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三十年百姓家庭生活变化
宁德改革开放30年变化

在医疗保障上,百姓从硬挺到主动去医院看病
过去百姓认为人吃五谷杂 粮哪有不生病的,有点病是不 会去医院的,认为这点小病不 算啥,用不着大惊小怪的,吃 点小药就好了,甚至说挺挺就 好了。一来二去,小病挺成了 大病。 大病没钱治也挺成了不 治之症。现在国家为农民的生 活着想也为农民的身体健康着 想,在农村实行了农村合作医 疗,大病统筹等,并且不断宣 传科学卫生的健康理念。所以 农民从心里上思想上也接受了 去医院看病。有病也不愁了, 都夸还是国家政策好啊,为民 谋实事。
改革开放的成就
生活
行
八十年代自行车一族
九十年代摩托车
九十年代以来
宁德改革开放前— —行
行、从土路到水泥路,从步行到开私家车
以前出门上哪办个事, 都是靠两条腿走路,谁家能 有一台自行车,出门就像现 在人开奔驰宝马。以前家里 缺啥少啥,基本上都是走着 到十几里外的集市上去买, 买个东西,来回就得多半天, 带点东西就得用肩扛。
教育方面
现在家乡人民对教育的态度发 生了转变,不再认为读书没用。
一是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 了“两免一补”,学生念小学初中的 学费和书本费全部免除,实现了真正 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这一政策体现了 国家对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国民的一 种教育引导方向。
二是现在通过科技致富的例子 比比皆是,农民在家通过各种渠道和 亲身的例子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 性。只有科技才能使人民走上真正致 富的路。通过以上两方面,家乡人民 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这一块。积极支 持子女上学念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改革开放的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生活
七八十年代
八九十年代
九十年代
新世纪以来
衣、从带补丁的粗布衣到现在的追求名牌与时尚服装
最新改革前后中国老百姓生活状况变化的调查报告.幻灯片课件

总结:
以上内容是我们小组的调查情况,通过以上 内容,可以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中国改革开放成就斐然,通过这个大改革、大开放, 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 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
30年的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党领导下的 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 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第 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 位的。小平同志讲,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话,我们 的风险就比较少,而且通过试验成功了,在全国推广。如果 不成功,我们就停止下来。所以这样的话,我们从改革过程 当中,这条特点也是很突出的。当然,改革到了一定的时候, 我们要突破,要加快步伐。当然我们要吸取历史教训:"大跃 进" .在生产发展同时 要实事求是,立足于本国国情;保持稳定 的发展速度另外还要照应生产力发展.这样我国就可以在改革 开放的道路上迅速发展。
7.2
9.4
1.88
7.22
10.0
14.7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2.22
9.84
12.4
15.3
2.23
8.84
12.7
16.0
2.40
8.45
13.0
16.6
1.97
6.76
13.5
17.2
1.73
6.91
13.7
17.8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 的影响。现在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第二位。已经 赶上日本。按照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 字,我们中国是世界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大概是 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9%。 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的比重大大增加。现在中国拥有的 外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 以有这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果。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神州巨变——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调研报告【摘要】1987年,神州大地竖起了一面改革开放的大旗,在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下,这杆大旗一直指引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方向。
而今,这面大旗在神州大地矗立整整30年,30年间中国各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8年寒假,以寒假返乡为契机,北京科技大学560名同学在全国三十余省市进行“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主题调研。
调研采用统一调研标准,东中西部、城乡进行区分,综合运用访谈法、文献法、调查法对家乡的三十年变化进行调研。
针对同学们反馈的大量调查问卷和调研报告,进行数据分析和调研报告整理后撰写此文,以期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神州巨变起到管中窥豹的作用。
【关键词】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城乡区域调研【正文】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使得古老的中国主动的与世界接轨。
时至今日,已经是改革开放的第三十个年头,改革开放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决策,对中国步入世界强林之列起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在改善民生、增加民主等方面也是其他政策无法比拟的。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这三十年期间全国各地究竟有什么变化?为此,北京科技大学以寒假假期为契机,组织学生对家乡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进行调研。
共有560名同学加入调研行列,计回收488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4865份)和554份有效调研报告,同学们调研的足迹北抵齐齐哈尔南到南宁,东到上海西至张掖,遍及30个省市自治区。
综合运用访谈、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各自家乡三十年间的变化进行调研,回校后,经过对同学们的调研报告进行整合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撰写此文,以期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神州巨变起到管中窥豹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的变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标志着改革开放在中国的全面展开。从此,中国人民走上 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在这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间,我国可谓 全方面得到的高速的发展。政治制度越来越完善,经济得到了 高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等等,这都是改革 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 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 决策,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和国际两方面的背景的。从国内的情 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 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面是处在一个混乱状态,整个 经济情况实际上是出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国民经济到了崩 溃的边缘。面对这种局面,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增强我国 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二 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只有通 过改革开放,吸取国际的高科技成果,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 的潮流。事实证明,改革开放在中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使中 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就从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上看,就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后的 巨大转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最简单的就是衣食住行,另 外还有生活用品,娱乐方式,从这种种方面都可以看出人民的 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 比。现在人们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 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的变化“不支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重要论述。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1978年12月,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此为标致,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三十年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三十年间,中国人民的面貌,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的人民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78年中国率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从此,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的家乡也一样有了巨大的变化。
从以下四方面最能体现改革开放在百姓生活上发生的变化。
一、同家乡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方面的显性变化1、衣、从带补丁的粗布衣到现在的追求名牌与时尚服装从我父母老一辈人的回忆叙述当中了解到,当时家乡里的人都是自己做一件粗布衣服。
从新到旧,这个穿过那个接着穿,穿到坏了也舍不得扔掉,补补接着穿,往往到了最后,这件衣服已经看不出本来面目了,一块补丁接着一块补丁,而且什么颜色的补丁块都有。
除了衣服,鞋是自己做的布底鞋,都穿漏脚趾了,缝缝还接着穿。
衣服只是一种防寒的工具,没有美感而言。
过年了,谁家给女孩子买个带颜色的发带扎到头上,大多会引来同村小伙伴不停羡慕的眼光,小姑娘更是高兴好长一段时间。
如今记忆中的这些已经永远成为回忆,一去不复返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了。
家乡的百姓在穿着上与三十年前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别说穿带补丁的衣服,就是稍稍坏点了也不穿,不是时尚款式服装不穿,不是名牌服装不穿。
如今,百姓也舍得在穿着打扮上消费了,以前是出门没有衣服穿,现在是出门不知道穿哪套好。
从外衣到睡衣,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鞋子,样式不断更新,都讲究个时尚和搭配协调。
小伙子、大姑娘、小媳妇都把自己打扮地漂漂亮亮。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后家庭生活的变化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每家每户还是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只求有两餐温饱,其他的都无所求。
如今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家庭收入稳定地增加,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刚建国时,城镇居民住宅面积小,设施简陋,北方大杂院,南方是亭子间,拥挤杂乱,所谓“四世同堂十平米,五代家人居陋室〞,农村是北方土坯房,南方草棚多,破旧失修,人畜混居,卫生条件差。
建国六十年来,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居住面积大,居住条件大改善。
城镇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卫生间,没有下水道的生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生活实现了重大跨越,生活迅速实现由根本解决吃饭穿衣问题到温饱的重大跨越,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以我们家为例,来介绍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听奶奶说,家里住房特别简陋,一家人挤在不到十平米的房子里,屋内只是简简单单的摆了几张床,并且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一头自家喂养的马。
改革开放之后,、挪动、空调、电脑等也进入了我们的小楼房,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
汽车也逐渐变得普遍,随着生活由解决温饱进入建立小康,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各种耐用消费品得到了普及。
改革开放前的房屋改革开放后的房屋改革开放前的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后的交通工具改革后家用设施妈妈说,在以前我们家月收入只有10-13元,所以不能保证每顿饭都有新颖蔬菜,只能吃一些咸菜和大量低价处理的白菜。
国家标准供给的生活品不能买全,很少吃肉,只能吃粗粮。
那时候家里的小孩根本没有自己的零花钱,并且到了一定的年纪之后就要去自己挣钱按现如今,我们家的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根本顿顿都有肉,如今吃饭追求的是营养平衡了,而且我们的零花钱是每个月必不可少的。
改革开放前食物改革开放后食物改革开放前由于当时生活条件很差,非常贫困,听妈妈说有衣服穿就很开心了,更不要说款式和材料了,那个时代的服装主要是用粗布为材料,颜色多为灰色或蓝色,且多为手工缝制,款式以对襟衫、长袍及马褂为主。
感受改革开放巨变30年

感受改革开放巨变30年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铁路横贯祖国南北东西。
老百姓的日子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住行都深深地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影响,中国人民从温饱逐渐走向小康。
记得爷爷跟我提起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他在厂里当主任,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0多块钱,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高的工资了,然而爷爷要用这些钱养活一大家子八九口人,日子过得比较拮据。
到了八十年代,爸爸在厂里当技术员,工资拿到了每月600多块钱,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工资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好。
人们还利用多余的钱投资、炒股,享受到不少实惠。
还有就是家里的“大件”。
小时候家里的家具是40多年前爷爷请人打造的,方方正正的大桌子,写字台,衣柜,梳妆台,把狭小的屋子塞得满满当当。
那时候家里的电视机只能看八个台,还没有有线电视,收音机也是四四方方又大又重。
还有家家必备的缝纫机,奶奶和妈妈会不时在缝纫机前缝缝补补给家人做衣服。
现如今,商店里的家具琳琅满目,中式的,欧式的,各种风格任人们挑选。
服装饰品也是电视机尺寸变大,屏幕变薄,屏幕换成了液晶的,效果越来越逼真,还出现了壁挂式电视机。
收音机则越做越小,不仅能清楚地收听到中波、调频,还能收到国外的电台。
另外,改革开放将技术引进中国,MP3,MP4,手持电视,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
最重要的是,电脑出现在我们的世界里,人们通过它知晓国内外大事,观看视频,淘宝购物,分享观点,联通世界。
文化方面。
三十多年前,因为家庭经济不好,两个姑姑不得不放弃学业供爸爸和另外两个姑姑读书。
像这样的情况当时有很多,由于经济原因,很多孩子上不起学。
小小年纪只能去打工。
而现在,国家越来越富裕,义务教育已经实现了免费,大学也进行了扩招,人们有了更多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学习更丰富的知识。
同时,人们的视野得到了开阔。
2008年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给世界以了解中国的机会,也给中国老百姓亲身体验和理解世界各国文化的机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衣食住行的变化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道路上最重要的突破点之一,它突破了发展道路上的瓶颈,从而打开了新的界面,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为这块有着5000年文明的神奇土地注入了更新更强的生命元素,使其活力倍增,从而使中国在各方面得到了质的飞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生活现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品质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物质方面。
此次调查,我们以北京三间房地区的部分居民为调查样本,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调查得出三间房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生活变化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改革开放,服装业,小康,居住条件,交通工具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的方式,小组的六个成员利用小学期的在校时间讨论设计出问卷的内容,并走访了北京三间房地区,一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的有效问卷为94份。
利用所学的统计学知识以及spss 统计软件将94份问卷的答案作以描述统计,得出了相关统计结果。
这些统计结果着实为我们的调查报告提供了科学可靠的数据和有力保证。
通过落实调查的各项环节,我们从中收获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与此同时,对于改革开放这一创举的理解更加深入,受益匪浅。
一、中国激荡30年:从“衣”看生活变化80年代初期及目前老百姓买衣服场所对比020406080年代初期目前目前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80年代初期老百姓购买衣服场所自己做集市小服装店大商场显然,改革开放以后,渐渐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小服装店或者大商场买衣服穿,集市的数量也有所下降。
在服装的样式与质地方面,上世纪70年代,全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挺阔不皱、结实耐用的“的确良”代替了统一的“灰色装”、老样式,人们的穿着从这个时候开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当时买布料要凭布票,一张小小的布票,悄然影响着人们实用主义的审美观,“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们的穿衣习惯。
跟棉布相比,“的确良”布挺阔不皱、结实耐用,因此即使价格不菲,也挡不住人们对它的追捧。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衣食住行的变化(整理过的)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
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
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
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
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
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
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 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
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
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
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
改革开放后我们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们生活的变化龙泉中学九年级十一班宋伟娜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老百姓在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比以前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广大中国人民已经摆脱温饱,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
就拿我家为例,改革开放真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家的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我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身为子女的我并不一般孩子的娇惯,更多是对父母辛劳的体贴。
我们邻居有些事50年代生人,他们从小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10年“文化大革命”,可以说是从小苦过来的。
他们现在嘴里最常念叨的话就是:“你们现在的孩子真幸福,不愁吃不愁穿,比我们小时候强多了!”说的也是,我们正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日子,这段时间中国正在一条高速发展的路上,我们就很幸运地处在了这个时代!有时听邻居说,他们小时候有“几难”存在于生活中。
吃粮食得排队,有些人正赶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尾部,一到年底或月底,看看吧!社区粮油供应站总是熙熙攘攘的,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时候家庭的分工开始体现作用:家中的妇女负责排队,因为女性比较有耐心;二家里的男丁们就要负责力气活儿了,往往是老婆排好了队,老公过来搬沉甸甸的面或米袋子。
这个时候还会这样吗?买米和面去超市就好了!二是穿衣单调。
的确,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物质流通不太好,地区间的交通就受限制,广东等服装产地的衣服很难来到内地,所以会出现服装市场上灰、黑、蓝和绿等单一色调。
哪些现在,中高低档的衣服可以说应有尽有,大家想穿啥穿啥,想怎穿就怎么穿!以前,一些我们见不到的海外的名牌在国内也可以比较轻松的买到了,追求时尚成为大家生活的主题!行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也是尤为重要的。
过去我们的出行极为不便,公路交通不发达,只有一个铁路可以依靠,可是这就导致“铁老大”手上的一票难求起来。
本人深有体会,小时候过年要回乡下老家,可是那地方远得很,所以火车是最合理和便宜的交通工具。
当时火车票难搞,而且车速也慢,弄得大家受很多苦与累。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家的变化

精选范文: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我家的变化(共2篇) 从1978----xx年,这30年间我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衣、食、住、行上也都有了根本的改观,生活的美好,让我们都激情满怀的把事业、家庭、子女教育、生活质量提到了更高的层面上,家庭里其乐融融,充满温馨。
我已经退休16年了,亲身经历了这一伟大的历史变革,感受到30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给人们的精神、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喜悦和健康,从而延长了人的寿命,百姓生活有了保障。
从衣着上看,日渐靓起来的各种服饰,把人们打扮得五彩缤纷,我也解放了思想,加入了时尚队伍,只要是穿上就显年轻,我就先打扮老伴,自己选择很阳光的服饰,虽然老啦,也要让人看起来好像比实际年龄小10岁,心中别提多高兴啦。
不再是过去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法,这样也显得精神多了。
从住与行上来对比,那更是翻天复地的变化。
我们在70年代末仍然住在“一明两暗”的小北屋里,人口多、孩子小,就都挤在一个大床上,另一间屋有两个单人床,那是两个孩子的空间,他们就在床头上钉个板子,放自己的学习用具,我们没有好的经济条件去买傢具,什么都凑合,屋里乱七八糟的,好像明天要搬家似的。
尤其是冬天,取暖就成了问题,只在堂屋点个铁炉子,使用的蜂窝煤,质量很次,常常是那煤气味儿熏得人头昏脑胀,就这样还买不上那煤,得到清早4--5点钟去煤厂排队,经常是煤还是软摊子哪,就被买主抢走,我也只有去抢,拉回来300斤里没有几块是整的,我学会了团煤球,这就好办了,但可累坏了我。
有一次我中了煤气,非常历害,三天不省人事,医生说:血液里有毒。
结果输输液就好啦!可把孩子们吓坏了。
后于85年搬到石家庄,又相继买了三室两厅的大房子,有了暖气,这回可舒心了。
在职时,想都想不到的事,在退休后实现了。
在人们鼓起来的“钱袋子”里也改变了出行乘车难的问题。
因此,私人轿车日渐增多。
就我家而言,大儿子及儿媳各有自己的汽车,小儿子两口也各有车,女儿那边及外孫子都是摩托车、助力车,一来:方便快速,二来:节约时间有利工作,休假日旅游也方便。
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改革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城乡,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除了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人们日常衣食住行也一天天好转,一步步迈进了小康的美好岁月。
我们这个小镇也和全国一样,历经了这一段由穷到富的难忘历程。
一、穿着的变化计划经济时,人们穿的衣服,大多灰兰白三色。
四个兜的XX服、军干服。
热天能穿一件短袖白衬衫,也算是很“操”的操哥了。
女装也十分简朴,在农村,几乎找不到一人穿裙装的。
衣裤普遍是打着补丁,甚至补丁重补丁。
衣服补丁最多的是肩,裤子补丁最多的坐的那一方与膝盖部分。
衣料洗得褪色,仍是舍不得丢弃的。
一般人常是十年难添置一件新衣服。
大人穿旧的衣服,剪去损坏部份,东拼西凑又改成小孩的服装,凑合一下又是几年。
冬天,穿着自制的棉袄,一件棉袄常常穿十多年还在穿。
棉花往往成了板状,棉疙瘩硬硬的,依然用它御寒。
穿在身上冷冰冰的。
出门裹着袖筒,冷来缩着颈项,勾着背。
就这样,打发着一年复一年的严冬。
人们常调侃说:“有钱的人,大不一样,身上穿的是灯草绒”。
能穿一件灯草绒的衣服,那可不是一般的豪华。
少数机关工作人员才玩得起,农民能玩灯草绒布料的则是凤毛麟角。
常常看见一些人,针织了一件毛线衣,冬天本当用于御寒,而他们却将衣服搭在背肩上,招摇过市。
大约太珍贵了,搭在面上显示一下而巳。
就尤如孔雀喜欢X开尾翎炫耀是同一道理。
仅仅是一件毛线衣,都会有此风景。
那时的衣着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农村有个别在城市有亲戚的人家,有时去一趟,则会带几件旧衣服回家,尽管旧,穿在身上也仍不失城市的那一点洋气。
家庭最高挡、最适用的物件是:“三转,一响”。
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
一响:是收音机。
家庭有缝纫机,则可自巳修补衣服。
人们常在口边的话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但有能力购买并有关系弄到三转一响的家庭,是极其稀少的。
日子俭朴,人人省穿顾嘴。
那个时代,人们的穿着,无论从色彩,款式,成色看,普遍十分单调,并多显出几分清贫。
衣食住行的变迁

衣食住行的变迁
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从国家到老百姓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今天,就讲一讲衣食住行的变迁。
在三十年前,很多东西都很稀缺。
所以买什么都要票:布票、粮票、油票……要是想买东西,就算有再多的钱,要是没有票,还是什么都干不了。
现在,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了。
在三十年前,衣服就那么几种,都是普通的布,自家做的布衣布鞋,而且只有新年的时候才可能有一件新衣服。
为了节省布料,哥哥姐姐的衣服穿小了就给弟弟妹妹,秋天的衣服把袖子、裤腿迁上就成了春天的衣服……而现在,五花八门的款式,绚丽多彩的颜色,各式各样的花纹,真可谓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在三十年前,吃不上大米饭,只有高粱米;没有新鲜绿叶蔬菜可以吃,只有腌咸菜(东北)。
一根腊肠,就算是极好的东西,一家五口能吃俩顿。
三十年过去了,川菜还是粤菜,绿色还是有机,鱼翅鲍鱼还是燕窝,
什么没有!
在三十年前,妈妈小的时候住的是一厅两室的平房,和弟弟妹妹住上下铺,看的是课本大小的黑白电视(一堆雪花的那种),冬天烧炉子取暖,夏天就拿着大蒲扇摇啊摇啊的然后跑到树阴底下乘凉。
如今,夏有电扇空调,冬有暖气热宝,住大房子睡大床看彩色液晶平板大电视,俩字:舒服!
在三十年前,私家轿车跟大熊猫似的,平常出门就三种选择:走2路,自行车,公交,我妈上大学之前都没出过黑龙江。
现在,飞机火车轮船,水陆空全都占了,四通八达,好多孩子一趟一趟的在大洋两边穿梭,跟玩似的。
三十年,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发达,GDP一路飚升,不得不叹一句:太平盛世啊!
初一(2)
2 5 号
赵云舒。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

从衣食住行看改革开放30年的新变化30年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神州风物沧海桑田,国人风貌焕然一新。
3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国,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
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
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
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
在建国以后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新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我们就从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中来发现改革开放30年的变化吧。
衣服装历来是潮流的眼珠,是时尚的风向标。
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着装风格,反映了不同的审美习惯。
俗话说“盛世有华服”。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辉煌成就,在老百姓的着装习惯和潮流更替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曾几何时,在几亿中国人的衣柜里,绿、蓝、黑、灰等几种颜色的衣服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
当时,有西方人甚至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将穿着不分男女老少的中国人形容为“蚂蚁”。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门打开、观念变更,中国人重新打量自己的穿着,在自我怀疑的目光中,逐渐认同穿着打扮是没有阶级性的。
中国人深埋几十年的爱美之心,开始在服饰上得以释放。
70年代:不爱红妆爱武装从1966年到1976年的10年,是中国现代文化历史上一个近乎疯狂的年代。
这一时期,服装的等级意识和档次概念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阶级意识。
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变化

谢欣颖国贸一班思修论文上海改革开放后居民生活上的变化1840年上海开埠之初,上海的市场经济是由外国资本家及其买办所主导的,随着上海租界的繁荣,江浙一带有钱的绅商,也就是原来在乡下的有点文化、有点前瞻性的土财主开始参与进来,并且开始形成一定的势力。
再随着时代的发展,大约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由一些原来的小商贩发展起来的,或者在国外攒了点钱回国的“海归派”所组成的民族资本家开始展露头角,具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
在这个时期,虽然上海仍然处于清政府的封建统治下,但在实际上,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有了长远深入的发展。
而且在社会主导权力上基本上摆脱了封建统治,同时超脱了外国政治势力的控制。
成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由王国。
也成就了上海最初的繁荣!上海无海驻足上海,看不到波涛汹涌、白帆点点的大海,只见到宽阔的黄浦江静静的流过,给大上海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无尽的魅力。
浦江西岸便是当年的十里洋场,一座座异国风味的建筑矗立在美丽的外滩,向人们展示着那远去的曾经的繁华。
自1843年开埠,一百多年的时间,上海始终独领风骚,这里是中国实业的发祥地,是对外交往的窗口,是经济的风向标,是冒险家的乐园。
二、三十年代,上海已是中国最大通商口岸,是具有明显的西方色彩的城市,纸迷金醉,风花雪月,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戏子名媛。
鲁迅曾在此捉笔为枪,讨伐那黑暗的封建制度;孙中山以这里作为革命的中间站,报国思想生长、升华;梅兰芳、胡蝶、周璇从这里脱颖,一代明星名就功成;蒋介石、杜月笙更与这里有着不解之缘,那时候左右中国全局的极有可能是青红二帮。
解放后,上海作为全国最早的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上海牌的手表、轿车,凤凰、永久牌的自行车曾经是国人的梦中情人,上海师傅、上海技术支援全国更是上海的骄傲。
浦江东岸是上海最年轻的城区,一九九O年正式开发开放,短短十几年的时间,浦东经济高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惊人变化,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杆。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论文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
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
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
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
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等等,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在这一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水平也大幅度提高。
根据网络已有数据的分析,90%的居民认为目前人们的消费项目有餐饮、娱乐、服饰、教育、旅游、医疗、交通等。
以下详细分析这些变化1、饮食消费:从吃大食堂到吃新概念根据调查我统计出90%的人认为目前最主要的消费项目为餐饮。
居民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居民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
30年前,中国消费者要买好吃的,要用粮票,粮票是限量供给的,而那个时候无油、少盐,饿得快,基本都是吃的大食堂,今天中国消费者已经再吃出健康“新概念”,从天上飞的,水里游的都有机会吃了,而且,有机食品、健康食品等等开始流行,吃开始有了更多的内涵。
2、服饰消费:由“单调一致”到“个性化”“多样化”发展居民穿着向“成衣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生活中人们印象最深刻、最直观、最生动的变化莫过于衣着服饰的变化。
十几年前,人们服装主要以“灰白”、“军绿”为格调,样式陈旧。
可如今,居民穿着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服装。
据统计有80%的人选择到购物中心、百货市场购物,20%的人选择网络购物。
可见,人们对服装方面的需求量增加。
3、居住消费:从四世同堂到独立购房30年前,高楼大厦还很少,住房也比较拥挤,很多家庭都是四世同堂,甚至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还形象的说,三十年前住破房, 十平米内两张床,现在很多人收入提高了,年轻人工作以后开始独立供房,房地产成为中国30年来发展最快的行业,房价不断上涨。
到2008年末,全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7.53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了23平方米,有88.11%城镇居民家庭拥有了自己的私房。
宁德改革开放30年变化

宁德改革开放后——衣 如今,百姓也舍得 在穿着打扮上消费了, 以前是出门没有衣服穿, 现在是出门不知道穿哪 套好。从外衣到睡衣, 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 鞋子,样式不断更新, 都讲究个时尚和搭配协 调。服饰已不仅仅是御 寒工具,更是人们显示 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了。
改革开放的成就
生活
一、饮食结构——从种类的匮乏单一到充足多样 二、饮食观念——从“吃饱肚子”到“吃出健康” 三、饮食方式——从“忙活吃喝”到“消费吃喝”
宁德改革开放后— —行
教育方面 三十年来家乡人民对教 育上前后有两种态度,表现 为从轻视到重视。在家乡有 很多家庭的孩子仅限于念几 天书认识几个字,不是“睁 眼瞎”就行。家长观念上也 认为念书没有用,不如回家 帮家里干点活。听父辈的人 讲过,当时有这样一句话: 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 足见当时人们对科学教育方 面有多么轻视。
改革开放的问题
改革开放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
教育方面 现在家乡人民对教育的态度发 生了转变,不再认为读书没用。 一是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实行 了“两免一补”,学生念小学初中的 学费和书本费全部免除,实现了真正 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这一政策体现了 国家对教育的肯定,也是对国民的一 种教育引导方向。 二是现在通过科技致富的例子 比比皆是,农民在家通过各种渠道和 亲身的例子深刻认识到了科学的重要 性。只有科技才能使人民走上真正致 富的路。通过以上两方面,家乡人民 现在都非常重视教育这一块。积极支 持子女上学念书,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吃大锅饭
现代酒店
2、食、从吃窝头到求绿色食品 宁德改革开放前— —食 春秋时期政治家管仲说: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解决 百姓的温饱一直是中国几千年来不断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民不聊 生,王者何以为天下? 那时最大的愿望 就是能吃饱饭,不再 受饿。
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以前人们买衣服都用布票,然后 用布票换成布,再自己做成衣服
如今街上的服装店琳琅满目 衣服也 多种多样 更多的人还热衷于网上 购物
人们饮食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吃饭问题是我 国历朝历代都十分伤脑筋的 事情。就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人们也在为吃饭发愁,家无 隔夜粮、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现象始终不能隔绝。这一问 题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彻底解 决,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人 们不再为吃饱发愁,而是为 吃的太好发胖发愁,人们吃 的观念由吃好向吃的营养搭 配科学而转变。
以前都是竹椅或木板凳
现如今的平板、数字、液晶电视
以前的电话 不一定家家都有
如今的手机 人手一机
以前人们消暑都是用电风扇
现在空调已经成为人们 消暑的首选
这些家用电器都是以前没有的
人们出行的变化
现代交通建设和发展对“行” 来说,用日新月异来概括一 点也不为过。尤其是改革开 放三十年来交通发展带来的 城乡人民“出行”条件的改 善更是一尊划时代的里程碑。 30年间不仅道路在变,交 通工具也是新旧更迭。从自 行车到摩托车,摩托车到小 轿车,如今私家车也越来越 多。
以前的马路
现在的高速公路 四通八达
以前的交通工具主要就是 步行和自行车
如今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客 车 私家车 地铁
飞 机
总之,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给我们的 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哲学等等方面带来 了巨大的变化。历史的发展再次证明,思想观 念的变革是一切社会变革的先导,而思想观念 的变革又依赖社会实践的激发,两者之间的有 力互动才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改革开放前——居住条件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 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 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 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 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庆祝改革开放35周年实践活动
调查问卷
2014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纪念的日子。
35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对于经历了不平凡年代的成年人而言,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感受是真切而现实的。
然而,对于多数属于中学生而言,35年前的中国是传闻的历史,是书本上的文字,是媒体上的影像,是社会和家庭中依稀存在的痕迹。
因此,纪念改革开放35周年,不应只是成年人的回忆,不应只是年轻人在课堂上接受的时政教育和对刚刚过去的历史的被动面对。
如何让年轻人走进历史,贴近现实生活,自觉地去寻求那个时代的印记,去深入了解和感悟35年来的历史变迁的深刻内涵,这应当是更有意义的纪念。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改革开放35周年以来,百姓在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变化,本校开展了以“从百姓家庭生活看新中国35年的巨大成就展”为主题以“寿光市民家庭生活状况问卷调查”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
本活动包括家庭问卷调查、两代人的座谈交流、35年前后百姓生活对比图文展览、调查统计报告展示等内容。
目的是通过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全面深入地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百姓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更深切地感悟伟大祖国前进的步伐。
同时,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与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上自觉地接受启示、品格自修与能力训练。
本实践活动受到了学生的空前欢迎,同学们踊跃参与报名,从学生们的热情参与和期待中,可以感受到学生们需要这样一个能够使他们展示自我的社会实践平台。
学生们走向社区、走向家庭,在小区内、家居中、在街头,学生们与老人们交谈,倾听着来自不同生活阶层人们的声音,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学生们以努力的工作收获着感动。
将所有参与学生分为四个小组,10人为1组,一组调查吃的变化;二组调查穿的变化;三组调查住的变化;四组调查行的变化,各组长负责汇总并整理照片。
深入各居民小区,在1周的时间里,共调查了1000多户家庭和个人。
调查对象主要是以经历过35年历史变迁的老人。
在调查中,学生们以改革开放为话题,唤起了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沟通了两代人的思想情感。
通过两代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畅谈了35年来家庭生活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
了一次次生动的改革开放历史的教育,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感性认识。
填写《庆祝改革开放35周年实践活动调查问卷》是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调查问卷努力做到以动态的形式客观地反映出30年来市民家庭生活的巨大变化。
问卷共14个问题,内容涉及家庭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职业结构、家庭收入、居住状况、出行方式、饮食结构、家庭图书、业余文化生活等方面。
同样的问题,分别从30年前(父辈)和30年后(子辈)两代人的角度填写,努力保证问卷调查活动的直观性和科学性。
在调查中,要求学生对被调查家庭的有关物品进行拍照留念,如老式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以及各种旧式的票证、家庭老照片等30年前的有纪念意义的物品,这些带有明显时代特征的实物和图片,与现实生活形成的鲜明对比,给学生们留下了的深刻印记,加深了学生对那个时代的认识,融化着两代人的情感。
在问卷的统计分析中,面对一组组生动的对比数字,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30年来寿光居民民家庭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着数字背后所包含的社会进步:从学历层次的变化,看到了教育的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从简陋平房到整洁的小区楼房,实现着百姓的安居梦想;从不能饱食的定量供应到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的健康饮食;从汽车、摩托车及电动车的从无到有;从色彩单一的灰蓝绿服装到用色彩点缀人们生活的时尚服饰。
虽然,这些衣、食、住、行的变化,每个人随时都感受着,学生们也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课堂上,教师也在讲述从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到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但是,以调查者的身份自觉地去倾听当事人对那段历史的讲述,去寻求35年前的历史印记,去思考35年来历史变迁的因与果,使学生们对35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有了比课堂上和书本上更深刻的认识,从一个家庭的缩影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调查中,学生们听到最多的词是变化,看到最多的也是变化,变化也推动着学生的心理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
正如有的学生有感而言:“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感动之旅,我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习不到的东西,感受着课堂上得不到的感动。
活动拉近了我们与社会的距离,拓展了我们的视野,打开了我们的心胸,使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有学生在总结中写到:“活动使我们受到
了一次真实而深刻的时事政治教育,所闻所见,使我们对平日习以为常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许多同学在交流中,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感受:调查活动中,许多老人在述说中真诚地感谢对邓小平、感谢共产党、感谢改革开放带给他们家庭的巨大变化,其真诚深深感动了我们。
对于我们而言,了解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更多的是在课堂上,书本中,存在于我们抽象的概念中,通过家庭调查活动,我们感到邓小平存在于中国大地的每一个家庭里,存在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对于我们来说,35年前开始演绎的春天的故事,今天我们是收获成果的幸运一代。
有的同学说“改革开放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要用创新精神建设国家,我们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使之发扬光大,建设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