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典型案例】XX县发展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
XX县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精简篇)
XX县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XX县林下经济发展实施方案为科学利用我县林下土地和空间,延伸林业产业链,实现近期得利、远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协调发展的目标,加快林农增收步伐,结合X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维护生态安全为前提,以兴林富民为目标,以提高林地利用效率和林业综合效益为核心,按照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紧紧围绕实现XX跨越发展总体目标,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优势,培育和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提高林地利用率和林业综合效益,推动林下经济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促进林业经济与生态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一)林下种植到 2016年,计划发展面积20000亩,计划总投资52165万元,预计总产值达9180万元。
1.林药石斛:2016 2016年,全县计划发展石斛1500亩,其中紫皮石斛和铁皮石斛各750亩,计划总投资15000万元,预计总产值72000万元。
种植乡镇为:太平镇、姚关镇、摆榔乡、万兴乡、酒房乡。
重楼:到2016年全县计划发展重楼3000亩,计划投资4200万元,预计总产量144万斤、总产值960万元。
种植乡镇为:太平镇、水长乡、何元乡、老麦乡、万兴乡、酒房乡。
草果:到2016年全县计划发展草果1000亩,计划投资200万元,预计总产量140万斤、总产值420万元。
适宜种植乡镇:老麦乡、姚关镇、万兴乡、酒房乡。
其它药材:到2020年计划发展板蓝根、续断、龙胆草、三七等4500亩,预计总投资765万元、总产值1800万元。
2.林菌到 2016年,计划在有条件的山区农户发展茶树菇、香菇、平菇、木耳、竹荪、野生菌等食用菌林下栽培产业,普及率达80%以上,栽培面积10000亩,预计总投资32000万元、总产值42000万元。
(二)林下养殖林禽。
到 2016年,计划发展林下养禽40万羽,预计总投资3720万元、总产值14400万元。
(三)森林旅游充分利用善洲林场、摩苍林场、石瓢温泉、长官司古树名木保护点、大关景区、酒房乌龙瀑布等旅游景点的自然资源和林下产品资源,深入挖掘金布朗文化、契丹文化,科学合理地发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疗养,年接待游客量10万人次以上,年产值300万元。
精准扶贫案例
精准扶贫案例【篇一:扶贫开发典型案例】潜山县扶贫开发典型案例发布时间:2014-04-20 17:18:46来源:潜山扶贫办阅读次数:944特色产业舞龙头,对症扶贫阔步走徐建平一、案例背景潜山县位于大别山东南麓,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全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1万亩,宜林山场面积131万亩,水面9.2万亩。
县域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为大别山余脉,山区面积占全县总面积59.2%,中部的丘陵区占全县面积的23.9%,东南部为圩畈区,地势平坦,河湖穿插,耕地集中,占全县总面积的16.9%。
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其中山区村为158个。
2004年年末总人口57.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3万人,占总人口91.4%。
由于我县山区面积较大,地形地貌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人口数量较大。
2004年全县人均收入668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3.75万人,人均收入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6.38万人。
并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在温饱线上挣扎。
而且贫困人口居住分散,扶贫开发成本高。
该县人均收入924元以下的贫困人口还有10.13万人,且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深山区和自然灾害频发区,居住分散,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短时间内还很难摆脱贫困,改善这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其温饱问题需要付出的扶贫开发成本较大。
山区多是以保持生态效益为主的公益林,经济效益较低。
农民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经济作物如茶叶、蚕桑、板栗、瓜蒌等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影响因素大,缺乏促进群众收入稳定增长的主导产品。
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80元,山区人均纯收入仅为1200元左右,除绝对贫困人口外,尚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在温饱线徘徊,生活条件和质量较差。
脱离贫困的群众也只是一种低层次、低标准、低水平解决温饱,基础不牢,稍遇自然灾害极易返贫,需要继续扶持进行巩固。
近年来,潜山县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扶贫开发面临的新情况,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创新扶贫开发方式,探索实施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六大产业对症扶贫模式”,即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禀赋,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根据不同地势的土质地貌,实行不同的产业扶贫,扶贫项目和资金向真正需要扶持的贫困户重点倾斜。
江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江西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典型案例
一、于都县发展垦殖经济
2014年,于都县积极探索发展垦殖经济,实现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破解贫困领域就业困难、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大力推进乡村农业发展。
2014年,全县开垦了55.8万亩,发展垦殖户431户,发展标准垦殖厂12家,投资兴建面积超过30万亩,总投资超过1.23亿元,每亩投资1185元。
2015年,该县又开垦18.1万亩,发展垦殖户378户,发展标准垦殖
厂10家,投资兴建面积超过10万亩,其中,安防垦殖厂投资420万元,
每亩投资1258元,有效提高了当地经济收入水平。
同时,在改善农村生
态环境方面,于都县积极开展垦殖回护林工程,投入资金兴建8500亩林地,植树3000余万株,绿化及生态保护面积达50.5万亩,实现了垦殖经
济和生态建设双赢。
二、高安市推广微型护林队创新工作
高安市积极探索以微型护林队创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16
年以来,全市共启动微型护林队站点722个,累计投入经费1087.69万元,累计植树护林549.19万株,累计配备护林队员1262人中,贫困户占比54.2%,年收入有所增长。
该项工作还大力推动了农村林业和生态补偿机
制的完善,有效减少了森林火灾和盗。
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建议
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建议一、林下经济对脱贫攻坚的作用1.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在农村的就业机会变得更为紧缺。
而林下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参与,提供了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实现就业和增收。
2.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使农民增加有效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种植参加、木耳等林下经济产业,可以让农民在原有的耕种工作之外,增加一些额外的收入来源。
3.促进农村产业升级。
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有利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
二、林下经济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1.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
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种植经济作物或者进行生态旅游等方式,可以使森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2.改善生态环境。
林下经济的开发可以促使农民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砍伐森林的行为,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改善,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3.提升农村经济效益。
林下经济的发展可以提升农村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1.加强政府引导。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展林下经济产业,提供相关的技术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农民更好的开展林下经济项目。
2.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引导农民转变经营观念,发展多种经济作物和林下养殖,提高农民收入。
3.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促进农民积极投身林下经济的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加大对林下经济科研的支持。
政府应该加大对林下经济科研的支持力度,推动林下经济产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林下经济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林下经济成功案例
1.6大力发展林下后续产业做足退耕农户增收文章——河北省临漳县临漳县位于河北省最南部,古时称“邺”,曾是“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县域总面积744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是一个传统的平原农业大县.全县有林地面积21.7万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9.3%.2007年林权改革后,林农对树木的管护意识明显增强,但由于林木生产周期长,林农短期内只是管护而见不到收益,特别是在平原地区,随着粮食价格的上涨,出现了“林木生长周期长农户近期见不到利不愿植树、林木受市场波动较大价格偏低林农不愿管理、林木后续产业不活林农不敢发展”等现象和问题,导致农户植树和管护积极性有所降低.针对上述现象和问题,临漳县着眼于破解退耕农户远期得林与近期得利的矛盾,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上做文章,积极探索多种林下种养新模式,开辟林下后续产业新渠道,使“国家远期得林、农户近期得利、远近互惠互利”得到有机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发展林下经济,带动林业后续产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新路子.目前,全县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畜、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总面积2万余亩,年实现产值1.5亿元,直接带动农户增收5000万元.一、制定规划,多措并举,真正让林下产业“活”起来紧紧围绕“以林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实现近期得利与远期得林的优势互补.一是规划引领.县委、政府先后出台了林下产业的实施意见、林业及林下产业的推进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指导林下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9年,又聘请高资质单位,编制完成了临漳县林业及林下产业五年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总体布局分为四大块,即在县域东部重点发展林药间作,县域中部重点发展林菌间作,县域南部重点发展林禽畜养殖,县域西部重点发展林农间作.分别新建四个1万亩以上的林下中药材基地、林下食用菌基地、林下畜禽养殖基地、林下农业种植基地作为突破口,激活林下产业发展.二是政策扶持.重点做到“两延长两优先”,“两延长”,就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延长林地经营权至50—70年不变,真正让林农放心放开经营.“两优先”,就是将林下经济重点村优先列入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对发展林下经济积极性较高的乡镇、村户优先进行资金扶持.同时,公开扶持标准,对林下食用菌棚室每平方米补助10元,林下种植药材、牧草每亩补助150元,林下舍施养殖每平方米补助200元,特别是对林下经济发展快、规模大、效果好的村和企业,县政府积极协调贴息贷款给予支持,以此带动林下经济发展.三是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多方面进行算帐对比,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外出到安徽亳州、保定安国等地参观学习,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二、创新机制,多种模式,真正让林下产业“壮”起来紧密结合临漳实际,因乡因地制宜,强化技术保障,发展多种模式的林下产业,促进林下经济发展壮大.一是龙头带动.以培育省级林果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发展壮大以林下养殖为主的河北森旺生态农牧有限公司、以林下食用菌为主的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以林下中药材为主的临漳县望邺林木有限公司等10家大型林下种养企业,走“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路子,从业人员2000余人,带动农户1000余个,带动增收5000余万元.临漳县华森生态菌专业合作社是河北省林果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年来,利用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林下食用菌,同林农签订收购合同1000余份,回收产品1200吨.该合作社已与农户逐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利益共同体,也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通过龙头带动成功的实现了同大市场的对接.二是基地带动.在每个乡镇培育一个50-100亩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引导农户发展.重点培育发展了临漳镇东五岔口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等10个面积分别在300亩以上的林下种养示范基地.目前,全县形成了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草等“六种”林下经济模式,发展白芍、牡丹、双孢菇、鸡腿菇等种植品种22个,发展牛、羊、鸡、鸭、鹅、狐狸、驼鸟等养殖品种16个,建成林药基地6个,林菌基地5个,林农基地13个,林下养殖基地26个等.临漳镇东五岔口村地处漳河北故道,是2005年国家重点退耕还林项目村,2007年开始从安国购进荆芥、射干、丹参等品种在林下进行试种,截止2010年底,全村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0亩余,实现产值350万元,当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5400余元,比2007年没有种植药材之前增长了37%.三是典型带动.鼓励家庭承包经营,培育发展林下种养大户,以其现身实例增强说服力,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经济.岗陵城农民孙俊光承包50亩林地发展林下食用菌,亩效益在4000元左右;协王村农民胡海庆承包200亩荒地,发展林果种植和林下养牛,综合效益在上百万元.诸如此类的林下种养大户,全县已拥有40余个,年种养效益在2300万元左右.四是技术保障.重点做好“三抓”:一抓技术推广.县林业、农业、畜牧等技术人员组成技术小分队定期开展种养技术培训,近年来,共举办技术培训班200多期,推广食用菌、药材、养鸡等种养技术16项,培训农民1.2万人次.二抓技术示范.从适宜林下发展的品种抓起,以林下种养基地为依托,抓好种养品种的试验示范,重点对白芍、药牡丹等20余个药材品种和双孢菇、鸡腿菇等10余种食用菌在林下进行示范试种,筛选查找适合郁闭林下种植品种,并逐步推广.三抓技术创新.长期与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奥瑞食用菌研究所、邯郸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常年聘请教授、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林下种养新技术、新方案,不断创新林下产业新品种.三、多方得利,多重效益,真正让林下经济“富”起来通过近10年来的探索实践表明,发展林下后续产业是促进林农增收的有效途径,它已显现出多重效益.一是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调查发现,林下种养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收益大.以种植食用菌双孢菇为例,一亩林地中有半亩可用于发展林下种植,每平方米需材料、人工费用等投入20元,按每平方米产菇10公斤、每公斤3.5元计算,效益不低于35元,纯收入在15元以上,亩纯收入在4000元以上.且食用菌生产周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即使每年按3茬计算,年效益也在1.2万元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二是显着的生态效益.农户发展林药、林菌等林下种植,在作物施肥、浇水、除草、除虫的过程中,林木也得到了管护;在发展鸡、鹅、鸵鸟等林下养殖的过程中,畜禽粪便增强了林地的肥力,促进了树木生长.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不仅使林下种养的农产品实现了无公害、纯生态,而且树木长势较好,改善了自然环境.三是良好的社会效益.通过发展林下后续产业,让退耕农户不仅近期得到了实惠,而且使整个后续产业不断集聚壮大,全县已涌现西羊羔乡千亩林药种植、临漳镇千亩林菌栽培、砖寨营乡千头林下奶牛和鸵鸟养殖等多个示范种养基地,带动周边乡村3000余个农户发展林下种养.实践证明,农户在发展林下后续产业的同时,管护和造林的积极性显着提高,真正实现了近期得利和远期得林的双赢.1.7千方百计为林下经济铺路搭桥——河北省邱县邱县位于河北省东南部,辖4镇3乡218个行政村,面积455平方公里,耕地58万亩,人口26万,是一个平原农业县.2003年以来,基于宜林沙荒地多的实际,邱县借助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机遇,每年都在春秋两季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9年来累计植树1700余万株,林地面积达25万亩,林业及相关加工业成为全县第一主导产业.为充分利用林下空间,提高农民即期收益,邱县县委、政府积极探索林下肉鸭、柴鸡、野兔、鸵鸟、金蝉等多种养殖模式,全县林下经济面积突破3万亩,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2008年,河北省发展林下经济现场会在邱县召开,2009年5月,全省循环经济发展试点经验交流会在邱县参观现场,邱县已成为林下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一、多元给力促发展,林下经济风生水起林下经济对于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增加林业附加值,开辟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受传统的“平面单样”的棉粮种植模式影响,在发展林下经济之初,农民普遍有所顾虑.为此,邱县从激发内在动力、破解外在制约等各方面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一是换脑+示范,破解思想障碍.为了让农民接受林下经济模式,邱县由县财政出资,从养殖基础较好的东锚寨等村中挑选头脑灵活、思想解放的能手100余人,分期分批先后到武安、涉县、景县等地参观林下柴鸡养殖,使农户切身体验到林下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林下养殖的“要我搞”到“我要搞”.同时,县林业局着力培树了一批林下经济先进典型,发挥标杆作用.通过优先培养的谈振山等63家示范户带动,消除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思想障碍.二是政策优惠+贷款扶持,激发发展热情.邱县成立了林下经济开发办公室,负责做好群众政策咨询、技术辅导和协调服务等各项工作,制定出台了鼓励群众发展林下复合经济的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凡发展林下种养的群众由县、镇、村出面优先协调用地;在资金上有缺口的,帮助协调低息贷款,先后帮助60户协调贷款560万元,同时随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激发了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三是集中办班+现场指导,破除技术制约.为解决起步阶段农民不懂技术的难题,邱县加大了技术支持力度,采取开办种养技术培训班、农民夜校、放映技术指导录像、派技术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搞示范基地等多种举措,使农民熟练掌握了林下经济种养技术.同时,从农牧、林业、科技等部门抽调农艺师组成服务小分队,入村到户,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通过树典型、定政策、给技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了发展林下经济的合力.以东锚寨村为例,2004年,该村被确定为林下柴鸡养殖试点后,当年发展养殖示范户10户,在探索成功后带动全村规模发展,2010年底全村已发展40余户,成为辐射周边2公里的核心林下养殖示范区.二、基地带动扩增量,林下经济规模初具为形成规模效应,邱县规划建设了林下经济基地,推广“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格局.一是科学规划谋长远.着眼林下经济长远发展,聘请省市林业、畜牧等技术人员制定了林下经济发展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先后规划建设了“一带四廊十基地”,“一带”即以老沙河沿岸各村为核心的百万只蛋鸡养殖产业带;“四廊”即以106国道、311省道、邱新路、邱广路为主框架的四条林下经济长廊;“十基地”即东锚寨、霍赵屯林下30万只肉鸭养殖、郭吕庄万头生态猪养殖等共计10个林下经济发展基地,通过科学规划和强力实施,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二是外向拓展增效益.东锚寨林下柴鸡养殖基地与邯郸美食林集团签订了购销协议,所创锚寨牌柴鸡蛋畅销各大中城市.2006年该基地柴鸡养殖基地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规模化生态放养鸡示范基地”.2008年开始,林下肉鸭与山东六和农牧开发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六和集团负责技术指导,防病防疫、饲料供应、成鸭回收,养殖户负责鸭棚建设、喂养两个环节,降低了农户养殖风险,增加了养殖效益,以此带动160余户群众发展林下肉鸡肉鸭.通过发展订单经济,建设大公司的后方基地,先后建成了东锚寨等一批精养殖小区,今年郭吕庄林下养殖小区又被河北省农业厅确定为养殖试验示范基地.三是丰富内涵扩规模.邱县在林下养殖柴鸡、肉鸭成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种养模式,在霍赵屯村林下发展金蝉埋植300亩,建成了金蝉养殖专业村.在郭吕庄、程二寨两个村分别建成千头林下养猪厂,程二寨村建成了百亩鲇鱼养殖基地,陈村的林下肉鸽养殖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目前,邱县已形成以鸡、鸭、鹅、猪、灵芝、蘑菇等林下多元化种养大格局,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三、内引外联催提升,林下经济纵深推进随着林下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邱县把培育壮大专业协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纵深发展的突破口.一是专业协会促联合.针对以家庭为单位的林下种养模式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问题,邱县通过扶持专业协会形式有效地化解了这一难题.2006年以来,先后组建了柴鸡、肉鸭、肉鹅等专业养殖协会,在模式、购苗、防疫、销售等多方面为会员提供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邱县霍赵屯村26户农民还自发建起了养鹅专业合作社,实行技术共享、信息共享和市场共享.通过培育与林下经济相关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它们在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纽带作用,提高了抗风险能力,变一家一户独立发展林下种养,为“五指并拢”做强林下产业.二是龙头带动强筋骨.邱县坚持把壮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作为打造林下产业的有效手段,成立了邱县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10余家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县直有关部门及时提供信息、资金帮扶.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先后评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河北康远清真食品有限公司,通过增上总投资5.7亿元的肉鸭肉鸡吊宰加工生产线,形成产加销龙型发展格局.三是提升质量上水平.邱县坚持以高质量产品为核心,不断推动林下产业向成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邱县锚寨柴鸡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对签约的林下养殖户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防疫,通过生态放养,使柴鸡和鸡蛋都成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并注册了“锚寨牌”柴鸡蛋,出厂包装要经过光检、分级、喷淋、清洗、消毒、烘干、紫外线杀菌、喷码定型、喷膜保鲜、成品包装10道工序,深受消费者欢迎.同时,邱县依托梁二庄镇林下生态放养鸡养殖,参与起草了河北省地方标准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养殖技术规程,通过了省、市质监部门及农学专家的审定,是邯郸市首个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在邱县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邱县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截止目前,全县共建成林下肉鸭养殖大棚82个、肉鸡大棚148个,年出栏肉鸭、肉鸡近千万只;建成林下灵芝、蘑菇养殖大棚128个;林下养猪20000头、林下大型养羊厂3处存栏2600只等,全县林下经济突破3万亩,每亩林地实现增收4000元以上,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400元,林业及林下经济成为邱县一张靓丽“名片”.1.8空间立体巧开发林荫增收潜力大——河北省易县易县位于河北省中西部,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其中农业人口46万.全县有林面积182.5万亩,森林覆盖率48%,是山区林业大县,被誉为“太行山最绿的地方”.近年来,易县县委、县政府以建设“京南生态旅游文化名城”为目标,把生态建设摆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同时兼顾经济发展,调结构、育产业、增效益,破解生态建设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充分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以林菌、林药、林粮、林禽等为主的林下经济,实现了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跨越.一、典型带动朝阳产业快发展食用菌性喜阴凉,是一种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有益气强身、健脾养胃、保肝解毒和降压、降胆固醇等功效,同时对肿瘤细胞有免疫能力,是健康、保健食品,食用菌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易县是山区林业大县,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齐全,无论从林下空间、食用菌原料和气候条件上看,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广大的林下空间,发展食用菌产业既能有效利用林下空间,又能促进农民增收.2009年,县委、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村到北京市通州区对林菌发展进行了参观考查,经过深入分析比对,易县决定把林下食用菌发展作为一个新的促进农民增收的产业来抓,并以廊坊职业技术学院专家教授为技术依托,首先在凌云册乡龙湾头村进行了示范种植.通过示范种植,效果非常好,每亩林地年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群众发展种植的积极性很高.为加快推进林下食用菌这一富民产业发展,县政府出台了每个菌棒补助1.5元的优惠政策,并协调金融部门在食用菌发展初期给予农户大力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发展林菌的积极性.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形成了凌云册高温型香菇、紫荆关低温型香菇和独乐杏鲍菇为主的产业片区,并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10多个村、近100个农户发展林菌种植,种植规模达到230万棒袋,年产值达到800多万元.二、科技支撑道地药材显特色易县很早就有种植中药材的历史,特别是“西陵知母”,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土特性,已经成为一个品牌在市场上叫响,被称为道地药材.近年来,易县利用广阔的山场林地,特别是以山区综合开发为契机,在片麻岩广泛分布的西陵镇、梁格庄镇、大龙华乡等乡镇,做足“山”字文章,在浅山丘陵地带大量开挖水平沟,做好果树种植.在种植果树的同时,大面积发展以知母为主的药材种植,实现了林下经济由山下向山上、由平地向林下发展的转变,提高了效益,促进了树木生长.同时,易县科技、水保等部门在片麻岩等分布区广泛开展西陵知母种植培训,加强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系,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和“产、学、研”三结合基地活动,积极为药农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通过建立种植片区,宣传西陵知母种植知识,培养西陵知母种植明白人,全县西陵知母种植面积快速增长.目前,全县药材种植达到2万亩,产值达到1000多万元.其中以西陵镇太平峪村和龙泉庄村西陵知母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2万亩,产值达到500多万元,解决了林木短期见效慢难题.三、巧打时差林粮增收双保险易县是山区农业大县,粮食种植一直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易县打生态牌,唱农家戏,在全县大搞围山造林工程,林木面积以每年10万亩速度递增.刚栽种的幼树约5—6年才能成林,为充分利用幼树林地资源,最大限度发挥林地价值,易县林农在林下套种了甘薯、谷子、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从实际情况看,林下种植粮食作物,即能充分利用林地空间,增加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还能为林木生长提供必要的肥料和水分,减少了锄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据比较分析,林下套种粮食作物的林木生长速度要比没有套种的林木早成林3—5年,且长势和林果质量要高于没有套种粮食的林木.2010年,易县林粮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产量达到5万吨.其中以豹泉为中心的流井林下甘薯产量达到1.5万吨,以塘湖等乡镇为主的谷子产量达到1万吨,农民既收获了粮食,又加快了林木生长,为增收上了“双保险”.四、创新模式林蜂产业比蜜甜林是蜂的家,蜂是林的友.易县有蜜源植物200多种,依托丰富的蜜源植物,以实施扶贫开发为契机,大力发展“周转蜂”产业,引进了优良蜂品种,采取良好的管理技术,把黄山蜂产品有限公司作为扶贫龙头企业进行项目扶持.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原先分散、粗放养殖的模式转变为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对养殖户蜂产品进行保护价回收并加工,规避了市场风险,提高了蜂农的效益,为农户开拓了一条致富新路.目前,易县蜜蜂保有量已达6万箱,养蜂专业户有400余户,年产蜂蜜30吨,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1.5吨,蜂产品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小蜜蜂做成了大产业,也酿造了农家甜蜜生活.五、循环经济柴鸡安家在林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不断提高,“生态”和“有机”成为了市场经济的“宠儿”.易县生态环境良好,山场面积广阔,因地制宜在林下发展禽类养殖,为市场提供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产品,不但能满足消费者需求,更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林下养殖家禽,延长了生态食物链条,增加了土壤肥力,加快了树木生长,提高了果品产量和质量,形成了良性循环.目前,易县以生态鸡为主的林禽养殖达到了150万只,2000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40多家.如西山北乡石家统村的程立新,养殖柴鸡6000只,年收入达到8万多元;易州镇荆轲山村的高玉宝,养殖柴鸡2000只,年收入达到了4万多元.易县的“狼牙山”、“山凤”、“紫荆关”等品牌柴鸡蛋2010年产量达到了1万吨,畅销国内大中城市,有的远销国外.为加快林下经济发展步伐,易县县委、县政府依托区位、资源和自然优势,深挖林地潜力,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突出特色、立体开发”的发展思路,成立了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林业、农牧、水利、农开、扶贫、水保、财政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林下经济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林下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加快林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2011年山区综合开发实施意见等文件,设立了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支持以林下经济为主的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易县协调联社累计发放小额贷款1200多万元用于林下经济发展,全县已发展林下经济产业30多万亩,产值达到2.4亿多元,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1.9做强林下经济拓展增收渠道——河北省赞皇县赞皇县地处太行山中段东麓,省会石家庄市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210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15万亩,有林地面积89万亩,森林覆盖率49.1%,是“全国生态治理重点县”、“全国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中国赞皇大枣之乡”、“中国核桃之乡”.全县拥有经济林68万亩,生态公益林21万亩,具备发展林下产业得天独后的优势条件.林改以来,农民对林地拥有了更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能自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什么挣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就经营什么,培育出了独具赞皇特色的林下产业,实现了林海旅游、林下产业、空中养蜂“海、陆、空”立体发展.一、行政推动,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为盘活林地资源,实现立体发展.林改以来,赞皇县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提高林地综合利用效益、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专门成立了以主管副县长为组长,林业、农业、扶贫、畜牧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下产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指挥和协调职能,将此项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考核范围,纳入扶贫开发序列.县领导多次组织召开林下经济工作推进会、部署会,及时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积极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将扶贫资金及全县涉农资金向林下产业发展倾斜,全县累计向林下产业发展投入资金达到1500万元以上.二、扶壮龙头,带动林下产业发展一个好的产业模式,离不开龙头带动,扶壮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是推动林下产业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林改以来,我县紧紧抓住林下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以扶壮林下产业龙头企业为抓手,通过从项目资金上给予支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积极鼓励引导林下产业从一家一户松散型发展模式向“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集约化模式转变,走产业化发展道路.通过。
惠水县林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实践建议
第14卷 第1期2024年1月农 业 灾 害 研 究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atastrophologyVol. 14 No. 1 Jan. 2024惠水县林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实践建议黄贤举惠水县林业局,贵州惠水 550600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共同富裕的问题逐渐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而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和建设是共同富裕顺利实现的重要手段,而林业产业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作用明显。
结合惠水县实际,分析了当地林业发展现状,并结合乡村振兴要求和林业产业情况,提出了推动惠水县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林业产业;乡村振兴;现状;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1–0097-03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产业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也是铸牢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林业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在惠水县农业生产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有利促进了乡村振兴的顺利开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政府部门需要充分思考如何对优势资源和林业产业进行科学、有效的利用[1]。
林业产业的生态建设及物质生产功能强大,可保护、培育和经营利用森林资源。
林业产业不仅对林业经济和生态效益有促进作用,还能增强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政府及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惠水县林业产业在开展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主导地位均极为突出。
为了充分利用惠水县林业产业的发展优势,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做好当地林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现状的分析刻不容缓。
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乡村是我国行政单位的基础,分布范围广且数量多,也是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方式的人群聚居地。
随着改革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迅猛发展,再加上大中型城市的崛起,直接拉大了乡村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距离。
乡村是我国行政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小康社会建设进程、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乡村振兴是绕不开的话题。
威宁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措施
威宁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措施发布时间:2022-05-12T14:12:36.330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3期作者:李正军孔德省[导读] 通过对威宁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成效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威宁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措施。
威宁自治县林业局贵州省毕节市 553100摘要:通过对威宁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成效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威宁县林下经济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林下经济产业成效问题措施一、威宁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要求,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强力推进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居,林下经济规模不断扩大。
威宁县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以新一轮退耕还林、菌材林、国储林、贵州省林业产业发展资金项目等建设为契机,林下经济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威宁县2021年累计完成林下经济发展面积32.8万亩。
其中:林下种植7.3万亩;林下养殖利用林地14.5万亩;林产品(野生菌)采集10万亩;森林景观利用1万亩,产值2.2亿元,惠及农业人口12.1万人,现有林下经济经营主体101家。
2019-2020年获得上级财政专项补助1400万元。
现有“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一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一个,“市级林业龙头企业”一个,经营情况良好,目前属于威宁县林下经济产业的“领头羊”。
二、威宁县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成效(一)坚持规划先行,着力做好林下经济谋篇布局。
优化林下经济布局,对标省市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制定了《威宁自治县林下经济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3年)》等系列文件,正在起草《威自治县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按照“近期得利、远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协调发展”的原则有序发展林下经济产业。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全国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一、发展背景近年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推动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根本路径,作为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支撑,作为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来抓,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黔东南实际的林下经济发展新路。
截至2020年底,全州林下种植和养殖利用森林面积累计达101.53万亩,总产值21.89亿元,带动农户30.91万户(含20.87万建档立卡户)。
二、经验做法(一)全面加强统筹协调。
组建两级专班,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州、县两级林下经济领导小组,组建州、县两级林下经济发展专班,确保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高位推动,坚持每季度召开高规格林下经济观摩会,参会人员为州四大班子领导、县(市)委书记、县(市)长,切实高位推动、强力推进。
强化考核问责,各县(市)党委政府签订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把各县(市)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成效纳入年终目标管理重要内容,开展一季一考核,将考核结果在全州每季度召开林下经济现场推进会上进行通报,工作较好的两个县(市)的县(市)委书记作交流发言,工作滞后的两个县(市)作表态发言。
对林下经济推进情况进行适时调度、评估、督查,对不作为、慢作为的,严肃追责问责。
(二)积极培育市场主体。
招商引进一批。
抢抓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市对口帮扶黔东南州机遇,建好林下经济产业招商项目库,对接杭州市优强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全产业链龙头企业落户黔东南州。
培育壮大一批。
通过“一企一策”“并购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分类扶持壮大一批林下经济市场主体,对前景好、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引导其申报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助推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转型发展一批。
大力推动一批国有企业转型发展林下经济,对实力较弱的林场、公园、园区等经营主体,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和生产运营,或以入股方式帮助其做大做强。
(三)倾力打造特色品牌。
定好产品标准。
成立州林下经济标准制定领导小组和四大林下经济标准制定工作组,联合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加强种苗培育、生产加工、病虫害防治、加工包装等标准全过程全链条管理。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生态系统内,通过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生态服务,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
下面介绍一个林下经济的案例。
案例:云南省普洱市勐海县的茶园林下经济
勐海县是中国著名的普洱茶产区,茶园面积达到了10万亩以上。
在茶园中,农民们发现了一种叫做“茶树菇”的野生菌类,这种菌类生长
在茶树下的土壤中,可以与茶树共生,不仅不会对茶树造成危害,还
能够提高茶树的产量和品质。
于是,勐海县的农民开始将茶树菇作为
一种新的经济作物来种植。
茶树菇的种植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只需要在茶树下的空地上种植即可。
茶树菇的生长周期短,一般在3-4个月内就可以收获。
茶树菇的
价格也比较高,每公斤可以卖到30元以上。
通过种植茶树菇,勐海县的农民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保护了茶树,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除了茶树菇,勐海县的农民们还发现了其他的林下经济作物,比如茶花、竹笋、木耳等。
这些作物的种植不仅不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还
可以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比如保持水源、减少土壤侵蚀等。
总的来说,勐海县的茶园林下经济模式,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还为农民们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林下经济是指在林木间或林地下方从事农业、畜牧业、养殖业等经济活动的一种发展模式。
下面列举了10个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以展示其多样性和可行性。
1. 林下种植:例如在有树木遮荫的地方种植蔬菜、草药等作物。
林下的阴凉环境可以保护作物免受酷暑的侵害,并且树木提供了有机肥料和水分,促进了作物的生长。
2. 林下养殖:利用森林提供的资源,可以在林下养殖家禽、兔子、蜜蜂等动物。
养殖可以为农民提供额外的收入来源,并且动物的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改善土壤质量。
3. 林下采摘:在林木下种植野生莓果、蘑菇等可食用植物,并进行采摘销售。
这种经济模式不需要大面积开垦土地,能够有效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同时提供新鲜的野生食品。
4. 林下养蜂:利用森林中丰富的花粉和蜜源,进行蜜蜂养殖。
林下养蜂可以提供优质的蜜蜂产品,如蜂蜜和蜂蜡,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的传粉,增加了森林的生态稳定性。
5. 林下草药种植:在森林中种植草药植物,如铁皮石斛、灵芝等,进行草药的种植和采摘。
这些草药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可以为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同时也保护了森林中的植物资源。
6. 林下养殖蚕蛾:利用森林中的桑叶养殖蚕蛾,获得蚕丝。
蚕丝是高档纺织品的原材料,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林下养殖蚕蛾可以提供农民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桑树的种植。
7. 林下种植食用菌:在森林中种植食用菌,如香菇、木耳等,进行采摘销售。
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大,可以为农民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也利用了森林的资源,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8. 林下养殖蜜蜂:在森林中放养蜜蜂,利用森林中的花粉和蜜源进行蜜蜂养殖。
蜜蜂的蜜和蜂蜡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来源,同时也促进了植物的传粉,保护了森林的生态系统。
9. 林下养殖家禽:在林木下方建立家禽养殖场,利用森林提供的阴凉环境和自然饲料进行养殖。
家禽的肉、蛋等产品有很高的市场需求,可以为农民带来稳定的收入来源。
10. 林下种植水果:在有树木遮荫的地方种植水果树,如柚子、柿子等。
林上经济“三棵树” 林下经济“套种养” 我县大兴“三棵树”立体林业产业脱贫攻坚
林上经济“三棵树”林下经济“套种养”我县大兴“三棵树”立体林业产业脱贫攻坚依达乡完成5000亩华山松点种,户均种植7亩以上,贫困户户均种植10亩以上。
放马坪乡完成“三棵树”第二批核桃树苗190000株栽植。
……今年春季以来,我县各乡(镇)发展“三棵树”生态林业产业捷报频传,在各乡村广袤大地上,到处都是林业干部、乡党政干部指导群众种植核桃、青花椒、华山松“三棵树”的身影,全县掀起“三棵树”产业建设热潮。
据了解,今年及今后三年,我县以“今天人养树、明天树养人”为导向,加快绿色金阳建设,大兴“三棵树”立体林业产业扶贫攻坚,为精准扶贫、全面奔小康打下可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
大兴“三棵树”,发展林上经济“今年,我们县按照‘三棵树’产业发展规划,3月中旬启动了华山松种植,目前已基本完成5万亩的点播;核桃种植正在开展,计划在4月底前完成20万亩核桃造林;8月中旬开展20万亩青花椒造林,9月底全面完成。
”县林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明年全县新种植核桃20万亩、青花椒20万亩、华山松5万亩,2018年新种植核桃10万亩、华山松5万亩、补植补造青花椒。
到2018年全县人均有花椒80株、核桃50株、华山松户均2亩以上,未来三年内,全县将新建林业产业基地105万亩,把金阳打造成100万亩青花椒产业大县,80万亩核桃产业重点县、20万亩华山松基地县。
据了解,我县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全县重要的增收工程、生态工程和小康工程,按照“生态立县”及立足生存抓林业、立足涵水抓绿化、立足产业抓造林“三个立足”发展思路,围绕“三带林业”产业体系发展,全力建好“青花椒、核桃、华山松”三棵树,着力形成“低山青花椒套种白魔芋、二半山核桃套种花魔芋、高山华山松套种牧草”的林上林下立体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县打造“林上有果摘、林间有畜养、林下有芋挖、包里有钱装”的增收格局,把林业产业建成广大群众的“养老保险”、“绿色银行”,推动全县向“绿水青山”、“金山银山”转变。
经典助农案例
经典助农案例
1.安徽黄山松坑村脱贫攻坚:村民发展茶叶产业,实现增收
2. 湖南湘西花垣县脱贫攻坚:贫困户发展旅游业,实现脱贫致富
3. 云南曲靖沾益区推广有机农业:农民通过有机种植增加收益,保护环境
4. 江苏宜兴茶农转型:从传统农业向品牌化经营转变,实现增收
5. 四川冕宁县推广“冕宁松茸”:农民通过种植松茸实现增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6. 广西南丹县推广“精准扶贫模式”: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实现精准帮扶贫困户
7. 贵州施秉县推广生态种养结合: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和生态种植业,实现脱贫致富
8. 山西五台县推广“特色农业”:通过发展草莓种植、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实现增收
9. 浙江衢州市柯城区推广“黑木耳”:通过种植黑木耳实现增收,推动当地特色农业发展
10. 河南新乡市推广“绿色种植”:通过推广有机种植和绿色种植技术,实现增收,保护环境。
- 1 -。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林下经济发展典型案例林下经济指的是在森林中通过种植作物或养殖动物等方式进行经济活动,同时不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的一种发展模式。
在中国,林下经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发展典型案例。
其中,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三江并流”示范区就是一个林下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
“三江并流”指的是墨江江、沱江和怒江三条江流在该区域汇合,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在这里,人们采用了一系列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成功实现了森林资源最大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首先是农业种植。
在示范区内,当地居民在森林中种植了茶树、油茶树、柑橘等经济作物,在保持森林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油茶树是这里的特色经济作物,通过浸润、挤压、提取等方式,可以生产出油茶油、油茶皂等产品,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油茶树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其次是林下养殖。
在示范区内,养殖羊、鹿、野鸡、土鸡、养蜂等成为了当地居民的主要养殖业,同时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这些养殖活动对森林生态的影响非常有限,反而有助于森林生态的平衡和改善。
最后是生态旅游。
颇具特色的原始森林、壮观的飞瀑怒江第一湾、优美的丹霞地貌等吸引了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也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同时,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高度重视生态和环保,努力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墨江哈尼族自治县“三江并流”示范区的林下经济发展经验,是一种富有创新性和实践价值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既能够最大化地利用森林资源,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又能够保护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相信这种发展模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中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也被称为“森林经济”。
林下经济利用森林资源进行农业、畜牧业、养蜂业、草药采集、木材采伐等各种经济活动。
这种经济模式能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同时也有助于改善农村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
下面将介绍十个关于林下经济的案例。
案例一:农田林下经济在农田中种植果树、蔬菜等作物,利用农田的边角地种植林木,既能增加农田的生态环境,又能为农民提供额外的经济收入。
案例二:林下养蜂在森林中设置蜂箱,利用森林中的花蜜资源养蜜蜂,生产蜂蜜、蜜蜡等产品,林下养蜂不仅能够增加森林的生态价值,还能为养蜂人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
案例三:林下草药采集利用森林中的草药资源,进行草药采集和加工,生产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等产品,林下草药采集既能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又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案例四:林下猪养殖在森林中设置猪圈,利用森林中的植物和昆虫资源饲养猪只,生产猪肉和猪皮等产品,林下猪养殖能够提供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案例五:林下木材采伐在森林中进行可持续的木材采伐,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同时为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行业提供原材料,推动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案例六:林下生态旅游利用森林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林下生态旅游不仅能够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还能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
案例七:林下蘑菇种植在森林中种植蘑菇,利用森林的湿度和温度条件,生产新鲜的食用蘑菇,林下蘑菇种植既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又能提供丰富的营养食品。
案例八:林下竹子种植在森林中种植竹子,利用竹子的生长速度快和多用途特性,生产竹材和竹制品,林下竹子种植能够提供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案例九:林下能源开发利用森林中的植物和动物废弃物,进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生物柴油、生物气体等,林下能源开发能够提供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案例十:林下水产养殖在森林中设置水产养殖场,利用森林的水源和水质条件,养殖鱼类、虾类等水产动物,林下水产养殖能够提供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案例
林下经济案例林下经济是指在森林中进行的经济活动,通过利用森林资源开展农牧业、采集、旅游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的一种模式。
林下经济既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环境,又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下面列举了十个林下经济案例,以展示林下经济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1. 林下果园:在森林中种植各类果树,如柿子、山楂、核桃等,利用森林的荫蔽环境和土壤的肥沃,生产高质量的有机水果,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民收入。
2. 林下养殖:在森林中开展养殖业,如养鸡、养猪、养蜂等,通过利用森林的草木和昆虫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农民的养殖效益。
3. 林下草药种植:在森林中种植各类草药,如黄芪、当归、人参等,通过采摘和加工草药,生产中药材和保健品,提供草药资源和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4. 林下采集:利用森林中的野生植物和动物资源,进行采集和加工,生产各类食品、药品和手工艺品,推动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吸引游客和购买者。
5. 林下旅游:开展生态旅游和农家乐等业态,利用森林的美景和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体验农村生活,为当地居民提供旅游服务和增加收入的机会。
6. 林下教育:利用森林的自然环境和生物资源,开展户外教育和生态学习活动,提供专业培训和教育服务,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7. 林下研究:利用森林的生态系统和生物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探索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方法和策略,推动科技进步和林业发展。
8. 林下能源:在森林中开展生物能源的生产和利用,如生物质能源、生物燃料等,通过利用森林的植物和动物废弃物,提供清洁能源和替代能源,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9. 林下休闲:在森林中建设休闲设施和活动场所,如露营地、健身步道等,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健身运动的场所,促进身心健康和社区和谐。
10. 林下服务:利用森林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提供各类服务业,如导游、摄影、美容、按摩等,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就业机会和消费选择。
精准扶贫的例子
精准扶贫的例子
精准扶贫是国家长期以来推行的一项重要政策,其目的在于让贫
困人口实现脱贫致富,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下面,我们来看看
一些精准扶贫的案例。
案例一:山区教育扶贫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磨村是一个偏远的山区小村庄,当地
的群众生活非常贫困。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取了精准的教育扶贫措施,通过为当地小学捐赠图书、电脑等硬件设备,并派遣一批优秀的
教师进行义务教育教学活动,来提高当地孩子的教育水平。
这种行之
有效的教育扶贫措施不仅让当地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也为整个家庭
带来了新的希望。
案例二:农村产业扶贫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的贫困户贾明,曾经是一个贫困的农民。
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贾明从听信政府的农业技术培训之后,开始尝试种植水稻,这样的尝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
之后,贾明陆续
利用自家的废弃山坡种植果树,发展养殖业,创办农家乐等多种经济
形式,不仅自己脱贫致富,也慢慢地带动了周围的农户逐步脱贫。
贾
明这个例子不仅是对政策的宣传,更是对农村产业扶贫这种新的发展
模式的有力验证。
案例三:城市就业扶贫
大连市的王先生,人在大连市,却在世界各地旅游。
那是因为王
先生在当地就业扶贫局的帮助下加入了当地旅游部门,作为意大利语
导游的每月收入过万元。
政府还特地为王先生购买了千万的意外保险,保证他安全出行。
以上三个案例都证明,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能够真正达到破解贫
困攻坚的目的,让人们感受到了时代的进步和幸福的味道。
我们应当
引导更多的人群积极参与扶贫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建设更美好的
社会。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
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近年来,中国在农村扶贫工作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功案例。
通过资金支持、产业扶持、教育改善等多方面的措施,许多贫困地区实现了脱贫摘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就几个代表性的农村扶贫工作成功案例进行介绍。
一、新安江农业大数据扶贫项目新安江农业大数据扶贫项目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旨在通过高科技手段促进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该项目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的指导意见,并打造了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的全产业链服务。
通过项目的实施,该地区的贫困户逐渐脱贫致富,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高。
二、广西环江县特色农产品扶贫项目广西环江县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以山区农业为主要经济产业。
广西环江县特色农产品扶贫项目通过发展特色农产品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并脱贫致富。
该项目主要支持土特产横琴黑猪、槟榔、巴蜀黄毛果等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并通过电商渠道推广销售。
经过几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助力了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云南柿子树扶贫项目云南柿子树扶贫项目是由大型企业冠名赞助并与当地政府共同合作实施的一项扶贫工程。
该项目通过在贫困地区建立柿子种植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培训、市场销售等全方位的支持。
通过项目的实施,许多贫困户通过柿子种植获得了稳定的收入,并逐步脱离了贫困状态。
四、四川凉山州教育扶贫项目四川凉山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教育水平长期较低,严重制约了当地居民的发展机会。
为此,四川凉山州教育扶贫项目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提供奖学金和免费教育等方式,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效,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为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仅仅是几个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成功案例,还有许多类似的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
中国政府一直把农村扶贫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继续加大力度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精准脱贫案例
精准脱贫案例近年来,我国在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成功的精准脱贫案例。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典型的案例,探讨它们的成功经验。
第一组案例来自云南省某贫困县,该县采取了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措施。
通过调研分析,县委县政府确定了当地适宜发展的产业,如茶叶种植、畜牧业等。
在扶贫过程中,县政府注重培训贫困户的技能,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同时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
通过产业扶贫,当地贫困户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二组案例来自贵州省的一个贫困村,该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脱贫。
该村地处风景秀丽的山区,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不便,长期以来一直是贫困村。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村里积极开展乡村旅游业,修建了一些特色民宿,开发了一些特色旅游线路。
通过宣传推广,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村民也能通过旅游业增加收入,逐渐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第三组案例来自河南省的一个贫困家庭,该家庭通过发展种养殖业实现了脱贫。
这个家庭以前靠打工为生,收入很低。
后来,他们通过政府的帮扶,学习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开始种植水果和蔬菜,养殖家禽。
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
以上案例表明,精准扶贫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策。
只有找准贫困户的特色产业,发挥其优势,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
同时,政府的帮扶政策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有政府给予了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才能使贫困户真正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因村施策,找准扶贫的突破口,切实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发展多元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
发展多元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
郭娟
【期刊名称】《新农村(黑龙江)》
【年(卷),期】2017(000)029
【总页数】2页(P115,41)
【作者】郭娟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林业资源保护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建议 [J], 周明亮
2.关于发展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作用和建议 [J], 刘建生
3.脱贫攻坚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及建议 [J], 肖建军
4.脱贫攻坚背景下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及实践策略剖析 [J], 太佩荣
5.“林下专家”丁贵杰:发展林下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J], 罗欢(综合整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县发展林下经济,助推脱贫攻坚
XX县位于XX盆地南缘,云贵高原北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全县幅员面积2977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31个行政村,3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73.11万人。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乌蒙山片区集中连片开发县,同时也是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XX省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县、竹林基地建设重点县、XX省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重点县。
现有林业用地面积254.86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57.08%,森林活立木蓄积80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55.79%。
近年来,XX县林业局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历经两年的大胆试验探索,在林下种植发展食用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7年,XX县利用专合社带动规模种植林下菌700亩,实现纯收入80余万元,带动周边100户贫困户实现增收6000元,为当地群众精准脱贫找到了新门路。
一是转变观念,坚持服务至上。
XX县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成立于2016年,法定代表人邬高兰。
该专合社致力于发展林下菌,通过XX农业大学教授远程技术支持,从竹荪菌种培育试验开始。
2016年底,通过专家推荐和市场调查,专合社选择了行情比较稳定和种植风险较低的大球盖菇、竹荪、羊肚菌等品种,扩大了种植面积,高标准规范种植55亩。
同时通过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带动附近村社50户群众自发进行种植,辐射带动林下种植面积超过100亩。
在邬高林下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XX县林业局转变观念,主动服务对接企业,对专合社的发展定位、政策宣传提供指导,为专合社与公司合作牵线搭桥,为村资公司和专合社土地流转面积测量、
原料采购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同时合理利用现代林业产业发展项目,为专合社发展壮大提供资金支持。
近两年来,XX县林业局整合利用项目资金扶持专合社近50万元,为专合社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是积极创新,探索发展模式。
在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XX县林业局不断探索发展模式,坚持以专合社带动为主体,探索出“专合社+村资公司+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为林下菌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具体做法是:村资公司向林农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由专合社提供菌种、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统一包装销售,贫困户利用林地入股参与分红或获得林地流转费及劳务费,村资公司与专业合作社按8:2承担风险,农户零风险,确保了贫困户收益。
据估测,林下菌种植每亩需投入6000元左右,投产后,每年产菌在1100-1600公斤左右,按市场价10元/公斤计算,每亩产值可达到1.1至1.6万元,贫困户利用林地入股和务工可从中获得收入近1200元,实现了“专合社发展、贫困村集体经济增收、贫困户致富”三赢局面。
三是精心布局,科学合理规划。
2017年,针对林下种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市场销路的不断拓展,XX县林业局考虑到林下菌种植投入大的因素,在坚持“总量控制,规模经营”的原则下,启动了新一轮林下菌产业发展规划。
一方面支持邬高专业合作社进一步扩大专合社成员,在现有社员的基础上,专合社根据基地的发展壮大、市场的需求和产品的提档升级,再吸收新社员200余户,其中贫困户60多户,拓展核心基地面积,发展核心种植基地200亩。
另一方面,辐射带动发展,服务精准扶贫。
目前,规划在水尾、向林、大石、龙凤、正东、水潦、XX等乡镇的贫困村集中发展
林下种植5000亩,带动当地贫困户发展林下产业,尽快实现脱贫致富。
下一步,XX县将继续按照“专合社+村资公司+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采取“发展一户、带动一片”,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全程服务,由专合社统一提供菌种和技术指导,采取产品定单销售、保底回收、超市加盟、电商平台等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不断适应市场的消费需求,确保产品生态无公害,实现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万亩林亿元钱”探索出可复制模式,也为林下综合开发利用起到示范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