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 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组成》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题对水的认识进入分子层面,历史上人类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从水的生成和分解两方面进行的,教材在这里就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

水的组成内容的呈现则是模拟史实的研究过程,有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部分,在此之前首先介绍了氢气及相关的性质,这既是后续学习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模拟水组成研究的开端。

水的分解部分是一个水电解的实验探究。

经过水生成和水分解两部分的实验与分析,认识水的组成已是水到渠成。

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习到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然后第二部分进行了物质的简单分类认识分类是化学学习的重要思想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生活中的水有一定的了解,通过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课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经验的积累,不仅知道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能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但对于化学角度,水属于哪—类物质以及水的组成并不完全了解,只从表面上知道水是由元素组成的。

2、学生在《元素》一课所学的“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是本课学习的基础。

通过第二单元《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裂,原子重组的过程”,但没有具体地认识和理解。

通过水电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实质的具体应用,加深了对化学变化实质的理解。

通过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转化到水中,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利用反应物推测水的组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如何利用生成物来确定水的组成学生不太清楚。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这些问题:“如何让水分解”“水分解的产物是什么”“怎样检验水电解产生的气体”“水真的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等疑问,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3 水的组成 教案(表格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4.3 水的组成 教案(表格式)

水的组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氢气的物理性质及可燃性
(2)知道氢气不纯点燃可能会爆炸,点燃氢气前要验纯,知道氢气验纯的方法。

(3)能阐述电解水实验的过程;能说出电解水实验的现象是正负两极均产生气泡,正负两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能牢记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是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能阐述检验正负极气体的方法。

(4)能说出化合物、氧化物、单质的定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判断它们。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用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用实验现象推导实验结论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自学与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学习,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1、电解水实验的相关知识
2、正确区别化合物、氧化物、单质
难点:水的组成元素的确定及试验方案的设计三、教学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案1《水的组成》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

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

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

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过程如下: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4.合作学习,提高能力: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实验、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5.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运用PPT、视频、动画等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等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后拓展,巩固知识:布置与水相关的练习题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判断题: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2.选择题:电解水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A.氢气B.氧气C.氮气D.二氧化碳
3.填空题:水在____℃时结冰,在____℃时沸腾。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这一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首先,强调水的组成,即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其次,回顾电解水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再次,提及水的三态变化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水的三态变化:讲解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转化,联系生活实际,解释相关现象。
(4)硬水与软水:介绍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讲解硬水软化方法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分子组成、电解水实验等知识点。
4.课后作业:布置与水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搜集与水相关的资料,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九年级的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如物质的组成、分类、化学用语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水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水分子的微观结构及其化学反应的本质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好奇心,但对理论知识的兴趣可能相对较弱。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探பைடு நூலகம்水的组成及与之相关的化学现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水的组成教案(第一课时表格型)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4.3水的组成教案(第一课时表格型)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水的组成概念。
-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水的组成。
- 合作学习法: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协助,共同分析实验结果。
作用与目的:
- 加深学生对水的组成的理解,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提升实验操作技能。
2. 电解水实验
- 重点知识点:电解水实验的原理是通过电解水,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 词:电解、氢气、氧气、分解。
- 句:在电极上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两倍。
3. 水的化学性质
- 重点知识点:水的溶解性、沸点、凝固点、酸碱性。
- 词:溶解性、沸点、凝固点、酸碱性。
- 句:水是一种极好的溶剂,沸点为100℃,凝固点为0℃,中性物质,pH值为7。
- 及时反馈: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的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
3. 学生自评
-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 提出问题:学生应该主动提出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 制定改进计划: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建议,制定改进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果。
4. 水的应用
- 重点知识点: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 词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
- 句: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用于饮用、洗涤、灌溉等。
5. 水的保护
- 重点知识点: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 词: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 句:我们应该节约用水,避免浪费,采取措施防止水污染。
教学反思与改进
- 反思总结: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思考改进方法。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 水的组成(教案)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课题2 水的组成(教案)

课题2水的组成【基础主干落实】一、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颜色气味密度溶解性无色无味比空气小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可燃性(1)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2)文字表达式:氢气+氧气水。

二、水的组成1.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左右两支玻璃管中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2.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水氢气+氧气,属于分解反应。

3.实验结论: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

特别提醒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三、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项目单质化合物氧化物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三者关系单质与化合物属于并列关系; 化合物与氧化物属于包含关系【漫画助学】氢气遇到明火容易引发爆炸,为了避免危险,填充气球改用了密度小,但化学性质稳定的稀有气体——氦气。

【妙法指引】实验中氢气的体积往往大于氧气体积的两倍,原因主要有:(1)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大;(2)在电解过程中部分氧气与电极发生了反应。

【交流讨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吗?提示: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如氧气和臭氧,红磷和白磷等,它们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混合物。

【重点案例探析】考点1水的电解实验【典题1】(2023·深圳中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a和b质量比为2∶1B.氢气具有助燃性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易错提醒】(1)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口诀“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要记牢勿颠倒;(2)水的电解结论是水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不是氢气和氧气组成;(3)电解水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1∶2,而不是质量比。

考点2正确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典题2】(2023秋·咸阳泾阳期中)下列各组物质按单质、氧化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的是(B)A.氮气、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碳B.红磷、冰水混合物、人体呼出的气体C.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牛奶D.铁、高锰酸钾、空气方法点拨抓住分类依据,快速判断物质类别(1)物质的种类:纯净物(1种)、混合物(2种或以上);(2)元素种类:单质(1种)、化合物(2种或以上);(3)氧化物:只有2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四单元课题3水的组成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让学生通过分享和交流,共同建构对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的结构的理解。
3.运用思维导图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梳理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的结构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反思与评价: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整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案例亮点突出,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实践,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互动性和人性化。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思与评价,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水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如水的循环、水的沸腾等,引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思考。
2.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水分子的结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案例亮点
1.互动式教学: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课堂氛围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3水的组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4.3水的组成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优秀教学案例
4. 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水的组成,如参观水厂、进行水的净化实验等。
(二)问题导向
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水分子是如何形成的?”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究水的组成。
3.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如“如何验证水的组成?”、“其他物质是否也由分子组成?”
(四)反思与评价
1. 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探究水的组成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让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方式,评价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贡献。
3.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培养。
4. 鼓励学生提出改进措施,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3. 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能正确书写水的电解方程式。
4.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水的问题,如水的沸腾、凝固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科学家探索水的组成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利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讨水的组成,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案例亮点
1. 科学家的探索历程:通过讲述科学家探索水的组成的历史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勇于探索。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和快乐,培养了学生坚韧不拔、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2. 实验操作与观察:在教学中,设计了水的电解实深对水分子的构成的理解。实验教学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我们学习了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空气,自然界中还有什么物质与人类活动、生产密切相关呢?俗话说“不吃一月,无水一周”,自然界中的水,孕育和维系生命,水是生命之源,农业之本,水力发电;水运航道和宜人的环境。

水究竟是由哪些元素组成?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氢气的性质
提出问题氢气球可以升上天空,还可以燃烧爆炸,为什么呢?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结合生活实例讨论归纳。

归纳总结
1.物理性质:在通常状况下,氢气是一种无色、无臭、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

2.化学性质:
(1)纯净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的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放出大量热并生成水。

(2)不纯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可能会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点燃
(3)文字表达式为:氢气+氧气水
3.验纯:
收集一试管氢气,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倒立着移近火焰,如发生尖锐爆鸣声表明气体不纯,声音很小则表示气体较纯。

探究点二水的组成
提出问题氢气中含有氢元素,氧气中含有氧元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推测水可能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吗?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讨论归纳,了解水的组成。

探究实验
1.实验仪器:水电解器、直流电流、酒精灯。

2.实验药品:水、氢氧化钠(或稀硫酸)。

3.实验操作:如图所示,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向水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或稀硫酸),接通电源。

4.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与负极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木条燃得更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负极端玻璃管中的气体,发现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5.实验结论:文字表达式:
课堂讨论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与氧气的体积比往往大于2:1,造成数据偏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归纳总结
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探究点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提出问题物质按组成元素如何分类?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交流讨论阅读教材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1.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


单质化合物
概念由同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区别①由同种元素组
成②不能发生分
解反应
①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②在一定条件下能发
生分解反应
判断依前提是纯净物,
且只含一种元素
前提是纯净物,至少含有两种元素

举例氧气(O2)、碳(C)
铁(Fe)
二氧化碳(CO2)、水(H2O)、高锰酸钾(KMnO4)
联系单质和化合物都属于纯净物,单质发生化合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化合物发生分解反应可以生成单质
2.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氧化物。

如二氧化碳(CO2)、水(H2O)、五氧化二磷(P2O5)等。

知识拓展⑴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但绝对不是化合物。

⑵含不同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

(3)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三者之间的关系
化合物包含含氧化合物、氧化物,含氧化合物包含氧化物。

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物质的简单分类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氢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氢气+氧气水
二、水的组成
1.实验现象:电源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
2.实验结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点燃
三、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