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军事专家阐释积极防御战略变与不变:坚持与发展
![中国军事专家阐释积极防御战略变与不变:坚持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314b67af46527d3250ce00d.png)
中新社北京5月26日电(记者陶社兰)“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是对中国现行军事战略的首次集中阐述,体现了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最新发展,是对中国军事战略走向的权威阐释。
”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温冰26日对中新社记者表示。
中国政府当天发表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中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决定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
温冰说,“积极防御”的本质是“防御”,要义在“积极”。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实践中,中国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集中体现在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在和平与发展进程中,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始终是党和国家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确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
1993年,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
2004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
在这种新形势下,有效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和平发展,必须赋予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新的时代内涵。
”温冰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国家安全需求变化,着眼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主动适应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运用军事力量和手段营造有利战略态势,更加关注应对新型安全领域挑战,更加积极参与地区和国际安全合作。
“这就是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变与不变:坚持和发展。
”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舟认为,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由中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国家根本利益决定的,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客观要求。
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https://img.taocdn.com/s3/m/4c5c5281ec3a87c24028c453.png)
中国的军事战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抵御外敌侵略,保卫国家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始终奉行积极防御的战略。
其基本点是坚持自卫立场,坚持后发制人,坚持人民战争。
这个战略要求军队在长期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良好的战备状态,遏制战争的爆发。
在遭到敌人的局部入侵时,要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予以有力地还击。
一旦国家遭到大规模侵略,迅速动员人民群众和国家战争潜力,采取灵活的作战样式,逐步改变战争形势,适时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最后战胜敌人。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的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领导人民军队胜利地进行了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以这一战略思想为指导,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思想又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军事斗争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成为指导国家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思想。
一、积极防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军事战略中国革命战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敌强我弱的条件下,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
战略防御问题成为人民军队作战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问题。
只讲进攻、否认防御的军事上的冒险主义,以及只讲防御、否认进攻的军事上的保守主义或逃跑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
只有实行积极防御,才是弱小的人民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最终赢得战争胜利的惟一正确的战略。
积极防御战略的实质,就是在战略防御的前提下,把进攻与防御辩证地统一起来。
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把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斗的外线速决的攻势作战,逐步削弱敌人,实现战略防御的目的。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4cb9db3f5335a8103d220bc.png)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对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各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准备,有力指导了军事斗争实践。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明确了新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标签: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继承;发展军事战略方针是党的军事政策的集中体现,是为实现党和国家战略目标服务的。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
在长期革命、建设实践中,人民军队形成了一整套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极大地推动了各个时期的军事斗争准备,有力指导了军事斗争实践。
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同时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军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明确了新的标准和努力方向。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确立及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并没有明确提出军事战略方针的问题。
1953年底至1954年初的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明确了军事建设的总方针、总任务和建设现代化军队的道路,但没有深入讨论和明确表述军事战略方针的问题。
在此情况下,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家安全形势提出新中国要有一个军事战略方针。
1956年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彭德怀代表中央军委作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报告明确提出,我国面临的安全威脅主要来自美国,军事斗争的立足点是对付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大规模入侵。
在未来反侵略战争中,应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并对中国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依据和具体内容作了系统阐述。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后,中国周边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家安全面临严峻形势。
“这种似乎四面受敌的严峻形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曾遇到过的。
它迫使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做好就会可能发生突然事变的准备”。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2eca4af7ec4afe04a1dff4.png)
谈到以上问题,可能很多人会义愤填膺甚至对中国政府的处置态度深感不满,认为很多问题其实凭武力就可以解决,而政府除了“强烈谴责”和“深表遗憾”外无所作为。殊不知,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中国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战略其实包含了如下几项原则:
一是后发制人。中国军事战略自卫防御性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战略上的后发制人。这也与中国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和近代饱受列强侵略的历史遭遇密切相关。中国一贯主张用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慎重对待战争和战略上后发制人。邓小平明确强调: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因此,不论环境、利益和实力如何变化,中国的军事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在军事上严守自卫立场,决不先发制人,决不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霸权。当然,后发制人不是软弱无能,而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南海问题是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又开始积极活跃起来,其中以菲律宾的表现最为突出,从目前仍未解决的黄岩岛对峙事件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靠山的南海各国致力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使中国失去主动权。
美重返亚太有意制约中国。反观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都无法排除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国。在中国东部,美国凭借美日韩联盟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国东南,构成了以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为主的军事防御路线。在中国西南,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此外,还与我国周边国家联合军演以威慑中国。这不仅损害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且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论积极防御思想在边境处突维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论积极防御思想在边境处突维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dc3fea8b02d276a200292e13.png)
毛泽 东积极 防御 思想全 面系统 的论述 了攻 与防 、 集中与 分散, 灵活与机 动 的战 略关系 , 出 了行 动 自由是一 支部 队生存 的命 脉。 指 作为为 部队 中心 任务服
定要把学 习学习法律 法规和 贯彻上 级决策 指示作为 第一政治 责任来抓, 坚决
务的政治工作, 整个军队的方 向就是政治工作的方向, 而边境地区往往是政治
依法惩治对策划组织事件和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分予坚决打击和三战舆论战心理战法律战配合对一些闹事的骨干分子要灵活运用揭露真相疏导宣传立体覆盖压制宣传启发自觉攻心宣传展示形象感化宣传等一般的政治攻势方法同时也要以迅猛的动作威武的姿态高昂的士气造成压倒一切敌人的强大气势显示扞卫法律尊严的意志从而使一切不法望而生畏不敢轻举妄动真正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赢得战略性防御的目的
御 . 战略进攻 中也 不忘 防御, 在 是进攻 中 的防御, 攻不离 防, 两者是 相互影 响相 互统 一 的。在处 置边 境突 发事 件过 程 中, 由于两类 不 同性质 的矛 盾交织 在一 起, 军事 行动 受到诸 多 限制, 政治攻 势 的地 位作 用便显 得成 为重要 。 因而, 政治 工作在注 重宣 传教育 与政 策感化 的 同时, 也要注 重发挥 政 治攻势, 真正 发挥好 进 攻 与防 御两个 方面 的作用 , 一些 顽固势 力应 当进 行 瓦解分 化, 断平息 。 对 果 尤其应 该坚 持 “ 手 ”联动 ( 三 即武 力震慑 , 事态控 制在 法律 框架 内 : 治攻 把 政 势 , 传 争取太 多数群众 : 宣 依法 惩治, 策划 、 对 组织事 件和严 重危 害社会治 安的 犯 罪分予 坚决 打击) 和 “ , 三战 ”舆论 战、心 理战 、法 律战) 合, ( 配 对一 些闹事 的骨干分 子, 要灵 活运用 “ 露真相 , 导宣 传 ” “ 体覆 盖, 揭 疏 、立 压制宣 传 ” “ 、 启 发 自觉, 攻心 宣传 ”“ 、 展示形 象, 感化 宣传 ” 等一般 的政 治攻势方 法, 同时也要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
![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f7aac8ed0d233d4b14e69f1.png)
关于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研究综述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形成的基本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精髓。
从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到新世纪的今天我们虽然经历了不同的时期,确立了不同的战争目标、战争样式,但始终以“积极防御”作为我国战略思想的基础。
目前,学术界对“积极防御”认识如下:积极防御,是以积极地攻势行动,战胜进攻之敌的防御。
从作战指导思想上讲,是为了转入反攻和进攻创造条件而进行的防御。
基本精神(一)充分准备充分准备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前提。
所谓积极防御,首先表现在充分的战争准备上。
毛泽东同志指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战争准备又可分为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
所谓物质准备,既根据需要和可能的条件,为争取战争的胜利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精神准备主要是指揭露敌人的战争阴谋,进行深入广泛的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使全体军民对敌人可能发动的战争保持高度警惕等。
掌握准备时机是争取主动的重要环节。
要积极做好平时准备和临战准备,平时准备是临战准备的基础,在和平时期就要抓紧进行。
做临战准备时,一定要把握好准备的时机。
如果时机过迟,一旦敌人发动战争,就会措手不及,仓促应战,陷入被动;时机过早,又会疲惫军民,劳民伤财,影响经济建设和其它工作。
因此,必须全面的分析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敌情,把握好准备的时机。
(二)后发制人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是积极防御战略的基本指导原则。
这是由正义的防御性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战争总由压迫者、侵略者挑起,被压迫、被侵略的国家和人民反抗压迫和侵略的战争,本质上就是自卫的、防御性的。
这种防御性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其在战略上必定是坚持后发制人。
在战略上不首先挑起战争,不打第一枪,不侵略别人,一旦外敌把战争强加于我们头上,我们就坚决奉陪到底,依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军事行动,去努力争取战争的胜利。
得道多助,战略上坚持后发制人政治上有利于充分暴露敌人的反动本质,教育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可以获得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在人力物力上得到必要的援助,形成克敌制胜的强大力量。
论毛泽东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当代价值
![论毛泽东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d4ba120a58fafab068dc020d.png)
论毛泽东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当代价值摘要:本文主要是通过论述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几代领导集体的军事战略的影响入手,论证毛泽东积极防御这一无产阶级军事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下的生命力和对当代军队和国防建设的指导作用,以及它在军事战争中的指导地位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当代价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伟大实践中,积极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并吸收古今中外战争的精粹,创造出了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一军事战略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军事战略理论,它超越了以往军事家们的视野和局限,对中国革命起到了根本性的指导作用,这是军事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飞跃。
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当代军事和国防建设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邓小平军事战略思想的影响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对国际局势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分析和客观判断的前提下,在对现代局部战争进行深刻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继承了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并与新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对这一战略进行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1980年10月小平在谈话中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竟采取什么方针?我赞成‘积极防御’四个字。
”这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军事战略的积极防御性质,确立了毛泽东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思想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和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指导地位,为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找到了新的生长点。
其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正确把握当代战争的基本走向,系统提出了遏制战争的战略主张;第二,全面反映新时期国家安全的战略需求,正确规定了新时期军事斗争要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证的战略任务;第三,明确提出未来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实行由侧重准备应对大战到侧重准备应付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的战略转轨。
二、毛泽东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江泽民军事战略的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军事战略提高到治国的高度,他指出:“军事战略归根结底是治国之道,任何一个国家要治理国家,军事不搞好是绝对不行的。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https://img.taocdn.com/s3/m/e90ad17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c.png)
建国以来我国国防战略的四次重大调整国防战略方针是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根本依据,是涉及军队和国防所有工作的总原则。
我国建国以来的国防战略方针继承了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积极防御的原则,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赋予不同的内涵。
从50年代起到现在,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曾有过四次大的调整,即50年代中期的“积极防御,防敌突袭”;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实际执行到70年代末)的“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80年代中期的“应付和打赢局部战争”和1993年以来的应付和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一、“积极防御,防敌突袭”(1956~1964年)1949年全国大陆解放后,人民解放军的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保卫祖国成了国家武装力量的主要任务。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新中国的周边态势出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少有的稳定。
中国选择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成为当时世界上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力量。
同时,新中国首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开展和平外交,同南亚各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使我国南部边境保持大体的安宁。
只有东南沿海,受美国支持的国民党集团还对我国大陆的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即便如此,安全还是有相对的保障,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开几艘军舰打上几炮就能让中国屈服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外敌明火执仗的大规模入侵的可能性虽然不大,但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发动战争的威胁却是新中国领导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毛泽东在1955年召开的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指出:“今后帝国主义如果发动战争,很可能像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那样,进行突然的袭击。
因此,我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要有所准备,当着突然事变发生的时候,才不至于措手不及。
”根据这个思想,中央军委在1956年3月召开扩大会议,对国家的军事战略进行专门的研讨。
会上国防部长彭德怀作了《关于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问题》的报告。
这个报告首次明确了我国的国防战略方针,指出:为了有效地防止帝国主义的突然袭击,保卫人民革命和国家建设的成果,保卫国家的主权飞领土完整和安全,在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中,应该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毛泽东军事思想
![毛泽东军事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f079f8bcc22bcd126ff0cf4.png)
形成与发展
四句话:
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坚实的实践基础 丰富的理论来源 毛泽东超人智慧和胆略
影响及地位
毛泽东军事理论,军事实践 西方军事院校(必修课) 毛泽东军事科学性先进性对比评价
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军事思 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具有重要 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战争艺术大 师,是马列主义军事理论宝库中 价值连城的珍品。
三、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1、概念 2、例证思考:南中国海问题 3、例证思考:战后的日本国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
把积极防御的基本观点提到 战略的高度,使之成为系统的军 事战略理论,用以指导战争的全 过程,其内涵较积极防御的内涵 更广泛。
军事战略:
一个国家是采取进攻战略还 是防御战略,要由这个国家的政 治、经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内 容决定。
二. 人民战争思想 .
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在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现实 价值
(一) 1
人民战争思想的含义:
人民战争是指人民群众为反抗阶级 压迫、民族压迫或抵御外敌入侵而组织 和武装起来进行的战争。
2 人民战争具有两性特征:
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群众性。
3 人民战争思想的理论依据
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战争的正义性是实行人民战争的政治 基础; 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党的正确领导是实行人民战争的必要条 件。
毛泽东一生中有过许多敌人。然而,他 那深刻的洞察力、坚毅的性格和高超的谋略 艺术,也不能不让其高明的对手佩服得五体 投地。 作为毛泽东在意识形态上的敌人前 美国总统尼克松,1973年访华时,心悦诚服 1973 地对毛泽东当面说:“主席的著作推动了一 个民族,改变了整个世界。”毛泽东军事思 想已经超出国界,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财 富,在全世界产生了极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防御性战略文化对当代中国国防政策的影响_陈寒溪
![防御性战略文化对当代中国国防政策的影响_陈寒溪](https://img.taocdn.com/s3/m/1d6bdcc205087632311212ed.png)
79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总第 18 卷
三个层次。本土防御就是以国家本土为界,维护国家主权和 领土完整,保护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不受外部侵 害。地区目标就是维护周边地区的稳定与和平,达到防御本 土的目的。至于全球范围,就是谋求全球战略利益,本土安 全和防御的成功与否,与世界各地的稳定与和平紧密联系起 来。[10]中国的国防政策并没有谋求在周边地区和全球建立防 御系统,谨慎划定军事部署范围,在满足本土防御的同时, 力求避免其他国家的误解和担心。
源于历史传统的防御性战略文化对当代中国国防政策的 影响是深刻的,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国防政策的防御性。自 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公布的历次国防白皮书都声明,中国 将坚持防御性国防政策。根据历次国防白皮书,我们可以概 括出中国防御性国防政策的五个主要特征:
●中国国防建设服从于经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基本方 针,为此中国长期严格控制国防支出。只要不出现严重威胁 中国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情况,中国的国防费用就不会有大幅 度实质性的增加。
战略文化从根本上影响着国家的国防政策,但是各国国 情不同,战略文化对该国国防政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西方 国家受进攻性战略文化传统影响,容易采取进攻性国防政 策,而防御性战略文化传统深厚的中国,倾向于采取防御性 国防政策。不过在不同国家,战略文化对国家国防战略和政 策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决定西方大国国防政策性质的因素是 实力,决定中国国防政策性质的因素是战略文化,这是中国 和西方大国的一个最大不同之处。分析历史可以发现,美 国、日本和欧洲大国都有进攻性战略文化传统,但是它们的 国防政策并不总是进攻性的。是否采取进攻性国防政策,主 要取决于它们的实力地位变化。美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受孤 立主义思想左右的弱国,在世界政治军事领域中处于防御地 位。随着实力的壮大,美国越来越深入地卷入了国际事务, 其国防政策也越来越具有进攻性。至于欧洲大国和日本,其 国防政策则从历史上的进攻性转变为当代的防御性,它们的 社会制度没有发生变化,而是实力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不具 备和美国匹敌的力量。由此可见,美国、日本、英国、法国、 德国这些国家,当实力足够强大时,它们就可能采取进攻性 国防政策,当实力下降之后,就可能采取防御性政策。反观 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实力地位变化对其国防政策的性质 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帝国,不管其 强大还是弱小,都没有大规模对外扩张行为。至于当代中 国,防御性国防政策早已被确定为长期的基本国策。历史经 验表明,中国的国防历经千年但却具有稳定不变的特征。究 其原因,是与中国的战略文化传统有着必然联系的。
积极防御
![积极防御](https://img.taocdn.com/s3/m/ac75b305852458fb770b56e9.png)
二、积极防御 战略思想的基 本精神
(一)充分准备
(二)后发制人 (三)攻防结合 (四)持久胜敌
(一)充分准 备是实行积 极防御战略 的前提
所谓积极防御战略,首先 表现在充分的战争准备上。
毛泽东同志指出:“‘凡 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 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 能获得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选集》第2卷
——恩格斯
“最有效的防 御仍然是以攻 势行动的积极 防御。”
——斯大林
毛泽东的 伟大贡献
他吸取了前人积极防 御的精华,创造性地把积 极防御的一般原则运用于 战略指导,形成了一套统 管战争全局的、指导战争 全过程的独特的积极防御 战略思想。
这样,就把积极防御由 指导防御作战发展成为指
导战争全局的战略理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战行动
战略防御中战役 战斗的进攻战
防御战役中的反突击
防御战斗中的反冲击
主要表现在以攻为守上
莱芜战役是华东战场
莱 一次规模空前的歼灭战。
芜
华东野战军以伤亡8800人 的代价,在短短的3天内,
战 歼灭国民党军1个绥区前进
役
指挥所、2个军部、7个师 计5.6万人,俘中将司令官
李仙洲。连同南线阻击及
《孙子》指出:“无恃其不 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 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物质准备,就是根据需
物质准备 要和可能的条件,为争取
战 争
战争胜利创造必要的物质 基础。
准
备
主要是指揭露敌人的战
精神准备
争阴谋,进行深入广泛的 政治动员和思想教育,使
全体军民对敌人可能发动
的战争保持高度警惕等。
(二)掌握 准备时机是 争取主动的 重要环节
我国国防政策的内容
![我国国防政策的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3802ff9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48.png)
我国国防政策的内容我国国防政策的内容1980年10⽉在军委召开的⼀次会议上,邓⼩平同志曾指出:我们未来的反侵略战争,究竞采取什么⽅针?我赞成就是,积极防御四个字。
关于积极防御战略⽅针的精神实质,⽑泽东在《中国⾰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作过精辟的概括,指出积极防御是“攻势防御”、“决战防御”,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邓⼩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争实际,对积极防御的精神实质作了进⼀步的阐述,“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
”在党的⼗五⼤报告中,江总书记⼜进⼀步阐明了这⼀⽅针。
在中国⾰命战争和建国后巩固国防的长期⽃争实践中,我们实⾏积极防御的战略⽅针,在战略指导上还⼀直贯穿着⾃卫战争,后发制⼈;对待强敌,持久作战;依据⼈民战争,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于复杂困难情况下作战等重要思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之所以仍然坚持这⼀战略⽅针,是由我国的社会制度和基本政策决定的;是由⽑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本⾝所具有的长期稳定的科学指导作⽤决定的;也是由新时期军事⽃争的客观需要所决定的。
因此,根据和平时期的特点,进⼀步发展和丰富积极防御战略,着重准备对付可能发⽣的局部战争和突发事件,以国家利益为最⾼准则处理军事战赂问题,是新时期我国国防战略的根本⽬标和基本任务。
根据国防建设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我国的国防政策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
中国的领陆、内⽔、领海、领空神圣不可侵犯。
中国根据新形势下国家防卫的需要,坚持对国防活动的统⼀领导,坚持独⽴⾃主和全民⾃卫原则,实⾏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加强武装⼒量建设和边防、海防、空防建设,采取有效的防卫和管理措施,保卫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
⼀旦国家遭受侵略,中国将依照宪法和法律,坚决进⾏抵抗。
⼆、制⽌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
中国是全国各族⼈民共同缔造的统⼀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政府禁⽌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也禁⽌任何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国家分裂的⾏为。
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的认识
![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82c8b043cf84b9d528ea7add.png)
为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
它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立足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中国军队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现代化水平与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
人民解放军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把信息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逐步实现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实现军队火力、突击力、机动能力、防护能力和信息能力整体提高。
为此,中国制定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2010年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前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到21世纪中叶实现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军队的战略目标。
第二,注重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国家利益全局,人民解放军坚持军事斗争与政治、经济、外交等斗争密切配合,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策略,遏制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中国的安全环境十分复杂,主要战略方向和次要战略方向都存在发生危机和冲突的现实可能。
军事战略首先必须主动预防、化解危机,坚决慑止危机的爆发和升级。
中国始终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这一战略的根本目标是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不会与任何国家进行核军备竞赛。
第三,提高联合作战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
为适应现代战争体系对体系对抗的要求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人民解放军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提高军队威慑和实战能力,以及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
新世纪新阶段,人民解放军既要应对传统安全,又要应对非传统安全;既要维护国土安全,又要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既要维护国家发展稳定,又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为此,军兵种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陆军从区域防卫型转向全域机动型,海军从近岸防御型转向近海防御型,空军从国土防空型转向攻防兼备型,第二炮兵战略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
第四,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人民解放军实施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战略,提高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
![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https://img.taocdn.com/s3/m/d3fce043336c1eb91a375d95.png)
第2期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郭新宁(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北京100091)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本国国情,逐步形成并坚持奉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家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但是我在国际体系中在更大程度上仍处于守势,这决定了在在战略指导上应采取防御性姿态。
当然,在新的形势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外延也必须有新的发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
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方针中图分类号:D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386(2006)02-0031-06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生存和发展不存在重大现实或潜在威胁的状态,国家安全战略是综合运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其他力量或手段的宏观筹划和谋略,旨在维护和确保国家安全。
一般来说,国家安全战略主要由战略目标与任务、战略方针、战略手段或措施三大部分组成。
战略目标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安全战略所要达成的最终结果,是国家安全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战略任务是战略目标的具体化,体现着国家安全战略的总意图,是达成战略目标所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战略方针是国家安全战略的主体和核心,是一定时期内指导国家安全斗争全局的总纲领和总原则,其主要功能在于规定达成既定国家安全战略目标的基本途径。
战略手段是为达成战略目标而运用国家实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及文化等方面的力量)的方式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用什么进行维护国家安全的斗争及怎样进行这一斗争的问题,是根据既定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针,运用国家实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具体行动。
本文拟就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及其在新的国际安全形势下的充实与发展,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着十分险恶的内外环境。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329ed59ad51f01dc281f1d5.png)
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思考周鹏机械13-07关键词:中国;国家安全;国际环境;国家安全战略摘要:新中国成立后,根据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和本国国情,逐步形成并坚持奉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有效地维护了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我国家安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抵御国家安全风险的能力有了飞跃性提高,但是我在国际体系中在更大程度上仍处于守势,这决定了在战略指导上应采取防御性姿态。
当然,在新的形势下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内涵和外延也必须有新的发展,以适应国家安全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安全利益。
一.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国家安全战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为深刻的变化。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这两大新因素的推动下,国际战略格局正在酝酿着激烈动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机制和国际制度将继续由西方国家主导,但是随着新兴经济体呈现群体性崛起及其战略地位的上升,欧美中心地带的战略地位和影响力将不可避免地相对下降。
当前全球的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格局的调整。
(一)中华民族复兴需要良好的国际环境中国正在崛起。
如何应对中国的崛起,如何在中国崛起的大潮中,最大限度地防止受到负面冲击,同时获取最大的战略利益,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战略力量决策者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角色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一个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变成一个正在崛起的并对地区和世界事务越来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由国际体系的被排斥者、外在者、被反对者逐步变成参与者和改造者;由过去被国际社会忽视和偶尔借重的对象变成既被重视、被借重同时又加以防范和制约的对象。
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必将加速中国的国际角色的新一轮的转变。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的崛起需要面对比历史上其他崛起大国更加复杂的“崛起困境”。
能否有效化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西方意识形态和冷战思维的对立、中华民族复兴同霸权国家遏制企图的抗争以及中国快速发展与其他国家利益的冲突等产生的新的重大矛盾,是否能够打破历史上大国崛起必然引发国际战略格局剧烈动荡,甚至爆发军事冲突的定律,关键在于中国采取什么样的国家安全战略。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理解
![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1131555af01dc281e53af0f1.png)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基本精神:“其一,坚持自卫立场。
后发制人。
政治决定军事,政略决定战略。
在战争中是采取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还是采取后发制人的防御战略,这是由战争的政治目的所决定的。
积极防御战略,从政治上看,反映了一切正义的革命的防御性战争的基本规律。
因为一切被压迫阶级和民族为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进行的战争,在本质上都是自卫的防御性的战争。
从军事上看,反映了我们决不首先挑起战争,决不侵略别的国家。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其二,防中有攻,攻防结合。
从形式上看,寓攻于防,防中有攻,实行战略内线持久的防御战和战役战斗外线速决的进攻战;从目的上看,防是为了攻,是为最后消灭敌人创造条件,积蓄力量,不仅要打退敌人的进攻,而且要彻底歼灭敌人;从进程上看,防要导向攻,—旦时机成熟,就要坚决地将战略防御导向战略反攻和战略进攻,从战略上摆脱被动地位,从根本上解决战争的胜负问题。
其三,对待强敌,持久作战。
中国革命战争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反动势力强大。
从这一点出发,规定我们长期作战的战略方针,是战略指导重要方针之一。
近来世界经济的疲软,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出现剧烈动荡,这不得不对中国安全形势造成直接影响。
静观中国周边近期发生的军事动向,我们要对国家的相关活动作出反应,特别是在近期中国周边国家军事部署出现加快的迹象下。
在东面,美国宣布核动力航母即将入驻日本,以及日本宣称在其领海发现不明核潜艇说明,在今后的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中国的海军的活动范围将受到严密的防控与限制。
在西南,印度国力上升,以及美国的极力拉拢;近来印度一方面无端指责中国的边防部队越界;另一个面增派苏30等先进战机进入一线机场。
在西北部,美国为首的北约军队几年来在阿富汗是越反越恐,恐怕美国及北约反恐是假,以反恐名义进入南亚是真,意图赖在中国身边不走。
在上合组织中。
俄罗斯与中亚五国欲建立常规武装联盟,而独缺的就是中国。
综上所述,中国目前的安全形势的确不容乐观,中国应该强化地区安全机制,堵塞美国在我周边的漏洞。
[讲解]结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浅谈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及措施
![[讲解]结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浅谈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及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1f61ea13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a2.png)
军事理论课论文题目:结合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浅谈加强我国国防建设的意义及措施课程名称军事理论教程考查学期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考查方式课程论文姓名曹晨学号2014309030112专业实验班任课教师徐彬【摘要】: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稳定与否,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是制定国防战略的依据。
加强国防建设有利于营造一个稳定的国家周边环境,进而更好地维系国家和民族的安定太平。
由此,加强我国国防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采取积极而有效的措施对于一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周边安全环境国防建设意义措施中国是一个辽阔的国家,周边的邻国有很多,所以睦邻友好是十分必要的。
加强国际上的睦邻友好有助于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更快地进步。
首先,经济上,中国是一个经济大国,有很多进出口产品来带动国内经济发展,而邻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来推销国内的商品,而很多国内欠缺的商品也可以在邻国直接买到。
反过来说,中国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可以吸引很多外资,为国内的经济带来动力。
其次,在政治上,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而众多的邻国也担心中国的膨胀会对其带来威胁。
所以发展睦邻友好可以安定邻国,使之明白中国的发展对其利大于弊,中国的发展可带动其他国发展。
这样中国会得到邻国的支持,减少了敌对势力,对边疆的稳定有所帮助。
同时邻国间的安定太平对我国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语有云:“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同样,周边环境与我国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像唇与齿,通俗地讲“唇亡则齿寒”。
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国家在维系国内安定太平的同时,对周边环境的观察和维护也是不可或缺的。
上个世纪50年代中国志愿军义无反顾地赴朝抗美,间接保卫了国土的安稳,打击了以美国为首的意图获得朝鲜半岛的权益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嚣张气焰。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经60多年,通过努力,克服无数困难,我国的国防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顺应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这就要求我国要加强国防建设。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战略思想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战略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f70112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24.png)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争战略思想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
在这场艰苦卓越的战斗中,中国人民总结了许多战略思想和经验,为最终战胜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采取的战略思想及其对战争的影响。
一、全民抗战的战略思想中国抗日战争面临着一支强大的日本侵略军,资源和力量的悬殊让中国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采取了一种全民抗战的战略思想。
全民抗战思想的核心是“团结一致、共御外侮”,通过整合全国各方力量,形成了抗战的合力。
这一思想的广泛传播,使得全国人民具备了应对战争的勇气和信心,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持久战的战略思想面对敌人的先进武器和强大实力,中国采取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持久战的核心是以灵活的战术、地道战和游击战来削弱和消耗敌人的力量,使之失去战争的动力和意志。
中国游击队在深山老林中展开的游击战争给日本军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效地消耗了他们的物资和人力资源,减弱了他们的战斗力。
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主要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牺牲有限的领土资源,保持国民经济和军力的稳定,为日本侵略军的扩张设下困扰。
中国军队利用地理优势,采取坚壁清野、拖延战术,有效地阻止了日本军队的进攻,为后来的抗战积累了宝贵的时间和资源。
四、游击战争的战略思想中国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游击战争的思想核心是减少正规军的依赖,依靠地方武装与敌人作战,以保持对领土的控制和对敌人的威胁。
中国抗日游击队在敌后活动,对日本军队进行了多次袭击和游击行动,有效地扰乱了敌人的后方秩序,使其无法将全部兵力集中在前线,为正规军的战斗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战略退却的战略思想在抗日战争中,战略退却被广泛采用。
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在敌人的强大压力下,及时将自己的军队撤离战场,以避免军队的完全覆灭,保留有限的战斗力。
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多次采取战略退却,避免了过度损失,有力地保护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适应国际战略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的变化,中国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它主要有以下内容:
提高联合作战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为适应现代战争体系对体系对抗的要求和应对多种安全威胁,人民解放军以联合作战为基本作战形式,提高军队威慑和实战能力,以及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能力。新世纪新阶段,人民解放军既要应对传统安全,又要应对非传统安全;既要维护国土安全,又要维护海外利益安全;既要维护国家发展稳定,又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为此,军兵种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陆军从区域防卫型转向全域机动型,海军从近岸防御型转向近海防御型,空军从国土防空型转向攻防兼备型,第二炮兵战略完善核常兼备的力量体系。
二是服从大局。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国家战略的一个重大转变,就是坚持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处理问题、制定政策,不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军事战略的根本依据。《2002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概括了5条国家根本利益,这就是: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保持和促进社会的安全团结;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无论是军事斗争准备、军队各项建设和重要军事行动,都要从维护国家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利益全局出发来思考和筹划。
日本右翼政治和战略走向是中国周边值得警惕的不安全因素。在领土、领海问题上不断制造麻烦,公开宣称,钓鱼岛是“日本固有的领土”,与我争夺东海大陆架与专属经济区权益,从而加剧了中日之间结构性矛盾与冲突,使中日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近期,日本右翼分子又提出了所谓的“购岛”计划,妄图将钓鱼岛夺为己有。与此同时,日本是亚洲地区散布“中国威胁论”的主要鼓噪者。
美重返亚太有意制约中国。反观中国周边的热点问题,都无法排除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美国。在中国东部,美国凭借美日韩联盟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在中国东南,构成了以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为主的军事防御路线。在中国西南,实施了联印制华政策。此外,还与我国周边国家联合军演以威慑中国。这不仅损害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而且极大地威胁到了中国的国家安全。
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人民解放军实施质量建军和科技强军战略,提高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人民解放军坚持在改革创新中谋发展,推进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调整改革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实现军队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从1985年到2005年的20年间,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裁军,共裁减军队员额170万,军队规模现保持230万人。人民解放军重点精简陆军,减少装备技术落后的一般部队,加强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建设。
台湾问题是当前我国国家安全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台湾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具有深远性。台湾问题,使我一直存在卷入大规模局部战争的可能,对国家关注长远发展的注意力带来极大困扰。另一方面,台湾问题具有国际背景的复杂性。美国的深度介入、日本的插手干涉,不仅使台海局势更趋复杂,也给我们在必要时实施以武反独、以武止独增加了制约因素,提出了严峻挑战。
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与我国安全有密切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印度在冷战后乘美国对南亚采取“等距离外交政策”的时机,积极向美靠拢,以实现其地区大国乃至世界大国的梦想,把中国作为其实现大国梦的最大威胁。近年来,中印关系虽然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大障碍。不少印度人内心深处把中国视为“最大潜在威胁”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
中国一直坚持着积极防御的国防政策。现阶段, 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从国家战略安全和发展的高度再次提出这一思想,具有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的合理性, 应坚持联系最新形势, 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方法, 认真分析当前防御性国防政策的科学内涵。不难看出, 在新时期下继续坚持这一思想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乃至国家总体建设将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灵活机动。坚持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是积极军事战略的精髓。实行积极防御,一定要灵活机动。“活”的目的是“制人而不制于人”。战略指导,既要坚持战略上的防御和后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战斗上采取积极的攻势行动和先机制敌;既要有持久作战的准备,更要力争在战役战斗上快速反应、速战速决,特别是应付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具备了战略速决条件时,就要力争战略上的速决;既要解决如何准备打和如何打的问题,还要解决如何有效遏制战争,避免打和制止打的问题;既要在军事上积极准备,又要坚持军事手段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等密切配合。
谈到以上问题,可能很多人会义愤填膺甚至对中国政府的处置态度深感不满,认为很多问题其实凭武力就可以解决,而政府除了“强烈谴责”和“深表遗憾”外无所作为。殊不知,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中国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战略其实包含了如下几项原则:
一是后发制人。中国军事战略自卫防御性的最核心内容,就是战略上的后发制人。这也与中国爱好和平的文化传统和近代饱受列强侵略的历史遭遇密切相关。中国一贯主张用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慎重对待战争和战略上后发制人。邓小平明确强调: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因此,不论环境、利益和实力如何变化,中国的军事战略始终是防御性的,在军事上严守自卫立场,决不先发制人,决不对外侵略扩张和争夺霸权。当然,后发制人不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弱无能,而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论中国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当代意义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国际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但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新挑战新威胁不断出现。传统与非系统安全问题交织,安全威胁日趋综合化、多样化、复杂化。
翻开世界地图,细细看一下我国周边局势,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朝鲜问题是危及我国安全的重大隐患。朝鲜半岛处于东亚的地理中心,介于中、俄、日三大国之间,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利益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目标,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艰难过程,还会有许多不可测的变数。各大国围绕朝鲜核问题的角逐和博弈将继续下去,这不仅关乎半岛局势,而且牵动东北亚战略格局,直接影响我国周边安全。
[5] 奚纪荣,许涞华:《坚持现代条件下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邓小平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概论》,《军事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 陈江玲:《解决台湾问题的新思维与新思路》,《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
[2] 郁建兴:《中国改革的问题与前景》,《浙江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
[3] 徐斌:《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国际社会与经济》,1996年第11期。
[4] 姚洪越:《和平崛起视野下的国防建设》,《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南海问题是我国安全利益的重要掣肘因素。围绕南海水域、岛屿的主权争夺愈演愈烈,并日益复杂化和国际化的态势。伴随着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又开始积极活跃起来,其中以菲律宾的表现最为突出,从目前仍未解决的黄岩岛对峙事件可以看出,以美国为靠山的南海各国致力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使中国失去主动权。
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人民解放军贯彻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发展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合作关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开展军事交流与合作,营造互信互利的军事安全环境,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和救灾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发挥积极作用。2002年以来,中国共与11个国家和地区组织举行18次联合军事演习。1990年以来,中国已参加18项联合国维和行动,共派出维和军事人员9000多人次,有8名维和军事人员在执行任务中牺牲。中国已成为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提供维和兵力最多的国家之一,目前有1700名维和官兵在执行维和任务。中国军队还派员参加印度洋海啸以及阿尔及利亚、伊朗、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的地震等国际求援行动。