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电影》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电影》读书笔记
《认识电影》一书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历经四十余年的洗礼,已成为百余所世界名校电影概论、影视制作、电影美学等专业的经典教材和必读书目,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读书笔记了解一下吧。
篇一看电影,学电影,做电影,大概有这么几条道儿,套用戏曲界的说法,就是科班、草班、票友。不管哪条道,如今都不断地涌现出天才与庸才。人们往往把二者的产生归咎于天分的高低,而忽略了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与传播手段,电影内在的表现规律与再现方式的传承所带来的独特的可习得的途径。这条途径,权且把它称之为一条道儿无论学院派的李安还是草班出身的昆丁塔伦蒂诺,都殊途同归地走上的一条道儿认真的道儿。
如果你看过很多电影,还不满足,想向天才学习学习,想往那条认真的道儿上挤挤,首先做的会是什么呢?
通常都选择找一本相关的书来看看。
这本书可以纵向地介绍自电影诞生之日至今为止的历史。
这本书可以按照纪传体通史那样讲述每个重要导演的风格特征和奇闻轶事。
这本书可以横向地按照国别史叙述每个国家的电影发展形势。
这本书可以梳理重要的电影理论再来个详细的解释。
还没当你奋力看完这些书籍,各种特殊、专业、抽象的术语和符号已经把好不容易攒起来的认真劲儿吓跑了。
那么,有没有一本书能够简单清楚明白地讲清楚电影里面究竟有什么道道儿呢?
路易斯贾内梯为我们带来了这本认真的《认识电影》。
在书的前言中,他说明了撰写此书的用意:“我们看电视时常不辨明影像,以被动的姿态,任它们给我们洗脑,却不会去分析它们是怎么运作,怎么塑造我们的价值观。以下的章节就面放置在一起,来说明希区柯克以摄影机运动和剪辑来取代传统的夸张的表演方法。这样认是尝试了解影视如何传播,使用怎样复杂的语言系统。我的目的不是教观众如何应对影像,而是指出观众之所以如此反应的某些原因。”
显而易见,《认识电影》是从微观的角度来考察电影的“语言系统”与“表意技术”,努力将电影元素放入现代影像系统中分析其规律。因此,路易斯贾内梯采用了“现实主义形式主义”分立的架构,以摄影、场面调度、运动、剪辑、声音、表演、戏剧、故事、编剧、意识形态、理论十一个章节的篇幅讲解不同风格的电影如何运用不同的视听元素,最后一个章节,他挑选了电影史上最著名的《公民凯恩》来从
以上十一个方面做具体而全面的实例分析,以便读者活学活用。
每一章节,作者都认真地选取有代表性的电影画面或片断为例,配上精美的插图。比如,为了表现剪辑传达出的想法和感情,特地把《怠工》的一个场景里的每个镜头都取出来,逐个画真的著述形式,让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的时间性最大程度地呈现在平面上,从而避免了读者的理解障碍。
这样认真的一本书,如今已经修订到了第十一版。1997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引进了第七版,并组织国内专家翻译出版。时隔十年,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引进了最新的版本插图第十一版。
新的版本,内容增加许多。光是插图,就有400多幅,远超过电影出版社版,而且不乏《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怪物史莱克》这样近几年的新片剧照。同时,在排版上,编辑细心地把插图与说明和相应的正文放在一起,省却了捏着文字纸张的一角再翻前翻后找对应图片的麻烦。精美的印刷使得图片显得更加大,更加清楚。16开本的大小,也更利于图片和文字的互现,而且,无论翻到哪一页,都能很舒服地摊开在桌面上,无需担心它会因太厚而自己合到一起。这些细节的改进,让读者在清楚完全领会作者意图的同时,更佳体会到图书设计本身带来的阅读快感。
新的版本,文字轻快明朗许多。这全是由于世图公司邀
请到了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女士担任翻译。焦女士在译者序中诉说了中文繁体版《认识电影》的前世今生,并为能够翻译中文简体版感到由衷的高兴。书中出现许多诸如“醒目”“花俏”等此类带有台湾遣词特点的语汇,让读者好像一边聆听路易斯先生的讲授,一边倾听焦女士的教诲。值得一提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同一影片两种译名的问题。世图的编辑在拿到译稿后,查阅资料,把台湾版译名逐个改成我们大陆所熟悉常见的译名。
一个认真的作者,加一个认真的译者,再加上一个认真的编辑团队,这些人用认真的精神,给那些喜欢电影并且想更进一步了解电影的人指了一条道儿。世界上的道路有千万条,正如世界上的图书有千万本,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中选择那条自己喜欢的并且想认认真真走下去的道儿。
篇二我挚爱的老师、著名的文化研究学者戴锦华,曾在一次活动中说过,“如果你热爱电影,不要只看故事”“没有一部电影是没有形式的,没有一部电影的形式是透明的,如果你只停留在‘哪个故事感动了我让我想起了人生的某个时刻’,你就被导演骗了,当你看不到电影形式时,你就成为导演的阴谋的牺牲品了。”
和当下动不动就提“故事至上论”,“最重要的是讲一个好故事”、“中国电影缺一个好故事”的论调相比,这可真是令人热泪盈眶。
当然,故事讲得不够好的确是个问题,但是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呢?之所以常常在市场中诞生关于电影的一元论观点,是因为管中窥豹无法见得全貌,对于电影这件事,从业者尚且如此,何谈基本没有影视美学教育传统的大众土壤?
在这种产业热门口径的旁边,《认识电影》这本书常常会站出来打脸。比如针对上述“故事崇拜论”,《认识电影》一开篇的理论基础就开宗明义的讲到,电影分为三种基本电影风格/样式,现实主义、古典主义和形式主义。对于不同样式的电影,有完全不同的核心特点和评价角度,而故事只是古典主义电影最核心的要素,并且即便如此,古典主义电影也只是尽量做到“仿真”而让人忽略形式感的强势存在。
不止这一个。
在当下市场虚浮、各种新式的产业热门观点层出不穷的背景下,阅读《认识电影》这本书会是一个连续打脸过程:比如“IP”且不说只有在天朝IP才被篡改成“根据地摊文学级别原作改编”这一定义,只说为什么有一个栽一个?从文本到电影,是简单的忠于原著或因为原作空白要塞情节进去就可以?
比如“长镜头”、“一镜到底”提到技巧,牛逼的只有长镜头吗?视听语言还有没有别的分析方式?以及长镜头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使用,应当带来的是怎样的效果?还是仅仅只是一种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