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阳气论)
阳气精绝症状.湿热与疣-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3.2)
阳气精绝症状.湿热与疣-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3.2)第二节阳气精绝症状、湿热与疣第 16 页呢,就是讲这一段解释呢,讲的就是阳气如果受到损害的时候,它的主要症状,你看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就是阳气本身呢,行的速度会很快的,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的,一直在循环一直循环不断的动,不断的动,那如果说过于操劳,阳气不够的时候,阳气会耗损掉嘛,因为你耗损太多过甚,这个时候人对阳气呢就累积,在身体里面没有动能了。
比如我们这样子讲,一个循环是个圆形的,他人是一个圆形不断的循环,那你有一段受伤了,他前后不能够相气的时候,它会停滞下来,停滞下来的时候,就会使人昏厥啊,病人就不出汗了,那这个眼睛就看不到了。
比如说你看我眼睛,你可以看到我的瞳孔,看到里面的,里面一些白色的还有一些褐色的,可是呢你看不到我的视力如何,所以我们有阳气我们才能够有视力,那阳气一散掉一惊厥的时候眼睛就看不清楚。
所以最后在诊断的时候记得,所有官能上五官上面,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嘴巴能够尝味道,鼻子能够闻香臭,眼睛能够看得清楚,都是因为有阳在里面才能够有这个作为,那如果阳受伤的话,阳气不行的时候,比如说这个人跑来,我耳朵听不到,我们知道,耳朵肾脏在管嘛,阳,他不行了,我们就要把肾阳补过来。
眼睛看不清楚,原来眼睛很好呀,突然瞬间失明了,那么阳气短暂的受伤,有的人不是说要等到很老了,变成白内障,有时候车祸或意外怎么样,突然眼睛失明,我们知道眼睛的功能都没问题,你去查他眼睛都很好,可是他视力看不到,这就是阳气就纠结在里面,被阻绝掉,我们让他如何让他阳气恢复,视力就会恢复。
那第二行你看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那你一生气的时候,我们人生气需要很多的能量才能生气,这个时候阳气整个往上冲,冲到整个冲到头面上来的时候,眼睛也红了,整个头也,整个脸都变红了很生气,那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昏厥的现象,昏厥的现象。
很多人就是一动怒一发脾气,当场就中风啊当场就发心脏病。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2):人体阳气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导读】生气,即指人体中所存在的阴阳二气,而天体中亦存在着阴阳二气。
人的机体中的阴阳二气与天体息息相通,并借以维持生命与健康,是曰“生气通天”。
这就是中医的重要思想之一:天人相应。
人体和天体的阴阳二气究竟如何相通呢?升、降、出、入是生气与天体相通的主要形式。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1]。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2],体若燔炭,汗出乃散。
因于湿,首如裹[3],湿热不攘[4],大筋短[5],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二篇【注释】[1] 折寿:短寿。
不彰:不明。
彰,明,著。
[2]“烦则”两句:指阳证热证的一种表现。
喝,是指喘气急促而发出的一种声音。
[3]首如裹:头部沉重不舒爽,好像有物蒙裹。
[4]“不攘”是不能解除的意思。
[5]短(ruǎn):通“软”,收缩的意思。
此处指“大筋”缩短。
【译文】阳气与人体的关系,就像太阳与天的关系一样重要;如果人体内的阳气不能按照正常的规律(这个规律就像太阳在自然界的规律一样)发挥其重要作用,人的寿命就会减损。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借助太阳的光明而实现的,同样,人体的阳气也在人体的上部(腰腹以上)和体表(皮肤表面)运行,以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外部邪气:风、寒、暑、湿、燥、火)的作用。
【评注】这句话着重介绍了“人体阳气”的作用。
人体阳气对人的重要性,就像太阳对天体的重要性一样。
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什么是温暖的?为什么是光明的?那是由于太阳的存在。
太阳在宇宙中有规律(“所”,在此处是“规律”的意思)地运转,早晨从东方升起,下午从西方落下。
就人体而言,白天人的阳气盛,晚上阳气衰,这就是“所”。
如果人体的阳气不能像“天与日”那样有规律地运行了,人就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就会“折寿”,生命得不到很好的维持。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道附於物,形異而常,弗移於大小細微,氣化無窮,非質而莫之能致。
故天地物一爾,人豈有異乎?天光下施,地氣上應,化物交牝,生炁通天。
天氣一,施而自專,地氣純,應物自勤。
交徹變氣,運之爲時,此三者合之而生者,爲之生氣。
天地氣皆一也,而應有所異。
異者,氣薄厚也。
變者,易寒熱也。
薄厚者,極高下所出也。
寒熱者,屢親疎有距也。
故其兆五,東傾風,南傾暑,西傾燥,北傾寒,中傾濕。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鞏固,雖有風邪弗可害之。
失之,矢陽氣,矢陽而悖逆時序,則內塞九竅,而外壅肌肉,則營不運,此謂自傷,氣自削也。
陽傷於寒,則陽氣內封,而昏暈不時,起居若驚,神氣浮動,安寢不實,知夢若行。
陽傷於暑,則多汗煩燥,喘渴有聲,不燥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
陽傷於濕,則頭如裏濕,熱不能除,甚則大筋若抽縮之急,其肌肉鬆耎無著於力。
大筋若抽縮縮而緊,爲急爲拘。
肌肉鬆耎無著於力,爲痹爲痿。
陽傷於氣,則氣疾而濕熱互剝,氣濕熱爭,肌肉腫脹。
肌肉腫脹則氣血筋骨行津混亂,而陽氣衰微故疲。
勞傷筋骨而擾神氣,煩惱干陽合而亂營血。
若是則天真耗竭,筋脈䐜脹,肌肉積結而爲核癭。
陽傷於夏氣,則使人少氣而善怒。
少氣善怒則陽火治,乃肝氣不得節治而火動也。
故房勞於腎者,四時之氣皆忌之。
春之風,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冬之寒,四時怒之火謂六淫。
六淫者,六邪化也,天真其遂能耗散,當避者也。
是以腎傷則膀胱竭,目暗(盲)不可以視。
腎之竅在耳,耳閉不可以聽。
其勞甚,則精神耗散而氣血脫,虛火播而身若国将滅之,四分五裂而無所王,虛極陽火亢進,則愈難禁乎欲恖,終致竭滅矣。
故六邪相侵者同也,其邪勝正與不及之變,差之一毫,去之千里。
若其氣正,而順應乎天然,則其病微,而其癥輕,其治亦不難矣。
三陽互博於內,則外衛缺缺,裏燥表虛,營血上聚,而陽弗下行。
故在上則氣血逩併,在下則營衛空虛。
頭重,腳不著力,氣短身重,悶悶若塞。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qì shāng rén cǐ shòu mìng zhī běn yě
气 伤 人,此 寿 命 之 本 也。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cāng tiān zhī qì qīng jìng zé
苍 天 之 气, 清 静 则
zhì yì zhì shùn zhī zé yáng qì gù
气 九 州 、九 窍 、五 脏 、十 二
jié jiē tōng hū tiān qì qí shēng wǔ
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 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
节,皆 通 乎 天 气。其 生 五,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
qí qì sān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根本。
yīn yú hán yù rú yùn shū qǐ
因 于 寒,欲 如 运 枢,起
jū rú jīng shén qì nǎi fú yīn yú
居 如 惊 , 神 气 乃 浮。因 于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 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 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shēng qì tōng tiān lùn piān dì sān
生 气 通 天 论 篇 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huáng dì yuē fú zì gǔ tōng
黄 帝 曰:夫 自 古 通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
tiān zhě shēng zhī běn běn yú yīn yáng 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乎天之阴阳。天地之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凡人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故生之本,本乎阴阳也。
是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地气之九州,人气之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十二节者,骨节也。
两手、两足各三大节,合小节之交,共三百六十五会。
《灵枢经》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盖节乃神气之所游行,故应天之岁月;脉乃血液之所流注,故应地之经水。
九窍乃脏气之所出入,五脏乃阴阳二气之所舍藏,故皆通乎天气。
此篇论阴阳二气,与天气相通,故曰地之九州,人之五脏。
天为阳,是以先论阳,而后论阴也。
朱济公曰:天一生水气,乃坎中之满也。
曰自古者,言自上古天真所生之气也。
本乎阴阳者,天真之有阴有阳也。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故曰其生五。
地之五行,上应三阴、三阳之气,故曰其气三。
三阴者,寒、燥、湿也;三阳者,风、火、暑也。
如不能调养,而数犯此三阴、三阳之气者,则邪气伤人而为病矣。
夫人禀五行之气而生,犯此五行之气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载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生气通乎天,是以苍天之气清净,则人之志意亦治。
人能顺此清净之气,而吾身之阳气外固,虽有贼邪,勿能为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调养者也。
故圣人传运其精神,餐服苍天之清气,以通吾之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逆苍天清净之气,则九窍内闭,肌肉外壅,卫外之阳气散解,此不能顺天之气而自伤,以致气之消削。
盖人气通乎天,逆天气,则人气亦逆矣。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内经《节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内经《节选》)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绿色画报》
【年(卷),期】2004(000)006
【摘要】<正> 本篇要点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
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使阳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总页数】2页(P96-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1
【相关文献】
1.以《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为例论中医经典中比喻修辞的英译 [J], 任俊伟;涂宇明;
2.以《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为例论中医经典中比喻修辞的英译 [J], 任俊伟;涂宇明
3.张注《素问·生气通天论》形气神三位一体生命观浅析 [J], 赵张旸;章文春
4.《黄帝内经·灵枢》五乱篇第三十四学术思想探源 [J], 阳晶晶;刘密;李铁浪;常小荣;何亚敏;谢文娟
5.《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节选) [J], 周平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帝内经 素问》卷三《生气通天论》学习笔记四
这一篇继续学习《生气通天论》。
本段原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译文:这段话我的理解是:首先第一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说的是阳气可以养神、可以柔精,使神精明,使筋柔润。
就像一般情况下年轻人相较于老年人反应要快,头脑更清晰,筋骨较老年人要柔润、筋脉要更协调,这就是阳气的作用。
然后第二句,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阳气不足之时会导致我们人体的汗孔不能正常的开合,在这种情况下,寒邪之气就容易从此(汗孔)而侵入人体,而导致筋脉拘急不能伸展,偻又作伛偻,意思是筋脉拘急而使腰脊椎弯曲而不伸,这些都和阳气受损有关。
第三句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乃为惊骇。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寒邪之气侵袭日久而不解之时,会进一步侵犯到经脉里面而导致类似肛瘘等的瘘管病,或者是停留在肌肉腠理之间日久不解除,就会顺经脉俞穴循行而传入脏腑而致病。
现在看第四句传为善畏,乃为惊骇。
这句的意思是传入寒邪顺经脉循行传入脏腑之后,由于邪气影响五脏而出现很容易受惊的情况。
这是由于阳气受损,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邪气入侵五脏之后出现的精神、神志方面的一些症状。
那么第五句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这句的意思是说阳气受损,导致了营卫之气也不能正常运行,此时会使邪气不能逆势排出而停留于肌肉、腠理之间,这种情况下容易郁而化热、气血瘀滞的情况,就会出现“红肿热痛”的情况,即为“痈肿”。
我们再看第六句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魄汗”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自汗”,阳气不足、腠理不固的时候,就会出现自汗,但是这个自汗因为阳气不足没有排尽,而我们人体的毛孔还会持续张开,这种时候本来就是是一种虚弱的状态,这种状态下如果又劳动,我们知道动会生阳,会有热的表现,此时毛孔也是张开的状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感受风寒外邪的话,我们的毛孔、俞穴为了抵御外邪就会关闭,而此时体内的热没有随汗而完全排出体外,就会导致停留在体内,就会发生外感风寒、热郁于内的风疟之病,表现为发热恶寒。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kuì kuì hū ruò huài dū
溃 溃 乎 若 坏 都,
hán bó wéi zhā yù nǎi cuó
寒 薄 为 皶,郁 乃 痤。
gǔ gǔ hū bù kě zhǐ
汩 汩 乎 不 可 止。
yáng qì zhě jīng zé yǎng shén
阳 气 者, 精 则 养 神 ,
失 其 所,则 折 寿 而 不 彰 。 因 于 湿, 首 如 裹,
gù tiān yùn dāng yǐ rì guāng míng
故 天 运 当 以 日 光 明。
shī rè bù rǎng dà jīn ruǎn duǎn
湿 热 不 攘 ,大 筋 緛 短 ,
shì gù yáng yīn ér shàng
yáng qì zhě dà nù zé xíng qì jué róu zé yǎng jīn kāi hé bù dé
阳 气 者,大 怒 则 形 气 绝, 柔 则 养 筋。开 阖 不 得,
ér xuè yù yú shàng shǐ rén bó jué hán qì cóng zhī nǎi shēng dà lǚ
十 二 节,皆 通 乎 天 气。
gù shèng rén chuán jīng shén
故 圣 人 传 精 神,
qí shēng wǔ qí qì sān
其 生 五,其 气 三,
fú tiān qì ér tōng shén míng
服 天 气 而 通 神 明。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qì shāng rén shī zhī zé nèi bì jiǔ qiào
是 故 阳 因 而 上,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
《黄帝内经素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一)篇名释:1、前部由少师主论五态之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的性格、阴阳气血特征、治则以及外在形态。
在此基础上,岐伯各依五行衍变而为二十五人,继而阐述二十五人之模型制作、外在形态、内在性格及其与左右上下运气关系,手足六阳经气血、形色与髯须眉毛之美恶短长对应关系,以及相关刺则。
生气者,先天遗传之气也,初生之气也,是为生气之论;2、后部主论“生之本,本于阴阳”、通天之气与“其生五,其气三”之关系,疾病与四时寒暑燥湿风气之关系,阐述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神乃绝”之主张,是为通天之论。
故此名篇《生气通天论》。
‖LS72—D0101→S0605‖→‖SW03—D0101‖LS72—D0101黄帝问于少师曰: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黄帝请教少师说:我曾听说,人有阴阳之分,什么叫阴人,什么叫阳人?S0101少师曰:【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
少师说:天地之间,孟仲季月六合之内,万物不离木火土金水五行,人也与之相应,并非只分男女就了事,那是简略的说法啊,是口述不能完全说明的。
D0201黄帝曰:愿略闻其意,有贤人、圣人,【心】,能备而行之乎?黄帝说:我想简略听听其主旨,有贤人、圣人出现时,心之辨别功能,能有所准备而见机行事吗?S0201少师曰:【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
少师说:大概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
凡此五态之人,形态各不相同,筋骨强弱、气血虚实各D0301黄帝曰:其不等者,可得闻乎?黄帝说:其不等之处,可以谈谈吗?S0301少师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
此太阴之人也。
少师说:太阴之人,贪婪且为人不仁,表面谦和却内心阴险,喜好获得而厌恶施舍,心气平和而不形于色,处事镇静不务当时,但有行动却后发制人。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翻译】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倪海厦《内经》生气通天论
倪海厦《内经》生气通天论主要讲阳气在生命中的重要性,“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阳气和人身体就像太阳和大地一样,如果没有太阳,万物不生,人没有阳气,生命也就结束了。
阳气和太阳的变化是一样的,早晨到中午,太阳慢慢变强,中午太阳最强,这段时间称太阳;中午到傍晚,阳极生阴,太阳慢慢开始变弱,这段时间称少阴;傍晚到午夜,没有太阳,这段时间称太阴;午夜到清晨,阴极开始生阳,称为少阳。
我们人身体的阳气和太阳的变化一样。
那什么是阳气,中医上讲:“阴成形,阳化气,阳不足则百病丛生”“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充足的人,一般认为身体更健康,若阳气不足,容易生病。
在古人看来,一个人体内的阳气如果耗尽了,也就是我们说的阳寿已尽。
人体的形为阴,我们人体的新陈代谢,气血的循环,气机升降等,人体一切能量的来源都为阳气。
阳气在上在外,起到保护人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当阳气虚时,就无法固表,人体津液就会流失掉,表现为盗汗,遗精,怕冷等。
当阴虚时,阳气太过,阴不固阳,阳气就会往体表走,表现午夜为烦躁,手心热,皮肤干燥。
人体阴和阳相对平衡,人才能健康。
阳气来源于我们的食物和吸入的氧气。
中医认为我们吸入空气从鼻腔沿着督脉到14锥命门,到关元,沿着任脉呼出,空气吸入肾在管,呼出肺在管,所以人吸气费劲看肾,呼气费劲看肺。
所以说人阳气受伤就会生病。
天气寒冷,阳气收于内,就像门轴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就会扰动阳气,神就会外越。
天气炎热,阳气就走于表,使津液不外越,若太热,多烦恼汗出,安静时,多言语,身体高热,一出汗,热邪就能去掉。
湿气太大伤于阳,出汗以后遇到湿气,头部就会像有物蒙住一样,因为头为诸阳之汇,所以伤阳,首先表现在头部。
若湿热没有除掉,则会伤害大小诸筋,出现缩短或松弛。
人体烦劳过度,阳气就会亢奋,津液就会逐渐耗竭。
如此多次重复,阳越盛阴越亏,夏季暑热时,易使人发生厥病。
发作时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混乱时就像都城崩溃,急流奔泄不可收拾。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其中生气通天论是其中的一
部分,原文和译文如下:
原文:
人有五脏,五脏所生气者,各有所主也。
肺生气清,主宰节气,病在
肺则咳喘。
肝生气条达,主疏泄,病在肝则怒郁。
心生气荣华,主血脉,病在心则悲哀。
脾生气升清,主运化,病在脾则久泻。
肾生气精固,主生长,病在肾则耳鸣。
经络者,血脉所行也,所以能行,皆因气行之故也。
译文:
人体内有五脏,每个脏器所产生的气也有其独特的作用。
肺器生的清气,掌管人体的呼吸和调控气节;如果肺出现疾病,就会引起咳嗽和
喘息等症状。
肝器生的气质柔和,主导疏通和排泄,如果肝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愤怒和抑郁等症状。
心脏生的气充满光彩,主控血液流动,
如果心脏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悲伤和哀痛。
脾器的生气使其具有提升
和润滑的功能,掌管着养分的运输,如果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持续
的腹泻症状。
肾器生的气有助于生长和固定,主控人体的耳鸣和听力,如果肾出现问题,就会引起耳鸣和其他的听力损失症状。
经络是人体内血液和脉搏所流动的管道,其运转也是靠日常呼吸来调
控的。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的理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yōng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岛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fán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rǎng攘,大筋ruǎn緛短,小筋弛长,ruǎn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譯文: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开场白】首先说一下,吃四逆汤需要注意的问题:‘附子’你们要是不会太用生附子,你们就买那个炮附子。
但是,炮附子不要买那个太黑的、尤其是不要买那个黑附子,那个黑附子太没有力气了,就跟吃木头似的。
‘锅’煎药的时候,你们可以不用沙锅,就用那个搪瓷锅或者不锈钢锅,都可以,它们不会被火烧裂开,也不会因为掉到了地面上而被摔碎。
如果要是用沙锅的话,用一到两个月就坏了你还要去买新的,而且沙锅特别的沉重!就去买那种带着盖子的锅体有长把的‘不锈钢锅’这样的话在把锅加热后滤药的时候,就不容易烫手了。
‘火候’煮药的时候,一开始你就用煤气灶最小的那一档火,不要用大火烧开了,然后再调小用不着那样,因为古人讲究用的是柴火、桑柴火。
而那个煤气的燃烧值比柴火要大的多,所以,一开始你就用最小的火就行了!‘时间’第一边煮九十分钟,第二边煮六十分钟,就行了。
下班后,七点半开始煮药,九点钟倒出来,然后,再加水,水的液体面超过药渣一公分,然后加热。
之后,你想干什么九干什么,非常的简单,到了十点钟闹铃一响你马上关掉火源,不要打开锅的盖子,尤其是在夏天,第二天早上还不会变坏。
‘喝药’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先打开火源,然后刷牙洗脸,涮洗完后,回到厨房,那个药刚刚热好,这就可以喝了。
不论饭前还是饭后都可以喝药。
书上写的:什么饭前喝、饭后喝,咱们这个药别理会那一套。
要是那个样子的话,这个药你就别喝了。
书上写的:什么饭前喝、为什么要饭后喝呢?因为害怕这个药物伤害了胃,先吃点饭,把胃给撑住了,然后在吃药,就不伤胃了,那么,这个药还能吃吗?治一个,伤一个,这个就不是中医了。
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扶正祛邪、不伤正’。
饭前饭后都一样,什么时间都可以喝药。
你吃完药之后,还能吃饭,或者不影响吃饭就行了。
‘四逆汤的用法用量’附子、干姜、甘草,先是用:30克、40克、50克。
甘草你用炙甘草,生甘草都行,都能用。
然后40克、50克、60克,50克、60克、70克,60克、70克、80克,70克、80克、90克。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学习小结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学习小结生气(阳气),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动力,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相通,这就是“天人相应”的观点。
一、阳气在人体生理上的作用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
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
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
1、温辛作用:阳气可以使人体保持温暖,阳气不足就会出现畏寒的表现;温煦精、血、津液,能使其正常循行和输布,即所谓“得温而行,得寒而凝”。
若阳气不足,可见体温低下,脏腑生理活动减弱,精、血、津液运行迟缓或易患代谢障碍等虚寒性病变。
2、推动作用:血与气是两种物质,血有形而气无形,血只有在气的推动作用下才能起作用。
如“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
同理,阳气还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3、固摄作用:阳气的这个作用固摄人体津液(包括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精液等)的分泌与排泄量,防止津液流失和妄加排泄。
否则,固摄作用较差可能会出现津液外泄,如自汗、容易出汗或轻微运动就出汗,属于固摄作用失调。
4、气化作用:气化主要是指通过阳气运动产生的各种生理效应。
如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为气、血、津液等;津液经过代谢,化生为汗液和尿液等。
5、防御作用:阳气有护卫肌表,固守精气。
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只要阳气旺盛,就可以百病不侵。
否则外邪就得以入侵而发病,所以气虚患者易患感冒等。
二、阴精与阳气的关系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指阴精,如水谷之精,生长发育之精,以及营血津液等;“阳”指阳气,如肾阳、卫气,以及各脏腑阳气等。
阴精是阳气的物质基础,阳气要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阴精的支持,所以阴精要不断地输送精气于全身,以供给阳气的需要,这叫“阴者,藏精而起亟”。
阳气对阴精有固摄作用,阴精要藏守于内,需要阳气固密于外,所以阳气要不断敷布于体表,以抗御外邪,固密阴精,这叫“阳者,卫外而为固”。
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阳气论)
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阳气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第一节阳气论那我们继续介绍下一章节呢叫做”生气通天论”,就是第三章。
这个第一段呢所谓人的生之本呢,就本生于阴阳,天地阴阳之间是”六合”,所谓中国人会去讲”六合”,就是天地上下左右四方”六合”。
那所有的我们五脏六腑的经络所有的通通跟天气都相通到的,中医的观念里面很简单,就是认为人和自然就是相通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顺乎自然。
那这个西方医学呢就不管,不管这些,他都是看形嘛,看人家就是看验血报告,中医不认为是这样的,中医认为说一定要跟自然界相通,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这个邪气伤人都是决定如何人长寿短命,长命短命的地方,那这个基本上呢原则呢就是我们这个这样讲,我们为什么说要通天气,嘴唇、下巴、眼睛、脑袋瓜后脑,脖子,我们人吸气中医的观念里面,顺着督脉从后方这是脊椎骨,脊椎骨,顺着这个气脉一路往下走,用黄色的来表示,一直下及到命门的地方,命门呢我们现在都知道在第14椎的位置是命门,命门呢到关元中间,你把它假想成一条线,当然这个经过小肠,经过肾脏经过小肠,假想成一条线,这是吸。
吐的时候回头走任脉出去,不管是鼻子也嘴巴也就是从任脉出去,这是吐。
所以人的一个周期呢,吸气的时候要吸到这边,吐气的时候从这边出来,所以一直在是小腹在振动的,小腹在振动。
那由于这个天阳进来的时候,在身体里面产生会产生热,就是如果以西洋人来说的话,就是氧气嘛,会产生这个热,那这是肾脏是先天之本,那也意味着跟天气相通,讲了这个生气通天就在这里。
为什么说生气通天,生气了,人生命之本,跟天地的气是相通的。
那中医的认为是这样子,那西方没,就是肺在那边呼吸,呼吸就是肺嘛,他就没有想到是这样子过程,所以西医治不好肺病,当然治不好肺病了,因为你只知道肺嘛,你没有管其它的脏腑,所以你永远是控制,治不好的。
这就是生气通天论。
第一节阳气论那第15页就是介绍阳气,这一章这一段落呢,什么叫阳气,大家讲,阳气听上去好像天空和太阳的一样,如果失了阳气,人会折寿,所以呢天运当以曰先明。
黄帝内经(1-3篇)
倪海厦注《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眞论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古时有位明君名黄帝,生而聪敏过人,出生时就能说话,幼年天资过人,长大后因敦厚诚信,故成贤明之皇帝,因具土之厚实故名黄帝。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一日,黄帝问天官歧伯:吾闻上古的人民,人人皆度百岁以上,且动作敏捷不衰。
反观今人年逾半百,但外形及动作俱退化,此因世事之变化造成的呢?还是过失在自己呢?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眞。
不知持满,不时御神。
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恬淡虚无,眞气从之。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歧伯回答,上古之人,知“天地之道”,遵循阴阳之消长,行事符合天文术数历法不背天而行。
饮食有节制,生活起居有规律,不使身心过劳,所以能使外形及精神皆强盛,而安享天年,历百岁方去。
现今时下之人不然,把酒当果汁暴饮无度;常心生妄想不切实际。
醉后行房以满足其欲望而竭其精,耗散其元。
不知保持精满的好处,不知精神专一的好处,只求心欲之发泄,毫无节制的作乐,生活起居无节律,故年一过五十即衰老退化。
而上古之圣人教导下民以身体空虚为邪之始生,以风气糜烂耗败人心为贼风,以此警告下民随时避之,保持身心平淡无求,则生命之源的真气必能在体内畅行无阻,神志内守则病从何生。
所以人如果能无野心必能使欲望减少,人心因安定自然无所惧,精神一定,即便身体劳动亦不感疲乏。
(完整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s ù问w èn ·生sh ēn ɡ气q ì通t ōn ɡ天ti ān 论l ùn 篇pi ān 第d ì三s ān黄hu án ɡ帝d ì曰yu ē:夫f ū自z ì古ɡǔ通t ōn ɡ天ti ān 者zh ě,生sh ēn ɡ之zh ī本b ěn ,本b ěn 于y ú阴y īn 阳y án ɡ。
天ti ān 地d ì之zh ī间ji ān ,六li ù合h é之zh ī内n èi ,其q í气q ì九ji ǔ州zh ōu 、九ji ǔ窍qi ào 、五w ǔ脏z àn ɡ、十sh í二èr 节ji é,皆ji ē通t ōn ɡ乎h ū天ti ān 气q ì。
其q í生sh ēn ɡ五w ǔ,其q í气q ì三s ān ,数sh ù犯f àn 此c ǐ者zh ě,则z é邪xi é气q ì伤sh ān ɡ人r én ,此c ǐ寿sh òu 命m ìn ɡ之zh ī本b ěn 也y ě。
苍c ān ɡ天ti ān 之zh ī气q ì清q īn ɡ净j ìn ɡ,则z é志zh ì意y ì治zh ì,顺sh ùn 之zh ī则z é阳y án ɡ气q ì固ɡù,虽su ī有y ǒu 贼z éi 邪xi é,弗f ú能n én ɡ害h ài 也y ě,此c ǐ因y īn 时sh í之zh ī序x ù。
?四象-阴阳与时辰之关系-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3.5)
四象-阴阳与时辰之关系-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3.5)第五节四象-阴阳与时辰之关系这个第 19 页,我们还在那个生气通天论里面,第 19 页,我们刚刚讲的都是阳。
阴呢定义是什么?歧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这是阴阳,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阴呢所谓不盛阳,阳不胜阴,阴和阳是平衡的,阴如果很低的时候,阴不盛阳的意思就是阴没有办法去控制阳,没有办法去掌握阳了。
我们以夫妻之间来讲好了,那太太管不了先生了,这个阴不盛及阳,这个先生就发狂了,没法控制了。
那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阴就是讲五脏了,那如果说先生没有办法让太太很安心很开心,那五脏气争,太太就开始跟你争了,我们五脏,肝心脾肺肾都开始作乱,这个,所以呢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所以我们真正的养生之道呢,要把阴阳能够平衡,我们可以把它解释到夫妻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把它解释到我们个人之间的,那脏和腑之间一定是互相非常协调的,一定是互相非常协调,那这个如果不协调,我们要去做医生的就要去看哪里,哪个地方出问题,哪个地方出问题。
我举个例子给你个观念,先给你个观念。
比如说这是肝脏,这是大肠,我们大家知道肝是木啊,肝是木,大肠是金啊,这两个本来是应该互相去制衡的,对不对,互相制衡就是互相不干扰,我们两个和平共处,互相合作的意思。
那有一个病人呢大便不通了,便秘了,便秘了,那我们光是腑有问题,这是阳啊,我们中医认为所有的腑都是阳,脏就是阴呀,当阳有问题的时候,阳气不通了,对不对,那很多原因造成便秘呀。
这个人呢比如说肝脏,晚上 1 点到 3 点,凌晨的时候,醒来,我们知道了,哦,原来是肝脏就是木和金之间它不和,你要找出原因来,如果说他是便秘,睡得很好呀,但是他是 3 到 5 点,5 点钟我们知道这个便秘是跟肺有关系,所以这只是一个基本上是大约,让你去看,当然以后我们会讲得很详细,包括处方我们怎么用怎么用都有,一个大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倪海厦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阳气论)
第三篇生气通天论第一节阳气论那我们
继续介绍下一章节呢叫做'生气通天论',就是第三章。
这个第一段呢所谓人的生之本呢,就本生于阴阳,天地阴阳之间是'六合',所谓中国人会去讲'六合',就是天地上下左右四方'六合'。
那所有的我们五脏六腑的经络所有的通通跟天气都相通到的,中医的观念里面很简单,就是认为人和自然就是相通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顺乎自然。
那这个西方医学呢就不管,不管这些,他都是看形嘛,看人家就是看验血报告,中医不认为是这样的,中医认为说一定要跟自然界相通,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这个邪气伤人都是决定如何人长寿短命,长命短命的地方,那这个基本上呢原则呢就是我们这个这样讲,我们为什么说要通天气,嘴唇、下巴、眼睛、脑袋瓜后脑,脖子,我们人吸气中医的观念里面,顺着督脉从后方这是脊椎骨,脊椎骨,顺着这个气脉一路往下走,用黄色的来表示,一直下及到命门的地方,命门呢我们现在都知道在第14椎的位置是命门,命门呢到关元中间,你把它假想成一条线,当然这个经过小肠,经过肾脏经过小肠,假想成一条线,这是吸。
吐的时候回头走任脉出去,不管是鼻子也嘴巴也就是从任脉出去,这是吐。
所以人的一个周期呢,吸气的时候要吸到这
边,吐气的时候从这边出来,所以一直在是小腹在振动的,小腹在振动。
那由于这个天阳进来的时候,在身体里面产生会产生热,就是如果以西洋人来说的话,就是氧气嘛,会产生这个热,那这是肾脏是先天之本,那也意味着跟天气相通,讲了这个生气通天就在这里。
为什么说生气通天,生气了,人生命之本,跟天地的气是相通的。
那中医的认为是这样子,那西方没,就是肺在那边呼吸,呼吸就是肺嘛,他就没有想到是这样子过程,所以西医治不好肺病,当然治不好肺病了,因为你只知道肺嘛,你没有管其它的脏腑,所以你永远是控制,治不好的。
这就是生气通天论。
第一节阳气论那第15页就是介绍阳气,这一章这一段落呢,什么叫阳气,大家讲,阳气听上去好像天空和太阳的一样,如果失了阳气,人会折寿,所以呢天运当以曰先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这个我们怎么解释呢?这样子。
这是神阙,肚脐的位置。
中医的观念里面是这样子,这个小肠的暮是关元嘛,当我们的这个食物进入胃里面,到胃里面咀嚼了以后呢再进入小肠,小肠因为里面非常多的火,那小肠的火是来自心脏,心跟小肠是相通的,心之火能够下沉到小肠,是因为有肺在管它,所以肺好像一个鼓风一样,把这个热往下挤,挤到小肠里面去,那小肠里面非常热的时候,当食物的残渣跟水分进入大肠以后,你看火在下面烧,这个食物的残渣跟水在这里走,那这个水因为遇到火了就
汽化了,就好像滚,所以你一吐气的时候是蒸汽呀,这个水会从大肠里面再回到肺里面去,当然回到肺里面去的时候,这个是肺里面的气之所在。
那中医的观念里面,肺主皮毛,所以全身上下的皮肤里面的津液呢是来自肺,肺里面的气呢是来自大肠,大肠的津液呢里面的水呢是来自食物的水,食物的水。
那我们平常的喝的水,比如说我们在吃饭,你在吃这个吃餐点,这边在喝水,那这个水跟食物的水不一样,我们人,人体非常精密,当你一喝水下去这个水到了胃里面去以后就消化掉了,蒸化掉了,因为胃在这个小肠跟这个心脏的中间,非常的热,下去就散发掉了,发散掉了。
那食物里面很多水呀,你吃那个蔬菜里面水,肉里面米里面都有水分嘛,如果没有水的话你晈不下去的,很硬的,对不对,但是这些水分呢,就混在食物,因为它混在食物里面,蒸煮就没那么快,一定要到小肠里面去,消化到大肠里面才把它,所以食物里面的水会进入,从大肠里面回到肺里面去,回到肺里面去。
这个时候的阳气它就会走掉,阳气阴而上,,阴而阳,所以能够胃外。
如果说因子寒,欲忽运范。
起居效游,雄气乃靖,如果说阳气你失掉,温度你很寒冷的时候,当里寒的时候很胜,就是里寒很胜的时候,这个时候所谓里寒呢,吸纳小肠的火呢温度不够,我们称之为'里寒',里寒很胜的时候,阳气就不会那么走表,也不会上来,也不能溢外,这个如起居欲贫,雄气·乃,·封,这个时
候因为阳气不能够固表,不能够定在身体里面,这时候神气就会很浮动,这是第一个情形。
如果说呢太热,刚刚是因为冷,太热,我们有寒热嘛,如果是太热的话,津液伤到了,汗干烦则喘|喝,肺里面的津液不够了,这个时候呢讲话就话比较多,话很多,那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体若截炭,汗逆而說,在中医讲就是阳明症,伤寒论就是从这里出来,阳明症。
因为津液受伤里面的热,所以这个时候病人出现的是什么?纯热症,纯热症,纯热症的话病毒在阳明上面,阳明就是大肠是阳明,胃是阳明,我们是两个是阳明的地方,那你津液丧失掉以后,呈现的就是胃跟大肠纯热的现象,因为津液没有了,这是阴于热,阴于热。
那你要知道它的起因是阴于热,这个时候里面的我们把这个干燥的,因为它没有水了嘛,太热了,我们把干燥的食物层清掉以后,津液它自己就会回来,自己就会回头,但我们这里只是讲原则,那张仲景从这边领悟到阳明症我们怎么治,病怎么发的。
如果说...这个我们可以这样做,这里面可以这一段里面很重要,你把那个阴于寒呢,上面写个1,第一个原因正常的阳是胃外的,然后第一个伤到阳的呢是阴于寒,第二个伤到阳的呢是阴于暑,就是太热了嘛,第三个伤到阳气的呢,就是阴于湿,如果说你湿受伤,这个久坐湿地,湿态非常的盛的时候,伤到阳气的时候,阳是诸阳会是头,所以头好像戴帽子一样,像东西挡到一样,病人会来跟你讲,哎哟我
怎么搞的,像头上有个人绑到绳子一样,那个必胜,那个必胜绑个绳子头顶上箍子绑到,病人发这种病,这就是阳气受到湿伤,湿太盛是会伤到头面,阳气受到湿伤的时候就会有这种现象。
当然了以后呢我们会有很多处方治症,但是你要知道这个病原从这里来的,最早的《黄帝内经》里面就有解释到,那你把热,我们知道它里面湿伤,把湿阴去掉阳气就回头了,就好了。
然后不黨,尤藤築就会造成这个人有这种症状,我们书上有解释的我们就尽量能够看
书就可以了。
^短为游,邀长为拘挛,肌肉都萎缩掉了,因为主经呢是比较,正经很长的,在主位上面,它很多的脉络都停留在肌肉里面,所以肌肉会萎缩掉,那大经会缩短,这个是湿伤。
那第四个会伤到阳气的呢,气阴于气,伤到阳气,那这时候病人会产生肿的现象,所谓我们有气伤跟形伤。
我们的脉呢所有经脉,我们讲脉,这个脉,我们所有经脉里面呢,脉有脉气,气伤到的时候,我们还有形。
脉的气受伤的时候,就是气就巡行的速度那么受伤的时候,如果受伤,这个时候呢人就会形就会改变,形就会变肿,所以当你看到一个人形,外形变了,本来这个人的形状是这样子,然后突然变了,变得臃肿了,我们知道他气伤到了。
那有的人是形受伤以后伤到气,什么叫形受伤伤到气?一撞到,撞了好痛呀,形受伤了对不对,伤到气了,过一下再肿起来,这就是先痛后肿,那就是形先受伤嘛,那有的人是
气伤到了肿起来了,比如说他也没有什么撞击受伤,全身就开始肿,阳气就不行了,那我们要开一些阳气的药要他发散掉他的水分,蒸发掉对不对。
这个基本上的观念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