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 4.2《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素材 鲁教版选修5

合集下载

高二地理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导学案 鲁教版选修5

高二地理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导学案 鲁教版选修5

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课程标准: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札记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一、导与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人类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2)学会区分“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具体应用(3)了解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2.能力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学会认读卫星影象图,并能分析自然灾害的分布特征。

(3)在案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提高减灾效益的基本途径。

3.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的形成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志趣,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减灾防灾观念。

二、导与学过程(一)情景设置1.公元132年张衡制成的地动仪是人类文明史上用科学仪器监测地震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比欧洲人制造出功能类似的仪器要早1700多年。

(图4—1—1地动仪)2.在干旱易发地区,我国利用高炮进行人工增雨作业,以缓解旱情。

(图4—2—2人工增雨作业)3.利用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和海洋卫星等提供观测的数据,通过电视台、因特网向群众发布灾害预报,有针对性地防灾,减轻了灾害带来的损失。

(图4—2—3发布灾害预报信息)(二)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1.通过上述“情景设置”材料,请你总结古今中外减灾防灾的基本途径是什么?2.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减灾防灾案例,在减灾防灾的其它措施中还有哪些最值得注意?3.请你列举我国的自然灾害防治法规:4.读P81“知识窗”内容,简要说出减灾措施的“4P”和“4R”具体指什么?(四)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1.读P85教材知识窗的“激光预测云层降水”内容。

说明了什么问题?2.读P85教材内容,总结人们对灾害的预警能力迅速提高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有哪些?3.探究根据我们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雨洪调蓄方案,并讨论总结该方案所应遵循的原则。

三、典例分析1.在减灾防灾的各种措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①预防为主②灾难救助为主③协调人地关系④安置和重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分析:在减灾防灾的各种措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灾前措施。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鲁教版选修5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鲁教版选修5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1.减灾防灾的涵义是什么?减灾防灾的核心是什么?减
重点 必背
灾防灾的原则是什么? 2.减灾防灾的意义是什么? 3.减灾防灾的社会行动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4.个人在减灾活动中应注意哪些重要问题?
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没有掌握以下内容? 1.地震中黄金 12 秒预警时间 地震发生时,纵波先到达地表,横波后到达地表,所以, 微 人们首先感到的是上下颠簸,但这时地震造成的破坏并不 点 大;然后,横波到达,房屋前后晃动并倒塌。人从感觉晃 拨 动到意识到地震发生往往需要 3~5 秒,所以,留给人躲 避的时间只有 7~9 秒。
【核心归纳】 1.减灾防灾的核心 减灾防灾的核心在“减”,强调“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 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战胜自然”“杜绝灾害”。因为许多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异常变化的结果,如台风过境、地震发 生和火山喷发时造成的灾害。这些灾害是人类无法杜绝的,但 通过预防措施可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还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 生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通过规范人类的活 动可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以及滑坡等 自然灾害。
3.国际努力 (1)国际减灾十年 ①时间:1990~2000 年。 ②目的:减轻自然灾害给世界各国特别是_发__展__中__国__家___造成的 生命和财产损失。 ③重点:针对_地__震___、飓风、海啸、水灾、火山爆发、森林火 灾等突发性自然灾害。 ④意义:培育了一种_灾__害__预__防___文化,提高了减灾在政治中的 地位。
3.实现条件 (1)有赖于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2)有赖于人的_观__念___的进步。 (3)有赖于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4.意义 (1)有_增__产___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 (2)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 (3)有助于_可__持__续__发__展__目__标___的实现。

高中地理:42《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单元测试鲁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42《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单元测试鲁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42《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单元测试鲁教版选修5第二节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同步测试【基础夯实】一、选择题1.在减灾防灾的各种措施中,最值得注意的是①预防为主②灾难救助为主③协调人地关系④安置和重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下列属于减灾防灾灾后措施的是①计划规划②安置③应急准备④救济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能够体现化害为利先进减灾理念的做法是A.加强地质灾害预报工作B.黄土高原治理措施中的打坝淤地C.利用高科技,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D.加强灾害保险与救援工作4.我国地震台准确地预报了1975年的海城大地震,而一年后的唐山大地震却没能预报出来。

这一事实表明A.地震活动无规律可循,致使地震预报具有很强的偶然性B.地震预防的准确程度与天气预报水平相当C.预报地震的基础工作是观察地震的前兆D.人类对地震的形成、发展与成灾规律的认识不足5.对暴雨、洪涝、台风的最重要监测手段是A.气象台的人工监测B.利用气象雷达C.利用探测气球D.利用气象卫星6.泥石流是山崩的一种形式,常造成山区严重灾害。

若要设计泥石流预警系统,则下列何项因素可做为预警的主要根据A.气压B.风速C.雨量D.温度7.我国对禽流感确定和疑似病例指标分类汇总,并在地图上进行疫点和状况的位置标定可采用下面哪种现代化技术A.RS技术B.GIS技术C.GPS技术D.IT技术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大水灾,为准确了解灾害,大量使用了地理信息技术。

据此完成8~10题。

8.要准确勘探水灾淹没的情况,快捷而准确监测长江水位宜采用A.人工拍摄B.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多媒体技术9.要准确快捷统计测出各地灾害信息材料,主要依靠A.传感器B.地理信息系统C.全球定位系统D.遥感技术10.利用遥感技术优于人工探测的优点不包括A.探测范围大B.受地面限制少C.速度快,周期短D.全球性、连续性二、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地理三维设计鲁教版选修5课件:第四单元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高中地理三维设计鲁教版选修5课件:第四单元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6、“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2021年11月2021/11/102021/11/102021/11/1011/10/2021
•7、“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不该讲的东西就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器,马上使学生在思维中出现问题。”“观察是 思考和识记之母。”2021/11/102021/11/10November 10, 2021
一、减灾措施体系
二、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 就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从各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 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
改变地表环境(孕灾 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
环境的稳定),防止 灾害的发生
和减轻自然灾害的
强度
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
④探测范围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第 3 题,自然灾害监测系统应用的主要监测手段是遥
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第 4 题,遥感技术具有观测范围广、
受地面限制少、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
态性强等特点。
答案:3.C 4.A
[教材问题提示]
P81 活动提示 1.1 月份白色区域比 4~5 月份大,绿色 区域面积比 4~5 月份小。1 月份为冬季,植物生长不旺盛,并 且地面上有冰雪覆盖。4~5 月份气温上升,冰雪融化,卫星影 像图上白色区域变小;同时气温回升利于植物生长,从而使绿 色区域变大。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面沉降被定义 为“缓变性地质灾害”,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 过 50 个,华北地区尤为严重,累计损失高达三千多亿元。 材料二 下图为华北某城市附近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分布图 (单位:mm)。

最新-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 鲁教版选修5 精品

最新-高中地理 第四单元第一节深入理解减灾防灾课件 鲁教版选修5 精品
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励自己、感染他人。 (3)当灾难到来时,一定要采取科学的冷静的
行动,这与要我们平时学习和积累丰富的经验。
三、减灾防灾的国际努力(自学为主)
(1)什么是“国际减灾十年”?他的主要目 的是什么?“国际减灾十年”起到了什么 作用?给你什么启示?
(2)什么是“国际减灾战略”?为什么在 “国际减灾十年”之后实行“国际减灾战 略”其目标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都江堰结构图
巧妙利用自然规律,和谐人地关系
都江堰宝瓶口附近
李冰父子像
一、减灾防灾的涵义
1.减灾防灾的涵义
虽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但是我们的力量还是十分 有限的,对于自然灾害我们只能“减灾防灾”,而不能“战 胜”或“根治”或“杜绝”自然灾害。所以,减灾防灾的涵 义就是尽力减少自然灾害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国际减灾十年
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69号决 议,将从1990年开始的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 减灾十年。1989年12月,第44届联大通过决议, 指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国 际减灾十年活动结束后,联大通过决议,决定继 续开展国际减灾日活动。确立国际减灾十年和国 际减灾日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 重视,敦促各国把减轻自然灾害列入工作计划, 推动各国采取措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签署国际减灾合作公约
【新闻简介】 2007年5月24日下午,中国国家航 天局局长孙来燕在位于巴黎的欧洲 空间局(ESA)总部签署了“空间 和重大灾害国际宪章”,标志着中 国国家航天局成为该国际减灾合作 机制的正式成员。中国驻法大使赵 进军、欧洲空间局局长多尔丹、法 国国家空间研究中心(CNES)主 席德斯卡塔出席签署仪式。
一、减灾防灾的涵义

鲁教版选修5《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

鲁教版选修5《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

鲁教版选修5《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RS 、GPS等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情况;2.了解RS 、GPS等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3.了解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认识防灾与减灾的重要性。

【新知预习】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1.减轻为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2.高新科学技术类型:(1);(2)地理信息系统;(3);(4)通讯信息技术;(5)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6)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1)高新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和技术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灾害监测、评估、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能够大大提高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技术、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保护资源与环境、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作用。

【一点通】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

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回答1——2题:1.洪水淹没地区地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B.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2.对1950年与1998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叠加,能够()(7)计算湖泊蓄水量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8) 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已开始把GPS技术引入农业生产,即“精确农业”耕作。

回答3——4题三.GPS在“精确农业”中的作用是()A.农业信息定位获取B.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C.管理措施决策D.估算农业产量(3)“精确农业”与“石油农业”相比()A.忽视农业内农作物的差异B.对同一农田内的作物统一施肥B. C.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生产成本 D.降低因施肥除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3.重大自然灾害空间检测系统的核心技术是()A.全球定位系统B.遥感技术C.地理信息系统D.计算机系统高新技术在现代防灾减灾中作用巨大。

高中地理地理鲁教版 我国的防灾减灾 课件ppt鲁教版选修5

高中地理地理鲁教版 我国的防灾减灾 课件ppt鲁教版选修5

建国以来我国减灾防灾的主要历程
20世纪50年代初:大规模江河治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加强地震灾害监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立、健全减灾防 灾的法律、规划以及管理工作 1989年:成立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 1997年11月:国家减灾中心成立
我国的减灾防灾行动
• 1、建立健全灾害管理体系: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减 灾工作,早在1989年4月就成立了由28个部门组 成的“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具体组织全 国的减灾活动和科学研究、技术培训、信息交流、 灾害评估和公众教育等工作。草拟了《中国国际 减灾活动纲要》,确立了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 合的方针,建立了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各级 地方政府也相应建立了减灾综合协调机构。先后 颁布和实施了数十项与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 律。

荆江分洪工程
荆江分洪纪念奖章
荆江分洪纪念碑
荆毛 江主 分席 洪和 工周 程总 题理 词为
长江三峡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摘录
减灾工作的指导方针: • 1、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 2、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 3、把握全局,突出重点; • 4、充分发挥科技和教育在减灾中的作用; • 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 6、加强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
2.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目标
(1)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2)加强灾害科学的研究 (3)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三北”防护林工程简介
三北防护林又称修造绿色万里长城活动。1979年,国家 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 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 “绿色万里长城”。规划范围包括新疆、青海、宁夏、 内蒙古、甘肃中北部、陕西、晋北坝上地区和东北三 省的西部共324个县(旗),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 积39亿亩。以求能锁住风沙,减轻自然灾害。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 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 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地跨东北西部、 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 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 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 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4单元 第2节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同步备课课件 鲁教版选修5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4单元 第2节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同步备课课件 鲁教版选修5

【提示】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现象,要减灾防灾必须
正确认识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对其自然力量进行合理 引导释放,这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
2.在减灾防灾中,为何要加强法制建设?
【提示】
法制可以规范、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可
以规范全社会的灾害管理和减灾行动。减灾防灾相关法律知 识的普及,可以提高全民的减灾防灾意识。
2.化害为利 (1)当科技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更清楚地揭示了自然力量 的 破坏机制 和 建设机制 , 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将这些强 大的力量从 致灾 的方向引向 造福 的方向。 这就是从趋利避 害到 化害为利 的发展,就是减灾防灾的更高境界。 (2)案例:城市的 雨洪调蓄 。
2.化害为利就可以消除自然灾害吗?
农业、交通、城市建筑及海水养殖等。第(2)题,山东省地处 温带风暴潮带上,且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所以灾情严重。
第(3)题,减轻风暴潮灾害损失:一是加强预报;二是加强宣
传,提高民众的防潮意识;三是建海地区水利设施、农业、交通运输
业、城市建筑和工业会造成直接的破坏;对海产养殖业破坏
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1.基本途径:依靠 科技进步 。 2.重要途径:加强减灾 法制建设 ,提高全民 减灾
防灾意识 ,协调 人地关系 。 预防 为主, 3. 指导方针: 加强自然灾害综合 监测预报 ,
大力推动减灾防灾系统工程建设。 4.法制规范:以科学的 观念 和 法制 的力量来规范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简述风暴潮对沿海地区造成的主要危害。 (2)说明山东省风暴潮灾情严重的原因。 (3)为了预防和减轻风暴潮造成的严重损失,应该采取哪 些应对措施?
【思路点拨】 措施。 【解析】
根据图中提供的风暴潮分布的位置及高

鲁教版地理选修5课件: 第4单元 第2节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鲁教版地理选修5课件: 第4单元 第2节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灾防灾系统工程建设。
观念 和______ 法制 的力量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4.法制规范:以科学的___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正误判断: (1)减灾防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 )
(2)提高减灾防灾意识可有效减轻灾害损失。(
(3)科技进步可提高灾害监测预报能力。( ) 【提示】 (1)× 依靠科技进步是减灾防灾的基本途径,但减灾防灾不一
机制 研究自然灾害发生______ 预测 理论 ②技术支持研究______ 信息 发展空间技术、______ 技术
(2)化害为利
破坏机制 和 ①当科技发展到更高的水平,更清楚地揭示了自然力量的 ___________
建设机制 ,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将这些强大的力量从______ 致灾 的方向引向造 ___________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提示】
(1)×
地震灾害是由地壳运动导致的,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
地震发生后的受灾情况,但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 (2)× 全球定位技术主要针对的是点状地物,而洪灾受灾范围是指面状地
物的变化,可以依靠遥感技术来完成。 (3)√ 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数据库进行分析,而数据库中的信息来源很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探讨1: 在减灾防灾中,为何要加强法制建设?
【提示】 法制可以规范、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规范全社会的灾
害管理和减灾行动。减灾防灾相关法律知识的普及,可以提高全民的减灾防灾 意识。 探讨2: 减灾防灾为什么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提示】 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现象,要减灾防灾必须正确认识其发生发
监测系统 的核心技术。 遥感技术是灾害___________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4.2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课件(共33张PPT)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鲁教版选修五 4.2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课件(共33张PPT)

(5)沙尘暴监测:2002年3月29日《中国环境报》 以“高科技‘千里眼’锁定沙尘暴”为题报道: 我国对沙尘暴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手段同发达国家 并无太大区别,已建立了由激光雷达和地球同步 气象卫星观测信息接收站等组成的遥感系统和由 25个监测站组成的地面监测网络系统,覆盖了北 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化土地。
2.通过分析“3S”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应用案例, 体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是 提高减灾效益的基本途径,并学习案例分析的方 法。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 志向,进一步树立科学的减灾防灾观念。
课前预习热身
一、减灾防灾的主要措施 1.基本途径:依靠_科__技_进步。 2.重要途径:加强减灾_法__制____建设,提高全民 减灾防灾意识,协调人地关系。 3.指导方针:_预__防___为主,加强自然灾害综合 监测预报,大力推动减灾防灾系统工程建设。 4.法制规范:以科学的观念和法制的力量规范人 们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
第二节
课标领航 课前预习热身 高效课堂互动 教材深化透析 速效提能演练
课标领航
课程标准 1.地理信息技术在减灾防灾中的作用。 2.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害 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 利避害的远景。
3.应用案例 (1)森林火灾监测:森林发生火灾时,着火树木的 温度比没有着火树木的温度高,在电磁波的热红 外波段会辐射出比未着火树木更多的能量,卫星 拍摄到的影像上,着火的森林比没有着火的森林 显示更亮的浅色调。据此原理,森林管理部门就 建立森林火灾实时监测预报系统,全天候对森林 遥感信息进行监控,如出现火情,就能对火灾面 积、蔓延情况进行动态分析,以做出相应的防灾 措施。

高二地理配套课件我国的减灾防灾鲁教版选修五

高二地理配套课件我国的减灾防灾鲁教版选修五

第十三自页,主共42页学。 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我国减灾(jiǎn zāi)防灾的基本方针和主要行动
中国在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区实施
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时间为1989~
2015年。1989年中国为综合治理江河而首
次实施了大规模林业生态工程,这是关系
到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及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
第二十自六页,主共42学页。 习
பைடு நூலகம்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知识拓展】 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 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性防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 世纪末的“国际减轻(jiǎnqīng)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工程性 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工程” 是“软件”还是“硬件”。
第九自页,共主42页学。 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1.教材P89“图4-3-3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 提示: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防护林工程:这些防护林工程属于“改变地表环境”的一类, 主要有分布在海岸带的沿海防护林,北方(běifāng)风沙带及山 地水土流失区的防风固沙林及水土保持林,河流沿岸的护岸林 等。
第三十自一页,主共42学页。 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1)说明形成这次大洪水的主要原因(yuányīn)。 (2)说明蓄洪区分洪的作用及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怀洪新河的主 要功能。
第三十自二页,主共42学页。 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第三十自三页,主共42学页。 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答案 (1)(淮河流域受副热带高压北移影响,导致主要雨带转入 江淮流域,或江淮流域汛期,或梅雨季节或出现持续强降雨,淮 河干支流水位普遍上涨)多雨(梅雨)季节,持续强降雨。 (2)蓄洪区分洪是为了削减淮河洪峰对下游的影响,(或减少下游 人民生命财产所受损失)。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高了淮河中下 游防洪能力,(或几乎控制了淮河干流(gànliú)在其以上的全部洪 水)。怀洪新河:分洪、除涝、灌溉、航运等。

高中地理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同步练习鲁教版选修五

高中地理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同步练习鲁教版选修五

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典例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99年,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专家认为“数字地球”是地图测绘、航空卫星遥感、探空和深钻的深化,是对地测绘系统(EOS )、全球定位系统(GP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综合,实现地球圈层间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数据的集成,从而对全球化进行广泛研究。

以农业为例,它在农业信息通感、太空农业等领域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一些国家利用资源卫星进行农业资源调查、作物长势和产量监测等。

例如,美国利用资源卫星在估测本国小麦产量的同时,还对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进行估测,根据所得数据制定生产布局、储运、加工等计划,确定对外贸易策略,由此每年可获利数亿美元。

(1 )根据材料推断,“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方面可做哪些工作?(2)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除农业外,还有哪些领域可以应用“数字地球”的相关技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数字地球”有关技术的初步认识,大致了解“数字地球”在测绘、遥感、全球定位、地理信息等方面运用的情况。

解答本题的基本思路和着眼点在于认真阅读理解所给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然后结合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要弄清“数字地球”技术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应用中的作用,就要首先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改革等因素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其次,要分析“数字地球”相关技术对这些影响因素所能产生的良性影响,消除不良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现在在全球问题的研究中,可以运用“数字地球”相关技术解决许多问题。

如全球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矿产监测,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答案:(1)土地资源利用状况遥感调查,合理布局农业。

监测预报气候变化、旱涝、长势以及进行产量预测,提高抗灾能力。

进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监测与预报,揭示解决措施等。

(2 )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臭氧层破坏,地震分布带,矿产监测,地形遥感,全球生态环境监测,全球气候预报,生物分布,生产结构监测等。

高二地理配套课件深入理解防灾减灾鲁教版选修五

高二地理配套课件深入理解防灾减灾鲁教版选修五

第十自九页,主共44学页。 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材料二 为预防并尽可能减低地震危害,日本内阁设有中央防灾 会议,由首相(shǒuxiàng)担任会长。1978年日本制定《大规模地 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在一般的政府网页上,都开设有防灾专栏, 公布当地政府的防灾政策和措施,发布防灾训练信息,并教育市 民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应对,日本每年9月1日都进行一次综合 性防震训练,同时,建筑项目都严格按照抗震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提高抗震强度。
(5)开展(kāizhǎn)社会减灾教育,提减高灾全意民识

(6)加强 国际合作 等。
第八自页,主共44页学。 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2.个人行为 (1)原则: 拯救(zhěngji优ù)先生。命 (2)保持健康的心态有镇静团队 精神
积极(j的īj生í)活态度 (3)行动: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减灾防灾的社会(shèhuì)行动和个人行为
2012年4月2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kē jiào)频 道《读书》栏目中播出了《避灾自救手 册——火灾》著名主持人路一鸣与新华社 高级编辑黄文、社会管理学者王力一同 对本书进行了解读。本书从知识教育的角度告诉读者火灾自救互救 的措施、日常生活中火灾防控问题、如何保护自己在火灾事故中迅 速脱离险境、如何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等内容。
第十自七页,主共44学页。 习
合作探究
活动指导
深入(shēnrù)村组宣传防灾减灾知识,及时排除各种突发性险情, 恢复因灾受损的公路和通讯、供电、供水设施,安置房屋倒塌或 居住危房的受灾群众,帮助修复轻度受损的房屋。同时,组成40 多个技术指导服务队和志愿帮工队,协助受灾村民做好受淹农田 泄洪排水和翻耕补种工作,为村民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课件鲁教版选修5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第三节我国的减灾防灾课件鲁教版选修5

【合作探究】 读教材图 4-3-3“我国主要减灾工程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读图分析我国分布面积最广的减灾工程是什么?其主要作用 是什么? (2)图中库容大于 10 亿米 3 水库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其减灾作用 是什么? (3)在图中找出山东省的大型减灾工程。
提示:(1)防护林工程。 保护天然林及防风固沙。 (2)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大江大河上。 减轻洪涝灾害。 (3)治理黄河的护岸林、建立重点抗震城市、修建沿海防护林、 修建大库容水库等。
(1)图中“三北”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哪些?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 主要有哪些? (3)“三 北” 防护林的建设符合我国防灾减灾的基本目标是 () A.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管理等手段,提高减灾能力 B.在重大灾害发生的情况下,努力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C.避免因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导致的灾难性后果 D.因地制宜地实施减灾对策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跟踪训练】 材料一 2016 年 5 月 13 日,国家林业局三北五期工程期末总结 评估专家考察组,对宁夏盐池县三北五期工程建设情况进行了 期末总结评估,标志着盐池县圆满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五期 工程建设任务。三北五期工程共完成人工造林 12 万亩,封山育 林 8.8 万亩。
材料二 “三北”防护林分布示意图。
【核心归纳】 1.我国减灾防灾的基本方针和主要行动
2.我国主要减灾工程 (1)防护林工程:这些防护林工程属于改变地表环境的一类,主 要有分布在海岸带的沿海防护林、北方风沙带及山地水土流失 区的防风固沙林及水土保持林、河流沿岸的护岸林等。 (2)大库容水库、抗震系数较高的城市建筑及防止地面沉降等工 程,这类属于工程性防御措施中的改变财物特性,提高抗灾性 能一类。 (3)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防风暴潮和台风袭击的防潮大堤及分布 在西南滑坡、泥石流频发区的格栅坝等工程,这类工程都属于 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直接相遇一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以科学观念防治自然灾害4.2 科学技术与减灾防灾相关素材防震减灾中的3S高科技2004年12月26日东南亚大地震已经造成十几万人死亡,这次大地震还引发了大海啸,使损失更加惨重。

由地震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当今,要减轻地震灾害,3S(GPS、GIS、RS)高科技无疑起着重要作用。

何谓3S技术呢?GPS:全球定位系统。

应用该技术可监测活断层的现今活动状态和构造应力场状态,利用测出的地壳变形资料等可对地震活动进行预测,也是对地震活动、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依据。

GIS:地理信息系统。

该技术是进行图形、图像处理和编辑、信息快速查询、分析决策的先进工具。

应用该技术,可将城市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危险性评价的各种有关成果,建成城市地震活断层及其危险性的基础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从而为城市建设规划、土地管理与综合利用、重大工程选址、建筑抗震防灾、震后灾害快速评价、政策决策和救灾指挥提出科学依据。

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可进行对活断层的调查,并可制作相应的地图,是探测活断层及其危险性评价的基础资料。

此外,应用遥感技术还可对地震灾害进行快速评估。

通过大量的研究实验表明,“3S”技术在防震减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若能与其他有关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所发挥的作用将更大。

为“数字黄河”提供基础信息——黄河水保监测中心应用“3S”技术取得成果本报讯黄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成立3年来应用“3S”技术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引进生态农业动态监测设备开展重点区动态监测,综合应用“3S”技术基本建成了流域动态监测系统,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奠定了基础。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动态监测在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牞技术性强,任务繁重。

水土保持监测是为黄委会“数字黄河”提供基础信息的,是“数字黄河”的组成部分。

水土保持信息数字化在“数字黄河”建设中所占比重较大,黄委会把流域监测中心站和终端站系统建设作为今年水土保持工作的重点。

近期他们在完成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终端站和直属分站的同时,在利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将开展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对已经取得的遥感普查和监测进一步分析和深加工,形成比较完整的方法体系和数据库成果,建立相对完善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统,成为“数字黄河”的组成部分。

二是每年利用高精度的遥感信息源和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对重点治理区、重点监督区和重点保护区进行监测,特别是对源头区、退耕还林还草区域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并探索水土保持措施和人为新增水土流失信息变化的监测方式,合理设置必须的监测点,及时采集水土流失动态变化信息。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配置监测设备仪器,建立黄河流域面上的各种基础信息库和信息管理网络系统。

四是开展科学研究,解决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提出监测指标体系及方法、规程等,推进水土保持专业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五是吸引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综合应用“3S”技术持续发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事业。

摘自《中国水利报》5月去看高科技防震减灾展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本报讯(记者余文龙)今年5月16日,2009年科技活动周暨第三届成都科技节将开幕,将通过科普展示、市民互动、专家把脉等方式,宣传高科技防震减灾知识。

目前正在举行的成都市第十四届“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200余项科普活动中有三分之一都是“防震减灾科普”“科学灾后重建”主题。

昨日,市科技局社会发展与科普处处长夏北川介绍,科技节组委会将与建川博物馆合作,在科技节期间,建川博物馆将作为科技节防震减灾科普展场,集中展示太阳能电视、太阳能电筒等抗震救灾的应急灾备物资科技产品,上万件实物和照片将提醒市民增强防震减灾意识,市科技局拟邀请院士专家,深入部分学校、社区,传递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3月3日启动的成都市第十四届“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200余项科普活动中有三分之一与防震减灾科普、科学灾后重建相关。

其中,市科协农村科普专家服务团灾后重建现场会、青羊区科协灾后务工人员免费体检、崇州和平乡九龙凤凰鸡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市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与灾区青少年科技作品制作互动比赛等将陆续启动。

今年,为纪念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四川省科协与成都市科协拟联合举办“川台工程界灾后恢复重建学术研讨会”。

该活动拟邀请中国台湾工程界协助震灾重建家园协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会,同省、市工程界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和技术实务交流。

学术研讨会内容包括:灾区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生态重建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中国台湾在9·21地震灾后重建家园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对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建议等。

北京周围建成高科技防震减灾系统工程来源:新华网为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灾决策指挥,中国政府投巨资在北京周围建成了高科技防震减灾系统工程。

这项被称为“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的区域包括北纬38.5度至41度,东径114度至120度,按行政区域划分,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省的张家口、唐山、石家庄等八个地级市。

据介绍,总投资2.56亿元人民币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系统工程”是国务院批准并投资,由中国地震局牵头,河北、北京、天津市共同投资实施的系统工程。

专家说,这项工程采用高科技重点强化地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救灾决策指挥等防震减灾技术系统,以提高工程抗震设防、地震应急预案的健全与完善功能。

据了解,“首都圈”属地震震灾频繁地区。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都圈”内共发生九次严重破坏性地震,两次毁灭性地震,其中包括1976年唐山市发生的7.8级地震。

5.12汶川8.0级大地震紧急救援中的高科技装备遥感飞机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依据5月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两架高空高性能航空遥感飞机飞赴汶川地震灾区,开展遥感监测和灾情评估工作。

5月12日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后,灾区通讯中断,地面交通极其困难,灾情分布状况、灾情程度等信息极度缺乏。

在灾后相关地区天气状况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航空雷达遥感、光学遥感作为大面积快速获取灾情信息的有效手段,优势十分明显。

中国科学院的两架高空遥感飞机,可分别提供高分辨率的光学和雷达图像,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快速获取大面积灾情数据的能力,曾执行了多次重要的遥感监测任务。

14日下午到达灾区后,30多位科研和飞行人员立刻投入航空遥感作业。

他们在非常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完成了2个架次共8个小时的雷达航空作业。

现场作业组迅速进行数据回放和初级处理,部分快视和纠正数据于当夜送达北京,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科研人员连夜对遥感监测数据作进一步处理,并开展灾情信息分析。

遥感飞机在灾区陆续传回监测数据,为国家和有关部门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依据。

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遥感科技是当代非常重要的科技力量,近20-30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信息、航天、数字集成技术的发展,灾害预报、评估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几乎找不到与遥感技术无关的行业,社会需求已经凸显遥感科学的战略地位。

“北京一号”卫星实拍灾区影像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后,中国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的“北京一号”小卫星立即担负起了重要使命——实拍灾区最新影像。

同时,由国家“八六三”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专家组组长周成虎教授负责技术总协调,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分析灾区遥感影像;随时提供遥感信息和技术服务,高效开展地震灾害评估等研究,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

“北斗一号”救灾中显示威力“北斗”系统,是我国独立建造的卫星定位系统,一直受到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今年2月,“北斗”系统有了国产导航芯片,相关技术又完成一项重大突破,性能进一步提升。

在此次部队的抗震救灾行动中,“北斗”系统在通信中断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救灾部队携带的“北斗”系统在第一时间陆续发回各种灾情和救援信息,为控制中心及时了解救援部队行进方位并作出正确指挥,提供了有力保证。

“蛇眼”把伤害降低到最小在地震发生后救援的第一步是搜索。

救援人员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幸存者,把伤害降到最低限度,必须借助一些先进的仪器。

目前,国家地震救援队引进了“蛇眼”探测仪。

“蛇眼”的学名叫“光学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光反射进行生命探测。

仪器的主体非常柔韧,如同通下水道用的蛇皮管,能在瓦砾堆中自由扭动。

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类似摄像仪器,将信息传送回来,救援队员利用观察器就可以把瓦砾深处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

生命探测仪不放弃任何生命在直播汶川地震救援的电视画面上,我们可看到救援人员拿着一个“盒子”,在倒塌的建筑物旁走走停停,等到“盒子”有反应后就会立即有大批救援人员赶到。

这个盒子就是有“救命魔盒”之称的“生命探测仪”。

生命探测仪远看似微型冲锋“枪”,“枪”杆上“长”着一个显示器,由光学探生仪、声波/振动探生仪、红外热像仪三部分组成,它不怕灰尘、不惧黑暗,能入地、能钻缝。

人类和犬只无法进入的狭小空间,它却可以进出自如,将自己探测到的情报迅速成像传输给科研人员,使救援快速展开。

简单地说,生命探测仪实际上是一个呼吸和运动探测器。

它的工作原理是:雷达信号发送器连续发射电磁信号,对一定空间进行扫描,接收器不断接收反射信号并对返回信号进行处理。

如果目标在动,则信号会有很灵敏的差异。

在实际救援中,被埋在废墟下的生还者身体的轻微运动和呼吸,都能被这个“救命魔盒”准确侦测到。

由于呼吸的频率较低,一般每秒1到2次,就可以把呼吸运动和其他较高频率的运动如风雨声等区分开来。

侦测是否有人活动的原理也大致如此,专业操作员能轻易地从砖块、杂物的中分辨出幸存者的轻微运动。

在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中应用的是3类生命探测仪:光学生命探测仪,可把废墟看得清清楚楚;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可感知人体热度,在黑暗中也能工作;声波生命探测仪,能探寻微弱声音,即便被埋者被困在一块相当严实的大面积水泥楼板下,只要心脏还有微弱的颤动,探测仪就能“听到”。

搜救犬不会说话的“专家”除了生命探测仪外,搜救犬在本次救援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在都江堰抢险的北京军区某工兵团,在废墟中抢救38名幸存者,他们全部是由搜救犬定位后救出的。

搜救犬对幸存者定位迅速、准确,特别是一些被埋在深层、无力叫喊的幸存者,基本依靠搜救犬发现。

随同日方救援队员前往四川灾区的两只救灾犬,其中一只就是日本赫赫有名的“英雄”,它在5年前日本新潟大地震后第5天,凭着异常灵敏的嗅觉,竟然从一堆废墟中发现了一名尚存一息的女孩。

在此次救援中,我们经常看到与解放军战士及其他救援人员并肩作战的救生犬,它们不知疲倦地寻找着生还者,被人们称作“不会说话的天使”。

狗的嗅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气味的敏感程度,二是辨别气味的能力。

它的嗅觉灵敏度居各畜之首。

狗的嗅觉感受器官叫做嗅粘膜,位于鼻腔上部,其面积约为人类4倍,嗅粘膜内的嗅细胞是真正的嗅觉感受器,大约有2亿多个,是人类的40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