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题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考情分析文学常识在新高考中为语文科目的必考题之一,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
题目常课内外结合。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夯实课内知识,又要有一定的课外知识拓展。
真题一览1.(2022·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
“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嫠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2021·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4.(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共25题,附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古代文学文化常识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
“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
“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
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
毂,车轮的中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
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
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
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士用四佾,大夫用二佾。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区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的地。
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
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
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
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
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 起 )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
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 );不
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 ( 劣马拉车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上 ( 向上 )食埃土,下( 往下 )饮黄泉,用心一( 专一 )也。蟹六 跪而( 表并列,可不译 )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这是它心思浮躁的缘故 )。
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 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 子”一词有了德性。 B.古代以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唐代改“里长”为“里正”,杜甫 有“去时里正与裹头”的诗句。 C.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故半步称 “跬步”。 D.刺史原为巡察官名,“刺”,检核问事之意。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 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5.《劝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 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 锲而不舍 ”。
6.《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进行说理的句子 是“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7.《劝学》中劝导我们要从每一小步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日积 月累,才能取得成功的句子是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100题(一)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解析:D项,科举时代,不论什么年龄的读书人在未考取秀才资格之前都叫 “童生”。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促织:又名蟋蟀、蛐蛐。传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 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B.里正: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的一种基层官职,明代改名里长,主 要负责掌管户口和纳税。 C.东曦:通常指初升的太阳。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叫 祝融,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中驰骋。 D.兰若:即阿兰若,佛教名词,原意是森林,引申为躲避人间热闹 处之地,也泛指一般的佛寺。
答案:C
解析:C项,太阳神的名字叫羲和、东君。“祝融”是火神的名字。
四、文言翻译 (1)展玩不可晓。
答案:翻来覆去的细看,却不明(是什么意思)。
(2)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答案:即使价值连城的宝玉也比不上它珍贵。
(3)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
答案:祸根,你的死期到了!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算账!
(3)靡 ①靡计不施,迄无计( 无,没有 ) ②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败退 ) (4)发 ①窥父不在,窃发盆( 打开 ) ②于败堵丛草中,探石发穴( 挖开 ) ③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丝毫 )
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 清代杰出文学家,优秀短篇小说家。 B.《聊斋志异》是中国18世纪成书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共400多篇。“聊 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 C.《聊斋志异》内容极为丰富,故事主要来自民间传说,也有根据前人 传奇或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 D.童子,即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中未能考取生员(秀才)的年轻读书人, 被称为童生或儒童。
全国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全国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古代文化常识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和民俗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解答全国卷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请您耐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2. 中国古代的文化是世界上独特的文化传统之一。
3. 古代中国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
4.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5.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6. 古代中国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
7.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
8.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
9. 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重视孝道和家族的延续。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11. 古代中国的封建等级制度中,士农工商是主要的社会阶层。
1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
13. 中国古代的画家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绘画被视为一种艺术表达。
14. 古代中国的建筑以宫殿、庙宇和园林为主,讲究和谐的布局和精美的细节。
15. 青铜器是古代中国象征权力和地位的重要物品。
16. 古代中国的服饰讲究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女性的饰品尤其多样化。
17. 中国古代的音乐包括宫廷音乐、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等。
18. 古代中国的诗歌以唐诗为代表,形式多样,言简意赅。
19. 中国古代武术是一种独特的身体训练和武器技能,注重内外兼修。
20.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上的国饮。
21. 古代中国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儒教、道教和佛教。
22. 中国古代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行。
23. 古代中国的纪年以皇帝的年号命名。
24. 中国古代经典的《易经》是研究自然和人生哲理的重要著作。
25. 京剧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传统戏曲形式之一,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形式。
26. 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擅长运用草药和针灸进行治疗。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⑥律知武终不可胁( 威逼而致屈服 ),白( 告诉 )单于。单于愈益欲 降之。乃幽( 囚禁 )武置大窖中,绝( 断绝 )不饮食。天雨 ( 动词,下 )雪,武卧啮( 咬,嚼 )雪,与旃( 同“毡”,毛织的毡毯 )毛并 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 以之为,把他当作 )神。乃徙武北海上无 人处,使牧羝,羝乳( 动词,生子 )乃得归。别( 分开、离析 )其官属常 惠等各置他所( 别的处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 ( 同“弆”,收藏 )草实而食之。杖( 名作动,执、拄 )汉节牧羊,卧起 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 ( 名作动,结网 )纺缴,檠( 名作动,用檠矫正 )弓弩,於靬王爱之,给 ( 供给 )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 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困顿 )。
⑦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 访求 ) 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 备办 )酒设乐。因谓武曰: “单于闻陵与子卿素( 一向 )厚( 深厚,这里指关系好 ),故使陵来 说足下( 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 ( 白白地 )自苦亡( 同“无” )人之地,信义安所见 ( (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示 )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 扶辇下除( 是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 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 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答案:您(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死在您面 前!
( 逮捕监禁 )张胜。
⑤武益愈( 渐渐痊愈 ),单于使使晓( 通知 )武,会( 会同 )论 ( 判罪 )虞常,欲因( 趁 )此时降( 使动,使……投降 )武。剑斩虞常 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 判处 )死。单于募降者 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 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 说什么 )相坐?”复举剑拟( 比画 ) 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 幸好 )蒙大恩, 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 满 )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
2025届高考文化常识复习:古代基础文化常识+课件
12.我国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律, 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
是徵音的变调,音调悲凉。
13.起家,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成语”白 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
与成语‘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一样的”错, “白手起家”中的“起家”是“发家”的意思。
7.大牢,即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 牲全备为‘太牢”。 “大牢具”是指牛、羊、豕三牲皆 备的饭食,属待客的最高礼节。
8.游其门,指后辈学子非常仰慕当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因为古代设官分 职,官员都各有专司,所以称作“有司”。
10.出,古代对京官外调的一种说法, 11.谥,即谥号,古代指在对某个历史人物盖棺论 定时,选用的一个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平辈、晚辈称字表尊敬”错误。对平辈、尊辈称字表尊 敬。
3.万乘:古代一辆四匹马驾的兵车,车上3名甲士,外加 72名步卒,称为“乘”,按周代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 后世以“万乘”称天子。
4.在古代,“拜”“授”“除”“补” 表示授予官职, “拔”“擢”“陟”表示升迁官职,
“贬”“谪” “左迁” 表示降职,“罢”“黜”“废” 表示免除官职。
5.社稷,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谷神和土神是在以农为 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社稷后来成为国家 的象征。社为土神,稷为谷神。 6.官场中,是以官阶大小来分座次的,最尊贵的皇帝座 位是座北向南。因此,古代常把称帝叫作"北面",而把 称臣叫作"南面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 7."郎中".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 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战国时为宫廷医生"错.应 该是"战国时为宫廷侍卫"。郎中作为医生始于宋代。宋 代南方称为医生,北方称为大夫。 8."丈人"可以指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也可以专指 妻父,《苏武传》中"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中的"丈人"是 前一个意思。正确
高中语文2023高考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共40道,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必考文化常识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北面,古代君主面向南方而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向北方,因此“北面”一词有向别人臣服的意思。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皆是用爵称。
C.四书为儒家经典,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春秋》合为四书。
D.“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主要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盲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著作。
相传为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作。
C.按剑而跽,握着剑,挺直身子。
这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D.冠者,成年人。
古代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童子。
少年,未成年的男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其中全部采用了委婉讳饰说法的一组是()①慈父见背②舅夺母志③猥以微贱④愿乞终养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它依孔子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的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B.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
C.“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是指办事的官吏,这里是对对方的敬称;“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中的“舍人”是指宦官。
D.“乃请荆卿曰”中的“卿”是古代对人的敬称,而“我自不驱卿”中的“卿”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学常识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一、高考文学常识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课文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杂文,文中“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强调了“拿来主义”者应有博大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
B. 杨绛,祖籍无锡,中国现代作家、翻译家。
作品有《干校六记》《围城》等。
C.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东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为最后。
从《鸿门宴》中的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 文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人。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指南录》是文天祥一部诗集的名称,取名于“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指南录后序》是为这部诗集写的序言,因为作者写这篇序之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故本篇称为“后序”。
2.下面是吟诵我国四大名楼的诗句,诗句与所咏对象对应恰当的一项是()甲: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
中流或有蛟龙窟,卧听君山笛里声。
乙:南浦湍声流夕照,东皋春色带云锄。
王韩文焰冲牛斗,未信当年独愧卢。
丙:楚思渺茫云水冷,商声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溅头陀寺,红叶林笼鹦鹉洲。
丁:天河一泻浪重重,滚滚黄波九曲盈。
弯际楼媚千树碧,炎炎烈日火斑红。
A. 甲——滕王阁乙——岳阳楼丙——鹳雀楼丁——黄鹤楼B. 甲——黄鹤楼乙——鹳雀楼丙——岳阳楼丁——滕王阁C. 甲——岳阳楼乙——滕王阁丙——黄鹤楼丁——鹳雀楼D. 甲——岳阳楼乙——黄鹤楼丙——滕王阁丁——鹳雀楼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在这部文集中,孔子以“仁”为核心,提倡“礼治”。
《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礼治”主张。
B. 《陈情表》选自南朝梁代萧统主编的《文选》,《文选》又名《昭明文选》。
“表”是古代臣子向君主奏事陈情的一种文体。
C. 曹禺,原名万家宝,中国现代剧作家,代表作《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的纠葛,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
2024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100题一、古代官制1.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2.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3.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4.“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5.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年老有病,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6.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7.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8.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9.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10.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11.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
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12.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13.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4.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15.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16.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与之平行的还有府、军、监。
州、府、军、监以上的行政单位是路。
路设经略安抚司掌军权,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
()17.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
道下设府,长官称知府,掌一府之政。
府下设州,长官称知州;州下设县,长官称知县。
()18.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项对点练14古代文化常识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古代文化常识题1.(2024·天津卷,改编)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记,是我国古代常用文章体裁,以叙事为主,兼及争论、抒情和描写。
B.步,古人称跨出一脚为“跬”,再跨一脚为“步”,后即以“步”作为长度单位。
C.刺史、守,皆指古代地方官职,如《陈情表》中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D.蓬瀛,指蓬莱和瀛洲,是传闻中的海上仙山,为仙人所居之处,后常指仙境。
A[A项,“以叙事为主,兼及争论、抒情和描写”错,应当是“以叙事、描写为主,兼及争论和抒情”。
]2.(2024·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运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文中语境: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文中语境: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莫不叹息。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根据规定须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文中语境: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
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
)B[B项,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
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
从原文“中外姻亲”一句看,这里的姻亲应包含血亲,血亲只是姻亲的一部分。
所以,“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说法错误。
] 3.(2024·全国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文中语境: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题(时间:25分钟分值:23分)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樱持身廉,为政恺悌①公平,不畏强御。
织造..中官李实迫知府行属礼,樱不从。
母忧归。
服阕..,起故官。
进按察使,分巡福宁。
十年冬,帝信东厂言,以樱行贿谋擢官,命械赴京。
士民以樱贫,为醵金办装,耆老数千人随至阙下,击登闻鼓...讼冤。
其后唐王称号于福州。
令掌吏部,寻进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
(节选自《明史·曾樱传》) 【注】①恺悌:和乐平易。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织造,明设立的专局,掌管丝织品生产,供官府使用。
B.服阕,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服。
C.登闻鼓,设置在朝堂之外,让臣民击鼓诉说冤抑之情。
D.文渊阁,即文渊阁大学士,是内阁长官。
A[织造是官署机构名称,也是官职名称,在文段语境中是指官职名称。
作为机构名称源自明代,当时朝廷在江宁、苏州、杭州各地设立专局,管理织造各项衣料及制帛诰敕彩缯之类,以供皇帝及宫廷祭祀颁赏之用。
作为官职名称,是指掌管织造的提督中官。
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把官职名称和官署机构弄混了,二是把机构的功能说错了。
]【参考译文】曾樱,字仲含,是峡江人。
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平,不畏强暴。
织造宦官李实迫使各知府行下属之礼,曾樱不服从。
他因母亲过世返家。
服丧期满,起用任原职。
晋升为按察使,负责分巡福安、宁清二府。
崇祯十年冬天,皇帝相信东厂的话,认为曾樱行贿谋求升官,就命令把他套上刑具送到京师。
当地的士绅、百姓因为曾樱家里清贫,为他凑钱准备了行装,几千名年高德厚的人跟着他到京师,敲登闻鼓为他诉冤。
后来唐王在福州称帝号。
不久命令他掌管吏部,随即晋升为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6分)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万历五年进士。
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
改巡山西。
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
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
十六年六月遂因灾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家亦谨避其锋矣。
陛下..享国久长,自由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与太后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
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尚书陆光祖,又论..不下。
久之,疏论吏部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右皆惮之。
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
”因条数事以献。
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
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D[在表述“移疾”时,将个别现象扩大为全部的内容。
大多数时候,“移疾”是用上书称病的方式请求退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建储,意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太后,是指皇帝的母亲,一般居住在中宫。
C.留中,是封建社会皇帝对臣子的奏章采取的一种做法,即把臣子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
D.台谏,包括台官和谏官。
台官,唐宋时指御史台的官员,明朝通称御史为台谏,其职责是在朝规谏皇帝,出朝奉命巡视,主要是纠察百官之失。
B[太后不住在中宫,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
]【参考译文】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
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
授职鄢陵知县,(因政绩好)被征召回朝授予御史。
皇帝改派他巡视山西。
陈登云回到朝廷,恰逢朝廷的大臣正在争论设立太子的事情。
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由于贵妃家人暗中阻挠。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直言,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
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即使皇后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
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因为尊重圣德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
扰乱设立储君,暗中谋划奸邪之事,以后还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奏章呈上,贵妃、郑承宪都大怒,同朝官员也替陈登云畏惧,但皇帝把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复。
过了很久,陈登云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又奏告贬谪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朝廷的大臣都很怕他。
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因而上疏说:“谏官是为天下主持是非的,却让人轻视羞辱到这种地步,怎么能希望他态度严正公平执法,为国家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当初进用的人选。
”趁机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因长期驻守地方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却多次被搁置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
不久之后就死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盛度字公量。
契丹寇边,(盛度)奉使陕西,绘《西域图》,言:“酒泉、张掖、武威、燉煌、金城五郡之东南,有郡、有军、有守捉,襟带相属,烽火..相望,其为形势备御之道至矣。
今复绘山川、道路、壁垒..、区聚,为《河西陇右图》,愿备上览。
”知扬州..。
暴感风眩,以太子少傅致仕,卒。
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诏掌起居笺奏及留司章奏。
(节选自《宋史·盛度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烽火,古代边防通信的重要手段,烽火燃起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
B.壁垒,古代指军营周边的围墙,泛指防御工事,现多用来比喻对立的事物和界限。
C.扬州,古时又称广陵、维扬,“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即指此地。
D.藩,古代称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后来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
D[理解A、B两项中“烽火”“壁垒”的意思可以从盛度绘《西域图》《河西陇右图》,介绍西域的地势、军事部署等内容进行推断。
由“相望”“备御之道”可知,“烽火”是边防军事的通信手段,古代边境报警时燃烧烟火,依靠“相望”传递信息;“壁垒”是一种军事防御工事。
C项,由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可知,“扬州,古时又称广陵”正确。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语出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有“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其中的“维扬”也就是扬州。
D项,由“真宗祀汾阴,仁宗在藩邸”可知,此时真宗在位,仁宗在“藩邸”。
古时皇帝从诸皇子中择嫡长子或最优秀的皇子作为皇位继承人,而其余的皇子则会被安排到全国各地做藩王,所以选项中“属国属地或分封的土地”正确。
同时联系历史上的“藩镇割据”能确定选项中“借指京畿附近的重要城市”是错误的。
]4.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8分)①(2019·广东东莞冲刺模拟)李熹字季和,上党铜鞮是人也……皇太子立,以熹为太子太傅....。
自魏明帝以后,久旷东宫,制度废阙,官司不具,詹事、左右率、庶子、中舍人诸官并未置,二傅并摄众事。
熹在位累年,训道尽规。
以年老逊位。
(节选自《晋书·李熹传》)②(2019·河北石家庄毕业班模拟)郭惟贤,字哲卿,晋江人……主事董基谏内操被谪,惟贤救之,忤旨,调南京大理评事。
给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
帝怒,夺俸..有差。
(节选自《明史·郭惟贤传》)③(2019·湖北黄冈中学三模)(刘)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牙门将皮初为都战帅,进据襄阳。
侃、初等累战破昌,昌惧而逃,其众悉降,荆土平。
时荆部守.宰.多阙,弘请补选,帝从之。
(节选自《晋书·刘弘传》)④(2019·湖南长沙一中等四校五月联考)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
少苦学,治《左氏春秋》。
梁龙德中擢第,解褐..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
(节选自《宋史·颜衎传》)判断下列对文言语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
①太子太傅,《周礼》中的“三公”之一,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
()②夺俸,俸即俸禄,是官员所得到的薪金,夺俸是对有过失的官吏采取的一种惩罚措施。
()③守宰,泛指各级官员,“守”是州府地方长官,“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
()④解褐,同“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文中指因做官而摆脱贫贱,这与借指贫贱的“衣褐”相对。
() [解析]①“李熹任此职时也属虚衔”错误。
从当时的局势及后文“二傅并摄众事”可知,李熹被起用为太子太傅时,二傅一起管理政事,所以太子太傅并非虚衔。
②正确。
从字面上看,“夺俸”即夺去俸禄,是一种惩罚措施。
从语境“给事中阮子孝、御史潘惟岳等交章救”“帝怒”来看,“夺俸”是因为在皇上看来这些官员都做错了事情。
表述正确。
③“‘宰’是辅佐国君的百官之长”错误。
从前文“(刘)弘遣南蛮长史……进据襄阳……荆土平”可知,“荆”应为地名。
“时荆部守宰多阙”的意思是“荆部”缺少“守宰”,根据语境,这里的“宰”与“守”意思相同,都属于地方官员。
④“文中指因做官而摆脱贫贱”错误。
原文未提及颜衎身处贫贱之家。
解褐,同“释褐”,意为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指开始进入仕途。
“衣褐”借指贫贱者,与“解褐”并不相对。
[答案]①×②√③×④×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
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
依照古制,官员一般在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
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
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A[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教师备选]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即“主管”“管理”。
C[刺史,又称刺使,官职。
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