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相关知识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之自我意识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资料——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之自我意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之自我意识很多同学在备考过程中,对自我意识的相关内容学起来略感吃力,本文在此对其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各位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人的意识的实质是自己能意识到自己,如我们对自己的身高体重都有所了解,对自己所进行的思维活动都能有所察觉,对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所认识,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也有大体的评价,对自己办过的事情,都有所满意或不满意,对自己的行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思等,这都是对自我的意识。

所以,自我意识的含义不仅是认识问题,还包含了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和对自己行为的调节。

每个正常的人正是因为都能意识到自己,并给自己做出决定,发出指令,体验并组织、调节、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使自己整个心理活动系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与周围现实相互作用,人才能不断地自己教育自己,使自己个性不断地完善与成熟。

因此,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是个性结构中的自我控制系统。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一般包含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三层含义,也像意识一样,表现为知、情、意的统一。

(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是人对自己的身体面貌、个性品质、自身社会价值和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等方面所进行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其中,自我评价是指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其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评估,是在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它集中代表了自我认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的前提,也是自我意识的核心。

(二)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

在自我认识,特别是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人们就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如自爱、自尊、自信、自豪、成就感、自我效能感、自卑、内疚、自暴自弃、自惭形秽等。

个体对自己的态度、情绪的性质,会影响到他的自我控制、调节、教育的力度,并且深刻、持久地影响到他的整个个性的发展。

意识知识点总结

意识知识点总结

意识知识点总结
以下为意识的几个知识点总结:
1. 定义:意识指的是人们的知觉、觉醒和主观体验,是人类思维和心理活动的基础。

2. 意识的层次:意识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包括清醒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清醒意识是人们清晰和明晰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潜意识是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思考和感知活动。

无意识是指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3. 意识与注意力:意识和注意力是密切相关的。

注意力是指人们对外界刺激的选择性关注,而意识是对注意力所关注内容的感知和认识。

4. 意识的产生:意识的产生涉及大脑的多个区域和神经活动。

一些理论认为,意识的产生与大脑皮层的活动有关,而其他理论则主张与大脑的底层结构和神经网络的相互作用有关。

5. 意识与自我:意识与自我有密切的关系。

自我意识指的是人们意识到自己独立存在和主观体验的能力。

自我意识有时会产生对自我身份、目标和价值观的反思和评价。

6. 意识的功能:意识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知觉、思维、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

意识通过感知和认知过程使人能够感知和理解外界的信息,进行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并调节和控制情绪和行为。

7. 意识的改变:意识可以发生改变,例如通过睡眠、催眠、药物和冥想等方式。

意识的改变可能会导致对外界的感知和认知能力的变化,以及思维、情绪和行为的改变。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提纲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学习要点第1部分:基本概念与知识1、自我意识也称自我,它指给对自己存在的一切的认识,包括认知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它是一种具有意识性的自我察觉活动,这种意识不仅表现为个体对自己本身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且表现在个体对自己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有比较清晰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

2、心理发展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映活动不断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化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3、挫折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或受到干扰,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4、成就动机个人认为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者有价值的事情,去努力完成,追求成功并要求达到完美状态的原因。

5、归因寻找行为的原因。

6、问题解决由一定情景引起,按照一定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技能,经过一系列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

具备三个特征:目标指引、操作序列和认知操作。

7、认知-发现说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提倡发现学习,通过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8、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和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9、需要维持个体和社会生存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10、从众在强大的群体压力面前,很多人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意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影响,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倾向或从众行为。

11、定势也称心向,是指重复先前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12、案例教学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入角色,再现案例情景,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实际运作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重具体轻抽象,强调个人从经验中构建知识,重视从具体经验和个人理解中学习。

第七章自我意识重点知识点

第七章自我意识重点知识点

三. 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
(一)自我意识的分化 (二)自我意识的冲突 各种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 (三)自我意识矛盾的统一 1.积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积极调整) 2.消极的自我意识的统一(采用自我安慰来解脱) (四)自我意识的转化与稳定
青年中期(大三)是理想我与现实我矛盾突出期,也 是统一与转化的关键期
第三节 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一.自我教育的含义
自我教育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自身发展的 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把自身作为发展对 象,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而影响 其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二.大学生识自我
(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第八章 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涵义 1.自我意识: 个体对自己和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 识。 2.自我意识的结构 (形式)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内容)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观念)现实自我(客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主我)
二.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主要特点
(一)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特点
1.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2.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 3.自我概念更具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 稳定性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基础上个体对自 己产生的情感体验。 1.自我体验的丰富性和波动性 2.自我体验的敏感性和情境性 3.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织 (三)自我调控的特点 1.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愿望强烈 2.独立意识和反叛倾向强烈 3.自控能力较弱
3.努力完善自己
(1)确立正确的理想自我
即根据社会需要、个人特点来确立自我教育 的发展目标即抱负水平
(2)将理想自我细化为具体子目标 (3)培养健康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4)锻炼与培养意志品质 (5)学会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控

简述自我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分类

简述自我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分类

简述自我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分类一、引言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它是指人们对自身存在和行为的认识和反思。

自我意识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本文将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进行探讨。

二、自我意识的形式分类1. 内省意识内省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思想、情感和意识活动的主动觉察和反思。

它是一种内在向内的关注,包括以下形式:•自我觉察:人们主动关注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意识状态,比如注意力集中、自身情绪的感受等。

•自我反思:人们对过往经验进行思考、总结和评估,从中获取自我增长和改善的机会。

•自我意识:人们对自己的存在和行为的认知,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2. 社会比较意识社会比较意识是指人们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

它是一种外在向内的关注,包括以下形式:•社会自我:人们根据他人的反馈和评价,形成对自己的认知,比如自我价值、自尊和自信等。

•社会认同:人们通过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并与特定社会群体或文化价值观保持一致,形成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感。

3. 物化意识物化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的身体和外貌的关注和认识。

它是一种对自己身体条件的外在表现,包括以下形式:•身体意识: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感知和认知,比如姿势、形象和健康等。

•外貌意识:人们对自己外貌的关注,包括外表的吸引力、穿着打扮和形象等。

三、自我意识的内容分类1. 自我知识自我知识是指人们对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特点和内心世界的认知。

它包括以下内容:•价值观和信念:人们对道德、伦理和信仰的认知,形成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的准则。

•兴趣和爱好:人们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的认识,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

•自我的特点:人们对自己个性、品质和能力的认知,比如自信、乐观和勇敢等。

2. 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和能力的主观评价。

它包括以下内容:•自尊和自信:人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和自信心的认知,形成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能够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的信心和能力的认知。

根据自我意识结构的划分标准

根据自我意识结构的划分标准

根据自我意识结构的划分标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和活动的意识。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结构:
1. 自我认识:指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外貌、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

这是自我意识的基础,个体通过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方式形成对自己的认识。

2. 自我体验:指个体对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的意识。

包括自尊、自信、自爱、自卑、内疚等各种情绪和情感体验。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态度。

3. 自我调控: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意识。

个体通过自我设定目标、制定计划、自我监督等方式实现自我调控,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4. 物质自我:指个体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物等物质方面的意识。

这是自我意识的最基本层次,个体通过物质自我来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5. 社会自我:指个体对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社会关系等方面的意识。

个体通过社会自我来适应社会环境,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以上是自我意识结构的几种划分标准,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自我意识的内涵和外延。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和了解,包括对自己的情绪、需求、能力和特点的认知。

它是人格的核心,是个体意识形态的基础。

自我意识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首先,自我意识包括对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

这包括对自己情绪状态的了解,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一个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情绪状态,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情绪挑战,保持心理健康。

其次,自我意识还包括对自己需求的认知。

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等。

一个具有健康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需求,并且能够有效地满足这些需求,从而保持身心健康。

另外,自我意识还包括对自己能力和特点的认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有自己的特长和特点。

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能力和特点,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劣势,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此外,自我意识还包括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包括家庭角色、社会角色、职业角色等。

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实现自我实现和发展。

最后,自我意识还包括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认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清晰地认知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

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人的核心意识,包括对自己情绪、需求、能力和特点的认知,对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的认知,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的认知。

具有良好自我意识的人能够更好地认知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自我意识的培养和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社会心理学知识:如何理解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是人类智慧的基础之一,也是社会心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决定了个体的自我认同、自尊心以及行为表现。

在现代社会中,自我意识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解析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首先,自我意识可以促进个体自身认知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个体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内心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

同时,自我意识也起到了面对挑战的支撑作用。

例如,当个体遭遇挫折、压力和逆境时,自我意识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调整和寻找新的出路。

其次,自我意识还可以帮助个体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尊心是指个体对自己价值的认同与给予自己的尊重和荣誉感,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自信。

在生活中,自尊心和自信心是取得人际关系、工作发展、精神健康等方面成功的重要基础。

当个体有了较高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时,容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迎接生活中的挑战、处理压力和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自我意识还能够有助于个体进行自我反思。

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时,个体依靠自我的认知和评估去调节人际关系、应对压力以及解决问题。

但当个体的认知和评估与现实不符合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

此时,自我意识就可以帮助个体识别自己的错误认知,进行积极思考和反思,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最后,自我意识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文化的演进和进步。

在文化进步方面,自我意识推动了更多的自由发挥和表达,加强了对社会及其价值观念的批判性思考,赋予了个体更多的权力和自由支配权。

同时,自我意识也进一步加强了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的自我认知。

当个体对自己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时,就会产生更全面的想法,形成更好的价值观念,在文化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自我意识是个体精神健康与成功的基础,对于社会心理、人际关系、文化进步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第五章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二)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观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实际存在还是观念存在的角度)实际自我:是指个人对自己受环境熏陶炼铸,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的综合的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完善自我意识,促进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人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的重要条件。

我们许多心理问题,许多工作与生活中的烦恼,都与我们的“自我意识”有着密切关联。

不管是“自卑”、自我贬低,还是“自大”、自我夸张,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所导致的心理缺陷。

什么是自我意识呢?自我意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一个人如何认识自己和如何对待自己的统一。

自我意识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又反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自我意识的主要成分:1、自我认识——自我概念与自我评价通常自我概念可以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镜中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从自我立场出发,对现实中的我的认识,也就是对实在的我的认识。

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认识,也就是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

镜中自我是从别人眼中反映出的自我形象,也就是个体认为别人是怎样看自己的。

很显然,镜中自我与现实自我可能会一致,也可能会不一致。

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还有很多因素。

如自己对自己能力的看法,这就是能力自我,还有班级自我、学业自我等等,都会影响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概念的性质。

这些“自我”常常都是在自我评价中形成的。

自我评价的途径主要有:(1)通过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己;(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3)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认识自己;(4)通过自己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己。

自我概念一旦形成,对个体的身心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一般说自我概念对个体的影响有以下几方面:(1)行为导向;(2)行为动力;(3)信息加工。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产生的情绪体验。

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此类问题。

当客观的我满足了主体的我的要求时,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感;反之,客观我如果没有满足主体我的需要,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等。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自我意识知识点

第五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一般内涵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之一‎是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

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并对周围社‎会生活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一.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最‎初是189‎0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的概‎念。

用6、7分钟时间‎写出15个‎“我是谁”的陈述句。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是社会化的‎结果,有时也称自‎我。

(一般角度)自我意识:个人对自己‎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意向(有关自己的‎各种思想倾‎向和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角度)自我意识的‎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概念)、自我情感和‎自我意象(有时也称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主我(I)和客我(Me):詹姆斯认为‎人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自我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对方‎的姿态,并根据他人‎看法认识自‎己。

由此,库利创用了‎“镜中我”的概念: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为后来米德‎提出“概括化他人‎”提供了雏形‎。

主我(I)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客我(Me)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它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主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两个角度)(一)詹姆斯的观‎点:生理(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精神)自我生理(物质)自我:个体对自己‎躯体、性别、体形、容貌、年龄、健康状况等‎生理物质的‎意识。

社会自我:个体对隶属‎于某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的意识‎(宏观);对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名望,受人尊敬、接纳的程度‎,拥有的家庭‎、亲友及其经‎济、政治地位的‎意识(微观)。

心理(精神)自我:个体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诸方面‎心理特点的‎意识。

关于心理知识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例子

关于心理知识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例子

关于心理知识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的例子心理学研究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思维、情感和行为的认知和评价。

下面我将以一些例子来说明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1. 婴儿的镜像自我意识:在婴儿约6个月大时,他们开始对镜子中的自己产生兴趣,并试图与镜中的“伙伴”互动。

这表明婴儿开始意识到镜子中的反射物是与自己相对应的,从而形成了镜像自我意识。

2. 幼儿的情绪自我意识:在幼儿时期,孩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当幼儿感到开心、生气或悲伤时,他们会用言语或行为来表达这些情感,这显示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情绪自我意识。

3. 学龄前儿童的角色自我意识:学龄前儿童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身份。

例如,他们明白自己是孩子、兄弟姐妹、朋友或学生等。

这种角色自我意识有助于孩子们理解自己在不同场景下的行为和责任。

4. 青少年的身份自我意识:青少年时期是个人身份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开始思考自己是谁,试图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个性。

他们通过与同龄人的比较和自我评价来建立自己的身份。

5. 成人的自我认知:成年人的自我意识是在社会互动和个人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们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经验来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自我认知。

6. 自我意识与自尊心:自我意识与自尊心密切相关。

自尊心是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和感受,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当个体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和认同时,自尊心会得到提升,反之则会受到打击。

7. 自我意识与社会认同感:自我意识还与个体的社会认同感密切相关。

个体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身份与社会群体进行比较,从而建立自己的社会认同感。

8. 自我意识与情绪调节:自我意识还与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相关。

当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情绪状态时,他们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情绪调节策略来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9. 自我意识与自我目标:自我意识也与个体的自我目标相关。

个体通过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制定并追求符合自己价值观和利益的目标。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

简述自我意识的内容
自我意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首先,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这种觉察不仅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比如身体的外貌、生理机能等,也包括自己的心理特征,比如性格、情感、思维等。

同时,自我意识还包括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比如自己与他人的互动方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等。

自我意识不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情感和意志的表现。

人们可以通过自我意识来了解自己的需求、愿望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此外,自我意识还能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发展目标和规划。

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

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自我意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同时,学校教育也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老师的教育方式、同学之间的互动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的文化、价值观等都会对个人的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总之,自我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通过了解和培养自我意识,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初中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略显陌生。

然而,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为大家整理一些与初中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1.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和特征的认知。

在初中阶段,孩子们逐渐建立起对自我形象和特点的认知。

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外貌、兴趣爱好、身体发育等方面。

自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孩子们建立自信心,认识自己的优点和劣势,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力。

2.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

初中生面临着课业和考试的压力,学习动机的培养对他们的学业表现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如设立目标、提供奖励和反馈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3.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初中是一个孩子们开始接触更多社会群体的阶段,他们需要逐渐建立起对于社会群体的认同。

家庭、同学和朋友的关系对于社会认同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个阶段,教育者和家长需要引导孩子们正确对待社交关系,培养积极的社会认同。

4. 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指通过观察、对比和推理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和整理的能力。

初中生的分析思维逐渐成熟,他们能够通过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和评估结果等方式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理性地思考和行动。

5.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个体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初中生经历着身心发展的变化,情绪容易起伏不定。

教育者和家长可以通过教授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考和寻求支持等,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负面情绪,提高情绪的稳定性。

6. 人际交往:人际交往是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结交新朋友、拓展社交圈的阶段,他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教育知识讲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

心理教育知识讲座《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

学生健全自我意识的培养一、良好自我意识的标准1.一个自我肯定的,一个自我统合的人;2.一个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协调一致的人;3.一个独立的、同时又与外界保持协调的人;4.一个自我发展的人,其自我具有灵活性;5.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自己能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社会文明和进步。

二、培养良好自我意识的途径(一)正确地认识自我1.乔韩窗口理论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和哈里提出了关于人自我认知的窗口理论,被称为乔韩窗口理论。

他们认为人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因为每个人的自我都有四部分:公开的自我、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

通过与他人分享秘密的自我,通过他人的反馈减少盲目的自我,人对自己的了解就会更多更客观。

自知自不知他知他不知A公开的我B盲目的我C秘密的我D未知的我(二)认识自我的三条渠道1、比较法-从我与人的关系认识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他人交往,是个人获得自我认识的重要来源。

有自知之明的人能从这些关系中用心向别人学习,获得足够的经验,然后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规划自己的前途。

2、经验法-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从我与事的关系认识自我即我从做事的经验中了解自己。

大学生要善于从做事成败经验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3、反省法-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古人曰:“吾日三省吾身”。

我们大概可以从以下几个“我”中去认识自己:①自己眼中的我。

②别人眼中的我。

③自己心中的我。

(二)积极地悦纳自我要做到悦纳自我,需要强化四条理念:一是坚信“只要真正付出努力,同等条件下,别人行,我也一定能行”。

以此来增强自信心。

而强烈的自信和理智的努力能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成功。

成功后的愉悦又可以使个体进一步增添自信,形成良性循环。

二是不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恰当地认同自己,而不是苛求自己。

三是懂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正视自己的短处,既努力扬长更注意补短。

四是记住“失败是成功之母”。

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

成功是一个人努力所结出的果实。

心理健康的保持培养自我意识(知识点)

心理健康的保持培养自我意识(知识点)

心理健康的保持培养自我意识(知识点)心理健康的保持培养自我意识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它与个体的适应能力、情绪稳定、社交能力等密切相关。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成为了一个关键的话题。

而培养自我意识则是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的保持以及培养自我意识的知识点,并提供实用的方法。

一、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个体的成长和幸福感具有重要影响。

保持心理健康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以及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心理健康也是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基础。

二、认识自我意识的含义自我意识是指对自身内心体验、情绪状态、需求和价值观的认知和理解。

它使个体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管理自己的情绪,并根据自身价值观和目标制定行动计划。

三、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1. 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情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可以通过参与喜欢的活动、与朋友交流、积极思考等方式来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

2.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维持身心健康。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健康问题。

3. 学会应对压力:面对压力和挑战时,要学会有效的应对方式。

可以通过调整心理预期、寻求支持和进行适度的放松来缓解压力。

4. 培养良好的社交关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可以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加入兴趣小组、主动与亲友交流等来拓展社交圈子。

四、培养自我意识的方法1. 自我反省:定期反省自己的行为和经历,思考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找出改进的方法。

2. 保持日记:每天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

3. 寻找支持和建议: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问题和困惑,并接受他们的建议和支持,有助于拓展自我意识。

4. 坚持个人成长: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参加培训和进修课程,有助于拓宽自身视野和认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

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2023心理咨询师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详细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才能、气质、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自我意识概述意识对于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

广义指人对自己的属性、状态、行为、意识活动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身的情感意志活动和行为进展调节、控制的过程。

在近代西方哲学界,一些哲学家赋予这一术语以更多不同的涵义。

在康德哲学中自我意识即先验的统觉的同义语,指主体意识对于经历材料的综合统一功能;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那么被视为人类精神在主观精神开展阶段上介乎于意识之后,理性之先的特定的意识形式。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正是由于人具有自我意识,才能使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展自我控制和调节,使自己形成完好的个性。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开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开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假如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缺乏,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制缺点,获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教育知识-自我意识

教育知识-自我意识

教育知识-自我意识
(一)自我意识的组成
自我认知——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积极评价(自尊感)、消极评价(自卑感)
自我控制——自我监控、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生理自我——3岁左右成熟
社会自我——3岁-少年期各种社会角色
心理自我——青少年时期形成发展认知、情感、意志
下列属于自我体验发展特点的是()。

A.坚持性和自制力不断提高
B.具有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
C.易受暗示性
D.以上都是
【答案】C
【解析】AB属于自我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

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到向社会性体验发展;易受暗示性;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答案】D
【解析】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的原始形态。

它始于儿童1周岁,到3周岁左右基本成熟。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发展到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

心理自我是从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B.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是一个意思
C.自我观察是主体判断现有的离想要的还差多少
D.自我意识的形成是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
【答案】D
【解析】A.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B.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不是一个意思。

C.自我检查是主体判断现有的离想要的还差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意识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什么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也叫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或,自我)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

从认识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

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

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

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

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

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

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编辑]自我意识的性质(一)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体角色化的过程。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只是一个自然的实体,一个生物的人,甚至还比不上动物,具有较大的依赖性,必须得到成人的关怀和照顾才能长大成人,产生人的意识。

如果婴儿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人类的社会环境,使其同动物生活在一起,就会由于失去了人类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而不能形成人的意识。

因此,一个人只有处在人类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育成长,并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也产生对自己的认识,即形成自我意识。

(二)自我意识的形象性自我意识是个体在周围人们的期待中,以及周围人们的评价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体验而逐渐发展起来的。

当个体觉察到对方的态度和言语中所包含的内容时,自我意识的内容也就得到了丰富。

因此,个体的自我意识从本质上说,就是从他人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中发展自我态度。

心理学家柯里把自我意识的这一侧面称为“自我形象”。

他说:“人与人之间相互可以作为镜子,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

”人们由于把自己的容貌、姿态、服装等作为自己的东西,通过对镜子中的形象的观察,以一定的标准衡量美丑,便会产生喜悦和悲哀。

同样个体在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关于自己的姿态、行为、性格时,也会时而高兴时而悲伤。

一个人正是这样在与周围人们的接触中,注意到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并以此为素材构成一个客观标准而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了自我形象。

所以,个体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情感体验依存于个体与他人的接触,它是在想象他人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中形成的。

(三)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人对自身的存在,对自身和周围关系的存在,是通过自我意识获得的,正因为人们具有自我意识,人们才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和体验着什么。

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痛苦,才会有痛苦之感;一个人只有认识到自己与周围的利害关系,才能体验到自身的安全,才会知道一些事情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同样,一个人只有当自己意识到自己行为错误的时候,才能够主动地矫正自己的行为,改变和修正原来的计划。

人的行为与动物的行为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因为人的行为总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在行动之前就预见到行动的结果,意识到自己想做的一切。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他自己头脑中将蜂房建成了。

这就是说,人们在行动之前,行动的结果,行动的动机和方式,就在自己头脑中观念性地存在了。

而人们在行动之前确立行动目标,制定行动计划,选择行动方案,实现预期结果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人的自我意识参与下完成的。

[编辑]自我意识的组成自我认识主要解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比如有人观察自己的体形,认为属"清瘦型";分析自己的品性,认为自己是个诚实的人;用批评的眼光审视自我时,觉得自己脾气急躁,容易冲动。

自我体验主要涉及"对自己是否满意"、"能否悦纳自己"这类问题,比如有人感到自卑,因为自己长得不好看,所以对自己感觉不满意,甚至不愿接受这个丑陋的我。

而自我控制则要解决"如何有效地调控自己"、"如何改变现状,使自己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之类的问题。

三个方面整合一致,便形成了完整的自我意识。

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指主我对客我的认知和评价,即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

自我认知是自己对自己身心特征的认识;自我评价是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的某种判断。

在客观的自我认知基础上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个人的心理生活、行为表现及协调个人在社会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协调,都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

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把自己看作低人一等,没有价值,那么,他就会产生自卑感,做事缺乏胜任的信心,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其结果,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难以保证质量。

相反,如果一个人只看到自己的长处,那么,他就会产生盲目乐观的情绪,自我欣赏,自以为是,其结果往往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难以与人合作,或被他人拒绝、被群体所孤立。

可见,对自我的客观认知和评价,对个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进行客观的自我认知并在这一基础上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社会比较的过程,是个体通过对自己的价值和他人的能力及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

个体生活在社会群体中,要想与他人和睦相处,适应周围环境,完成社会化,就必须十分清楚周围的社会环境,知道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

如果个体对周围的社会环境不了解,就会无所适从,会感到紧张不安,甚至产生焦虑。

个体在进行自我认识时,还同时要受到个体本身的需要、愿望、动机等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因此,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自我认识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误差。

当个体发现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一致时,个体就会有安全感,对自我评价充满信心;反之,当个体发现自我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评价相距甚远时,个体则会与周围人的关系失去平衡,产生矛盾,而丧失安全感。

长此下去,就会导致个体自满或自卑,不利于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是个体对自己怀有的一种情绪体验,即主我对客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

它反映了主我的需要与客我的现实之间的关系。

客我满足了主我的要求,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满足;反之,客我没有满足主我的要求,则会产生消极否定的自我体验,即自我责备。

客我能否满足主我的要求,往往与个体的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个体对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认识有关。

自我体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自尊心与自信心、成功感与失败感、自豪感与羞耻感等。

自尊心是一种内驱力,激励着个体尽可能地努力获得别人的尊重,尽可能地维护自己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自信心是对自己智能与精力的坚信,使个体遇难而进,走向成功。

但是,如果自尊心和自信心把握不当,就会产生脱离集体,追求虚荣的个人英雄主义,稍有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瞧不起他人,而一旦遇到点挫折,则会自卑、自贬,一蹶不振。

成功感和失败感是根据个体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期望水平面确定的,决定于个体的内部标准。

比如当个体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他人认为他未获成功,而个体可以认为自己取得了成功,或者是他人认为他已取得成功了,而个体自己却认为是失败的。

由于个体的自我期望水平要受社会的期望标准的影响,因而,决定个体成功与失败的情绪体验的内部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要与社会的共同标准相适应。

当个体体验到成功感时,就会产生积极的自我肯定,向更高的目标进取;反之,当个体体验到失败感时,则常会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闷闷不乐,甚至放弃努力。

可见,如何恰当地处理自我体验,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己行为、思想和言语等的控制,即主我对客我的制约作用。

自我控制有两个方面的表现,其一是发动作用,其二是制止作用。

人们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个体强制使自己的言语器官和运动器官进行种种活动,这就是自我控制所起的发动作用。

例如学生克服贪睡的欲望,晨起跑步早读。

而主我根据当时的情境,抑制客我的行动和言语,则为自我控制起制止作用。

例如,身患感冒的学生,在上课时强行压制自己避免咳嗽。

[编辑]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

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

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

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

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

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

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

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

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

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

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

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编辑]自我意识的作用1、自我意识大大地提高了人的认识功能人的认识活动不论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都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而更加自觉、更加合理、更加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