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德之贼也:不能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的人,就是道德的贼人

合集下载

《论语智慧》第二章之10:德与乡愿无关

《论语智慧》第二章之10:德与乡愿无关

《论语智慧》第二章之10:德与乡愿无关子曰:“乡愿[1],德之贼也[2]。

”——《阳货第十七》【简注】[1]乡愿:貌似好人,实与流俗合污,以取媚于世的伪善者。

愿:一作“原”。

[2]贼:毁坏,败坏。

【意译】孔子说:“媚俗讨好的伪善者是败坏道德的贼子。

”【理释】明德,便能在晓知重德与失德的根本区别之后,以真实、善良与宽和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

伪善,固为天道所不容。

天道不假,天道均衡万物的标准与方式也不折不扣,天的耳目也听得见尘世的任何声音,看得见尘世的每一角落。

世间人事在上天面前,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也没有欺哄瞒骗的任何可能。

伪善之辈,当然可以欺得他自己,也欺得他周围的一些人,却绝对欺不了上天。

他因虚伪而获得的好处,是由特别损失了的德换来;他同流合污的劣迹,进一步加大了他的罪业。

罪业与日俱增,德分与日俱减,那么天道之下,他还会有什么出路?更重要的,他不仅败坏自己的道德,他还带动许多人一起败坏,社会也就在整体上日益堕落。

他既戕害了大众,他就越发无从救赎。

【例述】唐玄宗时期的宰相李林甫,二十岁时,还没有认真读书,好游猎,喜鹰犬,常用双手倒立。

某日忽遇一道人,对他讲:“郎君虽善此,然忽有颠坠之祸,则后悔不可及!”李林甫立刻恢复正常身姿,表示从此以后修身恭谨,不再干这些不上进的事。

道人说:“我游历人世五百年,才看到你一个人有仙缘,修炼圆满后,可白日飞升而去。

如果不愿修炼,可做二十年太平宰相,大权在握。

你回去考虑,愿意选择什么?”三天后李林甫告诉道人:“我是皇帝宗亲,自幼豪侠。

如能做二十年宰相,不愿用白日升天去交换。

”道人说:“你做官期间,应该多积阴德,不要枉杀好人,决不行阴贼之事。

”不久以后,李林甫果然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当上宰相。

他为人机巧多谋,口蜜腹剑,大兴冤狱,诛除异己,百姓苦不堪言。

二十年后的一个中午,道人忽入宰相府中:“当年我要求你做的,你口说依从,行动上并未做到。

我让你多行阴德,你却甚为阴贼,枉杀好人。

乡愿

乡愿

【原文】子曰:“恭1而无礼则劳2;慎而无礼则葸3;勇而无礼则乱;直4而无礼则绞5。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6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7。

”【译文】孔子说:“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

君子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

”【说明】泰伯于思想、学问、仁义等没有不好的,只是他的传统观念使他认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弃王位而逃走。

再一个意思,泰伯的“出逃”实际上是为周国开辟东南方。

因此他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这是指他处于两难境地时的心情);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这是指他没有继承王位);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这是指他不继承王位而违背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这是指他三次逃走)。

所以,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就是说他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若是他将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了。

那么,按孔子的说法,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历史会不会就此而改写呢?不会!因为商纣王的残暴酷虐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对殷商王朝的仇恨与厌恶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会改变的。

泰伯最后也会象季历、姬昌一样反对殷商王朝,以至最后推翻殷商王朝。

所以,泰伯的放弃王位而出走,是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失去了一个君子的应有的品质。

上节是对泰伯的赞扬,本节则是对泰伯的批评,而这个批评是很中肯的。

这就是孔子看人看事的辨证法。

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东海读经札记好恶之心,人皆有之。

乡愿及其详解

乡愿及其详解

乡愿及乡愿文化【出处】《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意义】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认为乡愿是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人。

【乡愿文化】◆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人文文化的种类,比如说有君子文化、士文化、帮派文化、礼乐文化,俗文化、乡愿文化(潜规则文化)等等。

◆乡愿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死敌,法治社会的死敌。

◆李大钊《乡愿与大盗》:“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

”◆清王宜山《围炉夜话》:“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观点】德之贼的乡愿□周鲁霞《论语》注本多多。

手中就有杨伯峻、钱穆、南怀瑾、李泽厚、李零的五个版本,各有千秋。

最终还是要阅读和理解原文。

纪晓岚一生,除《阅微草堂笔记》,似乎再没有其他著述,只是编书——把前人的典籍进行搜集、整理、分类。

他的观点是:“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

”南怀瑾感叹:这的确是一则名言。

这些年,六经注我式的畅销书势头不减,所谓的鸡汤,有的已没了真材实料,清汤寡水仅靠点鸡精来提味。

纪晓岚、南怀瑾的感叹自然很容易引起共鸣。

《论语》近乎句句经典,几乎每句话都够写本书的了。

李零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自有其道理。

若让我也选一句,应该是“乡愿,德之贼也”。

对于人格类型,孔子的划分颇为细致,乡愿为其一。

乡愿,指那些貌似忠厚老实、实则善恶是非不分、同流合污媚于世者。

孔子把乡愿看做德之贼,是发了狠的,痛绝之心可见一斑。

阳货篇第十七 -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阳货篇第十七 -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阳货篇第十七|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本篇共26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原文】17 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

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 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 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 ,赠送。

豚,音t n,小猪。

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

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孔子走过去。

)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 (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17 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17 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评析】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 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

这种观念如果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看待,则有其岐视甚至侮辱劳动民众的一面,这是应该予以指出的。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

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孟子·尽心上》出自《孟子》,讲述了儒家思想,激励人奋发向上有所作为,我们看看下面吧!第一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彼善于此,则有之矣。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1)不相征也。

”注释(1)敌国:指地位相等的国家。

“敌”在这里不是“敌对”的意思。

翻译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那一国或许比这一国要好一点,这样的情况倒是有的。

所谓征,是指上讨伐下,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

”第二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2)而已矣。

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3)也?”注释(1)《武成》:《尚书》的篇名。

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

(2)策:竹简。

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

(3)杵(Chu):舂米或捶衣的木棒。

翻译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我对于《武成》这一篇书,就只相信其中的二三页罢了。

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呢?”原文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翻译孟子说:“能工巧匠能够教会别人规矩法则,但不能够教会别人巧。

”第四章孟子尽心下原文和翻译原文孟子曰:“民为贵,社稷(1)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2)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牺牲(3)既成,粢盛既洁(4),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1)社稷;社,土神。

稷:谷神。

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

(2)丘:众。

(3)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

(4)粢(zi):稷,粟米。

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翻译孟子说:“人民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

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

论语译注之阳货篇

论语译注之阳货篇

论语译注之阳货篇论语译注之阳货篇《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论语译注之阳货篇,欢迎阅读。

论语译注之阳货篇1阳货⑴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⑵。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遇诸涂。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⑶:“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⑷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译文】阳货想要孔子来拜会他,孔子不去,他便送孔子一个[蒸熟了的]小猪,[使孔子到他家来道谢。

]孔子探听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

两人在路上碰着了。

他叫着孔子道:“来,我同你说话。

”[孔子走了过去。

]他又道:“自己有一身的本领,却听任着国家的事情糊里胡涂,可以叫做仁爱吗?”[孔子没吭声。

]他便自己接口道:“不可以;——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屡屡错过机会,可以叫做聪明吗?”[孔子仍然没吭声。

]他又自己接口道:“不可以;——时光一去,就不再回来了呀。

”孔子这才说道:“好吧;我打算做官了。

”【注释】⑴阳贷——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季氏几代以来把持鲁国的政治,阳货这时正又把持季氏的权柄。

最后因企图削除三桓而未成,逃往晋国。

⑵归孔子豚——“归”同“馈”,赠送也。

《孟子滕文公下》对这事有一段说明,他说,当时,“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

”阳货便利用这一礼俗,趁孔子不在家,送一个蒸熟了的小猪去。

孔子也就趁阳货不在家才去登门拜谢。

⑵曰——自此以下的几个“曰”字,都是阳贷的自为问答。

⑷亟——去声,音气,qì,屡也。

2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

”3子曰:“唯上知与下愚⑴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注释】⑴上知下愚——关于“上知”下愚”的解释,颇有异说。

周而不比简答题及答案

周而不比简答题及答案

《周而不比》名句默写: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友。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

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交友的目的是培养仁德。

(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答: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平等真诚;曾子侧重交友的方法。

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

2. 5.17章“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有两说: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之人。

请联系4.26“事君数”章和12.23“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

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3.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答:“周而不比”的表现:友好交往(与人为善)、诚实交往(讲求诚信)、“适中”交往(和而不同),不结党营私,不拉帮结派搞小团体。

4.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4分)①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②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

《论语》(全文及译文)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人们在走完人生之路时,恐怕连人类知识财富的百分之一也未及领略,而当今工作紧张,能拿出的学习时间又十分有限。

为提高生命的知识含量和学习效率,就一定要读经典,看精品,以便在有限的时间获取更有价值的知识。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试译:孔子说:“一边效法圣贤如何做人做事,一边适时实习诵习,不也高兴吗?朋友同学远道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理解自己,心里却不怪人家,不也算个君子吗?”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试译:有子说,“一个人能够孝顺爹娘,敬重兄长,却喜好违犯上司,那是少有的;不喜欢违犯上司,却醉心于捣乱,这样的人从来不会有。

君子抓根本,根本扎稳了,一切为人处世之道自然生发出来。

孝敬父母,尊敬哥哥姐姐,这就是仁的根本吧!”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貌似善良,缺德啊!”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试译:曾子说:“我每天在三件事上反省自己:给人办事、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用?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做到了?”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试译:孔子说:“领导一个有千辆兵车的公侯之国,就要兢兢业业工作,以取得信用;要节约官府开销,以爱养百姓;征用民力要注意天时。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

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

高三语文先秦诸子百家试题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5分)甲子路曰:“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节选自《论语·微子》)乙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

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

(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1】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答案】面对出仕与否的选择,子路认为“不仕无义”,许由却坚决表明“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的志向。

(用自己的话阐释也可以。

)【解析】子路曰:“不仕无义。

”可见子路主张出仕。

许由喟然叹曰:“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可见其不主张出仕。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2】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

(3分)【答案】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体现了社会责任感。

(1分)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听从内心呼唤,回归自然。

(1分)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

(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解析】两种观点都有其可取性,无非对错。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①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里仁》②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1】以上文段,哪句话最能体现孔子的“仁爱”思想。

(2分)【答案】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答本题时扣住“仁爱”,再结合题目要求中“哪句话最能”就可以确定答案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阳货篇论语原文及翻译

阳货篇论语原文及翻译

阳货篇论语原文及翻译导语:阳货篇论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阳货篇论语原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本篇共26章。

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这一篇中,介绍了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孔子对仁的进一步解释,还有关于为父母守丧三年问题,也谈到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等等。

【原文】171 阳货(1)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2)。

孔子时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诸涂(4)。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

曰:怀其宝而迷其邦(5),可谓仁乎?曰:不可。

好从事而亟(6)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7)。

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注释】(1)阳货:又叫阳虎,季氏的家臣。

(2)归孔子豚:归,音kuì,赠送。

豚,音tún,小猪。

赠给孔子一只熟小猪。

(3)时其亡:等他外出的时候。

(4)遇诸涂:涂,同途,道路。

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听任国家迷乱。

(6)亟:屡次。

(7)与: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译文】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

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

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

(孔子走过去。

)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

(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

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原文】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孔子说: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习染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原文】17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译文】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评析】上智是指高贵而有智慧的人;下愚指卑贱而又愚蠢的人,这两类人是先天所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

乡愿式的“被需要”,只会丢失自我

乡愿式的“被需要”,只会丢失自我

乡愿式的“被需要”,只会丢失自我作者:曹东勃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9年第15期“需要”与“被需要”,犹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似乎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最终以这样“相反相成”的方式成就某种“平衡”。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由“被需要”引发的种种尴尬的困境之中。

比如礼貌之于道德,就是典型一例。

前者关注的是同趣味相关的某类社会行为,后者则关注人的根本动机。

一个人可以在待人接物方面非常得体,礼貌方面毫无瑕疵,但同时他也可能对人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人们一般就称这种人为伪君子、假道学、岳不群。

有时为了合乎道德地行动或揭露道德问题,需要违反某个特定群体出于其特定趣味和偏好而约定俗成的“礼貌”。

我们中国人对这种礼貌包装之下的虚假道德另有一个雅称,也是文人口中一句骂人不带脏字、杀人不见血的话:乡愿。

乡愿就是迁就外边,照顾外边,求外边不出乱子,不遭人非议;就是缺乏生命的内在力量,而在社会上四面八方却都应付得很好,人皆称之曰善的好好先生。

孔子是十分瞧不起这类人的:“乡愿,德之贼也。

”处理好“被需要”和“需要”的关系,本质上说,就是处理好自我和外界的关系。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能够区分我和外部世界的,“我”的含义是:我非但与你、他不同,也与任何外物不同。

可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也一定会逐渐接受理性、道德的教化,这使得他懂得妥协、懂得照顾他人情绪,当然,走向极端,就会为了“被需要”而丢失“自我”。

“需要”和“被需要”的统一,也是自由与责任、需要与道义的完美叠加和高度统一。

在没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被动做出的行为,对于评估行为主体的道德价值毫无意义。

一件好事,如果是在恩惠、授意或强迫之下做出,就不容易评价了。

道德是生命内在的真正力量,它并不拘谨、造作;道德是最深最永的趣味,它并不枯燥、呆板;道德并不以新奇为贵、高不可及,因为伟大必从平凡中生成。

在高调和低调这“高低两条线”之间,也是本我与超我之间,既不空想,亦不犬儒,追逐理想,又恪守底线。

《论语》智慧: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智慧: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智慧:乡愿,德之贼也。

原文: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释文:孔子说:“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人。


今解:在中华文化中,为人处世一定要圆滑。

但圆滑一定要有度,学会知止和取舍。

就好比水,如果遍地流,那成不了江河,江河之所以厉害,是因为水被集中到了一起。

孔子之所以说老好人是败坏道德的人,是因为老好人要谁都不得罪,所以即使看到别人犯错也为了不得罪人不去劝阻,这其实是在变相的去害人。

老好人对社会的发展是没有贡献的,反而会让事态恶化。

厉害的人一定要学会知止和取舍。

知道什么时候要制止,知道什么时候要放弃,唯有如此才能让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

怎么理解《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

怎么理解《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

怎么理解《论语》中“乡愿,德之贼也”这句话?因为要参与“乡贤文化”活动论证,我曾对“乡贤”和“乡愿”做过一个专门的思考,现在来说一下这个问题。

一、要读懂这句话,就要先理解什么是“乡贤”贤,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释为“多财也”。

又说:引伸之凡多皆曰贤。

人称贤能,因习其引伸之义而废其本义矣。

小雅: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传曰:贤,劳也。

谓事多而劳也。

故孟子说之曰:我独贤劳。

《玉篇》说:有善行也。

庄子《徐无鬼》中曾说道“以德分人谓之圣,以财分人谓之贤。

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贤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贤”从“臣”从“手”从“贝”。

或许“贤”的本义是说,下臣分财于民,或者用财产为民谋利。

要出钱,要多劳,而且是带着为“臣”的本份去做。

这其实就是“上忠君”“下爱民”,中间牺牲自我。

这就“贤”了。

乡野、乡村里面的这样子的人,就叫“乡贤”了。

在旧时代,成天为温饱而四处奔波的人,是没有机会做“乡贤”的。

旧时代“乡贤”的产生,有其特殊的背景。

古代的郡县制,社会管理机构不一定向下延伸到最底层。

而社会底层那些头面人物,其中多半又是地主、行会代表、庠序膳堂药铺等等投资人。

为了地盘的安定、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上承天恩,下恤民情,就几乎“自觉”地承担起了管理社会的责任。

他们在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凝聚当地民心民力,解决社会民生问题、传承文化的作用,填补了朝廷管理触角未能伸及最底层百姓的治理空白。

同时,国家政权机器止于郡县,又减少了大量吃公饷的人员,这对减少财政支出、减轻百姓负担也能做出贡献。

在所谓“郡县治,天下安”之中,“乡贤”的作用不可低估。

那么,真正的乡贤是既得“上”鼓励嘉奖也得“下”拥戴的。

老百姓“自觉”地为他们树碑立传,建碑坊、修祠堂,就很自然了。

为此,“乡贤”后来甚至发展为一种功名。

一个人死后要进入乡贤词,是需要国家管理部门审批的。

二、什么人是“乡愿”?其一,孔子是瞧不起底层劳动者的。

比如樊迟问稼,孔子不知稼不能作答,还背着樊迟说“小人哉,樊须也!”。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

《论语》选读原文和翻译一.仁 仁者爱人1.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zh ì。

子曰:“知人。

”樊迟问老师什么是仁。

孔子说:“爱别人就叫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智。

孔子说:“了解别人就叫智慧。

”2.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坏别人的事,而小人却与之完全相反。

3.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 孔子说:“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来了。

”4.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zh ì?”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5.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

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 孔子说:“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想让。

”7.子曰:“唯仁者能好h ào 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8.子曰:“巧言令色,鲜xi ǎn 矣仁!”孔子说:“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二.德 君之怀德9、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子说:“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11.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 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称赞它的品德.12.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1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 孔子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了义却不去做,对缺点错误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14.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德之贼读后感]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德之贼读后感]乡愿德之贼也

[乡愿德之贼读后感]乡愿德之贼也篇一:[乡愿德之贼也]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漫谈中国文化读后感1《南怀瑾漫谈中国文化—金融·企业·国学》,是2017年休假时,在福建姐夫家偶然翻到的。

这本书是南怀瑾先生2017年在太湖大学堂应邀就金融、企业、经济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所做的三次重要讲座内容的辑录。

对于文绉绉的文字,我是不太喜欢的,然而当翻开看才发现字里行间不乏幽默、生动、有趣,更重要的是有时候短短一句话,就让我沉入思考。

受益是良多的。

这本书,说实在我还刚开始看,思绪一直还停留在前面南怀瑾对自己的一个评价,他说“我讲我一辈子,今年活到九十岁,再过一个月,大概不死就到九十一了,‘一无所长,一无是处’,是这么一个人。

”现场他也举了孔子讲的“乡愿,德之贼也。

”(《论语·阳货》)。

意思是乡巴佬,这个人规规矩矩,各方面都讲他好。

孔子就骂他,你啊,德之贼也——看起来很有道德,很有学问,实际没有东西,虚的。

大家都知道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

然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却是“一无是处”。

当时,我脑子里突然闪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两句话。

在我看来,南怀瑾先生也许只是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爱文化,爱国学,专研文化国学,才成为文化大师,然而他的成就却换来“一无是处”的自我评价,是值得大家去反思自己的。

活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都浮浮躁躁,急于追求功名利禄,到头来,可能每个人在表面上的区别就是工资不同、职位不同、地位不同,然后呢?是否会觉得其实相差不大,内心依然是空虚。

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也许应该有自己的梦想,放慢脚步,好好思考,在追求梦的同时,还应该把我们的“德”、“责任”收起来,学会去付出,好好对待父母、亲人、朋友,让生活更加和谐。

也许等年老回过头来想,不至于因为忙碌追求功名利禄,而丢了一些东西,而显得失落。

书,我是没看完的,体会也是片面的,一时之感。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

浅论《论语》的“交友之道”[提要]:在《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是很多的,譬如“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等等。

在对友的要求上,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正直坦诚,言而有信等。

在对友的态度、礼仪上,它要求一个人必须乐友,听其言而观其行,忠告而善道等;在如何结交朋友上,要以诚信作为交友的前提和基础;要做到“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在如何与友相处方面,指出朋友之间应该互相信任,互相责善而和睦共处,不要过于烦琐,要持之有度。

这些交友之道至今对我们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论语》交友之道礼仁从《论语》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方面的思想和智慧,譬如何为君子和小人,如何为政,什么是忠恕、仁和礼,如何对待天、命、鬼神和卜筮,如何对待人生,如何教育学生等等,而如何交友亦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归纳来说,《论语》中关于交友之道的论述主要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的,即对友的要求,对友的态度、礼仪,如何结交以及如何与友相处四方面。

下面主要针对这四方面内容作进一步探讨和分析。

一、对友的要求《论语》中对朋友的要求总起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概括来说,它要求作为朋友,必须有仁德,必须正直坦诚,见闻广博,必须言而有信,等等。

首先是朋友必须要有仁德,必须品德高尚。

在《学而第一》中,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在这里,孔子提出了交友的第一条原则,即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对于孔子的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

为什么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也未免显得太自命清高了吧。

根据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这样来评价孔子实在有失偏颇。

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另外,再比如如“当仁不让于师。

”(《卫灵公》)“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微子》)。

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的意思
意思是:不分是非的老好人,
是道德的破坏者。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为: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其出处为《论语》阳货篇。

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贼”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德之贼”是道德败坏的意思。

孔子说话一向温文尔雅,像这样强烈的否定,语气如此激愤,在《论语》中是不多见的。

那么,这“乡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孟子对“乡愿”作过解释:“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原来“乡愿”是指具有某种不良人品的人。

这种人外表忠诚谨慎,实际上一脑子坏思想,是个欺世盗名的家伙。

孔子斥责这样的人,是与他强调做人要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是一致的。

孔子反对"乡愿",就是主张以仁、礼为原则,只有仁、礼可以使人成为真正的君子。

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乡愿,一个看起来并不可怕的词语。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这却是一个相当不好的词。

很多人都知道,古时候的人特别讨厌“乡愿”,认为这种人是不道德的,也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极其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处处为它所用的人。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种行为也曾引起过许多人的反感和愤怒,并将其定性为“恶之贼”。

意思是说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德还是一种不文明的言行。

同时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有一次齐桓公在朝中做皇帝时突然发飙到:“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你把所有罪过都归咎于我,那是不道德的,这样做就是你们这个国家和人民最大的罪过啊!”后来齐桓公才发现这个说他罪行最高的大臣居然是个连自己儿子都能下毒谋害自己儿子的家伙。

一、乡愿的定义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尚书》中的“德之贼”,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行败坏之人”。

“德”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论语》中。

《论语·子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说有个学生叫季孙氏被朋友季历陷害而亡于乱军之中。

季历很生气地跟孔子说:“他是我的朋友季历,我希望他能够为我报仇!”当时孔子对季历说:“季历为人善良,又品行高尚,有德行;他为了不受人欺凌便害害别人,没有德行。

”但是这位学生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反而成为了别人心中一个坏人“乡愿”。

后来人们将季历所犯过之事称为“乡愿”;孔子将乡愿称为“恶者”;季历后来被鲁国所杀害,季历之后他在临死前还被鲁国国君鲁哀公所杀害。

1、德行败坏,为人奸诈,奸诈而不仁,甚至为非作歹,扰乱政治,危害社会。

《尚书》中说:“作恶而不仁,或过而为之,谓之乡愿。

”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做了恶事却还是不仁。

甚至为非作歹还做坏事,而自己却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才会做出一些恶事。

《尚书·泰誓》中说:“邦有大凶之刑,先以礼乐治人。

”意思是说,诸侯国都有一位德行败坏的君主,他常常打着礼乐维护百姓的尊严。

而他的下属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却连百姓也不放过。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摘要:政治人格是指行为主体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及其惯常行为模式。

中国传统政治人格中,有三种负面人格“小人”“乡愿”和“伪君子”较容易混淆。

本文主要分析“乡愿”这一政治人格的概念特征,并就其与另外两种政治人格“小人”“伪君子”的异同进行简要辨析。

一、乡愿的字面释义“乡愿”这一概念首先由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

”朱熹注曰:“乡者,鄙俗之意。

原,与愿同。

荀子原悫,注读作愿是也。

乡原,乡人之愿者也。

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

”孟子详释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从以上释义来看,“乡愿”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处世态度。

和光同尘,阉然媚于世。

处世态度是“混世”,也可以说乡愿的生活目标就是在与世俗的同流合污中欺世盗名,“名利兼收,便宜受用”。

“众皆悦之”,乡愿通常在社会中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

没有深远的个人理想和明确目标,随遇而安。

(二)道德表现。

性无善恶,似是而非,似德非德。

表面上忠信廉洁,不做害人之事,但实质上其这种表现都是为更巧妙地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是从道德和社会或他人的角度出发的,并非真正的“德”。

乡愿通常不会直接损害他人利益,更不会制造混乱,看似人畜无害,但为何为夫子和东林党人所深恶痛绝呢?“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正是因为其“害在风俗”,也就是说乡愿的危害并非直接利益上的危害,而在于对乡愿的容忍会带来是非不分、污世流俗的社会风气,这种危害是潜移默化而恶劣影响深远的。

(三)社会立场。

社会立场的易变性。

“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没有坚定明确的立场,摇摆不定,但是会在不同的境况下会随着权贵或众人爱好而随时改变自己的趣向,迎合“大流”,具有易变性。

在政治斗争中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就此来说无可厚非,但其可恶之处在于其对各种派别的迎合性,在社会中表现为对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人格都能加以迎合,“乡人之好君子也不甚,其恶小人也不甚,其用情在好恶之间”“足以媚君子”也“足以媚小人”,没有原则而且善于迎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愿,德之贼也:不能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的人,就是道德的贼人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孔子说,跟谁都好,这样的人,都是道德的贼啊。

什么是乡愿呢?就是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没有自己的立场,谁都对,和稀泥,谁也不得罪,几面讨好的人。

这种人非常坏,您跟他在一起,他就说您好。

您离开他了,他跟别人在一起,他又说别人好。

本来两个对立的人,他也说两个都好。

这种人怎么搞?他没有明确立场,只是为了欺世盗名,为了讨好当事人。

我们生活中就有这种人,这种人坚决不站队,不尊重事实,只是为了不得罪人,讨好人,而发表自己的观点。

一个正常的人,他有自己的喜好的,他有明确的立场的,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认同就是认同,不认同就是不认同,立场鲜明。

这样的正常人有个什么坏处呢?这个坏处就是容易得罪人,因为您一旦观点鲜明,立场鲜明,站队鲜明过后,您就容易得罪人了。

总有人反对您,总有反面,您马上就在明处了。

所以,乡愿的人不这样,乡愿的人他没有明确立场,好人要赞同,坏人也赞同,他说所有人的好话,他不得罪任何人。

人与事都是有规律,有实事,有真理的,做一件事,就是有明确的对错,做人的行为同样有明确的对错。

这是有良知的人一定能理解
的。

比如,骗人就是不好的。

不尊重规律睡觉,是对身体不好的。

有明确良知的人,一定有立场。

就是反对骗人,反对不尊重规律睡觉。

而乡愿不反对,他会说这样也行,这就是为了讨好任何人,他违背规律的发表意见。

这样的人,就是道德的贼啊。

为什么是道德的贼?他为了自己两面讨好,把评判好坏的标准给搞没了。

这种人只为了自保,破坏标准规则,实在是可恶。

如果您与这种人混在一起,看似非常安全,实际上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是一种很大的破坏。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我们内心情感软弱的时候,就容易犯这个错误,有的人明显错了,您不指出他的错误,就是为了不想得罪他,结果导致事情发展越来越错误。

作为一个管理者,在错误面前,绝对不怕得罪人,要直接指出来,坚持真理。

这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如果一个管理者没有评判标准,好坏都一个样,都表扬,那么,下面的人就不知道干啥好了。

最终,就是一团糟。

有了好坏评判标准,看似得罪人,但事物最终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没了好坏的评判标准,大家都好,都是好人,谁也不得罪,看似赢得了人缘,但最终会坏事,最后就是人财两空。

所以,乡愿,不仅仅是道德的贼,还会坏事,遇到这样的人,赶紧远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