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到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史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史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1、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并且从美国的人事管理演变而来。
70年代后,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适用,它从管理的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全方位向人力资源转变。
从80年代开始,西方人本主义管理的理念与模式逐步凸现起来。
人本主义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本主义管理被作为组织的第一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便应运而生。
它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差别,已经不仅是名词的转变,两者在性质上已经有了较本质的转变。
1)、传统人事管理(1)、传统人事管理活动。
早期的人事管理工作只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分派、工资发放、档案管理之类琐碎的工作。
后来逐渐涉及职务分析、绩效评估、奖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人事制度的制定、员工培训活动的规划与组织等。
(2)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
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以短期导向为主,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少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
(3)传统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
由于人事活动被认为低档的、技术含量低的、无需特殊专长的工作,因而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人事管理只属于执行层次的工作,无决策权力可言。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1)区别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以提高扩大、从行政的事务性的员工控制工作转变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系统,以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因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它被看作为一种单纯的业务管理,从技术性管理活动的架构中分离出来。
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成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
人力资源的4P管理模式
方法/步骤
薪酬管理: 4P模式的薪酬管理的最大特点是强调分享成功和战略导向,它将薪酬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层面。
主要思考是企业通过什么样的薪酬策略和薪酬管理系统来支撑企业的竟争战略,来帮助员工获得 喜悦。因而,在理念上要实现把薪酬福利从视为人力成本向视为人力投资的转变。在具体操作上 要实现从交易式的工资分配到共底式的薪酬管理的转变。4P模式的薪酬管理一方面要能满足员工 多层次的需要,另一方面要能激发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员工态度和行为,从而夯实竞争优势和 核心能力的微观基础。
方法/步骤
绩效管理: 4P模式的绩效管理是指通过建立由绩效计翅与期望一绩效实施与支持一绩效考核与评估一绩
效反该与发展的管理闭环,将以往偏重考评的单一模式发展为考评、反馈和发展员工工作绩效的 系统模式。它是一种提高组织、员工的绩效和开发团队、个体的潜能的一种具有战略盒义的管理 方法。通过绩效管理,不仅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投人.促进员工潜能的发挥。提高员工个体绩效 和团队绩效以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而且可以通过工作沟通和交流,发展员工与管理者之间建设 性的、开放性的互动关系,给员工提供表达工作愿望和期望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员工成就感以 及对企业的归属感和献身精神。
参考资料:HR三支柱型
SSC则是模型的双腿,他们负责日常行政工作的处理,提供稳定的基础支持。
这个模型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将HR的角色从后台的职能部门转变为与前台业务紧密相连的合作伙 伴。HR不再仅仅是解决日常问题的人,而是能够参与到公司战略决策,帮助公司实现长期价值的 关键角色。
在HR三支柱模型的驱动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它使得HR能够更好地响应业 务需求,更有效地支持公司战略。它也鼓励HR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推动组织的发展和变 革。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化与发展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在经历着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探索这些变化和发展,并讨论其对企业和员工的影响。
一、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HRM) 是组织中管理人员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流程和策略的一种管理方式。
在过去几十年中,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是建立在“命令和控制”模式之上。
这种模式旨在确保员工遵守规则和程序,并在组织中为员工分配职责和任务。
此外,这种模式还包含以下功能:1. 招聘和录用:在过去,招聘和录用透明度低,并颇为复杂。
通常,招聘是通过报纸广告、招聘会,或打电话联系有经验和资格的候选人来实现。
面试通常由一名管理者或一些管理者执行。
2. 培训和开发:在过去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经常缺乏持续的培训和发展计划。
雇主通常不愿为员工提供额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这让员工无法提高适应新技术和变更的能力。
3. 绩效考核:早期的绩效考核主要基于晋升或工资涨幅,而不是员工日常绩效的真实反映。
工资或晋升也很少考虑员工在团队中的表现以及员工对公司的整体业绩的贡献。
4. 福利和福利计划:除了工资之外,员工的福利要求很少被考虑。
除了健康保险和退休金计划以外, 多数公司并没有为员工提供其他福利。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近年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经历了几次变化。
下面列举了其中最主要的几种:1. 员工导向型:新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更注重员工参与和经验的影响。
这种模式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定其技能、兴趣和需求,design 出定制的培训和发展计划,以提高员工的技能主导员工在公司的发展速度。
2. 弹性型:弹性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旨在促进工作人员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允许他们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执行任务。
这种模式倡导员工有合理的自我管理、安排时间; 并且公司在资源利用上面更加灵活,大多数情况下,会鼓励员工在家庭或家庭相当紧急的事情上暂时远程工作。
3. 数据驱动型:数据在企业和商业行为中已越来越普及。
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而言,它对于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招募时代(1900年-1940年)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范围主要集中在员工招聘、录用和培训等方面。
由于当时重视招募的企业很少,所以相对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位也没有现在来得高档。
但是,在职员工管理方面,企业也开始了探索和尝试。
二、人力资源部门时代(1950年-1970年)这个阶段,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充和越来越复杂的企业管理体系让人们意识到管理独立的人力资源部门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
公司开始成立自己的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制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职权财务制度,实现人员招聘、培训、薪酬管理等方面的高效率运转。
三、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时代(1970年-1990年)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规模和内容迅速扩充,从之前的单一职能发展到了更加科学化的管理。
研究职业设计、劳动关系与组织行为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逐渐成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四、人力资源综合管理时代(199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逐步升华成为一个更加综合和全面的管理系统。
以往只关注员工激励和培训,但是现在企业要更注重从员工的生命周期方面进行管理,包括入职、晋升、转移、退休等每一方面。
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也更多样化、复杂化,要求企业要更注重团队建设和知识管理方面的发展。
五、人力资源驱动时代(2000年至今)在这个阶段,由于产业环境的快速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经转向了员工浸没管理。
企业不仅需要发展更成熟、专业的人才管理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时也需要引导员工和公司的共同成长,给予员工更多的自主权,让员工参与到企业的战略规划和决策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起到了不同的推动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与发展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源部门已经从无效的业务支持部门转变为公司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和发展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
在那个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被视为一项纯粹的人事管理任务,涵盖了薪资、考勤、福利和员工维护等方面,其目标仅仅是为了确保企业合法经营。
到了20世纪60年代,大批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将业务外包。
经过一段时间的验证,他们意识到外包给第三方公司并不是好事,因为随之而来的花销增加和人员流动性高会导致生产线停顿。
管理者们决定重新关注他们的员工和企业文化,强调雇员的成长和发展,并且重视他们的能力、技能和才能。
人力资源管理在这个时候才开始真正的被重视。
21世纪初期的数字计算机科技和数据分析工具的广泛应用改变了管理人员的观念,提升了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
此时,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计划和项目引导公司实现其目标。
第二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现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不再是公司的辅助性部门。
他们不仅负责薪资、培训、聘用和福利等基本工作,而且还制定人才招聘计划,实现文化变革、员工发展、职业发展、人才保留、企业士气和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目标。
在新的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开始离线,逐步转向在线,与技术技能的整合和移动性相适应。
在威胁和机会并存的全球经济下,企业按照未来各个领域的趋势和商业模式重新制定人力资源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人力资源部门运用数据分析技术, 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履行责任,为公司提供决策依据,预测未来的市场趋势,减少人力投资风险。
第三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数字化工具的发展,人力资源部门将开始注重数字化转型,采用新工具和平台加强人才招聘和招募的效率,优化人才和数据管理。
中国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1、从传统人事管理到人力资源管理人事管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对人和事的管理是伴随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
现代意义上的人事管理是伴随工业革命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并且从美国的人事管理演变而来。
70年代后,人力资源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传统的人事管理已经不适用,它从管理的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全方位向人力资源转变。
从80年代开始,西方人本主义管理的理念与模式逐步凸现起来。
人本主义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人本主义管理被作为组织的第一资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便应运而生。
它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差别,已经不仅是名词的转变,两者在性质上已经有了较本质的转变。
1)、传统人事管理(1)、传统人事管理活动。
早期的人事管理工作只限于人员招聘、选拔、分派、工资发放、档案管理之类琐碎的工作。
后来逐渐涉及职务分析、绩效评估、奖酬制度的设计与管理、人事制度的制定、员工培训活动的规划与组织等。
(2)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
传统人事管理基本上属于行政事务性的工作,活动范围有限,以短期导向为主,主要由人事部门职员执行,很少涉及组织高层战略决策。
(3)传统人事管理在组织中的地位。
由于人事活动被认为低档的、技术含量低的、无需特殊专长的工作,因而传统人事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被人们所重视,人事管理只属于执行层次的工作,无决策权力可言。
2、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主要区别:(1)区别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以提高扩大、从行政的事务性的员工控制工作转变为:为实现组织的目标,建立一个人力资源规划、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系统,以提高组织的竞争能力。
因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战略性、整体性和未来性。
它被看作为一种单纯的业务管理,从技术性管理活动的架构中分离出来。
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而相应制定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成为组织战略与策略管理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内容。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史
在古代,由于技术力量落后、社会结构不稳定、无法满足企业扩张需要,中国人力资源管理也仅停留在很轻微的阶段。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很多阶段,这些阶段也代表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发展历程。
古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以家族企业为背景,以家族责任的原则为基础,以家族式的组织为模式,采用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以家族财产的分配为激励。
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家族式的管理逐渐发展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封建社会形式,这种形式的管理体系仍然依靠家族的传统法规来保持员工的作息,但同时也加强了管理的规范性。
到清朝,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入到向外部扩展的阶段,清政府越来越注重实施劳动纪律,提出“一家一政”的劳动制度,从政治上对劳动进行规范,同时配合“押城押寨、名城名寨”的劳动分配法,把农民的劳动组织、分配和约束规范到市乡二级以下。
从外到内的hr新模式
从外到内的hr新模式
从外到内的HR新模式是一种以外部客户和利益相关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方法。
这种模式的核心理念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加关注客户和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并与之相适应。
具体来说,从外到内的HR新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客户中心导向:将客户的需求和期望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以客户满意度为核心目标,设计和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和方案。
2.业务伙伴关系:HR部门与业务部门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共同制定战略目标、解决业务问题,并共同创造价值。
3.人才管理:将人才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产,重点聚焦于人才的招聘、培养、激励和保留等方面,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数据驱动决策:运用数据和分析方法来指导人力资源决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持续改进和创新:鼓励持续改进和创新的精神,不断优化和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
从外到内的HR新模式需要HR部门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
方式,从传统的以内部管理为中心的模式,转变为以客户和业务需求为中心的模式。
同时,也需要HR部门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工具和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企业需求。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想要准确、全面地把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真实面目,就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回到其形成与发展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去观察,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客观要求。
本文以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源、发展、演化和趋向为线索,试图勾勒出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轮廓,从而有助于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人力资源管理。
一、起源:福利人事与科学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起源于人事管理,而人事管理的起源则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
18世纪末,瓦特蒸汽机的发明与推广引发工业革命,改变了以前家族制和手工行会制的生产方式,并带来大量的实行新工厂制度的企业,这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发展壮大则成为19世纪初的时代特色。
竞争与发展要求这些企业进一步扩大规模,但制约扩大规模的主要瓶颈却是企业主们以前从未遇到过的劳工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人们不喜欢也不习惯于工厂的劳动方式。
首先,当时的人们不喜欢工厂的劳动方式,对工厂劳动的单调性、一年到头都得按时上班以及时时刻刻都要全神贯注等没有任何好感,这导致企业很难招募到足够的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
于是,企业被迫采取各种各样的福利措施来吸引工人。
如,当时的美国"沃尔瑟姆制"工厂就通过建立寄宿所来吸引女工,并竭力营造工厂生活在道德和教育方面的优越性。
其次,进入工厂的人们也不习惯于工厂的劳动方式,比如严守时刻、按时出勤、接受新的监督制度和按机械速度劳动等。
为增进工人对企业的忠诚、消除一年中的工作单调性和加强个人间的关系,一些企业也不得不采取各种各样的福利措施以留住工人,如经常利用传统的节日组织工人进行郊游和野餐等。
劳工问题的解决措施导致了福利人事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所谓福利人事,即由企业单方面提供或赞助的、旨在改善企业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工作与生活的一系列活动与措施。
直至今天,我们仍能从人力资源管理中找到传统福利人事的影响,如企业设置澡堂和餐厅,提供医疗保健服务,修建各种娱乐和健身设施,兴办员工托儿所,甚至派福利代表到员工家中问寒问暖,提供营养和卫生方面的咨询等。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简称HRM)是指以组织为中心,利用各种资源,合理配置和运用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管理过程。
在当代社会中,人力资源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下,组织所采用的一种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体系。
1.传统管理模式:也称为“人事管理模式”,主要关注员工的基本管理事项,如员工招聘、培训、绩效考核、薪酬管理等。
这种模式强调组织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和规划,强调管理者的权威和对员工的指导。
2.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将人力资源视为组织的战略资源,注重将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目标相结合,通过人力资源开发和激励,使员工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该模式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具备战略思维和战略支持能力,与组织高层密切合作,实现人力资源与组织战略的有效衔接。
3.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式:该模式主要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价值链的衔接。
人力资源价值链模式将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一系列的活动,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环节,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为组织创造更多的价值。
该模式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4.关系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人力资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建立,注重员工的参与、沟通和合作。
通过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该模式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使员工感到被尊重和重视。
5.知识管理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成为一个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该模式注重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和传递,通过培训、学习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从而增强组织的竞争力。
以上是几种常见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在实践中,组织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并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odel)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1]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呢?目前还很难找到一种明确的解释,但是从国内最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主要有多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认为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哈佛模式、盖斯特模式与斯托瑞模式三种。
哈佛模式由情景因素、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效果、长期影响与反馈圈6个部分构成;盖斯特模式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结果、组织结果和系统整合等4个部分;斯托瑞模式包括信念和假设、战略方面、直线管理与关键杠杆等4个方面。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基于不同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量上得分差异的一种分类,认为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传统的降低成本模式与现代的提高员工承诺模式两种。
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划分为降低成本导向的控制型模式与提高员工承诺导向的承诺型两种模式。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
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最佳与非最佳2个类别。
在最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还存在承诺型、控制型、内部发展型、市场导向型、利诱型、投资型与参与型等不同形式。
[编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划分的基础[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作为人们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或者系统的一种认识与理论概括,显然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究竟存在哪些类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或者系统的呢?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被国外学者称谓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或者系统,大约有数十种。
它们都是基于不同标准或者维度进行划分的。
基于人性假设的分析, Walton(1995)认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控制成本为目的,他称之为控制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另一类是以提高员工承诺为主,称之为承诺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3P到4P(一)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3P到4P(一)一、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述评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2001年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林泽炎博士在其专着《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分析(positionanalysis)、绩效考核(performanceappraisal)和工资分配(paymentdistribution)。
顿时洛阳纸贵,3P管理模式迅速走向大江南北,在全国中小型企业得到了较大地推广,表现出相当的生命力。
根据林泽炎博士的研究,他认为就我国现状来看,或许并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理念与思想,但十分缺乏将这些理念、思想体现出来的规范化技术,并且由于我国企业目前的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出于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不可能进行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因而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走出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
因而3P管理模式核心链的前后三个步骤是:①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工具,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②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设计出绩效考核的指标、方案和工具;③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乃至奖金发放工具。
即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工资分配为结果,并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对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几点评论剖析3P管理模式,我们发现该模式抓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易于操作和实践,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大中型企业迅速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轨无疑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但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激烈变化,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不是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开始从人事管家、操作者向员工支持者、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变革推进者的转变,在这种新的情况下,3P管理模式的优点也就潜伏着它的缺点。
从六大模块到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升
从六大模块到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中至关重要的方面,它涉及到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等各个环节。
近几十年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不断发展和进化,从最初的六大模块到现在的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整个体系不断提升,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最初的六大模块包括招聘、培训、薪酬、绩效评估、员工关系和劳动合同管理。
这种模式侧重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和工作流程。
招聘环节包括招聘计划、岗位描述、应聘者筛选等步骤;培训环节包括员工培训、职业发展等;薪酬模块关注员工薪酬、绩效工资等;绩效评估环节包括绩效考核、绩效反馈等;员工关系模块则关注员工满意度、员工投诉等;劳动合同管理涉及劳动法律法规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和发展,传统的六大模块已不再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实施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即组织战略、人才管理和员工参与。
一、组织战略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支柱。
在这个模式中,人力资源部门需要与企业的顶层管理层密切合作,以确保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战略保持一致。
这包括人力资源计划、人员规模与结构、人员配置等。
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在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解决方案,以适应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人才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二支柱。
在这个模式中,企业需要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员工培训计划,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制定和实施绩效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三、员工参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三支柱。
在这个模式中,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员工的参与和反馈。
人力资源部门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使员工能够参与到企业的决策和管理中,从而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此外,人力资源部门还需要制定和实施有关员工福利和员工关系的政策和规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
总之,从六大模块到三支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提升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的需求。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
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1. 起步阶段:从古至今的雏形首先,得先说说这人力资源管理的老祖宗。
说到最早的时候,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可以说是有点“土得掉渣”。
你能想象吗?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管理人力资源就像是开玩笑一样简单。
那时候的老板们几乎都是依靠个人的直觉来决定用人和管人。
没错,就是那种“看着顺眼就行”那种感觉。
简直像是买菜,挑挑拣拣看哪个合适就行了。
进入中世纪,那些封建领主对待下属的方式可谓“暴力美学”——就像是直接用大棒子威吓一样。
你不听话?那就给你一点“小教训”,让你知道什么是“规矩”。
当然,这种管理方式注定是不可持续的,毕竟没人愿意在一个压抑的环境下工作,对吧?2. 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起步。
2.1 工业革命时期,西方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工厂的建立,传统的管理模式再也不够用了。
工厂老板们发现,单靠“暴力美学”已经无法管理一大批工人了。
于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雏形开始出现。
这个时候,老板们开始学会了“调配资源”和“激励员工”,就像是给大锅里的食材加调料一样,让工人们愿意为自己工作。
2.2 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会。
为了让工厂运转得更顺畅,管理者们不得不考虑如何提高效率和工人的满意度。
于是,培训和教育就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了。
那时候的管理者们意识到,员工不仅仅是“劳动力”,还是可以“培养”的宝贵资源。
虽然他们的管理方法还相当初级,但这已经为以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奠定了基础。
3.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从粗放到精细。
3.1 到了20世纪,尤其是二战以后,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
企业逐渐认识到,员工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工具,更是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时候,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开始从“资源管理”向“员工发展”转变。
就像是把一个个“零件”变成了“团队”,每个人的作用都被看重和重视。
3.2 进入21世纪,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
企业开始引入各种先进的管理工具,比如员工满意度调查、360度评估等等。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是指组织中以人为中心,将人力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并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全面规划、组织、激励和控制人力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活动。
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则是指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组织采取的方法、策略和手段来促进人力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发展。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传统模式、现代模式和创新模式三种。
下面将对这三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详细分析。
传统模式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早期模式,其特点是以行政性管理为主导,侧重于人事管理和劳动关系管理。
在传统模式下,人力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员工招聘、培训、薪酬福利等日常管理事务,同时处理和协调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
此模式的优点是运作相对简单,流程清晰,适合规模相对较小的组织。
然而,由于传统模式过于关注行政管理,忽视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容易造成人力资源开发和整体绩效的欠缺。
现代模式则是在传统模式基础上发展而来,其目标是将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策略紧密结合,强调员工的主动参与和创新活力的培养。
现代模式强调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培训和发展、绩效管理和员工激励等核心流程。
而在现代模式中,人力资源部门则从传统的“人事管理者”转变为战略合作伙伴和变革推动者。
现代模式的优点在于充分发挥了人力资源的战略作用,提升了组织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现代模式的实施相对复杂,需要人力资源部门具备更高的专业素质和战略思维能力。
创新模式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其核心是以创新和灵活性为导向,更加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和潜力开发。
创新模式的关键在于提供员工培训和发展的多元化选择,并注重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个人成长。
在创新模式中,人力资源部门要更加注重员工的工作体验,以及通过创新的激励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此外,创新模式还鼓励员工参与决策和组织管理,营造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工作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史!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史!这是冷叔谈人资的第2篇文章面试HR,我习惯性的问一个问题:谈谈你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与认知。
大部分应聘者回答的几乎一样,“人力资源管理最初是以人事事务性管理开始的,工作包括资料、社保、办理入职、发放福利等,到现在的人力资源管理六大模块等等等等”。
语言组织能力强的,从招聘开始说到企业文化能说半个小时。
这样的回答错吗?不错,但不是我想要的答案。
我一直认为,一个不懂的管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的HR,是不合格的。
现代的所有管理手段、方法、理论都是通过很长一段的实践、论证才得已形成。
了解实践和论证的过程,能够帮助你很快懂的管理的原理,使你的管理思维不局限于人力资源这个专业。
使你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你现在的工作。
有人会说那些理论与实践还是有差距的,并不适合工作上的应用。
而我要说,你认为理论与实践有差距,是因为你对理论的把握还不够深!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人,是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最大化的使用。
而六大模块只是工具,是为了达成资源最大化利用而人为的设计的有效工具。
所以,如果你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六大模块,那势必会造成管理对象排斥工具的现象。
看看现在很多民营企业的员工,不喜欢被考核,不参与培训,不满意薪酬比比皆是。
这都是HR从业者自身理论知识不够扎实造成的。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与管理理论的演变是密切相关的,工业革命使以机器为主的现代意义上的工厂成为现实,工厂以及公司的管理越来越突出。
18世纪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劳动分工概念后,管理学进入一个逐渐形成完整体系的阶段,主要有三个阶段组成: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人力资源管理是19世纪由罗伯特欧文提出的人本管理开始,至今是由三个主要阶段组成:(一).劳动管理阶段这个阶段的时间是20世纪初期,虽然罗伯特欧文在19世纪就提出了人本管理的概念,但并没有形成理论,也没有大范围推广。
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发展阶段【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发展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人力资源为核心,通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对组织内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激励和监控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企业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本文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五个发展阶段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劳动管理阶段在早期阶段,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以劳动管理为主导。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以底层员工为核心,主要任务是管理和监督员工的劳动过程。
企业主要关注的是如何保证员工的劳动效率和遵守劳动法规。
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是招聘、录用和监督员工的工作表现。
企业往往采取一对多的领导模式,重视纪律性和权威性,很少会关注员工的发展和个人潜力。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劳动管理阶段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企业逐渐认识到,员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他们的发展和激励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二、绩效管理阶段随着企业对员工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绩效管理阶段开始兴起。
在这个阶段,企业注重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贡献评估。
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制定绩效评估体系,企业希望通过激励与奖励来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绩效水平。
绩效管理阶段的关键是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企业需要确定合适的绩效指标,并通过定期的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来帮助员工提高工作能力和业绩。
绩效管理也包括员工培养和发展的计划,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在这个阶段,企业通常采取上级评估下级的管理方式,较少考虑员工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需求。
然而,绩效管理阶段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过于依赖绩效评估可能会导致员工的焦虑和不公平感,员工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达成绩效目标上,而忽视了其他的工作要求和价值观。
过度关注过去的绩效可能忽视了员工的潜力和长期发展。
三、人力资源开发阶段随着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越来越高,人力资源开发阶段逐渐兴起。
在这个阶段,企业不仅关注员工的工作绩效,更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潜力挖掘。
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的前沿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也经历了从简单的人事管理到如今的全球性、跨领域、智能化的趋势。
前沿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概括来看可以分为跨界融合、智慧化、多元化、人本化四个方向。
本文尝试从这四个方向分别论述人力资源管理的未来趋势。
一、跨界融合跨界融合是指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领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融合。
随着业务多元化、原本相对独立的业务线也在逐渐融合。
例如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市场、技术等业务管理科室的合作逐渐重要起来,领导者需要跨过业务线的障碍,来获取并整合各部门的资源。
在跨界融合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拓展视野,打破传统的行业分割与管理范式,积极参与企业战略的制定,协同各部门促进协同合作,以此提高企业管理和创新能力。
二、智慧化智慧化是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效率和质量的趋势。
轻盈互联的技术让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停留于简单的人力卡片管理和薪酬核算。
多样化的互联技术和数据分析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高效地进行招聘、培训、绩效管理等业务,优化HRM的管理和决策效率。
HRM智慧化在AI技术方面的应用也日渐广泛,例如职位匹配的AI技术、薪酬分析的人工智能算法、员工绩效自动分析等等,都能为企业提供更优秀的HRM管理,提升人性化和标准化的程度,也将为HRM未来的发展提供很大的助力。
三、多元化多元化是指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注重多元文化的管理。
多元文化管理包括人才流动、国际融合和文化包容。
多元文化管理的必要性在于适应全球化进程中的变化,及时加强对各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提高对员工的包容性,从而构建一个真正人性化和包容性的企业文化。
例如,在人才流动方面,对于国内外人才的贡献者,尤其是那些来自更少数文化背景的人才,需要高度受到重视,试图从固有流程中脱离出来,发展出更全面,更具文化共鸣的人才管理方案和人性化文化体系。
四、人本化人本化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要更多考虑到员工个体的需求,构建更加人本化高效的管理体系,回归对员工的关爱和关注。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变化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变化一、引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分析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和变化。
二、历史1.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以行政为主导,注重规章制度和纪律性,强调员工服从和忠诚度。
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工业时代,但在信息时代已经不再适用。
2.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员工参与、沟通和协作,注重员工个性的尊重和发展。
这种管理模式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之一。
三、现状1. 人才竞争加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素质人才数量却相对不足,导致了激烈的人才竞争。
2. 多元化需求增加随着社会多元化需求增加,企业需要有更多样化的员工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技术应用加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开始采用更多的技术手段,如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智能招聘等,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更加高效和精准。
四、未来1. 人工智能将广泛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未来企业在招聘、培训、绩效评估等方面将会更加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
2. 灵活化管理模式将成为趋势未来企业将会更加注重员工个性化需求和灵活性,灵活化管理模式将成为趋势。
例如弹性工作制度、远程办公等。
3. 企业文化建设将更加重视未来企业文化建设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
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提高员工士气和凝聚力,从而促进企业发展。
五、结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从传统模式转变为现代模式,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也将会不断地适应和变革,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人力资源管理百年_演变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百年_演变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是一门关于组织内部人力资源的管理学科。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本文将回顾人力资源管理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初期阶段(20世纪初-1940年代)20世纪初,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新的劳动力需求和管理问题。
这一时期,工业企业开始重视劳动力的组织和管理,出现了劳动部门的设立。
然而,这些部门主要职责是招聘和解雇员工,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相对较少。
在1940年代,由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工厂规模扩大,公司开始对员工进行培训和发展,为员工提供福利待遇。
二、成长与发展(1950年代-19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进入了成长和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管理学理论的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激励理论、领导理论、组织行为理论等开始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
同时,劳动法规的逐渐完善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企业开始注重员工关系的管理,提供更多的员工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
三、多元化的管理方法(1980年代-200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革命不断推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渐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管理学界提出了多元化的管理方法。
人力资源管理不再仅仅侧重于员工的招聘和福利待遇,而是关注员工的激励、培训、绩效评估、员工关系等方面。
同时,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出现,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四、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新的人力资源模式。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要应对多元化的工作团队和多文化的工作环境。
此外,人力资源管理也需要关注员工的幸福感和职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工作体验和学习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3P到4P一、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述评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容2001年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的林泽炎博士在其专著《3p模式: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操作方案》中首次从人力资源核心技术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即岗位分析(positionanalysis)、绩效考核(performanceappraisal)和工资分配(paymentdistribution)。
顿时洛阳纸贵,3P管理模式迅速走向大江南北,在全国中小型企业得到了较大地推广,表现出相当的生命力。
根据林泽炎博士的研究,他认为就我国现状来看,或许并不缺乏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的理念与思想,但十分缺乏将这些理念、思想体现出来的规范化技术,并且由于我国企业目前的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出于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不可能进行全面、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因而只要抓住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在岗位职责、工作考核、工资分配等方面,充分体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人性、尊重人性、以人为本”的核心和本质,就可以走出国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困境,迈上较为规范化的轨道。
因而3P 管理模式核心链的前后三个步骤是:①以岗位分析为基础工具,明确员工的岗位职责;②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设计出绩效考核的指标、方案和工具;③根据绩效考核结果,设计工资福利乃至奖金发放工具。
即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其实质是以岗位分析为起点,绩效考核为中心,工资分配为结果,并以此为主线来展开和落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2.对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的几点评论剖析3P管理模式,我们发现该模式抓住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技术,易于操作和实践,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对于我国中小企业从无到有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在大中型企业迅速实现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转轨无疑具有开拓性的作用。
但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激烈变化,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而不是人工成本,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开始从人事管家、操作者向员工支持者、战略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变革推进者的转变,在这种新的情况下,3P管理模式的优点也就潜伏着它的缺点。
(1)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在理念上依然是把人力资源归结为人工成本,过于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在技术上、操作上的细节和短期人工成本的降低,而忽略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员工发展、组织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因此,对3P管理模式如不进行理论上的挖掘和模式上的创新,将会无法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创造功能,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者角色的战略转变和地位的战略提升,从而伤及人力资源管理本身,不利于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2)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以企业里岗位为其基点,在此基础上开展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却忽视了在企业里与岗位相对的另一个重要基点即人本身。
事实上,人和岗位是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两个基点,如果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只是建立在岗位的基础上,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按岗找人,强调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那么据此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将会得不到员工的参与和认同。
我们认为,人既是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的实施者、参与者也是其承受者,它需要高层领导在管理理念上进行根本的革新和转变,视员工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产,视培训开发和薪酬福利为人力投资而非人工成本;它需要全公司中层管理者和直线经理的组织实施,进行全员人力资源管理,而非仅仅把人力资源管理视为人力资源部的职责;它需要员工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把人力资源管理视为自己职业发展和价值增值的过程,而非仅是控制、监督和管理自己的被动过程。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既要建立在企业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职位责任等的基础上,与此同时也必须建立在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行为和态度之上。
(3)3P管理模式较少考虑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相互关系,该模式把人力资源管理三个主要模块按照先后顺序进行排列,没有用企业战略把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统领起来,与此同时把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之间的横向关系过于简单化,甚至漏掉了在新的企业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关键环节,如员工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
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观点,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纵向上与企业战略相匹配,在横向上实现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匹配。
这意味着人力资源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之间不是时序关系,而是匹配关系,必须在企业战略的统领下,基于企业岗位和人的这两个基点,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各模块的协调整合管理。
二、人力资源4P管理模式的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以及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目前所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动,一是企业竞争愈加激烈化,组织不得不在全球化竞争中配置资源和创造顾客需求;二是企业核心资源日益知识化,组织必须在无边界的人才流动中确保核心员工的忠诚和承诺。
这两种发展趋势都使得人力资源的价值性、独特性、难以模仿性以及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和拓展,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主动性”战略资产,从而客观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融合起来,不仅要关注企业里的岗位和工作,而且还要关注企业里员工的能力和行为,用有形的劳动契约和无形的心理契约双重纽带把员工与企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企业里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以及人与企业的匹配,以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感,并进一步转化高的顾客忠诚度和组织价值,把企业的战略实现过程统一为员工价值、顾客价值和股东价值的实现过程。
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内核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
具体言之,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竞争优势的获取;所谓两个基本点是指在企业里存在着两大子系统,一是以“人”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一是以“岗位”为基本单元的子系统,两大子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作用,以双螺旋的形式存在,从而形成企业的两个基本点;所谓四大匹配是指在企业里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立足于“人”和“岗位”这两个基本点,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相互匹配。
(1)以企业战略为中心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从操作层面走向战略层面,用资产的观点看待人力资源,用投资的观点看待培训开发和薪酬福利,从本组织的内外环境出发设计一个有利于战略实施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例如,假设一个组织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创新,它就必须留住核心员工,同时要在员工中传递组织内部积累的新知识,它承受不了各层级人员的频繁流动,开发了创新产品、服务以及流程却拿这种知识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使用。
这就意味着在具体的人力资源管理操作过程中,不能孤立片面地进行岗位分析、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而应把人力资源管理看作一个系统,让企业的创新战略统领岗位分析、员工招聘、员工培训、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等模块,使它们相互匹配并协调一致地促进企业留住员工和员工的知识库,直到这种“新知识”为组织自身所拥有而不是员工个人所拥有。
(2)立足于“人”和“岗位”为两个基本点则要求我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岗位和人之间的辩证关系,到底是因人设岗还是按岗找人,到底是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还是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必须因时、因人和因地而异。
目前我们许多企业凸现岗位的地位,强调按岗找人,竭力把人改造得适应岗位。
但这并不能排斥和否定在某些情况下因人设岗的客观需要。
事实上,随着大部分岗位的体力要求减少,脑力要求提高,使得工作场所中的体力劳动者正在被知识工人所替代,企业组织结构变得扁平化,团队工作开始出现甚至成为主要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因人设岗成为一种必然现象,正是由于某些特质员工的存在,从而可以组成一个任务团队,在新岗位上实现企业的某个目标。
另外,由于知识员工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创造性、流动性,劳动过程隐蔽性及劳动成果的复杂性,决定其对企业来说一种“主动性”极强的资产,因而在确定他们与岗位的关系时,更应该强调“以人为本”。
(3)人与人的匹配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做到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知识上互补、能力上互补、性格上互补和气质上互补,从而协调合作,共赴事功。
因此必须通过素质管理,在识人和承认员工差异的基础上,围绕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把差异性的员工组合起来,形成高绩效的工作团队,一方面能较好地分工与合作,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能,另一方面能增加员工的组织归属感和工作投入。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人与人的匹配不是静态的和一次性的,必须动态地看待,因而要通过培训开发和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提高员工的就业能力和岗位胜任力,实现员工之间的动态匹配。
(4)人与岗位的匹配包括人的素质要与岗位对人的要求相匹配以及岗位给人的报偿要与人的需求相匹配这两个方面。
人的素质与岗位对人的要求相匹配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做到事得其才,人尽其用。
因而必须进行素质管理和岗位管理,或通过岗位再设计把岗位改造得适应人的素质;或通过培训开发以提高人的素质从而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或根据企业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组合形成新的工作形式和工作岗位。
岗位给人的报偿与人的需求相匹配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做到酬适其需,人尽其力,最大奉献。
这要求必须进行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让员工的努力能最大程度地取得好的绩效水平,使员工的绩效能最大程度地得到报偿,并且这种报偿正是员工所追求的,从而员工与企业能一同成长。
(5)岗位与岗位的匹配则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使岗位之间权责有序,灵活高效,确保工作流程发挥整体优势,有利于员工最大效能地发挥。
因而必须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岗位管理,根据企业的战略要求和企业员工素质的具体情况,对岗位进行设计和再设计,对岗位的价值进行正确的评估和界定,确定合理的工作流程、工作形式和岗位设置,并通过竞聘上岗、岗位轮换、工作团队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感和工作满意度。
(6)人与企业的匹配则要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使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相匹配,员工的期望与组织的期望相匹配,员工的责任与组织的责任相匹配。
社会心理学者Blau认为,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可区分经济性交换与社会性交换两种形态,并且他指出虽然这两种交换关系存在着差异,但同样都必须建立在互惠(reciprocity)的基础上。
因此要做到人与企业的匹配,就是要通过素质管理、岗位管理、绩效管理和薪酬管理对员工进行招聘前、招聘中和招聘后的管理,从而用有形劳动契约和无形心理契约双重纽带把员工与企业联系起来,一方面使员工拥有其工作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并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献身精神,另一方面不断满足员工在内在报酬和外在报酬上的期望和需要。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技术的信息化和企业资源知识化的发展,人力资源愈来愈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大匹配”的基本理论要求我们必须超越操作层面上人力资源3P管理模式,进行战略层面上的4P人力资源管理,围绕企业战略这个中心,以企业里“人”和“岗位”为两个立足点,进行素质管理(personalitymanagement)、岗位管理(positionmanagement)、绩效管理(performancemanagement)和薪酬管理(paymentmanagement),以实现人与人、人与岗位、岗位与岗位、人与企业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