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言文的全解

合集下载

七八九年级课内文言文全解

七八九年级课内文言文全解

七年级1、童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课文分析]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

“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

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

“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

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

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

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群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

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

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

此其一。

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然”的风光。

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文言文全解翻译及注释

文言文全解翻译及注释

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注释:1. 晋太元中:晋朝太元年间,指东晋时期,公元376年至396年。

2. 武陵人:武陵地区的人,武陵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湖南省。

3. 捕鱼为业:以捕鱼为职业。

4. 缘溪行:沿着溪流行走。

5. 忘路之远近: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6. 忽逢桃花林:忽然遇到了一片桃花林。

7. 夹岸数百步:两岸相隔数百步,形容桃花林非常宽阔。

8. 中无杂树: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9. 芳草鲜美: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

10. 落英缤纷:落花纷纷飘落。

11. 渔人甚异之: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12. 复前行:继续向前走。

13.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译文: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

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全文注释及翻译如下: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在晋朝太元年间,有一个武陵地区的人以捕鱼为生。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他沿着溪流行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忽然他遇到了一片桃花林,两岸相隔数百步,林中没有任何杂树,只有桃花。

花草香气扑鼻,景色非常美丽,落花纷纷飘落,渔夫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复前行,欲穷其林。

(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注:本文选自东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通过描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杰作。

文言文翻译全解

文言文翻译全解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而不是秦国;灭亡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百姓。唉!如果六国统治者都能爱护本国人民,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抗拒秦国。如果秦国统治者同样能爱护六国的人民,那么秦就能从三世传下去,甚至可以传到万世都为君王,谁还能灭掉秦国呢?秦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4、《伶官传序》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为的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枝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去祭告,请下那三枝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扔在地上,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为的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结果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气的人常常会因为沉溺某事物不能自拔而陷入困境,难道只是伶人吗?写了《伶官传序》。5、《祭十二郎文》译文某年某月某日,小叔叔愈,在听到你去世消息的第七天,才能强忍哀痛,倾吐衷情,派遣建中打老远赶去,备办些时鲜食物作为祭品,在你---十二郎灵前祭告: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郦道元原文展示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全文翻译在三峡七百里范围内,两岸山势连绵,完全没有中断空缺的地方。

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水漫过两岸山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有时皇帝的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达江陵,这中间一千两百多里的路程,即使骑着奔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么快。

春冬两季,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两岸的山影,极其险峻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怪异的柏树,瀑布如倒挂的泉水,在山石间飞速下冲,水清树茂,山高草盛,确实有很多的趣味。

每逢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清晨,树林山涧凄寒肃杀,常常能听到山猿在高处长声鸣叫,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哀伤婉转,很久才消失。

所以打鱼的人有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三声(能让人)眼泪沾湿衣裳。

”阅读理解1.课文第①段,主要采用了何种方法来写“山”?突出了“山”的什么特点?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的连绵、高峻,侧面借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见不到太阳和月亮进一步写山的雄伟。

全段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雄伟峭拔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请赏析这句话。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结合,色彩各异,相映成趣。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所有课内文言文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上海市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六(上)所有课内文言文全解(含题目和答案)

题目部分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伯牙鼓琴》选自《》,《》又称《》,代表著作。

(朝代)秦相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而志.()在太山..()乎若.()太..()乎鼓琴,巍巍..(),锺子期曰.():“善哉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第三部分:翻译文章重点句子。

①方鼓而志在太山。

②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③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④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⑤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故事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讲了。

伯牙喜欢弹琴,锺子期则有。

2.伯牙将自己的融入琴声,用琴声表达心志,像的情感,而锺子期每次都能快速、准确地听出来。

3.“善哉乎鼓琴”表现了;“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是锺子期对的描述,更表明他的情怀,可谓知其“音”,更知其“志”。

4.第二部分写了伯牙失去知音之悲。

锺子期去世,伯牙“”,这一行为充分表现了。

5. “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这么做是因为他“”,也就是说,世上再没有一个人能像锺子期那样理解自己了,琴弹得再美妙,没有人懂,又有什么意义呢?6.文章笔墨极简,但画面感很强,将无形的化作有形的“”,也给渎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答案部分伯牙鼓琴《吕氏春秋》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

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世说新语》二则原文展示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 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全文翻译咏雪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与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不久,雪下大了,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太傅哥哥的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

”太傅哥哥的女儿谢道韫说:“比不上柳絮随风飞舞的样子。

”谢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

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

友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有到,他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阅读理解1.《咏雪》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从“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可以看出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屋外天寒雪骤,室内谈笑风生。

“公欣然”和“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子侄辈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

2.对于胡儿和谢道韫,你认为谢太傅更欣赏谁的才气?文章结尾,谢太傅虽未对两人的优劣作任何点评,但从“公大笑乐”,以及最后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可看出谢太傅更欣赏的是后者的才气。

高中文言文全解——注释、翻译、赏析与文言知识全面解析

高中文言文全解——注释、翻译、赏析与文言知识全面解析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1荆轲刺秦王《战国策》/8鸿门宴司马迁/20兰亭集序王羲之/32赤壁赋苏轼/37游褒禅山记王安石/45寡人之于国也《孟子》/53劝学《荀子》/59过秦论贾谊/65师说韩愈/76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83苏武传班固/98张衡传范晔/111归去来兮辞 并序陶渊明/119滕王阁序王勃/127逍遥游《庄子》/139陈情表李密/147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154阿房宫赋杜牧/160六国论苏洵/168指南录后序文天祥/175五人墓碑记张溥/185谏太宗十思疏魏徵/195秋水(节选)《庄子》/202非攻(节选)《墨子》/206季氏将伐颛臾《论语》/209项脊轩志归有光/214渔父《楚辞》/221报任安书司马迁/225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236病梅馆记龚自珍/243促织蒲松龄/247黄州快哉亭记苏辙/262诸子喻山水/268《新序》二则刘向/276训俭示康司马光/281石钟山记苏轼/290秦晋殽之战《左传》/296伶官传序欧阳修/306《孟子》二章《孟子》/311左忠毅公逸事方苞/31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323秋声赋欧阳修/329烛之武退秦师(《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作家作品‘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㊂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㊂‘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㊁经济㊁军事㊁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㊂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㊂‘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㊂作者善于将每一战役都放在大国争霸的背景下展开,对于战争的远因近因㊁各国关系的组合变化㊁战前策划㊁交锋过程㊁战争影响,以简练而不乏文采的文笔写出,且行文严密而有力㊂这种叙事能力,无论对后来的历史著作还是文学著作,都是具有极重要意义的㊂课文译注晋侯、 秦伯 围 郑,以其无礼于晋,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 且 贰于 楚也。

高中文言文全解加翻译

高中文言文全解加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全解】此句出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人际交往的著名论述。

以下是对这句话的逐句解析: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指孔子。

- 曰:说,表示孔子将要发表言论。

- 学而时习之:学习并且按时温习。

这里的“学”指的是学习知识、技能等,“习”是指复习、巩固。

- 不亦说乎:不也是很愉快吗?这里的“说”通“悦”,表示高兴、愉快。

这句话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之后要不断温习,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带来内心的喜悦。

2.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有朋友。

- 自远方来:从远方来。

这里指远道而来的朋友。

- 不亦乐乎:不也是很快乐吗?这里的“乐”表示快乐、愉悦。

这句话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认为朋友之间的相聚是非常快乐的事情。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别人不了解自己。

- 而不愠:却不生气、不怨恨。

- 不亦君子乎:不也是君子吗?这里的“君子”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的修养,认为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应该因此而生气,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

整句话通过三个问题,阐述了学习的乐趣、友谊的可贵以及君子的修养。

孔子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朋友之间的相聚是人生一大乐事,而真正的君子即使面对误解和冷漠,也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这些思想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文言文实词全解

文言文实词全解

文言文实词12个详解——杜河克①能够:“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②攻破,战胜:“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秦晋殽之战》③完成,成功:“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④克制,约束:“克已复礼为仁”《论语》⑤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子克家”(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克家:担当家务)《易》⑥限定、约定。

(与克期俱至)《后汉书·钟离意传》⑦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

《史记·李斯列传》:怜①怜爱,爱:“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②悯,同情:“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祭妹文》【可怜】⑴值得怜悯:“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登楼》⑵可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阿房宫赋》⑶可爱:“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弥①益,更加:“其知弥精,其取弥精,其知弥粗,其取弥粗”《宋人有得玉者》②满:“拥众数万,马畜弥山”《苏武传》③长,久:“旷日弥久”莫①没有谁,没有什么:“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②不,不要:“童子莫对,垂头而睡”《秋声赋》③通“暮”,日落的时候:“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④莫如:不如。

(莫如以吾所长攻敌短)《冯婉贞》⑤通"漠”,广大。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庄子逍遥游》⑥表测度、或许。

(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乃①你,你的:“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②却,竟然:“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③是,就是:“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无乃】莫非,岂不是:“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秦晋殽之战》④如此。

(子无乃称。

《庄子》)⑤仅。

(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之死》⑥于是,就。

(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⑦才。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战国策》内①皇宫:“近日上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训俭示康》②同“纳”,接纳,使进入:“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③里面,跟外”相对。

文言文全解全析全翻译

文言文全解全析全翻译

《论语》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撰录孔子言行录也。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一生讲学传道,弟子众多,其言行被弟子们记录下来,遂成《论语》一书。

一、全解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篇第一)孔子曰:“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亦愉快乎?”此句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勤学不辍。

2.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篇第一)孔子曰:“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亦快乐乎?”此句表达孔子对友情的重视,强调友情的重要价值。

3.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篇第二)孔子曰:“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是否可行。

”此句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篇第二)孔子曰:“温习旧知识,能从中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此句强调学习的方法,提倡温故知新。

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篇第七)孔子曰:“三个人一起行走,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发现他们的不足之处就去改正。

”此句强调谦虚好学,善于借鉴他人的优点。

6.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篇第十二)孔子曰:“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此句提倡仁爱之心,强调关爱他人。

二、全析1. 《论语》以孔子言行为主,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体系。

2. 《论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勤学不辍。

3. 《论语》重视友情,强调关爱他人。

4. 《论语》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认为诚信是立身之本。

5. 《论语》提倡谦虚好学,善于借鉴他人的优点。

6. 《论语》提倡仁爱之心,强调关爱他人。

三、全翻译1. 孔子说:“学习之后,按时温习,不也是很愉快吗?”2. 孔子说:“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3.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是否可行。

”4.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能从中得到新的体会,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有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有答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内文言文全解(原文+翻译+阅读理解)岳阳楼记范仲淹原文展示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哮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巴陵郡政事通达百姓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全都复兴了,于是再度修整岳阳楼,扩大其原有规模,在上面刻录唐朝贤人以及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就在洞庭湖的风光上。

它包含远处的山峦,吞吐壮阔的长江,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晚明暗变幻,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非常详尽了。

这样,那么(从这里)向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到达潇湘,被贬职的官员和多愁善感的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游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还是有所不同吧?那雨水连绵纷纷而下,接连数月不放晴,寒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潮冲击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高大的山形也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猛虎长啸啼猿悲诉。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经典文言文大全带翻译篇一爱莲说周敦颐〔宋代〕花的水和土地,可爱的人很甜。

金元明独爱菊花。

自从唐力来了以后,牡丹受到了全世界的喜爱。

唯一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清而不邪。

中间直,外面直,不散开,不分叉。

其香远而清,婉约而植。

从远处看也不可笑。

(很爱一部作品:盛爱)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十分喜爱牡丹。

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

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觉得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之人;荷花是花中贵人。

唉!陶渊明很少听说菊花的爱情。

还有谁和我一样爱荷花?当然也有很多人爱牡丹!高中文言文大全及翻译 2《赤壁赋》宋代: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高中必背文言文及翻译大全

【导语】学习⽂⾔⽂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化,欣赏古代⽂学,研究古代⽂明。

下⾯是分享的⾼中必背⽂⾔⽂及翻译⼤全。

欢迎阅读参考!1.⾼中必背⽂⾔⽂及翻译 兰亭集序 王羲之〔魏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悟⾔⼀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曾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曾不知⽼之将⾄⼀作:不知⽼之将⾄) 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礼这件事。

诸多贤⼠能⼈都汇聚到这⾥,年长、年少者都聚集在这⾥。

兰亭这个地⽅有⾼峻的⼭峰,茂盛⾼密的树林和⽵丛;⼜有清澈激荡的⽔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我们把⽔引来作为漂传酒杯的环形渠⽔,排列坐在曲⽔旁边,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但喝着酒作着诗,也⾜够来畅快表达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天,天⽓晴朗,和风习习,抬头纵观⼴阔的天空,俯看观察⼤地上繁多的万物,⽤来舒展眼⼒,开阔胸怀,⾜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与⼈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

有的⼈在室内畅谈⾃⼰的胸怀抱负;有的⼈就着⾃⼰所爱好的事物,寄托⾃⼰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羁的⽣活。

初中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七(上)所有课内文言文全解(原创,精心校正,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七(上)所有课内文言文全解(原创,精心校正,含题目和答案)

初中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七(上)所有课内文言文全解(原创,精心校正,含题目和答案)题目部分XXXXXXXXX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XXX纷纷何所似?”兄子XXX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XXX,左将军XXX之妻也。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选自《》,《世说新语》是朝XXX组织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

本文是出自《》篇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XXXXXXXXX()雪(雪天)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XXX似()?”兄子()XXX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XXX,左将军()XXX之妻也。

....第三局部:翻译文章重点句子①XXX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③白雪纷纷何所似?。

④撒盐空中差可拟。

⑤未若柳絮因风起。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1.从“”可以看出XXX一家的情景,屋外冰寒雪骤.室内说笑风生。

2.“”和””,可看出XXX与子侄辈的感情和的雅兴。

3.从课文中XXX“”的反应来看,他倾向于“柳絮因风起”的说法。

4.叙述了的情景,展示了的画面,以及。

文章通过肖像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

1答案部分XXXXXXXXX寒雪日内集,与后代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怅然曰:“白雪纷繁何所似?”兄子XXX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XXX,左将军XXX之妻也。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选自《世说新语笺疏》,《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XXX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本文是出自《言语》篇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XXXXXXXXX(寒冷)雪(雪天)日内(家里人)集(聚集),与儿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讲解)文义(文章的义理)。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最新)

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最新)

1.经典古代文言文大全及翻译鱼我所欲也孟子及其弟子〔先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与通欤;乡通向;辟通避)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灾祸我也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经典文言文及注释及翻译

经典文言文及注释及翻译

《论语·为政》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注释:1. 子曰:孔子说。

2. 为政:治理国家。

3. 以德:用道德来治理。

4. 譬如:比如。

5. 北辰:北极星,位于天空的北方,常用来比喻最高的地位。

6. 居其所:居于它的位置。

7. 众星共之: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译文】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居于自己的位置,所有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原文】《孟子·离娄上》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注释:1. 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思想家。

2. 得道:行得正道。

3. 多助:得到许多帮助。

4. 失道:偏离正道。

5. 寡助:少帮助。

6. 至:极点。

7. 亲戚畔之:亲戚都背叛他。

8. 天下顺之:天下的人都顺从他。

【译文】孟子说:“行得正道的人会得到许多帮助,偏离正道的人则会得到很少的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亲戚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整个天下都会顺从他。

”【原文】《庄子·逍遥游》庄子曰:“逍遥游于无穷之境,而无所待。

”注释:1.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家。

2. 逍遥游:自由自在地游历。

3. 无穷之境:无尽的境界。

4. 无所待:无所依赖,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译文】庄子说:“自由自在地在无尽的境界中游历,不依赖任何外界条件。

”。

经典文言文全解翻译

经典文言文全解翻译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是很君子吗?”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孔子说:“聪明而且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称为‘文’呢?”孔子回答说:“聪明而且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人们称他为‘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孔子说:“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

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于他们的缺点,我要改正。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为人处事是否忠诚?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传授的知识是否已经学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了解某事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知识,然后会有新的体会,这样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孔子说:“由啊!教给你一个道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智慧。

”以上是《论语》中的部分经典语句,通过对这些语句的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思想,感悟人生的真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句式
•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 (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 “若”的前面)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 “……被……”) • (五)固定格式 •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 是……就、 •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 8.幸:①而君幸于赵王 • (宠幸) • ②大王亦幸赦臣 • (幸好) • ③则幸得脱 • (侥幸) •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动, 拉开弓)
• 9、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 • (动词,延请) •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 (动词,拉) • ③相如引车避匿 • (动词,掉转) •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动词,拉开弓)
• 5.古汉语句式 • (2)倒装句 • **夫晋何厌之有。 • (宾语前置句。 • 句意是: • 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 • 佚之狐言于郑伯。 • (介词结构后置句, • 句意是: •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 (3)省略句 • 许之。 • (省略主语“烛之武”。 • 句意是: • 烛之武应许了他。) • 敢以烦执事。 •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 亡郑的事〉。 • 句意是: • 请拿此事麻烦您的左右。)
• 9、西:相如奉西入秦 • (名作状,向西) • 10、严: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 (形作动,尊敬) • 11、急:大王必欲急臣 • (形容词使动,使……急,逼迫) • 12、衣(yì ):乃使其从者衣褐( • 名作动,穿上) • 13、先、后: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先, 以……为后)
总结、扩展 非攻
• 【古今异义】 • 众闻则非之 • (非,非难。今义:不对,过错。) • 苟亏人愈多 • (苟.如果。今无此义。) • 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 (重,大。今义: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 的距离。)
• 【一词多义】 •国 • 今至大为攻国 • (国家) •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 (国都) • 等死,死国可乎 • (国事) •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 (地域)
•之 • (1) 唯君图之 • (代词,指阙秦以利晋) • (2)子犯请击之 • (代词,代秦军) •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助词“的”) • (4)烛之武 • (介于姓、名之间的助词) • (5)臣之壮也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其 • (1)君知其难也 • (他的,代词) • (2)吾其还也 • (表希望、商量的语气副词) • (3)以其无礼 • (郑国,代词)
• 肆其西封。
• (西,方位名词作定语,向西面。 • 句意是: • 扩展它西面的疆界。)
4.词类活用
• 因人之力而敝之。 • (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 • 句意是: •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伤害 他。) • 晋军函陵。 •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 句意是: • 晋军屯驻在函陵。)
• 5.古汉语句式 • (1)判断句 • 邻之厚,君之薄也。 • (“也”表判断。 • 句意是: • 邻国的势力雄厚了,也就是您秦国的势 力削弱了。) • 以乱易整,不武。 • (否定判断句。 • 句意是: • 用自相冲突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

是何故也
• (原因,缘故) • 暮去胡来颜色故 • (衰老) •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旧) • 君安与项伯有故 • (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 以亏人自利也 • (因为) • 乃入见。问:“何以战?” • (凭,凭借)
•以 • 作《师说》以贻之 • (来,用来)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把 )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而 )
• 五、句式归纳 •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判断句) • 2、蔺相如者,赵人也。 • (判断句) • 3、求人可使报秦者。 • (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 • 4、君幸于赵王。 • (状语后置。=君于赵王幸) •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 (省略句)
• 6、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 曲。 • (省略句) •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 (判断句) •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被动句) • 9、得罪于大王 • (状语后置。=于大王得罪) • 10、不如因(之)而厚遇之。 • (省略句)
• 3、以:①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 (连词,连接两个动词,给) •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介词,因为) •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 介词,凭借) • ④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 (介词,拿,用)
• 4、见:①徒见欺 • (介词,被,受) • ②大王见臣列观 • (动词,接见) • 5、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 • (名作动,安置住宿) •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 6、因: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 (由此,趁此) •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通过、经由)
三、词类活用 • 1、负:宁许以负秦曲 • (使……担负,使……承担) • 2、完:臣请完璧归赵( • 使……完好无缺) • 3、前:乃前曰 • (名作动,上前) • 4、舍:舍相如广成传舍 • (名作动,安置住宿)
三、词类活用 • 5、间(jiàn):间至赵矣 • (名作状,从小路) • 6、廷:卒廷见相如 • (名作状,在朝堂上) • 7、毕、归:毕礼而归之 • (使……完毕、使……回去) • 8、刃:左右欲刃相如 • (名作动,杀)
• 4、明年: (明年复攻赵) • 古义:第二年 •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 5、前进:(于是相如前进缶) • 古义:上前进献 • 今义:向前行进 • 6、宣言: ((廉颇)宣言曰) • 古义:扬言 • 今义:宣告 • 7、鄙贱: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古义:地位低下,见识浅薄 • 今义:鄙卑下贱
•以 • (1)敢以烦执事 • (拿,介词) • (2)以乱易整 • (用,介词) • (3)以其无礼 • (因,介词)
• 越国以鄙远。
4.词类活用
• (鄙,名词作动词,作为边邑。 • 句意是: • 越过别国而以远处地方为自己的边邑。)
• 既东封郑。
• (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面。 • 句意是: • 既然晋国把郑国作为东面的疆界。)
• 2.古今异义词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行李,出使的人。) • 今常用于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 网篮等。 • 句意是: • 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 以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
•3.一词多义 •封 •(1)既东封郑 •(做疆界,动词) • (2)肆其西封 •(疆界,名词)
• 3.一词多义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 •(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 •(连词,同)
• 二、一词多义 • 2、负:①宁许以负秦曲 • (使……担负,使……承担) • ②秦贪,负其强 • (凭借,倚仗) • ③决负约不偿城 • (违背) • 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辜负,对不起) •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背着)
• (二)古今异义 • 1.山东 •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 2.非常 • 古:意外的变故。 •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 3.河北 • 古:黄河以北地区。 •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 (二)古今异义 • 4.河南 • 古:黄河以南地区。 •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 5. 寿 • 古:敬酒。今:长寿。 • 6. 细说 •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地讲
• 11、使不辱于诸侯。 • (状语后置\被动句。=使不于 诸侯辱) • 12、请奉盆缶(于)秦王。 • (状语后置。=请于秦王奉盆缶) • 1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 (省略句)
烛之武退秦师
• 1.通假字 • (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共,同“供”。供给。) • 句意是: • 秦国的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 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物资粮秣等物。
烛之武退秦师
• (2)秦伯说 • (说,同“悦”。) • 句意是: • 秦穆公听了很高兴。 • (3)失其所与,不知。 • (知,同“智”。) • 句意是: • 失掉了盟国,不是聪明。
• 2.古今异义词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夫人,一个代词“夫”与名 词“人”表达:“那个人”之 意。 • 今常为一词,尊称一般人的妻 子。) • 亦去之。 • (去,离开。 • 今常用于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或过去的时间。)
• 14、破:秦王恐其破璧 • (使……破碎) • 15、交:为刎颈之交 • (动作名,朋友) • 16、宽: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形作动,宽待) • 17、使: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 (动词,派遣) • 18、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 (使……听闻)
• 四、古今异义的词 • 1、指示(请指示王) • 古义:指给人看 • 今义:上对下的说明 • 2、约束:(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 古义:条约 • 今义:限制使不超出范围 • 3、得罪:(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 • 古义:得到惩处 • 今义:冒犯
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所有文言文的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固定 句式 制作:江苏省射阳中学语文组韦文芹
• 勤奋成就学 业 • 学习改变命 运 • 成功在于细 节
• 勤奋成就 学业 • 学习改变 命运 • 成功在于 细节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一.通假字
• 1、可予不 • (不:通“否”) • 2、臣愿奉璧往使 • (奉:通“捧”) • 3、召有司案图 • (案:通“按”,审察、察看) • 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 (孰:通“熟”,仔细)
• 4.且为之奈何? •将 • 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 况且、 尚且
• 5. 幸 • 妇女无所幸。 • 宠幸、亲近 • 故幸来告良 • 幸亏、幸而
• 6. 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到 • 为之奈何? • 代词,这 •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 今者有小人之言。 • 结构助词,的: • 珍宝尽有之。 • 助词,衬字,无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