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专题练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doc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3)
【典型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带答案(3)一、选择题1.东汉末年,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
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三国局势的示意图是A.B.C.D.2.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政权统一黄河流域的前秦王是A.刘裕B.王猛C.司马炎D.苻坚3.以下是某部古文献的部分目录和内容,这部文献最有可能是A.《齐民要术》B.《伤寒杂病论》C.《兰亭集序》D.《水经注》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5.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6.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7.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8.“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9.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10.我国的春运被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迁徙。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东汉初年B.东汉末年C.西晋初年D.西晋末年11.祖冲之小行星是一颗以中国数学家祖冲之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下列关于这位数学家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他是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②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③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④制定出《大明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③④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女真族B.鲜卑族C.党项族D.契丹族13.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中考历史复习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练习word版本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姓名: _______班级:________限时:______分钟一、选择题1 . ( 2019·易错题 ) “北平袁绍,南拒孙刘,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因事设奇,唯才是举,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怎样!”这段资料称道的人物应是() A.刘备 B .孙权C.诸葛亮 D .曹操2.( 2018·青岛中考 )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
以下历史事件准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②长平之战③赤壁之战④涿鹿之战A.④①②③ B .③①②④C.④①③② D .①④③②3.( 2018·无锡中考 ) 如图是《三国鼎立局势图》,判断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次序正确的是( )A.蜀、吴、魏B.魏、蜀、吴C.魏、吴、蜀D.吴、魏、蜀4.( 2018·东营一模 ) 以以下列图对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期间的政权更替排列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④B.②①③ ④C.④①②③D.①④②③5.( 2018·州中考 ) 《宋》:“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一或稔,数郡忘⋯⋯ 布帛之,覆衣天下。
”资料反应的象是( )A.两期江南快速展起来B.晋南朝期重心出南移C.隋唐期江南展水平追上北方D.宋代我国重心正式移到南方6.( 2018·黄石中考 ) 江南地区在《史》中曾被描绘“地区而人烟稀有”,但在今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期获取了开。
以下不属于一期江南开因素的是( )A.越的自然条件B.北方人口的南迁C.社会次序的相定D.重心的南移7.( 2018·聊城中考 ) “ ( 魏孝文帝 ) 雅好,手不卷。
‘五’之,之便⋯⋯史百家,无不涉。
善庄、老,尤精。
⋯⋯有大文笔,上口传,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资料突出明,魏孝文帝( )A.重族文化B.重视学致使用C.意改革旧俗D.专注文学作8.( 2018·利模) 由于“他”的化政策,“以新都洛阳中心出了文化的复”,“他”也“由卑国主化中皇帝”。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含解析)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专题0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单选题1.下图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徙()A. 源于自然灾害B.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 阻碍民族交融D.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汉帝国崩解后,中国陷入一段黯淡无望的长期动乱时代。
豪强兼并所引起的社会不安仍未解决;甚至在一连串政治斗争激化下,导致战事连绵不断,胡人入侵,使社会秩序彻底瓦解。
”这段“长期动乱时代”是()A. 春秋战国时期B.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C. 五代十国时期D. 辽宋夏金元时期3.“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自然条件优越的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这表述的是江南地区开发的( )A. 原因B. 目的C. 内容D. 作用4.“孝文帝引见朝臣,诏断北语,一从正者……于是诏: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
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材料反映了孝文帝在改革中()A. 严禁贪污B. 颁布均田令C. 迁都洛阳D. 实行汉化政策5.中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美不胜收,书法名家也是不胜枚举。
曹魏时期独创楷书书法,其楷书被后人称为绝世之作的书法家是()A. 钟繇B. 王羲之C. 颜真卿D. 张旭6.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
这个现象主要说明了()A. 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B. 民族政权忽视商业贸易C. 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D.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7.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在民族心理上,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可见孝文帝改革()A. 实现了南北统一B. 提升了洛阳的地位C. 促进了民族交融D. 增强了北魏的实力8.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鲜卑姓拓跋独孤步六孤勿忸于贺赖拔拔丘穆陵尉迟汉姓元刘陆于贺长孙穆尉A. 政权分立B. 江南开发C. 南朝稳定D. 民族交融9.据《方舆胜览》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和刘璋相聚富乐山,看见绵州繁荣景象,刘备高兴地说道:“富哉!今日之乐乎!”,绵阳富乐山因此得名。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含答案)(1)
【好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含答案)(1)一、选择题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2.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4.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5.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6.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7.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8.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9.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最新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推算《大明历》时,必须对天体运行规律进行精细的推算。
下列成就对他创制新历法产生重要作用的是( )A.设计制造指南车B.设计制造千里船C.编著《缀术》D.精确计算圆周率2.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3.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4.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5.据《太平寰宇记》记载,东晋南朝时期今江苏盐城“盐亭一百二十三所,县人以鱼盐为业,略不耕种,擅利巨海,用致饶沃。
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舻往来,恒以千计”。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A.南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B.南方生产力水平超过北方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7.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8.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9.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10.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A.南朝B.西晋C.东晋D.汉2.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4.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
与下图中A对应的朝代是()A.商朝B.北魏C.夏朝D.东周5.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郦道元B.贾思勰C.祖冲之D.李时珍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7.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A.西晋“八王之乱”时期B.三国鼎立时期C.淝水之战后D.北魏孝文帝改革期间8.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A.桂陵之战B.垓下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9.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10.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11.“据北魏均田制的规定,太守有十顷职分田,做过太守的贾思鳃应该有大片土地,在口口口口的记载中,他还养过200只羊,作为一个农场主,贾思鳃有车富的种植和经营经验。
初中《历史》第3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考题解析
第三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中考题解析1.200年,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展开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绍军队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这场决战是()A.桂陵之战B.赤壁之战C.官渡之战D.巨鹿之战解析:200年,曹操和袁绍的军队在官渡展开决战。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歼灭袁绍军队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答案:C2.曹操是东汉末年的重要历史人物。
下列事件中,与曹操相关的是()A.巨鹿之战B.赤壁之战C.三顾茅庐D.建立魏国解析:公元208年,曹军在赤壁之战中被孙刘联军打败。
答案:B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的体现。
下列关于三国建立顺序的排序,正确的是()①刘备—蜀—成都②曹丕—魏—洛阳③孙权—吴—建业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②①解析: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
答案:C4.“作为一个刚刚建立的王朝,西晋应该是很有生命力的,但它迅速地走向败亡,这是开国皇帝司马炎所不能料到的。
”下列哪一事件标志着西晋王朝走向衰落()A.石崇、王恺斗富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七国之乱解析: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西晋从此走向衰落。
答案:C5.“西晋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交融加强解析:西晋末年以来,爆发了八王之乱,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其中逃往南方的即数以十万计,故出现北方地区人口减少,南方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
答案:B6.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反映了北方人民南迁江南的情况。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为()A.独尊儒术B.实行汉化C.开发江南D.科举取士2.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3.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4.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5.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6.历史图片往往能再现当时的历史现象。
以下图片反映出的历史现象是A.民族交融B.中外交往C.国家统一D.经济发展7.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8.“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9.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10.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大量少数民族内迁,内迁的民族不包括A.匈奴族B.鲜卑族C.羌族D.女真族11.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12.“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2)
【压轴卷】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2)一、选择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B.佛教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D.佛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2.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3.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郦道元B.贾思勰C.祖冲之D.李时珍4.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5.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6.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7.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②“苏湖熟,天下足”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8.下列砖画山上于甘市嘉格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
这组砖面可以用来直接研究图法制作系惯与烙饼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9.佛教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两千多年来,佛教在中国发展的同时,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浓重的一笔。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2.据《齐民要术》所载北魏时期的86个谷类品种中,有不少已经具有“耐早”、“免虫”、“耐风”和“耐水"等特点,还培育出了“早熟”或“晚熟”品种。
这说明了当时()A.气候寒冷干旱无法培育新品种B.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南方C.农作物培育技术达到较高水平D.普遍推广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3.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战”指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八王之乱D.淝水之战4.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5.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②“苏湖熟,天下足”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6.“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该史料记载的是A.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情形B.西汉初年南方的情形C.西晋末年北方的情形D.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7.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8.“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9.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描述,正确的是A.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D.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0.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11.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A.南朝B.西晋C.东晋D.汉12.我国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女真族B.鲜卑族C.党项族D.契丹族13.《辞海》说,楷书“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
全国中考历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题练习(选择题,含解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2016•烟台)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论的开辟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考点】官渡之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辨析能力.【解答】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的推论是正确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B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故C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这个推论是错误的.故选D.2、(2016•聊城)“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澶州之战【考点】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解答】从题干“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可知是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故选B.3、(2016•菏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统帅周瑜--曹操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考点】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解答】据题干框表关键信息“周瑜--曹操”“5万--20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可知是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故选C4、(2016•海南)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匈奴大军 B.孙刘联军 C.前秦军队 D.东晋军队【考点】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解答】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故选B5、(2016•咸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
【压轴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地城辽阔而人烟稀少”,但在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开发。
下列不属于这一时期江南开发因素的是()A.优越的自然条件 B.北方人口的南迁C.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 D.经济重心的南移2.下列历史人物中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曹丕3.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A.项羽灭掉刘邦B.诸葛亮光复汉室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曹操统一全国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6.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7.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以下不是诸葛亮的历史功绩是A.联吴抗曹B.三顾茅庐C.创造八阵图D.淝水之战8.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幅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A.B.C.D.9.东晋谢安“东山再起”执掌朝政后,在一次战役中指挥晋军将“投鞭断流”的前秦军队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这次战役是指A.桂陵之战B.垓下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10.“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是林俊杰歌曲《曹操》中的歌词,下列关于曹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洛阳称帝B.实行屯田C.统一北方D.招揽人才11.对于北魏时期出现的“胡人汉服”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的相互影响②说明当时已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③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北方少数民族有穿汉族服装的喜好A.①②B.②③④C.②④D.①②③12.与“投鞭于江,足断其流”、“草木皆兵”等有关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B.垓下之战C.涿鹿之战D.淝水之战13.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佛教为主的宗教画盛行,并且石窟艺术大放光彩,石窟群里,雕刻着数以万计的佛像,这说明()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一个宗教国家B.佛教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C.佛教文化影响深远D.佛教是起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14.以下文物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15.史载,孝文帝雅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3•济南)魏主下诏:“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如语音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这段记载,反映的是()A.汉文帝以德化民B.汉武帝独尊儒术C.光武帝释放奴婢D.孝文帝改用汉语2.(2023•襄城县一模)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如鲜卑人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
这些现象说明了()A.游牧生产方式的消亡B.农耕经济模式的扩展C.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D.北方各族政权的建立3.(2023•镜湖区校级二模)《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谚称‘王与马,共天下’。
”这反映了()A.东晋统治者爱惜人才B.士族门阀势力强大C.军功贵族冲击皇权D.地方割据势力膨胀4.(2023•镜湖区校级模拟)龙门石窟宾阳中洞主佛的服饰一改云冈石窟佛像偏袒右肩式袈裟,而身着宽袍大袖袈裟。
这一变化是由于()A.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B.中外文化交流密切C.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D.民族关系趋于紧张5.(2023•海淀区一模)如图为山西大同博物馆馆藏品:北魏彩绘陶牛车。
乘坐牛车本为中原士族风尚,后为北魏继承。
但该牛车盖顶部隆起,形似帐篷,具有浓厚的草原民族风格。
这说明()A.北魏农业生产普遍使用铁犁牛耕B.北魏民众的出行方式以牛车为主C.民族交融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D.北魏政权建立并统一了黄河流域6.(2023•高州市二模)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强调“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该不足存”;宋应星在《天工开物》序言强调“贵五谷而贱金玉”;徐光启在《农政全书》强调“凡农本三卷,皆百家有关民事之言,而终以明代重农之典”。
这些记录主要反映了()A.心存百姓思想B.农业为本思想C.农业科技思想D.农商并重思想7.(2023•九台区一模)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学习中收集到某个王朝推行“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措施的资料。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1)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卷带答案(1)一、选择题1.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料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
”这个“流亡政府”的建立者是A.司马炎B.刘裕C.司马睿D.司马懿4.下列不属于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是A.学汉语B.与汉人通婚C.迁都洛阳D.改穿胡服5.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6.“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7.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8.据《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下列选项中,对这一现象起到推动作用的是( )①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②“苏湖熟,天下足”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利于经济发展④南方相对和平稳定A.①②④ B.①③ C.①③④ D.①④9.“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中考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专项练习(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将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A. 元B . 穆 C.陆 D.贺2.赤壁之战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战役。
它发生在()A. 三国时期B. 春秋时期 C. 东汉末年 D. 隋朝末年3.龙门石窟中的佛像建于北魏迁都洛阳后,洞中主佛服饰已具有明显的汉化特征,这一特点形成的历史原因是()A.昭君出塞B.北魏孝文帝改革C.文成公主入藏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4.现在的食品安全令人堪忧,于是一些城里人,利用周末时间去农村亲自种地,这就是“城市农夫”一族,但是他们缺乏科学种地的知识,你给他们推荐了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学著作,它是()A. 《齐民要术》B. 《兰亭序》 C. 《伤寒杂病论》 D. 《九章算术》5.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A. 迁都洛阳B. 改用汉姓C. 该穿汉服 D. 学说汉语6.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的统一局面有()①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②前秦曾一度统一黄河流域③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④淝水之战后,东晋统一北方A. ①④B. ②③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7.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中不包括()A. 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 造船业发达 C. 修建许多水利工程 D. 丝织业兴旺8.右图直接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A. 江南社会相对稳定B. 江南自然条件优越C.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 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9.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大融合的产物。
极大地促进了北魏时期我国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是()A. 人口大量南迁B. 孝文帝改革 C. 张骞通西域 D. 江南的开发10.周杰伦创作的“中国风”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含答案)(2)一、选择题1.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繁荣与开放的社会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社会危机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
下面哪一幅图片反映了公元229年三国鼎立的地理方位( )A.B.C.D.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4.迁都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单)祭祀孔子,封孔氏后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统一黄河流域B.开发江南经济C.笼络守旧势力D.学习先进文化5.石窟艺术综合了雕塑和绘画的特点,体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的艺术成就。
石窟艺术是随着某宗教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
该宗教是A.伊斯兰教B.佛教C.道教D.基督教6.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古称金陵,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下列哪些政权曾在此建都①东吴②西晋③东晋④南朝·宋⑤南朝·陈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7.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盘庚迁殷C.文成公主人藏D.孝文帝改革8.“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9.此战的胜利者东晋王朝虽无力恢复全中国的统治权,但却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
【常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附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示意图反映出()A.东汉末年军阀割据B.三国鼎立局面形成C.统一趋势不断加强D.魏晋时期政权并立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首诗中的“烈士”“壮心”分别指的是A.项羽灭掉刘邦B.诸葛亮光复汉室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D.曹操统一全国3.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4.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元朝时期5.“自东汉末年以来,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逃往战争较少、相对安定的南方,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材料表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原因有()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先进技术②南方社会比较安定③南方统治者的重视④自然条件优越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6.圆周率的推算在当代可谓突飞猛进。
早在一千多年前,第一个在世界上将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数学家是()A.郦道元B.贾思勰C.祖冲之D.李时珍7.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序号部分措施1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2以汉服代替鲜卑服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8.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9.西晋,一个骤起骤灭的政权,其盛衰兴亡耐人寻味。
对西晋“骤灭”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是A.“八王之乱”B.定都洛阳C.恢复分封制D.三家归晋10.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
【必考题】中考七年级历史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成语是历史的积淀。
以下成语来源于淝水之战的有①投鞭断流②破釜沉舟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表现包括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双季稻③粪肥得到推广④麦稻兼作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3.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由游牧转入农耕,积极学习汉族文化;中原汉族地区也出现了争用胡人家具、学习胡人乐器歌舞的现象。
这种现象体现了当时哪一时代特征A.民族政权并立B.民族交融加速C.经济重心南移D.国家统一安定4.毛主席评价某位历史人物:“他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他统一中国北方,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位历史人物是A.袁绍B.曹操C.孙权D.刘备5.小明在查资料时发现有一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皇帝把自己的姓名改为元宏,你认为这一历史现象出现于A.三国时期B.两晋时期C.南北朝时期D.元朝时期6.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与材料所反映的现象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出使西域B.盘庚迁殷C.文成公主人藏D.孝文帝改革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的主要原因是()A.南方气候宜人,环境优美B.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C.南方生产技术先进D.北方人口多,无地耕种8.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采取措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下表所示内容的直接作用是()3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A.促进民族交融B.推动经济发展C.加强中央集权D.实现南北统一9.沂南县是诸葛亮的家乡,2018年5月第九届诸葛亮文化旅游节隆重纪念诸葛亮,杜甫诗称赞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历史专题练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2016-烟台)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B.汉武帝“罢黜百家”-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C.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论的开辟D.官渡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考点】官渡之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史实辨析能力.L解答】据所学知,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进行的一场变法运动, 使秦国走上了富强的道路,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故A项的推论是正确的.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此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故B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丝绸之路的开辟,故C项的推论是正确的.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D项这个推论是错误的.故选D.2.(2016-聊城)“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源水之战D. ®州之战【考点】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解答】从题干“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可知是公元前208年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打败曹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故选B.3.(2016-荷泽)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统帅周瑜-■曹操兵力对比5万--20万(号称80万)结果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测水之战【考点】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解答】据题干框表关键信息“周瑜--曹操” “5万-20万”“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可知是赤壁之战.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故选C4、(2016*海南)赤壁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战役的交战双方是曹军与()A.匈奴大军B.孙刘联军C.前秦军队D.东晋军队【考点】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L解答1208年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孙刘联军抗击曹操的著名战争.曹操统一北方后.孙权和刘备共同抗曹,派周瑜在赤壁与曹操决战.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善于水战,用火攻大败曹操.故选B5.(2016-咸宁)《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和。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避水之战D.桂陵之战【考点】赤壁之战.【分析】本题考查赤壁之战的相关知识.【解答】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之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结果孙刘联合抗曹,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双方展开了对峙,“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就与这一战役有关.故选B6.(2016-齐齐哈尔)《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书中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政治与军事斗争.你知道其中的“三国”是指()A.魏、蜀、西晋B.魏、蜀、吴C.吴、东晋、梁D.宋、齐、梁【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了三国鼎立的相关史实.【解答】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不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故选B7、(2016-株洲)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了魏蜀吴的建立与三国鼎立.【解答】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东汉结束,进入三国时期.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后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属于公元3世纪20年代.世纪换算公元千百位数加1. 故选B.8.(2016-济宁)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考点】三国鼎立的形成;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分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示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同时政权分立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故选C9、(2016・潍坊)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故选D.10.(2016-泉州)魏晋南北朝时期,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A.自然条件优越B.统治者施行仁政C.水利设施齐全D.中原汉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析】本题考查江南经济发展.【解答】根据所学可知,晋江流域地处长江以南,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地区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再加上南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也提供了发展农业的巨大条件.其中,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是最主要的原因.故选D11、(2016-曲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的()A.南方战乱相对较少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南方生产技术先进【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析】本题是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获得开发的最主要原因的考查.【解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为躲避北方的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他们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生活方式,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发展,是江南地区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故选B.12、(2016・连云港)如图反映的历史现象,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A.优越的自然条件B.人口的大量迁徙C .统治者的措施D.稳定的社会环境【考点】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分析】本题考查了魏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解答】根据题目给出的图片中流民迁移方向为自北向南,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得益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故选B13> (2016-泰州)“将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族通婚.”材料中反映的是下列哪一改革的主要内容?()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忽必烈改革【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北魏建立后,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为了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这些措施的最大的作用是促进了民族融合.【解答】题文材料中的改革内容正是C.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其它三个选项的改革不包含这样的内容.故选:C14.(2016-烟台)“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材料中的措施促进了()A.民族融合B.江南地区的开发C.北魏政权的建立D.民族政权并立局面的形成【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解答】“将都城有平城迁到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学汉语、穿汉服、与汉通婚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他的这些措施促进了民族融合. 故选A.15.(2016-青岛)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关内容.【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采取一系列汉化措施,向汉族学习.其中就有改穿汉服的措施.故选C16、(2016-郴州)假如夏炎想要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你可以建议她阅读()A.《本草纲目》B.《水经注》C.《天工开物》D.《齐民要术》【考点】贾思勰和《齐民要术》.【分析】本题考查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的相关知识.【解答】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了解北魏时期北方劳动人民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应该阅读《齐民要术》. 故选D.17.(2016-湘西州)周杰伦唱到:“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兰亭序》在我国古代史上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它的作者是()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苏轼【考点】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分析】本题考查了书圣王羲之与《兰亭序》.【解答】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写出的字或端秀清新或“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王羲之被后人称为“书圣”.故选A18.(2016-呼和浩特)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考点】魏晋南北朝的书法与石窟艺术.【分析】本题考查了石窟艺术的相关史实.【解答】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在许多地方劈山削崖,开凿石窟,雕造佛像,为后人留下了精湛而辉煌的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这些宏伟精巧的雕像,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造型艺术的传统风格,同时吸收了佛教艺术的优点,是中外文化交融的产物.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