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就业概论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分析

院系:社会事业学院

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号:0918224051

姓名:王珂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通过分析当前高等院校在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指出确立以就业导向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在定位培养目标、进行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鼓励学生参加相关资格考核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的专业特点与概述

社会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它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化解个人的社会风险、缩小贫富差距、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解除在职职工养老、医疗的后顾之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原来由企业承担的一些社会功能逐步走向了社会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又包括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在具体些说,养老保险又分为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三个层次,医疗保险分为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等内容。而且城乡实施了不同的医疗制度。

劳动和社会保障学科是公共管理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教育部1998年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专业。该专业设立时间虽晚,但发展速度很快,到目前为止,全国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已有100多所,这充分表明我国这方面人才供求不均,加强这方面人才培养刻不容缓,它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交叉学科,学科内容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知识,学科发展需要更多的相关学科知识支撑;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专业建设需要更多的实践实习环节作支撑,需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路线。具有特点如下:

1、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熟练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管理理论知识和法律、政策,充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劳动力市场机制,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复合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事业管理的专门人才。

2、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研究以市场为基础配置劳动力资源以及对社会就业进行管理、调控的理论和方法;学习、研究社会保

障理论及运作模式,能够依据法律法规对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体系进行管理;学习、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能够运用法律武器对劳动争议进行有效的调节、仲裁处理和劳动关系监察工作

3、基于社会需求、专业属性及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强化学生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出发,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组织了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基本技能等知识模块。

4、开设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统计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国际比较、劳动就业学、劳动关系管理、职业指导等课程。这些知识模块的选择和组合与课程设置基本上满足了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对知识结构和技能的要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二、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

误区:1、盲目化培养。培养目标制定盲目化即开办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普遍无视市场需求,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市场需要的人才数量、质量、类别等未能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科学论证,导致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取向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盲目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能从专业本身的需要和学校自身的优势出发,要么盲目跟风,要么因人设课。

2、同质化培养。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无论培养目标,还是培养规格和培养方式都存在严重趋同现象。同质化培养将会带来多方面危害:首先同质化培养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使高校面临生存危机;其次同质化培养会造成毕业生之间恶性竞争,使劳动力市场出现大量结构性失业群体;再次同质化培养还会危及社会稳定,阻碍国民经济建设的顺利运行及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3、极端化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存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的两极化现象。要么过分注重事件,忽略专业基本理论的学习;要么轻视专业实践,开设大量理论性课程。

解决对策:1、厘清专业内涵,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以培养能在政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工作的公共管理人才为目标。在我国,由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自身的多样性与层次性,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体现差异性,不同层次、

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制定有所侧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既能防止“千人一面”式人才培养目标导致的资源浪费,又能使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流于形式的局面得以控制。

2、打造专业特色,科学设置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转化为课程体系对高校来讲是一项复杂且具创造性的工作,各高校在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时,不仅要体现专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打造专业特色。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其课程设置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特色与市场相联系、能力与职业相吻合。

三、影响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1、二元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市场分割角对大学生就业预期的影响

我国存在着明显二元劳动力市场,两个市场的就业各有特征。一级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大公司、大企业、大机构中的工作岗位,所提供的职位特征是: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有保障,劳资权利平等,管理规范,并有大量晋升的机会;二级劳动力市场往往是小企业、小公司中的工作岗位,所提供的职位的特征是:工资低,工作环境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的随意性大,晋升的机会很少。一级劳动力市场与二级市场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流动障碍。大学生就业预期明显表现出倾向于一级劳动力市场。

就近期来看,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这就造成了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在一级劳动力市场,即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中城市,由于经济发达,工资待遇较高,就业机会众多,职业转换容易,培训晋升也多,各种福利、保障措施也比较完善。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工资待遇较低,职业转换比较困难,工作的福利保障等措施不完善。这就使得相对于二级劳动力市场来说,一级市场能够提供较高的工资待遇,较多的个人发展机会,以及较好的社会声望,因此,一级市场会比二级市场更有竞争力。而同时户籍制度等又使得一二级市场之间的流动,尤其是从二级市场向一级市场的流动极为困难,更加降低了二级市场的吸引力。

2、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繁荣的经济提高了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在世界资本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但也存在隐患。GDP增长至上的目标导致了过早发展附加值更高、需要劳动力更少的资本密集型产业,这种政策导向造成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中小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市场歧视和政策歧视,其发展被大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