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与指征80716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一、前言抗菌药物是临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手段,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对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降低耐药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制定本指导原则。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1.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因此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再根据结果调整用药。
3.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的选用应根据病原菌种类、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药物耐受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首先,应选择对病原菌有较强抗菌活性的药物;其次,考虑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和分布,确保药物能达到有效的抗菌浓度;再次,注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最后,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过敏史等个体差异。
4.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掌握指征,主要包括:手术患者术前、术后预防性应用,以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心内膜炎、骨髓炎等严重感染患者,为预防感染扩散;长期留置导尿管、呼吸机等侵袭性操作患者,为预防相关感染;以及特殊病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正确的应用原则对于有效治疗感染和预防耐药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以下是抗菌药物应用的一些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使用,包括选择适当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不应滥用抗菌药物,避免未经医生指导和处方的自行使用。
根据细菌类型选择: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基于对细菌感染的病原体的敏感性测试结果。
根据细菌的种类和药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
注意药物耐药性:应当关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
对于耐药性高的细菌,应慎重选择药物,并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严格遵守剂量和疗程: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物说明书的指示,准确使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不得随意减少剂量或提前停药,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个体化治疗: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如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和老年人,应慎重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抗菌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所有正在使用的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和补充剂。
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细菌感染,对病毒感染无效。
因此,在治疗病毒性感染时,不应使用抗菌药物,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和耐药性的产生。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简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个体化用药、合理使用、选择敏感药物、限制使用时机和减少耐药性风险等。
1. 个体化用药: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细菌致病特点,合理确定适当的抗菌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及疗程。
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病原体信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
2.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应严格按照临床指南或药物说明书的推荐用药途径和疗程使用。
遵循最低有效剂量及最短治疗时间的原则,避免滥用和误用。
3. 选择敏感药物:在临床实践中,应优先选择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合理选择。
这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
4. 限制使用时机:抗菌药物应根据临床需要进行合理使用时机的选择。
不应在没有确诊或怀疑细菌感染的情况下盲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5. 减少耐药性风险:为减少耐药性发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遵守规范的给药剂量和时间表,并避免不必要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另外,对潜在的交叉感染源做好控制措施,如手卫生、消毒等,以减少细菌传播和抗菌药物的选择性压力。
这些基本原则能够帮助医生和临床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耐药性发展。
此外,也需要加强抗菌药物监测、教育和培训,提高人们对于抗菌药物使用的意识和知识水平,从而促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健康临床实践。
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药物。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定。
制定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三)给药途径:
1、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2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
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
2、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
(四)给药次数: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
(五)疗程: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特殊情况,妥善处理。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原因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严重感染。
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深部真菌病。
5、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应用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药物联合,此外必须注意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仅在确诊为细菌感染时使用:抗菌药物仅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性感染、真菌感染或寄生虫感染无效。
因此,在开展治疗之前,必须明确患者是否患有细菌感染。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细菌的类型和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对该细菌有效的特定抗菌药物。
如果没有敏感性测试结果,应优先选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抗菌药物。
3. 限制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具有对多种细菌有效的抗菌活性,但会增加抗药性的发展风险。
因此,应将其用于严重感染或无法明确病原体类型的特殊情况,并尽量在敏感性测试结果确认后转为使用狭谱抗菌药物。
4. 严格遵守剂量和疗程: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不得自行调整剂量、延长或提前停药,以避免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从而降低疗效或增加副作用。
5.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要将抗菌药物用于感冒、咳嗽等病毒性感染。
对轻微或短期的感染,如感冒等,应优先选择非药物疗法。
6. 关注抗菌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抗菌药物可能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
同时,抗菌药物和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
监测患者的反应,并避免与其他药物相互干扰。
7. 提倡预防性措施:遵守卫生规范,加强手卫生、消毒和隔离措施,以减少感染传播。
此外,接种疫苗、保持良好的免疫状态,也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最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需要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共同努力,以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抗菌耐药性的发展。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1.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成效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联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历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成效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根据XXX成效调整给药计划。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计划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品种及抗菌药物特性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水平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计划,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计划时应遵循下列准绳。
1.品种挑选根据病原菌品种及药敏成效选用抗菌药物。
2.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详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详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1. 原则一:正确诊断
抗菌药物应用的第一步是确诊感染类型及病原体种类,因为不同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种类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
2. 原则二: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非常重要的,应考虑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病原体敏感性及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等因素,选择药物的时候需要考虑药效、副作用、合理用药及经济性等方面。
3. 原则三: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是指根据病情、病原体敏感性、病人的生理状况等因素制定合适的用药方案,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的规定和限制。
因此,用药量、用药时间、用药途径都需要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4. 原则四:调整用药方案
治疗过程中,应适时调整用药方案,如当初使用的抗菌药物效果不佳时,可通过对药物再次敏感性检测等方法,选择更合适的抗菌药物或更换药物来提高治疗效
果。
5. 原则五:预防和控制耐药性
耐药性是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问题,为预防和控制耐药性,需要严格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如不滥用、乱用抗菌药物,避免抗菌药物治疗不必要的病情,限制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等。
6. 原则六:监测和报告
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情和药物治疗效果进行监测和报告,如果发现不良反应或超限用药等现象,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1.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病原菌,进行经验治疗。
一旦获得感染病原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则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临床用药效果等调整用药方案,进行目标治疗。
门诊病人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3.对于阳性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若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用药效果不采用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需在病历中注明理由。
4.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对该患者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对妊娠期、哺乳期、新生儿、婴幼儿、老年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时应考虑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状况,审慎选择抗菌药物的种类和药物用量。
5.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6.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7.严格控制皮肤、黏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制剂在局部使用,包括抗菌药物的呼吸道吸入给药。
8.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
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1次(重症感染者除外)。
9.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病人应观察72小时,重症病人观察48小时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10.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1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有哪些要求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物的正确应用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和治疗效果的关键。
遵循一定的原则,有助于避免药物滥用、抗药性产生等问题的发生。
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的一些要求:
1.明确感染定位: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必须准确判断感染的类型、部
位、病原体及其敏感性,以便选择合适的药物。
2.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体的药敏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
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治疗期限等。
3.注意抗药性问题:避免不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产生耐药
性。
选择敏感性强、耐药性低的药物进行治疗。
4.合理选择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细菌敏感性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
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和强效抗生素。
5.监测疗效与不良反应:在用药过程中,定期监测患者的疗效和不良
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6.合理使用联合用药:在需要时,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但必
须谨慎选择,避免交叉耐药性的发生。
7.遵守用药原则:严格执行医嘱,按照规定的剂量和使用频率服药,
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
8.关注特殊人群:对于孕妇、儿童、老年患者等特殊人群,要慎重选
择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对其健康造成影响的药物。
总之,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需要综合考虑病情、病原体情况、患者特点等因素,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
仅在严格遵循原则的基础上,抗菌药物才能发挥出最佳的疗效。
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和指征
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和指征抗菌药物是治疗感染病的重要药物,但是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因此正确使用抗菌药物是十分重要的。
以下是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和指征。
1.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只适用于细菌感染,对于病毒感染则无效。
因此,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需要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确定感染是否由细菌引起,以及细菌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2.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性好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还需考虑是否有肝肾功能损害、是否有药物过敏等特殊情况,以及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药物相互作用等。
3.应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差异,确定合适的抗菌药物剂量和疗程。
通常情况下,应用足够的剂量可避免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发生。
疗程时间一般为7-14天,但对于一些疾病如肺炎、败血症等需要较长的疗程。
4.注意复评:在使用抗菌药物后,需要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根据疗效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疗效不佳,可能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或者感染的病原菌发生变化,需要进行复评以确定新的治疗方案。
5.避免滥用和误用: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滥用包括没有明确证据使用抗菌药物、用药指征不明确、不合理扩杆菌使用宽谱抗生素等。
误用包括剂量不当、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不完全使用疗程等。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指南和规范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6.细菌感染预防:除了治疗感染病之外,抗菌药物还可以用于细菌感染的预防。
一般在手术前或特殊的诊疗操作前,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总而言之,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和指征需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细菌感染的特点来确定。
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治疗细菌感染,避免滥用和误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指南和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1.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3.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
1.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送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
2.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部位、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和人体药代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
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2. 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与指征xin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 特点制订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 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 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 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 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 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 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 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 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一)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 抗菌药物。
(二)给药剂量:按各种抗菌药物的治疗剂量范围 给药。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 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 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 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 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
抗菌药物管理相关规定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
发〔2008〕48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
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导
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导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必须遵照以下基本原则:(一)细菌性感染是抗菌药物应用的唯一指征抗菌药物只对各种细菌和真菌感染(部分抗菌药物也用于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治疗有效,缺乏细菌感染的证据者均无用药指征。
根据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染有效这一原则,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是怀疑或确诊的,可以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主要为细菌性感染),必须杜绝缺乏指征的抗菌药物应用。
临床部分可以通过抗菌药物应用预防的感染也属于用药指征.如外科为手术而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霍乱接触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等。
(二)确定感染类型、明确感染病原、了解患者病理生理状况与药物特点,制订正确的用药方案1.确定感染部位与类型,是开展抗菌药物治疗的前提应用抗菌药物之前.必须明确患者存在细菌性感染及其类型。
临床上细菌感染种类繁多.感染部位各不相同.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血流感染、神经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腹腔感染等.从感染获得场所又可以分为社区获得性感染与医疗机构相关性感染等,这些感染发生人群、病原菌种类、细菌耐药等有所不同,临床需要加以关注。
2.了解感染病原菌种类与敏感性,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对于确定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处方者需要掌握感染病原谱,针对常见病原菌选择抗菌药物.不过分强调覆盖所有可能的病原体。
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送细菌培养.进广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如危重患者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结合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參考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检查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作用。
虽然临床上许多感染性疾病可以通过经验性治疗治愈.但在不同时间.不同感染、不同医疗单位.致病菌种类、构成、药物敏感性有很大差别,实际上每次常规病原检查也就是为下一次经验治疗积累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12
16
3. 头孢唑林常用于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4. 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 5. 不能透过血脑屏障; 6. 有一定肾毒性。
2020/12/12
17
第二代头孢菌素 询问过敏史及做青霉素皮试 2. 发生过敏性休克就地抢救 3. 大剂量可引起青霉素脑病 4. 不作鞘内注射 5. 青霉素钾盐不可快速静注
2020/12/12
15
二、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菌素 品种:头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氨苄等 药理特点:1. 对革兰阳性球菌(除外MRS、肠球菌)
半合成青霉素迅速发展,头孢菌素萌芽
头孢菌素迅速发展,半合成青霉素中推出酰脲类青霉素
头孢菌素发展到第三代,新型β-内酰胺类出现,喹诺酮类 抗菌药崛起
对细菌耐药机制研究不断深入,针对耐药机制开发新品种 ,主攻方向中仍为β-内酰胺类与氟喹诺酮类二大类。头孢 菌素发展到第四代,90年代上市与正在研究的新的β-内酰 胺类抗生素主要集中在头孢烯类,碳青霉烯类, β-内酰胺 酶抑制剂,口服高效头孢菌素等。氟喹诺酮类新品种的开 发,侧重在扩大抗菌谱,改变药代动力学特点与降低不良 反应
— 临床诊断为细菌感染或确诊为细菌感染 — 临床诊断为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
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体、螺旋体、 军团病、原虫等感染
2020/12/12
11
● 尽早确立感染病原菌及药物敏感性
— 提高标本送检率、标本合格率、重复送检率 — 提高送检标本阳性率、鉴定水平、报告准确可
靠的药敏结果
土霉素、红霉素、卡那霉素、利福霉素
1953 1959
2020/12/12
Neuton & Abraham 发现头孢菌素C,对青霉素酶稳定
Beecham研究组从青霉素发酵液中分离提纯青霉素母核, 6-氨基青霉烷酸(6-APA)成功
2
60年代 70年代
80年代
80年代 后期至 90年代 中后期
2020/12/12
2020/12/12
12
● 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与注意事项
一、青霉素类 杀菌、低毒、广谱、价廉
1. 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苄星青霉素、青霉素V 溶血性链球菌 、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肠
球菌 、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等; 白喉、炭疽、破伤风、气性坏疽、鼠咬热、钩端螺
旋体病、流脑、梅毒等。
2020/12/12
13
2. 耐酶青霉素 苯唑西林、氯唑西林等 用于产青霉素酶的葡萄球菌感染
3. 广谱青霉素 药理特点 (1)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对革兰阳性球菌:上述各类链球菌 部分革兰阴性杆菌:流感杆菌、沙门菌属、 大肠埃希菌
(耐药株>85%) (2)哌拉西林、美洛西林、阿洛西林、替卡西林
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革兰阳性球菌
2020/12/12
8
名词浅释
抗感染药物(anti-infective agents)
用以治疗各种病原体(病毒、细菌、真菌、衣原体、克原 体、立克次体、原虫、蠕虫等)所致感染的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anti-microbial agents)
不含抗蠕虫药物的抗感染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
— 红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70%以上全球前列 — 喹诺酮类耐药大肠埃希菌60%全球首位 —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40%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20%~30%
— 泛耐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出现
2020/12/12
7
抗菌药物使用的主要问题 1. 使用无指征或指征不强 2. 不注意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 3. 不合理的预防性使用、局部使用、联合使用 4. 习惯于“传统”处方 5. 品种的选择问题 6. 给药方案问题 7. 忽视配伍禁忌和药物的交互作用 8. 商业因素及其他
抗菌药物应用的原则与指征
2020/12/12
1
1929 1940
抗菌药物的发现与发展
Alexander Fleming发现青霉素
Florey &. Chain分离提纯青霉素G成功,使其成为全身应 用的抗生素应用于临床
从土壤中分离到多种抗生素产生菌,研制成功有临床应用 1940-50 价值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氯霉素、多粘菌素、金霉素、
3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百余种,不合理的 应用,导致细菌耐药性、治疗失败、不良反应 增多,其中细菌耐药和耐药菌感染的传播,对 医院和社区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2020/12/12
4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出台背景
抗菌药物使用率
— 我国实际使用率 三级医院70% 二级医院80% 一级医院90%
— WHO最新统计资料 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为80%,这高于30%的国际水准
品种: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孢丙烯等
药理特点:1. 对革兰阳性球菌同第一代;
2. 对肠杆菌科细菌优于第一代,逊于第三代;
3.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增加;
4. 头孢呋新透过血脑屏障,治疗化脓性脑膜炎;
5. 用于预防手术切口感染
6. 肾毒性低。
2020/12/12
18
第三代头孢菌素
品种: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噻肟、
对某些微生物有杀灭、抑制作用的微生物产物
2020/12/12
9
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各种抗生素和化学合成药物
化学治疗(化疗,chemotherapy)
具有化学结构的药物,应用于临床上抗微生物治疗和抗 肿瘤治疗
2020/12/12
10
● 抗菌药物应用指征
头孢唑肟、头孢地嗪等
药理特点:1. 对革兰阳性球菌作用较第一、二代头孢弱;
2. 对革兰阴性杆菌(肠杆菌科与非发酵菌)作
2020/12/12
5
资源有限,研发费用昂贵
一种抗菌新药研发费用10亿美元以上,周期10年,而一代耐药菌产生只要2年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 我国每年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8万人死于抗生素 (40%)
— 我国每年3万聋哑儿童,95%以上为氨基苷类所致
2020/12/12
6
抗菌药物耐药性严重
—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70%。甲 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80% 居全球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