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政社共治
新时代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路径探究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20年第2期〔收稿日期〕2020-02-02〔作者简介〕郑毅(1992-),男,中共如皋市委党校助理讲师。
一、社会治理的内涵在社会治理出现之前,我国一直强调的是社会管理。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一字之差,但内涵不同,是我党经过长期的探索总结而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解释道:“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一)社会治理治什么?社会治理,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并与各种社会主体合作运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社会成员提供公共服务,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化解矛盾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过,社会治理是对人的服务和治理。
一方面是对人的治理。
通过运用法律行政制度、道德规章、村规民约等把人性恶的一方面约束在一定范围内;同时弘扬人的合理的自尊心、社会责任感、公平正义积极上进之心把人性善的一面充分挖掘并发扬。
综合多方研究,社会治理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平台建设。
包括建立社会治理新格局新体制、社会组织与社区建设三个平台。
二是平安建设。
平安建设涉及内容很广,包括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社会治安防范工作、法治宣传教育和民主法治建设工作等。
三是协调好三种关系。
第一是党委政府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第二是稳定与活力之间的关系;第三是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二)社会治理谁来治?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治理的主体责任都是由党委、政府承担。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面临的是一穷二白的局面。
治理好这样一个偌大的国家,必须得依靠强有力的党委、政府来统筹安排。
当时社会治理的特点是: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整个社会管控和规划意识强烈。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作用。
社会治理,首先强调的就是摘要: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总体要求。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以成都邛崃市为例
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构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以成都邛睐市为例♦齐世香吴益锋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城市社区治理长效稳定的主体参与机制,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邛T市以建立驻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履行社区治理责任评价体系为主题,于2019年成功申报为新一批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本课题围绕“实验区”的建设实践,剖析实验区建设中的题提出,以ST"全国社区治新典范,为城市社区治共同体构机制创新提供可推广可借的样本。
关城市社区治同体机制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人民生活的空间共同体,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重塑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
无论多大的城市,都是由社区这个基本单元组成的,城市治理关键要夯实社区这个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的社区治理模式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利益阶层和利益群体更加多元,社会自治空间和组织更加活跃。
习近平总书记指岀:人民生活显著改,生活的更加,更的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更可的社会更平的生更的更的更的生活。
城市的,大市民的基本生活是在社区满的。
,社区治理体系的社区治理平社区开利,无满社区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
大社区,满社区民多元多的公共,多元主体成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成为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亟待研究的新课题。
2018年来,市社区民多层的社区的,社区关单社区治理,,岀城市社区治理的一种新制、新路子。
一、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时代意义2017年6月12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中共中央国院关于加和城社区治理的意见》,旨实现党领导下的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民自治良性互,全面提升城社区治理治科学细平和组织程度,促进城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城社区治理进顶层设计,社区治理划了目标、指明了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的治理格局,其中社区多元治理是重要组成部,是新时代加和创新社区治理的重要战略部署。
“共共治共享作者简介:齐世香(1989-),女,湖北建始人,中共邛5市委党校干训中心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基层治理。
理论文章:创新社会治理应把握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创新社会治理应把握和解决的几个问题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为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和“五个X省”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
一、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意义。
过去,我们讲的比较多的是社会管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治国理政理念上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相比较,治理主体、治理内容和治理方法上发生了“三个明显变化”:一是治理主体上的变化。
社会管理主体侧重于党委、政府,社会治理更强调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党委、政府要主导,社会组织、公民、法人都要积极参与。
更加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更加突出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二是治理内容上的变化。
社会管理一般多是强调管理与控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而社会治理不仅包含管理的内容,还包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内容。
三是治理方式上的变化。
社会管理比较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强制手段。
社会治理则注重手段上的多样化,特别注重多用沟通、协商的办法解决问题。
从社会管理创新到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党在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上更加成熟、更加自信。
二、准确把握和认真应对社会治理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管理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
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
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既有农民、城镇居民、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学生,也有军队退役人员、原民办教师等特定人群。
推进苏州“政社互动创新模式新发展
推进苏州“政社互动创新模式新发展随着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基层社会服务管理任务日益繁重。
为适应新形势,构建多元共治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苏州从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入手,在创新社会治理、改善社会治理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其中,“政社互动”是苏州社会治理创新的最新成果,它率先在全国将深化行政改革与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加强社会协同管理实现了有机结合,是当前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苏州“政社互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近年来,苏州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特别是多数农村居民逐步住进城市社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参与意识日益提高,利益诉求复杂多样,对进一步深化村(居)民自治、增强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对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改进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苏州市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向和居民群众愿望等的把握,以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为目的,以理顺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职责为切入点,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规范自治实践为着力点,以构建多元共治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为目标,在深化行政改革与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加强社会协同管理方面进行了尝试——推进“政社互动”的探索实践,即“政府及其部门”和“村居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这两类社会管理主体之间,通过“衔接互动”规范行政权力,提升自治能力,激发社会活力,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苏州“政社互动”在连续三年召开推进会,提出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2年),以及相继出台十个政策文件等推动下,目前,已在全市街道、乡镇层面实现了全覆盖,“政社互动”社会治理格局初步确立。
一是“两份清单”实现“政社分开”。
编制形成《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两份清单,基本划清了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责权边界。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前言基层社会治理是指对社区、村庄、组织等基层社会的管理和治理工作。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基层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存在的问题1. 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主要分为三层:社区(村)、街道(乡镇)和区、县(市)。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这三层并未能够协调配合,职责也没有得到明确划分。
这导致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影响了基层社会治理效果。
2. 群众参与度不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群众的参与程度。
但在现实中,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传统等因素,许多居民对社会事务不感兴趣,缺乏社会责任感。
因此,基层社会治理往往是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度不高。
3. 治理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传统上,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是政府管理和公安干预。
这些手段虽然有些作用,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治理手段和方法也需要更新,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和社交媒体等方式,增强治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 减少了社会服务的公共资源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公共资源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公共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方社区和乡村缺乏足够的公共资源。
这导致了社区发展的多元化和整体化缺乏支持,治理效果大打折扣。
对策建议1. 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梳理职责、权力分配和协调机制。
创新治理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等多元治理模式,培育密切联系的社区治理体系。
构建“三位一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协同治理。
2. 提高群众参与度加强思想教育宣传,提升社区居民对社会责任的认识。
适时发布社区事务的信息,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发挥社区协商民主的作用。
鼓励社区组织、志愿者和社工等多方力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形成共治共建的社区治理格局。
3. 创新治理手段和方法引进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基层社会治理网络化平台,提高治理效率和精确度。
社会治理的模式创新与现代化
社会治理的模式创新与现代化社会治理是指通过政府及社会各界力量合作,通过政策和组织调控,以达到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
社会治理是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社会制度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和新的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治理也需要不断地以创新发展的方式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在现代社会已经不适用,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治理模式和不断地进行创新。
在中国,目前的治理模式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部门分立的垂直管理模式,制约了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因此,要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需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社会治理结构。
目前,社会治理的创新与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调社会共治在传统的治理模式下,政府一直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
然而,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和多元化,政府单打独斗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在现代社会治理中,强调社会共治已成为一种趋势。
社会共治是指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等各方共同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
通过社会共治,政府和社会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也可以得到提升。
二、建立协调机制现代社会中,治理对象涉及到的领域和范围越来越广泛,要实现有效的治理,需要各部门之间建立联动、协调机制。
只有这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和最高效率解决社会问题。
协调机制的建立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作互助,也需要政府引导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
只有各种资源充分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理效果。
三、加强数据化治理在现代社会中,数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数据化治理是指通过先进技术手段,对社会治理过程、治理效果等进行数据化记录和分析,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规模化管理。
数据化治理可以让政府快速了解局势、掌握社情民意,更加精准地制定政策和资源配置。
四、倡导开放治理开放治理是指各方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使治理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开放治理可以让政府和公民社会增强信任,更好地互动,避免社会不和谐的情况的发生。
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创新研究——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
第42卷第6期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Vol .42 No .6(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20年11月Nov .2020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创新研究—实践探索、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杨川,陈果[摘要]近年来,各级地方政府针对社区治理资源的分散性与层级性,积极探索创新城乡社 区的集成治理创新路径,不仅集成城乡社区治理的目标与职能,还集成社会治理机构与治理体 系,以推动城乡社区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从城乡社区治理问题的现实性、时代性与资源分散性 等特点来看,集成创新不同程度地面临基层党组织资源统筹困境、集成治理的体制性困境和有 效不足困境等。
为了提升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创新效能,扭转集成困境,需要以党建为引领,提 升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创新的资源统筹能力;以新需求管理为基础,破解集成治理创新的体制性 困境;以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提高集成治理创新的有效需求,进而提升基层社会治理 现代化能力。
[关键词]城乡社区;集成治理;现实困境 [中图分类号】C 9!6.2 [文献标识码]A—、问题提出在现代化的治理格局中,城市化不以城乡区 隔为条件,而以城乡互动为前提[11。
近代以来,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 互动,加速了人口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
城 乡社区治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整个人类社会都 必须正视的重要问题。
尤其是进入21世纪,在中 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的浪潮中,城 乡社会治理问题成为当前中国各级政府亟须解 决的重要问题。
城乡社区治理不仅需要前瞻性 的理念作引领和先进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也需 要针对性较强的政策设计与科学研究的大力支 持。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城乡社区集成治理已经 成为一种趋势,不仅有建设、发展与治理目标的 融合,更有主体、技术、资源的跨部门整合,甚至 是集成治理机构的设立,比如上海市和深圳市的 社会工作委员会、成都市的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文章编号】1001 - 8182(2020)06 - 085 - 07员会等,也纷纷以“走向人际关系的理性与和谐” 为目标的治理之道。
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 社会治理创新
国家公务员申论范文社会治理创新创新社会治理,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枫桥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治理创新,必须要牢牢树立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的思想,及时调解人民内部矛盾,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要求。
要建立社会化大调解格局,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开心的日子。
社会治理多一条方法、多一条路子,人民就会少一些忧难,多一些满足,社会就会多一份稳定,多一点阳光。
要进一步丰富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方法,大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让治理思路更加开阔,治理方法更加灵活,治理措施更加多样,才能解决社会治理中的新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创新社会治理,要重视发挥群众作用。
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协调,群众参与”的思想,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性社会调节组织吸收到社会治理中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这也是枫桥经验的重要一条。
要大力培育和扶持社会组织,引导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这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变到社会共治,让社会组织直接面对群众,引导群众,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由“被动治理”变为“人人参与”,可以充分激发参与热情。
技术创新社会环境治理,必须高度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没弱势群体的小康,就没全面的小康;不关怀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就不可能将存有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在社会环境治理技术创新上,必须高度关注流动人口特别就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与合理主张,使流动人口能更好地带入当地生活。
在流动人口参予城市建设的大潮中,社会环境治理由“管制”转型为“服务”,由“性别歧视”转型至“注重”,构筑从基础设施至服务机构的全方位社会服务,使流动人口在代莱环境中也可以安居乐业,以城为家,就可以真正的唤起他们工作、生活的热情,真正的参予至社会建设中来,自觉保护城市、社会的身心健康发展。
古人说:“天地交,而后能成化育之功;上下交,而后能成和同之治”。
只有不断吸收、借鉴和弘扬枫桥经验,坚持与时俱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活力,积极化解社会问题和矛盾,大力凝聚社会共识与合力,社会才会有序、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一)建立健全预防性社会治理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起科学的社会治理机制,切实做好预防性社会治理,合理安排、规范宣传教育,最大限度地避免社会安全治理任务发生问题。
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共治和参与式治理机制,发挥社区居民、社会组织、政务部门等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积极加强社会治理的成效。
(二)建立规范的社会治理机制完善社会治理规范,把依法行政、执行标准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行政机制,强化社会治理的制度外壳,严格执行相关社会治理标准。
(三)建立工作协作机制要加强各级社会治理工作协作机制,建立规范化考核和评价机制,促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合作和协同,把治理及时、有效地延伸至新的街道和居民区,还要切实推动政府部门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协作,确保公共服务到位。
要加强社会治理技术建设,构建全方位有效的社会治理框架,强化信息管理,重视反馈与评价,逐步把无纸化办公推广到社会治理中,完善社会治理的信息技术,探索和创新综合治理模式,提供高层次、专业化的社会治理服务。
(一)倡导社会正义感要深化改革,坚持解决涉及公民基本利益的重大问题,建立社会正义感。
在社会治理中加强公民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和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
(二)运用技术手段和网络治理要有效运用和发挥安全技术手段和新技术新工具,提高工作效率,支持重大社会治理措施的落实,积极推进网络建设和安全优化,发挥网络治理的作用,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有效保障网络安全。
(三)加强社会治理责任要积极加强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监管和督导,更好地把各级政府和街路巷机关融入社会治理体系,把行政绩效纳入政府主管责任考核机制,激励各方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并将相应的责任转化为具体的行动。
(四)完善社会治理服务体系要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参与式服务意识,构建服务性社会治理体系,加强综合社会治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履职制度,加大社会治理的服务力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治理工作精准有效。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doc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_创新社会治理的主要举措有什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为了进一步调整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以下是我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
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
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及构建途径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新时代背景下“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丰富内涵,并系统探讨其有效的构建途径与策略,以期为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在全面深化改革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构建此种新型社会治理模式对于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及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对“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内涵解析部分,我们将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共建理念:阐述共建作为社会治理的首要原则,强调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建设态势,凸显人民群众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地位与能动作用。
共治机制:解析共治的核心特征,即权力下放、职能整合与多方参与,揭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公众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角色分工与互动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协商、合作、监督等方式实现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共享目标:探讨共享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追求,分析其如何体现社会公平正义与人民福祉的提升,包括但不限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等方面的内容。
关于“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构建途径,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策略性建议:制度创新:探讨如何通过立法、政策调整等手段,建立健全鼓励和保障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制度框架,打破传统治理壁垒,为共建共治共享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能力培育:研究如何提升各类社会治理主体的能力,如强化政府的服务导向与协调功能,培育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提高公众的公民意识与参与技能,以实现共建共治主体间的有效对接与高效协作。
技术赋能: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如何助力信息公开、决策科学、服务精准,提升社会治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文化塑造:分析如何培育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文化氛围,倡导包容、合作、责任、公正等价值观念,引导全社会形成积极参与、理性表达、协商解决矛盾问题的良好风尚。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创新社会治理的措施有哪些(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
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
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
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2020年第1期逆护护的十丸届四中全全精神*鉉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进社区治理创新□陈红爱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决定》指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新时期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程,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重要工作,一定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决定》提出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从解决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着力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作出贡献。
一、社区治理: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工程社区治理是指社区基层党组织、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居民等主体,依据法律、法规及社区公约、规范等要求,通过协商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社区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
社区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交接点,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社区服务和管理能力强了,社会治理的基础就实To”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社会的快速转型和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城乡社区治理的基础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乡社区治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也迫切需要作出调整与变革。
社区是介于宏观社会与微观个人的连接地带,适应客观条件变化进行社区治理创新既有助于培育居民对切身公共事务的参与意识和能力,又能有效为社会转型期各种可能出现的摩擦和冲突提供减压阀、减震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运行。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结束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市考察,就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调研,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社区治理和服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基层社会治理的高度重视。
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1.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1)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
2)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3)“政之所要,在乎民心。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关键在体制创新。
4)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夯实基层基础。
5)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的力量来自人民、共治的智慧出自人民、共享的成果为了人民。
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继续推陈出新、有所突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最新)创新社会治理
“齐”参与、“愿”参与、“能”参与、 “真”参与、“常”参与
山东曲阜打造彬彬有礼道德城市
• • • •
以“爱”为核心的社会风尚 以“诚”为核心的职业操守 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 以“仁”为核心的个人品德
小结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当前社会发展形势之所 需,是广大群众利益之所盼。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是个系统工程,也是个长期工程。让我们在 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社 会组织和社会公民都有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深 入开展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积极投身社会治理 实践创新,从而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 序!
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十八大报告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十八届三中全会
提纲
一 二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时代背 景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要求
三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方法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 社会状态发生变化,流动开放性问题多 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 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
•
综合治理——从治理手段从单一向行政、法律、
经济、教育等多种手段综合并用 源头治理——预防危险,动态治理 标本兼治
中山市社区治理“2+8+n”模式
2——建立一个社区建设的协调委员会和建立一个社区服务 中心 8——社区服务中心能够承担的民政、残联、劳动、社保、国 土、计划生育等八项公共服务 n——发展社区的社会组织
社会系统
社会组织/公民 自治共享/精神纽带 和谐 志愿精神/互惠
学理 管理
特点
国家(中心)主义 国家管理/国家建设
社会治理创新ppt课件
——社区呈现原子化、碎片化格局 ——缺乏自主参与的制度化载体和纽带 ——现有合作过度依赖行政整合,进而转化为基层行政负担
• 从资源配置看
——居民权利意识觉醒,但重回应缺引导,公民教育缺位 ——呼吁居民家园意识,但社区公共性建构缺乏利益连接 ——期待共担社会责任,但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37
12
中国的治理词源
含义:通过合理管治形成有条理、乃至自发的秩 序 • 《孟子》:“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 一乱”; • 《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经典案例:大禹治水的“疏”与“堵”
背景:权力集中、利益多样、规律自在
13
特征:
• 主体的多层性:从国家到个人分级,国家事 务优先
资源环境、商务成本、社会人口等“硬约束”越来 越多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要求着力增强城市软 实力
必须重视统筹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建设和体 制改革
社会治理创新已经是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内在构成组 成部分
34
上海:必须面对的“流动人口问题”
•眼下,中国大城市华灯璀璨、高楼林立,可是,城市化一味求 大求洋求快,“城市病”越来越严重,房价高、就业难、看病 贵以及教育、养老、生活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突出,面临 “城市化陷阱”。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告,全国城镇人口比例达49.6%,但如果 以户籍为标准,起码有1亿多生活在城里的人没有真正城市化, 而是“被城市化”了。许多进城打工者实现了职业转换、地域 转移,却未能实现身份的转变。 •一些农民多年在城里打工,举家进城却扎不下根,城市内形成 了城乡二元结构,即户籍市民与无户籍农民工。
20
“湖滨晴雨工作室 ”
推进政府服务创新,引 导公民有序参与公共事 务
社会共治_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_王名
(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 反腐败法治化与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 ” 编号 : 1 4 Z D A 0 1 6 * 基金项目 : 作者 : 王名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 蔡志鸿 ,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 王春婷 , 清华大学公共管 NG O 研究所所长 ; 理学院博士后 , 北京 1 0 0 0 8 4
本刊专稿
: / d o i 1 0. 3 7 8 2 . i s s n . 1 0 0 6-0 8 6 3. 2 0 1 4. 1 2. 0 2 j
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 社会共治 : 实践探索与制度创新 *
王 名 蔡志鸿 王春婷
[ 摘 要 ] 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是 我 国 社 会 治 理 实 践 探 索 的 经 验 总 结 , 也 是 实 践 中 形 成 的 新 要 求。作 多 元 主 体, 开 放、 复 杂 的 共 治 系 统, 以 对 话、 竞 争、 妥 为社会治理的制度创新 , 多元共治 主 要 包 括 四 大 特 征 : 协、 合作和集体行动为 共 治 机 制 , 以 共 同 利 益 为 最 终 产 出。多 元 共 治 不 是 政 府 退 出, 不是“ 小 政 府、 弱政 , 而是 “ 小政府 、 强政府 、 大社会 ” 的共同治理模式 。 府” [ 关键词 ] 多元共治 ; 社会治理 ; 制度创新 (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中图分类号 ]D 0 3 5 [ 0 0 6-0 8 6 3 2 0 1 4 1 2-0 0 1 6-0 4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中 首 次 提 出, 4年《 0 1 李 克 强 总 理 在 2 “ 推进社会 治 理 创 新 。 注 重 运 用 法 治 方 式 , 实行多元主体 , 共同治理 ” 这是我国实践 经 验 的 总 结 和 新 要 求 , 也是改革 的新境界 。 本文首先探索 社 会 共 治 的 实 践 , 而后借鉴多中 心治理理论与政社合作理 论 , 分析社会共治中多元主体的 构成 和 主 体 间 的 关 系 , 探 析 多 元 共 治 的 思 想 内 涵, 探寻共 治的机制以及实现共治的制度保障 。 一、 社会共治 : 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实践探索 ( 一) 多元共治的必然性 改革开放 3 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 , 也带 来 0 多年 , 了巨大变革 。 经济体制转 型 迎 来 经 济 高 速 增 长 的 奇 迹 ; 产 业结构调整改变了我国农 业 、 制造业和服务业比例以及劳 动力 结 构 ; 社 会 形 态 变 革 使 城 镇 人 口 超 过 农 村; 治理结构 变革使基于官僚权威的行 政 方 式 向 依 法 行 政 、 更多公民参 与转变 。 与此同时 , 特定条 件 下 形 成 的 改 革 措 施 已 成 为 刚 性制 度 , 使 对 利 益 结 构 的 调 整 变 革 困 难 重 重, 碎片化的公 共政策使 局 部 性 、 适应性的改革和打补丁的做法难以为 继 。 当前 , 制度转型问题 、 资 源 污 染 与 资 源 约 束 的 矛 盾、 既 得利益主体结构调整等问 题 突 出 , 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多 元主体共同治理成为深化中国改革的必然 。 改革开放和 市 场 经 济 的 不 断 发 展 打 破 了 我 国 原 有 的 国家 统 揽 政 治 、 经 济 和 社 会 等 所 有 事 务 的 格 局, 在国家体 系之外出现了一个相对独 立 的 市 场 体 系 , 而且在国家体系 与市场体系之间 , 挤出一个 新 生 的 且 日 趋 独 立 不 断 发 展 壮 大的社会组织体系 。 尽管 尚 未 形 成 国 家 、 市场和社会三大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易发多发。
一方面,矛盾主要集中在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等领域,因劳资纠纷、医患纠纷、环境污染、非法集资、股市房市投资受损等引发的矛盾明显增多。
另一方面,矛盾涉及各行业各阶层,既有农民、城镇居民、职工、离退休人员、个体工商业者、学生,也有军队退役人员、原民办教师、老村干部、老知青等特定人群。
二是社会组织管理和服务问题突出。
一方面,各类社会组织快速增多,截至2012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9.2万个,备案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近40万个。
另一方面,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
三是公共安全形势严峻。
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2012年全国发生安全事故33万起,造成7.2万人死亡。
食品药品安全问题时有出现,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以报复社会为目的的恶性案件和极端事件有所增多,我国仍处于刑事犯罪高发期。
信息网络管理任务日益繁重,我国有5.64亿网民,4.2亿手机上网用户,是世界上互联网使用人口最多的国家。
外部势力千方百计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国家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发生深刻变动,社会管理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社会治理,探索政社共治
社会治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治理地位日益重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分配不公、发展不平衡等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集中显现,社会处于矛盾多发期,社会管理面临着新情况和新问题。
解决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必须深入认识新形势下社会治理规律,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创新社会治理,要发挥政府治理的主导作用。
统筹规划,制定制度,谋划好、设计好全局性事项的治理,发挥好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推进政社分开,放开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凡社会能办好的尽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创新社会治理,要积极动员公民的广泛参与,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
社会治理的理念核心是“善治”。
“善治”强调赋予公民更多机会和权利参与政府公共政策,通过沟通、协商使公共利益最大化。
因此,政府要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畅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听证等体制机制,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公众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讨论,保证民意能够进入到公共政策中去,提高公众参与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使公众真正成为社会共治中的一方主体。
创新社会治理,要加强社区建设,深化城乡居民自治。
大力加强以社区为平台的基层公共管理服务,实施网格化管理,及时调处化解群众矛盾纠纷和利益诉求。
同时,深入开展以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实践,加强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主的民主治理,推进居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分担政府的社会治理压力,提高社会治理成效。
社会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行为。
要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从传统的社会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社会治理,努力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上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