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不等式》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认识不等式》说课稿
永嘉县黄田中学杨挺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不等式》,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今天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方面向大家阐述我的备课思路。
一、教材分析
与方程一样,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重要数学模型。本节课是中学阶段代数不等式的起始内容,它不仅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的证明和解不等式的重要基础,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它是在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的后续内容,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起着横贯上下的作用.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不等式.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能正确列出不等式,并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渗透建模、类比、分类等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二的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伴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小学对不等量关系、数量大小的比较等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对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还是第一次接触,本节就是对“不等”这一概念进一步明确,使它成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工具.学生在列不等式时,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不小于”、“负数”、“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的含义不能准确理解,在把用文字语言表述的不等关系转化为用符号表示的不等式时有一定困难。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我将本节课的
重点确定为:不等式的意义及列不等式。
难点确定为: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目标的要求和以往的课程标准产生了要大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明确
提出四基和四能,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基本思想”和“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数学联系,提出“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以及进一步明确指出“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结合新课程的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能够从现实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会根据给定条件列不等式;会用数轴表示“x>a”,“x≤a”,“b<x<a”这类简单不等式.
2. 经历由具体实例建立不等式模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与数学化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加深对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的认识。
3. 通过合作交流和课堂的参与过程,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通过问题的解决体会数学的合理性和严谨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言道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为:
1.采用情景创设法,引导发现法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尝试利用指导法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2.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自主探究每一个问题,而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结论。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意分层教学,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学法为:
1.学生要深刻思考,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养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2.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利用课本,从课本中获取新知。
3.合作类推法:学习过程中学生共同讨论,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学习。
4.教师帮扶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建构不等式模型。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过程分析
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三个方面为思路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情境:近些年来由于环境破坏、空调的过度使用、汽车的数量增多的因素使得气温不断升高,今年很多地区的温度纷纷达到了历史最高温度,为了对于气温的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老师上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以下信息:
(1)据气象局监测表明,温州市2013年8月1日的最高气温已经达到37摄氏度,比2000年8月1日的最高气温的两倍少40摄氏度,请问2000年8月1日的最高温度为多少度。
(通过对此问题的解决,回顾方程式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以及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重点强调如何寻找等量关系)
(2)中国拟立法将35℃以上界定为高温天气:意见稿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时,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室外作业时间不得超过5小时,并在12时至15时不得安排室外作业。
(此问题与问题1进行比较,发现此问题中存在的并非等量关系,与以往的知识产生冲突,是学生意识到实际问题中不单单只存在等量关系,从而明白不等式这种新的数学模型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以身边发生的事情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