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齐华和小学数学文化》有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摘抄
在张齐华看来,数学不只是数学知识、方法、过程的简单堆砌与叠加。数学教学也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的机
械传递与搬运。作为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中必修的一门课程。
它拥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特有的教育与文化价值,比如理
性精神的滋养,或者数学思想方法的培育等等。数学就是一种
文化,这种“作为文化的数学”一旦进入课程,油漆是教学视
野,势必会呈现出一半课堂所不具有的文化气质,它既可能表
现在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组织上,也可能表现在对儿童数学需
要的把握上,更多的还表现在对具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运作上。
有人说,张齐华的数学课有一种谈谈的“文化味”,大抵就是指
这层意思。
此外,张齐华始终坚持,具有文化诉求的数学课堂并不排斥具体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相反,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正是依托于具体数学知识、方法的学习而得以实现的。知识和
方法是载体,是数学的文化价值赖以彰显、实现的母体和根系、在他看来,只有让知识的学习伴随着丰富的数学思考,让方法
的渗透伴随着理性精神的培育,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具有
文化意蕴的,而他的教学艺术的精髓液正在于此。
二、读书笔记
上大学时就听我们的老师给我们介绍过这位数学王子,还记得在大学宿舍里,我们几个报考六城区小学数学专业的同学扒在手提电脑前“潜心研究”王子课例的日子。大学毕业来到了我们“红太阳旭日
景城小学”,在学校的安排下有幸到北校学习了几次,才近距离接触到这位王子和他的课堂。“美”是我对他的课堂最深的感受,但是什么赋予了这课堂的美呢?又是什么让张齐华老师充满了魔法,创造了一个这样美的数学课堂呢?读了《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这一本书,让我进一步走近了张老师,寻找到了答案。
张齐华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中的“华丽转身”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让我深深地思考——是什么让张老师不断地思考与追求?早在2002年张齐华老师就以“追寻数学课程的文化意韵”为指导思想设计了“圆的认识”的第一个教案,并曾一路过关斩将直至最终获得了“2003年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这样的荣誉并没有让张齐华老师停下脚步,而是让他进一步地思考下一节课的不足之处,让他去寻找在“圆的认识”一课中,隐藏在优美的音乐,绚丽的画面和诗情画意的语言之后的东西——那就是数学的文化。努力实现“由外而内”的重要跨越:“数学的文化性应求诸于内,而非诉诸于外。”
是什么成就这位数学王子?我想就是他在书中提到的“不重复别人的,更重复自己”这一句座右铭。这样一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困难。因为这需要我们付出的努力太多;经历的艰辛也太多了。回顾自己的教学,每每有什么教学展示活动,就恨不得把自己上过的课、成熟的课再拿出来重新上一遍,因为这样省了时间、省了精力、省了思考,最后也省了“自我成长”。成长是辛苦的,成长是有代价的,我想正是有了张齐华老师“不重复别人的,更重复自己”这样执着的精神和毅力,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
张齐华老师用他的课例让我们感受到他对于数学文化的一种思考。数学文化虽然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文化是有关系的,但也有他独特的地方。书中这样的三个词语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求真、臻善、达美。”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精神,是一种追寻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是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如:张齐华老师在教学《交换律》一课中,带领着学生去“猜想—验证—猜想—验证—猜想”这样的思维火花,不断地冲击着我传统思维教学价值取向。数学的美源于我们数学思维的美,真正优秀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学数学知识,而是能带领学生拾起埋藏在沙砾中“数学思想方法”的珍珠,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求真、臻善、达美”,从而感悟数学文化。
对教育事业地不断追求,成就了我们的数学王子。王子用他神奇
的魔法将我们领进了数学世界,他激活了枯燥的数学数字和符号,带我们感受隐藏在其中的数学文化。
王瑜
2013年5月25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