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提要晁补之《鸡肋集》校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鸡肋集》七十卷(两淮马裕家藏本)
宋晁补之撰。
补之字无咎,巨野人。
【笺证】
晁补之《求志赋》:幼余不自知蠢兮,愿求古人而与之游。
高平邑于大野兮,鲁东鄙而北邹。
《释求志》:“求志,自叙也。
余从先人寓巨野。
……高平邑于大野,谓高平、巨野县也。
”1(《鸡肋集》卷一)
张耒《晁太史补之墓志铭》:惟晁氏自汉御史大夫错而后,不能谱其世。
国初为清丰人,真宗皇帝时,有讳迥者,为翰林学士承旨,谥文元,始徙居开封,或居巨野。
迥之子讳宗悫,为参知政事,谥文庄,又三世而生公。
讳宗简,赠特进吏部尚书者,为皇曾祖;讳仲偃,尚书员外郎,即为皇祖考。
2
黄庭坚《晁君成墓志铭》:晁氏世载远矣,而中微。
有讳逈者,事某陵,为翰林学士承旨,以太子少保致仕,谥文元。
生子,执政开封,晁氏始显。
君成曾王父讳迪,赠刑部侍郎。
王父讳宗简,赠吏部尚书。
父讳仲偃,库部贠外郎。
刑部视文元,母弟也。
夫人杨氏,生一男则补之。
3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卷六):济州晁端友,文元公之孙也。
4
《宋史》:晁补之,字无咎,济州巨野人。
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
5
按:晁氏入宋之后,分东、中、西三脉。
东眷一世祖为晁迪,子孙居济州巨野;西眷一世祖晁遘,子孙居济州任城;中眷一世祖晁迥,子孙居东京昭德坊。
6据张、黄二人《墓志铭》,补之五世祖为晁迪。
《宋史》与《渑水燕谈录》称补之五世祖为晁迥,盖因《墓志铭》称“迥之子讳宗悫,为参知政事,谥文庄,又三世而生公。
”未详勘下文。
亦或因晁迥一脉显达,故将其高祖追述为晁迥。
元丰间举进士。
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
【笺证】
《宋史》:举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
神宗阅其文曰:“是深于经术者,可革浮薄。
”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举进士,礼部别试第一,而考官谓其文词近世未有,遂以进御神宗,见之曰:“是深于经,可革浮靡。
”于是名重一时。
《宋登科记考》:(神宗)元丰二年(1079)礼部别试第一,登进士第,初授澶州司户参军。
历知齐、湖、密、果、达诸州,终知泗州。
7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神宗》,宋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集》中集卷三四《晁太史补之墓志铭》
元佑中除校书郎。
【笺证】
1(宋)晁补之著,乔力笺注:《晁补之词编年笺注》,齐鲁书社,1992年03月第1版,第225页
2(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三十四宋刻元明遞修本
3(宋)黄庭坚著;郑永晓整理.《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M](上).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第338頁
4周义敢.周雷:《晁補之資料匯編》[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第1頁
5(元)脱脱,.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第10204頁
6周祖譔主編:《歷代文苑傳箋證》(肆)[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12,第495頁
7龔延明,祖慧,《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9第347頁
《宋史》:元佑初,为太学正,李清臣荐堪馆阁,召试,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召还,为著作佐郎。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百四十五):元佑五年秋七月己巳(1090年)正字陈察、晁补之、李昭玘并为校书郎。
十二月十六日可考。
8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哲宗即位,右丞李清臣举公馆职。
召试学士院,除秘书正字。
俄迁校书郎,以亲老求补外。
除秘阁校理,通判扬州。
按:元佑(1086年—1094年)是宋哲宗赵煦的第一个年号。
据《长编》载晁补之于元佑五年迁校书郎,故《提要》称“元佑中”。
绍圣末落职,监信州酒税。
【笺证】
《宋史》:坐修《神宗实录》失实,降通判应天府、亳州,又贬监处、信二州酒税。
(明)盛仪《(嘉靖)惟扬志》(卷七):摘星楼:《长编》绍圣二年,晁补之坐修故摘星楼,不覆实支省钱,降通判应天府。
(《续资治通鉴长编》缺)
《南京谢到任表》:臣补之言:“臣昨任知齐州,为扬州修过摘星楼事,伏䝉圣恩,特从寛典,就差通判应天府。
臣已于三月二日到任上讫。
”(《鸡肋集》卷第五十五)
《罢齐州先茔焚黄告祭文》:绍圣二年二月八日,男左承议郎、充秘阁挍理、新就差通判应天府、南京留守司、畿内劝农事、武骑尉补之,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敬祭告于先君著作晁公之墓。
(《鸡肋集》卷第六十)
《信州谢到任表》:臣补之言:“先奉敕落秘阁校理,添差监处州盐酒税,寻丁母忧,服阕,奉敕添差监信州盐酒税,已于闰九月十二日到任。
”(《鸡肋集》卷第五十五)
杜纮《宋寿光县太君杨氏墓志铭》:后补之亦连蹇,谪通判应天府,又夺校理,监处州盐酒税。
而夫人时年六十七矣。
补之曰:“以不忠获罪,不可以不孝累吾亲。
愿迎夫人之曹州而后行。
”夫人曰:“汝知为忠,孝可以免咎,吾行也。
”至丹徒,疾病发,绍圣二年三月丁丑卒。
9《晁太史补之墓志铭》:绍圣元年,朝廷治党人,公亦坐累,降通判应天府,以亲嫌,通判亳州。
复落职,监处州酒税。
中途丁母忧,毁瘠几不胜。
丧服除,监信州酒。
按:补之因党争之故,于绍圣二年被排挤出朝廷。
《宋史》记载补之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而被贬至南京。
而明修《惟扬志》记载补之被贬官的缘由,是其在扬州任上修葺摘星楼时,没有审计最后的开支。
最直接的材料则是补之自撰的《南京谢到任表》,表明这次贬官的缘由实为修摘星楼一事。
然无论何种缘由,皆是新党用来打压驱逐旧党的借口。
又按补之绍圣二年被贬南京后,因岳父杜纯之弟杜纮即赴南京任职,为避嫌遂改判亳州,俄而贬为处州酒税,赴任途中其母逝世。
关于补之母卒年,《宋寿光县太君杨氏墓志铭》记为“绍圣二年三月丁丑卒”然补之绍圣三年十月尚在亳州(所作《亳州祭土地神文》曰:“维绍圣三年岁,次丙子十一月戊子,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土地之神”),《题大寳箧经后》云:“丁丑岁,遭太夫人杨氏丧于丹阳,哭诣金山,修水陆供。
”查《二十四史朔闰表》,绍圣四年(1097年)为丁丑
8李焘,.《續資治通鑑長編》[M]. 第2版. (第18冊)北京: 中华书局, 2004.第10711頁
99曾枣庄.《全宋文》[M] (第四十二冊).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第277頁
年,补之母或卒于绍圣四年。
《信州谢到任表》云:“已于闰九月十二日到任”,据《朔闰表》元符二年(1099年)乃有闰九月,故知补之于元符二年始至信州酒税任上。
《提要》云“绍圣末”似不谨严。
大观中起知泗州,卒于官。
后入元佑党籍。
事迹具宋史文苑传。
【笺证】
《宋史》:大观末,出党籍,起知逹州,改泗州,卒,年五十八。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大观四年,用近制诣部,授知达州,擢知泗州,到官无几何,以疾卒,年五十八。
10
《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二徽宗皇帝):禁元佑党人下崇宁三年正月,诏三苏集及苏门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等集并毁板。
二月□□,诏翰林学士张康国,编类元佑臣寮章疏。
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
令具逐路责降安置、编管等臣寮姓名下项。
……戊午,诏复位佑元符党人及上书邪等者,合为一籍,通三百九人,刻石朝堂,余并出籍,自今毋得复弹奏。
11
按:“大观”乃宋徽宗年号,北宋使用此年号共四年(1107年-1110年)。
根据《墓志》记载,补之于大观四年知泗州,应为大观末,与《宋史》之记载暗合。
初,苏轼通判杭州,补之年甫十七。
随父端友宰杭州之新城。
【笺证】
《宋史》:十七岁从父官杭州,稡钱塘山川风物之丽,着《七述》以谒州通判苏轼。
轼先欲有所赋,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
’又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由是知名。
《苏轼年谱》卷十煕宁四年有条目曰:(十一月)二十八日,到杭州通判任。
《王谱》、《纪年录》、《施谱》亦谓十一月到任。
《总案》谓到任为十一月二十八日,参十二月初一日纪事。
12
按:四库馆臣所据材料乃《宋史》,《宋史》谓补之年十七着《七述》谒苏轼,据其生年,则事在煕宁二年(1069年),是年苏轼尚在京师,至煕宁四年(1071年)始通判杭州,十一月到任,《宋史》称补之年甫十七,谬矣。
又按《上苏公书》(《鸡肋集》卷五十一):“某济北之鄙人,生二十年矣,其才力学术,不足以自致于合下之前。
独幸合下官于吴,而某亦侍亲从宦于吴也。
故愿随吴人拜堂庑而望清光焉。
”煕宁四年底,苏轼方抵杭州,盖晁补之不及见苏轼,是年晁补之十九岁。
及至煕宁五年,作文谒见苏轼,故称“生年二十矣”,未果,又作《再见苏公书》云:“某再拜上书某官合下,昔者尝有言于左右而未获奉教,不敢进亦不敢退,辄复俯心下首,因门下人,以求毕其区区之说,而少试其愚,合下容察之。
”故知补之初见苏轼时必不早于二十岁。
轼见所作钱塘七述,大为称赏。
由是知名。
【笺证】
10(宋)杜大珪《名臣碑傳琬琰集》中卷三十四,宋刻元明遞修本(四庫有點校本)
11(宋)杨仲良撰.《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第4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2041頁
12孫凡禮:《蘇軾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98(2005重印)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公从祖考于杭之新城,公览观钱塘人物之盛丽,山川之秀异,为之作文以志之,名曰《七述》。
今端明苏公轼通判杭州,苏公蜀人,悦杭之美而思有赋焉,公谒见苏公,出《七述》。
公读之叹曰:“吾可以阁笔矣。
”公以文章名一时,士争归之,得一言足以自重,而延誉公如不及,至屈軰行与公交,由此公名籍甚于士大夫间。
《晁君成诗集引》(《苏轼文集》卷十):乃者官于杭,杭之新城令晁君君成,讳端友者,君子人也。
吾与之游三年,知其为君子,而不知其能文与诗,而君亦未尝有一语及此者……而其子补之,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絶人逺甚,将必显于世。
《郡斋读书志》:在杭州作文曰《七述》,叙杭之山川人物之盛丽。
时苏子瞻倅杭州,亦欲有所赋,见其所作叹曰:“吾可以阁笔矣。
”子瞻以文章名一时,至屈辈行与之交,由此声名籍甚。
后与黄庭坚、张耒、秦观声价相垺。
【笺证】
《答李昭玘书一首》:独于文人胜士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之。
《郡斋读书志》卷一九云:(黄庭坚)元佑中为校书郎,先是秦少游、晁无咎、张文潜,皆以文学游苏氏之门,至是同入馆,世号四学士。
《宋史》:(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苕溪渔隐丛话前后集》(后集卷三十):《复斋漫录》云:子瞻、子由门下客最知名者,黄鲁直、张文潜、晁无咎、秦少游,世谓之四学士。
按:有关“苏门四学士”之由来,苏轼已将黄晁秦张四人并称,然最早有“苏门四学士”确称之文献见于《郡斋读书志》,曰“世号四学士”。
盖四人声价相垺,又经苏轼举荐同入馆阁,时人已将其并称为“四学士”。
耒常言:“补之自少为文,即能追步屈宋班扬,下逮韩愈柳宗元之作。
促驾力鞭,务与之齐而后已。
”
【笺证】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自少为文,即能追考左氏、战国策、太史公、班固、扬雄、刘向、屈原、宋玉、韩愈、柳宗元文作,促驾而乃鞭之,务与之齐而后已。
其凌厉竒卓出于天性,非酝酿而成者。
自韩愈以来,盖不足道也。
苏轼:博辩俊伟,绝人远甚。
(卷三十四《晁君成诗集叙》)
苏轼:晁君骚辞,细看甚奇丽,信其家多异材邪!然有少意,欲鲁直以渐箴之。
凡人为文,宜务使平和;至足之余,溢为奇怪,盖出于不得已耳。
晁君喜奇似太早。
然不可直云尔,非为之讳也,恐伤其迈往之气,当为朋友讲磨之语可耳。
《答黄鲁直五首》(《苏诗文集》同上卷五十二)黄庭坚:“文章落落映晁董”(外集卷一《次韵无咎阎子常携琴入村》)
张耒:“晁论峥嵘走珠玉”(卷十二《赠李德载二首》其二)
李昭玘:“晁君气豪迈,辨博俊敏,下笔辄数千言,纡余卓荦,驰肆揫敛,各尽其妙。
”(卷十《上眉阳先生》)。
吴曾:然四客各有所长。
鲁直长于诗辞。
秦晁长于议论。
(《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记诗)
《晁太史补之墓志铭》:公讳补之,字无咎,幼豪迈英爽不群。
七岁能属文,日诵千言。
年十三,从王安国于常州学官。
安国名重天下,于后进少许可,一见公大竒之。
按:补之文赋长于议论,豪迈峥嵘,乃当时所共识。
或因其自幼豪迈英爽之情性,亦或因年十三即从当世名儒王安国学习,深于经术,追慕古人,故其文有秦汉之遗风。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亦称:“余观《鸡肋集》,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
”
【笺证】
《苕溪渔隐》曰:余观《鸡肋集》,惟古乐府是其所长,辞格俊逸可喜,如《行路难》云:赠君珊瑚夜光之角枕,玳瑁明月之雕床,一茧秋蝉之丽縠,百和更生之宝香。
秾华纷纷白日暮,红颜寂寂无留芳。
人生失意十八九,君心美恶谁能量?愿君虚怀广未照,听我一曲关山长。
不见班姬与陈后,宁闻衰落尙专房。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第五十一)13
《归来子名缗城所居记》:独于文词,喜左丘明、《檀弓》、庄周、屈原、司马迁、相如、枚乘、若唐韩、桺氏、古乐府诗人之作,时时发于事,又拙不工。
(《鸡肋集》卷三十一·记)黄庭坚《赠高子勉四首》:张侯海内长句,晁子庙中雅歌。
原注云:无咎乐府于今第一。
高郎少加笔力,我知三杰同科。
『张侯』谓文潜。
退之《潮州谢表》曰:作为歌诗,荐之郊庙。
《后汉》:祭遵投壶雅歌。
(《山谷诗集注》卷第十六)14
黄庭坚《再次韵呈廖明略》:君不见,晁家乐府可管弦,前集诗云晁子庿中雅歌。
自注云:无咎楽府于今第一。
惜无倾城为一弹。
(《山谷外集诗注》卷第六)15
按:补之乐府接续汉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虽俚俗不工,却辞真意切,多记录现实。
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骤。
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俊迈。
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
【笺证】
《宋史》:补之才气飘逸,嗜学不知倦。
文章温润典缛,其凌丽奇卓出于天成。
尤精《楚词》,论集屈、宋以来赋咏为《变离骚》等三书。
安南用兵,着《罪言》一篇,大意欲择仁厚勇略吏为五管郡守,及修海上诸郡武备,议者以为通达世务。
《文献通考》:石林叶氏集序:公少警悟絶人,读太史公书而善之,以为可至,遇有所得,皆不由町畦,自以意会。
其后益纵观百家,驰骋上下数千载,无不咀其华而摘其实。
故公之文,缓急丰约,隐显乘除,猝不可以捕诘。
如终南太华,峻拔连络;虎豹龙蛇,腾攫变化。
至于优柔宏衍,疏宕邃远,则朱弦疏越,停云渊泉,可听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挹也。
葢常自谓喜左邱明、檀弓、屈原、庄周、司马迁、相如、枚乘及唐韩、柳氏,天下亦以为兼得数子之奥,莫敢与之争,卒能自成一家。
晚惟文潜与之抗衡,是以后谓为之鼌张云。
黄庭坚:往未识晁无咎时,见所作《安南罪言》矢辩纵横,《跋遮曲》典雅竒丽,常恨同时而不相识。
其后得相从甚密。
今不见遂十五年,计其文章学问皆当大进,恨随食南北,不相见耳。
闻吾友
13(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第348頁
14(宋)黃庭堅著;(宋)任遠,史容,史季溫注;黃寶華點校:《山谷詩集注》(上),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3.12,第396頁
15(宋)黃庭堅著;(宋)任遠,史容,史季溫注;黃寶華點校:《山谷詩集注》(下),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3.12,第676頁
廖明略颇讥评:“无咎作字,不古不今。
”所谓女好无定姿,悦目即为姝,是非特未定也。
(《山谷外集》卷九《书韦深道诸贴》)
叶梦得:始天下名文章,称无咎文潜,曰晁张。
无咎雄健峻㧞,笔力欲挽千钧。
文潜容衍靖深。
(《建康集》卷三《书高居实集后》)
周紫芝:读晁无咎之文与诗,浩浩然犹河汉之无极也,想起胸中何止有云梦而已。
今观此数贴,如散圣出尘,不缚禅律,自然近道,岂可付俗人论工拙哉。
(《书晁无咎贴后》)
吕本中:山谷赠晁无咎诗云:「执持荆山玉,要我琱琢之。
」盖无咎初从山谷理会作诗,故无咎旧诗往往似山谷。
(《紫薇诗话》)
胡仔:王直方《诗话》云:曹辅,字子方,尝为省郎,交游间名以为有智数者。
故晁无咎赠诗,有『兵甲胸中无敌国』之语。
苕溪渔隐曰:余纂集《丛话》,展览群贤诗说,并无评议无咎诗者,止有此一句,不知当时群贤偶遗之邪?(《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万有文库本)·卷五十一)翁方纲:无咎才气壮逸,远出文潜、少游之上,而亦不免有边幅单窘处。
(《石洲诗话》(蘓斋丛书)·卷第三)
世传苏门六君子。
《文粹》仅录其文之体近程试者,数十篇。
【笺证】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八十七集部四十:《苏门六君子文粹》七十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不着编辑者名氏。
卷首凡例称或传为陈亮所辑,然亮辑《欧阳文粹序》载《龙川集》,而此书之序无考,则未必出于亮也。
《宋史》称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而此益以陈师道、李廌称苏门六君子者,盖陈李虽与苏轼交甚晚,而师道则以轼荐起官,廌亦以文章见知于轼,故以类附之也。
其文皆从诸家集中录出。
凡《淮海集》十四卷,《宛邱集》二十二卷,《济北集》二十一卷,《济南集》五卷,《豫章集》四卷,《后山集》四卷。
颇有一篇之中,刊去首尾繁文,仅存其要语者。
观其所取,大抵议论之文居多,盖坊肆所刊,以备程试之用也。
按:《苏门六君子文粹》之问世,乃学子出于科考之用,故仅录补之文之体近程试者。
《避暑漫钞》仅称其《芳仪曲》一篇,皆不足以尽补之也。
【笺证】
《宋诗纪事》:《避暑漫钞》:李芳仪,江南国主李景女也。
纳土后,在京师,初嫁供奉官孙某,为武疆都监。
为辽中圣宗所获,封芳仪,生公主一人。
赵至忠虞部自北归明,尝仕辽为翰林学士,修国史,着《虏庭杂记》,载其事。
时晁补之为北都敎官,览其书而悲之,与颜复长道作芳仪曲云云。
江州庐山眞风观,李主有国日,施财修之,刋姓氏于石,有太宁公主、永禧公主,皆李景女,不知芳仪者孰是也。
16
按:据今人李成晴《<避暑漫抄>系伪书考》,《避暑漫抄》乃明人托名陆游所作伪书,《避暑漫抄》一卷,计28条,首见于明陆楫嘉靖甲辰(1544)所编成的《古今说海·说纂部》17,所记之事多抄录自唐宋笔记。
有关晁补之作《芳仪曲》有据可考之最早文献为宋王铚所作《默记》,载曰:“赵至忠虞部自北虏归朝,尝仕辽中,为翰林学士,修国史,着《虏廷杂记》之类甚多。
杂记
16(清)厉鹗,.《宋诗纪事》[M]. 第2版. (第二冊)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第708頁
17李成晴.《陆游<避暑漫抄>系伪书考》[J]. 浙江学刊,2015,(02):123-128.
言:「圣宗芳仪李氏,江南李景女。
初嫁供奉官孙某,为武疆都监。
妻女皆为圣宗所获,封芳仪,生公主一人。
晁补之为北都教官,因览此书而悲之,与颜复长道作芳仪曲。
」”
此本为明崇祯乙亥苏州顾凝远依宋版重刊。
前有元佑九年补之自序,后有绍兴七年其弟谦之跋。
序称裒而藏之,谓之《鸡肋集》。
跋则称宣和以前,世莫敢传。
今所得者古赋骚词四十有三,古律诗六百三十有二,表启杂文六百九十有三。
自捐馆舍,迨今二十八年,始得编次为七十卷云云。
【笺证】
《济北晁先生鸡肋集》原序:《鸡肋集》左朝奉郎、秘书省著作郎充秘阁挍理、国史编修官,济北晁补之无咎自名其所为诗文也。
夫物有质者必有文,文者,质之所以辨也。
古之立言者,当之平居,论说讽谕,应物接事,不能无言,非虎豹犬羊之异也。
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可惜,其鸡肋乎!故裒而藏之,谓之《鸡肋集》。
元佑九年二月旦日序。
晁谦之《鸡肋集跋》:从兄无咎平日著述甚富,元佑末在馆阁时,尝自制其序。
宣和以前,世莫敢传。
今所得者,古赋、骚辞四十有三,古律诗六百三十有三,表启、杂文、史评六百九十有三。
自捐馆舍,逮今二十八年,始得编次为七十卷,刊于建阳。
绍兴七年丁巳十一月旦日,弟右朝奉郎权福建路转运判官谦之谨题。
《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百二十一徽宗皇帝):(崇宁二年四月1103年)乙亥诏三苏、黄、张、晁、秦及马涓文集、范祖禹《唐鉴》、范镇《东斋记事》、刘攽《道话》、僧文莹《湘山野录》等印板,悉行焚毁。
18
按:《跋》仅见于顾凝远诗瘦阁明刻本,未见于四库全书本。
跋语曰:“宣和以前,世莫敢传”盖因朝廷下令禁毁元佑党人文集,按跋语所言补之在世时或已编成《鸡肋集》,因遭禁毁遂不传。
葢其稿为元佑中,补之自葺。
虽有集名,尚非定本。
后谦之乃裒合编次,续成此轶。
故中有元佑以后所作,与补之原序年月多不相应云。
【笺证】
《郡斋读书志》卷第四下:晁无咎《鸡肋编》七十卷。
《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七:《鸡肋集》七十卷,吏部员外郎,巨野晁补之无咎撰。
《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六经籍考六十三:晁无咎《鸡肋编》七十卷。
王称《东都事略》卷一百十六文艺传九十九:晁补之有《鸡肋集》一百卷。
《宋史》卷二百八艺文志第一百六十一:晁补之《鸡肋集》一百卷。
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集类:补之《缗城集》八卷;又《济北集》七十卷;又《鸡肋集》一百卷。
缪荃孙《艺风藏书记》卷六·诗文第八上:《济北晁先生鸡肋集》七十卷旧钞本。
孔荭谷藏书。
收藏有「继涵之印」白文。
「南洲」朱文两方印。
按东都事略云补之有《鸡肋集一百卷》宋史不载,谨附识。
18(宋)杨仲良撰.《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第4册[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第2034頁
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卷十三·集部三·别集类二:《鸡肋集》七十卷,宋晁补之撰。
明刊。
又崇祯乙亥,吴郡顾凝远依宋刊重刊本。
《四库》据之。
昭文张氏旧抄本,题《济北晁先生鸡肋集》。
宋绍兴七年丁巳,从弟谦之权福建转运判官,编次为七十卷,刊于建阳。
张氏本壬辰在吴下收得,有季沧苇、王鸣盛诸藏印。
又收明抄残本。
崇祯刊本亦有《跋》,与抄本同。
抄本即从刊本出耳。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五·明人私刻坊刻书:吴郡顾凝远诗瘦阁。
崇祯乙亥〔八年〕仿宋刻《济北晁先生鸡肋集》七十卷,见《四库书目提要》、《丁志》。
〔云板心有「诗瘦阁」三字,卷后有「明吴郡顾氏于崇祯乙亥春照宋刻寿梓至中秋工始竣」二行〕
按:祝尚书先生云《提要》所载甚是,“张耒《晁太史补之墓志铭》称「有文集及著作若干卷」,可知死时遗文尚未编次。
”,补之编《鸡肋集》始于元佑九年(1094年),距其大观四年(1110年)离世尚有十六年,其集或已初步编成,然毁于崇宁二年徽宗下诏毁印板之时,亦未可知。
“《通志•艺文略》著录「《缗城集》八卷,又称《鸡肋集》七十卷」。
《鸡肋集》当即建阳刊本,《缗城集》不详为何本,殆早年所刻小集,崇宁二年(1103年)尝下诏将晁补之文集与苏、黄等集同时毁板,疑即其本。
……《宋志》除著录七十卷本外,又著录《鸡肋集》一百卷。
百卷本《鸡肋集》编刊情况不详,已久佚。
《增订四库简目标注·续录》谓是集有「明晁瑮本,明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重刊宋庆元五年(一一九九)黄汝嘉本」。
按晁瑮尝刊诗派本晁冲之《具茨集》一卷,今存,未见有补之诗集著录,《晁氏宝文堂书目》亦只载《鸡肋集》。
……崇祯乙亥(八年,一六三五),顾凝远诗瘦阁尝照宋本翻刻,为是今存之唯一刊本。
……崇祯本今大陆尚著录二十余部,台北「中央图书馆」藏有四部。
日本静嘉堂文库庋藏一部。
顾氏所照刻之宋本,久已失传。
除崇祯刊本外,今北京图书馆藏有明钞本三部,清钞本则有六部见于馆藏书目。
《鸡肋集》无词,其词作别编为《晁氏琴趣外篇》,有毛氏汲古阁刊本及影宋刊本。
”19
19祝尚书著,《宋人别集叙录》(上册),中华书局,1999年11月第1版,第6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