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合集下载

基于反并购策略视角的“宝万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

基于反并购策略视角的“宝万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基于反并购策略视角的“宝万之争”案例分析姓名:苏慧敏学号:1408020157班级:1401班年级:2014级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学院:会计学院指导教师:曹记峰讲师完成时间:2018年4月20日作者声明本毕业论文(设计)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撰写完成的,没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道德、学术规范和其他侵权行为。

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因本毕业论文(设计)引起的法律结果完全由本人承担。

毕业论文(设计)成果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所有。

特此声明。

作者专业: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作者学号:1408020157作者签名:年月日基于反并购策略视角的“宝万之争”案例分析苏慧敏An Analysis of the Case of “The Dispute between Baoneng and Vanke”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nti-M&ASu, Hui min2018年3月7日摘要“宝万之争”是中国A股市场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公司并购与反并购攻防战,牵动着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的神经,获得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它的发生折射出随着中国资本市场趋向成熟与复杂,并购与反并购逐渐成为市场主旋律。

同时社会经济制度下民资崛起与险资强势入市也加剧了恶意并购与反并购的拉锯。

而我国从股权分置改革以来,逐步开始加强对反并购的研究,与国外已经形成了成熟完整的一套理论体系不同,国内对于反并购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主要学习国外已有的理论,且研究主要停留在反并购原理、策略的阐述层面,没有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及国内的经济形势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尚未形成一套适用于中国的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

此外新经济常态下还对我国政府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反并购机制以及加强险资监管。

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收购案例分析万科宝能收购案例是指2024年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万科集团与房地产开发商宝能集团之间的一系列收购交易。

这个收购案例在中国商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被认为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下面将结合该案例的具体情况和影响,进行分析。

案例背景:万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拥有广泛的地产项目和强大的市场份额。

宝能是一家投资控股集团公司,主要从事煤炭、能源、金融和房地产等行业。

2024年初,宝能逐步购买万科股份,最终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

然而,这一系列的收购交易引发了市场的不安和质疑,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

案例分析:首先,该收购案例有助于推动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一直被认为是政府主导的行业,政府通过土地出让和规划来控制市场,导致了市场的不稳定和价格的波动。

宝能作为一家私营企业,通过收购万科,引入了市场机制,并促进了房地产行业的市场化。

其次,该收购案例也暴露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存在着土地储备过度、资金链紧张、企业高负债等问题。

宝能收购万科的举动,推动了市场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反思,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该收购案例对于中国企业治理和股权结构也有一定的影响。

万科一直以来是中国企业治理的典范,而宝能收购万科打破了万科的现有股权结构,引发了关于企业治理的争议。

这个案例使得更多的人开始思考中国企业的治理问题,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最后,该收购案例也给中国其他房地产企业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机会。

通过宝能收购万科,其他房地产企业可以学习并吸取经验,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同时,也给其他投资者提供了参与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机会。

总结:。

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

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

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万科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也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巨头。

近年来,万科一直处于资本市场的风口浪尖,备受投资者和市场关注。

今年以来,以恒大等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纷纷提出对万科的收购计划,一度引发市场轩然大波。

万科及其股东们却意外发起了一场反收购的“反击战”,激起了众多市场关注。

万科反收购策略在行业内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万科一直以其强大的实力和丰富的资源优势而著称。

在此次反收购事件中,万科通过多方筹备和布局,全面发动反击,展现了其强大的应对能力和决心。

万科积极与国内外多家机构合作,寻找最适合的战略合作伙伴,以加强自身实力和市场地位。

万科充分发挥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积极向投资者和股东宣传和强调自身真实面貌和价值,竭力维护股东权益。

万科还通过多种手段,包括资本运作、财务调整和组织改革等,全面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万科反收购策略具有一定的独特和创新之处,其意义和影响也将深远。

万科反收购行动展现了其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巨头的自信和实力,向市场释放出稳健经营、稳定发展的信号,有助于提升企业形象和市场声誉。

万科反收购事件也引发了行业内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关注和思考,提醒企业谨慎经营,防范风险,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万科反收购策略的成功实施,将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格局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中国房地产市场向着更加规范、成熟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是多方面的,既展示了企业的自信和实力,又提醒了行业的风险和挑战,同时也为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相信在万科及其他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房地产行业一定能够实现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篇示例:万科反收购策略和意义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备受关注,而万科作为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更是备受瞩目。

最近万科却卷入了一场反收购风波,这不仅引起了业界和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市场的走势。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

万科股权之争归纳总结案例万科股权之争:一场狗血家庭伦理剧的落幕在万科股权之争中,各方参与者纷纷登场,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这场持续一年多的商业大战,最终在华润全身而退后落下帷幕。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战,但结局并非完全圆满。

一、万科的成长与变迁1.深特发与万科的渊源:深特发在1983年成立了饲料科,王石担任科长。

这一业务为万科的原始资本积累奠定了基础。

2.华润接盘深特发:2000年,华润通过收购深特发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此后万科逐步发展壮大。

二、万科股权之争的导火索1.万科的成长引起资本觊觎:随着万科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股权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

2.宝能的崛起:外来土豪宝能集团看中了万科的发展潜力,开始大量收购万科股权,引发股权之争。

三、各方势力的角逐1.华润:作为万科的养父,华润在万科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在股权之争中,华润选择了全身而退。

2.深地铁:作为万科的叔叔,深地铁在股权之争中起到了一定的稳定作用,但最终并未改变万科股权格局。

3.恒大:姑父恒大集团在万科股权之争中一度加入战局,但最终并未改变大局。

4.宝能:外来土豪宝能集团成为万科股权之争的最大赢家,成功晋升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四、王石的失落与万科的未来1. 王石的困境:在股权之争中,王石被视为叛逆少年,其地位一度岌岌可危。

2. 万科的未来:尽管股权之争落幕,但万科在经历这场商业大战后,未来发展仍充满挑战。

总结:万科股权之争在各方势力的角逐中落幕,宝能成为最大赢家。

然而,这场商业大战给万科带来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王石和万科未来将如何应对仍值得关注。

在这场伦理剧中,每个角色都得到了相应的利益,但万科的品牌和声誉损伤不容忽视。

在未来的发展中,万科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努力摆脱股权之争的阴影,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上涌现出一系列引人瞩目的股权之争案例。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是备受关注的典型案例。

这起争夺万科控股权的事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也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媒体和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两个视角对万科股权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背后的经济、法律和道德等多维度因素。

2016年12月,香港长实集团和深圳地铁集团联手对万科发起敌意收购。

此举引发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强烈震动,不仅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报道,也再一次引发了对中国股权制度的质疑和反思。

敌意收购一方面是投资者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控制目标公司,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信任危机、财务风险等问题。

在万科股权之争中,敌意收购方的动机和目的备受质疑。

对于长价集团来说,其背后的股东杨惠妍与万科早有纠葛,暗地里操纵股价成为她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手段。

面对敌意收购,万科联合创始人郁亮率先发出了反击。

首先,在法律层面上,万科强调了合规和合法性问题。

在中国股权制度中,大股东通常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他人要想通过敌意收购掌控公司,在法律上是可以合法实现的。

然而,万科股权之争凸显了监管部门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监管的不足。

其中,相关交易的权商等投资主体力图“跳空而过”,绕过了监管机构的审核。

万科以合规和合法为主线,不断提请监管部门介入,呼吁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

其次,在投资者信任方面,万科积极沟通与投资者进行对话,努力提升其形象与公众的商誉度。

对于投资者而言,唯有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信心,才会愿意持有公司的股份。

万科坚持相对稳定的业绩,良好的品牌影响力以及优质的商品房品质,赢得了众多投资者的信任。

面对敌意收购,万科及时发布公告,以沟通的方式与投资者进行互动,并承诺将为投资者维护利益。

最后,在道德层面上,万科依托强大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坚守诚信底线。

浅谈企业并购与反并购--以万科为例

浅谈企业并购与反并购--以万科为例

一、敌意并购与反并购理论
并购简单来说就是并购公司意图取得目标公司的 控 制 权 或 对 其 实 施 重 大 影 响 ,并 购 行 动 可 能 是 善 意 的 或 是 敌 意 的 。 此 次 万 科 股 权 之 争 ,万 科 管 理 层 不 接 受 宝能系的并购方案,将其视为敌意并购,并采取了一系 列手段抵制宝能系的并购意图。
三、宝能系并购可能性及动因分析 1.宝能并购可能性
万科公司作为房地产企业的龙头,其内在价值以 及 未 来 创 造 价 值 的 能 力 相 当 可 观 。近 年 来 万 科 的 财 务 状况良好,总资产处于高速增长水平,同时其每股收益 一直呈现上升趋势,由 2008 年的 0.37 元逐年增长至 2016 年的 1.9 元。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每股收益增长 幅 度 如 此 明 显 ,股 票 的 价 格 理 应 上 涨 。 事 实 却 是 在 这 段时间内,其股票价格一直在每股 10 元左右波动,没 有 明 显 的 递 增 态 势 。而 最 终 股 票 价 格 上 涨 的 原 因 是 由 宝能系引发的股权争夺战。截止到 2017 年 6 月,其股 价基本于每股 21 元左右波动。按照价值低估假说,由 于 万 科 公 司 的 价 值 持 续 被 低 估 ,股 东 利 益 最 大 化 的 目 标未能实现,公司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离心,令管理层失 去了股东的支持。同时股价长期处于被低估的状态, 使 得 股 东 失 去 了 长 期 持 有 股 票 的 信 心 ,降 低 了 宝 能 系 收购公司股票的难度。
2.并购动因 公司拥有着稳定的市场,处在稳定的竞争环境中, 要 想 实 现 公 司 的 进 一 步 扩 张 发 展 ,并 购 是 一 项 重 要 的 手 段 。公 司 能 够 通 过 并 购 现 有 的 公 司 ,迅 速 扩 张 市 场 , 弥 补 自 身 缺 陷 ,降 低 竞 争 风 险 ,实 现 公 司 价 值 增 值 。宝 能系并购动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扩张,抢占市场。宝能系旗下涉及多个板 块的业务,其中便包括房地产这一核心业务,但其地位 与 万 科 相 去 甚 远 。 万 科 作 为 老 牌 的 地 产 公 司 ,其 品 牌 效 应 、社 会 关 系 及 拥 有 的 资 源 丰 富 且 巨 大 。 宝 能 此 举 若是成功,不仅可以借鉴万科的发展体系,利用万科的

宝能收购万科按案例分析

宝能收购万科按案例分析

宝能收购万科按案例分析1. 何为敌意收购?宝能收购万科的行为是否构成敌意收购?敌意收购,又称恶意收购,是指收购公司在未经目标公司董事会允许,不管对方是否同意的情况下,所进行的收购活动。

当事双方采用各种攻防策略完成收购行为,并希望取得控制性股权,成为大股东。

当中,双方强烈的对抗性是其基本特点。

除非目标公司的股票流通量高可以容易在市场上吸纳,否则收购困难。

敌意收购可能引致突袭收购。

进行敌意收购的收购公司一般被称作“黑衣骑士”。

宝能收购万科的行为构成敌意收购。

万科管理层一致持有的观点是:宝能系信用不够。

具体而言,宝能商业信用不佳,运营经验缺乏,短债长投,杠杆资金风险大,与万科价值观相左,会毁掉万科。

敌意并购通常有两个主要特征,一个是事先不跟公司董事会和管理者作良好的沟通;第二个是利用一些杠杆来做收购,博取利益。

杠杆收购是一种高成本的借贷收购,天然存在短期获利的需求去填补高成本并归还借贷,短期获利的途径无非就是高分红、资产拆分出售、虚炒股价套现。

这些行为是破坏公司长期发展的短视行为,是财富分配的转移而不是再创造价值。

收购在法律上有敌意和善意之分。

在敌意收购时,收购人通常在不和对方管理层协商的情况下,在证券交易市场暗自吸纳对方股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布要约。

对此,目标公司管理层往往持不合作态度,要么出具意见书,建议股东拒绝收购要约,要么要求召开股东大会,授权公司管理层采取反收购措施,因此敌意收购通常会使得收购方大幅增加收购成本。

区分善意还是敌意,主要是看管理层的态度。

如果现有管理层欢迎,则属于善意收购,否则属于敌意收购。

就目前来看,万科现今管理层,对宝能收购持强烈反对态度,因此宝能的收购属于后者。

2.何为毒丸计划?面对敌意收购,万科集团采取的策略是否构成启动毒丸计划?毒丸计划是指:一旦未经认可的一方收购了目标公司一大笔股份(一般是10%至20%的股份)时,毒丸计划就会启动,导致新股充斥市场。

一旦毒丸计划被触发,其他所有的股东都有机会以低价买进新股。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万科股权之争是中国房地产行业中备受关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牵动了万科股东和投资者的心,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这起案例涉及到了公司治理、股权结构、市场监管等多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对万科股权之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影响以及解决之道。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万科股权之争的起因。

这起股权之争的导火索是由于深圳地铁集团与恒大地产联合对万科发起了一系列资本市场动作,试图改变万科的股权结构。

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的不满,他认为这是一场非法收购,并对此进行了公开反击。

随后,恒大地产又以“投资者保护”的名义向证监会举报了万科董事会的不当行为,使得此事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万科股权之争对公司治理和市场稳定的影响。

股权之争的发生,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万科的股价,也对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同时,这起事件也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和透明度提出了挑战,引发了投资者对市场监管的质疑。

因此,如何妥善处理万科股权之争,对于公司、市场和监管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我们需要探讨解决万科股权之争的可能途径。

在这起事件中,各方的利益纠葛复杂,解决起来并不容易。

然而,通过对话协商、法律程序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或许可以找到一个对各方都相对公平的解决方案。

同时,加强公司治理,提高市场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也是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重要举措。

综上所述,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案例。

通过深入分析和思考,我们或许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希望各方能够以开放的心态,理性的态度,共同努力,为解决万科股权之争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宝能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市场上频繁发生企业控制权争夺事件,企业控制权及其相关问题也被社会各界所重视。

万科宝能控制权争夺这一经典案例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也引起了国内大众的广泛关注。

因此,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从两权分离视角剖析万科宝能控制权争夺事件背后的原因和本质,为其他上市公司稳健经营提供参考,这对于万科集团本身及其它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相关文献,对两权分离、委托代理、控制权争夺等理论进行全面的描述和界定,并在理论铺垫的基础上对整个案例进行了描述,结合万科集团的基本背景,详细展示了万科控制权争夺过程中股权结构的变化。

其次,通过搜集万科宝能股权之争的相关数据及资料,分别从万科集团企业经营管理影响、股东大会与董事会权力分配、所有权市场流通与经营权相对稳定以及资本经营与实体经济有效结合四个方面剖析在两权完全分离情况下此次股权之争引发的问题,并采用博弈论的思想分析得到两权相对分离是万科集团最优均衡结果,从而得出相关启示。

最后,总结出万科这类上市公司的经营者应对公司拥有一定的所有权控制能力以稳定公司的经营理念与社会责任的结论,并从公司内部和监管层两个方面对上市公司稳健经营提出具体建议。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

宝万之争:万科股权争夺背后的利益纷争我一直认为,商业世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宝万之争无疑是这场战争中的一次激战。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各方利益的交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残酷与复杂。

宝能,这家以保险起家的金融巨头,突然宣布收购万科股权,意图明显:要么控制万科,要么将其私有化。

这一举动,无疑引发了万科管理层的强烈反击。

而我,作为万科的一员,也在这场反击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看到了股东利益的冲突,也看到了企业管理层的坚守。

万科管理层深知,宝能的介入并非出于对万科的关爱,而是出于对其庞大资产的觊觎。

因此,万科管理层决定采取行动,保卫公司免受宝能的侵略。

我见证了万科管理层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的坚定与勇敢。

他们积极寻求外部支持,与股东沟通,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他们也在内部加强管理,提高经营效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危机。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并非只有万科管理层和宝能之间的较量。

在背后,还有着更复杂的利益纷争。

各方势力在这场战争中角力,意图在这场资本游戏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我看到了监管部门的介入,他们试图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维护市场的公平与秩序。

我也看到了其他房地产企业的观望,他们在这场战争中保持着谨慎的态度,等待着事态的发展。

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商业世界的无常。

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敌人,而敌人也可能变成合作伙伴。

我看到了人性的贪婪与恐惧,也看到了勇敢与坚定。

如今,宝万之争已经告一段落,万科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然而,这场股权争夺战留给我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

我深刻认识到,在这个充满变数的商业世界,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与发展。

宝万之争,让我更加坚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是管理层的智慧和勇气。

只有管理层能够在这场股权争夺战中坚守阵地,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发展。

未来,我将继续陪伴万科走过一个个艰难的时刻,共同面对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守初心,勇敢面对挑战,万科一定能够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从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策略

从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策略

从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策略从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谈上市公司的反收购策略近年来,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的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案例,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如何应对潜在的收购威胁,制定有效的反收购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宝能系举牌万科股票的案例出发,探讨上市公司在面对收购的情况下应采取的策略。

首先,面对收购威胁,上市公司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上市公司应及时关注股价和股权结构的变化,特别是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变动。

同时,上市公司领导层应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并及时了解其他公司的收购意向和动向。

保持高度警惕有助于在收购开始之前做好准备。

其次,上市公司应积极维护自身股权结构的稳定。

当发现有潜在收购威胁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来维持股权结构的稳定。

例如,增加关键员工的持股比例,发行可换股债券等,以增加大股东的持股成本。

此外,上市公司还可通过增加流通股的比例、回购股份或提高股息等方式来提升自身市值,增加股东的持股成本。

稳定股权结构有助于阻止潜在收购者扩张股权。

第三,上市公司应加强信息披露与沟通。

在面对收购威胁时,上市公司应及时向市场公开相关信息,并保持与股东和投资者的沟通。

通过加强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能够增加市场的透明度,提高自身的价值评估,从而减少潜在收购者的机会。

同时,积极与股东和投资者沟通,增强市场的认同感,有助于构建更强大的股东支持力量。

第四,上市公司可以考虑采取防御性收购作为策略。

当上市公司面临收购威胁时,其也可以通过主动收购其他公司的股权来实现自身的快速增长,从而降低被收购的风险。

这样的反收购策略可以有效地抵御潜在收购者,同时提高上市公司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第五,上市公司应考虑制定防御性条款以保护自身权益。

通过制定合理的防御性条款,上市公司可以更好地保护自身股权结构和公司利益。

例如,采取“毒丸”条款,即要求潜在收购者在收购达到一定阈值后进行回购,从而提高收购的成本;或者采取“金融抵销”条款,指定特定行为的发生时解散公司、更改董事会构成等,从而在被收购时保护自身利益。

从万科股权之争看公司反收购策略

从万科股权之争看公司反收购策略

在寻找“白衣骑士”的过程中,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必须遵循诚信义务,以维护股东最大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6月23日深夜,被比喻为“门口的野蛮人”的宝能系高调发声,明确表示反对万科重组预案,并要求解雇以王石为首的管理团队。

十分钟后,华润隔空呼应,发表类似声明,形成所谓的“宝华同盟”。

回到故事的起点,2015年12月,资本市场上演备受瞩目的“宝万之争”大戏,华润和宝能彼时相互对立。

谁曾想,如今剧情反转,华润和宝能相亲相恋、战略结盟,而深陷困境的万科彻底打消了引进“白衣骑士”深圳地铁的意图。

资本市场就是那样的神奇,本以为王石已经胜券在握,但突然间峰回路转,王石团队陷入全面被动。

回想当初,如果王石团队能够参透反收购策略,或许事不至此。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资本市场上的反收购措施。

预防性反收购措施要多毒有多毒名家有言,“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居安思危,在收购大战出现之前,主动出击,做足防范措施,将有备而无患。

下面的两大预防性反收购措施,在收购公司眼里可谓要多毒有多毒。

1.毒丸计划。

毒丸计划是指,当一个公司一旦遇到恶意收购,尤其是当收购方占有的股份已经达到10%到20%的时候,拟被收购的目标公司为了保住自己的控股权,就会大量低价增发新股。

目的就是让收购方手中的股票占比下降,也就是摊薄股权,同时也增大了收购成本,让收购方无法达到控股的目标。

该计划一经采用,至少会产生两个效果:其一,对恶意收购方产生威慑作用;其二,对采用该计划的公司有兴趣的收购方会减少。

毒丸计划有以下几种其他形式:一是负债毒丸计划,目标公司以大规模借贷为手段削弱自身的吸引力,降低目标公司的收购价值;二是人才毒丸计划,大多数目标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通常会共同签署协议,当公司遭受敌意收购时,如果有一部分管理人员被降职或解任时,则全体管理人员一并辞职,其目的在于加大收购方日后重建管理层的压力和难度;三是优先股毒丸计划,目标公司向普通股股东发行优先股,一旦公司被收购,股东持有的优先股就可以转换为一定数额的股票,这样将大大地稀释收购方的股权,其常以“定增”的形式出现在资本市场。

上市公司如何应对敌意收购——从宝能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上市公司如何应对敌意收购——从宝能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问题研究2017年第7期74上市公司如何应对敌意收购——从宝能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娄小宇摘 要:2015年,资本并购市场风起云涌。

宝能和万科之间的股权争夺战吸引了资本市场的关注,成为了最受关注的资本市场收购案。

短短半年时间内,宝能系用数百亿资金取得了万科24.26%的股权,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在宝能系的强势入侵中,万科管理层发表声明,不欢迎宝能系进入万科,因此管理层和大股东之间的争夺战就此拉开序幕。

在面对外来资本的“野蛮入侵”,上市公司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就是本篇文章主要探析的问题。

关键词:宝万之争 反收购措施 股权控制DOI: 10.16722/j.issn.1674-537X.2017.07.025一、上市公司收购和反收购上市公司,指的就是其公开发行股票通过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审核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

上市公司进行收购交易,是指收购者通过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其所持有的股份在到达一定比例的时候,对公司实施控制。

上市公司的收购有协议收购和要约收购两种。

进行收购交易的过程当中,首先要持有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份,最后取得被收购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上市公司反收购,是指在面对被收购的情况下,被收购公司采取的反击措施。

上市公司的收购通常很广泛,有可能对上市公司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常的善意收购是在协议的基础上进行的,双方能够平等互惠,实现共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收购都能够在平等自愿的状况下进行,当被收购方对收购方的行为不满,就会采取措施来应对这种不友善的行为,这时候被收购方通常会采取一些反收购措施来应对。

宝能万科之争就是一场收购与反收购的典型案例。

二、宝能万科股权之争原因分析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在1984年成立,1988年进军房地产行业,历经三十余载的发展,成为国内房地产公司的领头羊,当前的主营业务包括房地产开发和物业服务。

截止2014年底,万科已经布局中国大陆65个城市,主要产业在围绕渤海的津京冀地区、以上海作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还有以广州深圳为主的珠三角地区,以及以成都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

万科股权之争详解

万科股权之争详解

万科股权之争万科股权之争概述最近一段时间,万科股权之争事件愈演愈烈。

港交所数据显示,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钜盛华)在2015年12月10日在场内买入万科H股1.91亿股,每股均价19.33元,涉及资金36.92亿元;12月11日再次场内买入万科H股7864万股,每股均价19.728元,涉及资金15.51亿元,两天合计增持52.43亿元。

对万科H股的持股比升至22.45%。

12月7日,万科就曾发布第一大股东变更提示性公告,至2015年12月4日,钜盛华通过资管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集中竞价交易买入公司A股股票549,091,001股,占公司总股本的 4.969%。

至此,钜盛华及其一致行动人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合计持有公司A股股票2,211,038,918股,占公司现在总股本的20.008%,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这是宝能系取代华润,再次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

而在此之前,宝能系通过大量买进万科股票,于2015年8月26日首次超越华润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当时宝能系与华润之间的持股比例差距仅为0.15%。

随后,华润在2015年8月31日和9月1日两次增持万科,耗资约 4.97亿元,新增万科约0.4%的股份,使其持股达到了15.29%,又超越了宝能系的15.04%,重新夺回第一大股东之位。

因此,这一次钜盛华的再度增持,又让宝能系重新夺回了万科第一大股东之位。

[1]而正当宝能系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之际,半路却杀出了同样是保险资金代表的安邦。

根据万科公告,截至12月7日,安邦保险通过旗下公司动用上百亿元资金合计持有万科5%股权。

事件最新进展1.万科17日再次被机构扫货超26亿[2]2015年12月17日,万科A再次涨停,公开信息显示,买入金额前两名为两家机构专用席位,合计净买入近26.5亿元。

港交所信息显示,12月10日、12月12日,钜盛华又买入万科2.7亿股,涉及资金超过50亿元人民币。

万科去年法律案例(3篇)

万科去年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2016年,万科却陷入了一场股权之争,引发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万科去年法律案例为切入点,分析这场股权之争背后的法律问题。

二、股权之争起因万科股权之争源于宝能系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万科股份,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随后,宝能系与万科管理层在股权控制权上产生了分歧,双方在董事会席位、公司治理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博弈。

三、法律问题分析1. 股权收购的法律问题宝能系通过二级市场收购万科股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宝能系收购万科股份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不得损害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

(2)信息披露义务:宝能系在收购过程中,应当依法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相关信息。

2. 董事会席位之争的法律问题宝能系与万科管理层在董事会席位上产生分歧,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董事会席位分配:根据《公司法》,董事会席位应当根据公司章程规定和股东会决议确定。

(2)董事会职权: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其职权包括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决定公司重大事项等。

3. 公司治理的法律问题宝能系与万科管理层在公司治理方面产生分歧,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包括:(1)公司章程:公司章程是公司组织、管理和运营的基本规则,其制定和修改应当遵循法律法规和公司实际情况。

(2)内部控制: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公司合规经营、防范风险的重要手段。

四、万科去年法律案例1. 宝能系被证监会调查在股权之争中,宝能系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证监会对其进行了调查。

经调查,宝能系确实存在违规行为,被处以巨额罚款。

2. 万科管理层与宝能系达成和解在经过一系列法律纠纷后,万科管理层与宝能系达成和解。

双方同意在董事会席位、公司治理等方面进行妥协,共同维护公司稳定发展。

3. 万科股权之争引发的诉讼在股权之争过程中,万科股东因对宝能系的收购行为提出质疑,将宝能系告上法庭。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2015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迈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

深港通提上日程,注册制渐行渐近,新三板长足发展,四板市场呼之欲出,多重政策逐渐推进,市场主体不断扩容,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但通缩阴霾驱之不散,央行降息降准不断,股市跌宕发人深省,熔断机制被迫减震,供给侧“去产能”和“产业升级”需求加速推进,使得并购重组市场持续爆发。

与此同时,保险市场迅猛发展,保费收入显著增长,险资投资全面放开,资产配置更加灵活,业务结构持续优化;然而负债端成本不断上升,信用风险逐渐增加,市场利率持续下行,投资项目明显不足,投资端“资产荒”严重,促使险资举牌频繁上演。

由此,兼并收购成为成熟资本市场的主旋律,险资杠杆成为撬动资本市场的杀手锏,收购与反收购行为针锋相对。

而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系统不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反收购措施滞后缺乏等痛点。

万科股权之争是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过程中的标志性事件,其中收购方与反收购方跌宕起伏的竞争角逐和精彩绝伦的运作手法必将作为经典载入历史。

因此本文以该案例为基础,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的视角,首先,对万科股权之争的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及不足、研究思路及方法和创新与不足进行了说明。

其次,对万科股权之争的案例概况进行描述和回顾,主要理清“万科门口的野蛮人”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敌意收购行为涉及的融资途径及杠杆路径以及万科作为目标公司采取的反收购措施。

再次,对万科股权之争中敌意收购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理论因素、宏观因素和以宝能和万科为代表的微观因素。

接着,运用以上分析,对敌意收购目标公司的反收购策略进行选择性分析,分为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股权结构设计方面以及反收购措施的选择方面。

最后,总结全文,得出本案例给予的启示,并对相关机构和上市公司等提出建议。

本文认为,敌意收购是一种经济和法律概念,并非一定是“恶意”的,相反合法合规的收购行为可能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规则的进一步规范。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
亿。购入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的 0.682%,本次购入后,钜盛华及其一致 行动人合计持有公司股份数量占公司总
股本的 24.972%
相关参与方的行为——恒大
中国恒大集团在11月10日至11月17日期间继续增持万科企业股
01 份有限公司至9.452%,至此,中国恒大总计持有10.434亿股万
科A股,占万科总股本的9.452%,总计耗资222.6亿元人民币。
万科的公司治理模式
万科属于股权分散的公众控股上市公司, 最大的股东比例不超过15%,万科不仅 规定了股东、董事会、经理层和其他利 益相关着的责任和权力分布,而且明确 了在决策公司事务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和 程序,即使没有控股权,以王石为首的 职业经理团队也能实际控制公司。华润 没有过度干涉万科的决策,成为一个真 正的财务投资者。股权的分散为万科营 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企业环境。
02
重组终止
03
获得表决权
04
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
万科公告称,已经于3月12日与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签署 了一份合作备忘录。收购标的初步预计交易对价介于人民币 400亿~600亿元之间。万科拟主要以定向增发股份的方式支 付对价。
2016年12月18日,万科A发布公告称,其与深圳地铁集团的重 组预案未得部分主要股东同意,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召开股东大 会。经董事会同意,公司终止了与深铁集团的重组。
围绕万科股权展开的宫斗大戏,之后发生戏剧性反转。
万科和安邦先后在其集团官网公开发表声明,表达互相 欣赏和支持的态度。这两份声明直接粉碎了此前关于 “宝能系与安邦是一致行动人”的猜测,这意味着宝能 系离控股股东所需的股份数额尚有差距,王石获得一张 至关重要的好牌。
行动
大股东深铁的行为
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分析——基于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视角
引言
股权之争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现象,涉及到公司治理、股东权益等重要问题。

其中,万科股权之争案例备受关注。

该案例涉及到恒大地产和深圳地铁两家企业之间的敌意收购与反收购较量。

本文以敌意收购和反收购视角对该案例进行分析,探讨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案例背景
1.1 万科股权之争背景
2016年12月,中国房地产企业恒大地产突然以高达320
亿港元的价格购买万科约14.07%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交易完成后,恒大地产成为万科的实际控制人。

然而,这一举动引起了万科其他股东的不满和抗议,并提交了一系列反对声明。

1.2 事件起因与发展
该事件的起因可以追溯到2015年11月,当时万科的第一大股东深圳市交通运输集团与广东省深业集团签署了《合作协议》,计划通过混改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

然而,交通运输集团与深业集团之间的权益分配问题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导致了后来的股权之争。

在恒大地产购买万科股权之后,万科其他股东迅速行动起来,形成了一个由数十家小股东组成的联盟,并于2017年1
月向深圳地铁递交了收购申请,以削弱恒大地产的控制力。

随后,深圳地铁购买了万科约5%的股权,并成为万科第二大股东。

二、敌意收购视角分析
2.1 恒大地产敌意收购分析
2.1.1 收购动机
恒大地产之所以选择收购万科股权,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动机:①利用万科强大的品牌和渠道资源,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②通过控股万科,实现资源整合和规模效应,提高企业竞争力;③利用万科现金流和利润分红,为恒大地产未来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2.1.2 立场决策
恒大地产选择以可预测、相对低风险的方式购买部分万科股权,以避免可能的监管审查和其他潜在风险。

此外,该举动也有助于维护万科现有的体制和管理层,减少不必要的干扰和摩擦。

2.2 反收购视角分析
2.2.1 联盟形成
万科其他股东快速联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抵制恒大地产收购的联盟。

联盟中的小股东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①担心恒大地产以其强势地位把控公司决策和资源分配,损害其他股东权益;②担心万科管理层被替换,导致公司治理体系紊乱;③通过联合购买,以增加对公司的控制权,保护自身利益。

2.2.2 采取反对措施
除了联合购买行动外,万科其他股东还采取了其他反对措施,包括向证监会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申请核查交易的合规性、发表声明抵制恒大地产收购、要求提高收购价等。

三、影响分析
3.1 公司治理问题
万科股权之争引发了公司治理问题的关注。

由于联盟股东
的反对,万科的公司治理结构受到了冲击,管理层的稳定性受到威胁,这可能对公司的战略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3.2 股东权益问题
股权之争也涉及到股东权益的问题。

恒大地产的敌意收购引起了其他股东的不满和担忧,担心其控制力增强后会偏袒自身利益,损害其他股东权益。

此外,反收购联盟中的小股东也可能受到资源分配和权益保护的限制。

3.3 市场影响问题
万科股权之争引起了市场的关注,对公司股价和市场信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敌意收购和反收购的持续发酵可能导致公司价值的下降,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同时也对整个市场的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

四、建议与启示
4.1 完善公司治理
针对此类股权之争事件,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加强对股东权益的保护,确保决策和资源的公正分配。

此外,加强与股东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答疑虑,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4.2 强化监管机制
对于股权之争事件,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保障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加大对收购行为的审查力度,确保交易的合规性和公正性。

此外,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框架,提高收购和反收购的防范措施。

结语
万科股权之争案例是股权市场活动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涉及敌意收购与反收购之间的斗争。

该案例揭示了股权之争对公司治理、股东权益和市场稳定性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可以为今后类似情况下的处理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
在万科股权之争案例中,敌意收购方和反收购方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对公司治理、股东权益和市场稳定性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建议从完善公司治理和强化监管机制两方面入手,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保护股东权益,同时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保障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首先,完善公司治理是解决股权之争问题的关键。

公司应加强内部治理结构的建设,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确保决策和资源的公正分配。

同时,加强与股东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答疑虑,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此外,公司还可以通过加强独立董事的作用,提高审计和监督的力度,确保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其次,强化监管机制也是防范股权之争的重要手段。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保障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对于收购行为,应加大审查力度,确保交易的合规性和公正性。

此外,还需要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框架,提高收购和反收购的防范措施。

这包括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以及加强对收购方和反收购方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只有强化监管机制,才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总之,万科股权之争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与借鉴。

在类似情况下,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完善决策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与股东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股东权益的保护。

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保障市场的公平和透明,加大对收购行为的审查力度,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框架,提高收购和反收购的防范措施。

只有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和强化监管机制,才能有效地防范股权之争带来的不良影响,维护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在万科股权之争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设,以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股东权益的保护。

公司可以通过完善决策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来实现这一目标。

公正分配决策和资源是避免股权之争的重要措施,公司应确保决策的公正性,避免对个别股东和利益集团的偏袒。

同时,公司还应加强与股东的沟通和交流,及时解答疑虑,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这样可以增加股东对公司决策的信任度,减少股权之争的发生。

其次,加强独立董事的作用,提高审计和监督的力度,是防范股权之争的有效手段。

独立董事在公司决策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可以保持公正和客观的立场,为公司提供专业意见和监督。

公司可以进一步加强独立董事的培训和建设,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认知水平。

此外,公司还应加强审计和监督工作,确保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通过加强独立董事和审计监督,可以有效地避免潜在的股权之争。

强化监管机制也是防范股权之争的重要手段。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保障市场的公平和透明。

特别是对于收购行为,应加大审查力度,确保交易的合规性和公正性。

此外,还需要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框架,提高收购和反收购的防范措施。

这包括制定更加严格的法规,加强信息披露的监管,以及加强对收购方和反收购方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只有强化监管机制,才能有效地维护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在类似情况下,公司和监管部门都需要从万科股权之争案例中吸取教训,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预防和化解股权之争。

公司应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完善决策机制和内部控制机制,加强与股东的沟通和交流,确保决策的公正性和股东权益的保护。

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也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控,保障市场
的公平和透明,加大对收购行为的审查力度,完善现有法律法规框架,提高收购和反收购的防范措施。

总之,万科股权之争案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与借鉴。

通过完善公司治理和强化监管机制,可以有效地防范股权之争带来的不良影响,维护市场的秩序和稳定。

这需要公司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加强内部建设和外部监管,确保市场的公平和透明,保护股东的权益,促进公司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