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三专题四 20世纪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高考目标定位:(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着重考查旧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和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意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重点考查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的主要著作(文章)、主要理论及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突出考查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特点。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强调考查“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四、课时安排:4课时(姊妹课)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二)知识梳理考点一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合作探究1】材料一:思考:从《时局图》、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政治: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各派救国方案失败材料二:1895年~1898年间,国内新创建的商办厂矿企业,资本在万元以上的有六十多家,平均每年设厂十五家以上。

思考: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发展状况?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本主义得到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材料三: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 ,上书李鸿章……但是遭到李鸿章的冷遇。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思考: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有什么变化?阶级:从“医人”到“医国”;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材料四: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深受美国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乐享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 ……英国财富多于前代不止数千倍,人民的贫穷甚于前代也不止数千倍,并且富者极少,贫者极多。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解析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四单元 单元写作导学案 Word版含解析

一、单元文本素材运用1.点击素材——《短新闻两篇》灾难对自然和生命的摧残是不能挽回的,对心灵和思想的伤害是永久的。

在奥斯维辛这样的地方,应该让黑暗、死亡、阴冷永远安静地矗立,就像罗森塔尔所写的那样,让人一看就浑身发抖,这是对死者最好的纪念,也是对生者最好的警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人要学会在良心的拷问下生活,在忏悔中走向完美。

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犹太人的墓碑前下跪,忏悔德意志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使世人相信德意志依然还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运用方向】“忘记与铭记”“善于反思”“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等。

【运用示例】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

任时间长河滚滚不息,他们没有忘记。

犹太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知耻而后勇,于是在诺贝尔奖面前,他们经常是胜利者。

德国人没有忘记,因为他们把昨日的罪过当作今日的教训,防止明日的错误。

全世界人民都没有忘记,因为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渴望。

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谁都不想让奥斯维辛的哥特式建筑真正打破世界的宁静,但这也不会影响到我们记忆中的伤痕,它只会作为一个和平的标志,以示警钟长鸣。

现在的犹太民族早得到了公正的对待,但他们也未曾将自己的历史忘掉,即使那是一段令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古人云:“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犹太人正是凭着这样一股浩然之气,将心中的愤怒转化成复兴民族的决心。

2.点击素材——《包身工》60多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

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存在着。

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那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

生活总是这样,总有一些污秽妨碍我们对鲜花的赞美。

[精品]4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导学案

[精品]4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导学案

课案(教师用)第10课鸦片战争(新授课)【论支持】皮亚杰、维果斯基的建构主义习论认为,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利用必要的信息(教材及教师提供的必要的原始材料),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多尔的后现代教念也认为,教过程主要是生主动习和建构的过程。

我们在进行教设计时,通过组织生进行有效的自、合作探究、训练的方法,让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建构知识体系,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依据布卢姆掌握习论,我们在教过程中,利用形成性测验(课内反馈练习和课后巩固练习)提供反馈信息,及时发现生习上的难点或没有掌握的内容,然后给生第二次习机会并辅之于小组活动、个别辅导等多种矫正手段,最终使绝大多生掌握习的内容,提高习能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论强调,人类智能是多元而非单一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和智能优势,每个人的习方式都是独特的。

我们在教中应根据生的个性特征,采取适当的教方法,进行分层教,使每位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教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习和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培养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2通过讨论‚鸦片战争中国是否可以避免失败‛等问题培养生运用联系观点和辩证观点,观察、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虎门销烟等事件认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指导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清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从历史教训中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发展。

培养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创设情境及生参与互动,培养生探究性和合作性习的能力,锻炼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讲述鸦片的危害,对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2、通过对鸦片战争背景原因及中国战败原因的教,使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引导生从世界发展潮流的立场和角度认识问题;激发生的历史责任感;3、认识到火烧圆明园是侵略者对中国文的摧残,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悲剧;4、从爱国将领和民众浴血抗敌,为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和权益壮烈牺牲的历史事实,对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三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二、课型分析:1.课型:复习课2.复习课的特点,有以下三项具体教学任务:第一、引导学生准确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掌握各阶段的历史发展特征和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第二、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或各种史观等的来分析历史现象,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第三、通过强化训练,使知识指向运用,从中提高学生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4、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胜利的伟大意义。

四、课时安排:2课时(姊妹课)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何谓民主革命?• 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

通常由资产阶级领导,故又称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近代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民主革命,这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

• 以五四运动为界,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2.近代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3.近代中国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人民大众与本国封建主义4.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5.革命目标:建立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新中国6.主要阶段: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民主革命的先声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失败)----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开端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国近代彻底的民主革命(二)专题框架旧民主主义革命 (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1949):各种救国方案的曲折发展历程证明只有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才能就中国Ⅰ.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2)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必修一”第四专题教学设计(点击下载)

“必修一”第四专题教学设计(点击下载)

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专题教学设计永嘉上塘中学刘佩我以前在上课时总有这么一种感觉,上了一篇课文,意犹未尽,总觉得在这篇课文体现出的主题上尚有诸多东西该给学生体会、领悟、鉴赏,而教材上的下一篇课文总是匆匆地把话题或者说是主题给转移了。

于是乎,就大量翻阅书籍,打印资料,以期让学生对这一专题有较深入全面的理解, 好在有同仁们的集团军作战精神,否则真是疲于奔命啊!老教材以体裁为单元安排课文,在同一主题内容上的挖掘蜻蜓点水般的,又如何能让学生形成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的深层认识,隔山隔水般让人想进而进不去,那般地不舒服,学生写起作文来肤浅自是难免了。

拿到新教材一看,它从“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向度安排了主题,同一专题内又安排了三个板块,形成了一条互相呼应的学习链。

心中不免窃喜,也有颇多感慨,今天能有机会说说自己的一点肤浅理解,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实在是我的荣幸!我想跟大家交流必修一中第四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围绕这一专题我有三点粗浅的认识:★专题内涵★“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属于必修课教科书人文内涵的“人与自然”这一向度。

在必修教科书里,同一向度的专题还有“美的方程式”(第四模块)“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五模块)。

以上三个专题的选材涵盖了“人与自然”这同一母题的不同侧面,包括:“人对自然的审美感悟和哲思,人类审美视野中的科学,以及精神世界的飞升等。

而这一专题就处于三个侧面或者说三个层次的的基础位置。

根据新的课程目标,高中语文必修课分为两个方面的目标,就是“阅读和鉴赏”“表达与交流”。

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与鉴赏目标中的本性的要求是:“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侧重了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

据此,本专题人文素养教育设计的关注点是: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怡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陶诒性情,涵养心灵,体味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个性,激发珍爱自然的情感。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九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了解苏联角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高考导航1、掌握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欧共体的形成、第三世界的兴起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五、课时安排:4课时(姊妹课)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专题综述二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实际上是两极格局的形成、发展以及瓦解的过程:第一阶段:战后初期美苏争锋导致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使两极格局受到重大冲击。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专题框架(三)知识梳理Ⅰ、美苏争锋——两极格局形成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概念:二战后,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2)基础:美苏均势(3)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4)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2、拉开序幕——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3、初步形成——两大阵营的出现(1)原因:①战后主要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②战时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国家被打败,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③战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根本原因)【合作探究】材料一乔治·凯南1947年发表文章称:“……美国对外政策的最主要方面就是长期、耐心、坚定和警惕地对俄国扩张倾向的遏制……遏制的目标可以分三层:一是阻止苏联进一步扩张势力,将其影响限制在二战结束时范围内,维持战后的状况;……。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搞(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教学目标: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四、考向瞭望1.英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2.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结构及对中国近代政体的影响。

3.由法国的艰难共和之路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深刻性。

4.德意志帝国政体特点与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的联系。

五、课时安排:3课时(姊妹课)六、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民主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要追溯民主政治文明的源头,我们就要追溯到古希腊的雅典。

雅典给后世留下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民主政治。

它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其开创的民主运行制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了借鉴。

(三)知识梳理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1、前提----光荣革命1).背景(1)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形成、壮大。

(3)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

2、过程:1)、确立:《权利法案》【探究活动】结合材料理解《权利法案》的内容。

《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力?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立法权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征税权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

司法权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军事权《权利法案》保证了议会哪些权力?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教案

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教案

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高中第一册单元四导学要点分析本单元学习序言,共四篇文章。

序言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资料,内容比较广泛。

序言是写在著作正文前面的文章,与写在书籍后面的“跋”相对。

作者写的序叫白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也可由别人写,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还有把与本书相关的文章放在书前来代替序言的,叫代序。

读书一般要先读“序”。

学习一篇序言,重点在于从序中汲取有关著作的信息,以及了解作序者的思想感情和阐述的道理。

为更好的理解文章,我们首先对这几篇序言的作者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其后又发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

“四一二”大屠杀后,、愤然辞职,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翻译果戈里、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他是现代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

建国后出版了《鲁迅全集》20卷。

(2)汪曾祺,江苏高邮人,1720年生,1936年就读于江苏江阴南京中学。

1939—1943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北京京剧院任编剧,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晚翠文谈》《薄桥集》等。

年轻时受过西方现代派影响,有些作品很“空灵”,后来渐真切趋平实,主张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3)房龙。

亨德里克·房龙,荷裔美国人,著名学者。

他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发表了一系列通俗历史著作,大多成为美国畅销书,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二)知识梳理Ⅰ、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表现变化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多样化;中西方服装并存。

(2)饮食:①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②西餐——19世纪40年代传入(3)建筑:传统民居四合院——鸦片战争后租界出现西式住房——20世纪30年代前后全欧化的新式住宅(4)习俗:【合作探究1】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留辫本是女真人的风俗,满清入关后,多尔衮于顺治二年规定“剃发”之制:限旬日(十天之内)内一律遵行,违者杀而无赦。

可当时许多汉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出现因不剃发而出现的惨剧如“扬州十日,永嘉三屠”。

材料四:时髦的高跟鞋“三寸金莲”绣花鞋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习俗变化①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婚姻自主②礼仪——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③剪辨易服、迫令放足、破神权、反迷信、公历、思想观念④葬礼——厚葬→殡仪馆、公墓、火葬(文明、简洁、卫生)(补充)【合作探究2】P125、127(1)探讨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2)变迁的主要特征:【自主检测一】1、 (2011浙江)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解析】选A。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


万民法

自然法
第三部分
持久统治的维系
罗马法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 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武 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 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 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的征服。”
——[德国]耶林格
罗 马 法 的 影 响
2.解读《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 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第二阶段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 新局面。昭示着新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
第三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在对外政策上也作了重大调整。
《标准》基本上按照这三个阶段的线索,要求学生 了解或掌握与新中国外交相关的三个方面的史实: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新中
国的外交政策与方针。
(2)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 成就及影响。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 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及外交政策的调整。
在这三个方面,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历史知识
有: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 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 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2.解读《标准》中的相关内容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 是优秀的政治文化遗产。 本单元围绕着古代西方民主政治建设及其所 取得的成就为核心,着重介绍古代希腊的民 主政治与罗马的法律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 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基本条件。

高中语文学科人教版必修一导学稿《阿房宫赋》教师版

高中语文学科人教版必修一导学稿《阿房宫赋》教师版

三元整合教学模式语文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阿房宫赋》二、单元课型:文言文阅读课。

课型说明:本课属于文言文阅读课,教学的关键是在阅读体验课文情感中,揣摩文言词句意义和用法,领会韵散结合的韵律美和骈散结合的句式美。

学习结果的类型为基本阅读技能和高级智慧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

因此,要求本单元的教学:(1)采取自上而下的阅读加工方式,在整体感知基础上思考推求文本情感,揣摩领悟作者思想;(2)强调诵读,在诵读中明了词句意义,了解文体特征,掌握文章层次,发现背诵线索。

三、教学目标:1、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

2、培养语感,增强学生对文言语言的感受能力。

3、学习古人良好的个性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永不过时的聪明睿智。

四、学与教的方式: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阿房宫赋》3课时。

六、学习内容及程序:《阿房宫赋》一、课题:《阿房宫赋》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杜牧,根据注释,能说出其生活的时代,及主要艺术成就。

2、了解赋体文章,能找出具体段落,领会散赋的韵散结合、骈散结合、铺陈夸张的特色。

3、熟读背诵课文,能准确默写全文。

4、理解文言词句,掌握文句中虚词“焉”、“之”(作动词)、“而”(表承接和转折)的意义用法,能从语境等角度推断多义、活用实词词义,能识别并正确翻译省略句。

5、探究文章思想感情,能找出议论文段,体会作者所要阐明的道理;结合注释①的背景介绍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教学目标说明:目标3、4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应贯穿教学全程;目标5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具有理解、记忆、背诵的线索作用,是教学的基础,应作前置处理。

三、课时安排:共3课时。

共3课时,其中第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1、5。

第二、三课时完成教学目标2、4、3。

四:学习过程:(一)回忆原有知识1、以下两首诗歌是初中学习内容,对了解作者、理解课文有帮助,请阅读并回顾诗意。

赋: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新闻报告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 新闻报告导学案

高中语文复习学案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教材分析:1、“新闻”,就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应当具有真实、及时、有价值的特征。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特写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香港回归。

它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独特角度,详细地描述了中英双方在香港举行的交接仪式,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奥斯维辛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

譬如,这儿“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高兴地嬉戏,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2、●《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的特点是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它所反映的人和事必须是真实的,但允许有一定的艺术加工。

《包身工》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包身工”们一天生活中的三个主要场景,即起床、吃饭、工作,从住、吃、劳动条件等方面描述了包身工的苦难生活。

3、新闻报道强调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同时也允许引入一些背景材料。

●《飞向太空的航程》在叙述我国“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发射的基础上,用很大的篇幅叙述我国的航天史,这些资料的披露本身就具有新闻价值,也使得事件本身的意义更加突出。

标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既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又指中国的航天事业经过了几代人不懈的努力终于进步的探索过程。

◆第四单元复习新闻和报告文学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标!)1、了解消息、通讯、特写等新闻样式,了解新闻结构的规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2、分清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

3、学习报告文学,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学习叙事写人的技巧,培养关注社会的意识。

预习案【学法指导&使用说明】1、反复诵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有答案)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导学案(有答案)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政治树立导学案〔有答案〕课程规范重点难点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指导的多党协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树立和完善。

2.看法我国民主政治的特征。

1.掌握新中国民主政治树立的内容。

(重点) 2.比拟中国民主政治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不同点,看法中国民主政治的特征。

(难点)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束缚战争的成功开展。

(2)思想路途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1)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度。

(2)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指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为国度政治树立的逐渐展开奠定了结实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易混易错]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成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二、开创政治树立新阶段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条件:中央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浩荡举行。

(3)效果:经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度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规则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那么:表达了人民民主原那么和社会主义原那么。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树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指导的多党协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正式构成:1949年9月,人民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2)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指导的多党协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度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1文档第四单元单元写作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1文档第四单元单元写作导学案

训练目标 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学习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无论是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还是侧重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事件。

对于事件的叙述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文贵曲折,优秀的文章,总是会波澜起伏,张弛有致,时如莺语花底般平缓,时如铁骑突出般急促,时如行云流水般欢快,时如泉流冰下般凝重。

开开合合,起起落落,于辗转迂回中引人“升堂入室”,在一张一弛中让人领会文章中心。

要写好情节曲折的记叙文,除了具备对客观事件的正确认识和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外,关键还在于写作技巧的运用,在于如何组织材料。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致可谓幽深奇巧了,可是人们一进大门,看到的却是“一带翠嶂挡在面前”,看不到里面的景色。

贾政解释得好:“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尽入目中,更有何趣?”宝玉的题词也妙:“曲径通幽。

”这给我们启示:文章的结构布局同园林的布局一样大有讲究,即不可太直太露。

袁枚在《李觉出身传评语》中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所谓“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一是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二是从读者的阅读心理来看,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作文命题:在你的人生旅程里一定有一段经历令你难以忘记,让我们共享你的故事吧!以“难忘的经历”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文本借鉴佳作赏读亮点评析枪那真是一次难忘的旅程!(1)车子愈往南驶,我愈觉得不对劲,司机始终不怀好意地透过后视镜瞅着我,有几次似乎再忍不住了,居然微偏着头,眼睛向后掠。

(2)恐怕我是上了贼船了。

(3)实在不应该冒冒失失搭乘这辆野鸡计程车。

趁着星期日到台北处理一些事情,原本计划搭11点半的最后一班平快夜车回员林的,谁知东拉西扯,赶到火车站时,那班火车已经开走了。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导学案(有答案)-精选教育文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四课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导学案(有答案)-精选教育文档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课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导学案(有答案)【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

2.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了解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重难点)2.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自主学习】一、内阁制度的形成1.背景:废丞相,权分六部(1)原因: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的教训;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

(2)过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皇权对相权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2.内阁的设立(1)原因:朱元璋废丞相导致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立: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受到司礼监太监的牵制。

(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但宦官参政导致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易混易错]内阁制不同于丞相制。

丞相制下,丞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很高。

但内阁仅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

二、军机处1.设立:清朝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

2.实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3.特点(1)军机大臣由皇帝钦定,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

(3)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4.影响(1)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2)军机处的建立和密折制的推行,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深度点拨]军机处是清朝政治体制中作用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机构,但它始终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军国大事完全凭皇帝的个人意志来决定。

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清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思维点拨] 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态的新变化,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它所反映的本质问题则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一、课题:必修一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二、课型分析:复习课三、学习目标: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法制建设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学习内容及程序:(一)知识回顾1.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原始民主制,禅让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2)奴隶制社会: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对应井田制);(3)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应小农经济)(4)近代社会:①康有为为代表维新派提出君主立宪制,推行百日维新,失败;②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仿效美国三权分立原则),但由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阻挠,名存实亡。

③中共领导下的红色政权,在十年国共对峙时期成立中华苏维埃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以“三三制”为原则,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根据地民主政权(如陕甘宁边区政府)。

(6)现代社会:新中国成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 近代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未能建立的原因:(1)双半社会下,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阻挠;(2)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带有软弱性,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3.共和国史分期:(1)过渡时期(1949—1956):1949—1952年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1953—1956年主要任务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1956—1966):虽然探索中出现失误和曲折,但成就是伟大的,这是主流,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

(3)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左倾错误占据主导,给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至今):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从此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逐渐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邓小平理论。

(二)知识梳理(导学菜单)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政治建设的前提1.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条件:⑴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⑵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被推翻;⑶理论路线上: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决议;⑷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七届二中全会:⑴时间、地点:1949年三月,河北平山县西北坡。

⑵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革命即将获得全国的胜利。

⑶主要内容:①工作重心的转移:党的工作由乡村转移到城市;②工作的中心: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③基本政策:确定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政治、经济和外交三方面的基本政策;④确定总任务: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时间、地点:1949年9月,北平。

(2)内容:①四个确定:国名、国旗、国徽、国歌。

②三个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共同纲领》③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3)职能:①1949—1953年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

②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不再代行全国人大职权,职能转变为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2、新中国诞生:(1)时间: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

(2)意义:①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为国家政治的逐步开展奠定了基石。

③开启了历史新纪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成为国家的主人。

【自主学习检测一】1. (09年广东卷B)我国某部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这一表述说明当时()A.三大改造尚未完成 B. 资产阶级已被消灭 C. 人民公社体制已经建立 D. 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答案】A 【解析】本题可用逆向推理得出结论,宪法将国家性质表述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也就是说社会主义还没有建立,而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的建立,所以选择A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1949年9月30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用了特大粗黑标题“中国人民政协制定人民大宪章”报道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问世。

说它是“人民大宪章”的主要依据是( )A.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的代表具有广泛性B.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C.当时还没有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D.规定了国名、首都、国旗、代国歌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人民大宪章”意指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定其他各种具体法律法规的依据。

“共同纲领”规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基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Ⅱ、建国初的政治建设(三大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⑴形成:①1953年全国范围内选举代表;②召开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奠定法律和组织基础);③标志: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

③意义:它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新阶段;是中国走向依法治国的重要标志和新的起点;《共同纲领》代行临时宪法的职能结束。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⑴正式确立:1954年,第二届政协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⑵主要职能: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⑶方针:1956年,中共党与民主党派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⑷破坏:“文革”中各级政协停止活动⑸发展:1982年,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的新方针;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为爱国统一战线(最具广泛性)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⑴原因:①历史原因:民族融合、长期统一、共同斗争;②地理原因:大杂居小聚居;发展不平衡;③国家性质:人民民主国家,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团结共同发展繁荣原则;④民族因素: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与民族团结的需要。

⑤中共的制度创新。

⑵形成:①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②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③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④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⑤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⑶法律依据:《共同纲领》与《宪法》⑷意义: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合作探究】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1、两者联系: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答案】C2、(10年北京卷)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重要政治制度。

在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中,最早和最晚建立的是()A.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答案】A3、(10年江苏卷)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

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答案】B 解析:“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

Ⅲ、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八大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贡献⑴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新中国即将开始社会主义建设⑵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剥削阶级被消灭;②主要矛盾: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矛盾,即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之间的矛盾;③提出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法制;④加强各民族团结;⑤加强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⑥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发扬党内民主。

⑶意义: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合作探究】八大未能落实的原因?①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②“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逐渐成为党的指导思想;③党内民主制逐渐破坏,毛泽东个人专断;④毛泽东对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错误判断,片面认为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左倾”发展;⑤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利用;⑥“文革”,使八大的正确决议完全遭到破坏。

2、“文革”(1)原因:①党内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②毛泽东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被江青、林彪反革命集团利用。

(2)导火线:1956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文章。

(3)全面发动的标志: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五一六通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4)文革的指挥机构: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化革命小组。

(5)“一月风暴”:1967年,上海;解开了全面夺权的序幕。

(6)后果:全国陷入空前的大动乱中。

(7)“文革”期间民主与法制的破坏: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人大和政协基本停止活动。

(8)“文革”的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

【自主探究】文革的教训?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国情、按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地发展社会主义。

②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防止“左”倾错误。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以法治国。

③必须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制,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防止个人专断与个人崇拜。

④必须警惕隐藏在革命阵营中的野心家与阴谋家。

【合作探究】中共七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中共八大,试从会议召开的时机、中心内容方面概括相同之处,并予以说明,这三次会议在倡导中国革命或建设的实践中产生的历史作用有何异同?【答案】(1)时机:都在历史的转折时期召开①七大:抗日战争胜利前夕;②七届二中全会: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前夕;③八大:三大改造胜利前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