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
(完整版)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苏轼与辛弃疾豪放词的比较
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并称为“苏辛”。
一、苏、辛的豪放词的相似之处
1. 苏、辛词风都有着气势清雄、纵横挥洒的豪迈风格。
2. 苏、辛词都对词体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开拓词境。
苏轼神手初试著豪词,开启了南宋辛派词的先河;辛弃疾继承并将豪放词推至宋词顶峰。
3. 苏、辛词都抒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共同情感。
4.辛弃疾的豪放词是对苏轼豪放词的继承和发展
二、苏、辛的豪放词的不同之处
1.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则“以文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语言议论化;辛弃疾"以文为词",使宋词散文化。
2. 苏轼和辛弃疾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3.词风上,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评语「稼轩词豪,东坡词旷」
4.苏词语言自然流畅清新;辛词大量用典,略显晦涩。
5.苏轼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放”,即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超脱,能想得开,不为自身的不如意所烦,不被官场的黑暗所累。
辛弃疾的豪放词在豪放风格上侧重于“豪”,也就是说他的豪放词在思想情感上比较执着,自始至终都充溢着他心系天下兴亡的壮志豪情,表现了他心中始终坚守着收复国土的夙愿。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杰出代表,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徘徊于生命的边缘。
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执著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融合在一起。
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
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
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抱负,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
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相互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
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
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是一个勇敢、坚定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
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忽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
比较苏词与辛词异同的作文500字《苏词与辛词的异同》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苏轼和辛弃疾写的词有啥不一样,又有啥一样的地方。
苏轼的词呀,就像一阵清风,有时候很欢快,像“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读起来让人心情好;有时候又有点小忧愁,可还是透着洒脱。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战场上的鼓声,特别有力量!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感觉充满了豪情壮志。
他们相同的地方是,词都写得特别好,让人读了能感受到很多不一样的心情。
而且他们都很关心国家,心里装着大事。
小朋友们,你们更喜欢谁的词呀?
《苏词和辛词的比较》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苏轼和辛弃疾吗?他们可都是很厉害的词人哟!
苏轼的词,有的像甜甜的糖果,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人心里暖暖的;有的像美丽的画,像“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辛弃疾的词呢,就像勇敢的战士在大声呼喊,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特别有气势。
他们俩啊,都很有才华,写的词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世界。
不过呢,苏轼的词更自在一些,辛弃疾的词更有冲劲。
你们觉得是不是这样呀?。
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正文)
东坡之旷达稼轩之豪放——苏词和辛词之比较分析内容摘要:苏轼、辛弃疾都是我国宋朝豪放派的伟大词作家,但由于二者生活的时代、个人经历、思想性格和内在情感等的不同,他们的词作又显示了鲜明的个性差异,苏轼之旷,辛弃疾之豪,作家的个性风格表露无遗。
词风格多样,豪放与婉约各领风骚,作为豪放词风的代表性作家,北宋的苏轼和南宋的辛弃疾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苏轼、辛弃疾同属豪放派词人,但苏词在豪放中蕴有清旷之意,较偏于洒脱疏朗,旷达雄放;而辛词则在豪情之外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繁盛而辉煌的豪放词派。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旷达豪放比较苏轼、辛弃疾是我国宋代两位伟大的词家。
苏轼一改词坛“婉约”风格一统天下的局面,树豪放与旷达两种风格,开创了豪放派;辛弃疾则把它发展到了极至。
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
二人在思想内容、个性特点、题材选择、表现手法和心境上都有很多开拓,写出了不同于婉约词的刚健气势和峥嵘气象,具有博大的境界,但二者在同样注重豪放的同时也有不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价为:“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①作为豪放词风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他们的词风有不同的特色。
一、思想之比较(一)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
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这对他的词风影响很大。
以最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就这首词而言,前面表现了积极用世的儒家思想,而结尾回归道家的豪迈旷达超然物外。
(二)辛弃疾的思想特点正因为他经历了许多世事沧桑,积蓄了太多太深的苦闷,深知人生的无奈,才“欲说还休”。
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辛弃疾《鹧鸪天·送人》比较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14-15题。
临江仙·送钱穆父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①,天涯踏尽红尘。
依然一笑作春温。
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尊前不用翠眉颦。
人生如逆旅②,我亦是行人。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③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①改火:这里指年度的更替。
②逆旅:旅店。
③只应:只以为,这里指“岂止”。
14. 下列对两首宋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别”三句,写词人与朋友分别虽久,可相见甚欢,情谊深厚,如春日之和煦。
B. “惆怅”二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恰当地表现了词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C. “浮天”二句,写水天相接,似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山掩埋了一半。
D. “今古恨”三句,运用了反问手法,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
15. 同是写送别友人,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与辛弃疾《鹧鸪天·送人》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中画线语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4. D “表达了古往今来离别与相聚总是牵动着人们的悲欢之情这一感慨”不当。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意思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15. 苏词:“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人都是天地间的过客,这是劝慰友人,人生如寄,无须为暂时的离别伤情。
表达了苏轼旷达洒脱的情怀。
辛词:“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词人认为友人此行的风险并不只是自然方面的艰辛,来自小人的威胁和陷害才是最危险的。
表达了词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和自己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摘要]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把农村题材引入词坛,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一代农村词风。
农村词盛于稼轩时代,辛弃疾以同样的手笔突破了词坛上“绮筵公子”,“词为艳科”之类的形象,挣脱束缚,创作以农村农家生活为题材的新词章。
二人的农村词,既有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和农民形象的塑造的相同点,也有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农村词异同点一、苏、辛农村词的相同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词始于东坡兴于稼轩,有的研究者虽然注意到早在东坡之前,《花间集》中偶有词篇涉及农村,但并不把它们当农村词看。
的确,和万紫千红、春机盎然的农村诗领域相比,农村词的领域显得格外荒凉,幸亏有苏辛两位大词人并不算多的农村词给词领域添得一丝生气。
苏轼以《浣溪沙》组词五首有开创之功,真正把农村词创作推上高峰的是在两宋词坛上和苏轼双峰并峙的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因他的身份和主战的政治主张,使他在政治生活中备受歧视和排挤,两度致仕,隐居农村,第二次闲居江西上饶更长达二十年之久,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得他有机会接近农民,目睹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污浊不堪的官场相比,农村的优美风光和农民的淳朴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写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以此表现他热爱农民热爱自然的情感,创作了相对较多的农村词。
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人。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这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并不是很大,但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之多,辛弃疾这些词的创作明显有受苏轼的影响,二者的农村词有相同点,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和表现手法上。
1.农村场景的描绘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词人,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
他在任密州、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
【高中议论文阅读】《苏词》阅读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苏词》阅读答案苏词傅成穆俦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苏词傅成穆俦①苏轼是豪放词的开创人和代表者。
在传统的观念中,词以表现舞筵歌场、闺情离思为正体,而苏轼则率先在词的境域上求新求变,所谓“以诗为词”。
凡能写进诗的社会和生活题材,举凡登览、怀古、咏史、咏物、游猎、感遇、悼亡、壮行、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等,无不摄入笔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
这种意象的扩大,冲破了传统词境的囿制,将词体提高到与诗言志抒情的同等文学地位,使人自然而然地对苏词产生出“曲子中缚不住”的感想来。
②同词体的革命相配合,苏轼雄驰的感情与健拔的笔力,也一新天下耳目。
我们拎“大江东去”(《念奴娇》)与“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较之,就很难窥见在发泄力度上的相同;而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划破千堆雪”(《念奴娇》)、“可以振雕弓例如满月,西北盼,射天狼”(《江城子》)等都远不止就是奇怪的生硬,而是奇情豪气的自然发露;东坡词“曲终,法号天风海雨四射”(陆游《老学庵笔记》)的印象,即为是此。
③豪放词是苏词最为人瞩目之所在,但在其词作中,仅占很小的比重,也就是说,苏轼在词体的创作中也是全能的。
他有大量的婉约词,格调却显得高远典雅,真诚健康,起到了将以浓艳为主的婉约调领挈至向上一路的积极作用。
更有大量的作品不易简单归类,其间或清丽,或韶秀,或清空,或旷达,常能“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刘熙载《艺概》)东坡以其传世的三百余首词作,为宋代词坛的百花齐放提供了全方位的表率和借鉴。
④苏轼对于宋词体制的贡献也值得一提。
唐五代词多为小令,而苏轼就是宋初大量制作长调的先行者之一,后世甚而将《贺新郎》、《戚氏》等词牌的创制权此以其名下。
长调在篇章结构、剥词东照宫采上须要更多的手法与技巧,而苏轼则往往能够自如地将诗、文、论、诗赋的匠法运用其中。
浅析苏、辛豪放词的异同
浅析苏、辛豪放词的异同发布时间:2021-05-27T09:06:14.36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3期作者:刘虹妃1 朱芳熠1 [导读] 苏轼和辛弃疾乃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苏轼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文词都代表了北宋的最高成就,并且他又懂得绘画、音律,可谓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大家,他在这些诸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中,最具开创性的贡献毋庸置疑便是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
1.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湖南常德 415000摘要:苏轼是我国北宋文学家,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辛弃疾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两人并称为“苏辛”。
苏辛词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但由于两人性格和生活经历不同,社会背景不同,所以两人的豪放词又有明显的差别。
而苏辛二人不同的词作风格,也是对豪放词派在南北宋发展与转变的折射。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派;异同苏轼和辛弃疾乃中国文学史豪放派的代表,他们的词都有着豪迈慷慨的意境,都推动了宋词的发展,被后人并称为“苏辛”。
苏轼是我国古代罕见的全能文学家,诗文词都代表了北宋的最高成就,并且他又懂得绘画、音律,可谓是我国古代第一流的大家,他在这些诸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成就中,最具开创性的贡献毋庸置疑便是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风。
辛弃疾则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彩,是两宋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苏辛豪放词风的相同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在苏轼登上词坛之前,北宋词以香艳婉媚占绝对优势。
诗庄词媚,词为艳科,词只宜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只宜写得缠绵婉媚,“香而软”,这种观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李颖聪
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派的重要代表人 物,他们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然而,二人 的豪放词派风格又有显著差别。苏词追求现实中的光 明,无论眼前多么黑暗,都在试图发掘其中美好的事 物,给人以鼓励,超越现实去寻求理想。辛词则更注 重表达作者内心的苦闷不堪与愤懑不平,通过描绘现 实中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四处逃亡,亲人流离失散, 表现自己怀抱一颗爱国之心却又感到报国无门,壮志 难酬的悲愤之情难以消磨。苏词和辛词虽同属于豪放 苏词是现实中寻求光明,追求理想,给人以希望;而 一、豁达开朗与抑郁悲愤 苏轼出生于书香门第,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 弟苏辙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足见这个家族的文 化底蕴之深厚。苏轼从小读书刻苦,然而,这位有深 厚文化底蕴的才子,在仕途上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 可以说是波折不断。由于被动卷入朝廷的党派纷争, 苏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挤与责难,但他并不为此感 到苦闷,即便落入狱中,他也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和对光明的探寻。被贬黄州时,他带领家人到城东开 辟了一片荒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 便是他在这时起的。被贬颍州时,他又疏浚了颍州西 湖,并且筑堤。此举改善了西湖的生态环境,对人民 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减少了旱涝灾害的频率, 一劳永逸。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被贬谪至徼 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苏轼在这里 兴办学校,教人读书,使儋州地区成为海南岛的一大 文教重镇,人民安居乐业,以读书为乐,以教育为先, 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儋州有很多地方取名为 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等,凡是地名均会带上“东 坡”二字,甚至连语言都有“东坡话”,足见当地的 人民群众对苏轼的敬重和缅怀。可以说,无论苏轼流
落到何处, 他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自己过得更加舒适, 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性格豁达,这也直接影响了他 的词风。 辛弃疾的情况则与苏轼完全不同。南宋的政治 背景相对于北宋更加复杂混乱。在辛弃疾出生时,北 方早已落入金人手中已逾多年。辛弃疾的祖父虽在金 国任职,但他并不愿为金国卖命;相反,他极度仇视 金国金人,把推翻金人王朝作为自己的使命。在辛弃 疾幼年时期,他的祖父也时常带领辛弃疾登高望远, 时期的志向,当他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过着 了自己的肩上。他要实现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远大 理想,这使他带有一种江湖人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 来到南方,但他对南宋朝廷的懦弱和胆怯并不知情, 他写下很多抗金北伐的提议,如《美芹十论》等,这 些作品在民间广为流传,获得一致称赞,但南宋的统 治者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淡的,他们不想再打仗。尽管 表面上南宋的统治者表现出想要跟辛弃疾一同作战的 态度,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辛弃疾在谏言中所表现出来 的才干, 于是朝廷将他派到了南方的内陆省担任官职, 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显然,这与辛弃疾的志向大 相径庭,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远大形成了鲜明对比, 辛弃疾无法接受这样的落差,这使得他变得越来越郁 郁寡欢,他深感岁月流逝,人生苦短,而自己却报国 无门,壮志难酬,因此愈发意志消沉,哀伤落寞,内 心极为压抑愤懑,痛苦不堪。 二、一介书生与刀客游侠 苏轼对战争是陌生的,他只能通过想象去描绘。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想象出“谈笑间,樯橹灰 飞烟灭”的场景。词中展现出一个“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的青年周瑜形象,并用“小乔出嫁了”来反衬 出周瑜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作者借对周郎在赤壁
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风差异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差异宋朝两大著名词人——苏轼和辛弃疾,他们的词都以豪放著称,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继柳永以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突破了词以“艳科”的传统格局,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和词境。
由他开创的豪放一派,后被南宋辛弃疾继承并发展,并且辛派词人把词体的表现功能发挥到了最大限度。
后苏轼和辛弃疾并称“苏辛”。
虽然他们都是豪放派词人,但是在词风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缪钺说:“苏东坡词出于《庄》,而辛稼轩词则出于《骚》。
”这句话,无疑是个恰当的概括。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早在欧阳修是文坛盟主的时候,就预言苏轼将来的成就会高过自己,并表示要把领导文坛的责任托付给他。
果然,苏轼不负众望,在他主导文坛的那个时代,宋朝文学多方面的发展都到达了高峰。
而其中苏词的历史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破除了以往诗尊词卑的观念,认为诗词同源。
“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苏轼文集》卷六三)。
他开创了“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
这样,诗化的词,使得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在以往,词不过是音乐的一种附属品,充其量只是拥有美丽的艺术价值,而苏轼改革以后,使词拥有了自己更高的文学价值,不仅仅只依赖音符而存在。
这里让人不由想起柳永,他一生致力于词,虽然推高了词的地位,虽然身为苏轼的前辈,然而与苏轼的影响相比,却略逊一筹。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奇逸缥缈,让人读来有种超现实的感受和想象。
苏轼的很多词都让人有这样的感受,脱俗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超旷的豪放飘逸风格,他豪放之词风中,带着轻灵,但又不拘泥于红粉佳人之花前月下艳词,他是充满激情和生命力的,不是悲哀的,而是进取和直面人生难以圆满完美的事实的。
“苏辛”二人词风不同之根源
“苏辛”二人词风不同之根源文学史上常将苏轼与辛弃疾二人的词并提,二者也确有相似之处,如都打破了婉约的一统格局。
苏轼开拓了豪放词风;辛弃疾独创“稼轩体”,确立了豪放派。
但二人也有明显的同中之异。
仅从苏轼和辛弃疾二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创作手法方面来浅做探讨。
标签:苏轼;辛弃疾;思想性格;创作手法一、从思想性格的不同来看苏轼思想的主要特征是把儒家、释家、道家三家思想杂糅在一起,然后主张情性论。
苏轼的情性论,就是将儒家思想中关于圣人之道、礼乐之制等方面的观点与道家思想中顺应自然的思想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对人生的认识和看法。
这种认识和看法,用在政治上,便是以儒家积极入世思想为主的济世救民,反对高大之论,主张名实相副,宽猛相济的政治观念;而施之于人生,则主张以一颗平常之心处世和待人接物,追求进退皆适,荣辱不惊、旷达恬退的境界。
这种主张顺应自然、通脱旷达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自然要影响到苏词的风格,便呈现出清隽自然,超逸旷放的主要特征。
正如金人王若虚云:“其天姿不凡,辞气迈往,故落笔皆绝尘耳。
”[2]如有名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己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彀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
这首词写作者夜饮归来,似醒又醉。
作者因此想到了自己既不能独醒,又不能也不肯与世人同醉的处境。
所以当他敲门不应,进不了家门之时,便从眼前这件偶然的小事生出离家远遁的念头。
用“此身非我有”,来叹息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为功名利禄尘世间的纷争经营劳碌。
当时作者是作为罪人的身份被贬黄州的。
然而作者却没有为此消沉,也没有悲哀之意,他性格中的顺应自然、达观通脱让他即使在这样的困境之中,也乐观地选择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生活和处世态度,这份超凡脱俗,来自于苏轼内心深处的真性情。
而辛弃疾与苏轼在思想性格上最大的区别是:辛弃疾从小受到的是一种文武兼资的教育,他不仅有儒家的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思想,而且还有对《孔子兵法》的学习和特殊经历的锻炼,这使得辛弃疾具有了一般士大夫文人所没有的那种勇武之姿,加之辛弃疾刚强果毅而又不乏韬略机谋的性格,这让辛弃疾在为官为人上总是敢直面严酷的现实,即使担当这一切,也决不轻易放弃他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理想和愿望,更不愿意随波逐流,而是固执地选择了一直向前。
九年级上册 早读材料24 试题
第八中学2021届九年级语文早读材料〔24〕新人教版一、重点字词:1.根据拼音写汉字和给加点字注音。
〔八下第四单元字词〕阔chuo〔〕 chan水〔 ) 唠叨..〔〕门槛.〔〕簇.〔〕拥避讳.〔〕星宿.〔〕绾.〔 ) 发绅.士〔〕 zuan紧〔〕醋栗.〔〕坯.子〔〕崽.子〔〕俯kan〔〕玫瑰.〔〕一泓.〔〕栩栩..如生〔 )扣人心弦.( ) 充塞.〔〕气喘吁吁..〔〕五彩banlan( )腼腆..〔〕惦.记〔〕挪.动〔 ) 肘.子〔〕咸heng( ) 附和.〔〕桑zi〔〕 zhenzhuo( ) 带挈〔 ) 作yi( ) Chuo〔〕穿恫吓〔〕洗shu( ) guo〔〕噪嗔.〔〕怪Chouchu( ) 湖绉.〔〕赊.〔〕欠寻觅.〔〕提辖.〔〕2.填字:面面相死心地丝不动争斗艳无精打万家私不屑置无无故不人事想天开二、古诗赏析: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
这首小令构思巧妙,意境萧瑟苍凉;情景交融,抒情凄恻缠绵。
被誉为“秋思之祖〞,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 (天涯沦落人) 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写出了深秋的景物毫无活力,渲染了悲凉、萧索的气氛,衬托出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一种温馨宁静的画面,反衬出游子的思乡情怀。
“古道西风瘦马〞中“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而旅途劳顿的“瘦马〞,使画面带有令人沮丧的感情色彩。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情景交融,点明中心。
“断肠人〞写出游子思乡之情的深重。
“天涯〞写出游子离乡的遥远。
练习: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的永景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______________〞,为历代传诵。
小令仅28字,写了5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_____________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不同
苏轼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辛弃疾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20多岁时,曾组织了一支抗金义军.并受当时义军统帅耿京的派遣,与南宋朝廷联系,试图里应外合,协同作战.后南下,任江阴签判,在此后四十余年的生涯中,他除了有一半时间辗转在江西,福建等地任地方官外,大部分时间赋闲在家.作为一个主战派,他有勇有谋,但生不逢时,郁郁而终.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苏轼与辛弃疾词风之比较宋词风格,多有豪放、婉约两派之说,而豪放派则以把苏轼和辛弃疾为主;并称「苏辛」;辛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苏词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作者由积极转而矛盾苦闷,力求超脱自适而不断追求的心路历程和他疏狂浪漫、多情善思的个性气质;对自然山水的描绘,或以奔走流动的气势取胜;或以清新秀美的画面见称;有时则把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那么他们的词作品在风格上有哪些异同呢一.苏、辛词风的相同点苏、辛词中有大量词作描绘了当时的农村生活、山河景色、人生情感、文人雅兴,其内容之冲实丰富,情感之饱满飞扬,显示了词人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苏、辛词语言丰富多彩而独具个性,皆善于用典;词中使事用典,既是一种替代性、浓缩性的叙事方式,也是一种曲折深婉的抒情方式;如苏词中江神子·密州出猎具有较浓厚的叙事性和纪事性,但写射猎打虎的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而作者用孙权射虎的典故来作替代性的概括描写,就一笔写出了太守一马当先、亲身射虎的英姿;词的下阕用冯唐故事,既表达了作者的壮志,又蕴含着历史人物和身身怀才不遇的隐痛,增强了词的历史感和现实感;如辛词中虞美人·赋琵琶列举了“昭君出塞”、“贺老定场”许多有关的典故,且所用典故中情事都与词人内心的情感和生活经历有关,与当时时代特点有关,故典故虽多,却不为事所累,且抒情气氛浓郁;辛词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能够运用得恰到好处、浑成自然,或是别有妙趣,正如清人刘熙载艺概所说:“任古书中理语、瘦语,一经运用,便得风流”;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篇为例,百余字的篇幅,叙及孙权、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历史人物的事迹,而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感、意念丝丝入扣;不仅内涵极为丰厚,而且语气飞动,神情毕露,实在是不容易的事情;苏、辛词大量运用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2.苏、辛词风大抵皆气势清雄,神彩俊迈,纵横挥洒,跌宕昭彰;苏、辛两人皆摆脱音律之束缚,畅所欲言,不以曲害意,扩充词之领域;苏、辛的词作都可以遵守词的规律,但也能跳脱;例如东坡词作的断句,以词的句式断或者是依据文义断有不同的味道;苏、辛两人皆突破诗、词界线,援诗入词;亦即俾「词体诗化」也;所谓「以词为词」是指将作诗时使用的体裁、句法也用于作词,使词体诗化,突破了诗词的界线;东坡所作的词全面性的诗体他,以诗入词,内容、形式皆是诗的味道;任何文学最早都是起于民间,如词的原始风貌是质朴的,写风俗民情的,与文人化后词不同;二.苏、辛词风的不同点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重要作家,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同为“豪放”的风格,苏词之放,表现为超逸放旷;辛词之放,则表现为悲壮激昂,同样是抒发政治失意的情怀,苏词的结尾,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老庄消极思想自解,显出颓废为自适的倾向;辛词则金刚怒目,感愤终篇,仍大呼“枉了冲冠发”,毫无出世之意;东坡词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拔、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词则更多地表现了对于现实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火一样燃烧的激情;不同点表现如下:1.苏、辛词中展现的个性不同;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苏轼是文人,辛弃疾是文人+英雄偏重于英雄气;文人气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多愁善感和英雄豪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万丈豪情均表露无遗;苏轼把如画的江山和气字轩昂的英雄叠加在一起,以景衬人,山水壮丽,英雄俊朗;辛弃疾历数了孙权、刘裕、刘义隆、廉颇等诸多英雄好汉的成败旧事,写出了自己对国事的关注和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但是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老先生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2.苏词诗化,辛词文化;苏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呈“大江东去”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辛词散文化的笔法,有利于表现散乱的心灵;慷慨纵横是其情绪的主流;以炽热的政治情感与崇高的政治理想来拥抱人生;豪爽的英雄本色常常企图与历史上的众英雄相认同;关注社会现实,往往以时代的歌手自居;执着的爱国热忱与壮志难酬的忧愤悲情相交织,使其内心痛苦不已;“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诘问与感喟,使人产生几多悲凉之感;概言之,北宋苏轼创立了豪放词派,南宋辛弃疾将它发扬光大,并在他们的影响下形成了繁盛的豪放词派,无论东坡词之旷达,还是稼轩词之悲愤,在宋代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崇高的地位;在宋代文学史中,苏轼、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豪迈旷达,激情飞越,代表了宋词的最高成就,成为高山仰止、泽被后学的楷模;但是,苏轼和辛弃疾的词风虽同以豪迈奔放为主,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本文试从二人的生平创作、词风、社会经历、思想艺术等方面入手作浅显的比较;一、苏轼、辛弃疾词风相同之处苏轼在文学几个主要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北宋名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新风气,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当时绮艳柔靡的词风,为豪放词派的创始人,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在书法上,苏轼也被列入宋朝四大书法家;辛弃疾为南宋的伟大爱国词人,一生以英雄自许,主要创作也是词,共词作600 余首,其词风气势磅礴、悲凉感愤,成为南宋词的高峰;苏轼、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其词作都是纵横捭阖,气势恢宏的;语言豪迈奔放,感情炽热如岩浆般倾涌而出;以下分别举例析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①;这首词是1082 年苏轼45 岁时所作,借追忆赤壁之战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开始从描写赤壁自然环境的雄奇景色起,再写赤壁之战的指挥者周瑜的英雄形象,儒将气质,给读者展现出一幅壮丽的战争画卷;虽然末尾流露出被贬官黄州,抱负无法施展,只能以酒浇愁的慨叹,却没有悲观厌世的感觉,只是借周瑜在赤壁大战建立大功的往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全词语言豪迈,不加修饰,也并不严格遵照言律安排句子,读起来却气势雄伟,一泻千里,感到作者是一气呵成的;笔力遒劲,高唱入云,有“一洗万古凡马空”的气象,充分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性格和词风;再看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②这首诗是辛弃疾晚年在京口任知府时作的,其时金王朝统治北方,势力日益强大,南宋政权随时都有颠覆的危险;作者在北固亭远望敌战区,抚今追昔,引起无限感慨,于是写下这首充满爱国热情的作品;作者在北固亭远望思潮翻滚,首先想到的是当年曾在此建都并抗击曹操南下军队取得胜利的孙权,但是对照今天,南宋王朝日渐衰微,无力北伐,偏安一隅,“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正是此时的凄凉景象;再想到南朝宋武帝刘裕曾经“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先后灭掉南燕和后秦两个异族建立了政权,可到了文帝国势衰落,“仓皇北顾”;联系当前的国势,于是怀念汉代名将霍去病抗击匈奴封山而还的功绩;又回忆起自己当年冲过金兵防区率领义军南下投奔宋室,那时江北的扬州地区战火正炽,这番往事到如今已有四十三年了;现在隔江的后魏太武帝佛狸祠前,群鸦乱飞,鼓声可闻,当地人民正在金人的暴政统治之下过着痛苦的生活,南宋王朝根本不作收复失地的打算;最后由廉颇老当益壮想到自己已是暮年,虽有驱逐金人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可没有用武之地,只好把满腔悲愤寄托在这首词中;辛弃疾这首词气势磅礴,情绪激昂,表达了作者主张抗敌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从艺术表现来看,全首词结构严谨,语言精警,音韵铿锵有力,虽连用数典却不觉得生涩,是豪放派词中的代表性作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读东波、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意思是苏辛二人词都是堂堂正正,高风亮节的,人格高尚德性弥满,真情郁勃,有如柳下惠似的正人君子;说明苏、辛同为豪放派代表,正是因为人性的内在美,其词才雅量高致,充满正气、激情,这是很好的概括;二、苏轼、辛弃疾词风的差异通过阅读苏、辛的词作和分析可以发现,虽同为豪放派领导人物,但二人的词风还是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旷达与豪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东波之词旷,稼轩之词豪”;这里的“旷”即“旷达”,“豪”即“豪宕”;以下试分析之:苏轼的词风旷达,指其面对茫茫宇宙,虽多人生感叹,并抒发事业曲折,功名难就的哀伤如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却又将此种种不快化为登高向远之志,尽酒行歌,超脱现世,而没有沉迷、颓废于人生的失意之中;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秋③;辛弃疾的词豪宕,指其面对人生种种坎坷,怀才不遇,抱负不能施展,眼看着国家衰微,山河沦落,因入世甚深,好生眷恋,所激起的是一腔忠愤,驱风策浪,慷慨悲壮;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倩何人,唤取盈盈翠袖,揾英雄泪”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其报国无门,连流泪也是流的英雄泪;语调悲愤、激昂,倾吐胸中抑郁不舒的闷气;苏词是豪与逸的结合,乃成旷,辛词是豪与执的结合,还是豪;从苏词发展到辛词,是由雄放自然,超逸清旷而成沉郁顿挫,苍凉悲壮;苏词有陶渊明的神韵,辛词有杜甫的风范,苏辛之词不可学,实乃他们的性情不可学,胸襟不可学;二、哲人之词与英雄之词苏轼的词是在自然山川的怀抱中写成的人生大感叹,充满对人生、世界、生死、命运的拷问和思索;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④;通过生活中一次淋雨的小事,以曲笔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豪迈开朗的个性和履险如夷的人生态度,好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指苏轼对待自然的风风雨雨能处之泰然,也表现了他对政治上阴晴无定,升沉难测的情况听任自然的超脱气度和不畏挫折的坚毅精神,语意双关隽永,且富有理趣,充满哲理和智慧,没有豁达博大的胸怀是写不出这样的词的;辛弃疾的词是在金戈铁马两军对垒的军营中写成的人生大感叹,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有豪气英风;如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从眼望滚滚长江水不断向东流逝,回忆起年轻时金戈铁马,以恢复中原为已任,抗击金兵的辉煌往事;而如今,为国建功的理想无法实现,收复失地的抱负不被朝廷理解,联系到在东吴建立政权,形成三国鼎立的孙权字仲谋,不由得以孙权自许,是实实在在的英雄之词;三、缠绵清婉与清新朴素苏轼、辛弃疾都是文学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其风格并非单一的;苏词在豪放以外,一些名作写得非常的缠绵清婉;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⑤;此词为苏轼悼念亡妻之作,苏轼为人情至深义至重,于人生宇宙万物,感受极敏锐而见解极深透,加之才气过人,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置于生死两茫茫的人生空漠的感喟中,至死不渝的真情,让人体会极深;又如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籍咏杨花言情,将杨花的精魂与思妇的形象处理得不即不离,若即若离,表现其缠绵悱恻的情思,达到物与神游的境界;辛弃疾描绘田园风光的农村词和体物言情的咏春词、艳情词,形成另一种清新朴素的词风;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此词用白描的手法写农村的田园风光,有着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语调自然平淡,远离了作者念念不忘的国仇家恨、金戈铁马的生活,远离了滚滚红尘的喧闹和繁扰,反映了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寻觅到的闲情乐趣,及其知足达观的恬淡心情;三、词风差异原因苏轼、辛弃疾的词为什么在豪放一路的前提下会出现词风的差异呢文学艺术源于生活、社会、实践,但又高于生活和社会实践;因此,首先要把词人的词风放到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去分析;本人认为,苏、辛词风差异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思想原因:苏轼父苏洵、弟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其父乃散文家,具有浓厚的儒家、道家思想,苏轼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具有深厚的底蕴;贬谪黄州后,苏轼尽管还以儒家的忠义思想自励,胸存浩然正气,但已渗透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以求身处逆境时的精神解脱;因此,苏轼能以儒家积极人世之精神融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入世而超世,超世而入世,执着人生又善处人生,无论穷通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所以苏词能形成豪放旷逸的词风; 辛弃疾自幼丧父,由祖父抚养长大,他出生时济南已在女真政权的统治下过了十二年,从小目睹金人践踏、民生疾苦,自幼就萌生为民族复仇,收复失地的宏大志向,二十二岁更率兵抗金,突入敌营生擒叛徒;而后相继任过一些地方官,都未得到重用,其为国建功立业,光复失地的夙愿终成泡影;因此,辛词中除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之外,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郁闷和悲愤也体现在词作之中;二、个人经历的原因: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波居士,四川眉山人,出生于北宋一个寒族地主家庭,其父苏洵乃宋朝散文大家,弟苏辙以欧阳修为学习楷模,也是散文学家;苏轼20 岁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颐宁初年,苏轼因为改革思想与时任丞相的王安石变法主张多有不同,被派任杭州通判;后来又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府;在此期间,苏轼因写诗对新法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弊端进行讥讽和劝谏,遭到新党中小人的陷害,引发“乌台诗案”,坐了四个月的监狱后,于1079 年12 月贬任黄州团练副使,他带领家人到了黄州,在城东开荒种地,自食其力,号为东坡居士;1086 年,苏轼因旧党得势,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但他并不一概否定新法的成效,这使得苏轼处于新旧两党的矛盾之中, 在朝中难以立足,1094 年苏轼被流放到岭南,1097 年再贬琼州,1100 年宋徽宗即位大赦,苏轼北归一年就病逝了;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他出生时,济南在女真族政权的统治下已有十二年;二十二岁时起兵抗金,二十三岁渡江南归后有接近二十年一直做地方小官,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四十二岁时被免职,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了十年;1203 年朝廷筹措北伐,辛弃疾终于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充满了老当益壮的抗金激情,希望干番大事业,两年后又被免职,黯然回乡;1206 年再被宋禧宗起用,到任不久因病回家,次年就含愤去世了;正因为苏轼、辛弃疾个人经历的截然不同,对其词风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三、社会环境原因:苏轼所生活的北宋时代,朝廷还不很昏庸,甚至还出现了“王安石变法”这样有积极意义的自我变革,国家的国力还可以保持不受外族欺侮,没有战乱之苦;苏轼又是文人,虽多次任过大大小小的地方官,乃至翰林学士知制诰这样的高官,但没有参加过战争;再加上苏轼的儒道佛思想,形成具有哲理风格的文人词;而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人南侵,国力衰微,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徽钦二帝被掳的“靖康之耻”犹未雪,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辛弃疾又亲自参加过战争,经历了“壮岁旌旗拥万夫”的战争场面,常常以英雄自许和许人,不被朝廷重用,多次被贬,闲居在家,壮志难酬,激发出一腔英雄气,爱国情,尽付词作中;我国宋代的苏东坡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词的风格,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
论苏词与辛词的不同
论苏词与辛词的不同及其原因宋词,是中国文化一大特色,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轼和辛弃疾为代表。
然而,细细品味,这同属豪放派的苏辛二人的词却有很大的不同。
王国维曾评价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两人虽同是豪放,但是豪得不尽相同。
苏轼表现出来的是豁达、洒脱,积极向上的;而辛弃疾则是有着旷世的悲情,好像滔滔江水也不够承载他满腔的悲愤!首先,有必要先比较一下苏辛二人人生际遇的。
两人一生都仕途不顺,怀才不遇,都是至情至性之人。
然而,苏轼生于北宋,他的思想兼有佛道儒三种成分,因而它能将仕途与人生分开,从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
而辛弃疾生于南宋,南宋被金侵略,辛弃疾立志杀敌报国却不得重用,这种为国家安危着想的精神使他无法像苏轼那样豁达,而是一种悲旷的意味。
仔细赏析两人的写人,状景,怀古,归隐方面的词句就会发现这其中的差异所在。
一、写人苏词中的人物不乏柔情的女子和洒脱的隐士,这反映他开朗,凡事淡然处之的态度。
如:“坐中安得弄琴牙。
写取馀声归向、水仙夸。
”(《南歌子》)“梦中了了梦中醒,只渊明,是前生。
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
”(《江城子梦中了了梦中醒》)而辛词中的人物多为建功立业的将军帝王人物,这反映他一心牵挂国家安危渴望光复河山建立工业的情怀。
“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
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
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年健者也曾闲?”(《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二、状景苏词中的景色不乏超然脱俗的山河美景,也有曲径通幽的清新雅致之景。
既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豪放之景,又有“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的超尘脱俗。
辛词所写之景则大多为征战沙场的豪迈景象,如“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又如“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三、怀古几乎所有的文人笔下的诗词都少不了怀古类的。
怀古往往是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状的思考。
古文论文《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
苏轼和辛弃疾词风的异同苏轼和辛弃疾,同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苏轼宏阔的词境,源于高神运思,自具风流标格,稼轩雄健的词笔,则饱蘸壮志豪情,满蕴英雄本色。
他们的词风,既有同,又存异,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突破了“艳科”藩篱,于婉约之外别立豪放一宗,辛弃疾继承并发扬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点: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和豁达乐观的态度。
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能更鲜明地呈现。
对人生、对功业执着的追求,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也是其相同点。
因此,两位词人才既具有豪放的个性,又共领豪放风骚。
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有其不同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东坡虽开创过豪放风格,但其主体基调仍为“旷达清空”。
本文从选材内容、表现手法和对后世影响三个视角来分析其不同点。
一、从选材内容来看(一)写人。
苏辛的词作中都有大量描写人物的作品。
苏轼平生倾慕屈原、张良、贾谊等人,又酷爱陶潜,追求老庄的隐逸,笔下的人物大多是疏狂异趣的游仙、隐者、洒脱之士,这些在他的词中得到充分地展现,辛词主要是写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塑的英雄,展现他们的坚贞性格和气吞如虎的豪迈。
(二)写景。
苏词中虽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色彩,但更多的是“门外月公款如水,彩舟横”等幽远、深邃、雅洁的景色,这些景色多披一层薄风细雨、明月夕阳、青山碧水,从而增加了澄澈、雅艳、旷逸之感。
苏词和辛词在内容和词风上的异同
苏词和辛词在内容和词风上的异同?苏辛词在内容和词风上的相似之处(一)苏辛都开拓了词的内容。
晚唐五代词风婉约柔媚,词多写男女之间的离合悲欢。
而自苏轼开始,豪放的感情,豁达的胸怀,广阔的社会生活,都在词中有所呈现,写报国、写仕途、写悼亡、伤春等,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得以开阔,开创了豪放的词风。
辛弃疾不但扩充了词的内容,还将词的形式和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大量吸收各种表现手法,无论是散文,骈文,还是民间口语,他都信手拈来,表达了他的各种情感体验。
(二)苏、辛词中都有着豪迈的风格。
苏辛词中都流露出积极的人生态度,透露着浓烈奔放的豪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通篇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表达了一种驰骋疆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是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抒发的共同情感。
苏轼在仕途上并不如意,由于卷入党派纷争,受到排挤,他一生当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被贬和流放当中度过的。
辛弃疾率军南归后虽天生英才却无处可用,或赋闲散居,或沦为下僚,一腔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只能寄托于诗词中。
苏辛词在内容和词风上的不同之处(一)二人对词境的开拓程度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使词诗化,怀古、咏史、说理、谈传,甚至还可以抒发思乡爱国之情,扩大了词的意境。
而辛弃疾“以文为词”,他在继承苏轼豪放词风的同时,使词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
他的词把豪放与多种多样的内容、丰富深沉的感情相结合,创造性地融汇了诗歌、散文、经传等各种文体的表现手法,使词在苏轼之后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二)作词观不同。
苏轼“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苏轼作词,散文,诗歌,每种文体都有可称道之处,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而辛弃疾不同,他全力作词,一生作词六百余首,是唐宋词人中词作数量最多的一个,词作基本包括了他一生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他个人情怀的同时,又客观地反映了历史。
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异同
深广的内涵与炽烈的情感——试论苏轼、辛弃疾豪放词的异同摘要: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宋代豪放词的的重要作家,他们以卓著的才情、恢宏的气度扩大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得词与诗并驾齐趋。
但他们的词风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差别。
东坡倾向于从痛苦中求超越、求解脱,跨越现实的黑暗去追寻理想的光明;而稼轩的词更多表现了对于显示的苦恨执着和挣扎奋斗,表现了悲愤的呼喊和或一样燃烧的激情。
概言之,即东坡旷达,稼轩悲愤。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区别纵观苏、辛二人词风,他们均以其不受声律束缚,体裁广泛,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而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词史上的“豪放”一派。
作为豪放词的代表,苏轼奠定了词的基础,随后辛弃疾把豪放派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然两人的创作因其命运和人格的不同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给人不同的美感和震撼。
苏轼以词为诗,在词中表现了自己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以及追求失败后的洒脱旷达。
辛弃疾以文为词,在词中表现了因无法实现自身报国之志而郁积于心的忧思悲壮、沉郁苍凉之情。
故陈延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曾云:“东坡心地光明磊落,忠受根与性生,故词极超旷,而意极和气。
稼轩有吞吐八荒之概,而机会不来——故词极豪雄,而意极悲郁,苏、辛两家,各自不同”[1]一、飘然旷放与沉郁悲愤苏轼和辛弃疾出生相距百年,一个生活在北宋,一个生活在南宋;一个科举出生,名满天下。
一个行伍出身,英名丧敌胆。
不同的生活经历造就了他们不同的创作思想。
苏轼的豪放词风不仅源于他对艺术的领悟和积累,更重要的是来自个人的政治生活的经历。
苏轼的仕途生涯中几经贬谪,又几起几落,甚至入狱,饱经人生的大喜大悲。
在面临理想与现实中逐渐随遇而安,旷达自得。
以诗歌赋排遣政治上的失意、苦恼。
“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福祸苦乐,念念迁逝”的处世态度,又使得他在大自然中寻得自己的真正归宿。
《水调歌头》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
比较苏轼和辛弃疾豪放词的不同特色内容摘要: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苏轼于花间词、南唐词及柳永以来一脉相承的婉约派外另开豪放词派,并全面革新词体,彻底打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面;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之并将其推向高峰。
苏轼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二人的豪放词存在着许多相似点,但是也有许多不同之处,本文试图从两位词人所处的时代、个人生活经历不同,思想性格、艺术追求的差异,使苏词和辛词表现出的豪放之气风格迥异,苏词旷达,辛词豪迈;来对豪放词的不同特色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豪放词差异成因Content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ong Dynasty, Su Shi and Xin Qiji called the same word-Bold and unconstrained parties, and Su Shi's words on flowers, since Southern Tang Yong word and send the same strain Subtle Haofang separate words outside the camp, and all-round innovation Ci, completely breaking the word for "Yan Section" situatio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poet Xin Qiji and the succession to the peak. Su Shi and Xin Qiji with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for Bold and unconstrained parties. Haofang the two words,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ut there are also many differences, the two words in this article from people trying to age, individuals of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character and mi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ursuit of art, so that words and Xin Su-term performance Haofang gas out of style, Su Quantm words, bold words Xin;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d Haofang discussed.Key word: Su Shi Xin Qiji differences in the causes of the words前言在宋词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同被称为豪放派词人,他们的词都为宋词以崭新的面貌跃上文坛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高中议论文阅读】材料概括分析题:叶圣陶《〈苏辛词〉绪言》(附答案)
【高中议论文阅读】材料概括分析题:叶圣陶《〈苏辛词〉绪言》(附答案)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
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惋、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
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钟)《花间集》里,大部是闺情、别意、流连光景之作。
不好的不讲,做得好的,自成一种凄惋、惆怅、柔丽、细腻的风格。
人几乎这样想:像《花间》这样的才是词。
如其词的领域为《花间》独占,是词的不幸;要它继续发展,意境上、材料上须得开拓须得丰富才行。
《四库提要》说:“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
寻流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
”又说:“(辛)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
”这里关于苏、辛在词的历史上的位置,及对于他们的风格的认识,都说得很是。
但是透露了两个意义相类的名目——“别格”、“变调”,——言外若有微辞,就不免失却评衡家无所容心的鉴赏的态度。
我们固然不说新生的是“常格”是“正调”,可以抹杀旧来的;但也不说旧来的因为发生在先,故是“常格”是“正调”,而新生的与此不同,便是“别格”是“变调”。
“清切婉丽”为什么是正?“慷慨纵横”为什么是变?这些常别正变的议论,是拘泥褊狭的评衡家造了出来,因以减损自己的鉴赏力的,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自己的身体。
要能充分地鉴赏文艺,就得丢开这些无益的观念。
这样,才能真切地吟味苏、辛的词,同样也能真切地吟味《花间》派的词。
(选自叶圣陶《素心词序》,删去)24《四库全书》中描述了词的三个发展阶段?请总结一下。
(4分)25.“犹如蚕儿吐丝作茧,却裹住了白己的身体”一句如何理解?(5(分钟)26你是否同意《四库全书》中苏、辛被称为“别格”和“变调”的说法,并试着给出具体的例子。
(6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净光整24第一阶段是晚唐五代,以《花间集》为代表。
第二阶段是以苏轼为代表的北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词与辛词的差异阅读答案
①苏轼和辛弃疾作为宋代词坛上的出色代表,为宋词的开展做出了重要奉献。
但由于他们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苏词和辛词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其作品蕴涵着深邃的哲理性和美感,易于引起欣赏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其作品具有浓烈的个性色彩和现实精神。
②苏词与辛词人生境界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③苏轼志向远大,但仕途坎坷,屡遭摧残,长期彷徨于生命的边缘。
政治斗争的阴暗、险恶,使苏轼深深感受到人生的无奈,于是他不再固执于在现实中确认自我的社会角色与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把儒家的入世之志与道家的旷达圆满地交融在一起。
辛弃疾是一个失去家园的人,他对国家强盛的渴望远比一般人要强烈,雪洗国耻,恢复失地,拯救民族危亡是其不灭的理想与毕生的追求。
对他来说,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自觉担负起救世济民的神圣职责,即便受到压制,也始终不言放弃。
在他看来,人生的价值即是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的理想理想,因此,他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
④苏词与辛词的精神意蕴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理想追求不同。
⑤苏词呈现的是生命体验,主要表现的是超功利境界。
苏轼超然物外,又保持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他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
体,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互相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
辛词呈现的是人生体验,主要表现的是功利境界。
辛弃疾不可能像苏轼那样以旷达的胸襟、超然的态度来追求精神的自由。
他是一个勇敢、坚决的抗金英雄,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心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
但南归后他却被大材小用,他的智谋韬略和爱国之心都被统治者无视了。
⑥苏词与辛词词作风格的不同主要源自他们的人生体验不同。
⑦同为豪放派词人,苏词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人生体验的再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词人中秋把酒,以一颗自由的心灵和月亮对话,其把酒问月既是对人生和宇宙本体的深层叩问,也是对自由精神空间的寻觅。
苏轼既不固执于现实,也不脱离尘世,只是走向内心。
在他看来,生活其实不完美,人生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一样,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以审美的态度来对待现实生活,就能催生出生活的热情和美妙的情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坚信美妙的祝愿总能够给人送去温馨的慰藉,使心灵获得一份难得的静谧。
⑧辛词给人以大方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辛弃疾人生体验的生动写照。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清秋时节,词人登
高遥望北方故土,触景伤情,满目凄然。
晚秋的落日?失群的孤雁?残缺的山河?危殆的国势,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交错在一起。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光阴虚度、壮志未酬慨叹。
种种愁绪无法排遣,只能借拍遍栏杆来发泄徒有大志壮志而无处施展的激愤。
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所引发的情感波澜与知音难觅的悲凉交融,酝酿出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因此抒发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就成为辛词的重要内容。
(选文有改动)
⑴请根据文章内容,为本文拟一个习题目(不超过11个字)。
⑵请指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⑶认真阅读第⑤段,说说“超功利境界”和“功利境界”的详细内容。
⑷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⑸《破阵子》一词中,作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达“英雄失路,报国无门的极度愤慨和悲伤”,请结合这首词作简要分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疆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鹤发生!
答案:
⑴示例:苏词与辛词的差异。
⑵由于苏轼和辛弃疾的人生经历、理想追求和文化人格不同,他们的词作在人生境界、精神意蕴、词作风格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⑶苏轼的“超功利境界”:苏轼将积极入世和超越世俗融为一体,
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在士大夫心灵上互相纠缠的矛盾,构建了自己审美化的人生观。
辛弃疾的“功利境界”:辛弃疾具有强烈的现实关心意识和纵横疆场、荡平敌寇、收复失地的愿望。
⑷举例论证。
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分析苏轼词作风格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这一特点。
⑸这首词中,开头一句为实境,“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醉酒之时,词人还在灯下抽出剑来认真打量。
表明词人虽隐居乡间,但心中仍在忧虑国事,不忘杀敌立功的感情。
中间四句为虚境,写梦境中,军队召唤战士出征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战士们壮行、点兵、出征、战场上奋勇杀敌的情景,表现了词人意气风发、收复失地的大志壮志。
“可怜鹤发生”一句为实境,又回到眼前的现实之中。
照应首句,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比照,以沉痛的感慨有力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