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史1. 引言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古代中国园林构筑得非常精细,注重景点布局和景观设计。
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并介绍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
2.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是中国园林史上的重要时期。
当时,园林技术和理念在中国南北朝各地蓬勃发展。
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园林如王羲之的园林等应运而生。
这些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题,注重创造和谐的自然环境。
3. 唐代的园林唐代(618年-907年)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园林以大规模的皇家园林为主,其中包括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宫殿园林。
这些园林强调建筑的宏伟和景观的秀丽,被广泛运用于皇家宴会和娱乐活动中。
4. 宋代的园林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另一个高峰时期。
宋代的园林注重自然景观和环境的创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宋代的园林常常融合了山水和人文景观,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5. 元代的园林元代(1271年-1368年)继承了宋代的园林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许多新的技术和风格。
元代的园林注重景观的多样性和层次感,创造了许多富有变化和想象力的景点。
6. 明代的园林明代(1368年-1644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园林在宋元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改进,引入了更多的建筑元素和装饰品。
明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布局和园内建筑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7. 清代的园林清代(1644年-1912年)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清代的园林继承了之前几个朝代的园林传统,并发展了许多新的园林风格。
清代的园林注重景点的表现力和观赏价值,强调园林景观的艺术性。
8. 结论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和谐生活的追求。
通过回顾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无论是南北朝、唐代、宋代、元代还是明代、清代,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古典园林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兴起,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下面将为您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发展历程。
一、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在中国古代史上,汉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唐时期的皇家园林以其宏伟壮丽的规模和极富创意的设计而闻名。
典型代表有汉代的洛阳东园和唐代的芙蓉园。
这些皇家园林以山水为主题,追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通过建筑、水景和植物来营造空间的层次感和美感。
同时,这些园林也是皇帝展示自己威严和权力的象征,展现了中国古代皇权文化的独特之处。
二、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宋明清时期的私家园林逐渐兴起并成为主流。
私家园林是富有人家为私人居所规划的精致园林,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这些私家园林以小巧精致、布局合理、意境曲折变化为特点,追求极致的美感和情趣。
私家园林中常常运用假山、水景、廊亭等元素,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韵味。
三、现代园林的发展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古典园林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园林设计理念,现代园林逐渐兴起。
现代园林注重功能性、实用性和公共性,更加注重园林与城市环境的融合和服务社会的功能。
同时,现代园林也开始吸收西方园林设计的先进理念,注重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如今,中国的园林设计已经走上了一条既承袭传统又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
总结:中国古典园林历经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的转变,再到现代园林的发展,展现出了中国特有的园林艺术魅力。
这些古典园林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中国古典园林将不断发展、创新,继承下去,为未来的人们提供更多美的享受和精神寄托。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述1、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19世纪工业初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2、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天然山水园(承德避暑山庄)两大类型;按园林的权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如:故宫内的御花园)、“行宫御苑”(如:圆明园)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寺观园林(如:杭州灵隐寺)。
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三、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四、成熟时期:宋、元、明、清初(770多年);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0多年)。
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是什么时候?答: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雏形起源于商代:囿、台、园圃。
囿的定义: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祭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中国古典园林史知识点
以下是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史的知识点:
1. 起源:中国古典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囿”,最初是供帝王贵族狩猎和游乐的场所。
2. 发展阶段:历经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3. 主要类型: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
4. 设计理念:强调天人合一、师法自然、以小见大等理念,注重景观的意境和韵味。
5. 造园手法:运用借景、对景、框景、障景等手法,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6. 园林要素:包括山水、植物、建筑、小品等,其中山水是园林的主体。
7. 典型代表:皇家园林有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寺庙园林有灵隐寺、普陀寺、寒山寺等。
8. 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对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园林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世界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是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查阅相关书籍和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2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第一节总说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起源于商代,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时“囿”和“台”,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商初。
囿的建设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源于狩猎。
囿的作用:1.狩猎;2.栽培—>便于禽兽生息和活动。
囿等同于多功能天然动物园。
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
(山的象征)台的作用:1.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原始功能)2.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囿和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两个源头,前者关涉栽培,圈养,后者关涉通神、望天。
也可以说,栽培、圈养、通神、望天乃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游观则尚在其次。
殷、周时代,已有园圃的经营园: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并有界定四至的范围。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除囿、台之外的第三个源头。
台、囿、园圃的本身已经包含着园林的物质因素,可以视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原始雏形。
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既要利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使其造福人类,又要尊重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及其生态。
正由于天人和谐的哲理的主导和环境意识的影响,园林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第二自然”自然不会像欧洲规整式园林那样出于理性主义哲学的主导而表现出“理性的自然”和“有秩序的自然”,从而明确了园林的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君子比德思想导源于先秦儒家,它从功利、伦理的角度来认识大自然,以“善”作为“美”的前提条件,从而把两者统一起来。
把属于伦理范畴的君子德行赋予大自然而形成山水美的性格。
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们对山水的崇敬,大自然的山水美由于体现着人的内在品德而具有生命意义,人们更注重其社会文化的内涵。
大自然山水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园林发展必然遵循风景式的方向。
神仙思想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秦、汉。
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
- 14 -
三明学院
圆明园的平面布局是倒置的“品”字形(长春园在东,圆明园在西,万春园居南, 福海居于中央)。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集我国古代造园 艺术精华,有的兼取欧洲古典宫苑的富丽豪华,构成了当时举世罕见的园林建筑 群。全国无数能工巧匠,因地制宜堆山导水,以园中有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 意组织于变化万千的景象之中。先后共构筑各类木石桥梁一百多座,园林景区一 百四十多处,楼、台、殿、阁、亭、榭、轩、馆、廊等建筑16万多平方米,比故 宫还多1万平方米。圆明园是三园中面积最大的,前后共有四十八景,每景中又可 分若干景,园中有皇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宴会用的九洲清晏殿,祭祀用的安佑 宫,藏书用的文源阁,仿西湖景的断桥残雪、柳浪闻莺等等。
生长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时期、成熟后期
-1-
三明学院
-2-
三明学院
-3-
三明学院
-4-
三明学院
一、生成期(建筑宫苑大发展)16CenB.C.——220年 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先秦、两汉。
二、转折期(220-589)自然山水园兴起:
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589-960)写意山水园的兴起与发展: 相当于隋唐。隋西苑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古典园林全盛期到来。
-8-
三明学院
四、成熟时期——两宋、清初(960-1736)
△经济:农村的地主小农经济稳步成长,城市的商业 经济空前繁荣
△政治:中国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文化:在日益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从总体到 细节的自我完善市民文化兴起
△园林发展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精神的完全成熟的境 地
-9-
内倾淡雅
三明学院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末叶(1736-1911)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成熟期—宋代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的成熟期—宋代●一、总说: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到来的背景(为何说中国古典园林成熟于宋代?)●1. 经济●地主小农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因素开始萌芽●2. 政治●国势羸弱,人们处在国破家亡的忧患意识中,沉溺享乐,从而兴造园林●3. 科技●科技迅猛发展●(1)建筑技术的发展:形式功能多样化,李明仲(李诫)的《营造法式》,喻浩的《木经》●(2)园艺技术的发展:栽培技术提高●(3)叠石技术的发展:出现以叠石为业的技工,如吴兴“山匠”、苏州“花园子”●4. 社会●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文官执政,文人园林兴盛●5. 文化●文化空前繁荣,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开始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补充●李诫的《营造法式》:古代世界内容最完整的建筑著作之一,总结了历代建筑成就,制定了设计模数和工料定额制度,为以后建筑业制定了楷模●周师厚《洛阳花木记》记载了200多品种的观赏花木●郭熙林泉高致以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方法表现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的理想境界(三远:高远、深远、平远)●苏轼被誉为欧洲文艺复兴式的艺术家●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到宋代完全确立●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倡以“泊、和、淡、洁,韵高致静”为品茶的精神境界●宋代品茶有斗茶和分茶两种方式●描述梅花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东京、临安●1. 东京都城规划●(1)三重城垣●宫城(大内)、内城(旧城)、外城(新城),每重城垣外有护城河环绕●(2)都城规划●沿袭北魏、隋唐以来的皇都模式,以宫城为中心,由单纯的政治中心演变为商业兼政治中心●(3)中轴对称格局●御街——宫城——御苑●(4)街巷制●居住区取消坊里制采用街巷制●(5)水系●蔡河、汴河、金水河、五丈河四条河流贯穿东京城●2. 临安都城规划●(1)前身为杭州,是南宋的政治、文化中心,当时最大的商业都会●(2)采用“倒骑龙”布局●(3)西湖风景区形成,“西湖十景”南宋时形成●三、宋代的皇家园林●1. 东京 ·延福宫(大内御苑)●(1)前宫后苑格局●(2)以植物造景为特色,按不同种属的植物造景来分景区●2. 东京 ·艮岳(大内御苑)●园林类型●(宋徽宗)人工写意山水园●建园目的●放怀适情,游心赏玩●总体布局●东半部以山为主,西半部以水为主(左山右水)●筑山●形成宾主分明、有远近呼应、有余脉延展的完整山系●万岁山居于主位,南面的寿山居于宾位●万岁山模仿杭州凤凰山,上建介亭,与万松岭上的巢云亭呼应成对景●理水●几乎包罗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沼、溪、涧、瀑、潭等●艮岳最大的水面是雁池●置石●以太湖石、灵璧石为主,大量运用单块特置●建筑●几乎包罗了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充当“点景”与“观景”的作用●植物●植物配置方式多样,如孤植、对植、丛植、混交等●总结●艮岳是一座叠山、理水、建筑、花木完美结合的具有浓郁诗情画意而较少皇家气派的人工山水园,它代表宋代皇家园林造园艺术的最高水平●它把大自然生态环境和山水风景加以高度概括、提炼、典型化而缩移摹写●补充●花石纲:专门运送奇花异石以满足皇帝喜好的特殊交通运输名称,“纲”是宋代水路运输的组织,一组谓之一“纲”●3. 东京 ·琼林苑(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以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称为“西青城”●4. 东京 ·金明池(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略近方形●水操演习的地方——>龙舟竞赛斗标表演●5. 东京 ·玉津园(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仅有少量建筑、环境幽静●6. 东京 ·宜春苑(行宫御苑)●东京四苑之一●相当于皇家园圃●7. 临安 ·后苑(大内御苑)●是一座风景优美的山地园,为宫中避暑之地●以植物景观为特色,花木繁盛,仿效东京艮岳的做法●8. 临安 ·德寿宫(行宫御苑)●其后苑按景色不同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景区(四分地)●东区以观赏名花为主,西区以山水风景为主,南区为文娱活动场所,北区建置各式亭榭●四个景区中央为人工开凿的大水池,缩移写仿西湖风景,故又名“小西湖”●大假山名为“飞来峰”,模仿西湖灵隐的飞来峰,孝宗誉为“壶中天地”●9. 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规模和气魄不如隋唐,但更加精致●受私家园林影响,较少皇家气派,更多诗情画意与意境的含蕴●四、宋代的私家园林●(一)中原●李格非《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北宋中原私家园林的代表●记录了19处园林,其中18处为私家园林●中原(洛阳)私家园林的分类●花园●以观赏花木为主,如归仁园、李氏仁丰园●宅院●连接宅邸的园林,富郑公园、环溪、湖园●游憩园(别业类)●休息宴游和宴会娱乐只用,如独乐园、刘氏园、从春园、松岛●中原(洛阳)私家园林的特点●园内一般有较广阔的群众性的回旋余地●以时栽花木著称,有大片树林而成景的林景,园中划分一定区域作为“圃”●筑山仍以土山为主●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1. 富郑公园●总体布局●分为南、北两个景区,呈两山夹一水的格局●南北轴线●大水池南岸“卧虎堂”与“四景堂”隔水呼应成对景,形成园林的南北轴线●园内观景与借景●“梅台”和“天光台”借园外之景●2. 环溪●特点●以水景和园外借景取胜●总体布局●南北为水池,环绕着中间的一块大洲●3. 湖园●湖北岸“四并堂”,出自谢灵运“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洛阳名园记》给予很高评价:虽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4. 独乐园●是司马光的游憩园,规模不大非常朴素●园林意境●造园特色在于园林意境表达●园内建筑物名称与古代哲人、名士、隐士有关系,如《钓鱼庵》为严子陵,《见山台》为陶渊明●园林布局●中央部位建读书堂,南面为“弄水轩”,北面为大水池、中央有岛●5. 归仁园●原为唐代宰相牛僧孺的宅院●是洛阳城内最大的一座私家园林●6. 李氏仁丰园●是花木品种最齐全的一座大花园●(二)江南●1. 吴兴:南沈尚书园、北沈尚书园●南园以太湖石特置而闻名,北园在城北门奉胜门外●南园以山石之类见长,北园以水景之秀取胜●2. 平江(苏州):沧浪亭●3. 浙江绍兴:沈园●陆游,爱情故事●文人园林的兴盛(特点)●文人园林萌芽于魏晋南北朝,兴起于唐代,兴盛与宋代。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中国古典园林史全书笔记
第一章:历史渊源
中国古典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早的园林可追溯至中国古
代的皇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在古代,园林被视为人工构筑的山水之间的微缩世界,在其中人们可以感受到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和谐统一。
古代园林常常由建筑、植物园、水池、石头、假山等元素构成,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主要包括“追求自然”、“守护水源”、“排景辞物”、“布
局对称”、“借景造境”等。
这些设计理念体现了园林主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
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园林美学的追求和对宇宙之美的探索。
第三章:代表性古典园林作品
中国古典园林有许多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包括颐和园、拙政园、留园、潭
柘寺等。
这些园林作品不仅在建筑设计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传统,而且在植物配置、景观布局、文化内涵等方面也展现了深厚的古代艺术精髓。
第四章: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演变,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技艺和设计理念逐渐得到
传承和发展。
现代园林设计师们在借鉴古典园林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古代园林的精神和美学延续至今,为当代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是中国园林建筑史上的重要篇章。
通过对古典园林的深入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中国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启迪,为当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和灵感。
中国古典园林史概述
中国古典园林史概述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中国古代园林的孕育期,是皇家园林的初创期,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现了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国山水园林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时期,文人画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这一时期,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获得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为后来明清园林的大发展奠定了一个基础。
园林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造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为发达,出现了诗情画意。
园林成熟后期——清中末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另一方面暴露出某些颓废倾向,走向了衰落,所见园林已经步入前期阶段。
1。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五章-园林的成熟期一
❖ 宋代文人园林的风格比唐代更为成熟,风格的表现 也更明显
❖ 佛教禅宗的兴盛、隐逸思想的转变以及艺坛出现的 某些情况,也是促成文人园林风格异军突起的契机
佛教禅宗的兴盛:禅的思想和哲理通过文人士大 夫的审美情趣而渗透于文人园林创作之中,园林 成为禅境的载体
重视石的鉴赏品玩,出版多种《石谱》
❖ 文人园林
文人地位提高,与士大夫合流的情况发展
❖ 文人精神生活
以琴棋书画、品茶、文玩鉴赏、花鱼鉴赏为主要内容的 文人精神生活与园林关系紧密,园林为其提供理想的活 动场所
❖ 诗画与园林
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互相渗透的密切关系完全确 立
成熟期1园林总体特征概述
❖宋代张择端的名画《金明池夺标图》
❖金明池东岸地段广阔,树木繁盛,游人稀少,辟为安 静的钓鱼区
的北 金宋 明张 池择 夺端 标所 图画
❖ 临安的皇家园林
和北宋东京一样,只有大内御苑(只一处——后苑)和行 宫御苑(大部分在西湖风景优美地段)
后苑(唯一的一处大内御苑)
❖即宫城北部的苑林区,在凤凰山西北部,是一座山地园, 地势高爽,为宫中避暑之地
规模不如隋唐宏大,但建设时参照洛阳的宫城,因此殿宇 群组的规划既保持严整布局,又显示其灵活精巧的特点
共有三重城垣——宫城、内城、外城,每重城垣外围都有 护城河环绕
宫城南北中轴线的延伸即作为全城规划的主轴线 城市中轴线上的主要干道“天街”——宫城正南门(宣德
门)→内城正南门(朱雀门)→外城正南门(南薰门)一 线
❖ 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
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文人士大夫造园活动大为开展, 文人园林大为兴盛,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达到成熟境地的一个 重要标志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史元、明、清皇家园林●一、总说●1. 元明清初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元明清初是中国古典园林成熟期的第二阶段,上承两宋第一阶段又有所发展●(1)皇家园林规模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吸收江南私家园林的养分●(2)士流园林全面“文人化”●(3)在某些发达地区,公共园林已经比较普遍●(4)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出现,民间造园活动频繁,文人广泛参与造园,成为江南民间造园艺术成就达到高峰的另一个标志●(5)写意山水园进一步发展●2. 元明清初的造园家与造园理论著作●造园家●1. 缩移摹拟:张南阳、戈裕良●2. 平岗小坂:张南垣、张铖、张然●计成:文人的工匠化●造园理论著作●1. 明·计成《园冶》●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不仅是系统论述江南园林的一部著作,也是一部很好的课徒教材●世界造园名著之一●第一卷●(一)兴造论●泛论造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提出造园的一个先决条件:有能够主持其事、内行的造园家●好的园林评判标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借是手段,体、宜是目的●(二)园说●提出两个规划设计原则: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第一篇:相地●可选择的地段:山林地、城市地、郊野地、村庄地、宅旁地、江湖地;山林地最好●第二篇:立基●即园林的总体布局●第三篇:屋宇●即园林建筑●第四篇:装折●即装修●第二卷●栏杆●第三卷●第一篇:门窗●第二篇:墙垣●第三篇:铺地●第四篇:掇山●第五篇:选石●第六篇:借景●计成非常重视借景,认为是“园林之最要者”●提出“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五种借景方式: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2. 明·文震亨《长物志》●共12卷,其中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与园林关系最大●(1)“室庐”卷●对建筑类型与装修提出雅、古两个标准,建筑设计应“随方制向,各有所宜,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无俗”●(2)“花木”卷●描写了42种园林常用观赏树木与花卉●(3)“水石”卷●“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提出叠山理水的原则:“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4)“禽鱼”卷●3. 清·李渔《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1)一拳代山,一勺代水●(2)窗栏提出“尺幅窗,无心画”●(3)山石推崇“以质胜文,以少胜多”●补充:尺幅窗无心画●清·李渔《一家言》在窗栏一节中指出开窗要“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借景之法乃“四面皆实,唯虚其中”,就是所谓“框景”的做法,李渔称之为“尺幅窗,无心画”,意在强调通过框景,将园外之景借入园内●清中叶清末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清中叶清末是中国古典园林全部发展历史一个终结时期,取得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封建文化的末世衰颓迹象●(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侧面反映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末世盛衰消长●乾嘉时期,达到了后期历史上的高峰境地●(2)私家园林●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的局面●(3)公共园林●有了长足发展,但多半处于自发状态●(4)“娱于园”倾向显著●园林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休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过分追求形式美和技巧性●(5)造园理论停滞不前●(6)西方园林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二、大都、北京都城规划●1. 元大都的都城规划●(1)元大都的都城规划●三套城垣、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2)供水系统●西北郊的玉泉山泉水,供应宫苑用水●昌平神山白浮泉水●2. 明清北京的都城规划●供水系统●引玉泉山之水,一股南流入太液池供给宫廷御苑用水,另一股东南流入通惠河●三、元、明、清的皇家园林●(一)元、明、清大内御苑:西苑●1. 西苑(元)●(1)“一池三山”模式●一池:园林的主体“太液池”,太液池水面遍植荷花●三山:万岁山、圆坻、屏山●(2)太液池中最大的岛屿●金代的琼华岛——>万岁山●保持金代摹拟艮岳万岁山的旧貌●(3)太液池中其余二岛●均较小,圆坻为土筑高台;屏山最小,上植木芍药●2. 西苑(明)●即元代太液池旧址,是明代大内御苑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占皇城面积三分之一●明代天顺年间扩建(与元代相比的变化):●(1)圆坻:●填平圆坻与东岸之间水面,岛屿——>半岛●土筑高台——>砖砌城墙“团城”●与西岸之间的木吊桥——>玉河桥(石桥)●(2)增加南海●扩大太液池水面,奠定了北、中、南三海布局●(3)西面兔园为制高点●3. 西苑(明后期)●(1)水面占二分之一,水域包括北海、中海、南海;北海种植荷花,南海芦苇丛生●(2)北海中有大岛琼华岛,琼华岛南端太液桥与团城相连,桥南北两端建牌楼“堆云”、“积翠”,故命“堆云积翠桥”●(3)团城西面大型石桥,桥东西两端建牌楼“金鳌”、“玉蝀”,故名“金鳌玉蝀桥”●(4)南海中堆筑大岛“南台”●4. 西苑(清初)●(1)毁琼华岛南坡殿宇改建为佛寺永安寺,山顶建“小白塔”,琼华岛又名“白塔山”●(2)张然主持改南台为瀛台●5. 西苑(清乾隆)●改建最大的一次,重点在北海●陆地面积缩小,建筑面积增大,水面占三分之二●改建后主要形成琼华岛景区、濠濮间—画舫斋景区、园中之园—静心斋景区●(1)琼华岛景区●岛、桥、城轴线关系的确立●堆云积翠桥南北两端分别与团城、琼华岛对中,加强了岛、桥、城的轴线关系●琼华岛东、西、南、北四面因地制宜创设不同景观:●a. 南坡●南坡的永安寺,是一组布局对称均齐的山地佛寺建筑群,具有明显中轴线,构图严谨,具有皇家气派●b. 西坡●地势陡峭,建筑物体量小,依山就势●总体随宜高下曲折●着重创造山地园林的气氛●乾隆《塔山西面记》●c. 北坡●上部体现山地景观●下部建弧形廊●d. 东坡●已植物为主,建筑比重最小●半月城上可远眺北海东岸、钟鼓楼及景山之借景●(2)濠濮间—画舫斋景区●a. 第一部分●位于水系南端,筑土为山,爬山廊串联●b. 第二部分●是以水池为主体的小园林濠濮间●c. 第三部分●位于石坊以北,平地筑土山如岗坞丘陵状●d. 第四部分●即画舫斋,是一组多进院落的建筑群●总结●四个部分自南而北依次构成山—水—丘陵—建筑的序列,是一个富于变化、有起结开合韵律的空间序列,把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3)园中之园—镜清斋(清乾隆为镜清斋,光绪改为“静心斋”)●小中见大,咫尺山林●a. 总体布局●主要部分靠北,是一个以假山和水池为主的山池空间●以静心斋为正厅,是私家园林典型的“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的布局方式●山池空间南面和东南面分布四个相对独立的小庭院空间●b. 小中见大的空间处理手法●放收放的空间序列●多层次空间的处理●主轴空间的对比:以四个小空间突出主空间之大●c. 主次轴线的控制●沁园廊为构图中心,与正厅静心斋构成南北的主轴线●枕峦亭东面的汉白玉小石拱桥,构成东西的次轴线●d. 园林小环境的营造●e. 园中借景●叠翠楼上可极目远眺园外的什刹海和北海的借景●f. 四个小庭院的处理手法(小中见大)●除方整水院外,园内另外三个小庭院罨画轩、抱素书屋、画峰室,均以水池为中心●(二)明大内六苑●明大内御苑共六处:御花园、慈宁宫花园、万岁山、西苑、东苑、兔园●1. 西苑(见前面)●2. 御花园●(1)地理位置●紫禁城中轴线的尽端,前宫后苑●(2)总体布局●平面略成方形,建筑为主,呈中轴线对称格局●(3)建筑●主次相辅,左右对称,虽左右对称而非完全均齐●采用烘托、反衬手法●(4)园路●纵横规整的几何式布局●(5)植物●山池花木配置比较自由随宜,仅作为点缀●(6)假山●稍欠考虑●3. 东苑●其在皇城东南,又名“南内”●是一处富于天然野区、以水景取胜的园林●4. 兔园●(1)地理位置●在西苑之西、皇城西南隅,在元代“西御苑”基础上改建而成●(2)布局●布局规整,有明确的中轴线●(3)山顶的清虚殿,是皇城内一处制高点●5. 万岁山(景山)●(1)地理位置●位于紫禁城之北、皇城中轴线上●(2)布局●对称均齐式布局●(3)有山道可登临,每年重阳节皇帝登高的地方●6. 慈宁宫花园●是皇太后、皇太妃的居所●(1)布局●平面为长方形,中轴对称格局●(2)建筑布置●建筑密度较低,主次相辅、左右对称的格局●(3)园路布设●纵横均齐的几何式,是极少见的规整式庭院●(4)庭院空间●开朗●(三)清中叶清末大内御苑●1. 建福宫花园●(1)总体布局●非均齐对称,主辅分明,中轴线突出●(2)建筑格局●三个院落南面为园林主要部分,居中偏北的延春阁为主体建筑物●(3)造园特色●没有水景,是以山石取胜的旱园,建筑密度较高,大量使用空廊联系各殿宇●2. 宁寿宫花园●(1)造园特色●总体规划采取横向分割为院落的方法,弥补了地段过于狭长的缺陷●有明显中轴线但并非一气贯穿南北纵深,院落错开少许,错中的做法●五进院落各有特色,互不雷同,步移景异●建筑物命名如遂初堂、符望阁、倦勤斋等,直接反映乾隆归政的愿望●(2)不足之处●建筑过密,比较壅塞●(3)五进院落●第一进:建“流杯渠”,寓意“曲水流觞”●第二进:三合式住宅院落●第三进:建三友轩,取“岁寒三友”之意●第四进:主体是两层的符望阁(借景)●第五进:正房是倦勤斋●(四)清代的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集群●康熙时的北京西北郊●按地貌景观的特色可分为三大区,西区以香山为主体,中区以玉泉山、翁山和西湖为中心的河湖平原,东区即海淀镇以北●香山行宫—静宜园,作为临时驻跸的行宫御苑●玉泉山以泉水著称●明清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明清第二座离宫御苑——避暑山庄●清代第三座离宫御苑(北京西北郊第二座离宫御苑)——圆明园(雍正扩建)●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是清初的三座大型离宫御苑,集中反映清初宫廷园林艺术的水平特征●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乾隆十六年,在圆明园东面建成长春园、东南面建成绮春园,至此圆明三园形成●乾隆二十九年,清漪园建成,至此三山五园形成●三山●万寿山、香山、玉泉山●五园●圆明园(人工山水园)●畅春园(人工山水园)●香山静宜园(天然山地园)●玉泉山静明园(天然山水园)●万寿山清漪园(天然山水园)●三山五园汇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的全部形式,代表后期中国宫廷造园的精华,是历史上罕见的皇家园林特区●(五)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1. 香山静宜园(行宫御苑)——清乾隆年间●静宜园是香山行宫,位于香山的北坡,包括三个景点:香山寺、西山晴雪、见心斋●(1)香山寺●是著名的古刹,静宜园内最大的寺院●(2)西山晴雪●是燕京八景之一;一说是静宜园冬天的雪景,另一说是指千树万树梨花盛开时,好像白雪覆盖山上一样●补充燕京八景●居庸叠翠、玉泉垂虹、太液秋风、琼岛春萌、蓟门飞雨、西山晴雪、卢沟晓月、金台夕照●(3)见心斋(园中之园)●总体布局●顺应地形、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半部以水面为中心,建筑围合水景;西半部为三合院●理水●东半部水面呈椭圆形,西北角延伸出曲尺形水口,宛若源头疏水无尽之意●建筑●东半部的正厅见心斋坐西朝东●西半部建筑集中,正厅正凝堂与东面的见心斋和西面的方亭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三合院北侧为畅风楼,是全园制高点,也是观景点●●2. 玉泉山静明园●以山景为主、水景为辅;前者突出天然风致、后者着重园林经营●1. 总体布局●山嵌水抱,山景为主●五个不同性格水景园以水道连缀:含漪湖、玉泉湖、裂帛湖、镜影湖、宝珠湖●2. 分区规划●全园可分为三个景区:南山景区、东山景区、西山景区●(1)南山景区●a. 南山景区是全园的建筑精华荟萃之地●b. 山的主峰与其西南面的侧峰构成客山拱伏,主山始尊的呼应关系;遮挡西北风,形成小气候●c. 湖中三岛为“一池三山”格局;乐成阁与湖南岸宫廷区建筑群形成南北中轴线●d. 居中的玉峰塔是仿镇江金山寺塔的形制;玉峰塔是全园制高点,与南侧峰顶的华藏塔、北侧峰顶的妙高塔,成犄角之势●(2)东山景区●a. 包括玉泉山的东坡和山麓●b. 重点在镜影湖,呈狭长形●c. 山地建筑不多,主要为北侧峰顶的妙高寺;位于马鞍形山脊的最低处的景点峡雪琴音,是观景的好去处●(3)西山景区●a. 即山脊以西的全部区域●b. 山西麓的开阔地段建置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包括道观、佛寺、小园林●c. 含漪斋之西即园之角门,泉水在此穿水门而汇入玉泉水系●补充●a. 玉泉山的泉水●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三组泉眼●最大的一组泉眼是玉泉,以玉泉而得名的玉泉垂虹为元、明以来的燕京八景之一●另一组泉眼是裂帛泉,在山的东南麓●第三组泉眼是龙泉,在山的东面●c. 玉峰塔影得之于江南风景的启迪●d. 玉泉山的佛寺景观●摹拟中国历史上名山藏古刹的传统而创造一个具体而微的园林化山水风景名胜区●3. 畅春园●(1)总述●明清以来第一座离宫御苑,建在明代皇帝李伟的别墅“清华园”的废址上●是一座大型的人工山水园●明清以来首次较全面地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皇家园林●江南叠山名家张然主持叠山工程●园林景观以植物为主调●(2)宫廷区●位于南面偏东,中轴线左右对称格局●(3)苑林区●以水面为主体的水景园●水面以岛堤划分为前湖和后湖两个水域,外围环绕河道●(4)苑林区建筑布局●建筑布局疏朗,按纵深(东、中、西)三路布置●(5)西花园是畅春园的附园●园内大部分为水面,穿插以大小岛堤●4. 圆明园(圆明三园)●圆明园(雍正时期)●是北京西北郊的第二座离宫御苑,,也是清代的第三座离宫御苑●宫廷区●共三进院落,第一进为大宫门、第二进为二宫门出入贤良门,第三进为正殿正大光明殿(皇帝上朝听政的地方)●筑山●西北角的紫碧山房,堆筑有全园最高的假山,是昆仑山的象征●理水●水自西北角流向东南角,正合于堪舆家所确认的天下山川之大势●圆明园(圆明三园)(乾隆时期)●圆明园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又叫做圆明三园●乾嘉两期是圆明三园的全盛时期,规模在三山五园中居于首位,内容丰富也为三山五园之冠●是平地造园的杰作,体现了“小中见大,咫尺丘壑”的筑山理水之法●集中国古典园林平地造园的筑山理水手法之大成,被称为“万园之园”●(1)布局特色●园中有园的集锦式规划布局●成组的建筑群和能成景的个体建筑共123处,其中圆明园69处、长春园24处、绮春园30处●(2)理水●圆明三园都是水景园,园林造景大多以水面为主题,因水而成趣●环绕的河道把大小水面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河湖水系,构成全园的脉络和纽带●(3)叠山●叠山占全园面积的三分之一●叠山与水系相结合,把全园划分为山复水转、层层叠叠的近百处自然空间●“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4)建筑●建筑与园林自然环境比较协调●室内装饰、装修和陈设非常富丽堂皇●(5)植物●以植物为主题命名的景点很多●如: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天然图画的竹林、洞天深处的幽兰●A. 圆明园●(1)宫廷区●共三进院落●(2)九州景区(后湖景区)●九州清晏●是最大的一处景点,这九处景点呈九岛环绕的布局,是“禹贡九州”的象征,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寓意●茹古涵今●建筑围合庭院;论古今、谈诗作画●坦坦荡荡●模仿杭州的玉泉观鱼●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杏花春馆●观花场所,因地随形布局●上下天光●取法于云梦泽之景●慈云普护●天台山的缩写,寺庙园林●碧桐书院●读书场所●天然图画●从后湖的天然图画,透过隔湖西岸的坦坦荡荡,能看到园外万寿山后山借景●镂月开云●观牡丹花之地●(3)福海景区●以福海为中心的大景区,一池三山格局(三岛串接)●(4)北部景区●万方安和:呈卍字形●武陵春色:表现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场景●鸿慈永祜:标榜孝心●西部景区(集锦式散点区)●B. 长春园●(1)人工喷泉●当时叫做“泰西水法”或“水法”,共三组●(2)西洋楼景区●造园手法●一反中国园林的传统,突出表现了欧洲勒诺特式的轴线控制,均齐对称●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历史意义●西洋楼是一座欧式宫殿和园林,体现欧洲园林对中国的影响●是欧洲和中国园林体系结合的首次尝试,体现中西文化的交流●植物配置●采用欧洲规整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如整齐的绿篱●园林小品●中国色彩较重,如水法运用中国宝塔的形式●C. 绮春园●具有水村野居的自然情调●补充:圆明园中小园林的主题取材●(1)摹拟江南风景的意趣●(2)借用前人的诗、画意境●“夹镜鸣琴”(福海景区)取李白“两水夹明镜”诗意●“武陵春色”取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内容●(3)移植江南的园林景观,有些小园林甚至以江南某园作为蓝本●“四宜书屋”模仿海宁“安澜园”●“小有天园”模仿杭州小有天园●“狮子林”模仿苏州狮子林●“如园”模仿南京瞻园●(4)再现道家学说中的仙山琼阁、佛寺所绘的梵天乐土的形象●方壶胜境●(5)运用象征性寓意的方式来宣扬有利于帝王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九州清晏”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鸿慈永祜”标榜孝行●(6)以植物为主要内容,或突出某种观赏植物的形象、寓意●杏花春馆的文杏●武陵春色的桃花●镂月开云的牡丹●天然图画的竹林●5. 清漪园(颐和园)●(1)在北京西北郊修建清漪园的原因●实际原因●a. 圆明园、畅春园为平地起园,无自然山水基础,虽有写意缩移摹拟江南水乡风姿,仍缺少身临其境之感;静宜园为纯山地园林;静明园缺少大水面●b. 西湖为西北郊最大水面,稍加改造可成为天然山水理想建园基地●c. 该基地位于圆明园、静明园之间,三者可连贯为一个整体,一园建成,全局皆活●d. 清漪园可完全按照乾隆的意图修建●借口●为母后祝寿,同年将翁山改为万寿山●西北郊水系整理工程,开源节流,增加西湖蓄水能力,改善山水格局●(2)乾隆时的北京西北郊水系整治工程●开源节流:扩大昆明湖(蓄水库)、增加养水湖、高水湖(辅助水库)●疏浚长河,北京西北郊形成了以玉泉山、昆明湖为主的一套完整可控制调节的供水系统●(3)清漪园结构(模仿西湖建造)●清漪园包括宫廷区、前山前湖景区(占88%)、后山后湖景区(占12%),以贝阙——赤城霞起为分割线●A. 前山前湖景区●水体布局●湖面分为三块水域●一池三山格局●一池:昆明湖●三山:西部水域的“治镜阁”、“藻鉴堂”,东部水域的“南湖岛”●颐和园是中国最后一座一池三山仙苑式皇家园林,也是硕果仅存的一个●湖面另有三个小岛●小西泠、知春亭、凤凰礅●建筑布局(屋包山处理手法)●主轴●佛香阁主体建筑群;智慧海——佛香阁——排云阁●次轴●西侧宝云阁(五方阁)——清华轩●东侧转轮藏(湖山碑)——慈福楼(介寿堂)●辅助轴●云松巢——寄澜亭●写秋轩——秋水亭●●意图●第一自中轴线向两侧逐渐减少建筑密度和分量,出现虚实变化,运用“正变虚实”的手法逐渐减弱左右均齐的效果●第二自中心向左右的“退晕式”的渐变,烘托中轴线的突出地位●造景手法●a. 反衬烘托的手法●东西两侧零星分布的景点烘托中央建筑群,凸显皇家气派●b. 借景的手法●西面山脊尽端的湖山真意,可俯瞰玉泉山、养水湖、高水湖的借景●东侧山脊尽端的昙花阁,既是点景建筑,又可俯瞰圆明园、畅春园的借景●c. 对景的手法●昆明湖东水域南湖岛北侧望蟾阁摹拟黄鹤楼,与佛香阁呼应成对景●d. 意境的含蕴●南湖岛平面形如满月,结合岛上建筑命名望蟾阁、月波楼等,是以月宫仙境作为意境主题●B. 后山后湖景区●即万寿山北麓,整体环境幽闭●建筑布局●建筑布置随宜,惠山园、霁清轩是典型的园中之园●(4)清漪园建成后的北京西北郊●静宜园的宫廷区、玉泉山主峰、清漪园的宫廷区,构成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把三山五园串联为一个整体的园林集群●一园建成,全园皆活●●(5)颐和园(光绪年间)●颐和园沿袭清漪园的规划格局不变●重建●按原状修复,如勤政殿易名仁寿殿●改建,望蟾阁改为单层的涵虚堂●扩建●增建●沿湖三面加筑宫墙,园内园外浑然一体的恢宏气势有所削弱●植物配置大体保持原貌●(6)园中之园——惠山园(乾隆)—>>谐趣园(光绪)●惠山园(模仿寄畅园)●a. 选择与寄畅园相似的建园基址●b. 寄畅园内的土石假山宛若园外真山的余脉,惠山园也有类似情况(建在万寿山东麓,与万寿山气脉相连)●c. 都以水面为构图中心,知鱼桥(惠山园)与七星桥(寄畅园)的位置走向相同,有水尾●d. 寄畅园建筑疏朗,以山水林木之美取胜,惠山园也具备这样风格,成为当时清漪园内最富于江南情调的园中之园●谐趣园●建筑比重增大●增加庞大的建筑涵远堂,打破了建筑的疏朗●建筑用游廊串联●可取之处●建筑秩序感强,建筑虽多但不流于散乱●涵远堂——饮绿亭构成南北主轴线,往北延伸到小园林“霁清轩”●(六)避暑山庄(明清以来第二座离宫御苑)●1. 避暑山庄选址的特点●(1)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成要素(山、水、平原)●起伏的峰峦、幽静的山谷、平坦的原野、大小溪流和河湖罗列●(2)由于地形地貌形成了三大景区的格局,彼此之间互为成景,能发挥出画论中高远、深远、平远的观赏效果●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远景区●(3)狮子河北岸的远山层峦叠嶂,武烈河东岸一带多奇峰异石,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4)水景形式多,提供场地水源,构成完整的水系;水是最精彩的一部分●(5)西北的山岭挡住了冬季寒风侵袭,创造了冬暖夏凉的优越小气候条件●(6)山岭、平原、湖泊三者的关系,体现了“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原则,整体的布局烘托出帝王之居的磅礴态势●2. 避暑山庄的特点●(1)总体布局●是清代皇家园林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564公顷●总体布局为前宫后苑●宫廷区●正宫、松鹤斋、东宫●苑林区●山岳景区、湖泊景区、平原景区●●(2)宫廷区●最后一进院落为万壑松风,地势陡然下降约6米,举目北望,苑林区景观尽收眼底●从封闭的宫廷区到苑林区,豁然开朗的“欲放先收”的手法●(3)苑林区——湖泊景区●面积不到全园六分之一,却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建筑,是全园精华所在●采用堤岛划分形式●以江南水乡河湖为创作蓝本,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情调●完全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地●整个湖泊以洲、岛、桥、堤划分为若干水面,有大小岛屿8个●金山亭为总览全局的重点,发挥点景和观景作用●金山亭与山岳景区的“南山积雪”、“北枕双峰”呼应成对景●金山为一个小岛,采用“屋包山”的做法●三条游览线路(定观与动观相结合的组景方式)●东路:卷阿胜境殿——水心榭——文园狮子林——戒得堂——金山亭●中路:万壑松风——芝径云堤——如意洲——烟雨楼●西路:岫云门——驯鹿坡——文津阁●(4)苑林区——平原景区●建筑物很少,主要为四个亭子●莆田丛樾●濠濮间想●莺啭乔木●水流云在●(5)苑林区——山岳景区●建筑布置不求其显但求其隐,不求其密但求其疏朗,突出天然野趣●对景●南山积雪(与金山亭对景)●北枕双峰(与金山亭对景)●借景●四面云山(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锤峰落照(远借园外自然山景,远借外八庙之景)●(6)象征寓意●湖泊景区象征江南情调●平原景区象征塞外风光●山岳景区象征北方名山。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总论、生成、转折
中国古典园林史园林总论、生成、转折一、绪论1.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是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造,把天然山水缩移摹拟在一个小范围内的园林类型。
也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艺术成就的一种园林类型。
●天然山水园●一般建置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利用天然山水的整体或局部,进行调整、改造、加工获得天然风景之真趣的风景园林类型。
包括山水园、山地园、水景园。
如颐和园。
●按隶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建置在皇城和宫城之中,紧邻皇居或离皇居很近的地方,供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建置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
●离宫御苑●建置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供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
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为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主旨。
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不失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
●注重叠山理水的技法,形成山嵌水抱的格局,其山水都是自然山水的抽象化、典型化的缩移摹写,展现出“咫尺山林”,“江湖万顷”的局面。
●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柔●人工与自然的高度融合。
建筑的作用为点景和观景 2 组织园林空间●居住类建筑:一正两厢,儒家思想的影响●园林建筑:道法自然,道家思想的影响,人们的精神寄托●诗画的情趣●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如同诗画的章法,起承转合、变化有序、前后呼应、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诗情:对前人诗文的境界或场景的再现,运用景名、匾联、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林进行直接的点题。
●画意:注重写意,提炼自然规律,效仿山水画理的表现和笔墨技法。
●意境的含蕴(三种表述手法)●借助于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袤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摹拟于咫尺之间●预先设定一个意境主题,然后借助于山水花木建筑所构成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观察者以意境的信息●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之后再根据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的点题——景墙、匾、联、刻石等3.意境●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方面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美学范畴。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得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得栽植与建筑得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得环境、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得“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与论述园林得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得园林理论、第一节园林发展得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得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得农业公社与人类聚居得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得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得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就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得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原始文明后期得园林萌芽状态得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与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得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得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得国家地域范围、一定得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得园林类型与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得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与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得《圣经》里记载得“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与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得“天园”得旖旎风光:长久不浊得“水河”、滋味不变得“乳河”、味道纯美得“酒河”、清澈见底得“蜜河”、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得“瑶池"与“悬圃”;文字记载得“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得特点:⑴绝大多数就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她们所私有;⑵主流就是封闭型、内向型得;⑶追求美得观赏与精神得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⑷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与艺术家来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园林史一、名词解释1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
2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面称之为园、园亭、园野、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3寺观园林: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4大内御苑:建置在首都的宫城和皇城之内,紧邻着皇居或居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的皇家园林。
如:北海琼华岛5行宫御苑:建置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的皇家园林。
如香山的静宜园。
如:香山静宜园6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或者远离都成的风景地带,作为皇帝避暑、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御苑相联系的政治中心的皇家园林。
如:承德避暑山庄 7张南垣,名涟,生于明万历十五年,毕生从事叠山造园,他追求意境深远和形象真实的可入可游出发,主张以截取大山一角而让人联想大山整体形象的做法,开创了叠山艺术的一个新流派。
8张然;字陶庵,造园工匠,在北京城内建万柳堂,改建怡园,参与了重修西苑瀛台、新建玉泉山行宫以及畅春园的叠山等规划事宜。
9张南阳;字山人,他用绘画的手法堆叠园林假山,江南名园如上海潘允端的“豫园”,陈所蕴的“日涉园”,太仓王世贞的“弇园”都是出自他的手笔,他堆叠假山的手法是传统的缩移摹拟真山整体形象的路数。
10计成:计成,字无否,著名的专业造园家,形成《园冶》以书,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园林理论著作。
11《园冶》:明代成书,这是一部全面论述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各种局部、细部处理的综合性著作,全书共分三卷。
第一卷包括“兴造论”一篇,“园说”四篇,第二卷专论栏杆,第三卷分论门窗、墙垣、铺地、掇(duo)山、造石、借景,。
兴造论泛论营园要旨,是全书的总纲。
园说共四篇。
论述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其细节。
计成认为好的园林评价的标准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计成提出两个规划设计的原则是:一、“景到随机”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前者意即园林造景要适应于园址的地貌和地形特点,并尽量发挥它的特长,避开他的短处;后者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人工创造的山水环境,必须予人以一种仿佛天造地设的感觉,而是建筑的配置必须从属协调于山水环境,不可喧宾夺主。
计成重视园外借景,提出“俗则避之,嘉则收之”的原则,列举五种借景的方式:远借、临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
计成认为造园地段(山林地)最好12《一家言》:《一家言》又名《闲情偶寄》,作者李渔,字笠翁,第四卷“居室部”是建筑和造园的理论,分为房舍、窗栏、墙壁、联匾、山石无节。
13《长物志》:《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字启美,《长物志》共十二卷,其中与造园有直接关系的为室庐、花木、水石、禽鱼四卷。
14山池院、山亭院;所谓“山池院”、“山亭院”,即是唐代人对城市私园的普遍称谓。
15园林: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建筑布置,辅以禽鸟养畜,从而构成一个以追求视觉景观之美为主的赏心悦目,畅情抒怀的游憩、居住的环境。
16甬道:秦朝时期建设的穿过宫苑区的驰道在两侧加筑墙垣以保证皇上的安全。
17一池三山: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一池指“太液池”是一个宽广的人工湖,池中筑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
18奥姆斯台德(Frederick Law Olmsted,1822-1903):美国园林学家,是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1857年他与c、沃克斯(Calvert Vaux)合作规划的纽约中央公园,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园林之一,代表作品:费城的裴蒙公园、布鲁克林的前景公园、波士顿的公园林荫路系统“蓝宝石项链”。
19六国宫:秦始皇在征伐六国的过程中,每灭一国便仿建该国的王宫于咸阳北阪,于是在咸阳的雍门以东、泾水以西的渭河北岸一带,逐渐成为荟萃六国地方建筑风格的特殊宫苑群,称为六国宫。
20花石纲:“纲”是宋代水路运输货物的组织,全国各地从水路运往京师的货物都要进行编组,一组谓之一“纲”,为了广事搜求江南的石料和花木。
21沙丘芫台:沙丘芫台中的苑就相当于囿,苑、台并提即意味着两者相结合而成为整体的空间环境。
22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驰道宽五十步高出地面用金属垵泰制方尺为步每尺隔三仗种植树木。
23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二、简答1、中国古典园林的分期:生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园220年)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
转折期(公元220—589年)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全盛期(公元589-960年)相当于隋、唐,成熟前期(公元960—1736年)相当于两宋到清初、成熟后期(公元1736年—1911)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2、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含蕴3、世界园林历史阶段划分:第一阶段原始文明时期的园林;第二阶段农业文明时期的园林;第三阶段工业文明时期的园林;第四阶段现代文明时期的园林。
4、为什么说兰池宫在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答一、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岛山,乃是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二。
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模拟神仙境界,皇家园林又多了一个求仙的功能。
5、上林苑的总体特征,答:一、上林苑是一个范围及其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二、上林苑内的建筑(宫、苑、台、观等)就其已知的数量而言,他们在这个辽阔的天然山水环境内显然是及其疏朗的,间距比较大,这种疏朗的,随宜的“集锦式”布局,与秦代上林苑建筑比较密集,复道、甬道相连成网络的情况全然不同三、上林苑是一座多功能的皇家园林,具有生成期古典园林的全部功能—游憩,朝会、娱乐狩猎、通神、求仙、生产、军训等。
6、生成期园林建设的特点,答:一、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二、园林的总体规划尚比较粗放,谈不上多少设计经营。
三、园林里面所进行的审美的经营毕竟尚处在低级的水平上,造园活动并未完全达到艺术创作的境地。
7、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家园林的特点,答:一、园林的规模比较小,也未见有生产、经济运作方面的记载,但其规划设计则更趋于精密细致。
二、由山、水、植物、建筑等造园要素的综合而成的景观,其重点以从摹拟神仙境界转化为世俗题材的创作,园林造景的主流仍然是追求“镂金错采”的皇家气派,但也透露一种“天然清纯”之美。
三、皇家园林开始受到民间的私家园林的影响,南朝的个别御苑甚至由当时的著名文人参与经营。
四、以筑山、理水构成地貌基础的人工园林造景,已经较多地运用一些写意的手法,把秦汉以来的着重写实的创作手法转化为写实与写意相结合。
五、皇家园林的称谓除了沿袭上代的“宫”、“苑”之外,称之为“园”的也比较多了。
8、魏晋南北朝时期庄园、别墅的特点,答:一、庄园、别墅是生产组织、经济实体,但它们的天人协和的人居环境,及其所具有的天然清纯之美,则又赋予它们以园林的性格。
二、园林化的庄园、别墅代表着南朝私家造园活动的一股潮流,开启了后世别墅园林之先河。
三、庄园、别墅以及它们所呈现的山居风光和田园风光,促成了唐宋及以后田园、山居诗画的大发展,诗画艺术的这类作品反过来影响及于园林,特别是文人园林的创作。
9、为何说郊野寺观园林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答: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郊野寺观在选择基址的时候需要满足靠近水源、靠近树林、地势向阳背风、易于排洪、小气候良好等条件,而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多是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段,从而为形成风景名胜区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原因是山水风景地带有了寺观作为宗教基地和接待场所,相应开始修筑道路等设施,于是以宗教信徒为主的香客、以文人名士为主的游客纷至沓来。
为此,郊野的名山大川会向人们展现优美的风姿,便形成了以寺观为中心的风景名胜区,综上所述,郊野的寺观园林对于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10、东都苑(隋西苑)的基本建设情况和特点,答:在洛阳属于行宫御苑,隋代建,它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园林,西苑苑址范围内有一片略有丘陵起伏的平原,西苑是一座人工山水园,园内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和建筑营造的过程极其浩大,总体布局以人工开凿的最大水域“北海”为中心。
海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岛山。
还得东面有“曲水池和曲水殿 11、为什么说东都苑(隋西苑)的建成标志着中国园林全盛期的到来,、西苑大体上沿袭汉以来“一池三山”的宫苑模式山上有道馆建筑具有求仙和游赏用答:1意2、用十六组建筑群结合水道的穿插而构成园中有园的小园林集群,则是一种创新的规划方式。
3、完整的水系与“积土石为山”相结合而构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山水空间,而龙鳞渠绕经十六院更需要依据精确的竖向设计。
4、山上的建筑时隐时现,反映建筑技巧的提高 5、植物配置范围广泛,移栽品种丰富。
12、隋唐皇家园林的特点,答:隋唐皇家园林大体上形成了大内御苑、行宫御园、离宫御苑的类别。
一、大内御苑紧邻于宫廷区的后面或一侧,呈宫苑分置的格局,但宫与苑之间还彼此穿插、延伸,宫廷区有园林的成分苑中有宫的建置,如兴庆宫。
二、郊外的行宫、离宫,绝大多数都建置在山岳风景优美的地带,宫苑很重视建筑基址的选择,不仅保证了帝王避暑、消闲的生活享受为他们创造了一处的一投身大自然怀抱的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许多行宫和离宫知道今天仍保留着游赏价值,个别的甚至以开发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如华清宫三、不少修建在郊野风景地带的行宫御园和离宫御苑都改作佛寺,有的还增建佛塔如玉华宫四、郊外的宫苑,其基址的选择还从军事的角度考虑如玉华宫,九成宫的建设地段不仅山岳风景优美,而且是交通要到的隘口,兵家必争之地,其军事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如铜雀园 13、宋代皇家园林的特点,答:1)、规模小于唐代,没有离宫御苑的建设2)、在规划上则更精致,少皇家气派,接近私家园林。
14、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皇家园林的主要成就,答:一、独具壮观的总体规划;二、突出建筑形象的造景作用;三、全面引进江南园林的技艺;四、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15、清初皇家园林的特点,答:1、清王朝的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和皇家气派比明代表现的更加明显;2、明代的重点在大内御苑,清初的重点在离宫御苑。
16、宋朝临安皇家园林的区域,并举一例,答:行宫御苑很多,德寿宫和樱桃园在城外。
2)、大部分分布在风景优美的地段,较大的如湖北岸的集芳园,湖东岸的聚景园,湖南岸的屏山园,南园,湖中小孤山上的琼华园,北山的梅冈园、桐木园等处。
3)、其余的分布在城南郊钱塘江畔和东郊的风景地带,如:玉津园、富景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