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

合集下载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源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了解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实验原理:许多疾病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传播有直接关系。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性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和疾病。

因此,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和控制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材料和仪器:1. 夏满培养基2. 石蜡切片3. 显微镜4. 消毒酒精5. 双盘培养皿6. 细菌培养基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工作:a. 将培养皿加入夏满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确保无细菌污染。

b. 准备好石蜡切片,用于后续显微镜观察。

c. 对相关仪器和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实验的无菌状态。

2. 采集样本:a. 从医院采集病人体内分泌物或分泌物样本,如血液、尿液、痰液等。

b. 从环境中采集可能受到污染的样本,如空气中的微粒、土壤、水源等。

3. 样本处理:a. 将采集到的样本分别接种到夏满培养基和细菌培养基上。

b. 置于适宜温度和湿度下,培养一定时间(一般24-48小时)。

4. 观察实验结果:a. 检查夏满培养基上是否有可见的细菌或真菌生长。

b. 通过显微镜观察石蜡切片中是否存在微生物结构,如细菌菌落、孢子等。

5. 结果分析:a. 对培养基中出现的微生物进行鉴定和分类,并记录其性状和特征。

b. 对石蜡切片中观察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和结构分析,确认是否为病原微生物。

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室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细菌的交叉污染。

2. 实验结束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可能存在的致病菌传播。

3. 在操作过程中应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实验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具。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操作和观察结果,我们可以得到采集样本中的微生物的信息和形态特征,从而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这些结果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结论:病原微生物来源广泛,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和疾病。

通过研究病原微生物的来源和传播途径,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规程

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规程

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规程病原微生物实验是一项专业的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以便更好地了解其特性和途径,进一步探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然而,由于病原微生物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操作规程对于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套细致且安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操作规程,以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1. 实验场所的准备实验场所应具备光线充足、通风良好的条件,并且有灭菌设备、安全柜等必要设备。

在实验室中应准备完善的安全设备和消毒用品,包括手套、面罩、防护眼镜和实验室服装等,以保障实验人员的个人安全。

2.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在实验之前,应对实验设备进行消毒和灭菌处理,以杀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

同时,实验人员要求穿戴适当的实验服装,确保不会对实验产生污染。

此外,实验人员还需要仔细阅读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文献,了解其特性和实验操作的方法。

3. 个人卫生和操作技巧在进行任何实验操作之前,实验人员应确保自己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和穿戴规范的实验服装。

接着,要严格遵循操作规程,避免任何不必要的操作,包括摸口、摸眼和展开食物等。

在操作过程中,实验人员要学会正确的手部消毒和无菌技术,以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

4. 病原微生物的处理在实验过程中,病原微生物的处理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首先,要将病原微生物培养物从冰箱中取出,放置在已经消毒的实验台上。

接着,进行必要的减菌处理,如用酒精或火焰火烧过的镊子将病原微生物转移到灭菌好的培养皿中。

在处理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病原微生物接触到空气或其他非消毒的物体,以免引起感染。

5. 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培养基是病原微生物实验中的重要工具,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对不同的培养基有不同的需求。

因此,实验人员在进行培养基的选择和制备时必须仔细查阅相关资料,确保使用正确的培养基,并且按照制备方法来操作。

在制备培养基的过程中,要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以防微生物污染。

6. 实验中的存储和处理在病原微生物实验中,实验过程结束后,实验人员要将培养物和实验工具进行妥善存放和处理。

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原理及流程介绍

病原微生物检测实验原理及流程介绍
测序-原理
华大
DNA纳米球:DNB技术是将基因组DNA首先经过片段化处理,再加上接头序列,并环化成单链环化DNA,随后使用PCR-Free 的滚环扩增技术将单链环化DNA扩增2-3个数量级,所产生的扩增产物为DNA纳米球。
测序-原理
华大
数据质控
表单各项
相关要求解释与要求
备注
样本
样本名称,包括NF及临床样本
敏感性和特异性差、并不是所有病原微生物都有相应抗体、有窗口期、假阳性高。
核酸检测(PCR)
简单、快速、价格低、可定量检测、准确性高。
依赖主观假设、检测已知的微生物、需要引物扩增,但引物并不总是可靠、只能检测微生物基因组的很小部分。
质谱法
过程简单、特异性和准确性高、可进行高通量分析。
基于已培养的阳性菌落,依赖培养、只能检测细菌和真菌约1000种已知微生物、部分病原体不能鉴定到种、只能定性不能定量。
感染人群多新发罕见感染源不断涌现
诊断方法找不到病原/患者等不到诊断结果
经验性用药加剧细菌耐药无药可医、不治而亡
[1]Troeger C, et al,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18. [2]William OC, et al,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2017
优点:理论上能检测全部已知和未知病原体(一网打尽);缺点:灵敏度受宿主背景干扰;
病原宏基因检测(mNGS)-检测流程
1
0.5h
样本前处理+去宿主+破壁
g+DNB
8h
测序
2-3h

病原宏基因检测(mNGS)-去宿主
差异裂解法:利用人源细胞与微生物细胞结构差异,选择性的裂解宿主细胞,利用核酸酶酶解掉释放出来的宿主DNA,最后进行病原体DNA的富集纯化;

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标本采集技术

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标本采集技术

实验动物病原微生物检测中的标本采集技术实验动物的病原菌和寄生虫多定植于身体的特定部位,检测时需从相应部位采样以提高检出率,因此实验动物的细菌学、真菌学和寄生虫学检测涉及的标本种类众多,且采样方法和样品的制备各不相同。

一、细菌和真菌检测时的标本采集(一)皮毛、鳞屑标本将动物进行吸入麻醉(乙醚等)后适当保定,待检部位用75%乙醇消毒,直接用灭菌接种刀、镊刮取皮毛、鳞屑少许。

(二)呼吸道分泌物标本将动物麻醉后仰卧保定,并使四肢舒展固定。

用75%乙醇从腹股沟到颈部进行逆毛涂刷消毒,沿腹正中线从腹部以下至下颌剪开皮肤,使腹部、胸部以及颈部肌肉全部暴露,无菌分离颈部肌肉暴露气管,于咽部以下5mm左右气管上剪一“V”形口,插入无菌接种针由下至上直达咽部轻轻转动数下,沾取气管分泌物。

如分泌物过少,可将咽部及部分气管剪下增菌培养。

(三)回盲部内容物标本将动物麻醉后仰卧保定,并使四肢舒展固定。

用75%乙醇从腹股沟到颈部进行逆毛涂刷消毒,沿腹正中线从腹部以下至下颌剪开皮肤,使腹部、胸部以及颈部肌肉全部暴露,无菌剪开腹部肌肉暴露回盲部,在回盲部剪一小口,用接种环伸入直接挑取适量内容物。

如内容物过少,可剪下包括回盲部在内的一段肠组织适当剪碎后作增菌培养。

(四)粪便标本将粪便前段弃去,取中段粪便,加适量PBS或培养液匀浆后接种,如为稀软便可直接接种。

(五)肛拭标本将灭菌棉签用生理盐水或培养液浸润后,轻轻插入动物肛门深处3~4cm,缓缓转动后取出。

(六)病灶组织分泌物及浓汁标本标本用于直接接种时,保定动物并对病灶周围用75%乙醇消毒,用接种环直接沾取分泌物或脓汁进行接种,或取下少量病变组织(对已死亡动物)于培养基表面接触后再划线接种;标本用于制备涂片时,可于载玻片上滴加适量灭菌生理盐水,挑取少量脓汁与之混匀且风干,火焰上固定,或取适量病灶分泌物与生理盐水混匀涂抹成相对较浓的涂片。

二、检测体内寄生虫的标本采集和制备体内寄生虫寄生于肠道、血液和组织内,检测时须根据不同的寄生部位采集相应标本。

广义的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检测内容

广义的实验动物的微生物检测内容

广义上的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病原微生物检测:检测实验动物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影响实验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病原微生物检测通常包括采集样本(如粪便、血液、组织等),进行微生物培养和分离,以及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检测和鉴定。

常规微生物检测:检测实验动物中的常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酵母等。

这些微生物群落在动物的肠道、皮肤等部位存在,并与宿主有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常规微生物检测可以帮助评估实验动物的微生物状态和稳定性,了解其对实验结果的潜在影响。

指定病原微生物检测:针对特定的病原微生物进行检测,如鼠疫杆菌、沙门氏菌、假单胞菌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具有高度感染性或致病性,对于确保实验动物群体的健康和安全非常重要。

指定病原微生物检测通常采用特定培养方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

抗生素残留检测:检测实验动物体内是否存在抗生素残留物。

抗生素残留可能来自于动物饲料、水源或治疗过程中的使用,过量的抗生素残留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影响实验的可靠性。

检测动物健康状况指标:除了微生物检测,还可以对实验动物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体重、体温、血液指标(如血红蛋白水平、白细胞计数等)、免疫指标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出实验动物的整体健康状态和免疫功能,为实验结果的解释和分析提供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可能会因实验目的、动物种类和实验室要求而有所差异。

实验动物微生物检测通常由专业的实验动物设施或微生物实验室进行,确保实验动物的健康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设计

病原微生物实验设计

病原微生物实验设计病原微生物实验是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病原微生物进行观察、研究和实验的过程。

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操作,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特性、传播途径以及影响因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就病原微生物实验的设计要点进行详细论述。

一、实验目的病原微生物实验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特点、代谢途径等;2)研究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如毒力因子、感染途径等;3)探索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等;4)评估药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抗菌活性。

二、实验设计1. 选择病原微生物在开始实验之前,需要明确研究对象是哪种病原微生物。

根据实验目的和所关注的疾病类型,选择合适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

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2. 实验设备与试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生长需求和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和试剂。

常见的实验设备包括培养皿、恒温箱、离心机等;常见的试剂包括琼脂、培养基、抗生素等。

3. 实验操作步骤实验操作步骤应该详细、准确,确保实验可重复。

具体步骤如下:步骤一:准备实验样品和培养基。

将需要研究的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并制备适量的培养基。

步骤二:接种和培养。

将病原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在培养过程中,需注意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条件,以促进病原微生物的生长。

步骤三:观察和记录。

定期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的形态和颜色。

记录菌落的数量和大小等信息。

步骤四:测定毒力。

根据实验目的,可以通过体外或体内的方法测定病原微生物的毒力。

例如,可以通过小白鼠进行毒性试验来评估病原微生物对宿主的损害程度。

三、实验结果和分析实验结果应该详细、准确地呈现,包括实验数据、实验观察和实验分析等。

需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设计,对实验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解释。

四、实验控制和安全在病原微生物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实验环境和操作过程,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具体控制和安全措施如下:1. 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正确佩戴实验室防护装备。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设计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设计
感谢观看
案例二:某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实验目的
建立某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研 究病毒感染过程、病理变化及抗
病毒药物的效果。
实验步骤
选择合适的动物、病毒感染、观察 病理变化、抗病毒药物筛选。
实验结果
成功建立病毒感染动物模型,观察 到典型的病理变化,筛选出有效的 抗病毒药物。
案例三
实验目的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功能,寻找新的抗菌 药物靶点。
02
鉴定病原微生物的种类 、毒力、耐药性等生物 学特性。
03
评价药物、疫苗、诊断 试剂等医疗产品的有效 性及安全性。
04
为预防、诊断和治疗感 染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
实验设计原则与步骤
科学性原则
实验设计应遵循科学原理,确保实验结果 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
实验设计步骤
明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对象、确定实验 方法、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收集和 分析数据、撰写实验报告。
05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案例解 析
案例一:某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实验目的
从临床样本中分离并鉴定 病原菌,同时进行药物敏 感性试验,为临床诊断和 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步骤
采集样本、病原菌分离培 养、病原菌鉴定、药敏试 验。
实验结果
获得病原菌的纯培养物, 确定病原菌种类,了解其 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
实验步骤
选择基因编辑工具、设计基因编辑方案、实施基因编辑、观察病 原微生物的变化。
实验结果
成功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发现新的抗菌药物靶点,为抗 病原微生物药物的研发提供新思路。
06
实验注意事项与未来展望
实验操作规范与安全防护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 规定,穿戴好实验服 、手套、口罩等防护 用品。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一、实验室准入制度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和检测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

1、实验室人员:只有经过专业培训、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工作。

2、培训内容:包括实验室安全知识、微生物操作技术、个人防护措施等。

3、健康状况:进入实验室前,人员需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身体状况良好,无感染性疾病。

4、登记制度: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需进行详细登记,包括姓名、进入时间、工作内容等。

二、实验室布局与设施1、合理分区:实验室应分为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各区之间应有明显的分隔和标识,以防止交叉污染。

2、通风系统:具备良好的通风设备,保证空气流通,排出可能存在的有害气体和微生物。

3、消毒设施:配备齐全的消毒设备,如高压灭菌器、紫外线灯等,用于实验器具和环境的消毒。

4、储存设施:有专门的储存空间,用于存放病原微生物样本、试剂和药品,且应符合相应的温度、湿度等条件要求。

三、个人防护装备1、工作服:进入实验室必须穿着专用工作服,离开实验室时应脱下并妥善存放。

2、手套:根据实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材质和规格的手套,如乳胶手套、丁腈手套等。

3、口罩:佩戴能有效过滤微生物的口罩,如 N95 口罩。

4、护目镜:进行可能产生飞沫或溅出物的操作时,佩戴护目镜保护眼睛。

5、防护鞋:防止污染物接触脚部。

四、样本采集与运输1、采集规范: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操作规程采集样本,确保样本的质量和代表性。

2、采集器具:使用无菌、无热原的采集器具,并在使用前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

3、样本标识:清晰准确地标识样本的来源、种类、采集时间等信息。

4、运输条件:根据样本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运输容器和温度条件,保证样本在运输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5、运输记录:详细记录样本的运输过程,包括运输人员、运输时间、运输路线等。

五、实验操作规范1、无菌操作: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分离等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外界微生物的污染。

病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

病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

病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病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是指通过特定的实验室技术来检测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否存在以及确定其类型和数量。

这些检测方法在诊断和监测传染病、疫情调查和预防控制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病原体实验室检测方法。

一、细菌检测方法:1.细菌涂片检测法:将样品刮取或脱落涂布到玻璃片上,然后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情况,从而快速鉴定细菌种类。

2.培养法:将样品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利用细菌的生长特性、形态和抗生素敏感性等进行细菌的鉴定和分类。

3.PCR(聚合酶链反应)法:通过扩增微生物DNA或RNA片段,利用特定引物和酶的作用,可以检测微生物的存在和种类,并且可以从非活体样本中检测到微生物。

4.药敏试验:通过将不同抗生素与细菌进行作用,观察其对生长的影响,从而确定该细菌的药物敏感性。

二、病毒检测方法:1.核酸提取和PCR法:通过提取病毒RNA或DNA,然后用特定的引物扩增并检测病毒核酸,从而确定病毒的存在和种类。

2.组织培养法:将样品接种到合适的细胞培养物上,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病变,并通过电镜、PCR等方法检测细胞内的病毒。

3.免疫学检测:通过检测病毒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滴度来确定病毒感染的情况,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试验(IFA)等。

4.电子显微镜法: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中的病毒颗粒,从而确定其形态和类型。

三、寄生虫检测方法:1.寄生虫涂片检测法:将样品制作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和分布情况,从而确定寄生虫的种类。

2.氏染色法:染色使寄生虫产生独特的颜色特征,借助显微镜观察寄生虫的颜色和形态特征,从而鉴定寄生虫种类。

3.蛋囊检测法:通过提取样品中的蛋囊,观察其形态和特征,从而确定寄生虫的存在。

4.免疫学检测:通过检测寄生虫抗原或抗体的存在和滴度来确定寄生虫感染的情况,包括ELISA、IFA等方法。

四、其他病原体检测方法:1.快速诊断试剂:通过特定的化学试剂和技术,可以快速检测病原体的存在和种类,如快速血液测试、尿液测试和呼气测试等。

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学检测方法
病原微生物免疫学检测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实验室检测手段,用于识别和鉴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免疫学检测方法:
1. 免疫荧光抗体技术: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微生物抗体的技术,通常用于细菌和病毒的检测。

该技术利用荧光染料标记抗体,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中的微生物。

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用于检测特定微生物的抗体或抗原。

该方法通过将微生物抗原或抗体与酶标记物结合,然后通过显色反应进行检测。

3. 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免疫印迹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复杂样品中特定蛋白质的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抗原。

该方法通过将样本中的蛋白质印迹到膜上,然后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进行检测。

4. 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杂交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核酸序列的技术,如核酸探针技术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该方法可以用于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核酸,如病毒核酸或细菌基因组。

5. 免疫吸附实验(IHA):免疫吸附实验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抗体或抗原的系统性免疫学实验。

该方法通过将样本中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到特定的载体上,然后与特异性抗体结合进
行检测。

这些免疫学检测方法在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和鉴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然而,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

同时,还需要注意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的实验室程序,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PCR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

PCR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

PCR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PCR(聚合酶链反应)是一种用于扩增特定DNA序列的实验技术,可以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及其数量。

PCR在临床诊断、基因工程、病害检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PCR方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逐渐增加DNA片段的数量来扩增特定DNA 序列,从而使其能够被检测到。

该方法以DNA聚合酶为催化剂,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在DNA模板上加入两个特异性引物(引物序列与目标DNA序列的相应部分互补),引物通过两个DNA链的融合形成一个可扩增的DNA 片段。

每个PCR周期有三个步骤:变性、延伸和退火。

变性步骤会使DNA 链断裂,使引物能够结合到目标DNA上;延伸步骤中,DNA聚合酶使目标DNA的引物结合部分延伸,合成新的DNA链;最后一个退火步骤可以使新合成DNA链与模板DNA重新结合,为下一个PCR周期的开始做准备。

PCR 循环进行多次,从而扩增出大量特定的DNA片段。

扩增的DNA片段可以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进行分离和检测,以确定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和数量。

PCR方法的检测灵敏度非常高,能够检测到极低浓度的目标DNA。

这使得PCR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在疾病诊断中能够帮助医生及时识别病原微生物。

例如,在临床诊断中,PCR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检测具有高度变异性的病原微生物,如HIV、乙肝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

通过PCR方法,医生能够快速、准确地确定是否存在这些病原微生物,以便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治疗。

PCR方法还常常用于病害的检测。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PCR方法被用来检测作物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和真菌。

通过检测土壤、植物组织或昆虫体内的目标DNA,可以及早发现病害的存在,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疫情对农作物的损害。

此外,PCR方法还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工程领域。

通过PCR方法扩增目标DNA片段,可以快速、准确地获得足够数量和质量的DNA,以用于蛋白质表达、DNA测序、基因克隆等进一步实验。

这对于研究特定基因的功能、构建重组蛋白以及定向基因突变具有重要意义。

病原微生物实训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

3. 培养无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

4. 学习病原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增强防护意识。

二、实验原理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类、动物和植物疾病的微生物。

本实验通过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器材:显微镜、接种环、培养皿、移液器、酒精灯、无菌棉签等。

2.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营养肉汤、营养琼脂、血琼脂、革兰染色液、芽孢染色液等。

3. 实验样本:粪便、尿液、痰液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将实验样本分别接种于营养肉汤和营养琼脂平板。

(2)将接种好的平板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观察培养结果,挑选可疑菌落进行进一步鉴定。

2.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1)将可疑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中。

(2)将接种好的肉汤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小时。

(3)观察肉汤的变化,如浑浊、沉淀等。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革兰染色:取一小段肉汤培养物,滴加革兰染色液,观察菌体染色结果。

(2)芽孢染色:取一小段肉汤培养物,滴加芽孢染色液,观察菌体染色结果。

(3)生化试验:根据革兰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选择相应的生化试剂进行试验,观察菌落的反应。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实验结果显示,在粪便样本中分离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2. 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在37℃恒温培养箱中,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呈现浑浊现象。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革兰染色:革兰阳性菌呈紫色,革兰阴性菌呈红色。

(2)芽孢染色:革兰阳性菌芽孢呈无色或淡紫色,革兰阴性菌无芽孢。

(3)生化试验:根据革兰染色和芽孢染色结果,进行生化试验,结果显示革兰阳性菌为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为大肠杆菌。

六、实验讨论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是病原微生物学实验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病原微生物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熟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

2. 掌握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

3. 了解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二、实验原理1.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病原微生物是一类能引起人类和动物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它们具有特定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通过观察这些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

2.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分离是将病原微生物从混合物中单独提取出来;纯化是通过一系列无菌操作将分离出的微生物纯化;鉴定是通过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3. 病原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病原微生物侵入宿主后,可引起宿主免疫反应,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了解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病原微生物培养基、实验用菌株、实验动物、试剂盒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生物安全柜、离心机、PCR 仪、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1)取适量实验材料(如样本、病变组织等)加入无菌生理盐水,研磨均匀。

(2)将研磨液分别接种到不同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3)观察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纯化。

2. 病原微生物的纯化:(1)将分离出的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到新的培养基上,37℃培养24-48小时。

(2)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获得纯化的菌株。

3.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1)观察菌株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记录观察结果。

(2)进行生理生化实验,如发酵试验、气体产生试验等,记录实验结果。

(3)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如PCR、序列分析等,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4. 病原微生物致病机制的研究:(1)观察菌株对实验动物的感染能力,观察感染后的病理变化。

(2)检测感染动物的免疫反应,如血清抗体水平等。

(3)分析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因子,如毒素、侵袭性酶等。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及项目介绍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及项目介绍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简介及项目介绍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根据临床需要综合设计,做到结果稳定可靠、效率高、检测周期短,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常伴免疫功能低下,尤其造血干细胞移植或长期的放化疗后,患者的免疫功能更低,易继发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甚至机会性致病菌爆发感染,部分患者还可因感染继发恶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常常危及生命危险。

目前常用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有:病原微生物培养、免疫血清学检测、抗原检测和基因检测。

由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多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困难;病原微生物培养检测周期长,而且受多种因素影响阳性率很低,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故检测病原基因或抗原更能反应感染的状态。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现已开展了多种血液病患者中常见的致病和机会性致病的病原微生物定量和定性检测项目。

主要应用PCR基因扩增检测的方法对病原微生物进分型鉴定,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型准确、窗口期短、报告速度快的优势。

所配备的仪器主要有AB 3500实时荧光定量PCR仪、AB 9700和AB Verity 型普通PCR仪。

本实验室的检测项目和检测方案根据临床需要综合设计,做到结果稳定可靠、效率高、检测周期短,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及时和可靠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现有人员5人,其中特聘教授1人、硕士学历2人、本科1人,专科1人。

项目介绍:1。

病原微生物PCR定性检测项目:1) 人类疱疹病毒筛查(HHV1-HHV8)同时筛查8种人类疱疹病毒2) 出血性膀胱炎病毒(BKV、JCV、SV40)3) 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1型(HTLV1-RNA)4) 真菌PCR2。

病原微生物PCR定量检测项目:人类疱疹病毒1) 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2)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3) EB病毒(EBV)4) 巨细胞病毒(CMV)5) 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6) 人类疱疹病毒7型(HHV-7)7) 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呼吸道病毒:1) 呼吸道合胞病毒2) 腺病毒(ADV)肠道病毒:1) 柯萨奇病毒2) 轮状病毒其他特殊病原微生物:1) 微小病毒B192) 结核杆菌3) 卡氏肺囊虫4) 支原体3。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指用于诊断、鉴定以及研究病原微生物的专门实验室。

它在医学、兽医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能够帮助医生、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人畜共患和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从而采取适当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主要分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兽医微生物实验室和研究微生物实验室三种类型。

其中,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主要负责诊断和鉴定医院和诊所的患者样本,兽医微生物实验室主要服务于兽医门诊和动物防疫站,检测诊所、养殖场、屠宰场等所采集的动物样本,研究微生物实验室则是用于基础研究和开发新疫苗等领域。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包括样本采集、检测、鉴定和报告等环节。

经过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规范的实验室管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可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首先,对样本进行采集。

样本的采集是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关键步骤,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后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采集样本的方法和位置是根据病情而定的。

如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通常采用血液、尿液、粪便、呼吸道分泌物等样本进行检测;兽医微生物实验室则通常采用动物的血液、组织、分泌物等样本。

其次,进行样本的处理和检测。

对于不同的样本类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通常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

以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为例,对于血液、尿液或组织等样本,通常采用培养和PCR等技术进行检测;对于分泌物等样本,通常采用免疫学技术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进行检测。

然后,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通过检测得出的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出样本是否感染了病原微生物,并进一步进行鉴定。

鉴定是将检测到的细菌或病毒种类和亚型确定下来,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鉴定常用的技术包括生化反应、免疫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最后,进行检测结果的报告。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要准确、及时地向医院、兽医门诊或动物防疫站等提供检测结果,以便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或者采取相应的疫情防控措施。

作为一种具有风险的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对实验人员的要求非常高,必须要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和防护措施。

病原微生物设计性实验

病原微生物设计性实验

对猩红热病原菌的研究研究内容摘要目的:初步设计实验对猩红热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研究其药敏实验,了解对该病的预防及治疗。

方法:从咽拭子获取并分离培养得纯种病原菌,通过直接涂片镜检、触酶试验、胆汁溶菌试验、糖发酵试验、杆菌肽敏感试验、链激酶试验、PYR试验等进行鉴别,最后进行药敏试验分析。

结果:触酶试验、胆汁溶菌试验、糖发酵试验阴性;杆菌肽敏感试验、链激酶试验、 PYR 试验阳性。

结论:猩红热的病原菌是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

关键词:猩红热;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小儿;分离鉴定;药敏试验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疹后脱屑等,且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并发症,对人体危害十分严重。

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其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猩红热发病多见于小儿,且以2—8岁儿童居多,因此极易在幼儿园及小学中传播流行。

在这些范围内一旦有病例发生流行,将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生活秩序,极易引发较大的社会影响。

因此对猩红热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了解猩红热的症状与类型、病原学特点、临床诊断、并发症及治疗方法等,进而能初步设计实验对该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同时研究并掌握其致病力及药敏实验,了解该病的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希望对以后的临床实践有所帮助。

由于猩红热更易在冬春季节且在幼儿、儿童中传播,因此针对该病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并实施有效的防护措施对其进行积极的预防和控制,如及时隔离患者并进行有效治疗,讲究室内卫生和注意通风等。

同时,对猩红热病原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做到精确诊断、对症下药、正确治疗、及时解除患者病痛。

因此,我们小组选择了这个课题,并认真分工合作,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完成了此次报告。

二、国内研究现状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beta.haemolytic group A Streptococcus isolates,GAS)又称为酿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是一种常见的致病性化脓性革兰阳性球菌,经常侵犯上呼吸道黏膜上皮表皮等浅表部位,引起咽扁桃体炎、猩红热、肺炎及脓疱病等疾病;少数情况下可致坏死性筋膜炎、败血症、链球菌中毒性休克综合征等及患者生命的侵袭性疾病;迟发性GAS感染后非化脓性疾病,如急性风湿热及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等也很常见。

实验室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性评估报告

实验室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性评估报告

实验室开展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危害性自评报告为加强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被危害性生物及物品所侵害,确保危害性物品不外泄、不发生生物安全事件,保障公众健康,我科室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病原微生物一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规定》的相关内容,对实验活动危害性进行了评。

现汇报如下:一、危害程度分类及生物安全防护水平评估本实验室是以维护人民饮食、用药安全为目的,对食品、药品、化妆品和保健食品等样品进行微生物学检验的实验室。

生物源危害主要是由各种检验标本中的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包括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具有潜在危险性,可能引起实验室感染;本科室还进行一定数量的各种条件致病性细菌及真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工作,工作过程存在病原微生物对实验人员、环境污染的风险;此外实验室还存在触电、火灾、化学品腐蚀、偷盗等危险。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本检验科不涉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及高致病性微生物的菌、毒种的保藏,通过采用一定防护措施就能起到控制感染风险的作用。

因此,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按二级实验室(BSL-2)生物安全要求。

二、实验人员和实验室安全防护的一般要求1. 实验区内食用食物、饮料及其它危害评估及防护(1)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口”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2)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专用存放食物的冰箱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2.使用化妆品危害评估及防护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进行化妆。

3.吸烟危害评估及防护(1)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2)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4. 实验中眼睛和面部的风险评估及防护(1)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面罩或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

(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面罩。

病原微生物鉴定程序

病原微生物鉴定程序

病原微生物鉴定程序是一系列的实验和分析步骤,用于确定特定样品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以及确定其种类。

下面是一个常见的病原微生物鉴定程序的基本步骤:
1. 样品采集:根据需要,从疑似感染源(如患者体液、环境表面等)采集样品。

确保采样过程无污染,并注意采样方法和储存条件。

2. 样品预处理: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预处理,如离心、稀释、过滤、培养基的接种等,以准备后续的分析和鉴定。

3. 微生物培养:将样品接种到适当的培养基上,提供合适的营养条件,促使病原微生物增殖。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特性选择不同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气氛、培养时间等。

4. 形态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培养出的菌落形态特征,如形状、颜色、质地等。

这些特征可以提供初步的鉴定线索。

5. 生理生化特性测试:进行一系列生理生化特性测试,如氧需求、酸碱反应、代谢产物等。

这些测试可以帮助确定微生物的代谢方式和特征。

6. 免疫学方法:使用免疫学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
疫荧光染色等,检测微生物的抗原或抗体,从而确定其种类。

7. 分子生物学分析: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序列分析等,检测微生物的DNA或RNA序列,进行分子水平上的鉴定。

8. 鉴定结果与报告:根据各项实验结果,对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并撰写鉴定报告。

报告中应包含鉴定方法、结果解释、可能的医疗和预防措施建议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病原微生物鉴定程序会因具体的微生物和实验室设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确保实验可靠性和人员安全性。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操作规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进行病原微生物研究、检测和诊断的重要场所。

为了确保实验室工作的安全、准确和有效,特制定以下操作规程。

一、实验室准入制度1、只有经过专门培训并获得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病原微生物实验室。

2、进入实验室前,人员必须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并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

3、穿着符合要求的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二、实验前准备1、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包括实验目的、方法、步骤和预期结果。

2、对所需的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正常运行。

3、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材料,并检查其有效期和质量。

三、样本采集与处理1、样本采集应遵循相关的标准操作程序,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质量。

2、采集后的样本应尽快运输到实验室,并在规定的条件下保存。

3、处理样本时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防止样本的泄漏和污染。

四、实验操作1、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病原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分离等操作。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污染。

3、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防止样本溅出或气溶胶的产生。

五、仪器设备使用1、熟悉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按照说明书正确使用。

2、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记录维护情况。

3、仪器设备出现故障时,应及时停止使用,并报告相关负责人进行维修。

六、废弃物处理1、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应分类收集,包括感染性废弃物、化学废弃物和一般废弃物等。

2、感染性废弃物应进行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后,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3、化学废弃物应按照其性质进行相应的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七、个人防护1、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实验服等。

2、手套应定期更换,如有破损应立即更换。

3、离开实验室前,应脱下个人防护装备,并进行消毒处理。

八、意外事故处理1、若发生样本泄漏、人员受伤或感染等意外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受伤人员应及时进行处理和治疗,并报告相关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原理 菌落总数: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按国家标准方法规定,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48h,能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所以厌氧或微需氧菌、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以及非嗜中温的细菌,由于现有条件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故难以繁殖生长。因此菌落总数并不表示实际中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大肠菌群:指一群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该菌主要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作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推断食品中有否污染肠道致病菌的可能。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100m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 人沙门氏菌病有四类综合症:沙门氏菌病;伤寒;非伤寒型沙门氏菌败血症和无症状带菌者。沙门氏菌胃肠炎是由除伤寒沙门氏菌外任何一型沙门氏菌而所致,通常表现为轻度,持久性腹泻。伤寒实际上是由伤寒沙门氏菌所致。未接受过治疗的病人致死率可超过10%,而对经过适当医疗的病人其致死率低于1%,幸存者可变成慢性无症状沙门氏菌携带者。这些无症状携带者不显示发病症状仍能将微生物传染给其他人(传统的例子就是玛丽伤寒)。 沙门氏菌胃肠炎,潜伏期一般6-72小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绞痛、腹泻、发热寒颤头痛。病程一般1-2天或更长。感染剂量为15-20个菌,死亡率达1-4%。最易感群体是年幼儿童、虚弱者、年长老人、免疫缺陷者等。污染源主要是人和家畜的粪便,沙门氏菌常存在于动物中,特别是禽类和猪。在许多环境中也有存在。从水,土壤,昆虫中,从工厂和厨房设施的表面和动物粪便中已发现该类细菌。它们可以存在于多类食品中,包括生肉,禽,奶制品和蛋,鱼,虾和田鸡腿,酵母,椰子,酱油和沙拉调料,蛋糕粉,奶油夹心甜点,顶端配料,干明胶,花生露,橙汁,可可和巧克力。 沙门氏菌属也是嗜温性细菌,在中等温度,中性pH,低盐和高水活度条件下生长最佳。生长最低水活度为0.94。兼性厌氧,对中等加热敏感。同样,该菌属能适应酸性环境。通过卫生以防止二次污染;蒸煮;巴氏消毒等控制。正常家庭烹调,个人卫生可以防止煮熟食品的二次污染,以及控制时间和温度一般都能充分防止沙门氏菌病的发生。 二、目的 1.了解大肠菌群作卫生指标原因及检测原理、菌种鉴定原理。 2.正确测定食品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会从EMB平板上区分大肠菌群。 3.了解食品中和食物中毒样品中沙门氏菌的检验 三、仪器和材料 1.溶液或试剂 2.样品:水样、饮料等 3.培养基:具体见附录1 4.仪器或其它用具灭菌三角烧瓶,灭菌培养皿,灭菌吸管,灭菌试管无菌三角玻棒、 记号笔,接种环、试管架、酒精灯、火柴、标签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方法 (一)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自来水水样 先冲洗水龙头,用酒精灯灼烧龙头,放水5-10min,在酒精灯旁打开水样瓶盖(或棉花塞),取所需的水量后盖上瓶盖(或棉塞),迅速送回实验室检验,若来不及检验放在4℃冰箱内保存,24h内检验。 经氯处理的水中含余氯,会减少水中细菌的数目,采样瓶在灭菌前加入硫代硫酸钠,以便取样时消除氯的作用。硫代硫酸钠的用量视采样瓶的大小而定。若是500mL的采样瓶,加入1.5%的硫代硫酸钠溶液1.5mL(可消除余氯量为2mg/L的450mL水样中全部氯量。 2.河湖、井水、海水 用特制的采样瓶采集水样,若是测定好氧微生物,应立即改换无菌棉花塞。迅速送回实验室检验,若来不及检验放在4℃冰箱内保存,24h内检验,污水要在6h以内结束检验。 3.蛋类 液全蛋(均状):无菌操作称25g置于无菌的500mL锥形烧瓶或其它合适容器中。加225mL胰胳胨(胰化物)大豆肉汤(TSB)并振荡充分混匀。在室温下静置60分钟,振摇使其充分混匀,用试纸测定pH值。必要时调节pH值至6.8±0.2,置35℃培养24±2小时。 4.液奶(去脂牛奶,含2%脂肪牛奶,全脂奶,和脱脂奶) 无菌操作称取25g或者吸取25mL样品,放入灭菌带螺旋帽的广口瓶中(500mL)或其他合适的容器内。振摇使充分混匀,用试纸测定pH值。必要时用灭菌的1NNaOH或1NHcl调节pH至6.8±0.2。在测定最终pH前要盖紧瓶盖并充分混匀。 (二)菌落总数的测定 检样→做成几个适当倍数的稀释度→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各取1mL分别加入灭菌培养皿中→每皿内加入适量营养琼脂(36℃±1℃,48h±2h)→菌落计数→报告 (三)多管发酵法测定大肠菌群 1.初发酵试验 在3根含有10ml单倍的乳糖蛋白胨发酵试管中各加入样品0.1ml,在3根含有10ml单倍的乳糖蛋白胨发酵试管中各加入样品1ml,在3根含有10ml双倍浓缩(或者5ml三倍浓缩)的乳糖蛋白胨发酵试管中各加入样品10ml(如图所示)。混匀后,37℃培养24h,24h未产气的继续培养至48h。 2.EMB平板分离 经24h培养后,将产酸产气及48h产酸产气的发酵管,分别划线接种于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再于37℃培养18~24h,将符合下列特征的菌落的一小部分,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1深紫黑色、有金属光泽。 2紫黑色,不带或略带金属光泽。 3淡紫红色、中心颜色较深。 3.复发酵试验 经过涂片、染色、镜检,如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则挑取该菌落的另一部分,重新接种于普通浓度的乳糖蛋白胨发酵管中,每管可接种来自同一初发酵管的同类型菌落1~3个,37℃培养24h,结果若产酸产气,即证实有大肠菌群的存在。 证实有大肠菌群存在后,再根据初发酵试验的阳性管数查表,即得大肠菌群数。 图10-1 多管发酵法测定大肠菌群的操作步骤和结果解释(四)沙门氏菌的检验 1.增菌试验 取样25g (m1),加入225ml缓冲蛋白胨水中,36+1℃培养4小时,移取10ml接种于100ml氯化镁孔雀绿增菌液内,于42℃培养18~24小时。 2.分离纯化 取增菌液1环,划线接种于一个DHL平板上,于36℃培养18~24小时,沙门氏菌Ⅰ、Ⅱ、Ⅳ、Ⅴ、Ⅵ、在DHL平板上菌落特征为无色半透明,产硫化氢菌落中心带黑色或几乎全黑色,沙门氏菌Ⅲ在DHL平板上菌落特征为乳糖迟缓阳性或影星的菌株与其它沙门氏菌相同,乳糖阳性的菌株为粉红色,中心带黑色。 3.生化试验 挑取选择性琼脂平板上的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琼脂中。在三糖铁琼脂中内,沙门氏菌的主要反应:斜面为红色,底部变黑并产气。 (生物秀实验频道 ) 4.血清学试验(试验略) 5.菌型的判定和结果报告 综合以上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鉴定的结果,按照有关沙门氏菌属抗原表(见GB/T 4789.4-2003第27页)五、实验报告 (一)菌落计数及报告方法 用肉眼观察,计平板上的细菌菌落总数,也可用放大镜和菌落计数器计数。记下同一浓度的三个平板上的菌落总数,计算平均值,再乘以稀释倍数即1mL检样中细菌菌落总数。各种不同情况的计算方法如下: 1首先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者进行计算,当只有一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符合此范围时,则以该平均菌落数乘以其稀释倍数报告之(表10-1例1)。 2若有两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落在30~300之间,则按两者之菌落总数之比值来决定,若其比值小于2应报告两者之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菌落总数(表10-1例2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表10-1例4). 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表10-1例5)。 5.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则以最接近300或者3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表10-1例6)。 6.在求同稀释度的平均数时,若其中一个平板上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若片状菌落约为平板的一半,而另一半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布很均匀,则可按半平板上的菌落计数,然后乘以2作为整个平板的菌落数。 7.菌落计数的报告,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实有数报告,大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二位有效数字后面的位数,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为了缩短梳子后面的零数,可用10的指数来表示。在报告菌落数位“无法计数”时,应注明样品的稀释倍数。 (二)大肠菌群测定结果记录 将10、1、0.1mL水样的发酵管结果查表10-2即得每升样品中的大肠菌群数。 表10-2 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检索表 阳 性 管 数 MPN 100 mL(g) 95%可信限 1 mL(g)×3 0.1 mL(g)×3 0.01 mL(g)×3 下限 上限 0 0 0 0 0 0 0 0 0 1 2 3 <30 30 60 90 <5 90 0 0 0 0 1 1 1 1 0 1 2 3 30 60 90 120 <5 130 0 0 0 0 2 2 2 2 0 1 2 3 60 90 120 160 . . 0 0 0 0 3 3 3 3 0 1 2 3 90 130 160 190 . . 1 1 1 1 0 0 0 0 0 1 2 3 40 70 110 150 <5 10 200 210 1 1 1 1 1 1 1 1 0 1 2 3 70 110 150 190 10 30 230 360 1 1 1 1 2 2 2 2 0 1 2 3 110 150 200 240 30 360 1 1 1 1 3 3 3 3 0 1 2 3 160 200 240 290 . . 2 2 2 2 0 0 0 0 0 1 2 3 90 140 200 260 10 30 360 370 2 2 2 2 1 1 1 1 0 1 2 3 150 200 270 340 30 70 440 890 2 2 2 2 2 2 2 2 0 1 2 3 210 280 350 420 40 100 470 1 500 2 2 2 2 3 3 3 3 0 1 2 3 290 360 440 530 . . 3 3 3 3 0 0 0 0 0 1 2 3 230 390 640 950 40 70 150 1 200 1 300 3 800 3 3 3 3 1 1 1 1 0 1 2 3 430 750 1 200 1 600 70 140 300 2 100 2 300 3 800 3 3 3 3 2 2 2 2 0 1 2 3 930 1 500 2 100 2 900 150 300 350 3 800 4 400 4 700 3 3 3 3 3 3 3 3 0 1 2 3 2 400 4 600 11 000 ≥24 000 360 710 1 500 13 000 24 000 48 000 注1:本表采用3个稀释度(1 mL(g)、0.1 mL(g)和0.01 mL(g)),每稀释度三管。注2:表内所列检样量如改用10 mL(g)、1 mL(g)和0.1 mL(g)时,表内数字应相应降低10倍;用0.1 mL(g)、0.01 mL(g)和0.001 mL(g)时,则表内数字应相应增加10倍。其余可类推。 (三)沙门氏菌检验结果记录 观察DHL平板上生长的菌落,挑取可疑菌落接种三糖铁琼脂,记录反应结果,看三糖铁琼脂斜面是否为红色,底部是否变黑并产气。 判定菌型,并报告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