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力的合成-全国一等奖

《力的合成》

一、课标要求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相互作用”中的内容。首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主要是由“力的合成”和“共点力”两个内容组成。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及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传统教科书的验证实验改成探究实验。实验看起来与传统教科书中的实验一样,但教科书的写法和学生的做法是有很大差别。原来的写法把实验的结果告诉了学生,实际上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新的写法是个探究性的实验。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合力的箭头端连接”等话语突破学生的思想障碍。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知道合力与原来两个分力夹角的关系,最后通过两幅生活中的插图说明了共点力的概念。力的合成问题在今后的力学和运动学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高一学生。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2学生特点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但学生正处

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需要适时引导。

3已有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力的合成的例子,可是并不能形成具体的知识体系,不能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形成了一定的科学前概念。

物理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物理知识,并且知道怎样恰当的运用误差的观点来处理数据。

四、教学目标

所以,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方面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之间夹角的关系;

4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5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

【过程与方法】

6 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7培养学生的等效替代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8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五、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通过加强图解法和计算法的练习突出重点。

难点: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通过实验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六、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幻灯片视图教学和实验归纳法。

七、学法

小组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八、教学媒体

弹簧测力计、薄木板、白纸、细绳、图钉、水桶、麻绳、电子白板、东师理想教学平台、视频、动画、学案等。

本节课将利用教学媒体,结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八、教学流程图

九、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让两个男同学通过一根绳子抬起水桶,再让一个女同学一个人拎起水桶。一个人替代了两个人的作用效果,男生和女生的设置可增加趣味性,更能自然引发学生思考——女生的力是两个男生的力的相加么

对以上两个过程进行分析,如图甲,一个力用力F 可以把一筒水慢慢地提起,图乙是两个人分别用F1、F2两个力把同样的一筒水慢慢地提起。那么力F 的作用效果与F1、F2的共同作用的效果如何

学生:效果是一样的。

老师:那么力F 就叫做F1与F2的合力,如果我们要求F1和F2的合力,就叫力的合

成。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力的合成符合什么规

律。

由此引入新课。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学习任务一: 合力和分力 学习任务二: 探究力的合成 学习任务三: 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学习任务四: 学以致用、规律应用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新课教学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共点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和分力是从力的效果的角度区分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力的合成的基本法则

4、会用图示法求共点力的合力

5、知道矢量和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

1、请同学阅读0.5cm 5.0L

a =F 1F 2两力夹角为0°

F min =F 1-F 2(两力夹角为180°,F 合于大的方向一致)

夹角在0°——180°之间,后介于 F min 与F ma 之间。

总结:1、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大于等于二力之差,小于等于二力之和。

2、合力F 可大于某一分力,也可以小于某一分力。

课后练习(1)(2)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

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设计。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和分解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和分解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合成和分解。力的合成是 指多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时,所产生的效果与单独作用于物体 上的力相同的现象,而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拆分成多个分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可以用几何法或分力法来描述。几何法是通过绘制力的 向量图来确定结果力的大小和方向。首先将各个力的起点相连,然后 将最后一个力的终点与起点相连,即可得到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而 分力法则是将一个力拆分成两个垂直方向的分力,通过几何关系和三 角函数来求解结果力的大小和方向。 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两个相互垂直的力时,可以利用几何法或 分力法来求解合成力。假设物体受到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F1的大 小为10N,方向向右;F2的大小为8N,方向向上。根据几何法,我们 可以将F1和F2的向量相连并求出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根据分力法,我们可以将F1拆分成横向力和纵向力,然后通过三角函数来求解结果 力的大小和方向。

在物理学中,力的分解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力的分解,我们可以将一个复杂的力拆分成多个简单的分力,从而更容易地分析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例如,当一个斜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和斜面法向力时,可以将重力和斜面法向力分解成平行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分力,然后分析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力的合成和分解不仅在静力学中有重要应用,在动力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可以利用力的合成来求解物体的加速度和速度;而在运动过程中,可以利用力的分解来分析物体在各个方向上的受力情况。因此,力的合成和分解是物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在物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之外,力的合成和分解也是工程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常见问题。例如,在工程设计中,需要考虑多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结构上的情况,通过力的合成可以求解结构的受力情况;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分解各种复杂的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力的合成-全国一等奖

《力的合成》 一、课标要求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相互作用”中的内容。首先,对教材内容和学情进行分析: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教材主要是由“力的合成”和“共点力”两个内容组成。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分力的概念及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传统教科书的验证实验改成探究实验。实验看起来与传统教科书中的实验一样,但教科书的写法和学生的做法是有很大差别。原来的写法把实验的结果告诉了学生,实际上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新的写法是个探究性的实验。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合力的箭头端连接”等话语突破学生的思想障碍。教科书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知道合力与原来两个分力夹角的关系,最后通过两幅生活中的插图说明了共点力的概念。力的合成问题在今后的力学和运动学甚至其他章节的一些学习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1已有基础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高一学生。此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已初步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2学生特点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事物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直觉兴趣和操作兴趣,但学生正处

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需要适时引导。 3已有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力的合成的例子,可是并不能形成具体的知识体系,不能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形成了一定的科学前概念。 物理是一门一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作为物理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物理思想、物理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学会用实验的方法归纳总结出物理知识,并且知道怎样恰当的运用误差的观点来处理数据。 四、教学目标 所以,结合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方面内容,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上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知道合力大小与分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3知道合力的大小与两分力之间夹角的关系; 4知道矢量、标量的概念,知道它们有不同的运算规则; 5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共点力的合力,会用直角三角形知识计算合力。 【过程与方法】 6 培养学生根据要求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7培养学生的等效替代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8在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正确的方法,结果要符合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和分解

高一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和分解力是物理学中基本的概念之一,对于一个物体来说,力可以改变 物体的运动状态,或者改变物体的形态和结构。而力既可以是一个单 独的力量,也可以是多个力的合力或者分解力。在高一物理必修一中,我们学习了力的合成和分解,通过这一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 的作用和性质。 力的合成是指当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这些力的作用效 果相互叠加而产生的新的力。在空间中,力的合成可以用向量的几何 相加法来表示。向量是有大小和方向的量,可以用箭头来表示。合力 的大小等于向量的代数和,方向是由各力的方向决定。在力的合成中,有两种常见的情况,即力的边角相接和力的夹角不等于90°。 首先,当多个力的边角相接时,我们可以使用力的几何相加法来 求解合力。假设物体受到两个力F1和F2的作用,这两个力的方向、 大小以及作用点都已知。我们可以在纸上画出F1的向量,然后在其末 端画出F2的向量,再用直尺连接起来。连接的直线就是合力的向量, 叫做移位法向量三角形法。通过测量这个向量的大小和方向,我们可

以得到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在力的合成中,我们还可以使用力的正多 边形法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来求解合力。 其次,当力的夹角不等于90°时,我们可以使用力的分解来求解。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拆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力的过程。假设物体受到 一个力F的作用,我们可以将这个力分解为水平分力Fh和竖直分力Fv,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由物体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来决定。力的分解可 以用力的正斜方向分量法和力的平行于坐标轴的分量法来求解。通过 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性质。 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和分解是非常重要的概念。通过力的合成,我们可以知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作用效果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通过力的分解,我们可以知道一个力是如何分解为多个互相垂直 的力的,并可以了解这些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同时,通过力的合 成和分解,我们可以避免处理复杂力系统时的困惑和混乱。 在现实生活中,力的合成和分解也有很多实际应用。例如,在机 械工程中,我们经常需要计算多个力对机械结构的作用效果,通过力 的合成可以计算出整体的受力情况。在航天工程中,我们需要考虑空 间飞行器受到的多个力的作用,通过力的分解可以解决这些力对飞行

高中物理 人教版 必修一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高中物理必修一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力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学习这一内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为后续学习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系统地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 一、力的合成 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为一个力的过程。在物理学中,力的合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受到的合力是如何产生并作用于物体的。 1. 分解力的概念 分解力是指一个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将一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力的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析物体受力的情况。 2. 合成力的原理 合成力的原理是指两个或多个力的合成结果等于这些力按照一定条件合成的结果。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用到合成力的原理,例如在物体受到多个力作用时,可以将这些力合成为一个合力,从而更好地研究物体的受力情况。 3. 合成力的计算公式

合成力的计算公式主要有三个: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和正交坐标系法则。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合成力的应用 合成力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工程上,我们可以利用合成力的原理设计出更加稳固的结构;在航天领域,合成力的概念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航天器的轨道控制和飞行控制。 二、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物体受到的力是如何产生并作用于物体的。 1. 分解力的概念 分解力是指一个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的过程。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需要将一个力分解为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力的情况,这样可以更好地分析物体受力的情况。 2. 分解力的计算公式 分解力的计算公式主要有: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这些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计算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探究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掌握好这个定则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基础.本章是高中力学的基础知识,如何从代数运算过渡到矢量运算是本节的难点。同时,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科书用简单的语言和一幅卡通图引入了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及等效代替的物理思想。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提水”说明合力与分力是等效代替的关系。比较直观,学生也容易接受。将求合力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由旧教材的验证实验改成新教材的探究实验,说明新教材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材中对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得出是希望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出实验方案,以探究的方式去寻找分力与其合力的关系,最终发现结论。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领悟科学研究的魅力,并学会互相交流合作。在探究实验之前,教科书上设置了“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思考猜想,也体现了科学猜想在科研中的重要性。为了降低探究的难度,书中写出了探究时要注意的4个问题,以及“建议用虚线把合力的箭头端分别与两分力的箭头端连接”等提示性的话语帮学生突破思维的障碍。在得出矢量的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后,教科书又设计了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练习尝试使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去求合力。随后又点明了多力合成的办法和思路,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理解。紧接着又通过“思考与讨论”栏目让学生知道合力与原来两分力夹角的关系,还将初中的“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景也包含了进去,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只是“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特殊情形。最后教材通过生活中的插图说明了共点力的概念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适用条件。

3.4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2023学年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课题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 课型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互为逆过程,我们研究的是力的等效关系,依据此思想总结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中应让学生体会运用“等效”思想研究问题是物理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已经接触到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内容进一步学习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2.学习者分析 合力与力的合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初步涉及。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前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高中物理新接触的知识,“矢量运算”不是简单的代数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矢量运算涉及的几何和代数等数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3.学习目标确定 1.物理观念:理解平行四边形运算法则和特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法则是不同的。 2.科学思维:理解平行四边形运算法则和特点,掌握平行四边形法则,知道它是矢量合成的普遍规律,知道矢量与标量运算法则是不同的。 3.科学探究:通过演示实验引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一—等效替代法。 4.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学习,感受对立统一的观点在物理学中的意义;通过实验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4.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合力与分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 5.学习评价设计 问题导向,自主思考。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引入 通过多媒体课件动图展示:蜘蛛织网。如 果蜘蛛网上的一根丝断了,网会倒向哪 边? 我们可以把蜘蛛网的受力图简化成,课本 的图形式。即一个静止的物体,在某平面 上受到5个力作用,你能判断它将向哪个 方向运动吗?如果我们把F 5 去掉后,也就 是蜘蛛网这根断了,我们很容易判断,它 会向相反方向跑去。也就是说F 5 等于其他 力的“和”。 如果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即“用一个力的单独作用替代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而效果不变”,上述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共点力的概念:几个力如果都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相交与一点。学生思考: 若蜘蛛网上的一根丝断了,网会倒向哪一边? 这个力和被替代的两个力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新课标)】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 2.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进一步感悟等效替代的思想方法。 3.掌握力的合成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会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 4.合力与分力之间夹角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如何探究实验并归纳平行四边形定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仪器,白板,橡皮筋,细线,弹簧秤,直尺,三角板,水写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曹冲称象》是人人皆知的历史故事。 设问: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的重量的?采用的是什么方法? 回答:利用石头代替大象,然后称出石头的重量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采用的是等效替代的方法。 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也是利用了这种替代的关系? 学生自由发挥,点出日常生活中的替代关系。同时,PPT上投出小孩提水和成人提水的画面。 二、讲授新课 (一)合力与分力 以小孩和大人提水、人和大象拉木材、两根绳子和一根绳子吊着灯泡为例,讲述这些情况下,用一个力代替了几个力。 请同学们自己总结合力与分力的定义,教师加以指导。 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

合力。 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某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作那个力的分力。 问: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等效替代) 合力与分力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里就要牵扯到一个问题:力的合成 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合成。 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作力的分解。 当两个分力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应该用哪一个力来代替它们? 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方法:直接相加减(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若两个分力不在同一直线上呢? 1.探究求合力的方法 力的合成到底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首先,如何确定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再如何确定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然后怎样研究合力与两个分力的大小、方向的关系?(以吊灯为例) 启发学生回答。 补充完整之后,学生开始分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注: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零刻度及最小刻度,同时要注意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及正确的读数方法。拉动橡皮筋时,要使两只弹簧测力计与木板平面平行。 提示:(1)两次橡皮筋的伸长方向和长度要相同。 (2)怎样确定力的大小、方向呢? 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是力的大小,细绳的方向就是力的方向。 (3)如何在纸上完整的描述一个力? 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 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 (1)用力的图示法分别表示分力及合力:如图所示,有向线段OA、OB、OC分别表示两个分力及合力。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3.4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材分析: 《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必修课程必修1模块中“相互作用与运动定律”主题下的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为“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矢量和标量。”《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对该条目的解读为:通过实验,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是指了解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能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把两个已知力合成为一个合力或者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就可以了,不要求用它来求解现实情境中复杂的受力问题。现实情境中的受力计算,应该是学习共点力平衡时解决的问题。把矢量的含义放在这里提出,旨在突出矢量加减的法则,让学生认识物理量的加减是否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判别矢量的重要标志。 教材结合提水桶、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等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接着提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与分解所遵从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有方法、可迁移、应用广泛的内容。 学情分析: 合力与力的合成,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初步涉及。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等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前面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有一定的了解,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高中物理新接触的知识,“矢量运算”不是简单的代数加减,而是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学生难以想象;矢量运算涉及的几何和代数等数学方法,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本节课教学要注意规范性,不可操之过急,教学选择探究和验证相结合的模式,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注意把控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与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学生会利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或者分力。 4.学生知道矢量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相加遵从算术法则。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教学重点:矢量相加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2020-2021学年高一物理人教版必修一学案:3.4 力的合成 Word版含答案

学案6力的合成 [学习目标定位] 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合成的概念.2.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是一切矢量合成的 普遍法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知道分力与合力间的大小关系.3.知道共点力的概念,会用作图法、计算法求合力. 一、合力与分力 假如一个力F 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共同效果相同,我们就称F为那几个力的合力,原来的几个力叫做分力. 二、力的合成 1.定义: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 2.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两个力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多力合成的方法:先求出任意两个力的合力,再求出这个合力跟第三个力的合力,直到把全部的力都合成进去,最终得到的结果就是这些力的合力. 三、共点力 1.共点力:假如几个力共同作用在同一点上,或者虽不作用在同一点上,但它们的延长线交于一点,那么这几个力叫做共点力. 2.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只适用于共点力. 一、力的合成 [问题设计] 1.如图1甲所示,把物块挂在一个弹簧测力计的下面,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如图乙所示,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方向不同)拉住同一物块,稳定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分别为F1、F2.F与F1、F2有什么关系?F1、F2两个数值相加正好等于F吗? 甲乙 图1 答案作用效果相同,可以等效替代.不等于. 2.做一做:按课本“试验”供应的“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回答下列问题. (1)两次试验要把小圆环拉到同一位置,这体现了什么物理思想? (2)严格依据力的图示法作出两分力F1、F2及它们的合力F.用虚线把合力F的箭头端分别与两个分力的箭头端连接,所成的图形是什么图形? 答案(1)等效替代(2)平行四边形. 3.用硬纸板剪成五个宽度相同的长条,其中四个两两长度分别相等,第五个较长些,然后用螺丝铆住(AE与BC、CD不要铆住),如图2所示.其中AB表示一个分力,AD表示另一个分力,AC表示合力. (1)转变∠BAD的大小,观看两分力间的夹角变化时合力如何变化? (2)合力确定大于其中一个分力吗? 答案(1)合力随着两分力间夹角的增大而减小,随着两分力间夹角的减小而增大.图2 (2)不愿定.合力与分力的大小符合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由几何学问知,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因此合力大小的范围|F1-F2|≤F≤F1+F2.例如:F1=5 N,F2=4 N,合力1 N≤F≤9 N,合力F的最小值为1 N,比任何一个分力都小. [要点提炼] 1.合力与分力的相互关系 (1)等效性:合力与分力产生的效果相同,可以等效替代. (2)同体性:各个分力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力不能求合力. 2.力的合成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如图3所示) 图3 3.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关系 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合力F随夹角α的增大而减小,随α的减小而增大.

高中物理教案- 力的合成(市一等奖)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第3章第4节。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等相关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力的运算法则。首先教材从生活出发,比较两个小孩与大人分别提一桶水的异同,运用等效替代的观点定性分析了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然后启发学生利用实验来进一步探究合力与分力的矢量运算法则。“力的合成”这一节,前接三种常见的力,后续力的分解和力学一些重要定律的应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课运用等效替代的思想来进行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教学,因而培养学生建立等效替代的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分力、合力、力的合成、共点力。 2、能通过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体会等效替代的物理思想。 4、会用力的图示法求合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逻辑思维和实验相结合研究问题的方法,由此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成的情况,从而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等效替代法,认识等效替代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蕴含的物理知识。 【实验器材】 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木板一块、弹簧秤2个、橡皮筋1条(带两个细线套)、白纸1张、图钉几个、三角板一对 【教学方法】 交流与合作、分组实验、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等物理知识和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但是他们刚刚接触矢量,对矢量的运算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生活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习惯于标量的代数运算,即使学习了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矢量,也不涉及到矢量运算,而是通过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变成了简单的加减问题,没有触及矢量运算。同时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往往不习惯。意识

3.4力的合成和分解—【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学设计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 教材分析 本节先结合具体的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量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个定则是物理知识体系中可迁移、应用广泛的内容,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同时这个运算法则相对算数运算法则来说,在思维方式上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它既是学习的重点,又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利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和分力。 (4)知道矢量相加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区分矢量和标量。 科学思维:能根据实验结果,做出合理假设,并尝试用已有知识进行验证。 科学探究:领会等效替换额思想,能制定合理的探究方案 科学态度与责任:结合力的合成和分解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感受物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合力和分力 导学探究1 如图,一个成年人或两个孩子均能提起同一桶水,那么该成年人用的力与两个孩子用的力的作用效果是否相同?二者能否等效替代? 答案作用效果相同,两种情况下力的作用效果均是把同一桶水提起来.能够等效替代. 探究归纳 1.合力与分力: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合力,这几个力叫作那个力的分力.

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合力作用的效果与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导学探究2 如图,两个小孩用大小分别为F1和F2的力同向作用于小车上,小车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是多少?若两小孩用方向相反的两个力F1和F2作用于小车上,小车在水平方向所受合力又是多少?若两小孩沿不共线的两个方向施加两水平力F1和F2,小车在水平方向的合力是否有类似关系?合力大小随两力间的夹角如何变化?(不考虑车子在水平方向的摩擦力) 答 案 同 向作用时,合力F=F1+F2,合力与分力同向. 反向作用时,合力F=|F1-F2|,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一个分力的方向相同. 不共线时,合力随两分力夹角的增大而减小,|F1-F2|≤F≤F1+F2. 探究归纳 1.力的合成: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 2.两分力同向(θ=0)时,合力最大,F=F1+F2,合力与分力同向. 3.两分力反向(θ=180°)时,合力最小,F=|F1-F2|,合力的方向与较大的一个分力的方向相同.4.合力大小可能大于某一分力,可能小于某一分力,也可能等于某一分力. 5.当两个分力大小不变时,合力F随两分力夹角θ的增大而减小,合力的大小取值范围:|F1-F2|≤F≤F1+F2. 【例1】下列关于合力与分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合力与分力同时作用在物体上 B.分力同时作用于物体时共同产生的效果与合力单独作用时产生的效果是相同的 C.合力可能大于分力,也可能小于分力 D.当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增大两分力间的夹角,则合力一定减小 答案 A 【例2】两个共点力F1和F2的合力大小为6 N,则F1和F2的大小不可能是() A.F1=2 N,F2=9 N B.F1=4 N,F2=8 N C.F1=2 N,F2=8 N D.F1=2 N,F2=7 N 答案 A 【例3】双11期间,某商场推出“消费满100减20”的优惠活动并在其外墙上悬挂一块告示牌,如图所示为一些悬挂告示牌的方式,若α<β,则每根细绳所受的拉力中,数值最大的是()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实验 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达标练 1.(2021广东肇庆高一期末)实验小组采用图甲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如图乙所示,分别将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两根细绳的末端,沿任意两条射线方向拉细绳,使汇力圆环与平板上的定位圆重合,记录两个拉力的。 (2)直接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去拉细绳,使,记录这个拉力的。 (3)用作图法作出三个力,观察三个力构成的几何图形,看是否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若用弹性绳替换细绳,(选填“影响”或“不影响”)实验结果。 画出力的图示,要记录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而图中已经记录了作用点也就是定位圆,因此只要再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即可。(2)由于合力和分力的效果相同,因此仍使汇力圆环与平板上的定位圆重合。同样要记录拉力的大小和方向。(3)由于细绳只是记录拉力的方向,因此将细绳换成弹性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大小和方向(2)使汇力圆环与平板上的定位圆重合大小和方向(3)不影响 2. 在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某同学用图钉把白纸固定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板上一点,两个细绳套系在橡皮条的另一端。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住两个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施加拉力,使橡皮条伸长,结点到达纸面上某一位置,如图所示。请将以下的实验操作和处理补充完整: (1)用铅笔描下结点位置,记为O; (2)记录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和F2,沿每条细绳(套)的方向用铅笔分别描出两个点,用刻度尺把相应的点连成线; (3)只用一个弹簧测力计,通过细绳套把橡皮条的结点仍拉到位置O,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F3,;

(4)按照力的图示要求,作出拉力F1、F2、F3; (5)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出F1和F2的合力F; (6)比较的一致程度,若有较大差异,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改进后再次进行实验。 用铅笔描出绳上的两个点,用刻度尺把相应点连成直线(画拉力的方向),目的是画出同两分力产生相同效果的这个力的方向。 (6)F与F3作比较,即比较用平行四边形作出的合力和产生相同效果的实际的力是否相同,即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正确性。 (套)的方向用铅笔描出两个点,用刻度尺把这两点连成直线F与F3 等级考提升练 3.(2021广西百色高一期末)某同学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在竖直木板上铺有白纸,固定两个光滑的滑轮A和B,将三根轻绳打一个结点O,然后让其中的两根分别跨过A、B 两个滑轮,在三根轻绳的另一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每个钩码的质量相等),当系统达到平衡时,根据钩码个数读出三根绳子的拉力F1、F2和F3的大小,请回答下列问题: (1)除了读出绳子拉力的大小外,还要必须完成的操作是; A.用天平测出钩码的质量 B.用量角器量出三段绳子之间的夹角 C.量出OA、OB、OC三段绳子的长度 D.标记结点O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 (2)作图时,你认为图中(选填“乙”或“丙”)符合实验事实; (3)改变钩码个数,下列组合能完成实验的是。 A.钩码的个数N1=N2=1,N3=3 B.钩码的个数N1=2,N2=4,N3=3 C.钩码的个数N1=N2=N3=4 D.钩码的个数N1=6,N2=3,N3=1 为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必须作受力图,所以先明确受力点,即标记结点O的位置,其次要做出力的方向并读出力的大小,最后做出力的图示,因此要做好记录,是从力的三要素角度出发,标记结点O 的位置,并记录OA、OB、OC三段绳子的方向。故选D。 (2)以O点为研究对象,F3是实际作用效果在OC这条线上,由于误差的存在,F1、F2的合力理论值要与实际值有一定偏差,故乙图符合实际,丙图不符合实际。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相互作用:4《力的合成》说课稿(人教版)

《力的合成》说课稿 (说课时间:10-15分钟) 1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位置、内容、地位和作用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人教版高一第一册第三章第四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教学特点,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识结构和心理特征,这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从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合成、合力与分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2.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探索规律以及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与创新的意识。(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设定,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和应用。 2.教学难点:理解合力和分力的等效替代关系;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2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学习了力的相关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真正吃透教材。 3说教学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基于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但是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归纳,很容易得出结论的这一特点我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数据分析法等教学方法。 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等学法,让学生深人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 4 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下面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方式一:活动导入 在上课之初,请两位同学到讲台前,让一位同学提起重为200N的一桶水,请下面同学分析该同学施加的提水的力为多大?然后再请两位同学一起提起水桶,请同学们一起分析提水桶的有几个力?从效果上看跟刚才用一个力提一样吗?学生们观看两位同学的操作,同时考虑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优秀教案

第四课时物体的受力分析 1.进一步熟练掌握弹力,能根据平衡法、假设法确定弹力的有无及方向. 2.进一步熟练掌握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方向的判断和大小的计算. 3.学会用整体法和隔离法分析物体的受力. 一、几种常见弹力方向的确定 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相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 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受力物体.4.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并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切面,并指向受力物体. 二、静摩擦力 1.运动的物体可以(填“可以”或“不可以”)受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3.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但一定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静摩擦力的大小随着产生静摩擦力的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有一最大值F max,静摩擦力的范围0<F<F max. 三、滑动摩擦力 1.静止的物体可以(填“可以”或“不可以”)受滑动摩擦力.2.滑动摩擦力可以是阻力,也可以是动力.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但一定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4.滑动摩擦力F=μF N,F与正压力F N成正比.. 1.如图所示,a、b(a、b均处于静止状态)间一定有弹力的是(B)

2.如图所示,A、B两物体叠放在一起,用手托住,让它们静止靠在墙边,然后释放,使它们同时沿竖直墙面下滑,已知m A>m B,则物体B(A) A.只受一个重力 B.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 C.受到重力、弹力、摩擦力各一个 D.受到重力、摩擦力各一个,弹力两个 3.如图所示,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小球重G,平衡时小球在A处,今用力F压小球至B处,使弹簧缩短x,则此时弹簧的弹力为(B)

第三章 4. 力的合成和分解—2020-2021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讲义

4. 力的合成和分解 知识清单 一、合力与分力 1.概念:假设一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跟某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这个力就叫作那几个力的。假设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跟单个力单独作用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就叫作那个力的。 2.关系:合力与分力之间是一种关系。 二、力的合成和分解 1.概念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作,把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叫作。 2.力的合成方法 平行四边形定则: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力的分解方法 依据平行四边形定则,如果没有限制,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对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实际问题中,应把力按来分解。 三、矢量和标量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叫作。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相加时遵从算术法则的物理量叫作。 课堂速练(限时10分钟)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合力的作用效果与其分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 B.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与分力间一定构成封闭的三角形 C.位移、速度、加速度、力和时间都是矢量 D.力的合成和分解,都要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 2.(多选)关于两个共点力F1,F2的夹角为θ,它们的合力为F,如图1所示,下面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若F1和F2大小不变,θ角变大,合力就越小 B.若F1,F2大小分别为4N,7N,它们合力可以为12N C.若把F进行分解可以有多组分力,但每组只能有两个分力 D.质点除了受F1,F2作用,还受到F的作用

3.图2是两个共点力的合力F跟两个分力的夹角 的关系图像,下面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A.F的取值范围是2N≤F≤10N B.F的取值范围是4N≤F≤14N C.两个分力分别是6N和8N D.两个分力分别是2N和10N 4.物体同时受到同一平面内的三个力的作用,下列几组力的合力不可能为零的是()A.1N,5N,10N B.5N,2N,3N C.5N,7N,8N D.10N,10N,10N 5.三个共点力大小分别是F1、F2、F3,关于它们的合力F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F大小的取值范围一定是0≤F≤F1+F2+F3 B.F至少比F1、F2、F3中的某一个大 C.若F1∶F2∶F3=3∶6∶8,只要适当调整它们之间的夹角,一定能使合力为零 D.若F1∶F2∶F3=3∶6∶2,只要适当调整它们之间的夹角,一定能使合力为零 6.如图3所示,有5个力作用于同一点O,表示这5个力的有向线段恰构成一个正六边形的两邻边和三条对角线,已知F1=10N,求这5个力的合力大小() A.50N B.30N C.20N D.10N 7.(多选)在一个已知力的分解中,下列情况具有唯一解的是() A.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并且不在同一直线上 B.已知一个分力大小和方向

高中物理必修一力的合成习题(附答案)

力的合成 如图5所示,六个力的合力为N,若去掉1N的那个分力,别其余五个力的合力为,合力的方向是。 图5 解析:因为这六个力中,各有两个力方向相反,故先将任意两个方向相反的力合成,然后再求合力。 由图看出,任意两个相反的力合力都为3N,并且互成120°,所以这六个力的合力为零。 因为这六个力的合力为零,所以,任意五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六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此得,去掉1N的那个分力后,其余五个力的合力为1N,方向与1N的分力的方向相反。 答案:零;1N;与1N的分力的方向相反 【典型例题】 [例1] 力F l=4N,方向向东,力F2=3N,方向向北。求这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解析:本题可用作图法和计算法两种方法求解。 (1)作图法 ①用lcm长的线段代表1N,作出F l的线段长4cm,F2的线段长3cm,并标明方向,如图1所示。 图1 ②以F1和F2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连接两邻边所夹的对角线。 ③用刻度尺量出表示合力的对角线长度为5.1cm,所以合力大小F=1N×5.1=5.1N。 ④用量角器量得F与F2的夹角α=53°。 即合力方向为北偏东53°。 (2)计算法 分别作出F l、F2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并作出平行四边形及对角线。 在直角三角形中 F==N=5N, 合力F与F2的夹角为α,则tan== 查表得α=53°。 图2 点评:

①应用作图法时,各力必须选定同一标度,并且合力、分力比例适当,虚线、实线分清。 ②作图法简单、直观,但不够精确。 ③作图法是物理学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④请注意图1与图2的区别。 [例2] 两个共点力F1与F2,其合力为F,则() A. 合力一定大于任一分力 B. 合力有可能小于某一分力 C. 分力F1增大,而F2不变,且它们的夹角不变时,合力F一定增大 D. 当两分力大小不变时,增大两分力的夹角,则合力一定减小 解析:本题可采用特殊值法分析:若F1=2N,F2=3N,则其合力的大小范围是1N≤F≤5N,故选项A错误,B正确;当F1与F2反向时,F=F2-F1=1N,若增大F1至F'l=3N,则F=F2-F'1=0,合力反而减小,故选项C错误:当F1至F2间夹角为0°时,合力最大,为5N;当F1、F2间的夹角增大为180°时,合力最小为1N,说明随着F1与F2间的夹角的增大,其合力减小,故D正确。 答案:B、D [例3] 有两个大小不变的共点力F1和F2,它们合力的大小F合随两力夹角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则F1、F2的大小分别为多少? 图3 解析:对图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其中两个力的夹角为0,弧度(0°)与弧度(180°)时含义要搞清。 当两力夹角为0°时,F合=F l+F2,得到F l+F2=12N ①当两力夹角为180°时;得到F1-F2=4N或F2-F1=4N ②由①②两式得F l=8N,F2=4N,或F l=4N,F2=8N。故答案为8N、4N或4N、8N。 点评:因F1与F2的大小关系不清楚,故有两组解。 [例4] 两个共点力的大小分别为F1和F2,作用于物体的同一点。两力同向时,合力为A,两力反向时,合力为B;当两力互相垂直时合力为() A. B. C. D. 解析:由题意知F1+F2=A,F l—F2=B,故F l=,F2=。 当两力互相垂直时,合力F=== 答案:B [例5] 水平横梁一端插在墙壁内,另一端装小滑轮且一轻绳的一端C固定于墙壁上,另一端跨过滑轮后悬挂一质量m=10kg的重物,∠CBA=30°,如图4所示,则滑轮受到绳子的作用力为(g=10N/kg)() A. 50N B. 50N C. 100N D. 100N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等奖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等奖 《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高中物理力的合成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物理教案-力的合成。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牐牴赜诠驳懔Φ母拍罱步馐毙枰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力的合成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

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力的合成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牐犛捎诹Φ暮铣捎敕纸獾幕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