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直解-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合集下载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原文 【 XJ】在上一篇中,我们着重解析了《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中的阳气说,而本篇,我们将讨论生气通天论中的阴气说。

中医认为,阴阳不仅主载世界万物,更是人体生存的重要基石。

一个经络通畅,阴阳平衡的人,身体才能健康,才能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下面,我们来看看阴气说的主要内容。

精读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三②阴气说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

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点评】此段强调的是人体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起极,有的写为起亟,其意是指快速地向上、向外(输送)。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

道家版《黄帝内经》第三生气通天論篇道附於物,形異而常,弗移於大小細微,氣化無窮,非質而莫之能致。

故天地物一爾,人豈有異乎?天光下施,地氣上應,化物交牝,生炁通天。

天氣一,施而自專,地氣純,應物自勤。

交徹變氣,運之爲時,此三者合之而生者,爲之生氣。

天地氣皆一也,而應有所異。

異者,氣薄厚也。

變者,易寒熱也。

薄厚者,極高下所出也。

寒熱者,屢親疎有距也。

故其兆五,東傾風,南傾暑,西傾燥,北傾寒,中傾濕。

蒼天之氣清淨,則志意治。

順之則陽氣鞏固,雖有風邪弗可害之。

失之,矢陽氣,矢陽而悖逆時序,則內塞九竅,而外壅肌肉,則營不運,此謂自傷,氣自削也。

陽傷於寒,則陽氣內封,而昏暈不時,起居若驚,神氣浮動,安寢不實,知夢若行。

陽傷於暑,則多汗煩燥,喘渴有聲,不燥則熱刑於中,內熱外寒,而言不次體若燔炭,汗出則安。

陽傷於濕,則頭如裏濕,熱不能除,甚則大筋若抽縮之急,其肌肉鬆耎無著於力。

大筋若抽縮縮而緊,爲急爲拘。

肌肉鬆耎無著於力,爲痹爲痿。

陽傷於氣,則氣疾而濕熱互剝,氣濕熱爭,肌肉腫脹。

肌肉腫脹則氣血筋骨行津混亂,而陽氣衰微故疲。

勞傷筋骨而擾神氣,煩惱干陽合而亂營血。

若是則天真耗竭,筋脈䐜脹,肌肉積結而爲核癭。

陽傷於夏氣,則使人少氣而善怒。

少氣善怒則陽火治,乃肝氣不得節治而火動也。

故房勞於腎者,四時之氣皆忌之。

春之風,夏之暑,長夏之濕,秋之燥,冬之寒,四時怒之火謂六淫。

六淫者,六邪化也,天真其遂能耗散,當避者也。

是以腎傷則膀胱竭,目暗(盲)不可以視。

腎之竅在耳,耳閉不可以聽。

其勞甚,則精神耗散而氣血脫,虛火播而身若国将滅之,四分五裂而無所王,虛極陽火亢進,則愈難禁乎欲恖,終致竭滅矣。

故六邪相侵者同也,其邪勝正與不及之變,差之一毫,去之千里。

若其氣正,而順應乎天然,則其病微,而其癥輕,其治亦不難矣。

三陽互博於內,則外衛缺缺,裏燥表虛,營血上聚,而陽弗下行。

故在上則氣血逩併,在下則營衛空虛。

頭重,腳不著力,氣短身重,悶悶若塞。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其 气 三, 数 犯 此 者,则 邪
qì shāng rén cǐ shòu mìng zhī běn yě
气 伤 人,此 寿 命 之 本 也。
-1-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cāng tiān zhī qì qīng jìng zé
苍 天 之 气, 清 静 则
zhì yì zhì shùn zhī zé yáng qì gù
气 九 州 、九 窍 、五 脏 、十 二
jié jiē tōng hū tiān qì qí shēng wǔ
阴阳之气又依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 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
节,皆 通 乎 天 气。其 生 五,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
qí qì sān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根本。
yīn yú hán yù rú yùn shū qǐ
因 于 寒,欲 如 运 枢,起
jū rú jīng shén qì nǎi fú yīn yú
居 如 惊 , 神 气 乃 浮。因 于
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 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 则易使神气外越。如果暑邪伤人,则汗多烦躁,
传承国学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品读圣贤经典 开启智慧人生
shēng qì tōng tiān lùn piān dì sān
生 气 通 天 论 篇 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huáng dì yuē fú zì gǔ tōng
黄 帝 曰:夫 自 古 通
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
tiān zhě shēng zhī běn běn yú yīn yáng 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乎天之阴阳。天地之

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阳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起居如惊”,是说感寒之后,正常生活因之发生混乱。

如患者会因发热、身痛而白昼卧床休息,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夜幕降临,又会因病情“夕加夜甚”而辗转反侧,难于顺利进人睡眠状态。

原文对此用“如惊”来描述,可以理解为惊扰了起居,而“神气乃浮”四字则是对“起居如惊”的病理解释。

神气受到邪气的干扰而难以潜藏。

“浮”犹云“浮躁”。

《素问·痹论》尝谓:“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本文“起居如惊”就是“神气乃浮”的外在表现。

“乃”在此起判断作用。

“神气乃浮”犹云“乃神气浮”,为突出“神气”而将其前移。

有人把两句当成并列句看待,说:“这种人志意不治,所以神气浮越。

”即偏离了经意之旨。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四时凉寒温热之相代递变,而有风暑湿寒淫邪之发生。

)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凡人有生,受气于天,故通乎天者,乃所生之本。

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故生之本,本乎阴阳也。

是以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地气之九州,人气之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十二节者,骨节也。

两手、两足各三大节,合小节之交,共三百六十五会。

《灵枢经》曰: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盖节乃神气之所游行,故应天之岁月;脉乃血液之所流注,故应地之经水。

九窍乃脏气之所出入,五脏乃阴阳二气之所舍藏,故皆通乎天气。

此篇论阴阳二气,与天气相通,故曰地之九州,人之五脏。

天为阳,是以先论阳,而后论阴也。

朱济公曰:天一生水气,乃坎中之满也。

曰自古者,言自上古天真所生之气也。

本乎阴阳者,天真之有阴有阳也。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天之十干,化生地之五行,故曰其生五。

地之五行,上应三阴、三阳之气,故曰其气三。

三阴者,寒、燥、湿也;三阳者,风、火、暑也。

如不能调养,而数犯此三阴、三阳之气者,则邪气伤人而为病矣。

夫人禀五行之气而生,犯此五行之气而死,有如水之所以载舟,而亦能覆舟,故曰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生气通乎天,是以苍天之气清净,则人之志意亦治。

人能顺此清净之气,而吾身之阳气外固,虽有贼邪,勿能为害,此因四时之序,而能调养者也。

故圣人传运其精神,餐服苍天之清气,以通吾之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逆苍天清净之气,则九窍内闭,肌肉外壅,卫外之阳气散解,此不能顺天之气而自伤,以致气之消削。

盖人气通乎天,逆天气,则人气亦逆矣。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 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 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 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1],为肿。 四维相代[2],阳气乃竭。
1.气:此指风。 2.四维相代:四,指四时不正之气;维,维系;代,更 代。意为寒、暑、湿、风(气)四时邪气维系不离,更 替伤人。
3.意义:养生要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做到“传精神, 服天气,而通神明”,则健康长寿。违背这一规律,则疾 病丛生而短折寿命。
二、人身阳气的重要性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1],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2],卫外者也。
1.若天与日:《吕氏春秋·贵直》高诱注:“与,犹用 也。”若天与日,谓阳气在人身的重要性,犹如太阳在 天空中的重要性一样。 2.阳因而上:因,顺应,依顺。言阳气顺应其上升外越 之性,而具有温煦机体、推动生命活动、防御外邪的作 用。
理论 阐释
寒、暑、湿、气(风)伤阳致病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卫阳主司肌表,有如户枢一般开阖运转自如,若人之 作息毫无规律,则易受寒邪侵袭,寒邪侵袭则卫阳之 气上浮而与邪气抗争。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暑邪伤人(阳暑):邪热内盛,迫津外泄则多汗,伤 及气机则喝喝而喘,扰及神明则神昏谵语。 暑月感寒(阴暑):寒气外束,阳热内郁,故高热; 汗出则阳气得以舒展,故热退身凉。
1.人气:即阳气。 2.气门:此处指汗孔。王冰注:“所以发泄经脉营 卫之气,故谓之气门也。”
[理论阐释]
阳气昼夜消长规律
人身阳气随自然界昼夜的更迭而发生消长变化:
平旦-------------阳气生长 日中-------------阳气隆盛 日西-------------阳气衰减 夜半-------------人气入脏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

倪海厦讲《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1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 倪师讲授笔录:第三章生气通天论第一节阳气论那我们继续介绍下一章节呢叫做"生气通天论",就是第三章。

这个第一段呢,所谓人的生之本呢,就本生于阴阳,天地阴阳之间是"六合",所谓中国人会去讲"六合",就是天地上下左右四方,"六合"。

那所有的我们五脏六腑的经络,所有的通通跟天气都相通到的。

中医的观念里面很简单,就是认为人和自然就是相通的,所以说我们一定要顺乎自然。

那这个西方医学呢就不管,不管这些,反正他都是看形嘛,看人家就是看验血报告,中医不认为是这样的,中医认为说一定要跟自然界相通。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这个邪气伤人都是决定如何人长寿短命,长命短命的地方。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权威经典原文大字注音打印版)
受 如 持 虚。劳 汗 当 风 ,
kuì kuì hū ruò huài dū
溃 溃 乎 若 坏 都,
hán bó wéi zhā yù nǎi cuó
寒 薄 为 皶,郁 乃 痤。
gǔ gǔ hū bù kě zhǐ
汩 汩 乎 不 可 止。
yáng qì zhě jīng zé yǎng shén
阳 气 者, 精 则 养 神 ,
失 其 所,则 折 寿 而 不 彰 。 因 于 湿, 首 如 裹,
gù tiān yùn dāng yǐ rì guāng míng
故 天 运 当 以 日 光 明。
shī rè bù rǎng dà jīn ruǎn duǎn
湿 热 不 攘 ,大 筋 緛 短 ,
shì gù yáng yīn ér shàng
yáng qì zhě dà nù zé xíng qì jué róu zé yǎng jīn kāi hé bù dé
阳 气 者,大 怒 则 形 气 绝, 柔 则 养 筋。开 阖 不 得,
ér xuè yù yú shàng shǐ rén bó jué hán qì cóng zhī nǎi shēng dà lǚ
十 二 节,皆 通 乎 天 气。
gù shèng rén chuán jīng shén
故 圣 人 传 精 神,
qí shēng wǔ qí qì sān
其 生 五,其 气 三,
fú tiān qì ér tōng shén míng
服 天 气 而 通 神 明。
shuò fàn cǐ zhě zé xié qì shāng rén shī zhī zé nèi bì jiǔ qiào
是 故 阳 因 而 上,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翻译】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译文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本篇阐发了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应贯通的理论。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

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yōng壅肌肉,卫气散解。

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岛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么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fán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rǎng攘,大筋ruǎn緛短,小筋弛长,ruǎn緛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譯文: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原文典籍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原文典籍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素问》,医经著作,9卷,81篇。

与《黄帝内经灵枢》(即《灵枢经》)为姊妹篇,合之而为《黄帝内经》。

具有比较完整之理论体系,内容广博而深奥,为中医理论之渊薮。

举凡养生气功之理论;人与自然相参相应之学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之预防思想;阴阳五行及气运对中医理论之指导;脏象学说及脏腑经络临床辨证之规律;以脉学为主而又望闻问切全面论述之诊断;针砭灸摩、汤液醪醴之运用;治病求本统领下之标本缓急先后及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之治则;对咳、疟、痹、风、厥、痿及热病、奇病等具体疾病之认识等等均有较详之论述。

齐梁医家全元起曾对此书加以注释,其时第七卷已亡佚。

唐王冰得先师张公秘本,补其所亡,广为次注,扩为24卷,因而流传。

今天,我们来介绍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

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1.天之阳与人之阳相应2.“其气三”,三的解读:①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太阳、少阳、阳明);②湿燥寒三种阴气,风暑火三种阳气;③三阴为坤,三阳为乾,两者组成天地否、地天泰两卦。

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人死,无阳,身体冰冷;人活,身体有热,阳气在。

故,温补阳气是人养生最重要任务之一。

怎么温补阳气呢?顺天德,接地气,重养生,节阴阳(阴平阳秘或阴阳平衡),不伤神,藏好魂,强体魄,静安心,去杂念(专精神),存大志,勤动脑,慕将来,有办法。

4.“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阳气(卫气)VS贼邪、邪气。

5.“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应改成:“失之则五脏伤,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虚,贼邪乘虚而入,壅(堵塞)肌肉之气,破坏肌肉这堵墙,继而卫气(士兵)自动溃散,接着九窍不通,五脏受伤。

6.“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张介宾读此,悟到:“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故十病九寒。

阳气学说体现在体温上,所以医生常测体温以了解阴阳失衡情况,现在新冠肺炎也测体温,也是该学说的应用。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而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短,小筋驰长。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原文+译文)自【易文言】上卷素问篇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本章要点】一、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有着密切关系,这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为全篇的中心思想。

二、指出人身阳气的重要性,并详细讨论由于种种原因而使阳气受伤引起的病变。

三、指出人身的阴阳平衡协调,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指出四时气候和饮食五味都能影响五脏而致病。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①,其气九州、九窍②、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③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④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⑤。

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⑥。

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

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

平旦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读后感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读后感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读后感《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第三”,犹如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对生命与健康的认知之路。

读完这一篇章,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诸多感悟涌上心头。

这一篇章开篇就强调了“生气通天”的理念,让我深刻认识到人体的生命活力与天地自然之间有着紧密且微妙的联系。

天地之气,阴阳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机能。

我们常说“顺应天时”,在这里得到了更为深刻的阐释。

人体就像是一个小宇宙,与外界的大宇宙相互呼应,相互影响。

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自身的健康,而应将自己置于整个自然界的大环境中去思考和调养。

文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这使我对阳气的重要性有了全新的理解。

阳气如同天空中的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和温暖,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一旦阳气受损,就如同天空失去了太阳,生命将陷入黑暗和寒冷,疾病也会随之而来。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否有过度损耗阳气的行为,比如熬夜、贪凉、久坐不动等。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些看似细微的习惯对阳气的伤害。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这段论述让我清晰地看到了季节变化与疾病的关系。

它提醒着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其特点和潜在的致病因素,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调整生活起居和饮食情志。

比如春季要防风,夏季要防暑,秋季要防湿,冬季要防寒。

如果在某个季节不慎受到外邪侵袭,邪气可能会潜藏在体内,待到合适的时机发作。

这让我更加注重季节养生的重要性,不再随意对待季节的变化。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饮食对于人体的滋养和损害,在这一句中得到了精准的概括。

我们从食物中获取五味来滋养五脏,但如果过度偏好某一种味道,就可能会损伤相应的脏腑。

如今,丰富多样的美食常常让我们难以抵挡诱惑,然而无节制的饮食却在不知不觉中伤害着我们的身体。

(完整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完整版)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素s ù问w èn ·生sh ēn ɡ气q ì通t ōn ɡ天ti ān 论l ùn 篇pi ān 第d ì三s ān黄hu án ɡ帝d ì曰yu ē:夫f ū自z ì古ɡǔ通t ōn ɡ天ti ān 者zh ě,生sh ēn ɡ之zh ī本b ěn ,本b ěn 于y ú阴y īn 阳y án ɡ。

天ti ān 地d ì之zh ī间ji ān ,六li ù合h é之zh ī内n èi ,其q í气q ì九ji ǔ州zh ōu 、九ji ǔ窍qi ào 、五w ǔ脏z àn ɡ、十sh í二èr 节ji é,皆ji ē通t ōn ɡ乎h ū天ti ān 气q ì。

其q í生sh ēn ɡ五w ǔ,其q í气q ì三s ān ,数sh ù犯f àn 此c ǐ者zh ě,则z é邪xi é气q ì伤sh ān ɡ人r én ,此c ǐ寿sh òu 命m ìn ɡ之zh ī本b ěn 也y ě。

苍c ān ɡ天ti ān 之zh ī气q ì清q īn ɡ净j ìn ɡ,则z é志zh ì意y ì治zh ì,顺sh ùn 之zh ī则z é阳y án ɡ气q ì固ɡù,虽su ī有y ǒu 贼z éi 邪xi é,弗f ú能n én ɡ害h ài 也y ě,此c ǐ因y īn 时sh í之zh ī序x ù。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

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3生气通天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

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

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

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原文】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

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苍天之气清净,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调畅平和,顺应天气的变化,就会阳气固密,虽有贼风邪气,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适应时序阴阳变化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理。

如果违逆了适应天气的原则,就会内使九窍不通,外使肌肉塞,卫气涣散不固,这是由于人们不能适应自然变化所致,称为自伤,阳气会因此而受到削弱。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人身的阳气,如象天上的太阳一样重要,假若阳气失去了正常的位次而不能发挥其重要作用,人就会减损寿命或夭折,生命机能亦暗弱不足。

所以天体的正常运行,是因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阳气也应在上在外,并起到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翻译】由于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

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神气外越。

因于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多言多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与自然密切结合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指四时言。

《淮南子·原道》高注:“孟春与孟秋合,仲春与仲秋合,季春与季秋合;孟夏与孟冬合,仲夏与仲冬合,季夏与季冬合:曰六合。

”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俞樾:“九窍是衍文。

九州即九窍,古谓窍为州。

”九窍,指眼二、耳二、鼻孔二、口、前阴、后阴、五藏心、肝、脾、胃、肾、十二节,指十二关节:上肢腕、肘、肩,下肢踝、膝、股,左右共十二关节。

皆通乎天气自然之气。

其生五,沈祖绵:“春木肝、夏火心、秋金肺、冬水肾,皆由中五所生,故曰其生五。

五者,中央脾土也。

”其气三,沈祖绵:“天地人为三气。

《阴阳应象大论》:‘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旧注据三阴三阳释之,非是。

”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指天空。

张志聪:“天色深玄,故曰苍天。

”之气,清静则志意治平和,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俞樾:“传读为抟,聚也。

‘传精神’即抟精神。

”,服天气谓阳气运作。

“服”作“运转”解,见《荀子·宥坐》杨注。

“天气”即“阳气”。

而通神明阴阳变化。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孙鼎宜:“壅,肿也。

《释名》:‘肿,钟也,寒热气所钟聚也。

’壅、闭皆不通之名。

”肌肉,卫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气,行于脉外,具有温煦皮肤、腠理、肌肉,司汗孔开阖与护卫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减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当作“行”,则折寿而不彰。

“彰”与“章”通。

《匡谬正俗·六》:“古谓大木为章。

”引申“章”有长大之意。

这是说阳气不固,则人易致夭折,而不能生长壮大。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当作“是故阳阳因上而”。

上,轻清上浮卫外姚止庵:“阳气轻清上浮,善养之,则气自周密,足以卫固一身;不善养之,则寒暑湿气诸邪,乘之而入。

”者也。

因于寒,欲如运枢,当作“连枢”。

“连枢”是说动转不灵,以喻志意不畅。

“连枢”三句,是说人体因为寒气而收敛,阳为所束,所以有不能适意,劳扰不安、神气不静的现象。

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孙鼎宜:“浮,阳气外越也。

”。

因于暑,汗是由暑气内扰于营所致,烦则喘喝,暑邪迫肺,就会出现烦喘的症状。

“喝”是因喘促而发出的一种声音。

静则多言,吴瑭:“邪不外张而内藏于心则静,心主言,暑邪在心,虽静亦欲自言不休也。

”体若燔烧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即头部沉重不爽,如有物蒙裹。

湿热不攘除,大筋《素问·气府论》:“项中大筋两傍各一”。

緛音软,收缩之意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朱彦修:“大筋软短者,热伤血,不能养筋,故为拘挛。

小筋弛长者,湿伤筋,不能束骨,故为痿弱。

”因于气,为肿,《圣济总录》卷一百三十六:“肿毒之作,盖有因于气者,以诸气属于肺,肺主皮毛,为风邪所搏,则郁而不通。

肿虽见于皮毛,然气虚无形,故状如痈,无头虚肿,而色不变,皮上虽急,动之乃痛。

”柯逢时:“气即风,此明风、寒、暑、湿之因。

”四维相代,尤怡:“四维,四肢也。

相代,相继为肿也。

”阳气乃竭。

尤怡:“四肢为诸阳所实之处,相继为肿者,气馁而行不齐也,故曰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广雅·释诂一》:“烦,劳也。

”“劳”则阳气扬而炎上则张,精绝,衰竭。

吴崑:“火炎则水干,故令精绝。

”辟积周慎斋:“辟,病也。

辟积,谓病之积也。

”于夏,使人煎厥李笠:“作‘前’字讹。

‘前厥’即前仆。

”;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溃”有横决之意。

“都”为水泽所聚,见《水经注·涑水》郦注。

这是说阳极欲绝,精败神去,若水泽之横决而崩坏。

汨汨乎不可止。

《方言·六》:“汩,去貌,疾若流水。

”本句是说目盲耳闭,病势发展极速,故以“汩汩”描写,与上“溃溃”句意义一致。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菀”与“宛”通。

古书多假“宛”为“郁”。

“上”引申与“囟”通。

《说文·囟部》:“囟,头会脑盖。

”“血宛于上”,即血郁于头部。

使人薄厥。

“薄”与“暴”通,见《汉书·宣帝纪》颜注。

“暴厥”谓发病急骤之厥症。

有伤于筋,周学海:“大怒,血郁于上,亦有不发厥者。

怒生于肝,肝主筋,怒则血气奔逸,火升耗液而筋伤。

”纵,其若不容。

筋伤则纵,“纵”谓松弛、痿废,“不容”谓肢体不受意志支配,不能运动自如。

汗出偏沮,姚止庵:“阳气盛则汗出通身,阳虚则气不周流,而汗出一偏,气阻一边,故云‘偏沮’。

”使人偏枯半身不遂之病。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痤”是疮疖,赤肿而有脓血。

“疿”者,先如水泡作痒,次变脓包作疼。

高梁之变,“高粱”,即膏粱,乃肥肉精米之意。

“变”有“害”意。

足生大丁,“足”有“能”意。

“丁”似为“且”(与疽同)之讹字。

膏粱之害,所以能生大疽,是因厚味郁为内热,发于肌肉,毒深则为痈为疽。

受如持虚。

“如持”应作“持如”。

“持”有“得”意,见《吕氏春秋·至忠》高注。

“如”作“从”解。

“受持如虚”是说人体蕴蓄热毒,得从虚而出。

刘河间:“内结而发诸外,未知从何道而出,皆是从虚而出。

假令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经虚,从鬓而出;阳明经虚,从髭而出;督脉经虚,从脑而出。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音渣,粉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尤怡:“阳之精,如日光明洞达,故养神;阳之柔,如春景和畅,故养筋。

”开阖不得,孙鼎宜:“阳气于人,卫气为之主,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此腠理开闭之常。

《庄子·大宗师》:‘得者,时也。

’然则,‘不得’者,失时也。

”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即曲背。

由于阳气开阖失时,寒气内袭,筋络拘急,故屈伸不能,行则偻俯。

营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的精气,行于脉内,具有化生血液,营养周身的功能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此句原在“及为惊骇后”,楼英:“夫阳气因失卫而寒气从之为偻,然后荣气逆而为痈肿。

痈肿失治,然后陷脉为瘘,而留连肉腠焉。

”陷脉为瘘,“陷脉”即寒气陷入脉中。

“瘘”,据《病源·诸瘘候》,凡日久成脓溃漏,都叫做瘘,不仅指瘰疬(指颈项或腋窝的淋巴结结核)而言。

留连肉腠。

“留连”,即留滞。

“肉腠”,指肌肉纹理。

俞气化薄,是说寒邪之气,通过背俞(指位于背部脊柱两侧体表和五脏六腑生理、病理反应有密切关系的一些反应点(穴位)。

它们都是脏腑经气输注的地方。

即:心俞、心包俞、肺俞、肝俞、脾俞。

肾俞、胆俞、胃俞、膀胱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而内迫藏府。

传为演变成善容易畏,及为惊骇。

王肯堂:“惊,是瘘疮所为之惊骇。

盖俞则瘘疮之俞窍,气痛气留连肉腠之间,恐人触着而痛,故化惕惕然之心,内薄而传为‘善畏’、‘惊骇’之疾也。

”魄汗指自汗。

“魄”与“白”通。

《楚策》鲍注:“白汗,不缘暑而汗。

”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感风而得,恶风自汗,烦躁头痛,先热后寒。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阳气]拒,“拒”有“守”之意,见《淮南子·本经》高注。

此句是说如无嗜欲、淫邪、烦劳,志意清净,则腠理闭密,阳气固守,外邪自不能侵。

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由此传彼,变生别症,上下不并,王冰:“并,谓气交通也。

”“不并”,是说上下之气不相交通,所谓阴阳否隔。

良医弗为。

“弗为”,是说不能将病治愈。

《广雅·释诂》:“为,愈也。

”《说文》:“愈,病瘳也。

”故阳畜通“蓄”积病死,而阳气当隔消散。

隔者当泻,不亟急速正治,粗乃败之。

《太素》作“旦乃败亡”,是说日内就可死亡。

故阳气者,一日白天而主外。

平旦清晨人[阳]气生,日中中午而阳气隆,日西傍晚而阳气已虚,气门指汗孔。

谓气门者,是说汗从肺气而宣发也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喻昌:“收者,收藏神气于内也;拒者,捍拒邪气于外也。

”无扰筋骨,无见遭受雾露,反此三时,姚止庵:“三时谓平旦与日中,气行于阳,可动则动;日西气行于阴,当静则静。

如动静乖违,则气弱而神坏也。

”形乃困薄憔悴虚损。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此二字,吴注本作“为守”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广雅·释诂》:“流,行也。

”“薄”与“搏”通。

本句是说脉之往来搏疾有力而数,此乃阴不胜阳,亢阳外越,故脉象如是。

并《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上引作“病”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争”疑作“静”。

九窍不通。

阳不胜阴,阴胜则静,阳失运行,郁滞为病,故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讲说阴阳,筋脉和同舒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反训作“行”如故。

风客邪从外侵入淫气渐渐侵害元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横满解裂,肠澼杨上善:“泄脓血也。

”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王冰:“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而上奔。

”因而强(qiǎng)力,指强力入房。

即精力不足而勉行房事。

肾气乃伤,高骨顾观光:“此指腰间脊骨之高者,自第十三节至十六节皆是。

”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太素》作“阴密阳固”。

两者[而]如果不和指阴阳偏胜,若春无秋,若冬无夏。

高世栻:“如阴不胜其阳,而阳气胜,若春无秋矣;阳不胜其阴,而阴气胜,若冬无夏矣。

”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孙鼎宜:“露与冒字通。

风气内搏,故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类说》引“连”作“夏”乃为洞泄。

即疾泄。

杨上善:“食入口还出。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类说》引“上”作“冬”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太素》“更”作“争”,伤五藏。

杨上善:“风寒暑湿四时邪气争而不和,伤五藏也。

”阴精血之所生,本在五味指酸﹑咸、甘﹑苦﹑辛五种味道的物质;阴之五宫即五藏,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聚之意,见《史记·天官书》索隐,脾气乃绝。

酸入肝,过则肝气凑聚,失其条达,木郁克土,故脾气不运。

味过于咸,大当作“则”骨气劳,盖咸能软坚,过则伤骨,故曰“则骨气劳”。

“劳”有“病”义。

短肌皮肤干枯,毫无润泽,心(气)抑郁滞。

味过于甘《太素》“甘”作“苦”。

《素问绍识》:“味过于苦,心气过实,以为喘满,火亢血燥,水火不济,故肾气不衡。

”,心气喘满,(色黑,)二字疑衍。

肾气不衡《太素》、《云笈七笺》引“衡”作“卫”。

“不卫”犹云无力。

味过于苦《太素》“苦”作“甘”,脾气(不)濡濡滞,过甘伤脾,脾气濡滞,胃气乃厚。

“厚”,反训作“薄”,见《淮南子·俶真》高注。

这是说脾困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气乃薄。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沮弛”,慧琳《音义》卷九引《三苍》“沮,渐也,败坏也。

”这是说过食辛味,就令人筋脉渐渐弛缓而败坏了。

精神乃央俞樾:“央,尽也。

”有颓靡的意思。

是故谨和五味,杨上善:“调五味各得其所者,则咸能资骨,故骨正也;酸能资筋,故筋柔也;辛能资气,故气流也;苦能资血,故血流也;甘能资肉,故腠理密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