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与自然密切结合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

之间,六合指四时言。《淮南子·原道》高注:“孟春与孟秋合,仲春与仲秋合,季春与季秋合;孟夏与孟冬合,仲夏与仲冬合,季夏与季冬合:曰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俞樾:“九窍是衍文。九州即九窍,古谓窍为州。”九窍,指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前阴、后阴、五藏心、肝、脾、胃、肾、十二节,指十二关节:上肢腕、肘、肩,下肢踝、膝、股,左右共十二关节。皆通乎天气自然之气。其生五,沈祖绵:“春木肝、

夏火心、秋金肺、冬水肾,皆由中五所生,故曰其生五。五者,中央脾土也。”其气三,沈祖绵:“天地人为三气。《阴阳应象大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旧注据三阴三阳释之,非是。”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指天空。张志聪:“天色深玄,故曰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平和,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俞樾:“传读为抟,聚也。‘传精神’即抟精神。”,服天气谓阳气运作。“服”作“运转”解,见《荀子·宥坐》杨注。“天气”即“阳气”。而通神明阴阳变化。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孙鼎宜:“壅,肿也。《释名》:‘肿,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壅、闭皆不通之名。”肌肉,卫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减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当作“行”,则折寿而不彰。“彰”与“章”通。《匡谬正俗·六》:“古谓大木为章。”引申“章”有长大之意。这是说阳气不固,则人易致夭折,而不能生长壮大。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当作“是故阳阳因上而”。上,轻清上浮卫外姚止庵:“阳气轻清上浮,善养之,则气自周密,足以卫固一身;不善养之,则寒暑湿气诸邪,乘之而入。”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当作“连枢”。“连枢”是说动转不灵,以喻志意不畅。“连

枢”三句,是说人体因为寒气而收敛,阳为所束,所以有不能适意,劳扰不安、神气不静的现象。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孙鼎宜:“浮,阳气外越也。”。因于暑,汗是由暑气内扰于营所致,烦则喘喝,暑邪迫肺,就会出现烦喘的症状。“喝”是因喘促而发出的一种声音。静则多言,吴瑭:“邪不外张而内藏于心则静,心主言,暑邪在心,虽静亦欲自言不休也。”体若燔烧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即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湿热不攘除,大筋《素问·气府论》:“项中大筋两傍各一”。緛音软,收缩之意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朱彦修:“大筋软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因于气,为肿,《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六:“肿毒之作,盖有因于气者,以诸气属于肺,肺主皮毛,为风邪所搏,则郁而不通。肿虽见于皮毛,然气虚无形,故状如痈,无头虚肿,而色不变,皮上虽急,动之乃痛。”柯逢时:“气即风,此明风、寒、暑、湿之因。”四维相代,尤怡:“四维,四肢也。相代,相继为肿也。”阳气乃竭。尤怡:“四肢为诸阳所实之处,相继为肿者,气馁而行不齐也,故曰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广雅·释诂一》:“烦,劳也。”“劳”则阳气扬而炎上则张,精绝,衰竭。吴崑:“火炎则水干,故令精绝。”辟积周慎斋:“辟,病也。辟积,谓病之积

也。”于夏,使人煎厥李笠:“作‘前’字讹。‘前厥’即前仆。”;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溃”有横决之意。“都”为水泽所聚,见《水经

注·涑水》郦注。这是说阳极欲绝,精败神去,若水泽之横决而崩坏。汨汨乎不可止。《方言·六》:“汩,去貌,疾若流水。”本句是说目盲耳闭,病势发展极速,故以“汩汩”描写,与上“溃溃”句意义一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菀”与“宛”通。古书多假“宛”为“郁”。“上”引申与“囟”通。《说文·囟部》:“囟,头会脑盖。”“血宛于上”,即血郁于头部。使人薄厥。“薄”与“暴”通,见《汉书·宣帝纪》颜注。“暴厥”谓发病急骤之厥症。有伤于筋,周学海:“大怒,血郁于上,亦有不发厥者。怒生于肝,肝主筋,怒则血气奔逸,火升耗液而筋伤。”纵,其若不容。筋伤则纵,“纵”谓松弛、痿废,“不容”谓肢体不受意志支配,不能运动自如。汗出偏沮,姚止

庵:“阳气盛则汗出通身,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一偏,气阻一边,故云‘偏沮’。”使人偏枯半身不遂之病。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痤”是疮疖,赤肿而有脓血。“疿”者,先如水泡作痒,次变脓包作疼。高梁之变,“高粱”,即膏粱,乃肥肉精米之意。“变”

有“害”意。足生大丁,“足”有“能”意。“丁”似为“且”(与疽同)之讹字。膏粱之

害,所以能生大疽,是因厚味郁为内热,发于肌肉,毒深则为痈为疽。受如持虚。“如持”应作“持如”。“持”有“得”意,见《吕氏春秋·至忠》高注。“如”作“从”解。“受持如虚”是说人体蕴蓄热毒,得从虚而出。刘河间:“内结而发诸外,未知从何道而出,皆是从虚而出。假令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经虚,从鬓而出;阳明经虚,从髭而出;督脉经虚,

从脑而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音渣,粉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尤怡:“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

柔,如春景和畅,故养筋。”开阖不得,孙鼎宜:“阳气于人,卫气为之主,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此腠理开闭之常。《庄子·大宗师》:‘得者,时也。’然则,‘不得’者,失时也。”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即曲背。由于阳气开阖失时,寒气内袭,筋络拘急,故屈伸

不能,行则偻俯。营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行于脉内,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功能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此句原在“及为惊骇后”,楼英:“夫阳气因失卫而寒气从之为偻,然后荣气逆而为痈肿。痈肿失治,然后陷脉为瘘,而留连肉腠焉。”陷脉为瘘,“陷脉”即寒气陷入脉中。“瘘”,据《病源·诸瘘候》,凡日久成脓溃漏,都叫做瘘,不仅指瘰疬(指颈项或腋窝的淋巴结结核)而言。留连肉腠。“留连”,即留滞。“肉腠”,指肌肉纹理。俞气化薄,是说寒邪之气,通过背俞(指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体表和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反应点(穴位)。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输注的地方。即:心俞、心包俞、肺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而内迫藏府。传为演变成善容易畏,及为惊骇。王肯堂:“惊,是瘘疮所为之惊骇。盖俞则瘘疮之俞窍,气痛气留连肉腠之间,恐人触着而痛,故化惕惕然之心,内薄而传为‘善畏’、‘惊骇’之疾也。”魄汗指自汗。“魄”与“白”通。《楚策》鲍注:“白汗,不缘暑而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痛,先热后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