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下)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整册复习课件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整册复习课件

凡 尔 赛 体 系
华 盛 顿 体 系
如何处置 战败国( 美、英、 法、意、 日五国意 图)
中国要求 遭拒;权 利交日本 ;五四运 动;拒绝 签字
山东归还 中国;实 质宰割中 国;
调整战胜 国矛盾, 四、五 调整…利益冲 突;美主导、 重分亚太 、九 日抑制;牺牲 势力范围 弱小民族利益 (美、英 、日)
1931; 1935; 1937; 1941 (珍 珠港)
阅读下列地图: (1)图甲、图乙中的领土格局分别是根据哪一次国际会议确立的? (2)图甲、图乙中德国的版图有何不同之处? (3)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4)现代史上,德国两次成为任人处置的对象,你认为德国应从中 吸取的教训是什么?
(1)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 (2)图甲中德国的版图略小,但仍为一个统一的国家 ;图乙中德国先是被四国分区占领,之后分裂为两个国家 。 (3)一战后,协约国在处置德国问题上虽有矛盾,但 英美强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因此只将德国的部分领土归 还给原属国家;二战后,美苏两大国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 家,其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双方在各自的占领区建立了不 同性质的政权,从而导致了德国分裂。 (4)应反对和防止军国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树立和平 发展的意识;反对种族优越论,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 ( 答出其他认识,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知识结构:十月革命—向社义过渡—社义建设 一.十月革命(夺权) 条件: 经济.阶级.思想. 组织四大基础+ 一战的促进 经过: 二月革命--两权并存--四月提纲--七月事件--武装起义
特点: ①城市中心道路 ②相对落后的国家单独取胜③ 分两个阶段 经济①② 革命措施: 政治…
巩固: ①签《布约》 ②军事 ③“战时”政策(背景.内容.评价)
考点二:1917----1939年的资本主义世界

高三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大全

高三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大全

高三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梳理大全高三历史下册世界现代史知识点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05—1945)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⑴背景:①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大量封建残余阻碍了俄国经济发展;②一战使俄国成为资本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环节;③二月革命:1917·3,推翻沙皇政府,两个政权并存;④《四月提纲》:1917·4,呼吁实现革命转变。

⑤七月流血事件:1917·7,两个政权并存结束。

⑵过程:①彼得格勒起义:1917·11·7,占领东宫,推翻沙皇政府。

②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告工人、士兵、农民书》、《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⑶影响: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社会主义建设: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时间:1918—1920.②背景:紧张的军事斗争形势,“一切为了前线”③内容:业上,余量收集制;工业上,大中型企业收归国有;商业上,取消商品贸易;分配上:严格的实物配给制。

③评价:对争取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很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1921年春发生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实践证明,该政策不能作为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种模式。

⑵新经济政策:①时间:1921年开始,1924年列宁逝世,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逐渐确立,被“斯大林模式”取代。

②直接目的:解决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③内容: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量收集制;工业上在某些行业采取租让制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废除实物配给制。

④作用:1925年,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

⑤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

⑶斯大林模式①开始标志:1925年,联共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

②主要特征:产业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上,农业集体化运动;经济制度上,单一的公有制;管理模式上,高度集中的行政指令性计划经济。

③评价:优点:集中力量,在短期内实现经济较快发展;弊端:缺乏活力,最终必然阻碍经济发展。

高三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

高三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人教版

高三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人教版第一章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1.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2.二月革命的领导、性质、结果、独特结果及其分析3.《四月提纲》的内容和作用4.七月流血事件的结果和说明问题5.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时间、结果6.苏维埃政府初期的革命措施(政治、经济、外交与军事)及其意义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点6.共产国际建立的时间、性质7.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理解作为现代史开端的主要依据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原因、目的、内容(要点梳理)、主要作用9.协约国武装干涉的原因与本质综合: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措施10.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原因、目的、内容和影响比较中、俄两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途径,分析不同的原因。

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理解“新”的含义、前提条件第三节: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主要政策2.苏联的工业化有关会议及时间、特点、成果;五年计划的开始时间、前二个五年计划的成就3.农业集体化有关会议、时间、理解原因、目的、结果(影响)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问题及其原因、突出特点5.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目的、内容和影响理解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依据6.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标志主要特征、形成原因和正确评价也称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7.苏联大清洗运动(即肃反运动)的直接原因、严重后果第二章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一节:1.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巴黎和会时间、操纵国家、主要国家的意图及其实质2.构成凡尔赛体系的条约、对德和约的内容及实质3.凡尔赛体系的影响与评价综合:战后的世界主要矛盾4.国际联盟建立的时间、地点、最先提出国家及其没有参加的原因、实质及说明问题、评价5.华盛顿体系的建立——华盛顿会议掌握:背景、时间、参加国家、主要条约及影响、会议实质及影响、理解美国作为胜利者的依据第三节: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原因、特点和影响理解范围特别广的表现及原因、理解大危机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与已往经济危机相比,最主要的不同点、30年代经济危机的启示2.美国罗斯福新政背景、目的、主要内容、特点、实质及意义理解实施前提、中心措施;罗斯福主要协调的矛盾;不能消除危机的原因;新政的最主要影响3.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上台标志、内外政策理解最主要原因、法西斯上台前势力大增的原因;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的影响4.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原因、过程、特点、标志及内外政策综合:在大危机的背景下美国与德、日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比较:德、日法西斯夺权方式的异同第四节:1.共产国际七大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理解加强各国共产党自主性的原因2.30年代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和主要事件3.埃塞俄比亚反对意大利法西斯斗争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的原因;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失败的原因4.西方大国绥靖政策的含义、本质、原因、主要表现、顶峰和影响5.西班牙内战的背景、性质、结果、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原因6.德意日法西斯结盟的原因、主要过程、最终建立的标志、打着反共产国际旗号结盟的原因综合:30年代局部反法西斯斗争的各自特点、结果,分析未能遏制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理解30年代世界主要矛盾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1.德国吞并的第一个主权国家、时间、目的、影响2.慕尼黑阴谋的时间、参加者、内容、影响理解这是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的理由3.《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直接原因、时间、评价4.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全面爆发的标志分析波兰覆亡的原因;了解苏联的“东方战线”5.大战初期德国在西线的攻势6.敦刻尔克撤退的战略意义7.法国投降的主要原因8.不列颠之战的时间、结果、意义9.苏德战争爆发的时间和苏联初期失利的原因10.莫斯科保卫战的时间、胜利的意义和原因11.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时间、原因和影响12.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过程、正式形成的标志和影响第二节:1.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背景、起止时间和影响理解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主要依据2.中途岛海战的时间、特点和意义3.阿拉曼战役的时间、意义综合:按时间先后排列三大战场上的转折性战役4.意大利投降的背景、时间、影响综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时间及其表现5.开罗会议的时间、参加国家、内容6.德黑兰会议的时间、参加国家、内容7.第二战场开辟的含义、时间、标志、意义8.雅尔塔会议的背景、时间、参加国家、内容、评价10.菠茨坦会议的背景、时间、参加国家、内容综合:43—45年反法西斯盟国召开的四次国际会议的总体背景、整体意义1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影响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异同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第一节:1.雅尔塔体系形成的原因、概念、实质、主要内容、评价2.联合国建立的时间、地点、主要机构、宗旨、与国联的异同3.战后对德日法西斯处理的不同措施及原因4.冷战政策的含义及实质、主要表现马歇尔计划的目的;北约、华约建立的时间及性质;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5.概述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第二节:1.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主要阶段的时间、特点及形成原因2.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3.战后西欧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4.战后联邦德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及表现5.欧共体的建立过程、目的、性质、影响6.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结果战后德、日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启示;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综合整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格局的变化7.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问题第三节:1.苏联四五计划的时间、成就、建设中存在的问题2.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国名、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政权的实质3.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的原因4.社会主义阵营包含的国家、意义、解体过程5.苏共二十大的评价6.赫鲁晓夫改革的时间、措施、特点和失败原因7.勃烈日涅夫改革的时间、特点、失败主要原因和影响8.南斯拉夫改革的时间、特点及影响9.波兹南事件与波兰改革、匈牙利事件与匈牙利改革的史实、特点比较波兹南事件与匈牙利事件的异同10.捷克斯洛伐克改革的措施和结果苏联出兵中断捷克改革的原因、说明问题;比较:东欧各国改革的特点;分析:苏东改革失败与中国改革成功的不同原因及启示第四节:1.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时间、主要原因2.苏联开始谋求霸权的条件3.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特点、表现、原因4.尼克松主义的表现、实质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不同及原因;战后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原因及影响;美苏争霸中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第六节:1.战后新加坡、韩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2.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背景、主要措施3.韩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存在问题4.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主要问题5.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存在问题6.西亚经济发展的突出特点、存在问题7.西亚产油国与西方石油垄断资本斗争的本质、方式、结果8.西亚产油国经济发展的措施概述亚洲经济发展的启示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节:1.东欧剧变的方式、实质概况和原因2.苏联解体的过程、原因3.苏东剧变的认识第二节:1.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原因2.冷战后国际局势的总趋势、特点、形成原因及主要表现3.概述冷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第三节: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特征、发展原因、表现、实质和影响2.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形成原因、表现、特点及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知识经济的概念、出现原因、动力、支柱产业、特点、条件和影响4.可持续发展的出现背景、概念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节:1.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的原因、代表成就、特点和影响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的异同;联系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特点;联系中国史的相关内容。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下)第五章单元复习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下)第五章单元复习 知识精讲 人教版

高三历史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下)第五章单元复习知识精讲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第四章(下)第五章单元复习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下)学习中注意问题:1. 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二战后,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形成社会主义阵营,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而且形成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苏联在二战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战争的胜利使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强大,影响大增,成为唯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二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发展经济的巨大成就,并打破子美国核垄断。

苏联在社会主义运动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2)在苏联的影响和援助下,东欧建立了8个人民民主国家。

除南斯拉夫外,东欧各国都照搬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其弊端为以后国民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

(3)中国、越南等亚洲国家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

(4)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开展广泛合作,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在国际舞台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5)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虽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但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 20世纪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要转为全面收缩的原因和表现原因:①从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上比较,苏联仍落后于美国。

为了达到在军事力量方面领先的目标,苏联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程度。

但实际上,苏联的军事大国地位缺乏相应经济力量的支撑,是不稳固的。

②美苏争霸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增加了通过改革来医治国内各种弊病的难度。

表现: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核军备;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改善关系,并放弃了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弃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

3. 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美苏对中国采取的政策及原因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是它敌视社会主义的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苏中关系逐步恶化,原因是双方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苏联企图控制中国。

世界现代史(选必贯通部分)(3大考点5个易错点)(解析版)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世界现代史(选必贯通部分)(3大考点5个易错点)(解析版)2024年高考历史考试易错题(新高考专用)

专题十七世界现代史:选择性必修(贯通部分)目录考点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与货币体系【易错点1】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易错点2】“福利国家”制度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也有许多弊端【易错点3】金本位制的演变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优缺点考点二现代世界的食物生产、经济生活与科技进步【易错点1】未来世界食物生产的挑战与应对考点三现代世界的人口迁徙、战争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易错点1】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特点及影响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与货币体系01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破解】(1)基层自治和社区是西方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2)各国基层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

(3)地方政府享有的自治权越来越大,地方官员和议员都由当地选民选举产生,需要对当地选民负责。

(4)社区主要由居民自我管理。

(5)各国政府和联合国在实现基层治理方面发挥积极推动作用。

【深度剖析真题】1.(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中世纪中期,随着受教育群体扩大、王室司法行政书面化,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

这表明,当时英国()A.王权得以持续强化B.基层治理趋于规范C.农奴的依附性减弱D.世俗学校广泛设立【警示】把握西方基层治理的趋势与特点。

【问诊】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中世纪中期的英国。

结合所学“中世纪西欧,庄园是主要的基层单位”,材料中“英国庄园管理从依赖口头记忆转向书面文件”“产生了地籍册、账簿、法庭案卷等文件”等信息可以表明,到中世纪中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当时的英国基层治理趋于规范,B项正确;“王权得以持续强化”出现于中世纪晚期,且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 项;中世纪后期,随着商业和贸易逐渐兴盛,君主集权的增强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力,英国农奴制逐渐衰落,中世纪中期农奴的依附性并未减弱,排除C项;结合所学,从11世纪起,欧洲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但是D项中“广泛”表述欠妥,排除D项。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整理

高中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整理

第三部世界近现代史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一)扩张的时代(15-17世纪中期)原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扩大对外市场社会根源:西欧出现“寻金热”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东地中海地区)、切断了传统商路(东西之间的商路)条件:客观原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必要条件1.造船、航海技术发达2.罗盘针传入欧洲3.天文地理知识进步主观原因:15世纪晚期,葡萄牙和西班牙:1.完成了中央集权——具备了开辟新航路的实力2.统治者热衷于传播天主教——精神动力经过:影响:——促进资本原始积累,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1.引起“商业革命”:(1)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扩大(2)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世界各地区的商品逐渐在欧洲市场上出现(3)商路、贸易中心的变化: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引起“价格革命”:(1)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金银价值下降,物价猛涨(2)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封建主势力衰落(3)劳动人民日益贫穷3.西欧国家(葡、西)开始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4.为世界市场形成创造条件5.证实了地圆说(二)早期殖民活动时间:15-16世纪中期概况:葡萄牙:美洲:巴西(1500 年) 主要方向非洲:西岸、东岸一些据点亚洲:印度西海岸、马六甲、澳门——控制绕非洲到印度、太平洋地区的交通咽喉西班牙:美洲:墨西哥、中美洲、除巴西外的整个南美洲——主要方向亚洲:菲律宾(16世纪六七十年代)特点:主要目的:掠夺金银——没有在本国转化为资本影响:对亚非拉: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1.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几乎被灭绝2.引起了罪恶的黑奴贸易对欧洲:给殖民者带来巨额财富——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的进程:欧洲对美洲、亚洲、非洲——政治控制渗透,经济剥削掠夺改变了殖民地文化、生活方式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二、文艺复兴时间:14-17世纪兴起原因: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形成中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迫切要求摧毁教会的神学世界观,铲除维护封建制度的各种传统观念直接原因:教会神学禁锢人们思想首先兴起于意大利的原因:1.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意大利2.意大利本身的文化遗产、人才结构——较多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主流社会思潮:——人文主义:核心内容:重视人的价值,(指导思想) 崇尚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作用:积极:1.促进思想解放,促进科学文化事业发展,影响深远2.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消极:过分推崇——造成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发展:意大利:早期:诗人但丁——《神曲》——“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画家乔托——“欧洲绘画之父”彼特拉克——最先提出以“人学”对抗“神学”——“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小说《十日谈》——揭露教会的虚伪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实生活的追求鼎盛:时间:15世纪后期至16世纪前半期代表:“美术三杰”: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温柔、典雅、母爱的女性(圣母形象)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基础,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学说(16世纪) ——冲破了神权政治理论的桎梏西欧:英: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莫尔法:拉伯雷——《巨人传》德:伊拉斯谟——《愚人颂》西: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向近代科学领域的扩展自然科学:兴起:原因:1.文艺复兴运动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现象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2.面向现实世界,注重实践的时代精神风气3.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表现:天文:——开端哥白尼(波兰)——《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开普勒(德国)——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伽利略(意大利)——证实日心说——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注重实验和实践)数学、物理:突破性进展社会科学:内容:唯物主义思想家:布鲁诺(意大利)、培根(英国)评价:实质、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革命斗争(借复兴希罗古典文化,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意义:1.摆脱封建神学束缚,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促进资本主义发展3.推动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三、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背景:经济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原因:1.新航路的开辟——发展海外贸易2.资本原始积累的扩大——海外贸易、海外掠夺、圈地运动表现:1.手工工场的建立——传统工业发展2.农村出现资本主义的牧场、农场(新贵族)——雇佣关系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形成——共同利益政治原因:封建王朝强化专制统治——都铎王朝1.加强专制统治,进行宗教改革,建立“英国国教教会”2.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3.16世纪末打败西班牙,建立海上霸权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的阻碍——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的矛盾日趋尖锐(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宗教专制——迫害非国教徒、清教徒)直接原因:——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1638年):反对宗教迫害对象:斯图亚特王朝(查理一世)阶级:领导:新兴资金产阶级、新贵族(克伦威尔)主力:广大人民群众(农民、手工业者、城市平民) 任务: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概况:开端: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目的:筹措军费讨伐英格兰人结果:不少议员要求限制王权议会斗争(1640年-1642年):查理一世征收新税,遭到部分议员反对内战阶段(1642年-1649年):起因:查理一世讨伐议会经过:议会军与王党军——克伦威尔——纳西比、马斯顿荒原战役胜利结果: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共和时期(1649年-1660年):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1.对内:武力维护统治,发展工商业,清教对外:征服爱尔兰,竭力维护海外贸易2.1653年——“护国主”——军事独裁:多次解散议会克伦威尔死后:高级军官争权夺利,政局动荡——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巩固统治秩序)复辟阶段(1660年-1688年):1.查理二世复辟:实行反攻倒算政策遭到广泛反对詹姆士二世:(1)大力压制反对派(2)企图恢复天主教2.形成政党:辉格党、托利党——代表不同利益集团完成阶段(1688年-1689年):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新贵族统治的确立实质: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妥协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容: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评价: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国内: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国际:1.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特点:1.资产阶级、新贵族领导2.带有宗教色彩3.曲折性、复杂性四、欧洲启蒙运动(17-18世纪)背景:1.根本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结束旧的封建体制,需要作好舆论准备2.自然科学发展,解放了思想性质: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核心:崇尚理性主义内容:1.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2.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个人自由3.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等级制度概况:开端——英国:霍布斯:思想:他认为国家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是人民授予的。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知识点细化总结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知识点细化总结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知识点细化总结近现代史是指从近代到现代的历史时期,大致包括从欧洲启蒙运动开始的17世纪末到20世纪末,涵盖了许多重要事件和变革。

以下是一个细化总结的近现代史复习知识点,以帮助你更好地准备考试。

1.十九世纪欧洲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殖民地扩张和控制:欧洲列强通过探险、征服和殖民地来扩展他们的影响力。

他们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建立了殖民地,以及强迫工作和资源掠夺。

-不平等条约和开放门户政策: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其他国家接受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等待遇。

开放门户政策则允许列强在中国建立势力,瓜分中国资源。

2.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是由于在欧洲的政治和经济紧张关系,如军备竞赛、帝国主义争夺和民族主义激化等。

条约结束了战争,并导致了帝国主义合法化的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由于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崛起,以及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公平条约而产生的国际紧张局势。

战后,发展了冷战格局,形成了东西方阵营。

3.反殖民独立运动和民族解放:-亚洲独立运动:亚洲国家经历了从殖民地统治到独立的过程,如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等国家。

许多国家通过非暴力抵抗运动,如抵抗英国统治的圣雄甘地。

-非洲解放运动:非洲国家也迎来了解放运动,其中包括肯尼亚、南非、阿尔及利亚等国。

这些国家通过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夺回了独立。

4.冷战与冷战结束:-冷战格局:冷战时期,世界分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

两个超级大国通过代理战争和核军备竞赛等方式进行角力。

-冷战结束:冷战结束是由于苏联的解体和经济。

柏林墙的倒塌和东欧国家的民主化标志着冷战时期的结束,西方阵营获得了全面胜利。

5.科技和信息时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现代化的开始,通过机器、蒸汽动力和大规模生产改变了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

-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全球化和信息流通加快。

互联网的出现使世界变成了一个连通的整体,也带来了新的经济和社会变革。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1、胜利的历史条件:A、客观条件: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垄断组织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作用。

②程度较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较低,各种矛盾表现突出,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的最薄弱环节。

③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各种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B、主观条件:无产阶级力量壮大,革命性较强,有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有广大的农民同盟军2、经过:A、1917年二月资产阶级革命: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两个政权并存(即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列宁《四月提纲》:提出使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C、七月流血事件:抛弃了和平的幻想,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结束。

D、十月决议: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会议通过了近期举行武装起义的决议。

E、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3、政权巩固措施:①政治上: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废除旧的等级制度,宣布国内各民族人民的权利平等,废除教会的一切特权②经济上:苏维埃政权接管银行、铁路、对企业开始实行工人监督,后将大企业收归国有;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③外交发面: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其成...签订《布列斯特条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效是巩固了新生政权)④军事方面:实行义务兵役制,组建红军,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⑤经济方面: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B.评价:它的实施,使苏维埃政府能够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军事胜利;但历史证明这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意义:⑴国内: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⑵国际:①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社会主义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②大大增加了国际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和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⑶人类社会: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被看成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背景:⑴经济:长期战争使苏联经济濒于崩溃;1921年天灾造成饥荒,人民生活困苦⑵政治:①许多工人被迫改行,产业工人大减②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发生暴动2、措施:实行新经济政策⑴时间: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⑵目的: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⑶内容:①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重要工矿业国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③由实行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④实行按劳分配⑷特点: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⑸意义:列宁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C、结果:⑴国民经济逐步恢复,苏维埃政权进一步巩固⑵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性质——联邦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3)1928年,苏联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1928——1941年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4)成就:A.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C.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5)经济建设存在的问题:①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②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③国家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2、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2)特征: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否定价值规律(3)评价:在当时的条件下,曾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为反侵略起过积极作用;但其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一、巴黎和会的召开1、背景: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对比,为重新瓜分世界和共同反苏创造了条件2、时间、地点:1919年1~6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宮3、操纵国及目的:⑴* 美国:企图攫取战后世界的领导权.........................(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操纵和会⑵* 英国:保持海上霸权地位,推行“势力均衡”政策⑶* 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⑷意大利:扩大领土⑸日本:把从德国手中夺得的权益合法化4、性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5.、实质:....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对世界的一次重新瓜分二、《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建立1、凡尔赛体系①内容:签订对德的《凡尔赛和约》;签订对奥、保、土和约构成凡尔赛体系;起草国联盟约。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中)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中)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中)③反映的实质问题: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是进步的,并没有发展到阻碍生产力的程度。

因此,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还不成熟。

(2)由于各国历史条件和国情的差异,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并不一致。

俄国十月革命走城市中心道路是由俄国当时的国情(二月革命后大城市的反动势力受到削弱)和所处国际环境的特殊性决定的。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则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性决定的。

二战后东欧诸国由于自身情况不同则有多种形式:有的是在苏军配合下,由本国共产党领导起义;有的是依靠苏军铲除法西斯势力而取得胜利;还有的是通过苏军占领而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

(3)苏军1956年出兵匈牙利与1968年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性质不同。

1956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群众要求改革被敌对势力利用,纳吉政府软弱,最终发展成为反革命暴乱,应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的邀请,苏军开进布达佩斯,平息了暴乱,保卫了匈牙利人民政权,应给予充分肯定。

而1968年苏联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则是因为杜布切克改革尤其是捷克斯洛伐克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极大地冒犯了苏联领导人,因此,它是苏联公然用武力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侵略行径,中断了布拉格之春的改革,应予以谴责和否定。

(4)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比较:3.易错点解读(1)巴黎公社起义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而引起的。

此认识错误。

当时法国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巴黎公社起义只不过是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的结果,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2)十月革命后的苏俄和新中国建立后实行的土地所有制是相同的。

此认识错误。

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的是国有土地所有制。

工农苏维埃政府建立之后,立即颁布了《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和富农只有使用权。

新中国建立后,颁布《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汇编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汇编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梳理汇编近现代史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

下面将对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汇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内容。

1.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a. 文艺复兴的发端与特点文艺复兴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并逐渐向欧洲其他地区传播。

其特点包括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艺术的更新与发展以及科学知识的迅速积累。

b. 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影响启蒙运动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推崇自由、平等和人权的理念,并倡导理性思维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启蒙运动对欧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近代社会和思想的基础。

2. 英国工业革命a. 工业革命的背景与原因英国工业革命起于18世纪中叶,其背景包括农业革命和商业革命的发展。

工业革命的原因主要有科技进步、资本积累和市场需求的增加。

b. 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工业革命使英国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和劳动力的集中。

同时,工业化还带来了社会分工的深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技术创新的加速,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a. 法国大革命的背景与原因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8世纪末,其背景包括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普遍不满的积累。

法国大革命的原因主要有贵族的专制统治、经济危机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b. 法国大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法国大革命是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其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崛起,促进了法治和人权的发展,也激发了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社会变革。

c. 拿破仑时代的特点与影响拿破仑·波拿巴在法国大革命后崛起,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时代以其军事征服和行政改革而闻名,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欧洲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时代a. 殖民扩张的原因与过程欧洲殖民扩张的原因包括工业革命后市场需求的增加、科技与武器的优势以及国家利益的追求。

欧洲列强通过探险、征服、殖民等方式逐步占领了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大片领土。

世界古、近、现代史高考重点归纳及建议

世界古、近、现代史高考重点归纳及建议

世界古、近、现代史高考重点归纳及建议2008-2009年各地高考重点归纳及建议(世界古、近、现代史)一、世界古代史1、三年各地高考卷考察内容世界古代史政治经济思科文艺2008年2009年雅典民主政治范围2010年雅典民主政治评价2、世界古代史常考点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思科文艺:人文精神的起源;亚里士多德3、世界古代史备考建议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对后世的影响罗马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思科文艺:人文精神的特征4、背诵点(1)评价雅典民主政治积极:雅典民主政治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是雅典古典时代辉煌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局限:①就民主的范围而言,广大奴隶、妇女、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制度之外。

②就其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较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③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很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被滥用和误用。

雅典古典时代的辉煌诞生于民主政治的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中;雅典后来的衰落也正是这种民主政治所导致的混乱和内耗造成的。

(盛也民主,衰也民主)(2)罗马法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价值①对罗马而言,罗马法的制定与实施,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②对世界而言,罗马法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5、世界古代史关键词: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梭伦改革、民主政治奠基、财产等级制、伯利克里改革、顶峰、津贴、十二铜表法、万民法、自然法经济:商品经济发展思想文化:人文主义二、世界近代史1、三年各地高考卷考察内容世界近代史政治经济思科文艺2008年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推动社会进步的表现;拿破仑与华盛顿;美国共和制建立对世界的影响18~19世纪农业进步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启蒙运动宣传中国的原因2009年英美选举制变化表现及原因;民主政治演变趋势;英国1832年改革工业革命的条件;蒸汽机创制的影响;三角贸易形成的背景;工业革命时期的矛盾蒸汽技术产生原因;近代欧洲社会各方面变化2010年美三权分立的内容、评价;甘地经济思想评价;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拿破仑法典;立法对资阶统治的作用科技与一工二工;加大科技原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一体的过程;德国二工;西欧经济发展原因启蒙运动起因;人文主义的变化;启蒙运动的局限性;19世纪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2、世界近代史常考点政治: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影响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思科文艺:人文主义的复兴及发展3、世界近代史备考建议政治:按国别(英、德、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产生、发展及影响;社会主义运动经济:围绕世界市场的发展来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思科文艺:围绕人文主义的发展看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以典型国家为纲,整体关注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中历史《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1.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军备竞赛和同盟体系的形成-萨拉热窝事件和奥斯曼帝国的解体-斯拉夫民族问题和巴尔干战争-精英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无产阶级革命风潮和俄国革命2.世界大战后的调整-凡尔赛体系和《凡尔赛条约》的签订-国际连盟的创建和美国的退盟-德国经济危机和法国的占领-苏联的兴起和共产主义国际的组建-国共合作和中国的政治动荡3.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格局-纳粹德国的崛起和与法西斯意大利、日本的同盟-日本侵华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盟军登陆诺曼底,盟军东进的战略转变-亚洲解放战争和华工在海外的抗战-二战后的冷战和美苏对立形成4.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美国和苏联冷战的影响及国内外的对冷战态度的形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和华约的建立-能源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欧共体的建立-非殖民化和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5.第三世界的抗争与发展-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抗争-第三世界国家的新兴工业化和独立自主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兴起-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形成-世界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调整6.冷战后的世界-苏联解体和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崩溃-胡佛主义和开放的全球化-中东地区冲突与伊斯兰极端主义崛起-国际恐怖主义的威胁和安全问题-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以上只是对《世界近现代史(下)》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概括和归纳,该教材还包括了大量的细节和具体事件的讲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还需要通过阅读教材的内容、参考其他资料以及进行相关的讨论和研究。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高三历史一轮复世界现代史知识点归纳本文档旨在提供高三历史一轮复世界现代史的知识点归纳,帮助学生系统地复和回顾相关内容。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概述:1. 近代西方工业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末的英国,并迅速蔓延到其他国家。

它引领了现代工业化的时代,并对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 工业化的特点:包括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生产力的快速提升、劳动力分工与商品制造的扩大等。

- 对世界的影响:工业化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并促进了科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2. 殖民扩张与帝国主义- 殖民主义定义:殖民主义是指一个国家通过军事占领、控制和管理其他地区或国家来获取利益和资源。

- 殖民扩张的原因和方式:包括经济利益、政治和军事控制、意识形态和宗教传播等。

对于不同殖民主义国家来说,其方式有所不同。

- 后果:殖民扩张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和剥削,以及对被殖民地文化、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包括军备竞赛、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的纷争和意外的事件等。

- 战争过程:世界各大国之间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并且采用了新的武器和战术。

- 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改变了国际关系格局,导致了战后和平体系的重构,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的不稳定局势。

4.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包括纳粹德国的侵略、日本的扩张以及世界大国之间的利益冲突等。

- 战争过程:这场战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并涉及巨大的军事力量、战争犯罪和大规模。

- 战争的后果: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并催生了国际组织的成立。

以上是对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世界现代史知识点的简要归纳,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一、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问题1.几个关键问题(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解决土地、资金、劳动力、市场的方法与影响:(2)工业生产组织模式的演进:①手工工场(16~18世纪):有两类:分散的工场手工业(简单协作)和集中的手工工场。

后者是从手工业生产向机器大生产过渡的准备阶段。

②工厂制:随着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应用和机器生产的出现,传统的手工工场已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为此,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实行集中生产,工厂出现。

从此,工厂在工业化生产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③私人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晚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加强,推动企业间竞争加剧,促进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从而产生了垄断。

垄断最初出现在流通领域(如卡特尔、辛迪加),后来发展到生产领域尤其是新兴工业部门(如托拉斯)。

它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组织模式的成熟,体现了优胜劣汰原则,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速度加快。

日本的垄断组织是在政府的保护下产生的,具有特殊性。

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开创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下,美国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全面加强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新举措,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而德国和日本则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从对外扩张中求得发展发展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向一些投资多、风险大、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投资,国家政权同垄断资本紧密结合,表明国家对经济活动的计划指导性进一步加强,使世界资本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初出现黄金时期调整1973年经济危机和此后的滞胀状态,证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有限的。

20世纪80年代,美国等国开始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采取一系列促使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新举措,使经济走出困境,持续发展[fl)](3)各国对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5)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进程:①萌芽阶段(15~18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商业资本主义殖民高潮的出现,欧洲和美洲开始建立联系,同时也密切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出现了消费和生产都成为世界性的全球化趋势。

高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全新知识点

高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全新知识点

高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全新知识点高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全新知识点随着历史学科的不断发展、学科变革的引进,高考历史考试的知识点也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全新知识点被引入。

其中,世界近现代史便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历史考试中。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高考历史世界近现代史全新知识点。

一、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成立于1945年,旨在倡导国际和平与合作,促进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进步,维护全球安全。

在高考历史中,联合国被作为世界近现代史的第一知识点之一,考查内容包括联合国结构、联合国成员、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的变革等。

提供了全球性的平台,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区域冲突和重大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帮助。

联合国安理会是联合国的决策机构,其有5个常任理事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兰西共和国、俄罗斯联邦、英国和美国),有10个非常任理事国,每个非常任理事国的任期是2年。

联合国正式机构还包括大会、人权委员会、国际法院、经济社会理事会、财政理事会、国际原子能机构等机构,在考试中会有涉及。

二、冷战冷战是指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紧张关系及其所代表的阵营对抗。

它在1945年后开始并持续了四十多年直到苏联解体。

冷战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战争的模式,而且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也是二战之后世界政治、军事、经济史的重要转折点。

从高考考察内容可以看出,考试会涉及到冷战的起因、表现、影响等等,同时还必须了解多次战区、战役的基本轮廓和影响。

三、第三世界第三世界的理念最早的阐述是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当时,许多非洲和亚洲国家开始寻求独立,并探索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这一道路就是“第三条道路”。

第三世界除了指那些霸权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反对者以外,还指那些经济落后的、购买力相对低的、社会制度相对落后的国家。

高考历史涉及内容包括第三世界的定义、产生原因、普遍特征、发展趋势、第三世界问题等。

同时不仅仅涉及经济、政治层面,近年来,考试中也会涉及第三世界和其他世界的文化交流和文化合作等维度。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

世界近现代史知识点归纳世界近现代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巨大变革。

以下将对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政治方面1、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

1640 年,英国爆发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革命。

经过长期的斗争,1688 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美国独立战争为美国的独立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1775 年,莱克星顿的枪声标志着美国独立战争的开始。

1776 年,《独立宣言》发表,宣告美国诞生。

法国大革命则是最为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1789 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

革命期间颁布了《人权宣言》,传播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

2、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始于 18 世纪 60 年代的英国,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其主要标志。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大幅提高,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加剧了社会阶级的分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 19 世纪中后期,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发明和新交通工具的出现是其主要特点。

这次工业革命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3、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扩张。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法国、荷兰等国也在世界各地建立了殖民地。

殖民统治引发了被压迫民族的反抗。

印度人民在章西女王的领导下进行了英勇的反英斗争;拉丁美洲在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领导下,摆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赢得了独立。

4、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非正义战争。

1914 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着一战的爆发。

战争中,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进行了残酷的厮杀。

1918 年,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一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促进了国际格局的调整。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世界近代现代史1)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世界近代现代史1)

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考点一、 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一、新航路的开辟(1)、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各国的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了货币需求量的增加,对铸造货币的黄金需求量日益增大。

②商业危机: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道.阻碍了东西方传统的贸易,造成商业危机。

③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货币的狂热追求,受《马可波罗行记》的影响。

④精神动力:已完成中央集的酌葡萄牙、西班牙同时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地圆学说;地图绘制技术进步;远洋船的出现;武器装备的进步)。

(3)、经过:1488年,葡萄牙从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意大利人哥伦布越过大西洋到达了美洲。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证实了地圆学说。

更多(4)、影响:引起了“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与亚、非贸易扩大与美洲联系开始;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引起了“价格革命”。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金银价格下降,物价猛涨;工商业资产阶级获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引发了西欧国家积极扩张海外殖民地的活动,加快了荷、英、法等西欧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证明了地圆学说二、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扩张1.葡萄牙 1500年占领巴西;但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在非洲(非洲东岸、西岸)和亚洲(印度西岸一些据点、马六甲、澳门、摩鹿加群岛),巴西(葡最大殖民地)。

以占据军事据点为主,同时垄断商路,建立商站,欺诈性贸易掠夺大量财富。

2.西班牙 主要目的是掠夺金银。

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期,占领子除巴西以外的中、南美洲;16世纪六、七十年代又占领了亚洲的菲律宾。

以美洲为主,甘蔗生产、黑奴贸易,疯狂掠夺贵重金属3.影响:(1)欧洲的殖 民统治给亚非拉美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土著劳动力锐减,由此又引起丁罪恶的奴隶贸易。

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

高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复习纲要第一单元1919~1929年的东西方世界【单元特征整合】一.欧美资本主义世界的恢复及相对稳定时期1.经济特征⑴状况:①各国经济复苏:英法经济恢复;美日经济繁荣;德经济重新崛起。

②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强。

⑵模式、结构:私人垄断经济组织加强;国家干预经济模式出现。

⑶经济格局:美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格局被打破,向其两侧转移。

2.政治特征:⑴在时间上,经历了由1919-1923年间的动荡到1924-1929年的相对稳定。

⑵在地区上,两重均势继续:英法美继续坚持民主政治;意大利建立法西斯专政,德日法西斯抬头。

3.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高涨(1919-1923年)⑴条件:①客观:具备帝国主义基本特征;一战灾难;十月革命影响。

②主观:无产阶级力量发展及共产党建立。

⑵类型:战败国的革命运动;战胜国的群众运动。

⑶特点:①范围:规模大,范围广,反映了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到来。

②组织:各国新生共产党成为领导者,但大多数不成熟。

③任务: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社会主义道路。

④形式:多为暴力斗争形式。

4.列强对外扩张:战胜国重新瓜分殖民地5.国际关系:暂时缓和⑴表现:1919-1922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在20年代作出调整;两种社会制度维持“武装上的和平”。

⑵特征:①两种社会制度关系:由矛盾冲突到形成均势对峙②格局:列强继续争夺霸权③国际关系中心:由欧洲向其两侧转移④主导国家:英法美共同操纵世界事务6.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的问题:⑴经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国家力量对比变化;国内出现生产与销售矛盾。

⑵政治:各国政治不平衡,法西斯势力崛起。

⑶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存在各种矛盾。

二.东方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1.背景:①列强放松侵略,殖民地民族资本主义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壮大;②战后列强卷土重来,矛盾激化;③受十月革命的影响。

2.特征:①对象:大多数反帝反封②任务:大多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少数国家选择社会主义,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相结合。

高考培训世界历史下册精编课件

高考培训世界历史下册精编课件
走向新“的第大二战。次世界大战”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扩大、转折、胜 利和影响
•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及 • 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阶段:1945年8月— 20世纪80年代初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世界
案例 第二十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1917年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7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 (1)背景:随着“二战”即将胜利,防止战争悲剧重
演、规划战后世界秩序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许多 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社会经济; “二战”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使资本 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欧国 家在战争中受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而美国实力 在战争中大大膨胀起来,这为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 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 (2)过程: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代表 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会议按照美国的方 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及附 件,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 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总称布雷顿森林体 系。
• (2)由受害国对法西斯的不同态 度造成的
• (3)两国宗教信仰不同
• (4)两国的文化思想底蕴不同
• 11.二战后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起飞 的共同原因
• (1)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 (2)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 (3)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 • (4)两国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 • (5)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植等
• (2)不同点:
• ①前者体现英法美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后者体 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 ②前者是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妥协,后者则是帝国主义 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下)
'世界近现代史高考高频考点导学(下)
3.易错点解读
(1)“麦哲伦实现环球航行”的说法错误。

在新航路开辟过程中,成功实现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而不是麦哲伦。

麦哲伦在与菲律宾土著人的冲突中丧命。

(2)欧洲大陆各国和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的目的不同。

欧洲大陆各国封建君主害怕法国革命会引起本国的革命,自己也落得与路易十六一样的下场;英国是担心一旦法国强大起来,就会与它争夺欧洲和海上霸权。

(3)对拿破仑帝国极盛时期未被法国控制的欧洲国家的识记容易出错。

当时未被拿破仑帝国控制的欧洲国家不仅有英国、俄罗斯和瑞典,而且还有撒丁王国、两西西里王国以及赶走法军取得独立的葡萄牙。

(4)影响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原因:归根到底取决于各国资本主义
程度和世界
格局的变化。

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此外,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还有地缘因素等。

(5)“美国参战对一战迅速结束起了决定性作用。

”此说法错误。

俄国等国爆发革命,再结合列宁“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的论断,就容易得出交战各国革命运动的高涨是促使一战迅速结束的主要因素。

美国参战只是加速了一战的结束。

(6)“一战后的世界总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此说法错误。

该体系只是战后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并没有将苏联及共产国际包含在内。

战后世界总格局应是意识形态领域的资本主义与
主义两大社会体系并存。

(7)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关于领土划分的认识容易出错。

该体系建立后,一部分欧洲国家的领土基本上是在民主的基础上重新加以划定,这是历史的进步,应予以肯定;但另一些国家的疆界实际上是按列强的意志划定的,具有分赃性质,使欧洲产生了诸多新的民族矛盾,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的民族问题和边界纠纷更加复杂化,成为以后大国为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挑起新的国际争端的温床。

(8)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历史作用的评价容易出错。

在评价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历史作用时,首先要看到它的进步性,它的成立实现了世界范围内反法西斯力量的大联合,从、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确保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

但客观上,就英美而言,促使其态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其国家利益受到了法西斯侵略的威胁,维护和扩大利益是其重要目的,苏联也是这样。

因而在同盟内部协调各方关系时,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烙印,特别是雅尔塔会议期间,三大国首脑作出了损害中国利益的决定。

(9)“二战后美国政府始终坚持扶植日本的政策。

”此说法错误。

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之初是尽量削弱日本,使之不能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同时,美国还在日本进行民主改革,铲除军国主义残余,但保留了日本天皇体制。

从1948年起,由于冷战加剧,中国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才改变了对日政策,决定把日本作为美国对付共产党国家、称霸亚洲的基地,开始扶植日本。

联盟
(10)“马歇尔
实施的对象是西欧。

”此说法错误。

它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采用经济手段帮助欧洲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

适用地区:亚洲以西的欧洲大陆,包括战败的德国和对手苏联。

目的:一是控制受援国;二是遏制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扩展(根本目的)。

(日本得
到美国经济上的扶持不是通过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通过国家资金援助和私人资本家投资)(11)“赫鲁晓夫上台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的政策导致美苏关系严重恶化”的说法不准确。

因为“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政策的提出,事实上是一度使美苏关系有所缓和。

(12)“20世纪70年代美国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的说法错误。

由于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实力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奉行相对独立的政策,与美国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

美国虽然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丧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4.时政
链接
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66周年纪念日仪式上说“应将侵略战争的悲惨教训讲述下去”;《中美反垄断和反托拉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署;七国集团联合声明保金融稳定和经济增长;中非合作论坛;中美战略对话;中国与东盟的合作;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推进战略合作;《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界定我国六大核心利益;《2011—2012全球竞争力
》的发布等。

六、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
1.基本情况
(1)理论创新成果:
①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

特点是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反对宗教神学世界观。

实质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

它促进了
发展,反映了人格意识的觉醒,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但对它的过分推崇,也导致了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造成社会混乱。

②理性主义:欧洲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17~18世纪,西欧国家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而封建专制制度成为其发展的障碍;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启蒙思想家批判旧制度,提出了资本主义“理性王国”的蓝图——天赋人权(核心)、社会契约、三权分立、人民主权、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

它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推动欧洲、美洲、亚洲国家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进行斗争。

③重商主义:也称作“商业本位”,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其主要主张是发展
业,取消国内关卡,鼓励出口,减少进口,以增加货币总量。

④自由主义:工业革命中,力量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地位。

1776年,英国亚当·斯密
《国富论》,主张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它促进了自由主义运动的兴起,推动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马克思主义: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人运动兴起的产物。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科学理论,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⑥列宁主义: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想体系。

它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其理论创新包括: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社会主义革命能够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由城市到乡村的十月革命道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等。

⑦凯恩斯主义:面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反危机经济思想,推动了美、英、法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二战后,这种经济思想
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广泛信奉,促进了西方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973年经济危机的发生和接着出现的“滞胀”状态,使凯恩斯主义开始受到怀疑。

(2)科技发展历程:
①近代自然科学的开端:近代自然科学是以文艺复兴时期天
革命为开端的。

波兰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动摇了封建神学的基础;德意志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的规律;意大利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证明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意大利的布鲁诺和英国的弗兰西斯·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