦”的意象,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如梦令》相关的诗句或意境。
2.诗词朗读: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朗读练习。这个环节将让学生们体验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017部编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古诗词《如梦令》的全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诗句解析、诗词背景了解、诗人情感体验、诗词朗读技巧以及诗词意境的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如梦令》,掌握其中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并学会分析诗词的意境。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教材,注重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朗读水平。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在本节课的总结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计划在课后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提高学习效果。
首先,关于诗词朗读。在课堂上,我发现部分学生在朗读诗词时存在节奏把握不准确、情感表达不到位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我尝试采用了示范朗读、分组练习等方法。但从教学效果来看,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情操与志趣愚公移山
24愚公移山设计说明此文选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它借愚公形象,通过“智叟”与“愚公”的对话,展现了“智叟”之愚与“愚公”之智,告诉人们做事要胸怀大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功。
同时,课文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雄伟气魄,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对人们有很大的启发。
此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且具有基本独立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已具备了结合课文注解进行阅读,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的能力。
因此这篇课文应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教师重在指导,给予方法上的点拨。
学习目标1.明确寓言的特点及作用,理解此文的深刻寓意。
2.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反复朗读、记诵,逐步积累语言材料,培养文言语感;鉴赏并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和语言描写突出人物个性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情节和人物的分析,体会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2.引导学生理解愚公与智叟对待移山问题的观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查找资料,提前了解与《列子》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播放谭晶《愚公之歌》)。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源于古老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改编的歌曲。
愚公移山的故事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那么,愚公是怎样搬走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的呢?请同学们把目光转向课文《愚公移山》。
二、预习任务1.字音字形。
厝.(cuò)万仞.(rèn)冀.(jì)州荷.(hè)担箕畚..(jīběn)孀.(shuāng)妻始龀.(chèn)智叟.(sǒu)穷匮.(kuì)雍.(yōng)南陇.(lǒng)断惩.(chéng)山北之塞2.文学常识。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是本学期的写作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得体表达的基本要求,二是得体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得体表达的基本要求,学会使用得体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质量。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在写作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得体表达的理解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出现用词不当、语序混乱、表达不清等问题,对于如何在不同的场合和对象面前使用得体的语言还缺乏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得体表达的技巧。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得体表达的基本要求,认识得体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使用得体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质量。
3.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得体表达的基本要求2.得体表达的方法与技巧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案例,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得体表达的方法和技巧。
2.讨论法: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得体表达的问题。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运用所学的得体表达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2.参考资料:关于得体表达的案例分析、讨论题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典型的写作案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得体表达的重要性。
2.呈现(10分钟)介绍得体表达的基本要求,如语言得体、态度得体、方式得体等,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谈谈在写作中遇到得体表达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得体表达的基本要求,对一些写作片段进行修改,提高表达的得体性。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全部优秀教案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21.《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一着惊海天》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一着惊海天》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理解课文中的英雄品质和修辞手法,我看到了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身影。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关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尽管大部分学生能够跟上课堂节奏,但仍有个别学生对一些生僻词汇和复杂句子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通过简化语言、举例说明等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教材第六单元《一着惊海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一着惊海天》的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具体内容包括:
-在分析修辞手法时,教师可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进行讲解,并指导学生在实际写作中进行模仿和实践。
-通过介绍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历史背景、英雄人物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
-对课文中的复杂句子和长句进行理解和分析,这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拆解和分析。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对于初学者来说,区分各种修辞手法并恰当运用是一项挑战。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合作与探究中深入理解课文,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一着惊海天》的生字词学习和掌握,如“精湛”、“楷模”等,这些词汇是学生扩展词汇量的基础,也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理解课文的主旨和情感,把握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赞美,这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其次,在讲授修辞手法时,我发现自己讲解得有些过于迅速,导致部分学生未能完全掌握。为此,我打算在下一节课中,放慢讲解速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吸收这些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包含五首古诗词,分别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词基础,对古代文学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对诗词意象的理解、情感的把握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五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人的情感世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五首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
2.难点:对诗词意象、情感的深入把握,以及对诗词审美价值的认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词描绘的景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词的美。
2.诵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
3.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五首古诗词的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五首古诗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诗词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五首古诗词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一向学生介绍五首古诗词的作者、内容和背景,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写作《表达要得体》教案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表达要得体的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二、核能够熟练运用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得体表达,提高对文章的审美品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掌握表达要得体的基本要求,包括简明、连贯、得体;
-学会根据不同场合、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
-熟悉并运用修辞手法,提高文章的文采和表现力;
-分析课文中表达得体的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举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课文《背影》中父亲送行时的一系列动作和表情的描述,强调如何通过得体的表达来展现情感,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表达要得体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表达要得体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教学难点
-区分不同语境下的得体表达,如正式场合与日常交流的区别;
-理解并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在实际写作中,能够结合文章主题和情境,运用得体的表达。
举例:难点之一在于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在不同语境下的语言分寸,如在书面语和口语中表达同一个意思时,用词和句式的选择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以举例比较,如课文中《春》一文中对春天的描绘,使用了大量的书面语和修辞手法,而在口语表达中,则可能更加简洁明了。
3.增强学生思维发展与创造力,使其在写作过程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展现个性与创意;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 情操与志趣写作 表达要得体
写作表达要得体设计说明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表达得体不仅在学生日常的口语交际中较为重要,而且在写作中也尤为重要。
安排此次写作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语境恰当地使用语言,根据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等要素,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培养其严密流畅的思维、高雅的审美趣味及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目标1.根据表达目的,注意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的场合,以得体地表达。
2.在写作中能够恰当使用词语与句子,做到语言表达得体。
3.初步了解感谢信、邀请书、倡议书和演讲稿等实用文的特点,让学生根据其特点选择得体的表达方式与内容。
教学重难点1.指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在写作中得体表达。
2.指导学生初步了解感谢信、邀请函、倡议书及演讲稿等实用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研读法诵读法讨论探索法资源与工具(一)资源准备表达得体的范文。
(二)工具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学习情境有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
一句运用得体、恰到好处的话,可以化解心灵的寒霜,温暖冰冻的心灵。
一个人说话如果不顾场合,那么不但达不到说话的目的,而且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带来灾祸。
我们要根据说话的场合决定说什么样的话。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做到表达得体。
二、预习任务学完第六单元的诗文,你有何感想和收获?自拟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三、学习任务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明确“表达得体”的含义。
1.结合之前的阅读经验,说一说什么是表达得体。
2.结合所学课文,总结表达得体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二)引导学生归纳表达得体的注意事项。
结合下面的例文,思考如何进行得体表达,有哪些注意事项。
【例文】××先生:感谢您昨天来我校做关于学习方法的讲座。
您讲的内容很有趣。
特别是您对学习方法的独到见解和海阔天空的议论,显示您确实有较高的水平,令人钦佩。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诗词五首,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课文内容分析:本课所选五首诗歌,有一首古体诗(《饮酒》其五),三首近体诗(两首律诗:《春望》五言,《雁门太守行》七言;一首绝句:《赤壁》),一首词(《渔家傲》),诗体形式多样,各具特点,应指导学生全面了解。
时间上,晋、唐、宋,久远的历史,丰厚的社会生活,指导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读诵诗歌,理解诗人寄寓的思想感情,进而了解当时时代状况。
学情分析:进入八年级,学生已读背过不少的古诗,掌握了一些古诗体裁,历史朝代,诗人生平等常识,有了一定浅层次理解诗歌的能力,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学习古诗的现状是:大多重背诵,轻理解,而且背诵的是字音,默写时很多错别字,连诗句字面意思都没有理解,更不要说整首诗的意思,诗人的思想感情了。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许是小学阶段,中学初级阶段古诗教学只要求读读背背,不求甚解的指导思想,个人认为八年级上,古诗词教学要求要提高,要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从而理解“知人论世”,即了解诗人,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
另外,本课所选《渔家傲》是词,在初中教材中首次出现。
尽管学生都知道“词”这一概念,但他们并不知道“词”的特点。
词和诗有何区别,还有“古体诗”和“近体诗”,关于诗体常识,教师应指导学生梳理,系统了解,避免胡子眉毛含混不清。
教学目标:1.梳理古体诗歌体裁分类,整体了解古诗体裁知识2.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不同体裁诗歌不同韵律特点,背诵课文3.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生平,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4.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读,用“知人论世”读古诗的方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背诵诗歌2.品味诗歌语言,初步学习诗歌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用“知人论世”方法解读古诗,准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创意:恰当分类,举一反三,比较阅读,彰显特点。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原来一堂课能学几首古诗?(学生说)我们这节课要学三首,怎么学呢?请大家翻开书第24课《诗词五首》,说说该哪三首放在一起学,为什么?学生说,明确:时间上都是唐诗,体裁上都是近体诗:律诗、绝句,同类的一起学,可触类旁通。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
本次综合性学习共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文化遗产项目,并能对其资料进行筛选,制作资料夹;中期阶段,通过小组的推荐,鼓励学生合作撰写申遗报告;后期阶段,通过召开答辩会,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考察学生对自己调研的文化遗产知识储备情况。通过习作《我与身边的文化遗产》树立保护和发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的意识。
传统手工技艺
分布区域
介绍宣纸的发展过程。
历史渊源
从历史的角度阐述其根源。
基本内容
宣纸的制作过程。
相关器具及制品等
介绍相关的工具和设备。
二、项目论证
基本特征
宣纸在制作中独特之处,如:原料、水源、工艺等方面。
主要价值
宣纸的地位、价值以及发展前景。
备注
通过提示语帮助学生理解申遗书具体填法。
达标
检测
1.各小组是否已经选定一项申遗项目;
课题名称
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
课时
第二课时
课标要求
1.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2.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内容与学情分析
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合作,指出“综合性学习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身边的文化遗产》此次综合性学习,意义在于在合作中激发学生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体会合作的乐趣。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6单元综合性学习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说课稿.doc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身边的文化遗产【活动目标】1.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及我们身边有哪些文化遗产2.认识保护我国文化遗产的意义,增强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积极参加有关文化遗产的推荐、评选、撰写申请报告等各项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文化遗产吗?了解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吗?我们襄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颇负盛名的文化之乡。
特别是这里留下了关于三国历史的宝贵文化遗产,遗址遗迹现存有50余处,如“古隆中” “春秋寨”“马跃檀溪处” “水镜庄” “庞公祠”等等,而三国故事更是不胜枚举,“三顾茅庐” “马跃檀溪” “水淹七军"“刮骨疗伤"“大意失荆州'‘等等家喻户晓,广为流传。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 ---------------- “身边的文化遗产”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吧!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了解什么是文化遗产,明确活动内容。
1・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国务院规定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
4.活动内容:①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②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③班级召开模拟答辩会。
二、文化遗产推荐与评选。
1.全班同学分成小组。
(班长分或自由组合)2.小组长协调组员,做好分工,避免重复。
3.组内自由推荐。
(根据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入选标准)制作资料卡。
4.小组讨论。
(收集资料卡,选出推荐人数最多,认同度最高的项目作为“申遗”项目).三、实地考察、收集资料、撰写申请报告1.实地考察申报项目。
比考察前,了解背景;准备笔记本、资料夹、相机、录音笔等工具;了解路线。
b.考察中,详细记录观察所得,访问权威人士,深入了解其独特价值,注意保护环境。
c•考察后,整理资料,分类,汇总资料;讨论分析与评定标准的符合情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核心任务:积累文言词语,梳理文意;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培养文言语感。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 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学情
八年级学生已具有较好的古诗文学习能力,多数学生在字音、字词释义、 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阅读浅易古诗 文作品。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文言文教学 中,对课文的理解可以采用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的方式,并在教学的过程中 进行人文思想的教育熏陶。
具体任务二:解词译句,疏通文意
默读《<孟子>三章》《愚公移山》《周亚夫军细柳》三篇课文,能根据提供的助学视频和课下
注释、工具书等积累本单元课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释义,解词译句,疏通文意 。
(1)积累通假字。
(2)从文中找出古今异义词,完成下面表格。
词语
古义
今义
(3)辨析词性,找出活用的词语,解释意思。 (4)串词成句,疏通文意。
第三课段
核心学··习
第四课段
追贤士之光,塑自身之魂 访先贤心灵,悟高尚情怀
课程实施
学·习
第五课段
品诗歌之· 美,悟智慧人生
第一课段
知课文大意,品经典魅力
学法提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透解字 词、对译字词,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语感,整体感知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任务
导读:浩瀚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本单元选 文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篇,其中折射的圣贤思想对我们启 发很深,接下来,就让我们完成以下任务,感知经典的魅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6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采桑子》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采桑子》的诗意、艺术特色及其在表达美好愿望方面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应用古诗词的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语文上册第6单元《采桑子》: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使其能够理解并感受古诗词的韵味,提高审美情趣;2.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古诗词,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3.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古诗词的文学特色,培养创新思维;4.增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并运用诗中的优美词句进行口头及书面表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核心素养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韵律和意境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比如对仗和平仄的运用,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采桑子》中的一个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艺术特色。
2.诵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词诵读体验。通过诵读,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诵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中的自然描写”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自然美,分析诗人如何通过自然景物表达情感,并启发他们如何将这些元素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教案
8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如梦令》教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教案一、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中涉及的李清照词作品共两首,分别为课内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和课外诵读部分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于早年少女时期,为婉约派小令,格调清丽,浅显易懂。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中国古诗词有了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欣赏诗歌的能力。
但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往往存在程式化的理解,缺少结合文意的正确、个性解读。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积累古诗词,教给学生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2.过程与方法:搜集李清照的一些词,让学生在欣赏中多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其诗词风格以及性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经典不只是用来仰望,而应该是被感知。
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如梦令》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体会蕴含的生活气息和欢快的旋律。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经典不只是用来仰望,而应该是被感知。
从原生态中领略生动的经典神韵。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有这么一个人:被称为第一女词人,婉约之宗,猜猜她是谁?预设答案:李清照宋代是词最繁盛的时期,形成了两大词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引导学生了解婉约派和豪放派。
(引导学生了解两大词派的特征)豪放派:视野开阔,气势恢宏雄奇,浪漫、豁达、积极向上。
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
婉约派:婉转含蓄,心思缜密,柔婉温和。
代表词人有李清照、柳永,欧阳修等。
2.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昆明的雨》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昆明的雨》:
1.章节定位:本节课为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第二课。
2.教学内容:
a.阅读理解:《昆明的雨》课文阅读,理解作者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的描绘与情感表达。
b.文学鉴赏: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生动描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昆明的雨》中对雨的描绘及其背后的情感。雨在文章中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这种写作手法是散文中的重要特点,它帮助我们理解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段具体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通过对雨的描绘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c.分析写作技巧:对比、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d.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对文本的整体理解能力和对细节的把握能力。
举例解释:
-重点一:学生需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雨的描绘来表达对家乡的感情,如“雨,像银针一样,密密麻麻地斜织着,给大地穿上了透明的衣裳。”这句话中,作者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示了昆明雨季的特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昆明的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雨,它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雨的奥秘和作者对雨的描绘。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雨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单元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语音和语义,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
单元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单元教学难点:背诵课文,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回答了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阅读这些作品,要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与胸襟。
同时要注重积累与背诵,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学生现状: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文言基础知识薄弱,阅读古诗文的能力低。
教学措施(1).简化头绪,突出重点,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注重知识及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 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3).重视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4).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21.《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教学重点: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理解本文意思。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教学过程: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
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
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③居天下之广居( ) ④无违夫子(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2、朗读全文,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中心。
4、正确理解并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育。
教学重点: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2、积累文言词语、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分析结构,把握主旨。
教学设想:课前,学生按要求认真预习,把不理解的词句通过查工具书尽快解决,同时,反复朗读,找出认为有用的信息;课中,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多形式的朗读,培养语感,在质疑中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章中心;课后,背诵课文,归纳文言词句。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2月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振中宣布:“嫦娥三号”探测器发射成功!奔月飞行约需5天,将于12月6日飞行至月球附近,于12月中旬在月球虹湾软着陆。
探月工程分“绕、落、回”三期。
要知早在我国研制原子弹的时候,中苏交恶,苏联撤走了专家,我们国家那时还是一清二白,有人就劝说道,我们还是暂停了原子弹项目吧,陈毅元帅在一次政治局会议上的话很具有代表性:“中国人就是要把裤子当了,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张爱萍向国防部长林彪汇报自己对原子弹项目调查结果的时候,林彪的态度同其他几位老帅的意见完全一致,同样很坚决。
他说:“原子弹一定要搞下去,一定要响,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它烧响了。
”当然,正是有了原子弹方面技术的成熟才有了今天我们的嫦娥三号。
二、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1. 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三、疏通文意:1、明确学习要求:(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2)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曾=增衡=横拂=弼词类活用: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经受饥饿之苦;动:使……惊动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使……坚韧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征:古义:征验;今义:出征;喻:古义:了解;今义:比喻。
虚词:于: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一词多义: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则有去国怀乡四、文章探究:思考下面的问题:1、文章第一段例举的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什么共同点?(1)他们出身卑微,(2)他们历经了苦难的磨练,(3)他们都被提拔任用,做出了一番成就。
2、文章举的这几个例子在文章中有何作用?引出下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起过渡作用4、作者认为要成就人才要经历那些磨难?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述这些?5、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朗读、背诵。
六、板书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引出问题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
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
(道理论证)---- 提出问题第3段: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
(对比论证)-----分析问题(正面)和(反面)第4段: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教学反思:22、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体会运用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概括愚公移山的精神,概括故事的寓意: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奋斗。
教学重难点:1、品味人物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2、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做出不同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法国寓言家拉•封丹认为,寓言有“身体”和“灵魂”两部分,“身体”就是寓言故事,“灵魂”则是它的寓意。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则寓言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人物的形象和这则寓言的“灵魂”。
检查复习:好习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好文言文主要靠积累,知识积累的好方法是自我整理,请说一说你整理了什么知识点。
二、简析课文1、我们接下来齐读课文并思考几个问题,看同学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课文。
a、解决以下问题1、太行、王屋二山的规模怎么样?2、愚公当时的状况如何?3、愚公为什么要移山,移山的目标如何?4、移山的结果是怎么样的?b、现在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计算一下,参加移山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怎么知道愚公也参加了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c、移山这事做起来难吗?难!我们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板书:难方七百里,高万仞移山———难——五人,人数少工具简陋时间漫长行程远由此看来,移山的任务的确很艰巨,但越是艰巨,越能体现出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些人物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三、分析人物学法指导:表现人物思想情态的基本方法是对话,它不仅能在情节发展中起推动作用,而且不同的问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还可以表现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1、分析愚公妻和智叟对愚公“平险”的对话。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过渡:愚公的妻子和智叟都反对愚公移山,他们的理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同:认为没有办法处理挖下来的土石学法指导:“近似之迹,不可不察”,读书时经常注意从“近似之迹”的比较中找出它们的相异之处,就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能力。
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从目的、语气和称谓的角度思考两段话的区别。
区别: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式的运用,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的轻视。
“且焉置土石?”愚公的妻子有这个疑问,说明她考虑到丈夫面临的困难,对自己丈夫去移山更多的是关心和担心。
b、愚公的妻子:合乎情理“献疑”智叟:夸张,带着讽嘲的意味“其如土石何”与“如太行、王屋何”句式相同,但智叟的话中多一“其”,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c、从称谓看,还有什么不同?愚公的妻子称愚公为“君”,智叟则称愚公为“汝”,显得不客气,也说明了智叟对愚公轻视的态度。
“轻视、看不起2、愚公之妻关切、担心愚公,智叟讥笑、责难愚公,你觉得他们说话的语气应该是怎样的?明确: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带有关切、担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委婉。
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
学生试读3、分析智叟的形象愚公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智叟“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由此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智叟是怎样的态度?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畏难而止自作聪明板书3、分析愚公的形象a、智叟自作聪明地反对愚公移山,愚公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反对和嘲笑我们一起读愚公反驳智叟的话。
学生找出“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齐读启发:这段句子念起来感到特别有力,这是什么原因呢?移山很有信心,使人感受到移山的可能性。
追问:“而山不加增”,这个“而”字的作用是什么?体会“而”字的转折作用;“加增”就是“更增高”。
子子孙孙无穷尽,然而山不会更增高了,挖去一点就少一点,这样一算,自然引出了一个结论:“(山)何苦而不平?”b、面对那么大的困难,愚公对智叟说的这段话表现了愚公什么样的性格?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知难而进大智若愚板书c、愚公“年且九十”,只剩“残年余力”,却要带领老老小小五个人,移走两座“高万仞”的大山,这到底是“愚”还是“不愚”?请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