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开发特色课程终期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承国学经典开发特色课程(立项终期总结)

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开发,每个学校都有自己悉心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值此我们立项之际,把我们几年来在校本课程的探索和开发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感受向在座的各位做以简单的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传承国学经典开发特色课程》。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1、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回顾;2、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3、几点收获与启示。

一、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回顾

2003年《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规定。自03年起,我们的校本课程就进入起步阶段,当时我在村小,亲历和见证了校本课程成长变化的过程。记得校本课程刚一实施的时候,是全县教育改革后的第二年,领导把会议精神传达后要我们每个村小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内容。各校、各班级、各学科都不能重复,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周以后开会上报。有的学校是军训表演,有的学校是象棋,有的是美术,有的是音乐,有的是学生养成教育等。

初期的校本课程,由于为彰显各校的特色,所以搞得百花齐放。后来可能是各校内容不统一,没有统一的尺度去评价,中心校统一规定了内容:语文和数学。分别由全乡所任本学科的老师每人编一套题,语文是阅读,数学是奥数,装订成册分发全乡统一使用,这便是我们最初的校本教材,这套教材使用时间不长。觉得它还不适用,与兄弟学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就取消了。代替我们自编教材的是,省教委下发的中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我们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又增加了一些内容,作为我们的活页教材,每学期印发给各村小及教研组。虽然教材简陋,但由于内容紧靠新课标,所以深受教师及家长的喜爱。活页教材的使用,也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这套教材,就是借鉴了活页教材《古诗词背诵》,同时加入了国学启蒙经典的一些想法编写而成的。

加入国学启蒙经典内容的最初启示是缘自于一次看电视。06年全国各地学国学热,许多有识之士都呼吁孩子们学国学,找回我们心灵上缺失的东西,中央教育频道一个专题片介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办了孔子学院,上海市一家私立学校封闭式办学,专门学习儒家经典,北京市许多知名的小学都在要求学生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名篇……。看了这个专题片我很受教育,觉得把国学中启蒙经典纳入校本教材,既与主教学内容不冲突,又能起到补充和提高的作用。于是便有了古诗词背诵加入启蒙经典的想法。把这种想法与我们校本教材领导小组人员商议,得到张校长的支持及校本领导小组的认可,后来向教师、学生、家长、村委会发问卷卡,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得到了一致的认同后,便发动教师群策群力征集挑选作品,着手编辑教材。

所以说我们的校本教材是应社会及家长的需求,集广大教师集体的智慧,以本校几年来校本课程反复实践、不断探索的经验为基础,借鉴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开发和编写出来的。课程的开发和教材的编写经历了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由于教材搜编、校对、整理的工作量很大,教师们很辛苦,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边选边学,编辑整理的过程也是教师们丰富和提高的过程。初选教材内容,让大家领略了古典文化的魅力,中华几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觉得要选的内容很多,多得难以取舍,最后经过多次开会研究,反复讨论决定:减少原有古诗词背诵篇目,增加了启蒙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大学》的诵读篇目。内容确定了,我们便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下发了改编后的新版活页教材,并给它起名叫《经典诵读》开始全校试行。

一学期后,教师们反映,教材内容好是好,但量大,内容较杂,哪一篇目都背不完,有的内容也很难,学生背起来很生涩,如《百家姓》《大学》,还有的内容不适合学生,如《增广贤文》中某些句段等。针对教师们提出的意见,教材组全体成员又多次坐在一起悉心研究,科学编排,把难度大、内容不适合学生的篇目都定为选学内容,让师生在课余时间去品读,这样既减轻了任务量,又领略了部分经典名篇的风采。修改后的活页教材我们又试用了一年,师生及家长的反映都很好。

在2010年底县进修学校教科所的一次检查中得到各位领导的认可。为了使用方便,我们反复校对,精心排版,把它装订成册,印发给大家。这便是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校本教材。教材从最初的起步到最后的定稿,期间经历了“探索尝试—初编教材—上课试用—查找问题—再次修改—再次试用—编辑成书”等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几次易稿的过程。现在,我们的校本教材,前有序、后有教材说明,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内容体系符合学生的阶段性身心发展的需要,反映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趣味性,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录中备有学生必修与选修课程的标记,方便了师生的阅读与参考。

全套教材共分六册,每年级一册,分上下两学期,总计二十八课时完成。教材共选入古诗词283首,近现代诗词16首,在教材的内容上,以国学为主,并适当选入近现代诗词,教材分两大版块,由国学,近现代诗词,西方经典,好诗推荐四部分组成。为帮助师生进一步理解作品内容,每首古诗词都编有作者简介、词语理解、品读感悟等栏目,并为部分启蒙经典编有译文。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只要求学生背诵,不强求理解,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随着理解力的自然发展,心灵需要之时,便会自然浮现,自知其意。

这套教材的内容,体现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效性与价值追求,强调了学生内心世界与现实社会的融合,具有以下特点:1、选材追求精品文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积极进取意识;2、以诵读为重点;3、采取版块式的结构方式。教材编排不仅关注学生视野的开阔,国学知识的积累,强化记忆的训练,而且重视对学生文明礼仪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关心他人、诚实守信等方面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及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校本课程实施与管理。

从2012年开始,我校使用本套教材实验稿,由于多数教师也包括编写组的成员对启蒙经典不甚了解,所以是边选内容边学习,边学习边教学生。

二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意识去理解古代人的情怀。于是我们以此为鉴,多次开会要求老师们教教材一定要读懂弄通,决不能教给学生错误的知识及含糊的道理,并开展不定期的校本课程培训。集中培训和个别学习相结合,随时抽查听课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师生朗读比赛与期末考评相结合,在集体培训方面,我们利用每周三下午的政治、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全体教师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光碟,听中央电台播音员标准的古诗词配乐朗诵,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等,在个别学习上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组织班主任研讨等。

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监控与测查,调动了教师们教与学的积极性,他们对知识追问的态度更加严谨了,对教育到底应该是什么的理解更深刻了。这里还有一个来自教师的典型案例。案例2:“一字之师”。08年上学期期末校本课程测查来到我们的一个村小两家子小学,当时是测二年级于海媛老师班级学生背诵《百家姓》,由于是试行,时间仓促,所以《百家姓》都没有注音,要求老师自己去注,当学生背到“胥能苍双”时我们都认为是背错了,明明是néng怎么竟读成nài的音了呢?在我们的质疑下,于老师说她查字典了,“能”当以姓氏出现的时候读nài的音,当时我们一查字典果然读nài音,所以,很受教育,觉得这位年轻老师求真务实的精神很可佳,同时更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为了鼓励于老师求知的积极性,在学期初全乡教师教学总结及校本课程再动员大会上,封于老师为“一字之师”。以后,在于老师榜样力量的影响,老师们又矫正了《百家姓》中一些习惯性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学校本教材,老师们感触最深的是:自己的知识比以前丰富了,遗忘的知识重新捡起来了,内涵提升了。受教材内容的吸引,很多老师都和学生一起背,比着背,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逐渐增强,记忆力得到了培养。后来老师和孩子一起背,鼓励家长陪孩子背,现在这个小孩背起古诗词、《三字经》来摇头晃脑,兴致很高。学生们由原来的不愿意背、背得很慢,到现在能自己摸索规律主动去背,只要老师给内容,有时不需上课,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监督下就早早完成学期内的任务。课堂上教师再加以点化,便由机械的记忆得到了理性的提升。学生知识积累丰富了,在家也懂事多了。

校本课程的实施深受家长的喜爱。案例3“小学生与初中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比较”。这是两年前的事,本校的一位老师,家里有两个女儿,大的上初中,小的在本校读三年级,大女儿回家写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