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
如何看头颅CT解读

如何看头颅CT解读⼀、检查⽅法颅脑CT主要⽤横断⾯,有时加⽤冠状断⾯。
横扫多采⽤以听眦线(外⽿孔与外眦联线)为基线,依次向头顶扫描10个切层,层厚10mm,层距10mm.根据病情平扫之后再⾏增强扫描。
有时为了显⽰⼩脑桥脑⾓池或鞍上池的⼩肿瘤,可进⾏脑池造影CT.⼆、正常表现CT诊断主要依据是观察组织密度差异。
颅⾻为最⾼密度⽩影,CT值可达+1000H.⿐窦与乳突⽓房内含空⽓为最低⿊影,CT值为-1000H.充以脑脊液的脑室、脑池为低密度,CT值为0-16H.脑⽪质为薄层⽩带状影,髓质为深浅不等的灰影,⽪质和髓质之间常有清楚的分界线,尾状核密度较⾼,⾎管与脑实质密度相仿,松果体及脉络丛常发⽣钙化⽽呈⾼密度影、CT值取决于钙含量,约40-400H.正常两侧脑实质密度对称,不应出现⼀侧⾼或低密度区。
脑室和脑池在不同层⾯显⽰,(图7-6-8)。
侧脑室边界清楚。
轮廓整齐,形状及⼤⼩对称;透明隔与三脑室在较低层⾯中线上。
蛛⽹膜下腔为薄层低密度带,位于颅⾻内板与脑⽪质之间;半球纵裂显⽰较⾼层⾯,为位于中线的低密度带,外侧裂池对称位于两侧。
鞍上池呈五⾓星形,在鞍上池前1/3可见视神经交叉。
四叠体池居后⽅,外形不整,四叠体突⼊池的前⽅。
环池呈窄带状围绕中脑周边。
后颅窝层⾯可见第四脑室位于中线,呈马蹄形。
可见⼩脑桥脑⾓池和枕⼤池。
枕⼤池变异⼤,常误认为异常。
图7-6 鞍上池1.⼤脑镰2.额叶3.交叉池4.视交叉5.脚间池6.桥脑7.四脑室8.⼩脑9.颞叶10.蝶⾻⼩翼11.外侧裂增强检查时⾎中含碘量增加,使⾎管和组织密度增加,脑⾎管可显影。
静脉窦与脑室脉络膜丛均因⾎中含碘量增强⽽使影像清楚。
[新时代医学搜集整理]三、异常表现(⼀)脑实质基本病理改变病灶直接显⽰是CT诊断的显着优点。
与周围正常密度相⽐,病灶可呈低密度、⾼密度和等密度。
低密度病灶指病灶密度低于正常脑实质密度,⼀些肿瘤内⼤⽚坏死及囊性肿瘤均显⽰低密度灶,此外,脑⽔肿(cerebral edema)、脑梗塞、脑脓肿、囊肿和液体积聚也为低密度灶。
头颅CT的简读

常见的颅内感染包括脑膜炎、脑炎等。CT扫描可以观察到脑膜增厚、脑实质病变 等表现,对于诊断和治疗颅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颅骨病变
总结词
颅骨病变是指发生在颅骨上的疾病, 如颅骨骨折、颅骨肿瘤等。
详细描述
颅骨病变可导致头痛、呕吐、视力障 碍等症状。CT扫描可以观察到颅骨的 形态和结构变化,对于诊断和治疗颅 骨病变具有指导意义。
头颅CT还可以用于评估治疗效 果和随访病情,对于脑部疾病 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
02
头颅CT扫描技术
扫描前的准备
患者准备
确保患者无金属饰品、义齿等物 品,以免干扰CT扫描结果。
病史了解
了解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药物史等 ,以便在扫描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 。
签署知情同意书
确保患者或家属了解CT扫描的相关 风险和注意事项,并签署知情同意 书。
出诊断结论。
读片中的注意事项与误区
避免主观臆断
在读片过程中,应避免主观臆断,应客观地分析图像中的信息。
注意图像细节
在读片过程中,应注意图像的细节,如病变的边缘、密度和增强表 现等,这些细节有助于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
避免过度解读
在读片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解读,对于不确定的病变,应结合临床 资料和后续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04
头颅CT的读片技巧与注 意事项
读片前的准备
了解患者病史
在开始读片前,应仔细了解患者 的病史、症状和体征,以便更好
地理解CT图像。
确定扫描范围
根据临床需求,确定CT扫描的范 围,以便获取到病变部位和周围
结构的完整图像。
熟悉正常解剖结构
熟悉头颅的正常解剖结构,以便 在CT图像中准确识别异常病变。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182页PPT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颅脑CT阅片基础

颅脑CT阅片基础头颅CT阅片基础何碧强2013-10-8影像学方法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甚至是某些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作为临床专业医师,必须对阅片有充分的认识,对医学影像学图像有进行判读的能力,才能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颅脑断层解剖学常用基线1、Reid基线(RB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2、眦耳线(CML)或眶耳线(OML):为外眦与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依检查目的的不同使扫描平面与CML向头侧成角0 -25℃。
3、上眶耳线(SML):为眶上缘中点至外耳道中点的连线。
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
4、连合间线(AC-PC线):为前连合(AC)后缘中点至后连合(PC)前缘中点的连线。
脑立体定向手术和X-刀、r-刀治疗多以此线为准。
外耳道连合间线大脑半球外侧面大脑半球内侧面脑底面颅脑内重要的几个区域1、基底节区:包括内囊、外囊、屏状核、脑岛、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该区是高血压脑出血最好发部位。
2、放射冠区及半卵圆中心:其是内囊纤维白质向上延伸的同一物质在不同层面的名称,该区域常为老年性脱髓鞘病变发生部位。
3、鞍上池区、桥小脑角:为桥脑与小脑之间的夹角区域,为听神经瘤好发处。
4、边缘系统:为扣带回、海马回、海马回钩的合称;是情感、内脏活动区。
5、丘脑下部:包括视交叉、视束、灰结节、乳头体和垂体漏斗;是神经分泌方面、尿崩症等内分泌系统病变的地方。
颅脑横断层CT解剖眦耳线层面经蝶鞍、垂体层面经视交叉层面经鞍上池、下丘脑层面经第三脑室下部、前连合层面经第三脑室上部、松果体层面经丘脑、基底核与内囊层面经侧脑室顶部、胼胝体干层面胼胝体上部、半卵圆中心层面经半卵圆区上部、中央旁小叶下部层面经中央旁小叶上部层面颅顶部、中央沟上部层面颅脑横断层解剖CT表现轴位(横断层)扫描是CT检查的最常用方法。
常规检查时以与“OM”线成15-20°角为基线,层厚、层距均为10mm,连续向上扫描至顶部。
教你怎样读懂头颅CT

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CT窗口技术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的CT值,因此可以利用不同CT值来鉴别组织的性质。
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颅脑CT适应证• 颅内肿瘤:脑膜瘤,神经胶质瘤• 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脑损伤:脑挫裂伤,血肿• 颅内炎性病变:脑炎,脑脓肿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鞍上池层面① 颅前窝:颞叶。
② 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颞叶直回,侧方位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星形。
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位于后缘中间,是角间池。
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
③ 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
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第三脑室下部层面①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前方---额叶;外侧---尾状核头部;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② 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③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第三脑室上部层面① 基底核、丘脑。
② 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③ 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
④ 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脑岛)。
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 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锥体外系的主要结构。
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基底节区:概念不清。
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
● 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
头颅ct最基本知识与神经外科常见疾病ct读片

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
03
疾病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出血的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出血的CT影像特征
在CT平扫中,脑出血表现为高密度影,边缘清晰或不清晰, 可单发或多发。增强扫描后,血肿周围可见低密度环。
脑出血的诊断
根据CT影像特征,结合患者病史和临床表现,可对脑出血进 行诊断。脑出血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头痛、呕吐、偏瘫、失 语等症状,CT扫描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癫痫、瘫痪等。
脑外伤
CT表现
脑实质内低密度或高密度影,可伴有脑室受压、中线结构移位等现象。
并发症
颅内血肿、脑水肿、脑疝等。
脑积水
CT表现
脑室扩大,特别是侧脑室,可伴有第 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扩大。
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智力下降、共济失调等 。
脑梗塞
CT表现
脑实质内低密度影,多呈扇形或三角形,边界模糊。
脑肿瘤的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肿瘤的CT影像特征
脑肿瘤在CT平扫中表现为低密度、等密度 或高密度影,边缘可清晰或模糊。增强扫 描后,肿瘤可强化或不强化。肿瘤可压迫 脑组织,引起相应的神经功能症状。
脑肿瘤的诊断
根据CT影像特征,结合患者病史和临 床表现,可对脑肿瘤进行初步诊断。 最终确诊需要病理学检查。常见的脑 肿瘤有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等。
脑梗塞的CT影像特征与诊断
脑梗塞的CT影像特征
脑梗塞在CT平扫中表现为低密度影,边界较清晰。在发病后24小时内,CT平扫可能无 法显示梗塞灶。增强扫描后,部分梗塞灶可强化。
脑梗塞的诊断
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CT影像特征,可对脑梗塞进行诊断。CT扫描是脑梗塞的重 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梗塞的部位和程度。同时可观察到脑组织水肿和占位效应。
头颅CT影像基本知识精美PPT课件

化脓性脑膜炎
表现为脑沟、脑池密度增高,脑室变小,脑膜增厚并强化。
结核性脑膜炎
表现为基底池、鞍上池等密度增高,脑膜增厚并强化,可伴有结 核瘤。
病毒性脑炎
表现为脑实质内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可伴有占位效应和出血。
04
头颅CT影像诊断思路与方法
定位诊断
确定病变部位
根据CT影像上病变的位置、形态和密度等特征,确定病变位于颅内还是颅外, 以及具体的部位如大脑、小脑、脑干等。
感谢观看
脑室系统
侧脑室
左右各一,分别位于左、 右大脑半球内。
第三脑室
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及下丘 脑之间的一个矢状裂隙。
第四脑室
位于延髓、脑桥与小脑之 间。
脑血管及颅内静脉窦
脑血管
包括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 系统。
颅内静脉窦
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 、横窦和乙状窦等。
03
常见头颅病变CT表现
颅脑损伤
结合其他检查
如MRI、DSA、PE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病理检 查等结果,对病变进行更全面、准确的评估。
05
头颅CT影像阅片技巧与注意事项
阅片顺序与技巧
1 2
观察顺序
先整体后局部,由上至下,由前至后,逐层观察 。
定位技巧
利用解剖标志进行定位,如颅骨、脑室系统等。
3
对比观察
左右对比,前后对比,观察异常密度影及占位效 应。
临床应用研究
研究功能性CT成像在癫痫、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CT引导下穿刺活检及治疗技术
穿刺活检技术
在CT引导下,精确定位 病变部位,进行穿刺活 检,获取组织样本进行 病理学诊断。
微创治疗技术
正常颅脑的CT 读片

二、正常颅脑CT 的表现
正常脑横断面CT扫描常用的8个标准层面介绍
1、颅底平面CT 像:即蝶鞍层面,多因颅骨复杂而引起伪影, 中央为蝶鞍, 左右侧为锥体前部及双侧颞叶下部, 后方为桥脑 及小脑。
2、鞍上平面CT 像:前方为大脑额叶, 双侧为颞叶, 中央部为 鞍上池, 小脑位于后颅凹, 第4 脑室呈马蹄状。
3、脑室系统变化
• 占位效应:局部脑室受压变窄或闭塞,中线结构向 对侧移位; • 脑萎缩:脑皮质萎缩显示脑沟和脑裂增宽,脑髓质 萎缩显示脑室脑池扩大; • 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脑室系统普遍扩大,脑池增 宽;梗阻性脑积水梗阻上方脑室扩大,脑池无增宽。
4、颅骨骨质改变:
• 颅骨病变:如 骨折 炎症 肿瘤; • 颅内病变:蝶鞍、内耳道扩大。
颅脑CT 读片方法
一、颅脑CT 检查方法
颅脑CT 扫描方式 1. CT平扫(simple scan):正常颅脑CT 层厚 10mm 、层距10mm , 一般自颅底至顶部需11 层面。 2. CT增强扫描:采用静脉注入碘水造影剂 100ml , 进行连续扫描
颅脑CT 的3 个主要扫描平面 1. 眦听线(Orbitomeatal Line-OML)眼外眦与外耳 孔中心连线。 2. 瑞氏线( Reidps Line-RBL ) 即眼窝下缘与外耳 孔上缘联线, 又称为人类学基线。 3. 上眼窝耳孔线( Superior Orbitomeatae Line-SML) 与OML 向后呈15°~20°
5、侧脑室体部平面CT 像: 侧脑室呈双半月形, 尾状核、壳、 苍白球构成基底节。
6、胼胝体平面CT 像:侧脑室体部呈X 形, 中间为脑胼胝体 干部
7、侧脑室顶部层面半卵圆区平面CT 像:脑白质呈半卵圆形 中心, 大脑镰于中央呈线条状, 顶叶的脑沟及脑回明显。
头颅CT及MRI读片技巧

靠近枕骨大孔
十、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部)、 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的 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脑室 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脑室前 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矢 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为中间帆, 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基底节
尾状核 丘脑
内囊
外囊
豆状核
尾状核
三、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 合,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 弯曲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 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 侧半球投射
胼胝体膝部
大脑镰:为硬脑膜返折形成,前窄后宽,内有 上、下矢状窦,后方与小脑幕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由前向后走行于纵裂内
中央沟
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 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
外侧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脚, 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 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 水管
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正 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松果体
六、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凹 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 的标准,称之为“6(儿童), 8(男性、绝经后女性), 10(年轻女性), 12(妊娠、哺乳女性)”(mm)原则
头颅CT基本知识及神经外科常见疾病CT读片

精选文本
20
精选文本
21
精选文本
22
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
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
前方:额叶 外侧:尾状核头部 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
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 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
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
精选文本
23
精选文本
24
精选文本
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主要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 肿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 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
精选文本
30
精选文本
31
精选文本
32
精选文本
33
精选文本
34
精选文本
35
精选文本
36
五、侧脑室体部层面
由额、颞、枕叶构成。 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 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 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
的好发部位。
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
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
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
精选文本
29
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 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
外囊出血主要由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所 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
11
精选文本
12
精选文本
13
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
颅前窝底部: 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颅中窝: 前界:蝶骨。 后界:颞骨岩部(岩骨)。 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 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头颅CT读片技巧

筛窦
眼球
颧弓
蝶窦 颈内动脉 (破裂孔)
外耳道 第四脑室
小脑半球 小脑扁桃体 小脑溪
眼眶外侧壁 颅 底
颞极 层 面
鼓室 眦 乳突 耳 气房 线 层 岩骨 面
延髓 桥小脑角池
内枕骨粗隆
内直肌
颈内动脉
桥小脑角池 亨氏暗区 第四脑室
晶状体 眼球
颞叶极部 蝶 窦 层 面
桥脑 小脑半球
筛窦 蝶窦 基底动脉 桥脑
七、灰质异位
【典型病例】 患者,男,癫痫间断发作20年来诊。
【CT诊断要点】
1. 一般呈板层或团块状,多位于半卵圆中心或侧脑室旁 白质内,呈相对稍高密度,与正常灰质密度相等,病变 周围无水肿和占位效应;可伴发头小畸形、胼胝体发育 不良、小脑发育异常等先天发育畸形。 2. 增强扫描病变区与正常大脑灰质的强化一致。
乙状窦
小脑中脚 小脑延髓池
视神经
海绵窦
蝶
颞叶
窦
桥小脑角池 顶 部
第四脑室 层
面
小脑半球
小脑蚓
直回 前床突 海绵窦 鞍背 第四脑室 乳突气房
小脑半球
鸡冠
视神经管 蝶
垂体窝 鞍
侧脑室下角 垂 桥前池 体裂池 基底动脉
侧脑室下角
中脑 四叠体池
额叶直回
外侧裂池
大脑中动脉 鞍
海马
上
颞叶
池
二、脑裂、脑沟和脑回发育畸形
【典型病例】 1.患者,男,8岁,间断性抽搐半年就诊。 2.患者,女,21岁,间断性头疼,智力低下。
【CT诊断要点】
1. 两侧或单侧中央前、后回区大脑表面异常增宽或较 窄的裂隙延伸到侧脑室的室管膜下区。 2. 侧脑室外壁局限性峰状突起,与裂隙相连,裂隙边 缘可见密度较高的皮层灰质结构。
头颅CT扫描ppt课件-2024鲜版

第五代CT
电子束CT,利用电子束轰击钨 靶产生X线,扫描速度极快, 但图像质量相对较差。
4
头颅CT扫描定义及作用
2024/3/28
定义
利用X线束对人体头颅部位进行断 层扫描,获得不同层面的组织结 构和病变信息。
作用
辅助医生对颅内病变进行诊断和 鉴别诊断,如脑外伤、脑出血、 脑梗死、脑肿瘤等。
5
原理及工作过程
骨折、骨瘤、骨髓炎等病变可导致颅骨形态 异常。
脑室系统异常
脑积水、脑室炎等病变可导致脑室系统形态 改变。
2024/3/28
脑实质异常
脑梗死、脑出血、脑炎等病变可表现为脑实 质密度改变。
脑血管异常
动脉瘤、血管畸形等病变可表现为脑血管形 态异常。
15
常见病变类型及其特点分析
脑梗死
低密度梗死灶,边界清晰,可伴有脑 水肿和占位效应。
2024/3/28
25
技术创新点和发展方向预测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利用AI技术自动分析CT图像,辅 助医生进行更快速、准确的诊断
。
2024/3/28
远程医疗服务
通过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实现远程 CT扫描和诊断,提高医疗服务的 可及性。
个性化扫描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 的扫描方案,以优化图像质量和减 少辐射剂量。
头颅CT扫描ppt课件
2024/3/28
1
contents
目录
2024/3/28
• 头颅CT扫描基本概念与原理 • 头颅CT检查前准备与操作规范 • 头颅CT图像解读与诊断方法 • 头颅CT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体现 • 头颅CT技术发展趋势及挑战 • 总结回顾与课堂互动环节
2
手把手教会阅读颅脑MRA和CTA–影像PPT

手把手教会阅读颅脑MRA和CTA–影像PPT作为一个神经内科医生,看MRA和CTA是临床必备基本功。
那些弯弯曲曲的血管,你都熟悉吗?那些转来转去的片子,你看着不晕吗?另外,如果在临床上读MRA的时候,骄傲的说出M1段、M3段,是不是比只会说远段/近段、主干/分支显得高大上许多呢?今天我们就手把手教你掌握读这两种片,不但能认出谁是谁,还能骄傲地说出一段一段。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如果没有脑血管解剖的基础知识,想迅速学会读片是一件性价比非常低的事。
我们先在想象中随着红细胞从脖子向上走(如果普及VR技术,学习起来会有趣许多),简单复习一下脑血管的解剖。
入颅给脑供血的主要有这四根血管: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
一路向上,颈内动脉分出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两大分支,双侧椎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
然后基底动脉分出双侧大脑后动脉。
脑血管病诊治中,一般神经内科大夫常提到这些结构:➤颈内动脉主要分支为眼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双侧椎动脉分别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发出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上动脉和大脑后动脉。
这里面有的血管相对细小,MRA不一定都能稳定的看到,我们先拣最主要的来说。
今天重点介绍前循环。
由于脑血管在颅内分支很多,走行方向还很迂曲,如果投射方向选的不好,就会重叠在一起,所以MRA和CTA图像才会转来转去,让你总能找到合适的角度看需要的血管及其节段。
我们医院的习惯是,一张片全是左右转,可以看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另一张片是上下转,可以看大脑后动脉、willis环、大脑中动脉。
我们先看看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
颈内动脉通常分七段,一般不做介入的话,普通的神经内科医生脑MRA看得最清楚,且临床发病较多的往往是海绵窦段(C4)及以后的床突段(C5)、眼段(C6)及交通段(C7)。
MRA和CTA里面,侧一些的位置重叠较少,看得清楚,但标准的侧位双侧颈内动脉又容易叠到一起,需要我们多看几个层面,来回转转。
颅脑MRI读片入门

脑膜MRI图像上可观察到硬膜外、硬膜下或蛛网膜下腔异常信号,脑室系统MRI 图像上可观察到脑室扩大或变形等表现。
脑膜及脑室系统异常诊断
根据脑膜及脑室系统异常影像表现,结合患者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可对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疾病进行诊断。
05 颅脑MRI读片技巧与注意 事项
脑干和小脑解剖结构
脑干
连接大脑与脊髓的桥梁,包括延 髓、桥脑和中脑等部分,控制基 本生命功能如呼吸、心跳等。
小脑
位于大脑后下方的小脑半球,负 责协调运动、平衡和姿势控制。
颅神经解剖结构
01
02
03
04
第1对颅神经(嗅神经):负 责嗅觉。
第2对颅神经(视神经):负 责视觉。
第3对颅神经(动眼神经): 控制眼球运动和瞳孔反射。
无增厚或粘连。
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 室、第四脑室)的大小、形 态、位置正常,无异常信号。
脑池及脑沟的大小、形态正常, 无异常信号。
04 颅脑MRI异常影像表现及 诊断
大脑异常影像表现及诊断
大脑异常影像表现
大脑MRI图像上可观察到脑实质内异 常信号、脑回肿胀、脑沟变浅等表现 。
大脑异常诊断
根据大脑异常影像表现,结合患者病 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 对脑梗死、脑炎、脑肿瘤等疾病进行 诊断。
颅神经MRI正常影像表现
颅神经MRI影像显示颅神经走行自然,无异常信号。
各颅神经(视神经、嗅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 听神经)的大小、形态、位置正常,无异常占位病变。
颅底孔裂及通道无狭窄或闭塞。
脑膜及脑室系统MRI正常影像表现
脑膜MRI影像显示脑膜(硬脑 膜、蛛网膜、软脑膜)光滑,
教你看CT(颅脑)

侧脑室三角区及 脉络丛钙化 侧脑室枕角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 色部分为枕叶 蓝 色部分为顶叶
侧脑室体部 放射冠
额骨(FB)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 色部分为枕叶 褐 色部分为顶叶
顶骨 (PB )
半卵圆中心
枕骨(OB)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褐 色部分为顶叶
纵裂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褐 色部分为顶叶
教你看CT
绿色部分为 颞叶
蝶窦
延髓 小脑
垂体窝 脑桥 桥小脑角
浅红色部分为 额叶 绿 色部分为 颞叶,
颞骨及乳突气房 乙状窦 小脑中角 第四脑室
绿 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鞍背 基底动脉 桥前池 侧脑室颞角 脑桥 第四脑室 小脑 小脑蚓部
绿 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侧裂池 大脑角 角间池 环池 脑桥
绿 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 色部分为枕叶
侧脑室前角 侧裂池 第三脑室 环池 小脑上池
绿 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 色部分为枕叶
侧脑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角
尾状核头部 岛叶 外囊 豆状核 丘脑 小脑上池
纵裂 侧脑室前角 内囊前肢 内囊膝部 内囊后肢
绿 色部分为颞叶 浅红色部分为额叶 黄 色部分为枕叶 蓝 色部分为顶叶
纵裂 中央前回 中央沟 中央后回 结节囊
CT片阅读技巧(头部)PPT课件

颅骨骨折的CT诊断需要观察骨折的类型和位置,包括线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和 粉碎性骨折等。同时,需要留意骨折是否伴随颅内出血或脑组织损伤等并发症。
案例二: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
总结词
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脑梗塞的早期CT诊断可以通过观察脑部血管的血流情况和脑实质的密度变化来进行。 在梗塞发生后,CT扫描可以显示低密度病灶和脑实质密度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梗塞的
详细描述
脑肿瘤是由于脑细胞异常增生而引起的病变。在CT片上,脑肿瘤通常表现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影,有时 还可能伴随脑组织变形、颅内压增高等症状。脑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和 影像学检查结果。
05 案例分析
案例一:颅骨骨折的CT诊断
总结词
颅骨骨折的CT诊断是常见的临床情况,需要掌握骨折的类型和位置。
脑室系统
观察脑室的形态、大小和 位置,判断是否存在脑室 扩大、脑积水等异常。
脑池与脑沟
观察脑池和脑沟的形态, 判断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 或脑萎缩。
颅内血管识别
血管走行
观察血管的走行和分布,判断是 否存在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血管密度
通过观察血管的密度和强化程度, 判断是否存在血管栓塞或出血。
窗宽与窗距调整
头部CT片阅读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图像不清晰、病灶难以识别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调 整图像质量、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等方法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望
新技术在头部CT片阅读 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三维 重建等技术将在头部CT片的阅读中发挥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诊断的 效率和准确性,为医生提供更好的辅助。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ppt课件

骨窗和软组织窗的观察
骨窗
主要用于观察颅骨、颞骨、枕骨等骨 性结构,观察骨折、骨质增生、颅内 钙化等病变。
软组织窗
主要用于观察脑实质、脑室、脑池等 软组织结构,观察脑水肿、脑出血、 脑梗死等病变。
常见病变的识别
脑出血
脑梗死
颅内肿瘤
颅骨骨折
CT表现为高密度影,周 围脑组织受压,脑室受
累变形。
CT表现为低密度影,病 灶部位脑组织肿胀,脑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医学影像数据的不断增加,如何确保 数据安全与患者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头颅CT及MRI读片 知识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 头颅CT读片技巧 • 头颅MRI读片技巧 • 病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头颅CT简介
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X射线扫描头部, 生成脑组织的二维图像。
灌注加权像(PWI)
用于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 。
磁敏感加权像(SWI)
用于显示微出血灶和静脉血管结构,对脑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有重要价值。
04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脑出血的诊断
总结词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CT和MRI是常用的诊断工具。
详细描述
脑出血的CT表现通常为高密度影,而MRI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血量和位置。在诊 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查看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准 确的诊断。
01
02
03
诊断准确率
颅脑ct读片技能培训

五、脑疝
脑疝是颅内肿瘤占位效应发展到严重阶段而 形成。常见有小脑幕裂孔下疝、枕骨大孔疝和 大脑镰疝。
(一)小脑幕裂孔下疝(颞叶钩回疝)是幕上 占位病变将海马回和钩回疝入小脑幕裂孔,将 脑干挤向对侧。CT表现为中脑受压向对侧移位、 旋转或者形态异常;鞍上池、脚间池、四叠体 池和环池变形、移位或者闭塞:侧脑室同侧受 压,对侧扩大:还可以出现大脑后动脉梗塞等 征象。
脑膜弥漫性:肿瘤沿脑积液播散广泛转移,位于 脑膜、室管膜,使其增厚或呈颗粒状,以颅底 多见。
CT表现
★ CT平扫:皮质及皮质下区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病 灶,也可为略高密度或囊性,囊内可有结节。 肿瘤易出血、坏死、囊变。瘤周水肿明显。病 灶常多发,为特征性表现。硬脑膜转移为硬膜 局限性增厚、硬脑膜结节。颅骨转移为局部骨 破坏区伴软组织肿块
ThemeGallery is a Design Digital Content & Contents mall developed by Guild Design Inc.
脑梗死
脑梗死(Infarction of brian)是缺血性脑血 管疾病,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脑梗死为脑血管闭塞所致的脑组织缺血 坏死. 其原因如下:
平扫:后颅窝中线类圆形均一略高密度肿块,边界清 楚。四脑室受压,向前移位。室管膜下转移时脑室周 围可见略高密度带状影
增强:多均一强化,室管膜下和蛛网膜下腔转移为带 状强化
脑膜瘤
一、概述
脑膜瘤(meningioma)仅次于胶质瘤,占颅内肿瘤的15~20% 左右,来自蛛网膜粒细胞,与硬脑膜相连。多见于成年人,女性 发病是男性的2倍。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为脑穿支小动脉闭塞引起 的深部脑组织较小面积的梗塞,常累及基底节、丘脑、 脑干和小脑等. CT表现为1~1.5cm大小低密度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头颅CT并不难,教你成为读片小能手!
根据研究目的,沿某一方向所作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扫描,即断层图像,包括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
本篇文章的重点就在头颅的横断层CT。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
1、Reid基线(RE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2、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3、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容易发生误诊的情况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非常常见,它也是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标志之一,但并非所有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均与脑小血管病有联系。
静脉窦内扩大的蛛网膜颗粒也非常常见;极少数可能会引起静脉窦狭窄,DSA 实时压力测量是确诊工具。
颅骨蛛网膜颗粒压迹部分可穿颅骨内外板,容易被误认为异常。
脑脊液流动伪影的鉴别是多序列、多角度综合分析,当然,熟知的话可以明显减少分析时间。
脉络丛黄色肉芽肿 FLAIR 呈高信号或 DWI 呈高信号时特别显眼,容易被误认为肿瘤性病变。
多发——努力寻找类似病灶——这是与脉络丛乳头状瘤、脑膜瘤鉴别的重要影像。
垂体高度增加不一定就是异常,可以是生理性增生,也可以是假性增高——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中偏/接吻、小蝶鞍等引起的垂体空间过小导致高度增高。
不对称的小脑绒球容易被误认为桥小脑角区肿块;鸡冠,尤其是粗大的鸡冠,容易被不熟悉的人误认为病变!
提高读片能力
进而提高诊断能力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颅脑疾病的重要帮手,掌握“看图说话”的技能将为临床工作带来莫大帮助。
非科班出身的临床医生,如何快掌握颅脑影像的读片技巧?神经科医生经常遇到的读片问题,该如何解决呢?
我们特邀天坛医院放射科博士、副主任医师沈宓老师,为大家从影像学基础开始,从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等常见颅脑病变出发,带你一步步了解颅脑影像的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让你从入门到精通,掌握颅脑影像的读片技巧。
课程目录
颅脑影像读片
第一节
颅脑影像学基础
74分钟
第二节
颅脑正常影像学识别(上)
40分钟
第三节
颅脑正常影像学识别(下)
40分钟
第四节
缺血性脑卒中--上
40分钟
第五节
缺血性脑卒中--下
69分钟
第六节
脑出血的影像学识别(上)
40分钟
第七节
脑出血的影像学识别(下)
36分钟
第八节
颅脑肿瘤的影像学识别(上)
≈60分钟
第九节
颅脑肿瘤的影像学识别(下)
≈60分钟
讲师简介
沈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医师,具有丰富的临床读片经验,深入浅出的讲解颅脑影像基础,在结合临床的基础上讲解脑血管常见疾病的影像识别技巧。
课程价格
颅脑影像识别:1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