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唐朝前期由治而盛,后期国势衰微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是()
A.安史之乱B.藩镇割据C.朋党之争D.宦官专权
2.唐太宗开创的开明政治局面称为()
A.贞观之治B.开元盛世C.开皇盛世D.光武中兴
3.以外戚身份夺取政权,并开创了一个短暂却影响深远的统一王朝的是()
A.刘秀B.赵匡胤C.杨坚D.朱元璋
4.下列事件不属于隋文帝时期的是()
A.确立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C.废除九品中正制D.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5.武则天留下遗言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
但当代史学家充分肯定武则天的功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其执政时期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D.求贤若渴,重用有才之士
6.乔师望是唐朝的一名官吏,7世纪中期在西域任职,主要工作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维护本地区的统治秩序,他任职的部门隶属于()
A.羁縻卫所B.平卢藩镇C.安东都护府D.安西都护府
7.北宋学者欧阳修在《新唐书·兵志》中说:“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
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材料所述历史现象造成唐王朝后期的不良局面是()
A.内轻外重B.外戚专权C.宦官专权D.朋党之争
8.关于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该诗()
A.描绘了“贞观之治”景象B.肯定大运河的积极作用
C.肯定隋朝完成国家统一D.盼望各民族间友好相处
9.黄巢起义爆发后,黄巢曾宣布要“洗涤朝廷”,该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①藩镇割据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②连年灾荒,人民生活困苦
③重用宦官高力士,致使朝政腐败④中央权力衰微,无力控制藩镇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④
二、填空题
10.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1.隋朝的统一
(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____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
(2)统一:589年,隋灭____,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
三、简答题
12.唐朝时期对边疆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四、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魏晋时期)及献帝初平中,董卓乃更铸小钱,由是货轻而物贵,谷一斛至钱数百万。
至魏武为相,于是罢之,还用五铢。
是时不铸钱既久,货本不多,又更无增益,故谷贱无己。
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
至明帝世,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竞湿谷以要利,作薄绢以为市,虽处以严刑而不能禁也。
……晋自中原丧乱,元帝过江,用孙氏旧钱,轻重杂行,大者谓之比轮,中者谓之四文。
吴兴沈充又铸小钱,谓之沈郎钱。
钱既不多,由是稍贵。
孝武太元三年,诏曰:“钱,国之重宝,小人贪利,销坏无己,监司当以为意。
广州夷人宝贵铜鼓,而州境素不出铜,闻官私贾人皆于此下贪比轮钱斤两差重,以入广州,货与夷人,铸败作鼓。
其重为禁制,得者科罪。
’’安帝元兴中,桓玄辅政,立议欲废钱用谷帛。
——[唐]房玄龄《晋书》卷二六《食货志》材料二:王猛(前秦大将,辅佐苻坚统一北方)整齐风俗,政理称举,学校渐兴。
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
百姓歌之日:“长安大街,夹树杨槐。
下走朱轮,上有鸾栖。
英彦云集,诲我萌黎。
”
——[唐]房玄龄《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凡此十里(指都城洛阳城内10个商业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
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
金银锦绣,奴婢缇衣,五味八珍,仆隶毕口。
——[北魏]杨衙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材料三:晋自过江(实际上就是指东晋南朝),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凭照税),率钱一万,
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
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
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
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
虽以此为辞,其实利在侵削。
——[唐]魏征《隋书》卷二四《食货志》(1)据材料指出魏晋时期、北朝(前秦和北魏)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状况,说明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
(2)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与解析
1.A
【详解】根据所学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安史之乱,A项正确;藩镇割据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B项;朋党之争历朝历代都有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排除C项;唐朝由盛转衰之后有宦官专权的表现,排除D 项。
故选A项。
2.A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在他统治时期,国家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A项正确;开元盛世出现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排除B项;开皇盛世出现在隋文帝统治时期,排除C项;光武中兴出现在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排除D项。
故选A项。
3.C
【详解】根据材料描述并结合所学可知,以外戚身份夺权并开创了一个短暂却影响深远的统一王朝的是杨坚,他建立的隋朝为隋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刘秀、赵匡胤、朱元璋都与外戚的身份不符,排除A、B、D项。
故选C项。
4.B
【详解】隋炀帝时期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隋文帝时期的举措,排除。
故选B项。
5.B
【详解】据材料“当代史学家充分肯定武则天的功绩”并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在位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因此当代史学家充分肯定武则天的功绩,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肯定“武则天的功绩”,而不是因为
“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排除A项;C项只是体现了武则天在选官制度上的贡献,C项片面,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肯定“武则天的功绩”,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选B项。
6.D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640年,唐朝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于高昌设立安西都护府,这符合材料“唐朝的一名官吏,7世纪中期在西域任职,主要工作是招抚安置归附的各部族”的描述,D项正确;羁縻卫所是明朝管理边疆的措施,排除A项;平卢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置镇,治营州(今辽宁朝阳),不符合材料“7世纪中期在西域任职”的限定,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安东都护府是唐朝管理辽东、渤海国等地的一个军政机构,排除C项。
故选D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现象,这导致了唐王朝后期内轻外重的局面,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现象,并没有导致外戚专权,排除B项;宦官专权是指宦官把持了朝政,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朋党之争是指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与藩镇割据无关,排除D项。
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知,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中肯定了大运河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这是对大运河的赞扬,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贞观之治”,排除A项;589年,隋灭陈,完成国家统一,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各民族间友好相处问题,排除D项。
故选B项。
9.B
【详解】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日益严重,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因此爆发了黄巢起义,故选B项;中央权力衰微,无力控制藩镇与黄巢起义无关,因此④错误,选项A、C、D排除。
10.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天可汗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少有的开明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所以①处应填“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所以②处应填“开元盛世”;贞观初年,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所以③处应填“天可汗”;后来,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所以④处应填“安西都护府”、⑤处应填“北庭都护府”;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所以⑥处应填“文成公主”。
11.杨坚陈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①处填写杨坚;②处填写陈。
12.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置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13.(1)魏晋时期:经济破坏,货币流通的作用减少,甚至出现实物交换。
战乱频仍,社会动荡。
北朝(前秦和北魏)时期:经济繁荣,商业发达。
国家统一,改革时政。
东晋南朝时期:商业发达,商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国家统一,社会发展。
(2)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是稳定最可靠的保证;稳定则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发展的重要要求。
【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改革,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1)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社会经济,第一问从材料中“及黄初二年,魏文帝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即可概况得出经济遭到破坏,出现了实物交换,原因的分析从国家政局动荡的角度来作答;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是“百姓丰乐”、“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原因的分析从国家政局来考虑;东晋时期的社会经济是“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凭照税),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可见当时商业经济的发达,这和当时的国家统一、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2)本题要求学生对社会改革、经济和稳定之间关系的阐述,学生能够正确将三者之间的关系阐述清楚即可,社会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本题要求学生一定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