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解析与目标叙写案例
教研员课标及案例解读
(转)对话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案例式解读)——一个教研员的视角(一)一、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
只有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才能把握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
课程标准中时这么说的,请大家用10秒钟时间把它背诵下来,“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什么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或者运用文章的运用包括哪些?原来是正确理解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现在把理解去掉了,直接改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是不是就把语文等同于语言文字运用。
什么是语言文字运用呢?它不单包括生活中工作中的听说读写活动,自然还包括学习中的以及文学活动,不单包括实用的工具的语言文字运用,还包括文学的,审美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它的本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这个信息载体来帮助我们交流,获得信息,来体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存在。
理解为什么去掉呢?我们原先提出的理解,它不仅包括理解课文内容和意义,还包括理解作者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方法,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是不是等同于语言文字?不是,这里的语文不等于语言文字,不等同于语言文学,不等同于语言文章,不等同于语言文化,而是语文课程是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为什么语文课程的任务是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
在我们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把语文教学分解成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把它分解成多少个知识点能力点,我们按照这样的知识点能力点去训练,慢慢的语文教学就演变成了应试的工具,这条路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为什么我们提语文实践而不是提语文训练?我想,基于我们对语文教学整体的方向性的把握。
第很显然他们把语文教学等同于文化教学,这条路似乎也是行不通的。
第三条道路就是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加强语言实践的这条道路,语文课程标准试图在开篇就明确了这条道路,这条道路指向语言文字的功能,指向语言文字的实践,在语言文字实践的过程中,那些情感的思想的都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去实践。
一个案例:他为什么失语了?作文课《一张珍贵的照片》,课前兴高采烈,生:这张照片是我给爸爸拍的,那天是爸爸的生日,爸爸工作很认真,生活却很潦草。
《叙写学习目标案例》PPT课件
实例2
【学习目标】 1.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认识梯形,探索平行四边形和梯 形的特征。
2.了解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 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实例3
【学习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教师引导,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准确 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思考,能结合具体情 境,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述,准确理解简单分数的具体含 义。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范例,认识到分数与生活、自然的有 机联系,能恰当运用分数。 •学生在折一折、说一说,合作中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能够准确表述三角形的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比较,
能够有条理地归纳三角形的定义。 3、能够借助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 4、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内容型目标的叙写例子,是模仿性 的叙写学习目标的例子!
叙写学习目标
案例二 课 程: 小学数学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
叙写学习目标 案例
案例:说明细胞的分化(吴江林老师提供)
内容主题:4.2 细胞的分化[浙教版必修1 《分子与细胞》] 《课程标准》:说明细胞的分化(第13页) 《教学指导意见》: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 如何转化成学习目标?
?例1:举例说明细胞分化的概念和生物学意义 ?例2:
(1)了解细胞的分化与生物体发育的关系。 (2)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4)使学生体会生命的运动性,生命进程受内外因影响等哲学思想 (5)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关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对第三步的诠释
第三步:扩展或剖析行为动词 剖析行为动词就是对“所对应的知识”进行最合理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整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整合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指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的规范性文件。
它是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依据,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1. 课程标准的背景和意义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制定的,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明确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明确的方向。
(2)规范教学内容: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的全面性和连贯性。
(3)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提出了要求,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4)促进学生发展: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教学目标: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包括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2)教学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技能、阅读与写作、文学欣赏等方面的内容。
(3)教学要求: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4)教学组织:包括教学时数、教学进度、教学环境等方面的组织要求。
(5)教材选用:明确小学语文教材的选用原则和要求。
3. 课程标准的解读(1)教学目标解读:小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正确、流利、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本的能力,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教学内容解读: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知识、语言文字技能、阅读与写作、文学欣赏等方面。
语言文字知识包括汉字、词语、句子等的认读和运用;语言文字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培养;阅读与写作包括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本和写作的能力;文学欣赏包括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课标解析与目标叙写案例
课程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P59页《大家来做减法》
主题模块:
(打√)
(√)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
二、教学参考中的目标
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减法表,复习20以内的减法
2、在做减法时,观察各组算式的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
3、在学习减法运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养成选择合理算法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通过模仿,尝试,小组合作等方式
初步学会
学生
不重不漏对10以内数进行分拆
通过总结,归纳,表达等方法
正解理解
(二)叙写完整的学习目标
序号
学习目标
1
通过看图,比较,感知等活动,能够说出10以内各数分拆。
2
通过模仿,尝试,小组合作等方式,能够说出10以内各数的所有的分拆。
3
通过总结,归纳,表达等方法,不重不漏对10以内数进行分拆。
1、能熟练地进行2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2、能进行数与式、式与式的大小比较
过程与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判断,能说出判断的依据与推理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在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三、叙写目标
(六)定位分析
行为主体
行为表现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学生
熟练掌握20以内数与数的大小比较
利用数射线
一、概述
课程内容:
一年级第一学期第34页《10的游戏》
主题模块:
(打√)
(√)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数据整理和概率统计
二、教学参考中的目标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学习目标细化解读(一)教学目标设置的依据及相关解读依据一:《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1、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2、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4、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5、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6、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
解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本篇课文是报告文学,属于科学文艺作品。
“感受”能力主要是指“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初步“感受”作品的内容以及语言特点和风格。
“理解”能力主要是指“理解字词,把握文意,概括要点,“理解主要内容”、“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
“欣赏”能力主要是指通过“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领悟说明性语言的表达特点;通过综合和比较,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既要把握其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共同特点。
“评价”能力主要是指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分析,对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生活实际用审美的眼光作出自己的评价。
学生这四种阅读能力是在阅读过程中循序渐进地逐步培养起来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反复阅读训练逐步得到提高的。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依据课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当的能力训练项目。
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
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更好地实践新课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开展了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本文将以一堂英语课为例,分析新课标教学实践案例。
二、案例分析1. 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理解课文。
教材以一篇童话故事为载体,通过讲述小动物们在森林里寻找食物的经历,教育学生要团结互助、勇敢面对困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句型,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森林、小动物等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森林里的小动物们都在做什么?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新课导入教师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录音内容,完成以下任务:①找出课文中的生词,并用汉语解释;②用所学句型描述小动物们的行为;③思考:小动物们为什么会遇到困难?(3)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每组分配一个任务:①找出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背诵;②分析小动物们的性格特点;③讨论:如果你是小动物,你会如何面对困难?(4)展示与评价每组选派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5)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团结互助、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我们的生活中,如何做到团结互助、勇敢面对困难?3. 教学反思(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2)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如阅读能力、合作能力、思考能力等,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片展示、录音播放、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示例
2023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示例作者: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3年第07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好的故事,可以帮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可以触动心灵、启迪智慧;好的故事,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展现一个民族的形象……故事是有力量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特约点评教师:湖北省武汉市第四中学特级教师邓永祥/文题解读/材料列举了“好的故事”在不同情境和场合发挥的不同作用,最后一句话“故事是有力量的”是材料的主旨。
考生可以根据材料给出的提示,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深入的思考。
远在原始时代,人类就通过讲述神话故事和传说,团结部族,形成合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常通过寓言等故事阐发学说;秦汉以来,故事变得日益丰富,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人们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当代社会,各类故事层出不穷,像我们熟悉的革命英雄的故事、春天的故事……极大地丰富和滋养了我们的精神生活。
大多数考生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听故事的经历,因此本题题材范围很广,贴近考生生活,考生可以根据材料列举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思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题材写作。
关于什么是好的故事,可以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有的故事胜在情节曲折,有的则胜在人物形象生动;有的故事优点在通俗易懂,有的故事突出思想深刻……一般来说,从故事的内容着眼来判断故事的优劣,是考生比较熟悉的方式,而故事的讲述方法,则是对故事力量的进一步理解,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如何发挥故事的力量感,在何种情境下发挥,可以想象的空间非常广。
生活中,好的故事可以增进人们相互之间的理解和认同,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和沟通;好的故事可以触动心灵,激发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好的故事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赋予我们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智慧。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设计陈玉娥
细化解读课程标准优秀案例评选姓名:陈玉娥学校:薛店一中学科:语文年级:九年级课题: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时间:二〇一〇年五月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案例设计科目:语文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人教版章(节)或单元:记叙文的复习课题: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设计说明:一、学习目标的设置(一)学习目标设置的依据1、《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解读:《新课程标准》对7----9年级的学生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复习的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内容感知;(直接用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或者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抓关键词,要点要全面,可按找主谓宾的方法(及修饰语)进行概括。
揣摩理解关键句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象征、对比、衬托、讽刺)和写作技巧(欲扬先抑、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伏笔铺垫等);探究作品的内涵,有自己的独特的评价和鉴赏,能写出自己的见解和阅读收获。
2、中招要求记叙文阅读是每年中招必出的题目,在整个考试卷中占的分值很重,所以是个重点同时也是个难点。
出题一般是突出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悟以及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教参建议:教参对本类题的建议是:让学生在复习中记忆并掌握记叙文知识要点,突出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悟,提升学生记叙文阅读的水平,掌握答题技巧。
具备知识迁移的能力,能较熟练地利用课内学到的知识分析课外语段或短文。
案例分析新课标小学
案例分析新课标小学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标小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新课标小学教育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一、案例背景本案例选取的是某市一所小学的三年级语文课。
该课程以《新课标》为指导,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新课标》中的一篇课文——《小马过河》。
这篇课文讲述了小马在过河时遇到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终成功过河的故事。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提问“你们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课文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小马过河的过程和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5.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的主旨和意义,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
五、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3. 情境教学: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六、教学效果1. 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够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了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面对困难和挑战的重要性,培养了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及案例分析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二、阶段目标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
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三)写话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教学目标与教案编写的实例解析
教学目标与教案编写的实例解析第一章:教学目标的重要性1.1 理解教学目标的概念1.2 掌握教学目标的特点1.3 明确教学目标的作用1.4 教学目标设计的实例解析第二章:教学目标的编写原则2.1 教学目标编写的完整性原则2.2 教学目标编写的具体性原则2.3 教学目标编写的可衡量性原则2.4 教学目标编写的实际性原则2.5 教学目标编写的实例解析第三章: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3.1 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3.2 教学目标设计的注意事项3.3 教学目标设计的实例解析3.4 教学目标设计的练习第四章:教学目标的评价与反馈4.1 教学目标评价的方法4.2 教学目标评价的注意事项4.3 教学目标评价的实例解析4.4 教学目标评价的反馈与改进第五章:教案编写的基本结构与要素5.1 教案编写的基本结构5.2 教案编写的要素5.3 教案编写的实例解析5.4 教案编写的练习第六章:教学目标的适应性与灵活性6.1 理解教学目标的适应性6.2 掌握教学目标灵活调整的方法6.3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调整实例解析6.4 教学目标适应性与灵活性的重要性第七章:教案编写中的教学目标呈现7.1 教案中教学目标呈现的方式7.2 教学目标在教案中的位置与表述7.3 教案编写中教学目标呈现的实例解析7.4 教案编写中教学目标呈现的练习第八章:教学目标的监测与调整8.1 教学目标监测的方法与工具8.2 教学目标监测的实施步骤8.3 教学目标监测的实例解析8.4 教学目标监测结果的反馈与调整第九章:教案编写的创新与拓展9.1 教案编写中的创新思维9.2 教案编写中的拓展方法9.3 教案编写的创新与拓展实例解析9.4 教案编写的创新与拓展的练习第十章:教案编写的反思与成长10.1 教案编写反思的重要性10.2 教案编写反思的方法与步骤10.3 教案编写反思的实例解析10.4 教案编写反思与个人教学成长的关联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指导作用。
课程标准的分解:基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叙写
与单元内其他内容的联系,最终写出符合要求的学习目标,并找出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叙写学习目标的步骤。
1 背景信息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教学评一体”的前提和灵魂。
从教学目标到学习目标,不仅仅是文字的变化,也体现出了课堂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教学目标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而学习目标则表现为学生学习结果上的期望。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在主体、形式、对象、动词等方面有诸多区别。
梁淑惠老师曾撰文:“对于学生来说,好的学习目标可以促进有意义的学习的发生,让学生进入愿意学、学习状态积极,帮助学生展开自我评估,让学生可以选择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行有效的提问,并产生比较好的自我认知,有意识地连接已有的知识,实现自我监管。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指出:“科学制定不同学段、模块、课时的教学目标。
”虽然这里用的是教学目标,但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在举例说明时是这样表述的:“能够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
”从教学目标的描述中可以很明显看出学习目标的特征:第一,主体是学生,教学目标中没有明确主体,那么谁运用疆域图?显然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行为动词是明确,属于了解层次,行为动词的变化使目标有一定的可测量性。
总之,新课标所讲的教学目标其实就是学习目标。
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
要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角度出发,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学科方面的具体体现。
要基于基本学情,学情分析为学习目标设置提供了基础,与学情不符的目标并不能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对学习结果进行精确评价。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一个良好的学习目标又是怎样设计的成为困扰一线教师的难题。
本案例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通过叙述教师对这一课程理解的逐步加深,以及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研讨,寻找学习目标制订的合理步骤,为有效教学的开展做好铺垫。
教案目标案例分析模板范文
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是在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针对《夏夜多美》一文进行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夏夜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能够掌握夏夜的特点,了解夏夜的美丽景色。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欣赏美的能力。
(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夏夜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欣赏美的能力。
(2)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夏夜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感受夏夜的美。
(2)教师提问:你们觉得夏夜美在哪里?引导学生说出夏夜的特点。
2. 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 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课文主要描述了夏夜的哪些美景?(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夏夜的特点。
4. 欣赏美、表达美(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找出夏夜的美景。
(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夏夜的美景,教师点评并指导。
5. 总结与作业(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夏夜的美。
(2)布置作业:回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夏夜的美景,并分享给家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朗读、写作等方面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以及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通过以上教学目标案例分析模板,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教学环境,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014.5基于课程标准的写作教学目标与案例分析
一 基于阅读、积累与想象的 低年级写话活动的要求与案例分析
兴趣第一 贴近儿童生活极 的词语运用 从读到写的迁移 (侧重词语、句式) 基本的书写、标点、行文 要求要保底、落实
目标
• 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 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 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 用逗号、句号、感叹号。
从口语向书面语过渡,先说后写,以说带写。 训练并形成规范表达、规范书写的习惯。 引导观察,写生活中想说的话,而不是机械的造句。 利用好课本资源,不仅领悟、积累课本中书面语的表 达形式,还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达到“能运用”的程度 ,将书面语言的训练落实。 要想写清楚,得能说清楚,要想说清楚,必须想清楚 。写话训练必须抓住核心——思维、体验。
案例1: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加词练习,发展学
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写话能力
课文学习后的加词练习
课文:《丁丁与牵牛花》 练习题:“ 的丁丁”,让学生谈谈丁丁是个怎样的孩子, 并结合书上具体语句谈理由。
积累、理解、运用 有机结合 读书、思考、动笔 有机结合 会思考,善思考 促进多角度的思维习惯
雨后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 子越来越轻了。”
• 教学处理1:让学生用“越来越……”说一句话。 (简单模仿层次) • 教学处理2:师: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读一段话,让其他同学听他每次 读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发现——这位同学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更 流利、更有感情、声音更响亮、更自信…… • 这时候,再让学生运用“越来越……”这个句式把上面的意思重新 说一遍——这位同学的朗读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感情,越来越有 自信了。内容丰富,语言也丰富了。 • 进而让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变化,用“越来越……”表达——练习 书法的时间越来越长,字就写得越来越漂亮;学习越来越用功,成 绩也就越来越好…… (理解、体会、运用层次;词汇、句子成为自己表达生活的工具了)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实现案例研究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实现案例研究人教版语文教材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广泛应用的教材之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来进行教学设计,并通过案例研究来验证实现这些标准和目标的有效性。
本文将以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堂课为案例,探讨如何实现教材的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确定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程标准:运用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读取并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想象、思维及情感的发展。
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细节来还原情景。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思考问题来深入理解课文。
4.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和细节体验情感,增强对人文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二、教学实施步骤与效果分析1. 导入环节:以图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效果分析:学生通过观察图画和问题提出,引发了对主题的好奇和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2. 阅读理解与思考:通过师生共同阅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效果分析:学生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通过师生的互动式教学,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了思考问题的习惯。
3. 描写还原与情感体验: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细节,引导学生还原情景,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效果分析: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能力,通过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还原了情景,同时也增强了与课文中人物的情感联系,并且能够用适当的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
4. 总结与归纳: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总结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情感体验,并归纳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效果分析:学生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对课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总结,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有了清晰的认知。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通过对本堂课的反思与分析,我认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还是不错的,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同时通过合作讨论和个人表达,也培养了学生的思考、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基于课堂教学目标叙写及达成分析
基于课堂教学目标叙写及达成分析导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程、教材和教学手段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将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本文将以一节英语教学课为例,叙述教学目标的设计及达成分析。
2. 教学目标的设计针对本次英语教学课程,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动词,如brush, have, go, wake up等。
b)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日常活动的表达方式,如I brush my teeth in the morning 等。
(2)能力目标a) 学生能够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日常作息安排。
b) 学生能够通过听力训练,听懂描述日常作息的对话或短文。
(3)情感目标a)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b)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
3. 教学目标的课堂具体实施及达成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图片、课件等多媒体资源介绍单词,让学生通过视觉感知单词的意义。
接着,通过示范表达日常活动的句子,让学生模仿和书写,巩固所学的单词和表达方式。
在此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达能力,初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然后,利用听力材料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听力理解对话内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进行对话交流,巩固所学内容。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实施,观察分析学生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上的表现:(1)知识目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测验,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单词和表达方式,能够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日常作息安排和生活习惯。
大部分学生在书写和口语表达的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2)能力目标通过听力训练和口语表达练习,学生的听力水平得到一定的提高,能够理解简单的对话和短文。
并且在口语表达能力上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对话。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课程标准的分解——学习目标的叙写与评价
(1)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和教师讲解,准确无误地简述水循环的概念和原 因(驱动力)。(评价方式:师生共同研究分析,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理 解和掌握程度) (2)通过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和观察动画演示进行讨论,组织语言或绘制图形 准确无误地阐明水循环的主要过程。(评价方式:通过提问、绘图,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指导个人行为) (3)通过实例,分析具体的水循环过程,准确地解释水循环发生的主要领域。 (评价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典型事例分析、典型习题检测) (4)通过观看图片和讨论,在教师提示下总结水循环的意义。(评价方式:师生 共同研究分析,通过对话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
概念/重点 原因/难点
过程/重点 特点/重点 意义/难点
能用自己的言语 有前备经验 阐明 或图形准确表达 解释 能独立举例解释 无前备经验 在教师提示下, 总结 对水循环的意义 无前备经验 进行总结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写出学习目标
内容主题:内容主题“第三章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程标准》: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第8页)
学生经验
无前备经验
无前备经验
有前备经验 无前备经验 无前备经验
学 生 的 学 习 经 验
抽象
第五步:确定行为表现程度
例:说出/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以及地理意义
概念体系 水 循 环 的 过 程 和 意 义 行为动词 简述 简述 行为程度 完全无误 说出关键词 学生经验 无前备经验 无前备经验 学 生 的 学 习 经 验
4.学习目标中常用的行为动词
体验性目标(只要过程)
经历(感受)——感受、体验、体会、尝试、感知、参与、寻找、 交流、分享、访问、考察、调查、接触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学会收集 旅游信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确定旅游点,选择合适的旅游路线。) 反应(认同)——认同、遵守、接受、反对、欣赏、喜欢、讨厌、 关注、拒绝、摈弃、感兴趣、关心、重视、尊重、爱护、真心、拥护、帮 助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理解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 行为。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 领悟(内化)——形成、养成、具有、树立、建立、热爱、坚持、 增强、领悟、追求等(课程标准中的实例: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 的远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解析与目标叙写案例
【概叙】
本案例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上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第60-61页《面积》为例,展现了从解析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到叙写学习目标的整个过程,以期对教师有所借鉴。
【案例呈现】
一、解析标准
(一)、找准相应标准
1、明晰本节课对应的课标要求
三年级“面积”这个内容所对应的课标要求为《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的小学阶段(三至五年级)“学习内容与要求”
中,一级主题“图形与几何”下二级主题“面积单位的认识”之第十
二条:“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知道面积的含义,建立1平方厘米(cm2)、
1平方分米(dm2)、1平方米(m2)的实际面积观念”。
2、分析本节课对应的学习基础
3、确定本节课的内容标准
根据教学主题(“面积”)、教学时间(1课时)、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教科书涉及的基本概念(这些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选
择相应的课标要求(“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知道面积的含义”)(二)、解析学习目标
1、目标分类层次
本节课相应内容标准中的关键词为“知道”,“知道”在本《标准》
关于认识水平层次的划分中是属于记忆水平。
记忆水平的基本特征是:能识别或记住有关的数学事实材料,使之再认或再现;能在标准的情
境中作简单的套用,或按照示例进行模仿(简记为水平1)
2、建立二维结构表
通过对上述分析可知该内容标准中的知识层次主要为“概念性知识”
认知水平为“记忆水平”。
在此基础上,建立二者对应的二维结构图。
明确内容标准要求的深度和广度。
3、构建学习结果结构图
在解析内容标准的基础上,将分解的知识维度、认知水平维度构建一个学习结果结构图
行为分析内容分析
二、叙写目标
(一)、叙写学习目标的流程
(二)、叙写完整的学习目标
1、能过涂一涂、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正确说出面积的含义;
2、通过目测、重叠、借助较小图形去铺等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并初步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3、通过比较用不同大小的方格来测量面积的大小,初步体会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