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解题方法5.极限法

合集下载

极限法的应用

极限法的应用

极限法的应用灌云高级中学 田作东高中物理习题中常会遇到求极值的问题.一个问题是否是极值问题,往往可通过题目中“最大”、“最小”、“最高”、“最低”等表述作出判断.解决极值问题的主要方法有物理分析法和数学方法.1.物理分析法极值问题中有一类问题较为简单,可直接通过物理规律求解,例如汽车发动机的输出功率P=Fv,牵引力与速度大小成正比,牵引力最大则速度最小;另一类问题必须利用物理概念、规律分析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寻找问题中的极值条件,才能求解出极值例1: 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两个质量均为m 的滑块A 和B ,滑块之间用一劲度系数为K 的轻质弹簧相连,开始时两滑块均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

若A 被质量为 m/4,速度为V 0的子弹水平击中并留在其中,则在A 与B 相互作用过程中,A 的动能最小为多大?分析:子弹击中A 并留在A 中的过程,子弹和A 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有v m 04=(m+4m)v ,所以5vv =。

此后A 向右运动,压缩弹簧过程中,A 减速而B 加速,当V A =V B 时,弹簧压缩到最大限度。

接着弹簧将恢复原长,在恢复过程中,A 继续减速而B 继续加速,当弹簧恢复到原长瞬间,A 减速停止而B 加速停止,此时A 具有最小动能。

A 和B 相互作用过程中动量守恒,有v v v B A m m m +=⋅455450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又有2220214521)5(4521v v v B A m m m +⋅⋅=⋅⋅ 所以 0510452002=+-v v v v A A ,解得450v v A =(另一根5v舍去),此时A 具有最小动能2023********mv m v E A K =⋅⋅=例2: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球用线吊在倾角为45o 的斜面体上,线与斜面平行,不计摩擦,求斜面体向右加速的加速度最大不能超过多少,球才不会离开斜面体。

分析:球在斜面上时,受力如下图所示,有例2Tsinθ+cosθ=mg,Tcosθ-Nsinθ=ma.所以,斜面体向右的加速度越大,T越大,N越小。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巧用极限法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巧用极限法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巧用极限法极限法的概述在高中物理试题中常用的解题方法中,极限法是其中之一。

但是极限法的起源却要追溯到对于数学领域的研究过程中。

在中国古代的东汉时期,一位著名的数学方面的科学家刘徽提出了一种计算圆周率的方法,即“割圆术“。

这种方法是利用正多边形进行内接或者外切的实验来使其无限地接近于圆,刘徽利用这种方法最后求出了圆周率的近似值。

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徽的圆周率应用的方法与极限法是极其吻合的,都是一个从有限认识到无限认识的过程。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运用这种极限法计算出来的圆周率使其在未来以前多年间稳居世界领先位置,并且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就可以看出极限法对于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将其运用到高中物理试题的解答过程中时,我们学生本身一定要掌握好极限法本质的特征,在充分理解极限法原理与应用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我们自身的学习成绩。

巧用极限法来解答高中物理试题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在学习瞬时速度的一节课时,应用到解题方法就是极限法。

一般在对瞬时速度的相关习题进行分析时,我们都会从运动学的角度入手。

根据高中物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我们可以知道,物理中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X/△T,而当我们在求物体运行的瞬时速度的时候,就可以假设△T趋近与无限小时,我们就可以将V当做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瞬时速度。

而我们在计算公式中的瞬时速度的物理学含义则是表示某人或者某个物体在某一时间点所移动的速度。

在极限法运用的过程中,只出现一个物理量变化的情况很多,但是这并不代表表不存在两个物理量会发生变化情况的存在。

如果一旦物理量中的两个同时发生上升或者下降的变化,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函数关系。

这是只要我们对其中一个变量进行持续不断地改变时,一定会在某一个时刻使另一个变量出现极限值。

利用这种极限法来解决这类的物理试题不仅简化了试题的计算量,而且提供了极为有效的解题方法,使的我们对于物理的学习更加方便易懂,从而能达到提高我们学习效率与学习成绩的目的。

高中物理解题中极限思想的应用

高中物理解题中极限思想的应用

高中物理解题中极限思想的应用ʏ佟魁星同学们在面对一些不能直接进行验证或实验的物理题目时,可以用极限思想梳理题目中的物理规律和物理意义,分析物理定律的适用条件㊂极限思想运用的要点是在分析的过程中将某个物理量可能发生的变化推到最大㊁最小或临界值,根据物理量和其他变量的合理关系分析假设是否准确,下面举例分析㊂一㊁运用极限法寻找思维突破口 图1例1 如图1所示,质量m =50k g 的直杆竖直放在水平面上,直杆和地面间的动摩擦力因数μ=0.3㊂将一根绳索一段固定在地面上,另一端拉住直杆上部,保持两者之间的夹角θ=30ʎ㊂设水平力F 作用于杆上,杆长为L ,力F 距离地面h 1=25L ,要保证杆子不滑倒,则F 的最大值为多少?(取g =10m /s2)解析:面对这样的问题,很多同学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无从下手㊂而运用极限法能轻松地找到思维突破口㊂在分析直杆不滑倒这一条件时,应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直杆和地面的静摩擦力处在极限状态,二是h 和力的大小之间的关系㊂直杆的受力情况如图1所示,根据平衡条件可知,F -T s i n θ-f =0,N -T c o s θ-m g =0,F (L -h )-fL =0㊂根据以上三式可知,当水平力F 增大时,摩擦力f 也会随之增大,而当f 增大到等于最大静摩擦力时,直杆就会滑倒,此时摩擦力f m a x =μN ,解得F m a x =m g L t a n θt a n θμ(L -h )-h ㊂当t a n θμ(L -h )-h []无限接近于0,即h 0=0.66L 时,h 就无法对F 形成限制㊂当h 1=25L <h 0时,解得F m a x =382.5N ㊂二㊁运用极限法提高解题效率例2 如图2所示,某滑轮装置处于平衡状态,此时如果将A C 换成一条长绳,让C 移到C ',A B 保持竖直,滑轮仍旧处于平衡状 图2态,那么A C '绳受到的力T 和A B 杆受到的压力N 同之前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解析:用常规解法求解这道题时,需要先考虑以点A 为分析对象,综合考虑点A 受到的A C 绳的拉力T '㊁A B 杆的支撑力N '和A D 绳的拉力T 0共三个力的作用时处于平衡状态,列出方程,求出T '和N '的大小,再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得出T 和N 的大小,然后分析T 和N 大小之间的关系㊂不仅过程烦琐,而且计算麻烦,稍不注意还有可能出现计算错误,影响正确判断㊂而运用极限法求解,不用设立方程,只要考虑极限状态下T 和N 的大小就可以㊂设A C 绳和水平面间的夹角为θ,当θ无限趋近于0时,N =0,T =G ;当θ=90ʎ时,N 增大,T =N 也会增大㊂所以当θ减小时,T 和N 都会减小㊂三㊁运用极限法精确分析物理过程 图3例3 如图3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叠放在质量为m 0的木板上,两者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θ1,木板和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θ2,在木板上施加一个水平外力F ,当F 为多大时,可以从木块下方将木板顺利抽走?解析:运用常规法求解本题,要综合考虑木块和木板的运动状态,以及二者在运动中的状态变化㊂而运用极限法只需分析出木块㊁木板所对应的极限状态和最大加速度㊁最大静摩擦力㊂能从木块下方顺利将木板抽走的临界状态是木板和木块之间的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f m a x ,这时两者共同运动的最大加速度a m a x =f m a x m =μ1m g m =μ1g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0-μ㊃2(m +m 0)g =(m 0+m )a m a x ,解得F 0=(m 0+m )(μ1+μ2)g ㊂因此当F >F 0时,可以将木板从木块下顺利抽走,即F >(m 0+m )(μ1+μ2)g ㊂作者单位: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33基础物理 尝试创新 自主招生 2020年6月。

做物理题的技巧有哪些

做物理题的技巧有哪些

做物理题的技巧有哪些高考物理试卷有12到选择题,那么,如何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些物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做物理题的技巧有哪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做物理题的技巧有哪些1.直接判断法高考物理选择题可以通过观察,直接从题干中寻找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和规律推出正确结果,作出判断,确定正确的选项。

直接判断法这种技巧适用于不用推理的简单题目,这些题目主要用于考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属常识性知识的题目,所以做这种高考物理选择题就需要技巧。

2.淘汰排除法这种方法要在读懂物理题意的基础上进行,根据要求,将明显错误的答案排除掉,注意有时题目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那就是排除正确的选项。

高考物理选择题在很大程度上考的是考生的仔细力,所以物理选择题解题的基础技巧就是要细心,不放过任何有利条件。

3.逆向思维法高考物理逆向思维这种技巧是从选项的各个答案入手,根据题意进行分析,即是分别把各个答案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作为已知条件,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分析,倒推出题中需成立的条件或满足的要求,从而在选项的答案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4.推理法根据高考物理选择题给出的条件,利用有关的物理规律、物理公式或物理原理通过逻辑推理或计算得出正确答案,然后再与备选答案对照作出选择。

高中物理选择题解题技巧1. 直接判断法:当考查的知识为识记的内容,可直接依据物理事实、概念、规律、定则等,经过回忆、思考,从题目提供的多个选项中,“对号入座”,选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基本不需要“转弯”或推理简单的题目。

这些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再认和物理概念、规律理解情况。

2. 排除筛选法: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的熟悉程度结合题设情况,通过对题述物理过程、物理条件和备选选项形式的分析,将不合题意的选项逐一排除,最终选出正确答案的方法叫做筛选排除法。

3. 选项代入法:计算型选择题的选项往往是数字,如果仍像解计算题那样求解比较麻烦,或者通过计算也不能确定应选答案时,可以把各选项的数值逐一代入,经过推导得出的方程进行检验,将满足方程的选项找出来。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思想方法

高中物理-高中物理思想方法

思想方法1 极限思维法1.极限思维法:如果把一个复杂的物理全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极限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包含了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维方法.极限思维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2.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1)公式v =Δx 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2)公式a =Δv Δt 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思想方法2 巧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六种方法运动学问题的求解一般有多种方法,除直接应用公式外,还有如下方法:1.平均速度法定义式v -=x t 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v -=12(v 0+v )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2.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任一时间t ,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t 内的平均速度”,即v t2=v-,适用于任何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些题目应用它可以避免常规解法中用位移公式列出的含有t2的复杂式子,从而简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速度.3.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与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重要特征的比例关系,用比例法求解.4.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5.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以使比较复杂的问题变得形象、直观和简单,尤其是用图象定性分析,可避开繁杂的计算,快速得出答案.6.推论法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量,即Δx=x n+1-x n=aT2,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Δx=aT2求解.数学技巧1物理中的函数图象1.问题概述物理图象是借助数形结合,将物体运动的函数关系与几何图线相结合,来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是近几年高考物理试卷中考查的热点问题之一.2.表现形式根据物理情景从同一角度或从不同角度设计物理图象,让学生判断哪些图象能正确描述物理情景.3.处理方法分析物理情景及所给图象,根据相应的物理原理写出数学表达式,最后根据数学表达式选出正确答案,或根据所给选项图象确定其运动性质是否符合题意.思想方法3临界条件在摩擦力突变问题中的应用1.问题特征当物体受力或运动发生变化时,摩擦力常发生突变,摩擦力的突变,又会导致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的突变,其突变点(时刻或位置)往往具有很深的隐蔽性,对其突变点的分析与判断是物理问题的切入点.2.常见类型(1)静摩擦力突变为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突变为静摩擦力.思想方法4动态平衡问题的分析方法1.动态平衡:是指平衡问题中的一部分力是变力,是动态力,力的大小和方向均要发生变化,所以叫动态平衡,这是力平衡问题中的一类难题.2.基本思路:化“动”为“静”,“静”中求“动”.3.分析方法(1)解析法①列平衡方程求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表达式.②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未知量的变化情况.(2)图解法①根据已知量的变化情况,画出平行四边形边、角的变化.②确定未知量大小、方向的变化.。

极限思维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有效运用

极限思维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有效运用

极限思维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有效运用摘要:高中生解物理题时往往采取多种解决方法,在高中涉及到的多种解题方法中,极限思维法是一种相对其他解决方法而言较为简单便捷的方法。

因此,极限思维法被较为广泛地运用于高中物理解题方法中。

如果能够将极限思维法有效地运用于分析高中物理题目,就能绕开普遍思维,另辟捷径,从而将难题简化,快速准确地解决物理题目。

本文将通过举例说明极限思维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运用。

关键词:极限思维法高中物理题解题思路所谓“极限思维”就是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从所遇问题的极端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对所遇问题假设特殊的情况加以解决。

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利略也曾通过极限思维法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力学观点思想。

一、极限思维法能突破解题思路比如:一辆小车在经过一根跨过定滑轮的绳PQ,提升了井中的质量为m的物体(如图1所示),绳的P端拴在车后的挂钩之上,Q端拴在物体上,那么如果设绳的长度不变,绳的质量、定滑轮的质量以及尺寸滑轮上的摩擦都将其忽略不计。

开始时,车在A点,左右两边的绳子都已拉紧,并且是保持竖直的,左侧的绳子长度为H,拉伸时,小车的速度开始加速然后向左移动,并且保持水平从A经B移向C。

如果设置A到B的距离也为H,那么车子在经过B点时候的速度为VB,那么求车子在由A移向B的过程中,绳子的起始顶端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学生解答这道题时,由于往常解题思路的限制,难免出现两种错误的计算结果。

但是其实想要解决这道题并不难,是运用了动能定理求得了绳子Q端的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因此要解决这个题目的关键所在就是能否可以经过计算正确地得出车子到达B点的时候,物体所表现的即时速度的多少Vt。

学生答题时的情况:也就是Vt=VB,之后Vt=。

而我们正确的计算方法是经过图1我们可以知道,绳子的速度V是在从A点经B点往C点的整个过程中,随着θ角而变,因此我们可以从B点的向外推到两个极端数值进行考察。

在A点时θ=90°,绳子的运动速度V=0,而当小车开向无穷大的距离时,θ=0°,那么此时绳子的速度是组建的从A点增加到等于车速,由此在从A的无穷大的区间绳子移动速度在持续加大的变化规律则应满足关系:V=V车, cos90°=0。

高中物理复习:解答物理问题的10种思想方法

高中物理复习:解答物理问题的10种思想方法

高中物理复习:解答物理问题的10种思想方法专题概述现如今,高考物理愈来愈注重考查考生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其命题愈加明显地渗透着对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考查.在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物理习题浩如烟海,千变万化,我们若能掌握一些基本的解题思想,就如同在开启各式各样的“锁”时,找到了一把“多功能的钥匙”.思想方法1:整体法、隔离法1.整体法和隔离法的选用原则(1)如果动力学系统各部分运动状态相同,求解整体的物理量优先考虑整体法;如果要求解系统各部分的相互作用力,再用隔离法.(2)如果系统内部各部分运动状态不同,一般选用隔离法.2.在比较综合的问题中往往两种方法交叉运用,相辅相成,两种方法的取舍,并无绝对的界限,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 的斜面体A 、B 叠放在水平地面上,A 、B 间接触面光滑,用一与斜面平行的推力F 作用在B 上,B 沿斜面匀速上升,A 始终静止.若A 的斜面倾角为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F =mg tan θB .A 、B 间的作用力为mg cos θC .地面对A 的支持力大小为2mgD .地面对A 的摩擦力大小为F解析:B 以B 为研究对象,在沿斜面方向、垂直于斜面方向根据平衡条件求得F =mg sin θ,支持力N =mg cos θ,故A 错误,B 正确;以整体为研究对象,根据平衡条件可得地面对A 的支持力大小为F N =2mg -F sin θ,地面对A 的摩擦力大小为f =F cos θ,故C 、D 错误.思想方法2:估算与近似计算1.物理估算题,一般是指依据一定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运用物理方法和近似计算方法,对所求物理量的数量级或物理量的取值范围,进行大致的、合理的推算.物理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有的物理问题,在符合精确度的前提下可以用近似的方法便捷处理;有的物理问题,由于本身条件的特殊性,不需要也不可能进行精确计算.在这些情况下,估算就很实用.2.估算时经常用到的近似数学关系(1)角度θ很小时,弦长近似等于弧长.(2)θ很小时,sin θ≈θ,tan θ≈θ,cos θ≈1.(3)a ≫b 时,a +b ≈a ,1a +1b ≈1b. 3.估算时经常用到的一些物理常识数据解题所需数据,通常可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熟知的基本常数、常用关系等方面获取,如成人体重约600 N ,汽车速度约10~20 m/s ,重力加速度约为10 m/s 2……引体向上是中学生体育测试的项目之一,引体向上运动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是53次/分钟.若一个普通中学生在30秒内完成12次引体向上,该学生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最接近于( )A .5 WB .20 WC .100 WD .400 W解析:C 学生体重约为50 kg ,每次引体向上上升的高度约为0.5 m ,引体向上一次克服重力做功为W =mgh =50×10×0.5 J =250 J ,全过程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为P =nW t=12×250 J 30 s=100 W ,故C 正确,A 、B 、D 错误. 思想方法3:控制变量法在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中,某一物理量的变化可能与多个变量均有关,定性分析或定量确定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关系时,常常需要用到控制变量法,即先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研究因变量与另外一个变量的关系,如研究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时,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研究加速度与合外力的关系,再保持合外力不变,研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最终通过数学分析,得到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如果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自变量,需要控制不变的量,做到变量每次只能有一个.在研究球形固体颗粒在水中竖直匀速下沉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得到的实验数据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水的密度为ρ0=1.0×103 kg/m 3). 次序固体颗粒的半径 r /(×10-3 m) 固体颗粒的密度 ρ/(×103 kg ·m -3) 匀速下沉的速度 v /(m ·s -1) 10.50 2.0 0.55 21.002.0 2.20 31.502.0 4.95 40.50 3.0 1.10 51.00 3.0 4.40 60.50 4.0 1.65 7 1.00 4.0 6.60 颗粒的半径r 的关系:v 与________(填“r ”或“r 2”)成正比.(2)根据以上1、4、6组实验数据,可知球形固体颗粒在水中匀速下沉的速度v 与水的密度ρ0、固体的密度ρ的关系:v 与________(填“ρ”或“ρ-ρ0”)成正比.(3)综合以上实验数据,推导球形固体颗粒在水中匀速下沉的速度与水的密度、固体的密度、固体颗粒的半径的关系表达式v =________,比例系数可用k 表示.解析:(1)由控制变量法容易得出,当ρ一定时,从表格中1、2、3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v ∝r 2.(2)观察表格中的1、4、6组数据,当r 一定时,v 和ρ的关系难以立即判断,因此需要换个角度考虑.当r 一定时,在每个ρ值后都减去1.0×103 kg/m 3(即水的密度),得到的数值与v 成正比,即v ∝(ρ-ρ0).(3)综合以上实验数据,可推导出球形固体颗粒在水中匀速下沉的速度与水的密度、固体的密度、固体颗粒的半径的关系表达式:v =kr 2(ρ-ρ0),k 为比例系数.答案:(1)r 2 (2)ρ-ρ0 (3)k (ρ-ρ0)r 2思想方法4:对称思想对称是一种美,只要对称,必有相等的某些量存在.对称法是从对称的角度研究、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时间和空间上的对称,表明物理规律在某种变换下具有不变的性质.用这种思维方法来处理问题可以开拓思路,使复杂问题的求解变得简捷.高中物理中的对称主要有受力对称和运动对称.电场中等量电荷产生的电场具有对称性,带电粒子在匀强有界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具有对称性,简谐运动和波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对称性,光路具有对称性……解题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如图所示,挂钩连接三根长度均为L 的轻绳,三根轻绳的另一端与一质量为m 、直径为1.2L 的水平圆环相连,连接点将圆环三等分,在轻绳拉力作用下圆环以加速度a =12g 匀加速上升,已知重力加速度为g ,则每根轻绳上的拉力大小为( )A.512mg B .59mg C.58mg D .56mg 解析:C 设每根轻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由几何关系可知sin θ=0.6,则cos θ=0.8;对圆环进行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有3T cos θ-mg =ma ,解得T =58mg ,故选C. 思想方法5:分解思想有些物理问题的运动过程、情景较为复杂,在运用一些物理规律或公式不奏效的情况下,将物理过程按照事物发展的顺序分成几段熟悉的子过程来分析,或者将复杂的运动分解成几个简单或特殊的分运动(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圆周运动等)来考虑,往往能事半功倍.某弹射管每次弹出的小球速度相等.在沿光滑竖直轨道自由下落过程中,该弹射管保持水平,先后弹出两只小球.忽略空气阻力,两只小球落到水平地面的( )A .时刻相同,地点相同B .时刻相同,地点不同C .时刻不同,地点相同D .时刻不同,地点不同解析:B 弹射管沿光滑竖直轨道自由下落,向下的加速度大小为g ,且下落时保持水平,故先后弹出的两只小球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与弹射管的分速度相同,即两只小球同时落地;又两只小球先后弹出且水平分速度相等,故两只小球在空中运动的时间不同,则运动的水平位移不同,落地点不同,选项B 正确.思想方法6:数形结合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就是把物体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结合起来进行考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问题的思想,其实质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数形结合的思想,一方面可以以“形”助“数”,实现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的联系与转化,化抽象为直观,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可以以“数”解“形”,可以由数入手,将有些涉及图形的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来研究,对图形做精细的分析,从而使人们对直观图形有更精确、理性的理解.一弹簧秤的秤盘质量为m 1,盘内放一质量为m 2的物体,弹簧质量不计,其劲度系数为k ,系统处于静止状态,如图所示.t 0时刻给物体施加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 ,使物体从静止开始向上做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经2 s 物体与秤盘脱离,用F N 表示物体与秤盘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已知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则下列F 和F N 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正确的是( )解析:C 对秤盘和物体整体分析,系统处于静止状态时,弹簧形变量为x 0,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kx 0=(m 1+m 2)g ,F +kx -(m 1+m 2)g =(m 1+m 2)a ,又x =x 0-12a (t -t 0)2,解上述两式得F =(m 1+m 2)a +12ka (t -t 0)2,所以选项A 、B 错误;以物体为研究对象,物体静止时,F N =m 2g ,运动后对秤盘受力分析,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kx -m 1g -F N =m 1a ,F N =m 2g -m 1a -12ka (t -t 0)2,所以选项C 正确,D 错误. 思想方法7:特殊值法与极限法在中学物理问题中,有一类问题具有这样的特点,如果从题中给出的条件出发,需经过较复杂的计算才能得到结果的一般形式,并且条件似乎不足,使得结果难以确定,这时我们可以尝试采用极限思维的方法,将其变化过程引向极端的情况,就能把比较隐蔽的条件或临界现象暴露出来,从而有助于结论的迅速取得.对于某些具有复杂运算的题目,还可以通过特殊值验证的方法排除错误选项,提高效率.图示为一个内、外半径分别为R 1和R 2的圆环状均匀带电平面,其单位面积带电量为σ.取环面中心O 为原点,以垂直于环面的轴线为x 轴.设轴上任意点P 到O 点的距离为x ,P 点电场强度的大小为E .下面给出E 的四个表达式(式中k 为静电力常量),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此处的场强E ,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E 的合理表达式应为( )A .E =2πk σ⎝ ⎛⎭⎪⎫R 1x 2+R 21-R 2x 2+R 22x B .E =2πk σ⎝ ⎛⎭⎪⎫1x 2+R 21-1x 2+R 22x C .E =2πk σ⎝ ⎛⎭⎪⎫R 1x 2+R 21+R 2x 2+R 22x D .E =2πk σ⎝ ⎛⎭⎪⎫1x 2+R 21+1x 2+R 22x 解析:B 当R 1=0时,带电圆环演变为带电圆面,则中心轴线上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的大小E 不可能小于0,而A 项中,E <0,故A 错误;当x →∞时E →0,而C 项中E =2πk σ·⎝ ⎛⎭⎪⎫ R 21x 2x 2+R 21+ R 22x 2x 2+R 22=2πk σ·⎝ ⎛⎭⎪⎪⎫ 11x 2+1R 21+ 11x 2+1R 22,x →∞时,E →2πk σ(R 1+R 2),同理可知D 项中x →∞时,E →4πk σ,故C 、D 错误;所以正确选项只能为B.思想方法8:等效思想1.等效法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思维方法之一,所谓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某方面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熟悉和简单的物理对象、过程、现象替代实际上陌生和复杂的物理对象、过程、现象的方法.例如:合力与分力、合运动与分运动、总电阻与分电阻等.利用等效法不但能将问题、过程由繁变简、由难变易,由具体到抽象,而且能启迪思维,增长智慧,从而提高能力.2.运用等效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见的有:过程等效、概念等效、条件等效、电器元件等效、电路等效、长度等效、场等效等.在运用等效法时,一定要注意必须是在效果相同的前提下,讨论两个不同的物理过程或物理现象的等效及物理意义.若在运用等效法解决问题时,不抓住效果相同这个条件,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近年来,含有等效法思维方式的试题在高考中频频出现,主要考查物理模型等效、过程等效、条件等效、电路等效等.如图所示,在方向水平向左、范围足够大的匀强电场中,固定一由内表面绝缘光滑且内径很小的圆管弯制而成的圆弧BD ,圆弧的圆心为O ,竖直半径OD =R ,B 点和地面上A 点的连线与地面成θ=37°角,AB =R .一质量为m 、电荷量为q 的小球(可视为质点)从地面上A 点以某一初速度沿AB 方向做直线运动,恰好无碰撞地从管口B 进入管道BD 中,到达管中某处C (图中未标出)时恰好与管道间无作用力.已知sin 37°=0.6,cos 37°=0.8,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 .求:(1)匀强电场的场强大小E 和小球到达C 处时的速度大小v ;(2)小球的初速度大小v 0以及到达D 处时的速度大小v D .解析:(1)小球做直线运动时的受力情况如图甲所示,小球带正电,则qE =mg tan θ,得E =4mg 3q, 小球到达C 处时电场力与重力的合力恰好提供小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如图乙所示,OC ∥AB ,则mg sin θ=m v 2R得v = 53gR . (2)小球“恰好无碰撞地从管口B 进入管道BD ”,说明AB ⊥OB小球从A 点运动到C 点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 sin θ·2R =12m v 2-12m v 20得v 0=253gR , 小球从C 处运动到D 处的过程,根据动能定理有mg sin θ(R -R sin θ)=12m v 2D -12m v 2, 得v D =3gR .答案:(1)4mg 3q 53gR (2) 253gR 3gR思想方法9:微元累积法高中物理中有很多复杂模型不能直接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解决,可以在对问题做整体的考察后,选取该问题过程中的某一微小单元进行分析,通过对微元的物理分析和描述,找出该微元所具有的物理性质和运动变化规律,从而获得解决该物理问题整体的方法.比如,物体做变加速运动时,若从整体着手研究,则难以在高中物理层面展开,不过当我们用过程微元法,把物体的运动过程按其经历的位移或时间等分为多个小量,将每个微元过程近似为高中物理知识所能处理的过程,在得出每个微元过程的相关结果后,再进行数学求和,这样就能得到物体复杂运动过程的规律.再比如研究对象难以选择的情形,可以把实体模型等分为很多很多的等份,变成一个理想化模型,如刚体可以等分成无数个质点、带电体可以等分成很多点电荷来研究,先研究其中一份,再研究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运用物理规律,辅以数学方法求解,由此求出整体受力或运动情况,在中学阶段比较常见的有流体或类似流体问题、链条类的连续体模型等.如图所示,空间存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B =0.5 T .在匀强磁场区域内,同一水平面内有一对足够长的光滑平行金属导轨,导轨间距L =1 m ,电阻可忽略不计.质量均为m =1 kg 、电阻均为R =2.5 Ω的金属导体棒MN 和PQ 垂直放置于导轨上,且与导轨接触良好.先将PQ 暂时锁定,金属棒MN 在垂直于棒的拉力F 作用下,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a =0.4 m/s 2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5 s 后保持拉力F 的功率不变,直到棒以最大速度v m 做匀速直线运动.(1)求棒MN 的最大速度v m ;(2)当棒MN 达到最大速度v m 时,解除PQ 锁定,同时撤去拉力F ,两棒最终均匀速运动.求解除棒PQ 锁定后,到两棒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中,电路中产生的总焦耳热;(3)若PQ 始终不解除锁定,当棒MN 达到最大速度v m 时,撤去拉力F ,棒MN 继续运动多远后停下来?(运算结果可用根式表示)解析:(1)棒MN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5 s 时的速度为:v =at 1=2 m/s此时对棒MN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 -BIL =ma棒MN 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的感应电动势为:E =BL v在两棒组成的回路中,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得:I =E 2R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F =0.5 N5 s 时拉力F 的功率为:P =F v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P =1 W棒MN 最终做匀速直线运动,则有:P v m-BI m L =0, 其中I m =BL v m 2R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v m =2 5 m/s.(2)解除棒PQ 锁定后,两棒运动过程中动量守恒,最终两棒以相同的速度做匀速运动,设速度大小为v ′,以水平向右为正方向,则有:m v m =2m v ′设从解除棒PQ 锁定到两棒达到相同速度的过程中,两棒共产生的焦耳热为Q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Q =12m v 2m -12×2m v ′2 联立并代入数据解得:Q =5 J.(3)以棒MN 为研究对象,设某时刻棒中电流为i ,在极短时间Δt 内,由动量定理得:-BiL Δt =m Δv对式子两边求和有:∑(-BiL Δt )=∑(m Δv )而Δq =i Δt联立解得:BLq =m v m又对于电路有:q =It =E 2Rt 设棒MN 继续运动距离为x 后停下来,由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得:E =BLx t联立得q =BLx 2R代入数据解得:x =2Rq BL =2Rm v m B 2L 2=40 5 m. 答案:(1)2 5 m/s (2)5 J (3)40 5 m思想方法10:守恒思想物理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守恒.高中物理涉及的守恒定律有能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等,它们是我们处理高中物理问题的主要工具.如图所示,长R =0.6 m 的不可伸长的细绳一端固定在O 点,另一端系着质量m 2=0.1 kg 的小球B ,小球B 刚好与水平面相接触.现使质量m 1=0.3 kg 的物块A 沿光滑水平面以v 0=4 m/s 的速度向B 运动并与B 发生弹性正碰,A 、B 碰撞后,小球B 能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已知重力加速度g =10 m/s 2,A 、B 均可视为质点,试求:(1)在A 与B 碰撞后瞬间,小球B 的速度v 2的大小;(2)小球B 运动到最高点时对细绳的拉力.解析:(1)物块A 与小球B 碰撞时,由动量守恒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m 1v 0=m 1v 1+m 2v 212m 1v 20=12m 1v 21+12m 2v 22 解得碰撞后瞬间物块A 的速度v 1=m 1-m 2m 1+m 2v 0=2 m/s 小球B 的速度v 2=2m 1m 1+m 2v 0=6 m/s (2)碰撞后,设小球B 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v ,则由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12m 2v 22=12m 2v 2+2m 2gR 又由向心力公式有:F +m 2g =m 2v 2R联立解得F =1 N ,由牛顿第三定律知小球B 对细绳的拉力F ′=F =1 N.答案:(1)6 m/s (2)1 N。

方法28 极限分析法-高考物理选择题技法

方法28  极限分析法-高考物理选择题技法

方法28 极限分析法,合理推理,无所不及物理中体现极限思维的常见方法有极限法、微元法。

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从而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该方法一般适用于题干中所涉及的物理量随条件单调变化的情况.在某些物理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可以把某个物理量或物理过程推向极端,从而作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极限法一般适用于定性分析类选择题。

例如假设速度很大(趋近于无限大)或很小(趋近于零)、假设边长很大(趋近于无限大)或很小(趋近于零)或假设电阻很大(趋近于无限大)或很小(趋近于零)等,进行快速分析。

运用此方法要注意因变量随自变量单调变化。

例题1:(19年全国3卷)如图,方向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有两根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的足够长的平行金属导轨,两相同的光滑导体棒ab、cd静止在导轨上。

t=0时,棒ab以初速度v0向右滑动。

运动过程中,ab、cd 始终与导轨垂直并接触良好,两者速度分别用v1、v2表示,回路中的电流用I表示。

下列图像中可能正确的是()例题2:(2012·安徽高考)如图所示,细线的一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另一端固定在倾角为θ的光滑斜面体顶端,细线与斜面平行。

在斜面体以加速度a水平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小球始终静止在斜面上,小球受到细线的拉力T和斜面的支持力为F N分别为(重力加速度为g)( )A.T=m(g sin θ+a cos θ)F N=m(g cos θ-a sin θ)B.T=m(g cos θ+a sin θ)F N=m(g sin θ-a cos θ)C.T=m(a cos θ-g sin θ)F N=m(g cos θ+a sin θ)D.T=m(a sin θ-g cos θ)F N=m(g sin θ+a cos θ)例题3:(2019年海南卷)如图,一段半圆形粗铜线固定在绝缘水平桌面(纸面)上,铜线所在空间有一匀强磁场,磁场方向竖直向下。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极限法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极限法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极限法
高中物理是理科三大科目之一,在大学的很多专业都有广泛应用。

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这篇《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极限法》,供大家参考。

 高中物理极限法英语 极限法在现代数学乃至物理等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

由有限小到无限小,由有限多到无限多,由有限的差别到无限地接近,
就达到事物的本真。

极限法揭示了变量与常量、无限与有限的对立统一关系,借助极限法,人们可以从直线去接近曲线,从有限接近无限,从“不变”认识“变”,从不确定认识确定,从近似认识准确.从量变认识质变。

 高中物理极限法起源 早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中国伟大的数学家刘徽,在
几何方面,提出了”割圆术”,即将圆周用内接或外切正多边形穷竭的一种求
圆面积和圆周长的方法.他利用割圆术科学地求出了圆周率π=3.14的结果.他
用割圆术,从直径为2尺的圆内接正六边形开始割圆,依次得正12边形、正24边形……,割得越细,正多边形面积和园面积之差越小,用他的原话说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

”他计算了3072边形面积并验证了这个值.刘徽提出的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奠定了此后千余年中国圆周率计算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割圆术”,是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去无限逼近圆周并以此求取圆周率的方法。

体现了微积分
的思想。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极限法 高中物理教学中关于瞬时速度的分析就采
用了这种极限法的思想,从运动学角度看,平均速度的公式是v=△x/△t,当△t足够小的时候所求的v就是瞬时速度。

得的平均速度就越能较精确的描述人经
过某点时的快慢程度。

当位移足够小(也就是时间足够短)时,所得到的平均。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9大物理解题思维方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9大物理解题思维方法

高中生必须掌握的9大物理解题思维方法包括:
1.转化和归结思维: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具体情况转化为典型情境,将未
知问题归结为已知问题。

2.隔离思维:将物理问题中的几个物体或一个物体的几个部分隔离开来,分别研究,
分析求解。

3.整体思维:把几个物体或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联系起来加以研
究,从而在整体上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4.假设思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猜想
与假设,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5.类比思维:把形式、性质、特征类似的问题放在一起研究,有助于揭示问题的本质
特征和规律。

6.极限思维: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从而得出有关结论的方法。

7.逆向思维:从结论或现象开始,反向分析问题的原因或条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
方法。

8.等效思维: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复杂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转化为简单的
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

9.对称思维:利用对称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演算和推导,直接
抓住问题的实质,出奇制胜,快速简便地求解问题。

这些思维方法可以帮助高中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提高解题效率和准确性。

极限法(特殊值法)在物理高考中的应用

极限法(特殊值法)在物理高考中的应用

2013高考物理试题可能还如此“极限”翻翻近几年各省高考试题,也许你对这样一类有个性的试题已经不再陌生。

它的个性不单单体现在题意的新颖,更多的还体现在方法的灵活上。

如何快速、简捷、正确的处理这类题目呢?我想通过近几年的高考物理试题,来谈一谈这种高中阶段我们看起来比较熟悉,用起来又很陌生的方法——极限分析法。

极限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高中物理解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利用极限分析法分析物理问题,既可以帮助理解物理规律及其在具体问题中所包含的物理意义,掌握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避免死套公式;而且还能使习惯性思维得到突破性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极限法常用于解答定性判断题和选择题,或者在解答某些大题时,用极限法确定“解题方向”。

正确、合理地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分析、解决物理问题,常常能独辟蹊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用极限思维法时,特别要注意到所选取的某段物理过程,所研究的物理量的变化应是单一的变化过程,如增函数或减函数。

但不能在所选过程中既包含有增函数,又包含有减函数的关系,这种题目的解答是不能应用极限法的。

因此,在解题时,一定要先判定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是否为单调变化。

那么,对待具体问题时我们该如何使用极限法呢?如:我们可以将倾角变化的斜面转化成平面或竖直面,可将复杂电路变成简单电路,可将运动物体视为静止物体,可将变量转化成特殊的恒定值,可将非理想物理模型转化成理想物理模型,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详尽的物理过程分析和繁琐的数学推导运算,使问题的隐含条件暴露,使陌生结果变得熟悉,难以判断的结论就变得一目了然。

下面以近几年来高考中出现过的试题为例,与你一起小试牛刀。

1.(12安徽)如图1所示,半径为R 均匀带电圆形平板,单位面积带电量为σ,其轴线上任意一点P (坐标为x )的电场强度可以由库仑定律和电场强度的叠加原理求出:E =2πκσ()⎥⎥⎦⎤⎢⎢⎣⎡+-21221x r x ,方向沿x 轴。

5.极限法(高中物理解题14法)

5.极限法(高中物理解题14法)

五、极限法方法简介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或极左和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

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应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

因此要求解题者,不仅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赛题精讲例1:如图5—1所示, 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位于一质量可忽略的直立弹簧上方h 高度处,该小球从静止开始落向弹簧,设弹簧的劲度 系数为k ,则物块可能获得的最大动能为 。

解析:球跟弹簧接触后,先做变加速运动,后做变减速运动,据此推理,小球所受合力为零的位置速度、动能最大。

所以速最大时有mg =kx ① 图5—1由机械能守恒有 221)(kx E x h mg k +=+ ②联立①②式解得 kgm m g h E k2221⋅-=例2:如图5—2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有一点O ,在O 点放一至斜面的光滑直轨道,要求一质点从O 点沿直轨道到达斜面P 点 的时间最短。

求该直轨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

解析:质点沿OP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t 应该与β角有关,求时间t 对于β角的函数的极值即可。

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质点沿光滑轨道下滑的加速度为 βcos g a =该质点沿轨道由静止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为t ,则OP at=221所以βcos 2g OP t =①由图可知,在△OPC 中有图5—2)90sin()90sin(βαα-+=-OCOP所以)cos(cos βαα-=OC OP ②将②式代入①式得 gOC g OC t )]2cos([cos cos 4)cos(cos cos 2βαααβαβα-+=-=显然,当2,1)2cos(αββα==-即时,上式有最小值.所以当2αβ=时,质点沿直轨道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最短。

此题也可以用作图法求解。

例3:从底角为θ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0υ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若斜面足够长,如图5—3所示,则小球抛出后, 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H 为多少?解析:当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时,物体离斜面最远。

高中物理极限法的应用

高中物理极限法的应用

极限法的应用一. 本周教学内容:物理解题方法复习专题--极限法的应用二。

重点、难点:(一)物理思想在物理问题中,有些物理过程虽然比较复杂,但这个较为复杂的物理过程又包含在一个更复杂的物理过程中.若把这个复杂的物理过程分解成几个小过程,且这些小过程的变化是单一的。

那么,选取全过程的两个端点及中间的奇变点来进行分析,其结果必然可以反映所要讨论的物理过程,从而能使求解过程简单、直观,这就是极限思维法的物理思想。

极限法是一种直观、简捷的科学方法。

在我们已学过的物理规律中,常能看到科学家们利用这种思维方法得到的物理规律。

例如伽利略在研究从斜面上滚下的小球的运动时就运用了极限思维法将第二斜面外推到极限——水平面;开尔文把查理定律外推到压强为零这一极限制,而引入了热力学温标……这些例子说明,在物理学的发展和物理问题的研究中,极限思维法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二)如何应用极限法解决问题应用极限思维法时,特别要注意到所选取的某段物理过程研究的物理量的变化应是单一的。

如增函数或减函数。

但不能在所选过程中既包含有增函数,又包含有减函数的关系,这种题目的解答是不能应用极限法的。

因此,在解题时,一定要先判定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是否为单调变化。

若物理量间的变化关系为单调变化,可假设某种变化的极端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或作出判断.极限法常见用于解答定性判断题和选择题,或者在解答某些大题时,用极限法确定“解题方向”.在解题过程中,极限法往往能化难为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典型例题】例1。

如图所示电路中,当可变电阻R的阻值增大时( )A. A、B两点间的电压U增大B. A、B两点间的电压U减小C。

通过R的电流I增大D。

通过R的电流I减小分析:可变电阻R的变化范围在零到无穷大之间连续变化。

当R=0时,;当R→∞时,R断路,A、B间短路,此时U=0,I E R r=+()1,()。

可见,当R的阻值增大时,U增大而I减小,因==++I U ER R R r212此A、D选项正确。

极限思维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极限思维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极限思维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作者:***来源:《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2020年第06期高中物理因具有复杂、抽象、零碎等特点,所以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时应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准确找出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选取合适的公式和规律,并联想和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问题的解答,促进思维的发展。

下面僅以极限思维法在高中物理解题中的应用为例进行分析探究。

一、极限思维法的介绍1.极限思维法的含义。

极限思维法指的是在一定的范围中,找到两种变量之间或是单调上升或是单调下降的函数关系,通过画出函数图像,观察达到极限的时刻,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的解题方法。

2.运用极限思维法的好处。

运用常规思路进行解题时,同学们很容易受到定式思维的影响,没办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甚至还会出现在完成一道题目的解答后检查时又将原本正确的答案改成错误的情况。

若能运用极限思维法,对题目和结果进行逆向推理,则可以更好地了解出题人的意图,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顺利解答问题,还能为其他试题的分析节省时间。

二、极限思维法在高中物理中的运用1.分析临界状态问题。

某一物理现象转化为另一物理现象的转折状态叫临界状态,临界状态可理解为“恰好出现”或“恰好不出现”的交界状态。

处理临界问题的关键是要详细分析物理过程,根据条件变化或状态变化,采用极限思维寻找临界点或临界条件。

例如,如图1所示,光滑圆球恰好放在木块的圆弧槽中,它与圆弧槽左边的接触点为A,圆弧槽的半径为R,且OA与水平线成a角。

通过实验知道:当木块的加速度过大时,圆球可以从圆弧槽中滚出。

圆球的质量为m,木块的质量为M,各种摩擦及绳和滑轮的质量不计,则木块向右的加速度最小为多大时圆球才能离开圆弧槽?解:采用极限思维将问题推向两个极端。

(1)当a较小时,圆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支持力的作用点是最底端;(2)当a足够大时,支持力的作用点移到A点,圆球即将离开圆弧槽,此状态为临界状态。

高中物理解题中极限思维的应用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中极限思维的应用方法

也 正 是 因 为 其 具 备 了 这 一 特 征 ,因 此 其 在 人 们 解 决 日 常 生 活
问题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比如在物理教
学 的 过 程 中 ,极 限 思 维 法 不 仅 具 备 了 数 学 知 识 的 共 性 ,同时
其 还 有 更 加 鲜 明 的 特 性 。在 运 用 极 限 思 维 解 决 问 题 的 过 程
在 做 功 中 ,其 不 是 零 ,那 么 重 力 做 功 平 均 功 率 也 不 会 是 零 。
因 此 ,根 据 P
^ •c o s a 发 现 ,B 是 错 误 的 ,A 点 的 速 度 和
重 力 乘 积 为 零 ,那 么 在 运 行 过 程 中 ,其 重 力 做 功 的 功 率 就 应
当不是零。因此在这其中'一■定存在着瞬时功率逐渐增大然
2. “极 限 思 维 法 ”在 动 力 学 中 的 应 用
【例 2】 将 一 根 细 绳 系 于 天 花 板 的
0 点 位 பைடு நூலகம் ,而 绳 子 的 另 一 端 则 系 一 个 小
球 。 如 果 将 小 球 拉 至 〃 。点 位 置 处 于 水
平 高 度 的 A 位 置 ,在 其 静 止 后 然 后 释 放
周刊
高中物理解题中极限思维的应用方法
陈希
(江 苏 省 沭 阳 县 建 陵 高 级 中 学 ,江 苏 沭 阳 223600)
摘 要 :极 限 思 维 教 学 法 是 高 中 物 理 教 学 中 最 常 用 的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 随 着 极 限 思 维 法 在 高 中 物 理 教 学 中 的 广 泛 应 用 ,怎 样 灵 活 的 运 用 极 限 思 维 法 分 析 和 解 决 物 理 学 习 过 程 中 的 问 题 ,是 高 中 物 理 教 师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所 急 需 解 决 的 问 题 ,本 文 主 要 是 就 高中物理解题过程中极限思维法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解题常用的思维方法方法是沟通思想、知识和能力的一个桥梁,物理方法也是物理思想的具体表现。

运用方法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思维主要包括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中物理解题的思维方法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中物理解题的思维方法实验法:实验法是利用相关的仪器仪表和设计的装置通过对现象的观测,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后得出正确结论的一种方法。

它是研究、探讨、验证物理规律的根本方法,也是科学家研究物理的主要途径。

正因如此,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所在。

假设法:假设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用假设法解题,一般是依题意从某一假设入手,然后运用物理规律得出结果,再进行适当讨论,从而找出正确答案。

这种解题科学严谨、合乎逻辑,而且可拓宽思路。

在判断一些似是而非的物理现象,一般常用假设法。

科学家在研究物理问题时也常采用假设法。

我们同学在解题时往往不敢大胆假设,不懂的怎样去创设物理图景和物理量,也就觉的无从下手了。

极限法:极限法是利用物理的某些临界条件来处理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也叫临界(或边界)条件法。

在一些物理的运动状态变化过程中,往往达到某个特定的状态(临界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要发生突变,此状态叫临界状态,这时却有临界值。

如果题目中出现如“最大、最小、至少、恰好、满足什么条件”等一类词语时,一般都有临界状态,可以利用临界条件值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设法求出临界值,再作分析讨论得出结果。

综合法(也叫程序法):综合法就是通过题设条件,按顺序对已知条件的物理各过程和各因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推出未知的思维方法。

即从已知到未知的思维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的一种思维过程。

此法要求从读题开始,注意题中能划分多少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状态,然后对各个过程、状态的已知量进行分析,追踪寻求与未知量的关系,从而求得未知量。

分析法:分析法是综合法的逆过程,它是从求未知到已知的推理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极限思想在运动学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极限思想在运动学中的应用

第 1 页 共 1 页 高中物理:极限思想在运动学中的应用
1.方法概述
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极限法只能用于在选定区间内所研究的物理量连续、单调变化(单调增大或单调减小)的情况.
2.方法应用:用极限法求瞬时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1)在公式v =Δx Δt
中,当Δt →0时v 是瞬时速度. (2)在公式a =Δv Δt
中,当Δt →0时a 是瞬时加速度.
如图所示,在气垫导轨上安装有两个光电门A 、B ,A 、
B 间距离为L =30 cm.为了测量滑块的加速度,在滑块上安装
了一宽度为d =1 cm 的遮光条.现让滑块以某一加速度通过光
电门A 、B ,记录了遮光条通过两光电门A 、B 的时间分别为0.010 s 、0.005 s ,滑块从光电门A 到B 的时间为0.200 s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滑块经过A 的速度为1 cm/s
B .滑块经过B 的速度为2 cm/s
C .滑块的加速度为5 m/s 2
D .滑块在A 、B 间的平均速度为3 m/s
解析:滑块经过A 的速度为v A =d t A =1 m/s ,经过B 的速度为v B =d t B
=2 m/s ,选项A 、B 错误;滑块在A 、B 间的平均速度为v =L t =1.5 m/s ,选项D 错误;由a =v B -v A t
,解得滑块的加速度为a =5 m/s 2,选项C 正确.
答案:C。

极限法

极限法

高中物理常用解题方法 极限法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或极左和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

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应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

因此要求解题者,不仅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如图5—1所示, 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位于一质量可忽略的直立弹簧上方h 高度处,该小球从静止开始落向弹簧,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则物块可能获得的最大动能为 。

解析:球跟弹簧接触后,先做变加速运动,后做变减速运动,据此推理,小球所受合力为零的位置速度、动能最大。

所以速最大时有mg = kx ①由机械能守恒有:mg (h + x) = E k +12kx 2 ②联立①②式解得:E k = mgh -22m g 2k 例2:如图5—2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有一点O ,在O 点放一至斜面的光滑直轨道,要求一质点从O 点沿直轨道到达斜面P 点的时间最短。

求该直轨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 。

解析:质点沿OP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t 应该与β角有关,求时间t 对于β角的函数的极值即可。

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质点沿光滑轨道下滑的加速度为:a = gcos β该质点沿轨道由静止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为t ,则:12at 2 =OP 所以:① 由图可知,在ΔOPC 中有: o OP sin(90)-α=o OC sin(90)+α-β 所以:OP =OCcos cos()αα-β ② 将②式代入①式得: tcos(α-2β) = 1 ,即β =2α时,此式有最小值。

所以当β =2α时,质点沿直轨道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最短。

此题也可以用作图法求解。

例3:从底角为θ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v 0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若斜面足够长,如图5—3所示,则小球抛出后,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H 为多少?解析:当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时,物体离斜面最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极限法方法简介极限法是把某个物理量推向极端,即极大和极小或极左和极右,并依此做出科学的推理分析,从而给出判断或导出一般结论。

极限法在进行某些物理过程的分析时,具有独特作用,恰当应用极限法能提高解题效率,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思路灵活,判断准确。

因此要求解题者,不仅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从而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赛题精讲例1:如图5—1所示, 一个质量为m 的小球位于一质量可忽略的直立弹簧上方h 高度处,该小球从静止开始落向弹簧,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则物块可能获得的最大动能为 。

解析:球跟弹簧接触后,先做变加速运动,后做变减速运动,据此推理,小球所受合力为零的位置速度、动能最大。

所以速最大时有mg = kx ①由机械能守恒有:mg (h + x) = E k +12kx 2 ② 联立①②式解得:E k = mgh -22m g 2k 例2:如图5—2所示,倾角为α的斜面上方有一点O ,在O 点放一至斜面的光滑直轨道,要求一质点从O 点沿直轨道到达斜面P 点的时间最短。

求该直轨道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β 。

解析:质点沿OP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t 应该与β角有关,求时间t 对于β角的函数的极值即可。

由牛顿运动定律可知,质点沿光滑轨道下滑的加速度为:a = gcos β该质点沿轨道由静止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为t ,则:12at 2 =OP 所以:① 由图可知,在ΔOPC 中有:o OP sin(90)-α=o OC sin(90)+α-β图5—1图5—2所以:OP =OC cos cos()αα-β ② 将②式代入①式得:t =显然,当cos(α-2β) = 1 ,即β =2α时,上式有最小值。

所以当β =2α时,质点沿直轨道滑到斜面所用的时间最短。

此题也可以用作图法求解。

例3:从底角为θ的斜面顶端,以初速度v 0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若斜面足够长,如图5—3所示,则小球抛出后,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H 为多少?解析:当物体的速度方向与斜面平行时,物体离斜面最远。

以水平向右为x 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 轴正方向,则由:v y = v 0tan θ = gt ,解得运动时间为t =0v g tan θ 该点的坐标为:x = v 0t =20v g tan θ ,y =12gt 2 =20v 2g tan 2θ 由几何关系得:H cos θ+ y = xtan θ 解得小球离开斜面的最大距离为:H =20v 2gtan θ⋅sin θ 这道题若以沿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建立坐标轴,求解则更加简便。

例4:如图5—4所示,一水枪需将水射到离喷口的水平距离为3.0m 的墙外,从喷口算起,墙高为4.0m 。

若不计空气阻力,取g = 10m/s 2 ,求所需的最小初速及对应的发射仰角。

解析:水流做斜上抛运动,以喷口O 为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本题的任务就是水流能通过点A (d 、h )的最小初速度和发射仰角。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水流的运动方程为:020x v cos t 1y v sin t gt 2=α⋅⎧⎪⎨=α⋅-⎪⎩ 把A 点坐标(d 、h )代入以上两式,消去t ,得:20v =-22gd 2(h d tan )cos -αα =2gd d sin 2h(cos 21)α-α+图5— 图5—4=2gd sin 2cos 2h ⎤αα-⎥⎦ 令h d = tan θ,则= cos θ= sin θ ,上式可变为: 20v2显然,当sin (2α-θ) = 1时,即2α-θ = 90°,亦即发射角α = 45°+2θ= 45°+12arctan h d = 45°+ arctan 43= 71.6°时,v 0最小,且最小速度为: v 0例5:如图5—5所示,一质量为m 的人,从长为l 、质量为M 的铁板的一端匀加速跑向另一端,并在另一端骤然停止。

铁板和水平面间摩擦因数为μ ,人和铁板间摩擦因数为μ′,且μ′ μ 。

这样,人能使铁板朝其跑动方向移动的最大距离L 是多少?解析:人骤然停止奔跑后,其原有动量转化为与铁板一起向前冲的动量,此后,地面对载人铁板的阻力是地面对铁板的摩擦力f ,其加速度a 1 =f M m+=(M m)g M m μ++= μg 。

由于铁板移动的距离L =21v 2a ',故v ′越大,L 越大。

v ′是人与铁板一起开始地运动的速度,因此人应以不会引起铁板运动的最大加速度奔跑。

人在铁板上奔跑但铁板没有移动时,人若达到最大加速度,则地面与铁板之间的摩擦力达到最大静摩擦μ (M + m)g ,根据系统的牛顿第二定律得:F = ma 2 + M ⋅0所以:a 2 =F m = μM m m+g ① 设v 、v ′分别是人奔跑结束及人和铁板一起运动时的速度:因为:mv = (M + m) v ′ ②且:v 2 = 2a 2l ,2v '= 2a 1L并将a 1 、a 2代入②式解得铁板移动的最大距离: L =m M m+l 例6:设地球的质量为M ,人造卫星的质量为m ,地球的半径为R 0 ,人造卫星环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半径为r。

试证明:从地面上将卫星发射至运行轨道,发射图5—5速度(取R 0 = 6.4×106m ),设大气层对卫星的阻力忽略不计,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解析:由能量守恒定律,卫星在地球的引力场中运动时总机械能为一常量。

设卫星从地面发射的速度为v 发 ,卫星发射时具有的机械能为:E 1 =12m 2v 发-G 0Mm R ① 进入轨道后卫星的机械能为:E 2 =12m 2v 轨-G Mm r ② 由E 1 = E 2 ,并代入v 轨v 发③ 又因为在地面上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G20Mm R = mg ,所以: 0GM R = gR 0 ④ 把④式代入③式即得:v 发(1)如果r = R 0 ,即当卫星贴近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需发射速度最小为:v min=×103m/s 。

(2)如果r →∞,所需发射速度最大(称为第二宇宙速度或脱离速度)为:v max=×103m/s 。

例7:如图5—6所示,半径为R 的匀质半球体,其重心在球心O 点正下方C 点处,OC =38R , 半球重为G ,半球放在水平面上,在半球的平面上放一重为G 8的物体,它与半球平在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2 ,求无滑动时物体离球心O 点最大距离是多少?解析:物体离O 点放得越远,根据力矩的平衡,半球体转过的角度θ越大,但物体在球体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时,θ有限度。

设物体距球心为x 时恰好无滑动,对整体以半球体和地面接触点为轴,根据平衡条件有: G ⋅3R 8sin θ =G 8⋅xcos θ ,得到:x = 3Rtan θ 可见,x 随θ增大而增大。

临界情况对应物体所受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则:图5—6tan θm =m f N= μ = 0.2 ,所以 x = 3μR = 0.6R 。

例8:有一质量为m = 50kg 的直杆,竖立在水平地面上,杆与地面间静摩擦因数μ = 0.3 ,杆的上端固定在地面上的绳索拉住,绳与杆的夹角θ = 30°,如图5—7所示。

(1)若以水平力F 作用在杆上,作用点到地面的距离h 1 =25L (L 为杆长),要使杆不滑倒,力F 最大不能越过多少? (2)若将作用点移到h 2 =45L 处时,情况又如何? 解析:杆不滑倒应从两方面考虑,杆与地面间的静摩擦力达到极限的前提下,力的大小还与h 有关,讨论力与h 的关系是关键。

杆的受力如图5—7—甲所示,由平衡条件得:F -Tsin θ-f = 0N -Tcos θ-mg = 0F(L -h)-fL = 0 另由上式可知,F 增大时,f 相应也增大,故当f 增大到最大静摩擦力时,杆刚要滑倒,此时满足:f = μN解得:F max =mgL tan tan (L h)h θθ--μ由上式又可知,当[tan θμ(L -h)-h ]→∞ ,即当h 0 = 0.66L 时,对F 就没有限制了。

(1)当h 1 =25L <h 0 ,将有关数据代入F max 的表达式得:F max = 385N (2)当h 2 =45L >h 0 ,无论F 为何值,都不可能使杆滑倒,这种现象即称为自锁。

例9: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板质量为M ,如图5—8所示,板上有质量为m 的小狗以与木板成θ角的初速度v 0(相对于地面)由A 点跳到B 点,已知AB 间距离为s 。

求初速度的最小值。

解析:小狗跳起后,做斜上抛运动,水平位移向右,由于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木板向左运动。

小狗落到板上的B 点时,小狗和木板对地位移的大小之和,是小狗对木板的水平位移。

由于水平方向动量守恒,有:mv 0cos θ = Mv ,即:v =0mv sin M θ ① 小狗在空中做斜抛运动的时间为:t =02v sin g θ ②图5—7图5—7—甲图5—8又:s + v 0cos θ⋅t = vt ③将①、②代入③式得:v 0当sin2θ = 1 ,即θ =4π时,v 0有最小值,且v 0min。

例10:一小物块以速度v 0 = 10m/s 沿光滑地面滑行,然后沿光滑 曲面上升到顶部水平的高台上,并由高台上飞出,如图5—9所示。

当高台的高度h 多大时,小物块飞行的水平距离s 最大?这个距离是多少?(g 取10m/s 2)解析:依题意,小物块经历两个过程。

在脱离曲面顶部之前,小物块受重力和支持力,由于支持力不做功,物块的机械能守恒,物块从高台上飞出后,做平抛运动,其水平距离s 是高度h 的函数。

设小物块刚脱离曲面顶部的速度为v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12m 20v =12m v 2 + mgh ① 小物块做平抛运动的水平距离s 和高度h 分别为:s = vt ② h =12gt 2 ③ 以上三式联立解得:s =当h =20v 4g = 2.5m 时,s 有最大值,且s max =20v 2g= 5m 。

例11:军训中,战士距墙s ,以速度v 0起跳,如图5—10所示,再用脚蹬墙面一次,使身体变为竖直向上的运动以继续升高,墙面与鞋底之间的静摩擦因数为μ 。

求能使人体重心有最大总升高的起跳角θ 。

解析:人体重心最大总升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人做斜上抛运动上升的高度,另一部分是人蹬墙所能上升的高度。

如图5—10—甲,人做斜抛运动,有:v x = v 0cos θ ,v y =v 0sin θ-gt重心升高为:H 1 = s 0tan θ-12g (0s v cos θ)2 脚蹬墙面,利用最大静摩擦力的冲量可使人向上的动量增加,即:Δ(mv y ) = m Δv y = Σf(t) = ΣμN(t) Δt = μΣN(t) Δt而:ΣN(t) Δt = mv x图5—9 图5—10所以:Δv y = μv x ,人蹬墙后,其重心在竖直方向向上的速度为:y v '= v y + Δv y = v y + μv x ,继续升高H 2 =2yv 2g '重心总升高:H = H 1 + H 2 =20v 2g(μcos θ + sin θ)2-μs 0 当θ = arctan1μ时,重心升高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