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体心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识体心理学

1、学科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金布尔曾作过一项调查,发现可依照六个对立的维度把心理学家划分为两大阵营, 即:1、强调科学价值对强调人的价值。2、决定论与非决定论;3、客观主义与内省主义; 4 . 实验室的研究对场的研究与个案研究; 5 .强调规律的一般性对强调规律的特殊性; 6 .元素论对整体论。持对立维度中第一序列观点的心理学家属于科学主义阵营,除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外, 持对立维度第二序列观点的心理学家属于人文主义阵营。这样两个阵营代表着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以上内容摘自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史研究中心叶浩生所写的《心理学的分裂与心理学的统一》)

以上内容的核心意义,实质上就是在说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是分裂的,没有一个统一的术语体系和研究方法能够将人们心中默认的那个心理学概念全面而精确的描述出来。

如果,我们把心理学各学派按经验化的程度由浅到深的放在一个坐标轴上,那么从这个坐标轴的原点到正无穷大都将能够找到一门学派标在其上。坐标的原点是生物学或者脑科学,而后往右依次是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甚至有宗教、道德经、佛法、易经不合时宜的出现在最右边。

这种现状的出现可以说是悲剧也可以说是喜剧,悲剧悲的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越往宏大视角方向走,我们的分歧就越多;而说它是喜剧,那是因为任何一个学科在其严格完整的理论被提出来之前,都会是学派林立、争论不休的局面,只是学派林立到一定程度之后,也就是早期积累到足够多的知识之后,严格完整的理论就必然会应时而生,心理学目前的学派丰富程度,应该说已经到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了。

意识体心理学,就是那个不揣冒昧的,认为自己可以结束这个纷争的历史阶段,完成心理学统一工作的学科。

它有个基本的看法是,人类的心理活动是一体的,大脑产生的每个神经冲动信号都是嵌入在大脑神经网络之中的。它不会无源而来,也不会无缘而去,它会在这个框架之中不断衍生、共振和被继承。大脑的静息网络虽然个体间的差距

很小,能表现出基本相同的特征,但是那微小差距的意义是巨大的,这个微小的差距能解释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也能解释男女思维的不同,甚至能解释科学家和政客们之间的不同。

意识体心理学,将会有一套全新的术语体系,它的建构过程,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要能够描述一切经验化的心理学(诸如各类心理学效应和心理学主义),但进化心理学不属于此学科的统一目标,我们只是描述心理学的特征而不深究这些特征是如何从进化中来的,它所蕴含的动力学方面我们只考虑生命周期内的、社会化的方面,过于久远的、宏大的描述容易让一部理论陷入猜测性之中。也就说这是一个发现心理学内在变量并进行符号化的过程。

第二阶段要能够和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完成逻辑上的一致性,而后开始心理学变量的方程化,使之能够描述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方面的定量结果。

第三阶段要完成意识体心理学方程和脑的神经网络及相关激素/递质的特征符号化后的一致性。

如果因为脑与身体其他部分的联系过于强烈,而无法对脑进行单独的数学建模,那么把身体其他部分考虑到意识体心理学学科内,也是合理的。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除物理学之外,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的解释范围,只要在它的解释范围之内是有效的,那它就是可以被接受的。而意识体心理学的解释目标是社会分析学和智能、情感及意识涌现是如何发生的。

1814年,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曾提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存在一个拉普拉斯妖(Démon de Laplace),此“恶魔”知道宇宙中每个原子确切的位置和动量,能够使用牛顿定律来展现宇宙事件的整个过程,过去以及未来。当然我们知道,拉普拉斯之妖被后来的薛定谔的猫打败了,这个猫与妖之间的争斗过程,就是人类世界观的重塑的过程,意识体心理学并不是要召回拉普拉斯之妖,来让决定论统治人类对自身的认识,而是说要在某种层面上完成人类对自己的准确认识。它旨在构建一个在另外一个更加强大的工具来临之前,能够始终满足人类对自身认识的需求,它虽然是半经验半科学的,但它仍然是有效的,并且能够顺利的被下一个更加强大的理论继承的适用性理论。

无论是否具有最终强大的理论来精确刻画或随机化描述人类的一切,意识

体心理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适用性的理论都是应当被发现的。只有这个阶段性的理论被发现和发展成熟了,我们才可能知道那个最终的理论,到底有还是没有。

2、意识体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1、方法论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必然是还原论的,纵使我们强调整体的特征或者最小基本单元是不存在的、是能够无限分割的,但我们仍然是要使用各类参数来描述一个系统,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描述至少在属性化方面仍然是还原论的,这可能是人类难以逃离的认识窠臼。

既然如此我们就主动地进入到这个认识窠臼之中,把人也进行属性化描述。心理学在还原论层面,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把心理学活动还原成神经元的活动和联系,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倾向于科学主义的心理学家会进入到神经心理学或认知神经心理学之中的原因。但是这个跨越未免太大,人们很难直接从神经活动层面描述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过程、原因和细致的区别。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中间路径,使得理论进行逻辑推理时不会因不过于复杂而无法进行,同时也使得描述较为精确而不过与经验化、自我证明化。

所以,我们提出一套中间化的术语体系,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我们把神经连接结作为初步研究的对象。

我们定义人类的情感体系由情感元来支撑。在经验层面上我们认为情感元能够解释一个人的所有倾向性行为,在科学层面上我们认为情感元是一个神经连接结,它按照固有的方式过滤、处理信息并发出相应的神经信号,去控制人类的记忆、行为、激素的释放、重塑人类的语义场甚至是增强或削弱其他和它在同一个层面的神经连接结。

实际上,我们利用各类神经网络算法,已经可以在比较精确的层面上模拟出人类的知识系统,但是要构造人类的语义场,还是很难的。因为语义场不仅是客观知识的字典,更是人类哲学观、人生观的、寻找行动理由的描述体系。人类目前的神经网络算法的能力缺陷,究其原因,本质上是因为它的纠错训练中,使用的判据是单一化的、标量化的,没有一个自成体系的向量场来对神经网络的不同部分进行训练。

过于数学化的东西,我们暂且搁置,放下不表(其实我也只能表达到这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