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之古代文化常识习题1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一56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如“奉行故事”“虚应故事”。
《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之下矣”中的“故事”即此意。
B.中官:中官在古代含义较多。
最初是古官名,后来还可指宫内、朝内之官。
本文的“中官”指宦官,又称奄人,内官,内臣等。
C.“出为湖广左参议”中的“出”指京官外调。
《琵琶行》中的“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中的“出官”也是这个意思。
D.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
又称抚台。
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
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
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56.A(《六国论》中的“故事”是“旧事,先例”的意思。
)5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
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B.禁中,即宫禁。
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
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C.关中,指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一带,因为西有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所以取四关之中之意。
D.戍漕,是指陆路运输军需物资。
古代军需物资运输以水路运输为主,水路不通处辅以陆路运输。
57.D(戍漕,是指水路运输军需物资。
)5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迁”是表示中国古代官吏调动、升贬的常用词语。
一般情况下,用“左迁”来表示升官。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还有“致仕”。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 上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题附答案上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隐讳,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讳名,是古人对身份显赫的人或自己的尊长不能直称其名,避称其名。
B、“《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后来有补充注释《春秋》的书,称为春秋三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C、中国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一甲若干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旧指男子冠礼女子及笄时取与本名意义无关的别名,自称称名,称人用字。
B、“天宝末”,指用天宝年号纪年的最后一年,天宝是区别于开元的唐玄宗晚期年号。
C、“牢醴”,指祭祀用的牲品和甜酒,牢又分为太牢与少牢两种,牛羊猪各一叫太牢。
D、“赠司空”,指死后被追封为司空,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匈奴”、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乌孙等古代国家政权,都是张骞出使西域过程中所到、所闻之处,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上。
B、“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为姓氏,甘父为名,奴,是其做家奴的身份。
后文提到被封为“奉使君”的堂邑父,就是指他。
C、“汉节”:汉代朝廷派出使臣或传达皇帝命令时,凭节为信,中央设有专门掌管符工的官员,名叫“符节令”。
苏武就曾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
D、“匈奴”:中国古籍中的匈奴是秦末汉初称雄中原以北的强大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居于南夷,随畜牧而转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起家:起之于家而任官职。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
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古代文化常识,为高考新课标卷语文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之一,该题涉及面非常广,且无明确的出题范围,是考生备考中的一大难题。
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一份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供参考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考语文全国卷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1《窦娥冤》1.缥缃:代指书籍。
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
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
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
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
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
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
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
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
(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5)杂,杂角。
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辛弃疾词两首》1.把吴钩看了: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入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
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布衣,指平民百姓。
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织物,“帛”指丝织品。
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
我国古代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黔首、黎民、庶民、苍生、黎元、元元、氓等。
B.西席、西宾是旧时家塾教师的代称。
唐以前,俗以东向座为尊。
宾客至必请入西席面东而坐,故尊称私塾教师为西宾,亦称西席。
C.致仕,古代官员奉命退休。
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表示退休。
D.《谏太宗十思疏》,“疏”通称“奏疏”。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
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乘。
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代乘车之法,尊者居左,驭者居中,陪乘者居右,负责行车安全。
B.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和豕,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C.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他是“元曲四大家“之首,与白朴、马致运、汤显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D.《孟子》: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现存七篇。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是南宋以后科考必读书。
3.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文学是“五四”以来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白话文学,属于中国现代文学体系,主要体裁包含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等,鲁迅的《阿Q正传》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
B.“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初七,指农历七月初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祭织女以乞巧;下九,指农历每月十九,古代每月十九日,妇女们常置酒欢聚,嬉戏娱乐。
C.《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收录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
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练习(含答案)
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 京都。 C(只有嫡子中的长子才是继承人 )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 “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 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 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 130篇。
D.“乞骸骨”指古代官员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类似的词语 还有“致仕”。 C.左迁是贬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 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 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 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 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1.(2016年石家庄质检一)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贞观”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帝王用来纪 年的一种名称。
B.“陛下”原来指站在宫廷台阶下的侍者,后来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 帝王的敬称。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 (1)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之科举制度一、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 2.明清时期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称为“大比”。
乡试是科举考试的开端,所以称为大比。
乡试之年称为大比之年。
(√)[拓展]“比”是考核的意思。
明清以前,大比泛指科举考试。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拓展]在唐代“举人”是指没有学历的人。
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
明清时乡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俗称孝廉),参加乡试取中的第一名举人称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合称“三元”。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和管理学校,称为“官学”。
由政府提供“廪膳”,选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拓展]“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大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拓展]“庠”的主要功能是养育、培养,“序”的主要功能是学习“射”这门技艺,“校”的主要功能是教授知识。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才。
(√)[拓展]书院始于唐代,宋代书院大兴。
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为著名。
8.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拓展]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又称文童、儒童。
9.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拓展]“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为秀才10.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一)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 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 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 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 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B 晦是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朔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秦王:最初是周代诸侯秦国的君主,后世也有多 人受封或自立为秦王,如李世民。 B.轻骑:骑指骑兵,古代作战,一人一马为一骑; 轻骑指骑兵数量少,战力不强。 C.己西:“己”为天干名,“西”为地支名,干支 结合可记年、月、日,这里是记日。 D.陇:这里指陇山,在现甘肃、山西交界的地方。 现在的“陇”可用作甘肃的简称。
B 轻骑,指装备轻便的骑兵,不是指“骑兵 数量少,战力不强”。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 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坟素,与“坟典”“坟籍”“坟策”意义相近, 均可用来泛指古代典籍。 B.台阁,台、阁等建筑物的合称,汉时指尚书台, 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敕书,古代官府发布的一种公文,用于朝廷或 地方任官封爵或告诫僚属。 D.衮章,衮指古代君王等人穿的礼服,衮章是衮 衣上的纹样,也借指三公。
A、宋代中殿试称及第出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确的一项是(3分) 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 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 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 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D.践祚,也称践阼,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 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1)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专题复习附答案(1)一、高考文化常识1.下列各项中,关于三国人物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刺杀董卓的计划虽未成功,但相比王允等人的痛哭,曹操挺身而出的行为,体现了他有胆有识、有勇有谋的品质。
B. 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此时,孙策虽占据江东,但曹操早已料定他必将身败名裂。
C. 诸葛亮出场之前,作者安排了他的童仆、友人、兄弟、丈人出场,侧面衬托了他高超旷逸、清俊洒脱的形象。
D. 诸葛亮出仕前,过着躬耕南阳的生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格追求。
2.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惊蜇—谷雨—霜降—寒露B. 清明—小满—秋分—白露C. 雨水—芒种—小寒—大雪D. 春分—大暑—处暑—小雪3.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出于礼貌和尊敬,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如称司马迁为司马子长,杜甫为杜子美,柳宗元为柳屯田,韩愈为韩退之。
B. 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丧服的轻重。
期,指的是穿三周年丧服;功,又分为大功、小功。
大功,穿九个月丧服;小功,穿五个月丧服。
C. 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如伯秋、仲秋、季秋。
中秋节又处在仲秋的中间,所以也叫仲秋节。
D. 魏晋时期,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郎中是尚书省的属官;洗马,即太子洗马,是太子侍从官。
4.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
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B. 修禊事也。
修禊: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C. 期功强近之亲。
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
D. 余自束发。
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5.下列诗句,都有节日习俗的描写,若以节日的时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①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一)答案版
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一)答案版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一)答案版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XXX: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XXX。
清代以后逐渐称南海。
文指XXX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XXX皇帝的主持下,由XXX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席卷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以下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XXX (XXX)、XXX(世宗)、XXX(中宗)、XXX(高宗)、XXX(XXX)、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XXX、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XXX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XXX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XXX搜集、至XXX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XXX”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XXX,XXX因长居XXX,以XXX为姓。
2023届高考语文题型之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试题及答案汇编(一)--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届高考语文题型之古代文化常识最新试题及答案汇编(一)统编版高三总复习古代文化常识2023届最新试题汇编(一)(1至25练)01【2023届高三暑期8月学科能力测试】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异学,指“儒释道”以外的其他学说、学派,涉及面广,对后世学说影响很大。
B.神宗,文中指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
庙号是中国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的名号。
C.移疾,古时官员以生病为由请求朝廷准许自己归家休养,多为请求辞官的婉辞。
D.横渠先生,是对张载的尊称,古人有时以任职地、居住地等称其人来表示尊敬。
02.【广东省2022届新高考.压轴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封,北宋都城,即今河南省开封市。
当时与东京洛阳相对,故又称西京。
B.幕府,因军队出征使用帐幕,故指将帅办公之所,后泛指军政大吏的府署。
C.起复,指官员遭父母丧时服丧期未满而应召任职,明清时指期满出而任职。
D.雩祀,古代祈雨的祭祀;舞雩与之相关,是求雨时举行的伴有乐舞的祭祀。
03【广东省2023届新高三省级摸底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文言知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岳: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唐尧之臣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四人,分管四方,故称四岳。
B.主稷:稷,一种谷物,百谷之长。
主稷,文中是说弃是谷神,受时人信仰供奉;历代王朝祭祀稷神以祈丰收。
C摄政:代替君主处理国政,指在君主年幼不能亲自执政或其他原因不能临朝时,由其他人代行君主权力。
D.大理:掌司法及刑讼的官。
秦时称廷尉,汉景帝中更名大理,其后二称同行。
唐后各代均承前制设大理寺。
04【广东省惠州市2023届高三第一次调研】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苍头,古时用来指以青巾裹头的军队,又指头发花白的老人,也用来代指奴仆,本文取第三种意思。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必考题之文化常识提高训练(40题)
高考语文必考题之文化常识提高训练(40题)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考语文复习: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 (4)、以“名号”命名 《稼轩长短句》作 者辛弃疾,号稼轩。
(5)、以“字”命名 《李太白全集》作者 李白,字太白
(6)、以“官职”命名 《杜工部集》作者 杜甫,官至工部员外郎。
(7)、以“年号”命名 《嘉祐集》作者苏 洵,该集为宋仁宗嘉祐年间编辑。
• 庙号谥号年号尊号:
•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 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 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 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 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 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 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 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 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 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 才都有了庙号。
• 肃拜,是拱手礼,并不下跪,俯身拱身行礼。 推手为揖,引手为肃。其实也就是揖。这是军 礼,军人身披甲胄,不便跪拜,所以用肃拜。 其他几种拜礼都是正拜的变通。
• A.黥刑
B.膑刑
C.宫刑
D.劓刑
•A
• 相关知识:
墨 在罪犯面部、耳后、颈项、手臂上刺刻后涂以墨的
刑罚,是最轻的刑罚。战国时秦称为黥刑(在脸上刺字), 广泛适用,并与其他刑罚相结合。
劓(yì) 割掉鼻子的刑罚。重于墨刑,轻于剕刑。起源于 夏,周代广泛适用。
刖 断足的刑罚。也称剕刑。重于劓刑。春秋战国时普遍
• 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 年),清朝第六位皇帝
• 庙号:清高宗
• 年号:乾隆
• 乾隆皇帝的尊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 先觉、体圆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 神圣纯皇帝”。
•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精炼120题(附答案及详细解析)古代文化常识精练(1)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古代文化常识及综合性学习复习题带答案 (1)
古代文化常识复习题古代文化常识复习题1、下列哪一部作品属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的“五经”?( D )A、《大学》B、《中庸》C、《论语》D、《春秋》2、在下面几种语境中敬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语境:①麻烦别人②请人改文③求人原谅④请人批评A、打扰斧正包涵指教B、劳驾打扰赐教斧正C、包涵打扰赐教指教D、包涵打扰赐教斧正3选择题:对下列诗句所表明的节令,按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A )(1).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4).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A.(3)(1)(2)(4)B.(1)(3)(2)(4)C.(2)(3)(1)(4)D.(4)(3)(1)(2)4、下列地支与其十二生肖配对正确的是( B )A、子——兔B、巳——蛇C、酉——猴D、申——鸡5、“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 A )A、口吃B、好说谎C、喜欢骂人D、喜欢无病呻吟6、“耳顺”代指什么年纪?( C )A、四十岁B、五十岁C、六十岁D、七十岁7、书画作品中的“四君子”通常指哪四种植物?( A )A、梅兰竹菊B、梅松竹兰C、梅荷兰菊D、梅荷竹菊8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令的情景.按节令的时序,四首诗依次排列恰当的一项( D )1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
直到天头无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
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A 2 4 1 3B 4 2 1 3C 1 2 4 3D 4 2 3 19“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指的是哪个传统节日?(寒食节)10.庆阳的香包闻名全国,有人撰写一副对联赞扬它。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
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一、中国古代文学1. 下列哪个朝代被誉为“诗的盛世”?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3. “唐宋八大家”中,不属于唐朝的是哪位?4. 下列哪部作品是屈原的代表作?5.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师傅是哪位神仙?二、中国古代文化1.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包括哪些?2. 下列哪个节日源于古代的“寒食节”?3. “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4. 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第一名被称为什么?5. “五岳”中的南岳是指哪座山?三、中国历史常识1.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间是哪一年?2. 下列哪个朝代实行了“三省六部制”?3. “杯酒释兵权”说的是哪位皇帝的故事?4. 诸葛亮去世的地点是哪里?5. “安史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四、中国古典诗词1.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哪首诗?2. 下列哪个诗人被誉为“诗仙”?3. 《将进酒》的作者是谁?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出自哪首诗?5.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词出自哪位词人?五、中国现代文学1. 《围城》的作者是谁?2. 下列哪部作品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3. 茅盾的代表作《子夜》属于哪个文学流派?4. 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哪些作品?5.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谁?六、中国文化常识1. 中国传统节日中,被称为“元宵节”的是哪一天?2. 下列哪个是我国的国粹?3. “五行”指的是什么?4.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分别是哪四位?5. 下列哪个成语出自《论语》?七、中国历史名人1. “卧薪尝胆”说的是哪位历史人物?2. 下列哪位是“初唐四杰”之一?3. “精忠报国”是哪位民族英雄的典故?4. 下列哪位科学家发明了地动仪?5. “一门父子三词客”指的是哪三位历史名人?八、中国地理常识1. 我国的母亲河是哪条河流?2. 下列哪个城市被称为“九朝古都”?3. 中国最大的咸水湖是哪一个?4.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中的黄山位于哪个省份?5. 下列哪个地区被誉为“天府之国”?九、中国哲学思想1. “仁者爱人”是哪位思想家的核心观点?2. 下列哪个学派主张“兼爱非攻”?3. 《道德经》的作者是谁?4. “格物致知”是哪位理学家的主张?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哪部经典?十、中国语言文字1. 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2. 下列哪个字是“六书”中的象形字?3. 汉语拼音的创始人是谁?4. 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字”指的是什么?5. “仓颉造字”的故事中,仓颉是哪个朝代的人物?十一、中国艺术1. 中国古代绘画中,被誉为“画圣”的是哪位画家?2. 下列哪种戏曲起源于江苏昆山?3. “高山流水”典故中的琴师是哪位?4.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斗拱”结构起源于哪个朝代?5. 下列哪个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十二、中国民俗风情1. 中国传统婚礼中,新娘为什么要盖红盖头?2. 下列哪个节日是中国的传统情人节?3. “端午节”的习俗中,人们为什么要赛龙舟?4.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满汉全席”起源于哪个朝代?5. 下列哪个地方被誉为“中国功夫之乡”?答案一、中国古代文学1. 唐朝2. 曹雪芹3. 韩愈4. 《离骚》5. 唐僧(玄奘)二、中国古代文化1.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2. 清明节3. 笔、墨、纸、砚4. 状元5. 衡山三、中国历史常识1. 公元前221年2. 隋朝3. 宋太祖赵匡胤4. 五丈原5. 唐朝四、中国古典诗词1. 《诗经·郑风·子衿》2. 李白4. 王维《使至塞上》5. 苏轼五、中国现代文学1. 钱钟书2. 《呐喊》3.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4. 《雾》《雨》《电》5. 路遥六、中国文化常识1. 农历正月十五2. 京剧3. 金、木、水、火、土4.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5. 温故而知新七、中国历史名人1. 越王勾践2. 王勃3. 岳飞4. 张衡5. 苏轼、苏洵、苏辙八、中国地理常识1. 黄河2. 洛阳4. 安徽省5. 成都平原九、中国哲学思想1. 孔子2. 墨家3. 老子4. 朱熹5. 《周易》十、中国语言文字1. 商周时期2. 日、月、山、水等3. 周有光4. 读音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替换的字5. 黄帝时期十一、中国艺术1. 吴道子2. 昆曲3. 伯牙4. 汉朝5. 敦煌莫高窟十二、中国民俗风情1. 为了避邪驱恶2. 七夕节3. 为了纪念屈原4. 清朝5. 河南省(尤其是登封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如宋太祖、明太祖等。
B.金陵,即现在的南京,曾名“建康”“邺都”,史上曾是东晋、吴、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
C.“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江左,又称“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斜流,古人以东为左而得名。
B.转,指职务调动,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调”“徒”等,而”迁”一般指官职提升。
C.大统是年号,年号是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起算之年称为“建元”。
D.爵是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设置王、侯、伯、子、男五等,后代因时改制。
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旧唐书》是二十四史之一,二十四史是官修的正统的史书,大体包括本纪、世家、
列传等几部分,在编排体例上采用编年体编写。
B、在涉及官职变动的词语中,“迁”一般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如“迁持节郑州诸军事
兼郑州刺史”而“擢”指提拔,如“擢为泽潞节度使”。
C、“乘舆”常为皇帝的代称,“幸”则指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文中“乘舆幸陕”就
是指皇帝到达陕北。
D、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给予他们的一个寓含
褒贬评价性质的称号。
“太保”就是皇上追赠李抱玉的谥号。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中,官名,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
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遺。
宋代以后,也称医生为郎中。
B.擢,提拔官职,在文言文中有许多表示官职升迁的词语,如“授”“出”“举”等,就有提拔或者授予官职的意思。
C.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D.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朔”,即初一。
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长,是司马迁的字。
古人既有“名”又有“字”,“名”是成人后由自己或请名人取的,“字”是出生时由长辈取的。
B.太虚,指空寂玄奥之境,如《红楼梦》“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
C.楚汉,分别指西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他们曾为争夺政权而发动了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之争”。
D.庖丁,“庖”指厨师,“丁”是名。
古代称呼以某种技艺为职业的人,常在其名前加上表其职业的词,如优孟。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试: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等级,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第一名称为“会元”。
B.庶吉士:官名,明朝初置,永乐二年始专隶属于翰林院,选进士中长于文学及书法者充任。
C.正旦:每年正月初一。
在明代,百官在这天需朝贺天子,但太子不能受百官的朝贺。
D.节钺:符节和斧钺,象征权力。
古代天子授与官员或将帅节钺,仅仅代表一种不具实权的荣誉。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秩满,指的是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一般官员任期届满就会调迁。
B.服阕,是指守丧期满除服。
“父忧去职,服阕,复旧官。
”中“服阕”也是这个意思。
C.开元,唐玄宗李隆基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继位后首创,明以后一般一帝一号。
D.侍郎,官名。
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
唐以后,官位渐高。
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以侍郎为长官。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行人:官职名。
春秋战国时各国都有设置,明代设置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B.畿辅:畿,取其“京畿”一词中的含义;辅,相当于汉代所说的“三辅”之地。
合指京都附近的地区。
C.移疾:意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是居官者请求辞官的委婉说法。
相同的说法还有“移病”。
D.赠:指赐给官爵名号。
依大臣所做事迹,帝王当庭赐予其相应的称号,为“赠谥”。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指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参加殿试及第者,进士科一甲三人,依次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B.服除指守丧期满后脱掉孝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其中大功服穿一年,小功服穿六个月。
C.诰命又称诰书,是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明代封赠一品至五品官员时授以诰命。
D.工部是我国古代官署名,属中央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交通运输等。
参考答案:
1.B 南京在东吴时曾名“建业”,“邺都”在今邯郸临漳,是三国曹魏的都城。
2.D五等爵应为“公侯伯子男”。
3.A采用纪传体编写。
4.B“举”是“推举”“举荐”的意思,并不是“提拔”或“授予官职”。
5.A名和字的解释颠倒了。
6.D项“仅仅代表一种不具实权的荣誉”表述错误。
7.D 三省长官为尚书,副手为侍郎。
8.D 赠指赐给死者。
9.B(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