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展开全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组建社会。
依五常之伦理原则处之,则能直接沟通;通则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和洽。
所以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仁义礼智信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仁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各自的含义是什么?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
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所以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以立己立人,发挥老吾老幼吾幼之怀抱,以及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事物为人,而不为己,发为恻隐之心,宽裕温柔,仁也。
2、义:义者,宜也,则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
所当做就做,不该做就不做。
见得思义,不因果滥取不义之财物。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所以人发为羞恶之心,发为刚义之气,义也。
3、礼:礼者,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释名:礼,体也,得其事证也,人事之仪则也。
进退周旋得其体,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尊卑长幼有序,处事有规,淫乱不犯,不败人伦,以正为本,发为恭敬之心,斋庄中正之态,礼也。
4、智: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
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也。
5、信:信者,不疑也,不差爽也,诚实也。
就是「言出由衷,始终不渝」。
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也。
诚心之意也,以诚居心,必然诚实。
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也。
二、温良恭俭让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即处处与人为善。
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这五种美德。
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
三、忠孝勇恭廉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
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精编版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
出自儒家学说,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不败于世的根本,
也是为人处世做人的规则。
仁义礼智信的意思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
恭俭让的意思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
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仁义礼智信”
指的是人应崇尚、追求的五种高尚品
德,“温良恭俭让” 指的是人应培养、陶冶的五种高尚品性,而“忠孝勇恭廉”指的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品德之于品性,侧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对人的为人处
世原则的概定;品性之于品格,侧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对
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于品德,侧重的是风格、
人格,更多的是对人的持家理政风格、人格的概定。
三者中,品德是基础,品性显现的是品德自身的外现形态,品格显现
的是品德表象化后的典范。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实为里、表
的关系,多种美德实际上统筹于一个核心,分野为三个方面、三种层面,它们相互拱戴、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1。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小故事
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小故事破釜沉舟秦末时,秦军进攻重新建立起来的赵国,赵国向楚国求救。
楚将项羽率兵渡江攻打秦军。
过江之后,项羽下令士兵把战船全部沉掉,把灶锅统统砸烂。
楚军没有了退路,人人奋勇,终于战胜了秦军。
孔融分梨什么朝代?在孔融小的时候,叔叔曾经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让他把六个梨分给六个弟弟妹妹,但是必须还有一个梨在盘子里。
聪明的孔融想出了一个办法,圆满的把梨分了。
........樊哙闯宫汉大将樊哙有紧急公务赶到京城,却得知汉高祖刘邦连日睡大觉不理朝政。
樊哙便一路冲开御林军的拦阻,闯进皇宫内院,那么后在樊哙的直言相劝下,刘邦幡然悔悟。
立刻整衣上朝。
诸葛恪得驴三国时,吴王孙权在宴会上用一头驴来取笑诸葛谨。
在场的诸葛谨幼子诸葛恪机智聪明,不但解除了父亲的尴尬,还受到吴王的赏识。
吴王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荆轲刺秦王战国末期,秦国大军在攻下了赵国后直逼燕国。
壮士荆轲自愿出使秦国,在向秦始皇献上樊於期的人头和赵国地图时,荆轲从地图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
但最终未能成功,荆轲英勇牺牲。
解铃还须系铃人小和尚泰钦聪明过人,一次却因喝酒违犯了寺规面临被逐出寺的后果,法眼禅师当众出了道题,众和尚回答不出。
泰钦在明白了师父其中的含意后,说出了正确答案。
少年柳公权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少年时就写得一笔好字,但一位老者告诉他,有人用脚也能比他写得更好,柳公权心里不服。
经过亲眼所见后,他终于能够虚心向人求教,明白了不能骄傲自满的道理。
硬汉子董宣洛阳县令董宣刚直不阿,秉公执法,连皇帝姐姐的家奴犯了法也不放过,当众处决。
皇姐一气之下,告到皇帝面前。
在皇宫中,董宣拒理力争,皇帝也气得直瞪眼。
事后,皇帝却对董宣进行了奖励。
特殊遗嘱孙叔敖是楚国很有贡献的老臣,他临去世前留下遗嘱。
公子孙安听从父亲的意思,不接受高官和丰厚的赏赐,只接受了楚王赏赐的一块荒芜之地--寝丘,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玄奘取经唐代高僧玄奘去西天取经路过高昌国,高昌国国王为了提倡佛教,极力挽留玄奘留在该国。
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
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十德——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转载:发布:心源“仁、義、禮、智、信、忠、孝、節、勇、和”。
“仁”:仁人、愛人、仁愛。
自孔子倡導“仁”學以來,“仁”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把“愛人”作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歸仁”作為最高的社會道德理想。
講“仁”,就是講人與人的關係,講人對人的愛,由對父母之愛、兄弟姐妹之愛,進而推及對他人之愛。
“仁”,不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標準,講“仁愛”,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理念。
中國人至今仍視為有德者為“仁人”,無德者為“不仁”。
“仁愛”思想,作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主要價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血液中,鑄就了中華民族的特殊品質。
“義”:大義、正義、公平、公正、公道。
中華傳統文化把“義”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和價值取向。
《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尊資為大。
”中華傳統文化把義與仁並用,作為傳統道德的核心內容,提出了“仁義道德”、“仁至義盡”、“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思想。
“義”是合宜、應當、應該之意,是作為人應該遵循的最高道義。
利他,不以損害和出賣他人尤其朋友來換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義”,還有情誼、恩誼之宜,包括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牽掛、互相關照、互相提攜。
親情和友情,發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義”的成分。
有“義”,使友誼友情友善純久。
有“義”在,朋友不會出賣朋友,丈夫也不會拋棄妻子兒女。
“義”,是中華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現。
“禮”:明禮、禮貌、禮讓、禮節、禮儀、禮制。
“禮”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會交往之道。
禮與仁互為表裏,仁心愛人是禮的內在精神,恭敬辭讓是仁的外在表現。
好禮、有禮、注重禮儀是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美德。
中華傳統文化認為,“禮”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標誌。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儀也。
”(《禮記》)“禮”也是治國安邦的根本。
中國倫理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禮儀文化”。
德孝礼信顺序
德孝礼信顺序
正确顺序应是: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指的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
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勇恭廉;仁义礼智信:是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温良恭俭让:是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忠孝勇恭廉:是忠心、孝悌、勇敢、谦恭、廉洁我们现在一提到三纲五常,往往马上就联想到封建,压迫,束缚等等一系列充满了痛苦的词汇,仿佛这些都是统治阶级用来实现其卑鄙的统治目的的手段和工具,那么确立三纲五常的董仲舒就成了为统治阶级炮制这些工具的帮凶。
然而事实上,这是由于对三纲五常的内涵与关系缺乏了解,所造成的误解。
首先,我们说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毫无疑问是具有普适价值的人类美德。
其中:第一仁,是爱之理。
儒家讲仁者爱人,墨家讲兼爱,都是爱但是所依据的道理不同,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能与天道相通的理作为判断爱的是否正当合理的依据,这个被用作依据的理就是仁。
所以,仁不是泛滥的爱,而是“爱有等差,亲亲为大”,也就是按照情亲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差异性的爱。
有了这种思想之后,我们对不同的人的关爱程度,也就都有了依据,事实上就是明确了我们对周围人和物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的范围。
对父母,我们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对邻居我们只承担有限责任。
第二义,是事之宜。
宜就是适宜应当的意思,也就是说义在更广泛的领域里面,告诉我们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的做,这就为我们的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
如果从社会的范畴来看,义就是是非观价值观的基础。
当然,这个宜——适宜的参照物同样是所谓的天道。
所以仁和义其实就是将所谓的天道转化为了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
只不过,无论是天道还是仁义,都不是那么清晰的,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在面对具体的事物的时候,经常会有拿捏不当的感觉和情况发生。
于是人们就需要有一种相对容易把握的规范,来帮助他们行仁由义。
这个相对容易把握的规范,就是礼。
第三礼,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
简单的说,礼就是人们根据天理的必然,创制出来的一套便于演示和应用的行为规范,让那些对天道缺乏独立认知能力的人,也能循此而行,不至于离开天道太远。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原文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原文《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原文源自《论语》中的一段话,是孔子关于人生道德修养的核心观念。
这八个字分别代表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十大人格品质。
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奉为处世行事的准则,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当今社会,这些品格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
仁是一种基本的道德情操,是指对他人的关爱和同情。
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的仁心去关怀弱势群体,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义是做事情遵循道德准则的行为表现。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遵守职业操守,信守诺言,不辜负他人的信任。
礼是指人与人之间礼节和礼貌的相处之道。
智则代表了知识和智慧,是指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己。
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处理事务时的诚实正直更是不可或缺。
忠、孝、廉、耻、勇分别是指崇尚忠诚、尊重父母、清正廉洁、惩前毖后、宽严有度的做事态度和品质。
这些品格在我们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准则。
回顾这些人格品质,我们会发现,它们贯穿于古往今来的华夏文明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这些品德也不仅仅是中国人应该具备的,它们是人类共同追求的道德准则。
正因如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中,更应该弘扬这些品质,让它们成为我们行为的指南针。
作为一个现代人,在这个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困难。
但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我们都应该铭记着《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教诲,做一个有情怀、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不断秉持这些品格,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十大人格品质,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们代表了一种做人做事的准则和座右铭,希望我们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弘扬这些美德,让它们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十大人格品质,是孔子关于人生道德修养的核心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七言诗__文明礼貌
七言诗---文明礼貌肖永柒中华民族礼仪邦,历史悠久渊源长;孔孟之道传千古,华夏美德四海扬。
仁义礼智信节勇,忠孝和善礼之常;炎黄子孙齐倡导,社会和谐国兴旺。
纵观人类发展史,文明成果劳动创;生存发展靠双手,勤劳勇敢能兴邦。
封建迷信要摒弃,邪教歪道要抵抗;信鬼信神最愚蠢,崇尚科学途宽畅。
历史文化是瑰宝,发掘利用保护好;尊重历史和规律,人生道路有向导。
讲究礼仪和文明,堂堂正正做好人;和睦相处互尊重,共创和谐大家庭。
理智要比心灵高,思想要比情可靠;智慧豁达明道理,身体力行修为好。
自觉乃是进步母,自贱心是堕落源;懒奢狼藉勤俭安,是非好歹要分辩。
多行好事心坦然,胡作非为影难安;出入淤泥而不染,糖衣炮弹轰不散。
勤学苦作成之本,知书达理力之源;知识能使人文雅,文明交际人完善。
老师授教付辛苦,一日为师终身父;尊重师长是义道,感恩戴德放心头。
家庭是个小单位,家和业兴利社会;互敬互爱多温暖,平等相待都欢喜。
远亲不如近邻好,和睦互敬不可少;发生矛盾互谅解,急难险重相关照。
夫妻本是同林鸟,相濡以沫白头老;权利隐私互尊重,宽容体恤满堂好。
夫妻地位同平等,男尊女卑要摒弃;磕磕绊绊是常事,暴力行为要禁止。
为人父母要慈爱,教育责任担当起;以身作则教育好,倾心培养成大器。
儿童顽皮是天性,耐心说服讲道理;打骂体罚施暴力,法律道德不允许。
家家都有老和小,敬老爱幼要做好;天伦之乐增福寿,歧视虐待必有报。
兄弟姐妹同根生,互敬互信手足情;斤斤计较伤和气,薄情寡义失德性。
仪表仪式走与行,言谈就餐待人客;游览观光八大礼,礼礼养成好习气。
穿着打扮衣得体,勤洗勤剪勤梳理;讲究整洁和卫生,端庄大方不俗气。
盲目攀比赶时髦,怪装异扮不男女;浓装浓抹多妖艳,阴阳怪气遭人弃。
蹲坐站立姿端庄,挺胸收腹视前方;歪脖斜腰郎当腿,有失仪态损形象。
言谈姿势也重要,体现文明和礼貌;心不在焉失礼节,正视倾听带微笑。
仪式礼仪有原则,适度庄重又俭洁;仪式场所有秩序,礼宾次序按排列。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中华民族传统十德“仁”:仁人、爱人、仁爱。
“仁”是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含义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含义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可以说是中华的傅佩荣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精髓所在。
作为早期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所主张的道德观念,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背书,已延续了数千年。
其中的“仁”体现了中国古代先秦文明的宗教思想:仁是拯救一切的宗教思想,也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义”则指道德规范,是针对行为给予合理和有意义的价值评价,而“礼”则是实现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
此外,“智”促使我们分析认识世界;“信”使我们忠实于自己的观点;“忠”使我们对上级的命令表示忠诚;“孝”使我们爱护自己的家庭;“悌”使我们和谐相处;“节”使我们节制自我;“恕”使我们谅解他人;“勇”使我们勇于接受挑战,以及“让”,使我们学会适应当下的社会环境。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有效的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古代中国政治学家曾希望,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典故为基础,创建一个完善的政治体系,以便实现真正的法治,也就是“令政”。
在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不仅是家庭道德高尚的象征,而且也是构建社会文明的基石。
仁义礼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们不仅体现了民族的精神,也为民族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仍然可以看到千百万的人实践着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道德观念,以此表达其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比如,一名城市公民对路边的老人、残疾人让座,一名市民拒绝消费商家的“套餐”;一名中国公民反对外国植物污染中国环境;一名国家公务员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同时不收受贿赂等等,都是他们实践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的极好传统文化的体现。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样一套传统文化,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文化中,它不仅涵盖了传统文化的价值智慧,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与深远性。
学习“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不仅能使我们增强道德观念,也能使我们更好地欣赏文化精髓,从而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传统文化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
中国传统文化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平安警报器2017-07-02 02:48“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德:忠孝廉耻勇。
分别是指:仁:仁爱;义:正义;礼:处事的根本,也是做人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智:智谋,见识,智慧;信:诚信,信守;忠孝:为臣尽忠,为子尽孝,忠诚孝敬;廉耻:廉操与知耻,《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也。
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勇是指果敢、勇气。
何谓仁?仁者,仁义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仁者,易也。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何谓义?义者,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何谓礼?礼者,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何谓智?智者,知道日常的东西也。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人即为此。
何谓信?信者,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那时的人纯真朴素,没有那么多花花肠子,故而真实可靠。
忠者:赤诚无私尽心竭力于职责为忠也。
古人云:忠者,人格之成也。
人无忠则凶,专一之忠为小忠,无逆之忠为中忠,大忠之忠要求忠于道。
对社会、国家、事业不存懈怠,不玩忽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为人要忠诚、忠实厚道,坚贞梗直,竭忠尽心,做忠良之人。
孝者:善事父母为孝,百善孝为先。
故圣人云:孝者,德之基,人格之始也。
廉者:廉为不义财不取也。
清廉正直、廉正公平、清白高洁、洁身谨慎、不苟取,不贪污。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廉生威、威生明、明生信。
常言道: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勇诚恕忠孝悌是中国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每个字都代表着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
1.仁:仁爱,推己及人,爱人如己,是一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尊
重,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原则,强调和谐相处与互助互爱。
2.义:正义,指行事合乎道义,遵循公正、公平的行为规范,
即在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中,应做出正确且符合道德标准的
选择。
3.礼:礼仪,社会行为的规范和秩序,包括各种仪式、规矩和
礼节,通过遵守礼来维护社会关系和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
和睦相处。
4.智:智慧,不仅是指知识的积累和理解力,更强调道德智
慧,能够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以及对事物本质
和规律的洞察。
5.信:诚信,诚实不欺,言出必行,守信用,不仅是个人品德
的基础,也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信任基石。
6.勇:勇敢,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但这种勇气是以德为本,
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基于道义和责任的坚定行动。
7.诚:真诚,内心真实无伪,表里如一,对待他人要真心诚
意,不虚伪做作。
8.恕:宽恕,以宽容之心待人,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难处,原
谅别人的过错。
9.忠:忠诚,对国家、组织或上级的尽职尽责,忠诚不二,全
力以赴。
10.孝:孝顺,尊敬并赡养父母,对长辈尽孝道,这是儒家伦理
的根本,家庭伦理的基石。
11.悌:悌敬,兄弟姐妹间或同辈间的相互友爱和尊敬,亦泛指
对年长者应有的恭敬态度。
这些道德理念构成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框架,并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伦理观念和价值取向。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伦理观念,以道德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为好人的标准,这种伦理观念被称为“五德”。
一、仁:即以大爱心的原则为重,以爱护他人的心态服从正义,而不是单纯以大家庭之爱支配社会。
二、义:即坚持正义,以合乎公平正义的方式来维护社会的和谐秩序,以正义之术来铲除邪恶。
三、礼:即守法守规,以尊重礼仪来维系表面和谐,让大家都能自由公平地发展,避免自私自利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四、智:即敢于宽容、拆解矛盾,以客观公正的心态把握局势,以智取胜来改善社会复杂局势。
五、信:即信任和尊重,以信任对待他人,尊重对不同信仰或意见,只要符合正义公平的原则,就可以和平共处。
六、忠:即忠于信仰,以真诚忠实的态度服从正义,以忠诚心表达责任感和担当。
七、孝:即对别人慈爱和关怀,以孝顺的态度服从正义,尊重父母和老师,坚持孝顺道德。
八、廉:即诚实守信、正直廉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来维护公众利益,坚决反对贪污腐败现象。
九、耻:即害怕羞耻,以着意行为耻辱,以羞耻心理来自我约束,敢于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
十、勇:即勇于自强,以面对挑战和接受挫折的勇气来增强自信
心,坚持不懈地把事情做好。
总而言之,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伦理观念,它强调的是仁爱、义气、礼仪、智慧、信守、忠义、孝行、廉洁、耻辱和勇气,这一伦理观念被广泛应用到中国传统的人际关系中,是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精华。
仁义礼智信
联系大学生自身实际谈谈“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的含义与当代价值前言:“仁义礼智信”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国古代,“仁义礼智信”思想就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武器。
它不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十德、当代价值一、“十德”的含义1、“仁”:“仁”在“安人”,就是不要欺骗人、坑害人,只有这样,才能让与你交往和相处的人感到安全放心。
仁人、爱人、仁爱。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仁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
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
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的意思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涵。
仁:是指有爱心,对他人有恩报恩的态度,以及付出慈悲、持续包容的精神。
义:即正义,就是遵守义务,崇尚公德,不讳言诺,不蔑视正义。
礼:是指礼貌、要求他人尊重,尊重别人的观点,表现文化的风度。
智:指的是正确的思考方式,学会借鉴,分清是非,在谈判中懂得宽容。
信:可以说是对别人的信任,实事求是,不说虚假之言,忠于自己的信念。
忠:是指忠于职守,行使职务真诚负责,不谋私利,不做不该做的事。
孝:是对父母、老师、长辈的尊重,以礼相待,感谢他们的养育之恩。
廉:是指清正廉洁,正直坦荡,不贪污私利,维护公共利益。
耻:指的是能谦虚谨慎,不轻易丢人,不轻易让别人失望。
勇:是指勇于战胜自己的恐惧,以担当的精神去完成任务。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
“仁”:仁人、爱人、仁爱。
自孔子倡导“仁”学以来,“仁”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德”和“恒德”。
孔子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把“爱人”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社会道德理想。
讲“仁”,就是讲人与人的关系,讲人对人的爱,由对父母之爱、兄弟姐妹之爱,进而推及对他人之爱。
“仁”,不仅是最基本的德目,而且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讲“仁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
中国人至今仍视为有德者为“仁人”,无德者为“不仁”。
“仁爱”思想,作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主要价值取向和道德要求,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特殊品质。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
《礼记·中庸》:“义者宜也。
尊资为大。
”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
“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
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
“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
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
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
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
“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社会交往之道。
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
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
”(《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中国伦理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
“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
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
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
“智”通“知”。
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
“智”在知道遵道。
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奸。
“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
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
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信”:诚信、信任。
《说文》讲:“人言为信”。
“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
诚信求和。
诚信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交往准则。
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
“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忠”:忠诚、忠良、忠恕。
“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
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
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
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
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
”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
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孝”:孝心、孝敬、孝道。
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
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
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
“孝乃德之本”,“百善孝为先”。
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包销祖国”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
这是误区。
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
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
忠孝可以两全。
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
我们要把二者尽量同意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
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节”:节气、名节、操守、节制。
崇尚理想、信念、信仰。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孟子在《腾文公下》中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至理名言。
讲气节、重操守、重名节、软利欲,历经千百年的锤炼和发展。
熔铸成为不图名利、为政清廉、公正无私的高尚品质,克己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伟大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强的精神支柱和一个人涌葆铮铮铁骨的人格追求。
“勇”:勇敢、坚强、刚毅。
中华传统文化
对“勇”赋予了丰富内涵:“持节不恐谓之勇”,“持义不掩曰勇”,“投身为义曰勇”,“知死不避曰勇”,“悬命为仁曰勇”,“弃命为仁曰勇”,“胜敌壮志曰勇”。
“勇”就是要敢想、敢干、敢闯,敢于创新,敢于开拓,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说真话,敢于坚持原则,敢于实事求是。
一言蔽之,“勇”就是勇敢果断、徇义不惧、刚健不屈。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这种自强不息、英勇顽强的刚健精神,是中华民饱经磨难、历久弥新、愈挫愈勇、愈挫愈奋的不竭动力。
“和”“和睦、和气、中和、和平、和谐。
求同存异。
中华传统文化把“和”作为最高价值,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
“礼用之,和为贵。
”(《论语*学而》)提出为政应“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和”以治国。
周幽王大夫史伯针对当时周政权危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济”的理论。
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离散不能相和合。
”(《墨子*间诂》卷三)“和”被认为是人道追求的最高目标。
传统文化还把“中”与“和”并提:“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
焉。
”(《礼记*中庸》)“中和”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强调“和谐”、“允执其中”、“时中“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和睦夫妻、和合家族、顺和邻里、和谐社会、协和万邦、天人合一、和气生财、和平天下、和衷共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